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_第1頁
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_第2頁
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_第3頁
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_第4頁
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于希賢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認識中國的問題必須要站在世界大格局之中認識人類的歷史必須要放在地球演化的大格局之中人類的歷史是地球演化史的最迎階段、目前也是最高階段人文乏元肇始太極;考古學涎明“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作為一個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是不存在的近幾千年來地理環(huán)境的實變中華文化是大河文化國卻誠址依河遷徒及中固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幾千年來中國人口發(fā)展的幾個重大階段國卻城市客階段的主匙思想。城市結構。主體建筑的形態(tài)及文化意向迎代人口數(shù)量的巨大增長與環(huán)境變遷從五千年中圍氣侯變遷史實看當今氣候變暖問匙自序一 傳承燦爛的東方文明自序二 時代的孕育與科教興國前言近5000年來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幾次重大

2、災變從中國浩如淵海的歷史文獻中,篩選出記錄研究中國5000年來的冷暖、干濕氣候突變及其影響。近幾千年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和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是漸變和突變交替進行的。在地理環(huán)境漸變時期,風調雨順,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飛躍發(fā)展;在地理環(huán)境的突變時期,山崩海嘯、火山地震頻頻發(fā)生,溫疫干旱累累出現(xiàn),人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倒退。具體的災變時段如下:1.大約距今4000年前后的洪水災變,東部良諸文化破掩埋在海相地層之下。2公元前800年前后的災變,商末和商周之交在曾出現(xiàn)一個冷期。3公元1世紀元2年5900多萬,此為東、西漢交替時代,曾發(fā)生勃海灣大海侵,十八次山崩、海嘯、地震、溫疫、干旱、蝗蟲出現(xiàn),導至到公元57年全國

3、人口僅存2100萬。此半個世紀全國人口減少了2800萬。及公元至初至5世紀氣繽冷暖回蕩政權頻繁更替。4公元7-8世紀的溫暖干旱災變,導至唐朝滅亡。5公元10世紀前后的寒冷災變期 6.公元16-17世紀寒冷災變期 干旱暖熱期災變1. 2-3世紀東漢黃河水涸漕運困難2. 9世紀唐末干旱導至唐王朝覆亡3. 15世紀明朝中末干旱溫暖期4. 18世紀乾隆中期氣候干旱溫暖5. 21世紀干旱災變期 第一章 中華文明在世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第一節(jié) 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思想是一個獨立的體系第三節(jié) 中西學術思想的根本差異第四節(jié) 兩種學科體系、兩種思維方式第五節(jié) 近世中華文明的衰微與復興第二

4、章 孕育中華文明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一節(jié) 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海岸、與世界的東方文明第二節(jié) 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與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第三節(jié) 遼闊的地理疆域與大一統(tǒng)的文化宗旨第四節(jié) 三級的地理階梯與一波三折的文化歷史發(fā)展第五節(jié) 源遠流長的壯闊江河與接納百川的文化胸懷第三章 文明曙光與世界最早的城址(中華文明的誕生時期,人口數(shù)量在500萬以內)第一節(jié) 遠古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選擇第二節(jié) 東方廣場遺址與北京城最早的居民第三節(jié) 仰韶文化進入文明時代與城邑萌芽第四節(jié) 科學與文明的起源 -“四象”與“天圓地方”的觀念第五節(jié) 從龍山文化過渡到城市出現(xiàn)、國家形成第六節(jié) 燦爛的上古時代制陶藝術第七節(jié) 物種馴化的偉大成就第八節(jié) 文

5、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第四章 夏、商古代文明(國都沿大河支流轉移時期人口數(shù)量在5001000萬)第一節(jié) 夏文化與墨家思想淵源第二節(jié) 洪水災變與夏文化發(fā)展第三節(jié) 商起東土與道家思想淵源第四節(jié)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商都規(guī)制與前八后五移遷第五節(jié) 黃河航運與商、周兩代的交通網(wǎng)絡第六節(jié) 甲骨文字與科學技術的成就第七節(jié) 中國古都的文化透視第五章 中華文明的奠基 (東西兩京文化軸心帶時期 上人口數(shù)量在20006000萬間)第一節(jié) 都城從邰、岐、豐、鎬轉移到東西兩京確立第二節(jié) “以文立國”、“正聲”、“雅言”奠定了溫柔敦厚的詩教第三節(jié) “川竭山崩”東周文化的倒退與春秋列國紛爭殷優(yōu)啟圣第四節(jié) “周兼二代,郁郁乎文

6、哉!”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誕生第五節(jié) 禹貢與中國最早的的地理文化分區(qū)第六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百花爭艷的學術繁榮第七節(jié) 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及其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第八節(jié) 農(nóng)田水利的巨大成就-李冰與都江堰第六章 郡縣制帝國與漢唐盛世(東西兩京文化軸心帶時期 下)第一節(jié) “焚書坑儒,以愚黔首”-秦帝國由統(tǒng)一到覆亡第二節(jié) “廢封建、立郡縣”-劃時代的歷史巨變第三節(jié) “法天象地”的都城文化結構第四節(jié) “無為而治”奠定漢代國力強盛的基礎第五節(jié) “相生相克”的官制是郡縣制帝國組織路線的保障第六節(jié) 強盛的文化氣勢與遼遠的疆土開拓第七節(jié) 司馬遷是傳承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主將第八節(jié) 東西漢之間的自然環(huán)境突變及其對社會歷史的影響第九

7、節(jié) “三才”建筑的杰作-趙州橋與中國的古橋藝術第十節(jié) 起自民間的文化活力與來自域外的文化新風第七章 造極華夏的兩宋文明(國都游離與黃河、汴河、通惠河文化軸心時期)第一節(jié) “放任”寬松的國策促使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第二節(jié) 開明的文化政策促使學術的空前繁榮第三節(jié) “四達之會”的繁榮大都會-東京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及其西傳第五節(jié) 科學的座標-中世紀杰出科學家沈括及其對地理學的貢獻第八章 由開放到閉關的曲折發(fā)展( 南北兩京文化軸心帶時期,清康熙47年之后每25年翻一倍)第一節(jié) 元大都-儒、釋、道思想融合的杰出典范第二節(jié) 周易象數(shù)與明、清紫禁城的規(guī)制布局第三節(jié) 鄭和下西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壯舉第四節(jié) 類書

8、、文學與科學名著第五節(jié) 本土文化培育了現(xiàn)代科學的萌芽-徐霞客的地理科學貢獻第六節(jié) 地方志編修的全盛時期第七節(jié) 避暑山莊與民族大團結、文化大交流第八節(jié) 水利事業(yè)與經(jīng)濟區(qū)第九節(jié) 沖擊文化專制是文化思想潮流的主旋律第九章第一節(jié) 文化東遷南移的幾次波瀾第二節(jié) 水利事業(yè)與經(jīng)濟區(qū)第三節(jié) 人口規(guī)模的巨大變化是近百年來文化地理的突出事件第四節(jié) 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第五節(jié) 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huán)境的漸變與突變第十章 歷史時期黃河航運與環(huán)境變遷第十一節(jié) :從考古發(fā)現(xiàn)研究黃河航運的萌芽第十二節(jié) :夏、商時期黃河通航的記載第十三節(jié) :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的黃河航運第十四節(jié) :秦漢魏晉南北朝埋藏黃河的航運第十五節(jié) :隋唐

9、元明清黃河的航運第十六節(jié) :民國以來的黃河航運第十七節(jié) :黃河航運變遷與水沙關系第十一章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第一節(jié):蒼山雪與氣候變遷第二節(jié):徐霞客對十七世紀大雪奇寒的記載第三節(jié):對徐霞客游記中戊寅(1638年)滇中超長雨期的初步研究第十二章 :近4000年來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幾次突變第一節(jié):有史時期地理環(huán)境的幾次突變第二節(jié):大約距3800年前的洪水災變第三節(jié):公元前800年前后的災變第四節(jié):公元初至5世紀的突變時期第五節(jié);公元912世紀的寒冷災變期第六節(jié):1419世紀的寒冷災變期第十三章:地理環(huán)境變遷與文學思潮更迭 第一節(jié):西周初期風調雨順與溫柔敦的詩教 第二節(jié):川竭山崩,王者之跡熄而詩亡 第三節(jié):環(huán)境祥和與殷優(yōu)啟圣 第四節(jié):海浸、隕雨與厭世尋樂的玄風后記中國歷史人口發(fā)展表 單位:萬人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