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單元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改革_第1頁
第5單元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改革_第2頁
第5單元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改革_第3頁
第5單元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改革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5單元 胡瑗的“蘇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后,采取“重文”政策,但是學校教育仍很衰落,直到仁宗以后曾有“三次興學”之舉,其中尤以胡瑗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對于宋代教育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一、胡瑗的“蘇湖教法”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在他主持下,實現(xiàn)了北宋的第一次興學。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一位銳意改革、勵精圖治的政治家,長期擔任地方官吏,他對當時教育不振、只重科舉早有改革意見,認為只考試而不重教育的做法,猶如“不務耕而求獲”。在他擔任宰相后,提出了上十事扎作為他革新圖強的綱領,其中“精貢舉”即為興學重教的意見。并

2、由此而決定令州縣立學;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改革太學,詔令下湖州取胡瑗之蘇湖教法為改革太學的模式。不久范仲淹罷相,慶歷興學即告失敗,但胡瑗教法著為太學令,對于北宋學風形成,是有深刻影響的。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江蘇泰縣)人,世居陜西安定,人稱安定先生。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孫復)為之先河”,實為宋代學術開創(chuàng)者之一。胡瑗早年在吳中教授經(jīng)術,景祐二年(1035年)被范仲淹聘為蘇州州學教授,其后,湖州知事滕宗諒建學湖州,延聘胡瑗為主教。他在蘇湖兩地進行教學時,改變當時崇尚辭賦的學風,而重經(jīng)義和時務,他在學校中實行“分齋教學”,設有經(jīng)義齋和治事齋,根據(jù)學生專長和愛好

3、分齋而教。經(jīng)義齋的學生主要學習儒家六經(jīng)等經(jīng)典,以培養(yǎng)未來的封建統(tǒng)治人才為目的。正如宋元學案·安定學案所說:“經(jīng)義齋則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jīng)?!痹谥问慢S中分“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建設和歷法算術等科。凡入治事齋的學生,每人要選擇一個主科,同時選擇一個副科,使之學有所長,開闊眼界,基礎寬厚,促進主科發(fā)展。因此,治事齋主要培養(yǎng)各行業(yè)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朱元學案說:“治事(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歷以明教是也?!钡倪@種分齋教學和設立副科的教學制度,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性改革,難怪黃宗素稱贊說:“蓋就先生之

4、教法,窮經(jīng)以博古,治事以通今,成就人才,最為的當?!?從內容上看來,這一改革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個創(chuàng)造,開了文理教學分科設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對后世教育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胡瑗在教學方法上也與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不同,而是以明體達用,培養(yǎng)有實際才干的人才為目標。據(jù)宋史·胡瑗傳載:“援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備具。”他在教學中循循善誘,講習解經(jīng)“至有要義”,能聯(lián)系實際,“引當世之事明之”或利用直觀,將“三孔”儀物“圖之講堂”。他還提倡實地考察,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他說:“學者只守一鄉(xiāng),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tài),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也,則

5、為有益于學者矣”。胡瑗在蘇湖教學達二十余年,四方學者,云集受業(yè)。胡瑗這種“明體達用”的教育主張,受到范仲淹的贊賞,范仲淹遂于慶歷興學期間,詔清下湖州取胡瑗之法,著為太學令?;实v四年(1052年)胡援擔任光祿寺丞,國子監(jiān)直講,教授于太學。胡瑗在太學,教學卓有成效,各地學生不遠千里前來,以至太學校舍容納不下,另取旁處房舍安置。宋史·胡瑗傳說:“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材高下,喜自修飾,衣服容止往往相類,人遇之,雖不識,皆知其瑗弟子也?!碧K湖教法,對于后世教育也有很大影響。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寧、元豐期間(10681078)王安石兩次為相,在推行變法過程中,實行教育改革,這

6、是北宋第二次興學。()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王安石(10211086)宇介甫,江西臨川人。自幼隨父官任讀書。21歲中進士,曾任地方官職多年。他目睹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財力衰竭,政治腐敗的情景,深為國家擔憂。他曾寫道:“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方土,思思然恐天下之久不安”2,遂產(chǎn)生變法圖強,立志革新的思想。嘉祐五年(1060年)他寫了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變法綱領。在教育方面,他認為國家之如此衰弱,其因雖“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但是欲求革新,又苦于人才不足,而人才不足,又由于陶冶人才不得其道;他指出“所謂陶冶而成

7、之者”就是“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并詳細論述了教、養(yǎng)、取、任的辦法,成為熙寧變法改革教育的主導思想。關于“教之之道”,他批評當時的學校教育,有名無實,空疏無用,說;“方今州縣雖有學,取墻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嘗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嘗在于學?!敝赋鰧W校中所教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課試文章”,這種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所以“雖白首于庫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乃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分者皆是也”。這種教育的結果,不但不足以使人成才,反而會毀才。因此他主

8、張,要擇才而教,教之以實用之學,文武兼?zhèn)?,“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無不在于學”。關于“養(yǎng)之之道”,他提出要“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關于“取之之道”,他對當時的科舉取士進行了尖銳批判,認為,當時的取士,僅以強記博誦,略通文辭、詩賦而成為進士。這種辦法所取之人,多為“不肖者”;而“不肖者”在位,“政治便無清明一日”,“謬種流傳,國家豈堪設想”。他主張要罷詩賦,考經(jīng)義,改革科舉制度。關于“任之之道”,他反對只問出身,不論其德,只論資格,不講其才的用人制度,主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二)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熙寧二年(1069年

9、)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至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八年間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主張得以實現(xiàn)。元豐年間(10781085)變法雖未失敗,但顯然處于停滯狀態(tài),并在某些方面有所逆轉,然而在某些基本方面,仍然執(zhí)行變法措施。熙寧、元豐變法十六年間,王安石對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1改革太學,創(chuàng)立“三舍法”。宋初以來,太學徒具空名。熙寧、元豐期間,經(jīng)過整頓,太學規(guī)模方較完備,管理辦法趨于細密。教學制度方面,除主管官外,太學置有十員直講,每二人主講一經(jīng),對“教導有方”的學官則予以提升,而職事不修的則予以貶黜。學官成績的考核,依據(jù)學生“行、藝進退”的人數(shù)多少加以評定。熙寧四年(107

10、1)十月,創(chuàng)立太學“三舍法”,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學生按程度分為三等。初入學的為外舍,初無定額,后定額700人,元豐時以2000人為限;外舍生一年可升為內舍生,名額為200人(元豐時為300人);內舍生再升為上舍生,名額僅百人。生員升舍均需經(jīng)過考試。考試彌封譽錄如貢舉法。外舍生每月考試一次,年終一次總考,只要成績合格,平時未違背學規(guī),就可升入內舍;內舍生,考試達到“優(yōu)”、“平并參照日常“行、藝”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試分上中下三等,名列上等的,即不再經(jīng)過科舉考試而直接授以官職。這樣學校不僅擔負養(yǎng)士的任務,而且具有取士的職能了。2整頓地方學校。熙寧四年(1071年)下令京東、京西、河東、河北、

11、陜西五路設立學校,選置教官,采訪有“經(jīng)術行誼”者擔任教授。每所學校,給田40頃以充學糧,元豐元年(1078年)設置府州學官53員,都是既有出身,又經(jīng)考試,足以勝任者。州縣學校有了顯著發(fā)展。3頒定三經(jīng)新義。王安石為了實行新政,非常重視統(tǒng)一思想的工作。熙寧六年(1073年)特置經(jīng)義局,王安石親自闡釋周禮,謂之周官新義。詩、書則由其子王雪與呂惠卿共同詮釋,合謂三經(jīng)新義。熙寧八年完成,經(jīng)宋神宗批準,頒發(fā)給各類學校,作為必讀教材,亦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標準。4設置專門學校。熙寧改革中,設置了武學、律學和醫(yī)學等專門學校,以培養(yǎng)專門人才。5改革科舉制度。王安石針對科舉考試的舊弊,于熙寧四年(1071年)擬就了新辦法,規(guī)定廢除明經(jīng)科。增加進士科名額。進士科考試廢除詩賦、帖經(jīng)、墨義而試之以“本經(jīng)”(任選詩、書、易、周禮、禮記中的一種);“兼經(jīng)”(論語、孟子二者只要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