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及用藥護理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9/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1.gif)
![方藥及用藥護理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9/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2.gif)
![方藥及用藥護理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9/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3.gif)
![方藥及用藥護理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9/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4.gif)
![方藥及用藥護理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9/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0169dc14-f5c6-4858-a110-40dbdee7cedd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節(jié) 方藥及用藥護理一、中藥的性能v中藥的性能:性,藥性;能,效能。就是對中藥的基本性質和作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用。中藥性能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毒性等。v藥性理論是我國歷代醫(yī)藥學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以陰陽,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基礎。根據(jù)藥物的各種性質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用藥規(guī)律。一、四氣一、四氣(一)四氣的含義(一)四氣的含義 : 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性質),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
2、的重要概向(性質),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念之一。藥性分寒溫,不晚于西漢時代。藥性分寒溫,不晚于西漢時代。“藥有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寒熱溫涼四氣”,則是首先由,則是首先由本經(jīng)本經(jīng)提出提出的。的。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是其寒熱偏性不明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是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故四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二)四氣的確定及作用(二)四氣的
3、確定及作用 : 1、 四氣的確定四氣的確定 : 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故故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病證寒熱為基準。病證寒熱為基準。 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發(fā)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根,對發(fā)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類藥物屬于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類藥物屬于寒性藥。寒性藥。 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
4、一般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對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脈沉無力對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類藥物屬于熱性藥。類藥物屬于熱性藥。2、四氣的作用:、四氣的作用: v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等作用。v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三)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三)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 1、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是共性與個性、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是共性與
5、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藥物寒熱與八綱寒熱相對應,是高層藥物寒熱與八綱寒熱相對應,是高層次的抽象,而陰陽則是更層次的抽象。次的抽象,而陰陽則是更層次的抽象。藥性寒熱只反應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藥性寒熱只反應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基本趨向,并不說明藥物的寒熱變化的基本趨向,并不說明藥物的具體作用,因此掌握藥性寒熱不能脫離具體作用,因此掌握藥性寒熱不能脫離其具體功效。其具體功效。 徐靈胎說:徐靈胎說:“同一熱藥,而附子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干姜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之熱與干姜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同?!?指出
6、了掌握藥性寒熱時應注意:指出了掌握藥性寒熱時應注意:對于藥性寒熱,不僅要從共性方面對于藥性寒熱,不僅要從共性方面進行理解,適必須結合每一藥物的進行理解,適必須結合每一藥物的具體作用,方能掌握藥物性寒性熱具體作用,方能掌握藥物性寒性熱的特點。的特點。2、藥性寒熱是從特定角度概括藥物作用、藥性寒熱是從特定角度概括藥物作用性質。性質。 藥性寒熱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藥性寒熱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須結個側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須結合其他內(nèi)容,方能全面認識與掌握藥合其他內(nèi)容,方能全面認識與掌握藥物的性能與作用。物的性能與作用。 對藥物作用可從不同角度認識,如對藥物作用可從不
7、同角度認識,如作用性質、作用范圍、作用趨勢、作作用性質、作用范圍、作用趨勢、作用強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藥性寒熱用強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藥性寒熱是從藥物對機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是從藥物對機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影響這一特定角度來概括藥物作用的影響這一特定角度來概括藥物作用性質,而不概括藥物作用的所有方面。性質,而不概括藥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須與其它方面的內(nèi)容相結合,因此,必須與其它方面的內(nèi)容相結合,方能全面地認識和掌握藥物的性能和方能全面地認識和掌握藥物的性能和作用。作用。(四)四氣的意義:(四)四氣的意義: 1、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這是臨、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這是
8、臨床用藥的一般原則,不得違反。床用藥的一般原則,不得違反。 2、如果用寒涼藥治寒性病,溫熱藥治熱性病,、如果用寒涼藥治寒性病,溫熱藥治熱性病,則必然要加重病情。則必然要加重病情。 3、如果當用熱藥用了溫藥,或當用寒藥用了涼、如果當用熱藥用了溫藥,或當用寒藥用了涼藥,則病重藥輕,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則病重藥輕,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用了熱藥,或當用涼藥而用反之,當用溫藥用了熱藥,或當用涼藥而用了寒藥,則病輕藥重,易傷陰或傷陽。了寒藥,則病輕藥重,易傷陰或傷陽。4、至于寒熱錯雜之證,往往采用寒藥熱藥并用。、至于寒熱錯雜之證,往往采用寒藥熱藥并用。5、對于真寒假熱之證,則當以
9、熱藥治本,必要、對于真寒假熱之證,則當以熱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寒藥;真熱假寒之證,則當以寒藥時反佐以寒藥;真熱假寒之證,則當以寒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熱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熱藥。二、五味二、五味(一)五味的含義:(一)五味的含義: 五味,是指藥物有辛、甘、酸、苦、五味,是指藥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咸五種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實際上不止五種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
10、實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藥食的滋味是通過口嘗而得知滋味。藥食的滋味是通過口嘗而得知的。由于藥食的。由于藥食“入口則知味,入腹則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知性”, 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將滋味與作用聯(lián)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將滋味與作用聯(lián)系起來,并用滋味解釋藥食的作用,系起來,并用滋味解釋藥食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滋味說”。(二)五味的作用:(二)五味的作用: 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軟同時還論述了過食、偏嗜五味對同時還論述了過食、偏嗜五味對五臟系統(tǒng)的損害。這些損害有種種表現(xiàn),五臟系統(tǒng)的損害。
11、這些損害有種種表現(xiàn),總其大要,或直接損傷本臟,或伐其所總其大要,或直接損傷本臟,或伐其所勝而傷及他臟。故勝而傷及他臟。故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又提出了又提出了“五禁五禁”等告誡。這些論述對于指導臨等告誡。這些論述對于指導臨床用藥,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床用藥,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在在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論述的基礎上,后世對五味的論述的基礎上,后世對五味的作用作了進一步補充發(fā)揮,綜合前人的論述作用作了進一步補充發(fā)揮,綜合前人的論述和用藥經(jīng)驗,分述如下:和用藥經(jīng)驗,分述如下:1、 辛:辛: 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行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血等作用。 一般來說,行氣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一般來說,行氣
12、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芳香化濕藥、芳香開竅藥等多具有辛味。芳香化濕藥、芳香開竅藥等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藥多用治氣滯、血瘀、表證不解、因此辛味藥多用治氣滯、血瘀、表證不解、濕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證。如木香行氣、濕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證。如木香行氣、當歸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濕、麝香開竅當歸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濕、麝香開竅等。等。2、甘:、甘: 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益、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益、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和中的作用。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和中的作用。 也就是說,能滋養(yǎng)補虛、調(diào)和藥性及制也就是說,能滋養(yǎng)補虛、調(diào)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大多具有甘味。止疼痛的藥物大多具有甘味。 因
13、此甘味藥多用治氣、血、陰、陽不足因此甘味藥多用治氣、血、陰、陽不足之證、各種痛證,用于調(diào)和藥性及中毒解之證、各種痛證,用于調(diào)和藥性及中毒解救等多個方面。救等多個方面。 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麥冬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麥冬養(yǎng)陰生津、鹿茸溫補腎陽、甘草緩急止痛養(yǎng)陰生津、鹿茸溫補腎陽、甘草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并解藥物、食物中毒等。調(diào)和藥性并解藥物、食物中毒等。 3、酸:、酸: 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用。 也就是說,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也就是說,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具有酸
14、味。 因此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因此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腸滑久瀉、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腸滑久瀉、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崩帶不止等證。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赤石脂固崩止帶等。4、澀能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澀能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 多用治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多用治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證。精、出血等證。 如麻黃根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如麻黃根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遺、蓮子固精止帶,禹余五倍
15、子固精止遺、蓮子固精止帶,禹余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 澀味藥雖與酸味藥作用相似,但亦不澀味藥雖與酸味藥作用相似,但亦不盡相同,酸味藥可以生津,即盡相同,酸味藥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酸甘化陰陰”而澀味藥無此功用。而澀味藥無此功用。5、苦、苦 :苦能泄:苦能泄 、能燥、能燥 、能堅、能堅 。(1)泄: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泄: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2)燥:燥濕。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燥:燥濕。清熱燥濕、苦溫燥濕(3)堅:堅陰。瀉火存陰。)堅:堅陰。瀉火存陰。 因此苦
16、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因此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 如黃連、苦參、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如黃連、苦參、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降逆止嘔,大黃、枳實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芩清熱燥濕,蒼術、瀉熱通便,龍膽草、黃芩清熱燥濕,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6、咸、咸 :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瀉下作用。 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也就是說,瀉下或潤下
17、通便及軟堅散也就是說,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堅散結的藥物多具有咸味。結的藥物多具有咸味。 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癥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癥瘕痞塊等證。瘕痞塊等證。 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海蛤殼:軟堅散結。海蛤殼:軟堅散結。海藻、昆布:消痰軟堅。海藻、昆布:消痰軟堅。牡蠣:消散癭瘤。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鱉甲:軟堅消癥。 不少入腎經(jīng)的咸味藥,如鹿茸、鹿不少入腎經(jīng)的咸味藥,如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陽起石、肉蓯角、鹿角膠、鹿角霜、陽起石、肉蓯蓉、紫河車、海狗腎、蛤蚧、龜甲、蓉、紫河車、海狗腎、蛤蚧、龜甲、鱉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補腎作用。鱉甲等都具
18、有不同程度的補腎作用。 在臨床上為了引藥入腎或增強補腎在臨床上為了引藥入腎或增強補腎作用,常常用鹽水炮制一些藥物就是作用,常常用鹽水炮制一些藥物就是從咸味考慮的,例如知母、黃柏、杜從咸味考慮的,例如知母、黃柏、杜仲、補骨脂、益智仁、胡蘆巴、韭菜仲、補骨脂、益智仁、胡蘆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藥品。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藥品。 7、淡、淡 :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通利小便的作用。 淡味藥多用治水腫、小便不利、淡味藥多用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以及痰飲、泄瀉等證。腳氣、以及痰飲、泄瀉等證。 如茯苓、豬苓、薏苡仁利水消腫、如茯苓、豬苓、薏苡仁利水消腫
19、、通草、燈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通草、燈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三)五味的確定:(三)五味的確定: 1、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jù)藥物的真實滋味、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jù)藥物的真實滋味2、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lián)系,并以味解釋、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lián)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和歸納藥物的作用。3、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如葛根、皂角刺本無辛味,因葛根能解如葛根、皂角刺本無辛味,因葛根能解表散邪治療表證,皂角刺能消癰散結治療癰表散邪治療表證,皂角刺能消癰散結治療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故二藥
20、皆冠以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故二藥皆冠以“辛辛”,因辛能散、能行。,因辛能散、能行。 由此可知,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jù),一是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jù),一是藥物的滋味,二是藥物的作用。物的滋味,二是藥物的作用。 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物作用的基本范圍。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用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用“味味”來提示、歸納藥物作用的基本來提示、歸納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范圍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四)性味合參(四)性味合參 :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二者合
21、參才能較全面地認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氣味相同:、氣味相同:(1)作用相近似:同一類藥物大多如此。)作用相近似:同一類藥物大多如此。 苦寒苦寒的藥物多具有清熱瀉火或清熱解毒或清熱燥濕作的藥物多具有清熱瀉火或清熱解毒或清熱燥濕作用。用。 辛溫的藥物多具有發(fā)散風寒或發(fā)散風濕或溫通行辛溫的藥物多具有發(fā)散風寒或發(fā)散風濕或溫通行氣的作用。氣的作用。 甘溫的藥物多具有補氣助陽的作用。甘溫的藥物多具有補氣助陽的作用。(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樣,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樣,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有偏重于味和氣的不同。但有偏重于味和氣的不同。大青葉:
22、苦寒偏于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大青葉:苦寒偏于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龍膽草:苦寒偏于清熱燥濕,瀉肝膽實火;龍膽草:苦寒偏于清熱燥濕,瀉肝膽實火;黃芪:甘溫,偏于甘以補氣,黃芪:甘溫,偏于甘以補氣,鎖陽:甘溫,偏于溫以助陽。鎖陽:甘溫,偏于溫以助陽。 2、氣味不同:作用不同、氣味不同:作用不同 。(1)味同氣異:)味同氣異:紫蘇辛溫紫蘇辛溫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附子辛熱:能補火助陽、回陽救逆,附子辛熱:能補火助陽、回陽救逆,石膏辛寒:清熱降火。石膏辛寒:清熱降火。(2)氣同味異:)氣同味異: 麻黃、杏仁、大棗,烏梅,
23、肉蓯蓉同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屬溫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黃:味辛、微苦,性溫,能發(fā)散風寒麻黃:味辛、微苦,性溫,能發(fā)散風寒解表、平喘、利水。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溫能下氣止咳平喘。杏仁:味苦性溫能下氣止咳平喘。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烏梅:味酸性溫能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烏梅:味酸性溫能斂肺止咳澀腸止瀉。肉蓯蓉:味咸性溫能補腎助陽,潤腸通肉蓯蓉:味咸性溫能補腎助陽,潤腸通便便(3)氣味均異:作用完全不同。)氣味均異:作用完全不同。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
24、毒。黨參:甘溫,補中益氣。黨參:甘溫,補中益氣。(4)一氣數(shù)味:作用范圍大。)一氣數(shù)味:作用范圍大。 辛辛行氣活血行氣活血當歸當歸溫溫散寒散寒 甘甘補血養(yǎng)血補血養(yǎng)血補血活血、行氣散寒、溫經(jīng)止痛、潤補血活血、行氣散寒、溫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腸通便。 由于性和味都屬于性能范疇,由于性和味都屬于性能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 分折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分折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到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 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三、升降
25、浮沉三、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義:(一)升降浮沉的含義: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是說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升升上升上升 降降下降下降 浮一發(fā)散浮一發(fā)散 收斂固藏收斂固藏向內(nèi)向內(nèi) 沉沉 泄利二便泄利二便向下向下 藥性升降浮沉理論形成于金元時期。藥性升降浮沉理論形成于金元時期。(二)藥物的升降浮沉趨向的認定:(二)藥物的升降浮沉趨向的認定: 升降浮沉的確定,是依據(jù)藥物各自所具升降浮沉的確定,是依據(jù)藥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體病證,其具體確定方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體病證,其具體確定方法是法是依據(jù)相對于病證的病勢趨向依據(jù)相
26、對于病證的病勢趨向而言的。而言的。 人體的各種病證,往往因氣機升降出入障人體的各種病證,往往因氣機升降出入障礙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勢趨向。常見的,如嘔礙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勢趨向。常見的,如嘔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脫肛、子宮下垂之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脫肛、子宮下垂之向下,自汗、盜汗之向外,表證不解之向內(nèi)。向下,自汗、盜汗之向外,表證不解之向內(nèi)。能針對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勢趨向能針對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勢趨向的藥物,就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nèi)、向的藥物,就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nèi)、向外的作用趨向。外的作用趨向。 掌握藥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掌握藥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趨向以糾正機體
27、功分利用其作用趨向以糾正機體功能失調(diào),使之恢復正常;也可因能失調(diào),使之恢復正常;也可因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則為:病勢下其使用的一般原則為: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勢上逆者,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宜降不宜升。(三)藥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三)藥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藥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藥性升?。憾寄苌闲邢蛲狻#?)功效: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透)功效: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透疹、溫陽益氣等功效。疹、溫陽益氣等功效。(2)主治:表證,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風)主治:表證,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風濕痹痛,中寒泄
28、利,神智不清,疹發(fā)不暢,陽濕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發(fā)不暢,陽虛氣弱等病證。虛氣弱等病證。升麻、柴胡升麻、柴胡升舉清陽升舉清陽麻黃、蘇葉麻黃、蘇葉發(fā)表散寒發(fā)表散寒桑葉、菊花桑葉、菊花疏風清熱疏風清熱瓜蒂、藜蘆瓜蒂、藜蘆涌吐痰涎宿食涌吐痰涎宿食麝香、石菖蒲麝香、石菖蒲開竅醒神開竅醒神2、藥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內(nèi),、藥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內(nèi),(1)功效: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功效: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功效。平喘等功效。(2)主治:里熱,熱結便秘,水腫,小便不利,失)主治:里熱,熱結
29、便秘,水腫,小便不利,失眠多夢,肝陽上亢,嘔吐,喘咳,飲食積滯等病眠多夢,肝陽上亢,嘔吐,喘咳,飲食積滯等病證。證。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木通、滑石:利尿滲濕木通、滑石:利尿滲濕 向下向下柿蒂、沉香:降氣止呃柿蒂、沉香:降氣止呃黃芩、黃連:清熱瀉火黃芩、黃連:清熱瀉火五味子:收斂肺氣向內(nèi)五味子:收斂肺氣向內(nèi)五倍子:斂肺澀腸五倍子:斂肺澀腸 向內(nèi)向內(nèi)麻黃根:止汗麻黃根:止汗3、有的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顯。如南、有的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顯。如南瓜子的殺蟲作用瓜子的殺蟲作用 4、有的藥物則存在二向性。、有的藥物則存在二向性。麻黃:既發(fā)表散寒又利水消腫。麻黃:既發(fā)表散寒又利水消腫
30、。川芎:既上行頭目又下行血海。川芎:既上行頭目又下行血海。(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義:(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義: 掌握藥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掌握藥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diào),使之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diào),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謴驼?;或因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升降浮沉的用藥原則是:順著病位,逆著升降浮沉的用藥原則是:順著病位,逆著病勢。病勢。 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中氣下陷,當用人參、黃芪、升麻、柴胡以中氣下陷,當用人參、黃芪、升麻、柴胡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升陽
31、舉陷。 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陽上亢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陽上亢的頭痛,宜用牡蠣、石決明潛降。的頭痛,宜用牡蠣、石決明潛降。(五)升降浮沉與性味的關系:(五)升降浮沉與性味的關系: 一般來說,藥性升浮的,大一般來說,藥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溫熱之性;藥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溫熱之性;藥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澀之味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澀之味和寒涼之性。和寒涼之性。 李時珍說:李時珍說:“酸咸無升,辛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性味是從特定角度對中藥作用特性味是從特定角度對中藥作用特征的概括,藥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征的概括,藥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32、前人往往將性味作為影響和確定前人往往將性味作為影響和確定藥物升降浮沉性質的重要因素。實藥物升降浮沉性質的重要因素。實際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從際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藥物作用特點的概括。不同角度對藥物作用特點的概括。 因此,從邏輯關系而言,升降浮因此,從邏輯關系而言,升降浮沉與性味是間接相關,與功效是直沉與性味是間接相關,與功效是直接相關。接相關。(六)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的關系:(六)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的關系: 一般來講,花、葉、皮、枝等質輕的一般來講,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種子、果實、礦藥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物
33、、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當然,上述關系并非是絕對的。如:當然,上述關系并非是絕對的。如: 芫花:瀉水逐飲芫花:瀉水逐飲 旋復花:降氣止嘔,消痰行水旋復花:降氣止嘔,消痰行水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牛蒡子:疏散風熱,利咽散結牛蒡子:疏散風熱,利咽散結 故前人謂:故前人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子獨升。諸子皆降,蒼耳子獨升?!?藥性升降浮沉與質地的關系藥性升降浮沉與質地的關系是前人根據(jù)用藥經(jīng)驗歸納出來的,是前人根據(jù)用藥經(jīng)驗歸納出來的,但是這種歸納并不完全。不少花但是這種歸納并不完全。不少花類藥有沉降之性類藥有沉降之性(如芫花、
34、款冬花、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槐花、旋覆花),質重者亦不,質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因為兩者之間并無乏升浮之品。因為兩者之間并無本質聯(lián)系,所以現(xiàn)代并不以藥物本質聯(lián)系,所以現(xiàn)代并不以藥物的質地輕重作為判斷或解釋藥性的質地輕重作為判斷或解釋藥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據(jù)。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據(jù)。(七)影響藥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七)影響藥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和配伍。 故李時珍說:故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炮制:、炮制:酒炒升散:酒炒大黃,引藥上行入頭,清酒炒升散:酒炒大黃,引藥上行入頭,清降火邪。酒炒黃柏,清上焦之熱。降火邪。酒炒黃柏,清上焦之熱。姜炒發(fā)
35、散:姜半夏增強發(fā)散之功。姜炒發(fā)散:姜半夏增強發(fā)散之功。鹽炒入腎:鹽炒知母、黃柏引藥入腎,滋鹽炒入腎:鹽炒知母、黃柏引藥入腎,滋陰降火。陰降火。醋炒入肝:醋炒柴胡、香附引藥入肝則沉。醋炒入肝:醋炒柴胡、香附引藥入肝則沉。蜜炒補潤: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氣,炙麻黃蜜炒補潤: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氣,炙麻黃緩和發(fā)汗作用,重在宣肺平喘。緩和發(fā)汗作用,重在宣肺平喘。2、配伍:藥物升降浮沉常因藥物配、配伍:藥物升降浮沉常因藥物配伍而發(fā)生改變。伍而發(fā)生改變。 少數(shù)升浮藥可隨大隊降沉藥而降;少數(shù)升浮藥可隨大隊降沉藥而降;少數(shù)沉降藥亦可隨大隊升浮而升。少數(shù)沉降藥亦可隨大隊升浮而升。 如:九味羌活湯中,生地性寒沉如:九味羌活
36、湯中,生地性寒沉降,可隨羌活、防風、白芷等辛溫降,可隨羌活、防風、白芷等辛溫發(fā)表藥而升。發(fā)表藥而升。四、歸經(jīng)四、歸經(jīng)(一)歸經(jīng)的含義(一)歸經(jīng)的含義 : 歸經(jīng)則是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性能,歸經(jīng)則是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藥物作用對機體的選擇性。反映藥物作用對機體的選擇性。 歸經(jīng)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歸經(jīng)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擇性作用 主要對某一經(jīng)(臟腑及其主要對某一經(jīng)(臟腑及其經(jīng)絡)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的作用,而對經(jīng)絡)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它經(jīng)則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其它經(jīng)則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 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
37、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jīng)是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jīng)是臟腑經(jīng)絡的概稱。臟腑經(jīng)絡的概稱。(二)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二)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 前人在用藥實踐中觀察到,一種藥物往前人在用藥實踐中觀察到,一種藥物往往主要對某一經(jīng)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的作用,往主要對某一經(jīng)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它經(jīng)的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而對其它經(jīng)的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 同屬性寒清熱的藥物,有的偏于清肝熱,同屬性寒清熱的藥物,有的偏于清肝熱,有的偏于清胃熱,有的偏于清肺熱或清心熱;有的偏于清胃熱,有的偏于清肺熱或清心熱; 同屬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肝、補腎同屬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肝、補腎的不同。的
38、不同。 反映了藥物在機體產(chǎn)生效應的部位各有反映了藥物在機體產(chǎn)生效應的部位各有側重。將這些認識加以歸納,系統(tǒng)化,便形側重。將這些認識加以歸納,系統(tǒng)化,便形成了歸經(jīng)理論。成了歸經(jīng)理論。(三)歸經(jīng)的確定:(三)歸經(jīng)的確定: 中藥歸經(jīng)的確定,是以中醫(yī)的臟腑經(jīng)絡中藥歸經(jīng)的確定,是以中醫(yī)的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jù)而確定的。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jù)而確定的。 如麻黃能發(fā)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療如麻黃能發(fā)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喘咳、水腫等病證,根據(jù)中醫(yī)外感風寒、喘咳、水腫等病證,根據(jù)中醫(yī)學對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認識,便可確學對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認識,便可確定該藥歸肺、膀胱經(jīng)。定該
39、藥歸肺、膀胱經(jīng)。 又比如酸棗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療又比如酸棗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療失眠等證,根據(jù)中醫(yī)學心主神志的理論,失眠等證,根據(jù)中醫(yī)學心主神志的理論,便可確定該藥歸心經(jīng)。便可確定該藥歸心經(jīng)。 由于經(jīng)絡能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體表病變由于經(jīng)絡能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體表病變可通過經(jīng)絡影響在內(nèi)的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反映到可通過經(jīng)絡影響在內(nèi)的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癥候表現(xiàn)以確定病位,體表。通過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癥候表現(xiàn)以確定病位,這是辨證的重要內(nèi)容。這是辨證的重要內(nèi)容。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歸經(jīng)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與疾病定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與疾病定位
40、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經(jīng)絡與臟腑雖有密切聯(lián)系,但又各成系統(tǒng)。故有經(jīng)絡與臟腑雖有密切聯(lián)系,但又各成系統(tǒng)。故有經(jīng)絡辨證與臟腑辨證的不同,經(jīng)絡辨證體系的形成經(jīng)絡辨證與臟腑辨證的不同,經(jīng)絡辨證體系的形成早于臟腑辨證。因而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醫(yī)家在早于臟腑辨證。因而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醫(yī)家在確定藥物歸經(jīng)時,或側重于經(jīng)絡系統(tǒng),或側重于臟確定藥物歸經(jīng)時,或側重于經(jīng)絡系統(tǒng),或側重于臟腑系統(tǒng)。這樣一來,便造成某些藥物歸經(jīng)的含義有腑系統(tǒng)。這樣一來,便造成某些藥物歸經(jīng)的含義有所不同所不同 。 至于有的藥物只歸一經(jīng),有的藥物則歸數(shù)經(jīng),這至于有的藥物只歸一經(jīng),有的藥物則歸數(shù)經(jīng),這正說明不同藥物的作用范圍有廣、狹義之分。
41、正說明不同藥物的作用范圍有廣、狹義之分。 根據(jù)多數(shù)學者對歸經(jīng)理論的研根據(jù)多數(shù)學者對歸經(jīng)理論的研究,認為:早期多以經(jīng)絡辨證確定究,認為:早期多以經(jīng)絡辨證確定病位,藥物歸經(jīng)亦多以經(jīng)絡表示,病位,藥物歸經(jīng)亦多以經(jīng)絡表示,后來多以臟腑辨證確定病位,藥物后來多以臟腑辨證確定病位,藥物歸經(jīng)便主要以臟腑表示。歸經(jīng)便主要以臟腑表示。 應用歸經(jīng)理論指導臨床用藥還應用歸經(jīng)理論指導臨床用藥還必須考慮到臟腑經(jīng)絡間的整體關系,必須考慮到臟腑經(jīng)絡間的整體關系,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療,機械看待歸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療,機械看待歸經(jīng)理論。經(jīng)理論。 (四)歸經(jīng)的意義:(四)歸經(jīng)的意義: 1、掌握歸經(jīng),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掌握歸經(jīng),有
42、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正如徐靈胎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正如徐靈胎所說:所說:“不知經(jīng)絡而用藥,其失也不知經(jīng)絡而用藥,其失也泛。泛?!?2、運用歸經(jīng)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jīng)、運用歸經(jīng)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jīng)絡間的關系絡間的關系 。故徐靈胎又指出:。故徐靈胎又指出:“執(zhí)執(zhí)經(jīng)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經(jīng)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保ㄎ澹w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注意的事項:(五)歸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注意的事項: 1、勿將中醫(yī)臟腑經(jīng)絡定位與現(xiàn)代醫(yī)、勿將中醫(yī)臟腑經(jīng)絡定位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因兩者的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因兩者的涵義與認識方法都不相同。涵義與認識方法都不相同。2、歸經(jīng)所依據(jù)的是用
43、藥后的機體效、歸經(jīng)所依據(jù)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nèi)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nèi)的分布。的分布。 了解以上內(nèi)容,對于正確進行歸了解以上內(nèi)容,對于正確進行歸經(jīng)理論的現(xiàn)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經(jīng)理論的現(xiàn)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五、有毒、無毒五、有毒、無毒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chǎn)生的原因,掌握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chǎn)生的原因,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
44、防措施。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 (一)中藥(一)中藥“毒毒”的含義:的含義: 1、西漢以前是以、西漢以前是以“毒藥毒藥”作為作為一切藥物的總一切藥物的總稱稱 古代毒藥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藥食分離在認古代毒藥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藥食分離在認識上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對藥物識上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對藥物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還不能很好地把握,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還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籠統(tǒng)稱為故籠統(tǒng)稱為“毒藥毒藥”。2、東漢以后的毒藥主要是指、東漢以后的毒藥主要是指對機體有損害性對機體有損害性的有毒之藥。的有毒之藥。 3、前人是以、前人是以偏性的強弱偏性的強弱來解釋有毒、無毒及來解釋有毒、
45、無毒及毒性大小的。毒性大小的。 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 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人參、艾葉、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人參、艾葉、知母等皆有產(chǎn)生中毒反應的報道,知母等皆有產(chǎn)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正如前人所說:密切關系。正如前人所說:“所謂所謂無毒,亦可傷人;藥證相符,大黃無毒,亦可傷人;藥證相符,大黃亦補,藥證不符,參茸亦毒。亦補,藥證不符
46、,參茸亦毒?!?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醫(yī)學科學的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醫(yī)學科學的進步,人們對中藥毒性的認識逐步加深。進步,人們對中藥毒性的認識逐步加深。所謂所謂“毒性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chǎn)生的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變、致畸胎、成癮等作用。所謂毒藥突變、致畸胎、成癮等作用。所謂毒藥一般系指對機體發(fā)生化學或物理作用,一般系指對機體發(fā)生化學或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器質性改變或功能障能損害機體,引起器質性改變或功能障礙、產(chǎn)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質。礙、產(chǎn)生疾病甚至
47、引起死亡的物質。(二)產(chǎn)生中藥毒性反應的因素:(二)產(chǎn)生中藥毒性反應的因素: 1、藥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劑量。、藥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劑量。 2、藥物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物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如砒石作酒劑服立斃,相反藥配藥途徑。如砒石作酒劑服立斃,相反藥配伍可產(chǎn)生毒副作用。伍可產(chǎn)生毒副作用。 3、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 4、誤服偽品和品種混亂。如以商陸為人參,、誤服偽品和品種混亂。如以商陸為人參,以獨角蓮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以獨角蓮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皮
48、無毒。皮無毒。 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應從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應從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避免中毒反應的發(fā)生。進行控制,避免中毒反應的發(fā)生。v(三)應用有毒及無毒藥物注意事項:(三)應用有毒及無毒藥物注意事項: 1、有毒的藥物,注意其毒性的大小、有毒的藥物,注意其毒性的大小 。 中藥毒性分級的情況也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中藥毒性分級的情況也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素問素問 五常政大論五常政大論把藥物毒性分為把藥物毒性分為“大毒大毒”、”常毒常毒”、“小毒小毒”、“無毒無毒”四類;四類;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分為分為“有毒有毒”、“無毒無毒”兩類;兩類;證類本草證類本草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將毒性分為
49、將毒性分為“大毒大毒”、“有毒有毒”、“小毒小毒”、“微毒微毒”四類。四類。 近代各種中藥工具書或教科書或中藥學專著的近代各種中藥工具書或教科書或中藥學專著的中藥毒性分級多沿襲臨床用藥經(jīng)驗及文獻記載,中藥毒性分級多沿襲臨床用藥經(jīng)驗及文獻記載,分級尚缺乏明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級尚缺乏明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采用的所采用的“大毒大毒”、“有有毒毒”、“小毒小毒”三類分類方法,是現(xiàn)在通行的分三類分類方法,是現(xiàn)在通行的分類方法。類方法。 2、根據(jù)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原則,利用其、根據(jù)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原則,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衫玫囊幻?。 毒性藥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
50、制勝的毒性藥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制勝的效果,猶效果,猶“奇才有怪癖奇才有怪癖” ,不可畏而不用,不可畏而不用,如依法炮制,嚴格控制劑量,限定在安全范如依法炮制,嚴格控制劑量,限定在安全范圍之內(nèi),便可大膽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圍之內(nèi),便可大膽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從血癌毒瘀滯血立論,用砒霜制劑,取得突從血癌毒瘀滯血立論,用砒霜制劑,取得突出效果。出效果。3、避免引起藥物毒性反應的其他因素。、避免引起藥物毒性反應的其他因素。 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應從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進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應從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避免中毒反應的發(fā)生。行控制,避免中毒反應的發(fā)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獻中有關藥值得
51、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獻中有關藥物毒性的記載大多是正確的,但由于歷史物毒性的記載大多是正確的,但由于歷史條件和個人經(jīng)驗與認識的局限性,其中也條件和個人經(jīng)驗與認識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之處。如有一些錯誤之處。如本經(jīng)本經(jīng)記載丹砂無記載丹砂無毒,列為上品;毒,列為上品;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記載馬錢子無毒。無毒。我們應當借鑒古代用藥經(jīng)驗,亦應借鑒我們應當借鑒古代用藥經(jīng)驗,亦應借鑒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成果,更應重視臨床報道,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成果,更應重視臨床報道,以便更好地認識中藥的毒性。以便更好地認識中藥的毒性。對于藥物中毒的診斷和解救,古代文獻對于藥物中毒的診斷和解救,古代文獻有不少記載,其中包含了不
52、少寶貴經(jīng)驗。有不少記載,其中包含了不少寶貴經(jīng)驗。在當今條件下,應結合現(xiàn)代認識及診斷方在當今條件下,應結合現(xiàn)代認識及診斷方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 另外還要正確評價中藥的毒性,與化學藥相比,另外還要正確評價中藥的毒性,與化學藥相比,有毒中藥還是比較少的。有毒中藥還是比較少的。 目前中藥品種已多達目前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而見中毒報告的多種,而見中毒報告的才才100余種,其中許多的毒藥還是臨床很少使用的余種,其中許多的毒藥還是臨床很少使用的劇毒藥。劇毒藥。 因此,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中藥品種應該是安全的,這是中因此,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中藥品種應該是安全的,這是
53、中藥一大優(yōu)勢,尤其與西藥化學合成藥造成眾多藥源藥一大優(yōu)勢,尤其與西藥化學合成藥造成眾多藥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藥安全低毒的優(yōu)勢就比較突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藥安全低毒的優(yōu)勢就比較突出了。出了。 盡管如此,中藥的毒性還是不容忽視。特別是所謂盡管如此,中藥的毒性還是不容忽視。特別是所謂的的“無毒藥物無毒藥物”,若使用不當也可易引起中毒反應。,若使用不當也可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人參、艾葉、知母等皆有產(chǎn)生中毒反應的報道,應。人參、艾葉、知母等皆有產(chǎn)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這與劑量過大
54、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一、配伍二、禁忌三、劑量 四、煎服法一、配伍v配伍,即根據(jù)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選擇兩種以上藥物配合應用的一種用藥方法,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也是組成方劑的基礎。v前人將配伍關系總結為藥物“七情”?!捌咔椤钡奶岢鍪滓娪诒窘?jīng),其序例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v1.單行:用單味藥治療疾病,也稱單方。適宜于病情比較單純,或病證較輕者。如獨參湯。v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起協(xié)同作用。如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v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
55、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v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所以說半夏畏生姜。v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殺半夏。 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v6.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故人參惡萊菔子。 。v7.相反:兩種藥物合用,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與甘遂相反。注意v相須、相使可提高藥物療
56、效,是常用配伍。v相畏、相殺可減弱藥物毒性,使用毒性藥物時應考慮使用。v相惡會削弱藥物療效,力戒使用,但特殊情況下亦可使用。v相反會產(chǎn)生強烈毒性,應避免使用。二、禁忌用藥禁忌主要有v配伍禁忌v妊娠用藥禁忌v服藥飲食禁忌(一)配伍禁忌 目前共認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v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苦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v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v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目前醫(yī)藥界亦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
57、為兩者并非絕對禁忌。相反藥配伍同用,古代經(jīng)方中就有,現(xiàn)代臨床上也有。認為相反藥同用,能相反相成,產(chǎn)生較強的功效,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v但是,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實驗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目前決定其取舍還為時過早,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為了用藥安全,凡屬十八反、十九畏的藥對,若無充分根據(jù)和應用經(jīng)驗,一般不應使用。(二)妊娠禁忌 1.禁用藥v一般毒性較強,藥性猛烈的藥物屬于禁用的藥物。如巴豆、芫花、甘遂等。 2.慎用藥v一般通經(jīng)祛瘀,行氣破滯、辛熱滑利的藥物屬于慎用的藥物。如枳實、桃仁、芒硝等。 禁用藥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藥應根據(jù)孕婦病情,斟酌使用。若無必要,都應盡量避免。如非用不可,則掌握好劑
58、量與療程,并通過恰當炮制和配伍,盡量減輕藥物對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藥有效而安全。(三)服藥食忌 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簡稱食忌,俗稱忌口。v一般而言,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辛辣、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v根據(jù)病情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qū)別。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物;寒性病應忌食生冷;胸痺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nèi)臟及煙、酒;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者應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堅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fā)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v古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
59、鱉甲忌莧菜,甘草、黃連、桔梗、烏梅、蒼耳子忌豬肉,商陸忌犬肉,蜂蜜忌蔥等。這些記載僅供參考。三、劑量v一般指每味藥的成人一日量稱為劑量。v在方劑中的藥與藥間的比較分量,為相對劑量。(一)計量單位v中藥的計量單位,古代有重量(銖、兩、錢、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種計量方法,用來量取不同的藥物。v明清以來,普遍采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60錢。v現(xiàn)在中藥材的計量采用國際通用的公制“克”。 近似換算如下 一兩=30g;一錢=3g;一分=0.3g;一厘=0.03g(二)影響用藥劑量的因素1.病人年齡、體質、病證輕重緩急v老人、小兒、體虛者用量宜小。一般五歲以下幼兒用藥量
60、為成人量的14,六至十歲小兒用藥量為成人量的12。v病輕者用量宜小,以免耗損正氣;病重者劑量可大,以免藥力不足;病勢緩的慢性病,用量不必大;病勢急者需要大劑量急救。2.藥物性能和質地v質地輕松的藥物,用量可小些;質地重實的藥物,用量可大些。v鮮品藥材用量比干品藥材一般可大12倍。3.配伍、劑型v單味藥應用,劑量宜大;入復方應用,用量可小些。方劑中,主藥用量宜大些,輔佐藥用量宜小些。v湯劑藥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劑大。4.季節(jié)v夏季發(fā)汗藥、熱性藥宜少用,降火藥宜重用;冬季發(fā)汗藥、熱性藥宜重用,降火藥宜少用。四、煎服法v(一)煎煮方法v(二)內(nèi)服方法(一)煎煮方法1.器具:v最好用砂鍋、砂罐,其次用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設計類合同協(xié)議書
- 軟件產(chǎn)品開發(fā)與生命周期管理作業(yè)指導書
- 2025年聊城道路貨運駕駛員從業(yè)資格證考試
- 2025年咸寧道路貨運駕駛員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庫
- 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課時作業(yè)1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物理全冊15.3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教學設計3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Unit2LanguageSectionⅦWriting-調(diào)查報告教案含解析牛津譯林版必修3
- 2024年春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浮力章末小結與提升分層精煉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課時素養(yǎng)評價十八6.3.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蘇科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聽評課記錄《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1)》
- 國庫集中支付培訓班資料-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及業(yè)務操作教學課件
- 詩詞寫作入門課件
- 2023年上海青浦區(qū)區(qū)管企業(yè)統(tǒng)一招考聘用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3版押品考試題庫必考點含答案
- 植物之歌觀后感
- 空氣能熱泵安裝示意圖
-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檢驗批填寫全套表格示范填寫與說明
- 2020年中秋國慶假日文化旅游市場安全生產(chǎn)檢查表
- 昆明天大礦業(yè)有限公司尋甸縣金源磷礦老廠箐-小凹子礦段(擬設)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
- 心有榜樣行有力量 -從冬奧冠軍徐夢桃身上感受青春奮斗初中主題班會
- 七年級英語下冊閱讀理解10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