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重點掌握內容_第1頁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重點掌握內容_第2頁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重點掌握內容_第3頁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重點掌握內容_第4頁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重點掌握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1、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和平均含氮量。 基本組成單位為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元素:主要有C、H、O、N和S。有些蛋白質還含有少量的P、Fe、Cu、Mn、Zn、Se、I等。 各種蛋白質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2、20種氨基酸的結構及三字母英文縮寫。(P9) 含羥基的氨基酸:Ser、Tyr、Thr,其易被磷酸化。 含硫的氨基酸:半胱氨酸(-SH)、胱氨酸、蛋氨酸(-SCH3,又叫甲硫氨酸)。 芳香族氨基酸: Tyr、Trp、Phe 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酰胺基團(-CONH2) 脯氨酸:屬于亞氨基酸(-NH-) 酸性氨基酸:Asp、Glu 堿性氨基酸:Arg、Lys、Hi

2、s3、 氨基酸的理化性質。氨基酸具有兩性解離的性質:等電點(isoelectric point, pI) 在某一pH的溶 液中,氨基酸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 此時溶液的pH值稱為該氨基酸的等電點。含共軛雙鍵的氨基酸具有紫外線吸收性質:測定蛋白質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質含量的快速簡便的方法。氨基酸與茚三酮反應生成藍紫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處。4、 蛋白質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的概念及維系其穩(wěn)定的化學鍵。 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決定蛋白質的一級結構(primary structure of protein):指蛋白質多肽鏈從N-端至

3、C-端的氨基酸殘基排列順序, 即氨基酸的線性序列。在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中,這種序列是由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決定的。一級結構主要的化學鍵:肽鍵 多肽鏈的局部主鏈構象為蛋白質二級結構(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即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維系二級結構的化學鍵:氫鍵 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主要的化學鍵次級鍵。疏水作用、離子鍵、氫鍵 、Van der Waals力。 含有二條以上多肽鏈的蛋白質才可能具有四級結構:蛋白質分子

4、中各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亞基之間的結合力主要是氫鍵和離子鍵-非共價鍵5、 肽單元和蛋白質二級結構的主要類型。 肽單元:參與肽鍵的6個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此同一平面上的6個原子構成了所謂的肽單元(peptide unit)。這一平面又被稱為肽平面(peptide plane)或酰胺平面(amide plane) 。肽單元是肽鏈折疊盤曲的基本單位。 二級結構的類型: -螺旋、-折疊、 -轉角 、無規(guī)卷曲 6、 蛋白質超二級結構、模體、結構域、亞基、蛋白質等電點的概念。 超二級結構:在許多蛋白質分子中,可發(fā)現二個或三個具有二級結

5、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一個有規(guī)則的二級結構組合,被稱為超二級結構。 模體:是蛋白質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間構象和特定功能的結構成分,其中一類就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級結構。一個模體總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發(fā)揮特殊的功能。 結構域: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烧郫B成多個結構較為緊密且穩(wěn)定的區(qū)域,并各行其功能,稱為結構域 亞基 (subunit):有些蛋白質分子含有二條或多條多肽鏈,每一條多肽鏈都有完整的三級結構,稱為蛋白質的亞基。單獨的亞基一般沒有生物學功能。 蛋白質等電點:在某一pH值溶液中,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凈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值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is

6、oelectric point,pI)。7、 蛋白質變性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概念: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蛋白質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本質:空間構象破壞,次級鍵(非共價鍵和二硫鍵)斷裂;一級結構不變,肽鍵不斷裂。影響因素:物理因素:高溫、高壓、紫外線、劇烈振蕩。 化學因素:強酸、強堿、有機溶劑、生物堿、尿素及重金屬離子等 。 8、 蛋白質沉淀及維持蛋白質膠體溶液的穩(wěn)定因素。 蛋白質沉淀:在一定條件下,蛋白質的水化層被破壞,使蛋白疏水側鏈暴露在外,肽鏈融會相互纏繞繼而聚集,因而從溶液中析出。 變性的蛋白質易于沉淀,有

7、時蛋白質發(fā)生沉淀,但并不變性。 維持蛋白質膠體溶液的穩(wěn)定因素:水化膜、蛋白質膠體顆粒表面電荷。熟悉 氨基酸的分類(P8),肽的概念和基本結構(P11),生物活性肽(P11),蛋白質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與蛋白質功能之間的關系(P13)。氨基酸和蛋白質的紫外吸收作用(280nm)。第二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1、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和核酸的水解產物:核酸是以核苷酸(nucleotide)為基本組成單位的生物大分子,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核酸的水解產物是磷酸、戊糖和堿基。2、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核苷酸之間通過3',5'-磷酸二酯鍵相連,構成多聚核苷酸鏈。3、DNA和RNA的一級結構和基

8、本組成單位:核酸的一級結構是核苷酸的排列順序。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糖核苷酸4、DNA二級結構雙螺旋結構的特點:1.DNA由兩條多聚脫氧核苷酸鏈組成2. 脫氧核糖與磷酸位于外側3. DNA雙鏈之間形成了互補堿基對4. 堿基對的疏水作用力和氫鍵共同維持著DNA雙螺旋結構的穩(wěn)定5、基因和基因組的概念:基因(gene):指攜帶遺傳信息的DNA區(qū)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順序決定了基因的功能?;蚪M(genome):指生物體的所有編碼RNA和蛋白質的序列及所有的非編碼序列,即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6、mRNA、tRNA、rRNA的結構特點及功能:mRNA:1. 真核

9、生物mRNA的5'-端有特殊帽結構2. 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尾3. mRNA堿基序列決定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mRNA:1、3末端為CCA-OH 2、含1020% 稀有堿基3、其二級結構呈“三葉草形”4. tRNA的反密碼子能夠識別mRNA密碼子rRNA:rRNA的結構為花狀,rRNA與核糖體蛋白結合組成核糖體(ribosome),為蛋白質的合成提供場所。rRNA單獨存在不執(zhí)行其功能。7、核酶的概念:催化性小RNA亦被稱為核酶(ribozyme),是細胞內具有催化功能的一類小分子RNA,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的剪接修飾中具有重要作用。8、核酸的紫

10、外吸收作用:紫外吸收A260nm,單核苷酸> ssDNA > dsDNA。DNA純品: A260/A280 = 1.8RNA純品: A260/A280 = 2.09、DNA的變性與復性:DNA變性(denaturation)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溫度、pH、離子強度等)作用下,DNA雙鏈的互補堿基對之間的氫鍵斷裂,解開成兩條單鏈的現象。DNA變性的本質是雙鏈間氫鍵的斷裂,只改變其二級結構,不改變其核苷酸排列順序。在去除變性因素,并在適當條件下,變性DNA的兩條互補單鏈可恢復天然的雙螺旋構象,這一現象稱為復性(renaturation)。10、DNA的增色效應和解鏈溫度的概念:增色效應

11、(hyperchromic effect):在DNA解鏈過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軛雙鍵得以暴露,DNA在260nm處的吸光度隨之增加 。在解鏈過程中,紫外吸光度的變化A260達到最大變化值的一半時所對應的溫度稱為DNA的解鏈溫度(融解溫度),又稱Tm。其大小與G+C含量成正比。熟悉: DNA的超螺旋結構(P43)。核酸的分子雜交(P53)。第三章 酶1、酶: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對其底物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是機體內催化代謝反應最主要的催化劑。2、單純酶:有些酶其分子結構僅由氨基酸殘基組成,沒有輔助因子。這類酶稱為單純酶(simple enzyme)。3、結合酶:結合酶(conju

12、gated enzyme)是除了在其組成中含有由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部分外,還含有非蛋白質部分。酶的分子組成,酶蛋白和輔因子的作用。4、必需基團:必需基團(essential group)酶分子氨基酸殘基側鏈的化學基團中,一些與酶活性密切相關的化學基團。5、酶活性中心的概念: 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activesite)是酶分子中能與底物特異地結合并催化底物轉變?yōu)楫a物的具有特定三維結構的區(qū)域。6、同工酶的概念:同工酶(isoenzyme / aisu'enzaim/)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學反應,但酶蛋白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乃至免疫學性質不同的一組酶。7、酶促反應的特點:1、酶促反應具有極高

13、的效率:2、酶促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3、酶促反應具有可調節(jié)性4、酶促反應高度的不穩(wěn)定性8、酶促反應特異性的類型:絕對特異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特定結構的底物,進行一種專一的反應,生成一種特定結構的產物。相對特異性(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一類化合物或一種化學鍵。9、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 酶濃度、底物濃度、pH、溫度、抑制劑、激活劑等。10、米氏方程及Km的意義:v=vmaxs/(km+s)S:底物濃度 v:不同S時的反應速度 Vmax:最大反應速度(maximum velocity)Km:米氏常數(Michaelis const

14、ant)1Km值等于酶促反應速率為最大反應速率一半時的底物濃度2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數3Km在一定條件下可表示酶對底物的親和力.Km越大,表示酶對底物的親和力越?。籏m越小,表示酶對底物的親和力越大。4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飽和時的反應速率11、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劑以共價鍵與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團相結合,使酶失活。12、可逆性抑制作用:競爭性抑制作用:抑制劑與底物的結構相似,能與底物競爭結合酶的活性中心,從而阻礙酶底物復合物的形成,使酶活性受到抑制,稱為競爭性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取決于抑制劑與酶的相對親和力和與底物濃度的相對比例。非競爭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劑與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團相結合,不影響酶

15、與底物的結合,酶和底物的結合也不影響酶與抑制劑的結合。底物和抑制劑之間無競爭關系。但酶-底物-抑制劑復合物(ESI)不能進一步釋放出產物。這種抑制作用稱作非競爭性抑制作用。反競爭性抑制作用:抑制劑僅與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間產物(ES)結合,使中間產物ES的量下降。這樣,既減少從中間產物轉化為產物的量,也同時減少從中間產物解離出游離酶和底物的量。這種抑制作用稱為反競爭性抑制作用。13、變構酶:一些代謝物可與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非共價可逆結合,使酶構象改變,從而改變酶的活性,此種調節(jié)方式稱別構調節(jié),又稱變構調節(jié)(allosteric regulation)。受變構調節(jié)的酶稱變構酶(allost

16、eric enzyme)。14、酶原與酶原激活:酶原(zymogen ):有些酶在細胞內合成或初分泌時只是酶的無活性前體,此前體物質稱為酶原。酶原的激活:在一定條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轉化的過程稱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實際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過程。15、全酶的組成:酶蛋白決定反應的特異性 輔因子決定反應的種類與性質熟悉輔因子與金屬離子和維生素之間的關系(P56-57)。酶促反應機理誘導契合學說(P61)。 第五章 維生素和無機鹽1、維生素的定義和分類:維生素(vitamin) 是人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由食物供給,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過程所必需的一組低分子量有

17、機化合物。分類:脂溶性維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水溶性維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2、B族維生素:B1:維生素B1形成輔酶焦磷酸硫胺素;TPP是-酮酸氧化脫羧酶的輔酶,在反應中轉移醛基;TPP也是轉酮酶的輔酶,參與轉糖醛基反應。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腳氣病 B2:維生素B2是FAD和FMN的組成成分;FMN和FAD是體內氧化還原酶的輔基;維生素B2缺乏病是一種常見的營養(yǎng)缺乏病PP:維生素PP是NAD+和NADP+的組成成分; NAD+和NADP+是多種不需氧脫氫酶的輔酶;維生素PP缺乏可引起癩皮病泛酸:泛酸是輔酶A和?;?/p>

18、載體蛋白的組成成分;輔酶A和?;d體蛋白參與?;D移反應;泛酸缺乏可引起各種胃腸功能障礙等疾病生物素:生物素是多種羧化酶的輔基;生物素參與細胞信號轉導和基因表達;生物素缺乏也可誘發(fā)機體不適B6:維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體內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的輔酶作用多種多樣;維生素B6過量可引起中毒葉酸:四氫葉酸是葉酸的活性形式;四氫葉酸是一碳單位的載體;葉酸缺乏可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B12:維生素B12又叫鈷胺素(cobalamin /ku'b:lmin/ ),是唯一含有金屬元素的維生素,僅由微生物合成。體內活性形式是甲基鈷胺素和5'-脫氧腺苷鈷胺素。維

19、生素B12影響一碳單位的代謝和脂肪酸的合成。維生素B12缺乏可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多種疾病3、維生素C的性質與功能:維生素C又稱L-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是L-己糖酸內酯,具有不飽和的一烯二醇結構,具有酸性和較強的還原性。維生素C是對熱不穩(wěn)定的酸性物質,維生素C既是一些羥化酶的輔酶又是強抗氧化劑,維生素C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維生素C嚴重缺乏可引起壞血病。熟悉輔酶在酶促反應中的作用,脂溶性維生素的作用,維生素缺乏癥。第六章 糖代謝1. 糖分解代謝的主要途徑。糖分解代謝分為糖的無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徑。2. 糖酵解(概念,反應部位,反應過程,關鍵酶及限速酶,主

20、要反應步驟,生理意義)。概念:一分子葡萄糖在胞液中可裂解為兩分子丙酮酸,是葡萄糖無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徑,稱為糖酵解(glycolysis /glai'klisis/)反應部位:胞液。反應過程: 葡萄糖磷酸化為葡糖-6-磷酸( G-6-P )、葡糖-6-磷酸轉變?yōu)?果糖-6-磷酸( F-6-P )、果糖-6-磷酸轉變?yōu)楣?1,6-二磷酸( F-1,6-BP )、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羥丙酮轉變?yōu)?-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氧化為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轉變成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轉變?yōu)?-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脫水生成

2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將高能磷酸基轉移給ADP生成ATP和丙酮酸、丙酮酸被還原為乳酸關鍵酶及限速酶: 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1(最重要,為限速酶) 丙酮酸激酶生理意義:1. 糖無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義在于迅速提供能量,這對肌收縮更為重要。 2. 是某些細胞在氧供應正常情況下的重要供能途徑。3. 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及有關反應。底物分子內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鍵,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過程,稱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糖酵解的第七步1,3-二磷酸甘油酸轉變成3-磷酸甘油酸產生ATP的過程為該形式。4. 糖有

22、氧氧化(概念,反應階段,進行部位,關鍵酶,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的組成及作用,三羧酸循環(huán)的概念、反應過程、生理意義,有氧氧化過程中ATP的生成)。概念:機體利用氧將葡萄糖徹底氧化成H2O和CO2的反應過程,稱為糖的有氧氧化。反應階段:第一階段:糖酵解; 第二階段:丙酮酸的氧化脫羧(丙酮酸進入線粒體氧化脫羧生成乙酰CoA ); 第三階段:三羧酸循環(huán)。關鍵酶:糖酵解: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限速酶)、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的氧化脫羧: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 三羧酸循環(huán):檸檬酸合酶、異檸檬酸脫氫酶(限速酶)、-酮戊二酸脫氫酶復合體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的組成及作用:組成:三種酶:E1:丙酮酸脫氫酶 (12個)、

23、E2:二氫硫辛酰胺轉乙酰酶(60個)、E3:二氫硫辛酰胺脫氫酶(6個) 。五種輔酶:TPP、硫辛酸、FAD、 NAD+、CoA 作用:催化丙酮酸在線粒體中經過五步反應氧化脫羧生成乙酰CoA 部位:胞液及線粒體三羧酸循環(huán)的概念: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縮合生成含三個羧基的檸檬酸,反復的進行脫氫脫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過程。三羧酸循環(huán)的反應過程:乙酰CoA與草酰乙酸縮合成檸檬酸;檸檬酸經順烏頭酸轉變?yōu)楫悪幟仕?;異檸檬酸氧化脫羧轉變?yōu)?酮戊二酸;-酮戊二酸氧化脫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應;琥珀酸脫氫生成延胡索酸;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蘋果酸;蘋果酸脫氫生成草酰乙酸生理意義:1.

24、 檸檬酸循環(huán)是三大營養(yǎng)物質分解產能的共同通路 2. 檸檬酸循環(huán)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謝聯系的樞紐3. 檸檬酸循環(huán)為其他物質合成代謝提供小分子前體有氧氧化過程中ATP的生成:由1分子葡萄糖總共獲30或32 ATP5. 磷酸戊糖途徑(概念,反應部位,限速酶及生理意義)。概念:是指從糖酵解的中間產物葡糖-6-磷酸開始形成旁路,通過氧化、基團轉移兩個階段生成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從而返回糖酵解的代謝途徑反應部位:胞液 限速酶:葡糖-6-磷酸脫氫酶(NADP+)生理意義:為核苷酸的合成提供核糖-5-磷酸;提供NADPH+H+作為供氫體參與多種代謝反應6. 糖原合成與分解(概念,反應過程,限速酶,

25、肌糖原與肝糖原分解的不同點)。概念: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過程。糖原合成時,葡萄糖先活化,再連接形成直鏈和支鏈。反應過程:(一)葡萄糖活化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糖-6-磷酸 2. 葡糖-6-磷酸轉變成葡糖-1-磷酸 3.葡糖-1-磷酸轉變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連接形成直鏈和支鏈 4.-1,4-糖苷鍵式結合 5.糖原分支的形成肌糖原與肝糖原分解的不同點: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應與肝糖原分解過程相同,但是生成G-6-P之后,由于肌肉組織中不存在葡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G-6-P不能轉變成葡萄糖釋放入血,提供血糖,而只能進入酵解途徑進一步代謝。限速酶:糖原合

26、酶7. 糖異生(概念、原料、組織和細胞定位,反應過程,關鍵酶,生理意義)。概念:糖異生(gluconeogenesis)是指從非糖化合物轉變?yōu)槠咸烟腔蛱窃倪^程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組織和細胞定位:主要在肝、腎細胞的胞漿及線粒體反應過程:(一)丙酮酸經丙酮酸羧化支路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 果糖-1,6-二磷酸轉變?yōu)楣?6-磷酸(3) 葡糖-6-磷酸水解為葡萄糖關鍵酶:葡糖-6-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1、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生理意義:(一)維持血糖恒定是糖異生最重要的生理作用(二)糖異生是補充或恢復肝糖原儲備的重要途徑(三)腎糖異生增強有利于維持酸堿平衡8. 乳

27、酸循環(huán)(概念及生理意義)。概念:肌肉通過糖無氧氧化產生的乳酸,經血液進入肝臟而糖異生為葡萄糖,葡萄糖釋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攝取,這種乳酸、葡萄糖在肌肉、肝臟組織間的循環(huán)互變稱為乳酸循環(huán)( lactate cycle, Cori cycle )生理意義: 防止乳酸堆積引起酸中毒 避免乳酸的浪費(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 促進肝糖原的不斷更新9. 2,3-BPG支路。紅細胞內的糖酵解過程中, 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經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轉變?yōu)?-磷酸甘油酸的途徑,稱為2,3-BPG旁路。該過程需二磷酸甘油酸變位酶(BPGM)和2,3-BPG磷酸酶(BPGP)催化。 2,3

28、-BPG功能:降低Hb對氧的親和力。10. 血糖及其調節(jié)(血糖的概念,正常人空腹血糖的水平,血糖來源和去路,激素對血糖水平的調節(jié))。血糖的概念:血液中葡萄糖稱為血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的水平:3.896.11mmol/L(鄰甲苯胺法) 血糖來源: 食物糖在小腸內消化吸收 、肝糖原在肝內分解、非糖物質在肝和腎內糖異生 血糖去路: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轉變?yōu)橹?、非必需氨基酸、轉變成其它糖及衍生物、血糖> 8.9mmol/L形成尿糖 激素對血糖水平的調節(jié):降低血糖:胰島素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質激素; 腎上腺素【熟悉】糖的生理功能(P111),糖酵解的調節(jié)(P115),

29、巴斯德效應(P125)。血糖水平異常(P139)。糖化血紅蛋白(P140)。糖的消化吸收(P112)。第七章 脂質代謝1.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其種類。人體需要,但又不能合成,必需從食物中獲得的脂肪酸。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包括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2.脂肪動員(概念及過程,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概念和作用,脂解激素和抗脂解激素)。概念:儲存于脂肪細胞中的脂肪,在三種脂肪酶作用下逐步水解為游離脂肪酸(FFA)和甘油,并釋放入血供其他組織氧化利用的過程,稱脂肪動員。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動員的限速酶。過程: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酯分解產生的甘油二酯被甘油二酯脂肪酶進一步水解產生脂肪酸和甘油一脂,甘油一脂

30、被甘油一脂脂肪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概念和作用: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動員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種激素調節(jié),故稱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有水解甘油三酯的作用。脂解激素:增加脂肪動員限速酶活性,促進脂肪動員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素等。對抗脂解激素因子:抑制脂肪動員。 胰島素、前列腺素E2、煙酸。3.甘油的代謝。甘油轉變?yōu)?-磷酸甘油后被利用,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甘油轉變?yōu)?-磷酸甘油,然后脫氫生成磷酸二羥丙酮,循糖代謝途徑分解或轉變?yōu)槠咸烟恰?.脂肪酸的-氧化。-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過程脂肪酸氧化的定義:脂肪酸在胞液中活化成脂酰CoA

31、,在肉堿幫助下進入線粒體基質進行-氧化,每次-氧化可產生1分子乙酰CoA、1分子FADH2、1分子NADH和比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酰CoA,偶數碳脂肪酸最終產生乙酰CoA,奇數碳脂肪酸除乙酰CoA外,還有1分子丙酰CoA。部位:腦和成熟紅細胞不行。肝臟、肌肉最重要。亞細胞:胞液、線粒體過程:(1)脂肪酸的活化(胞液)(2)脂酰CoA進入線粒體(3)脂酰CoA的-氧化(線粒體)5.酮體(概念,酮體的生成、利用及意義)。概念: 脂肪酸在肝臟中不完全氧化的產物乙酰乙酸、-羥丁酸和丙酮三者的總稱為酮體。酮體的生成:酮體在肝生成: 肝臟的線粒體 ;原料: 乙酰CoA;限速酶:HMGCoA合酶 (羥甲基戊

32、二酸單酰輔酶A合酶)利用:酮體在肝外組織氧化利用,利用部位:心、腎、腦、骨骼?。ň€粒體);利用酮體的酶:琥珀酰CoA轉硫酶(心、腎、腦、骨骼?。?,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腎、腦、骨骼?。阴R宜崃蚣っ福ㄐ?、腎、腦)意義:1. 在饑餓、運動條件下,酮體是腦組織和肌肉的主要能源。2. 酮體利用的增加可減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維持血糖水平恒定,節(jié)省蛋白質的消耗。6.內源性脂肪酸的合成代謝(原料,部位,限速酶)。原料:乙酰CoA(主要來自糖代謝)NADPH+H+(供氫體)ATP、HCO3-(CO2)、Mn2+、生物素部位:胞液:16碳的軟脂酸合成的場所。 肝線粒體、內質網:碳鏈延長。限速酶:乙酰CoA

33、羧化酶7.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謝。不同來源脂肪酸在不同器官以不完全相同的途徑合成甘油三酯(一)肝、脂肪組織及小腸是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場所(二)甘油和脂肪酸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原料(三)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兩條途徑8.磷脂的種類、功能及組成特點組成:磷脂(phospholipids)由甘油或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組成。種類:甘油磷脂:由甘油構成的磷脂(體內含量最多) 鞘磷脂:由鞘氨醇構成的磷脂功能:磷脂是重要的結構成分和信息分子: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提9.膽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限速酶、重要的反應步驟及調節(jié)),膽固醇在體內的轉化。體內膽固醇合成

34、的主要場所是肝,乙酰CoA和NADPH是膽固醇合成基本原料,膽固醇合成由以HMG-CoA還原酶為關鍵酶的一系列酶促反應完成重要的反應步驟:1. 由乙酰CoA合成甲羥戊酸(胞液), 2. 甲羥戊酸經15碳化合物轉變成30碳鯊烯,3. 鯊烯環(huán)化為羊毛固醇后轉變?yōu)槟懝檀迹▋荣|網)調節(jié):膽固醇合成通過HMG-CoA還原酶調節(jié)膽固醇在體內的轉化:轉化為膽汁酸是膽固醇的主要去路10.血漿脂蛋白(分類及組成特點,合成部位及功能,載脂蛋白概念及功能)。 CM VLDL LDL HDL密度 0.95 0.951.006 1.0061.063 1.0631.210組成 脂類 含TG最多, 含TG 含膽固醇及其酯最

35、多, 含脂類50% 8090% 5070% 4050% 蛋白質 最少, 1% 510%2 025% 最多,約50%載脂蛋白組成apoB48、E A、apoB100、C、 apoB100 apo A、 A A A、 C C、 C C、C E合成部位 小腸黏膜細胞 肝細胞 血漿 肝、腸、血漿 功能轉運外源性甘油三酯 轉運內源性甘油 轉運內源性膽固 醇 逆向轉運膽固醇 及膽固醇 三酯及膽固醇 載脂蛋白: 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 指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 載脂蛋白的功能: 結合和轉運脂質,穩(wěn)定脂蛋白的結構 載脂蛋白可參與脂蛋白受體的識別 載脂蛋白可調節(jié)脂蛋白代謝關鍵酶活

36、性 【熟悉】脂質的消化和吸收及特點(P148-149),酮體生成的調節(jié)(P158-159)。CTP:磷酸膽堿胞苷酰轉移酶(CCT)的四個結構域(P161)。血漿脂蛋白代謝概況,血漿脂蛋白代謝異常(P173)。 第八章 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點。 概念:物質在生物體內進行氧化稱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質等在體內分解時逐步釋放能量,最終生成CO2 和 H2O的過程。 特點: 反應溫和:37、pH接近中性 需酶催化逐步氧化,逐步放能,可以調節(jié);釋放能量的4055%以高能鍵儲存生物氧化以脫氫方式為主H2O的生成:代謝物脫下的氫與氧結合產生CO2

37、來源:有機酸脫羧產生2、 呼吸鏈的概念。 定義:線粒體內膜上存在著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多種酶和輔酶組成的反應體系,代謝物脫下的氫或電子經這一體系傳遞,最終與氧結合生成水。由于此過程與細胞呼吸有關,所以稱為呼吸鏈。又稱電子傳遞鏈。3、 組成呼吸鏈的復合體。 復合體:NADH-泛醌還原酶(內膜) 復合體:琥珀酸-泛醌還原酶(內膜的內側) 復合體:泛醌-Cytc還原酶(內膜) 復合體:Cytc氧化酶 (內膜) 泛醌和Cytc不存在于復合體中,它們是可移動電子傳遞體。4、 呼吸鏈組成成分的作用及排列順序,人體重要的兩條呼吸鏈。 (1) NAD+ 、NADP+ 遞氫體 接受1個氫原子和1個電子 FMN 、F

38、AD 遞氫體 傳遞2個氫原子 鐵硫蛋白 單電子傳遞體 泛醌(輔酶Q) 遞氫體 傳遞2個氫原子 細胞色素 單電子傳遞體 (2)NADH氧化呼吸鏈 NADH 復合體CoQ 復合體Cyt c 復合體O2 琥珀酸氧化呼吸鏈 琥珀酸 復合體 CoQ 復合體Cyt c 復合體O24、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偶聯部位, P/O比值,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鏈電子傳遞過程中偶聯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稱為偶聯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偶聯部位:復合體、 P/O 比值:指氧化磷酸化過程中,每消耗1/2摩爾O2所生成ATP的摩爾數(或一對電子通過氧化呼吸鏈傳遞給氧所生

39、成ATP分子數)。5、 ATP合酶結構和功能。 結構功能: F1:親水部分 線粒體內膜的基質側顆粒狀突起,催化ATP合成。 F0:疏水部分,鑲嵌在線粒體內膜中,形成跨內膜質子通道 。6、 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P188-191) 體內能量狀態(tài)可調節(jié)氧化磷酸化速率抑制劑可阻斷氧化磷酸化過程甲狀腺激素可促進氧化磷酸化和產熱線粒體DNA突變可影響機體氧化磷酸化功能。線粒體的內膜選擇性協調轉運氧化磷酸化相關代謝物7、 能量的利用形式和儲存形式、ATP循環(huán)。 利用形式:ATP 儲存形式:磷酸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腦組織) 生物體內能量的儲存和利用都以ATP為中心。 ATP循環(huán)是生物體內能量轉換的最基本

40、方式8、胞液中NADH的氧化。 (1.)a-磷酸甘油穿梭作用(-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部位 腦、骨骼肌 胞液中NADH經a-磷酸甘油穿梭進入線粒體 氧化生成1.5個ATP (2.)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malate-asparate shuttle) 部位 肝、心肌 胞液中NADH經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進入 線粒體氧化生成2.5個ATP9、生物氧化所需酶類 不需氧脫氫酶,需氧脫氫酶和氧化酶。熟悉: ATP與其他高能化合物(P186),能量與磷酸基的轉移,超氧物歧化酶(P193),加單氧酶(P193)。第九章 氨基酸代謝1、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種類

41、,食物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概念:體內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的氨基酸。種類:纈,異亮,亮,苯丙,蛋,色,蘇,賴食物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將營養(yǎng)價值較低的蛋白質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補充而提高營養(yǎng)價值。2、氨的代謝(體內氨的來源與去路,氨的轉運)。來源:氨基酸脫氨胺類脫氨;腸道細菌腐敗作用產生氨;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的氨主要來自谷氨酰胺去路:合成尿素排出(主要);與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含氮物;經腎臟以銨鹽形式排出氨的轉運:在腦、肌肉合成谷氨酰胺,運輸到肝和腎后再分解為氨和谷氨酸,從而進行解毒3、氨基酸脫氨基的主要方式轉氨基作用;L谷氨酸氧化脫氨基;聯合脫氨基(為主

42、);氨基酸氧化酶催化脫氨基4、氨的主要代謝去路-尿素合成:(鳥氨酸循環(huán)的概念及酶促反應過程、尿素生成的意義。)鳥氨酸循環(huán)的概念:以鳥氨酸為變化的起點,氨和CO2為原料,經過瓜氨酸和精氨酸,構成了一個尿素生成的循環(huán)過程。酶促反應過程: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線粒體)2、氨基甲酰磷酸與鳥氨酸反應生成瓜氨酸(線粒體)3、瓜氨酸與天冬氨酸反應生成精氨酸帶琥珀酸(胞液)3、精氨酸帶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4、精氨酸水解為尿素并再生成鳥氨酸(胞液) 尿素生成的意義:排氨解毒5、一碳單位的概念、形式、轉運載體、生成及生理意義;概念、形式: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含有一個碳原子的基團,稱為一碳單

43、位。一碳單位不能游離存在,常與四氫葉酸結合而轉運和參與代謝。轉運載體:四氫葉酸,FH4 生成:能產生一碳單位的氨基酸主要是His、 Gly、 Ser、Trp 生理意義:參與嘌呤、嘧啶核苷酸及甲硫氨酸等的合成將氨基酸與核苷酸代謝密切相連參與許多物質的甲基化過程(間接供體)一碳單位代謝障礙會影響DNA、蛋白質的合成,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磺胺類藥及甲氨蝶呤等是通過影響一碳單位代謝及核苷酸合成而發(fā)揮藥理作用6、甲硫氨酸循環(huán)的概念、生理意義。 概念:從Met活化為SAM,SAM供出甲基后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然后進一步轉變成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接受N5-CH3-FH4提供的甲基,重新生成Me

44、t的過程。生理意義:1. 使N5-CH3-FH4釋出-CH3重新變成游離的FH4,繼續(xù)運載一碳單位。2. SAM提供甲基進行甲基化反應3. 減少甲硫氨酸的凈消耗,重復利用以滿足機體對甲基化供體的需要熟悉:食物蛋白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質的腐敗作用(P197-200)。真核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兩條途徑(P201)。a酮酸代謝(P06)。高血氨和氨中毒(P211);氨基酸脫羧基生成的幾種胺類物質的生理作用(P211-213)。第十章 核苷酸代謝1、核苷酸從頭合成和補救合成途徑:從頭合成途徑: 機體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單位及CO2等為原料,經一系列復雜的酶促反應合成核苷酸的過程。補救合成途徑

45、:細胞利用體內游離堿基或堿基核苷,經過簡單的反應,合成核苷酸的過程,稱為補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徑。2、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的原料、能源、合成的反應階段:原料:氨基酸:Gln、Gly、Asp,CO2 、一碳單位、5-磷酸核糖 (R-5´- P)能源:首先合成的嘌呤核苷酸次黃嘌呤核苷酸(IMP) ,合成1分子IMP需消耗 5分子ATP。 AMP或GMP的合成又需1分子ATP(或 GTP), IMP是重要的中間物質, 是AMP和GMP的前體。過程:1. 次黃嘌呤核苷酸(IMP)的生成2. AMP及GMP 的生成3、IMP的生成與轉變成 AMP和GMP:IMP的生成:(1)5磷酸核糖的活化(

46、2)獲得嘌呤的N9原子(3)獲得嘌呤C4、C5和N7原子(4)獲得嘌呤C8原子(5)獲得嘌呤的N3原子(6)嘌呤咪唑環(huán)的形成(7)獲得嘌呤C6原子(8)獲得N1原子(9)去除延胡索酸(10)獲得C2(11)環(huán)化生成IMPAMP和GMP的生成:AMP:(1)天門冬氨酸的氨基與IMP相連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由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GTP水解供能。(2)在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脫去延胡索酸生成AMP。GMP:(1)IMP由IMP脫氫酶催化,以NAD為受氫體,氧化生成黃嘌呤核苷酸。(2)谷氨酰胺提供酰胺基取代XMP中C2上的氧生成GMP,此反應由GMP合成酶催化,由ATP水解供能。4、嘧啶核苷

47、酸從頭合成 原料:氨基甲酰磷酸(Gln、 CO2 )、 Asp,一碳單位,5-磷酸核糖 (R-5´- P) 過程:UMP生成(一磷酸水平)CTP的合成(三磷酸水平)dTMP的合成 5、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謝,尿酸與痛風癥:嘌呤堿在人體內分解代謝的終產物是尿酸(uric acid)。尿酸鹽晶體可導致關節(jié)炎、尿路結石及腎病。痛風癥(Gout)可能與嘌呤核苷酸代謝缺陷有關,臨床上用別嘌呤醇治療。別嘌呤醇的結構與次黃嘌呤相似,可競爭性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從而抑制尿酸的生成?!臼煜ぁ?核苷酸補救合成的過程及生理意義(P225)。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謝(231)??勾x物作用(嘌呤P227,嘧啶P230)

48、。 第十一章 非營養(yǎng)物質代謝1、肝臟生物轉化作用的概念、特點及生物學意義。概念:機體將內源性和外源性非營養(yǎng)物質進行代謝轉變,使其溶解度增加,易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稱為生物轉化作用特點:反應過程的連續(xù)性 反應類型的多樣性 解毒和致毒的兩重性 意義:對體內的非營養(yǎng)物質(xenobiotics)進行轉化,使其滅活 (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為重要的是可使這些物質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體外。 肝的生物轉化作用解毒作用2、肝臟生物轉化第一相反應、第二相反應,第一相反應所需的酶類,重要的結合反應和結合劑。 第一相反應:氧化、還原、水解反應 第二相反應:結合反應

49、第一相反應所需的酶類:氧化酶類:單加氧酶系、氨氧化酶、脫氫酶類。還原酶類:硝基還原酶、偶氮還原酶。水解酶類:酯酶、酰胺酶、糖苷酶。 重要的結合反應:葡糖醛酸結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結合反應,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 (UDPGA)是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體。硫酸結合也是常見的結合反應,硫酸供體: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3、膽汁酸的來源、種類,初級膽汁酸的生成,次級膽汁酸的生成。 來源:初級膽汁酸:是肝細胞以膽固醇為原料直接合成的膽汁酸,包括膽酸、鵝脫氧膽酸及相應結合型膽汁酸。合成原料:膽固醇合成部位:肝(微粒體和胞液)限速酶:膽固醇7a-羥化酶 次級膽汁酸:在腸道

50、細菌作用下初級膽汁酸 7-羥基脫氧后生成的膽汁酸,包括脫氧膽酸及石膽酸。合成部位:小腸下段和大腸。4、腸肝循環(huán) 概念:膽汁酸隨膽汁排入腸腔后,通過重吸收經門靜脈又回到肝,在肝內轉變?yōu)榻Y合型膽汁酸,經膽道再次排入腸腔的過程。 意義:將有限的膽汁酸反復利用以滿足人體對膽汁酸的生理需要。5、血紅素合成的基本原料、合成場所、限速酶。 合成原料:Gly、琥珀酰CoA、Fe2+。 合成部位:線粒體和胞液(體內大多數組織均可合成,主要在骨髓的幼紅細胞和網質紅細胞)。 限速酶:ALA合酶(輔酶:磷酸吡哆醛)。6、膽色素的來源、血中運輸、肝內轉變、結合膽紅素在腸道中的變化及膽素原的腸肝循環(huán)。 來源:體內的鐵卟啉

51、化合物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過氧化氫酶及過氧化物酶。 血中運輸:血液中的膽紅素主要與清蛋白結合而運輸;運輸形式:膽紅素清蛋白復合體;意義:增加膽紅素在血漿中的溶解度,限制膽紅素自由通過生物膜產生毒性作用。 肝內轉變:膽紅素在肝細胞中轉變?yōu)榻Y合膽紅素并泌入膽小管 結合膽紅素在腸道中的變化:結合膽紅素在回腸下段和結腸的腸菌作用下,脫去葡糖醛酸基,并被還原成d-尿膽素原和中膽素原。 膽素原的腸肝循環(huán):腸道中有少量的膽素原可被腸粘膜細胞重吸收,經門靜脈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隨膽汁排入腸道,形成膽素原的腸肝循環(huán)。 【熟悉】血紅素合成的反應階段及調節(jié)(P243-246)。血清膽紅素與黃疸(P252)。

52、 第十三章 真核基因與基因組1、基因與基因組概念。 基因(gene):編碼蛋白質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產物的、負載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虬ň幋a序列(外顯子)、調控序列和間隔序列(內含子)。 基因組(genome):一個生物體內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人類基因組包含了細胞核染色體DNA(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及線粒體DNA所攜帶的所有遺傳物質。 2、真核基因組的結構特點?;虻木幋a序列所占比例遠小于非編碼序列。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重復序列,真核基因組中存在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大多基因具有可變剪接,80%的可變剪接會使蛋白質的序列發(fā)生改變?;蚪MDN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儲存于細胞核內,

53、除配子細胞外,體細胞的基 因組為二倍體?!臼煜ぁ繑嗔鸦颉⒍嗷蚣易搴图倩蚋拍睿≒277)。 斷裂基因的定義:真核生物結構基因,由若干個編碼區(qū)和非編碼區(qū)互相間隔開但又連續(xù)鑲嵌而成,去除非編碼區(qū)再連接后,可翻譯出由連續(xù)氨基酸組成的完整蛋白質,這些基因稱為斷裂基因。 第十四章 DNA的生物合成1、DNA半保留復制概念。 DNA在復制時,親代的雙股DNA解開成單股鏈,各自作為模板,根據堿基配對的規(guī)律,分別合成新的互補鏈,子代的雙股DNA鏈中,一股鏈來自親代,另一股是新合成的互補鏈,DNA的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 。 2、參與原核生物DNA復制的模板,底物,酶類(DNA聚合酶,解螺旋酶,DNA拓撲異構酶,引物酶及DNA連接酶)及單鏈DNA結合蛋白。 模板:解開單鏈的DNA的母鏈;底物:4種三磷酸脫氧核苷(dNTP:dATP、dGTP、dCTP、dTTP);聚合酶:依賴DNA的DNA聚合酶;引物:小分子RNA寡核苷酸;其它 :酶和蛋白質因子、供能物;質、金屬離子等。 DNA聚合酶:活性:(1) 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