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_第1頁
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_第2頁
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_第3頁
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_第4頁
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推薦閱讀文章文體意識觀照下的語文教學今天做的“文體意識關照下的語文教學”,是我將近五六年來語文教學追索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我之所以進行有這樣的思考和研究,是因為在長期教學的聽課議課磨課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認為我們所有的課都可以用一種方法來教的,這是走入了一個慣性的迷茫,慣性是非??膳碌?。我們的語文常常是這樣的教法:整體感知、字詞教學、語言感悟、回歸整體、小結作業(yè)。我常常想,一個語文老師如這般地教語文,面對所有的課文都這樣教,這要產(chǎn)生多大的職業(yè)倦怠,還有什么樣的勇氣去進行我的職業(yè)教學呢?這樣的教學過程何談專業(yè)的發(fā)展?何談專業(yè)化的成長?當我們面對這些慣性化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覺醒,如果你沒有,你應該讓自

2、己逐漸逐漸開始反思,面對任何一個文本,我們都用這一種套路,我可以這樣說:意味著語文教學將產(chǎn)生更多的近親繁殖。我們知道近親繁殖的就有生理缺陷,語文之路也是一樣的,閉門造車式的近親繁殖最后落于的就是某種模式的課文課堂。我說的近親繁殖也是這樣的老師,教了一輩子,結果就只教了一堂課:整體感知、字詞教學、語言感悟、回歸整體、小結作業(yè)。這樣的教學怎能不使我們的學生對語文課堂敬而遠之呢?模式還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那就是食古不化、步步自封。第八屆閱讀教學大賽之后,涌起的一股熱潮是與內(nèi)容分析式的語文教學說再見,當時在小語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很多老師認為“與內(nèi)容分析式的語文教學說再見”就是語文教學不需要分析,我

3、說這個是非此及彼。我記得錢鐘書先生寫在人生邊上,林語堂先生在世相百態(tài)也好,都有過這樣的文章,“有人問:錢鐘書,你是什么?”“林語堂,你是什么?”兩位大師的回答驚人地相似:我是一團矛盾。沒有什么是非此即彼的,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我們更要看到工具人文是一體,是融合的。當說到內(nèi)容分析式時,不是不要內(nèi)容,小學語文如果沒有內(nèi)容作為橋梁,沒有內(nèi)容作為階梯,你去直達形式,那這個語文就會讓人敬而遠之。所以我說,模式具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也就是內(nèi)容分析式,加上一個“式”之后,內(nèi)容分析就要不得了,因為你只會在知識層面平面地滑行。在我們語文標準里,說語文是一門學習和運用語言的文字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認為這個清楚得

4、很,這是2011年的課程標準與之前的課程標準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它歸約了語文的課程性質(zhì),在2011版里,還有這樣的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課程標準有這樣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yōu)槭裁催€要忽視這一切呢?究其以上種種,我提出了我的主張:語文教學必須張顯文體意識。我認為文體相對于語

5、言、文字、篇章更高級的一種語文形式,它歸約了用怎樣的語言、怎么的文字、怎么的段落、怎樣的篇章去表達。一個詩人寫詩歌與一個散文家寫散文,它對于語言的把握、運用,對于段落的把握和運用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切,除了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我們還要張顯文體意識,這個張顯文體意識,也不要用非此及彼的二元論,不要上課就開始講這是什么文體,然后才講這種文體要教些什么。我認為,教這類文體要有體現(xiàn)這類文體的過程,而不是另外一種新的東西,超越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對字詞的教學。我們只是張顯一種文體的過程。為什么要張顯?因為它是一種比語言、文字、篇章更高級的一種語文形式,語文形式是語文的根本。這幾年來,我進行不同體

6、裁課文的研究和教學,從文言文到古白話小說、到散文到敘事小說,到古詩到說明性文章,我都在嘗試,因為有這些嘗試,才有了我的這本書一一問道語文。我怎么做的?先開發(fā)一個課例,花很長時間琢磨這種課例的教法,教出這種課文的文體特征,教出這種課文的語文核心價值,就是說它最需要最核心最強大的語文價值是什么,要把它尋找到,這是教一課,同時我要研究這一類,比如說,教伯牙絕弦,我會把小學里的另外三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學藝兩小兒辯日都綜合起來看看,研究文言文在小學階段的落實,研究之后,我會形成一組文章,包括對其它文言文的細讀、設計,包括對自己教的這篇文章的思考和感悟,在加上其它老師對我的一些評價,是這樣研究一課,感念一組

7、,如此才形成了一個系列,也正是背后有這樣一課、一組、一群的研究,我才敢在今天提出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沒有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說實話,在我們當前,語文教學在文體意識上十分淡薄,原因何在?一種傾向認為,小學語文姓“小”呀,文體說得過早,會對學生造成攪擾,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我所說的張顯文體意識,并不是說,是作為一個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課程標準說了,小學語文的語文知識要不要講?要講,但不作系統(tǒng)的講授。我不是中學或高中,我仍然姓“小”,我通過我的語文手段、語文形式,語文的朗讀如師生對讀呀、師生交流呀來張顯這種文體的特征。但我不會告訴學生,這是什么文章,應該怎么教,所以要怎么寫。另一種傾向認為語文跟文

8、體的關系不大,不講文體照樣教,考試照樣考呀,是的,考試照樣可以考。對于教參的崇拜,可以使我們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考到高分,但是他不會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如果不讓他發(fā)現(xiàn),文體有這樣的特征,每一種文體要自己獨特的韻味、獨特的美感,獨特的篇章結構,那么他永遠對語文是混沌一片的,所以我說,究其本質(zhì),認為語文與文體關系不大,認為小學語文姓“小”,究其本質(zhì)認為文體是語文知識層面的東西,是概念化邏輯化的東西,不具有感性直觀的特征,我認為這個觀點不對。我的想法,文體不只是個干癟、枯燥的文學知識定義,它應當也是一種鮮活的存在方式。一個作家選擇怎樣的文體形式,不只是風格使然,有時也包含著表達內(nèi)容本身的訴求,它是一個鮮

9、活的存在方式,不要把它當成固定的、僵化的流變不居的東西,它是一個全息的整合的,把字詞句段篇和諧地整合在一起的一個生命結構,所以我說,它是一種鮮活的存在方式。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靈感出現(xiàn),它的自然流露,有些甚至是神來之筆,才使我們的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文體樣式,如果進行我們的課堂之后,都用這樣一種模式化的、程序化的學習,那么其中的文學體味、文學特色又怎么能讓我們的學生悅納呢?當然,我不是說,張顯文體就不需要字詞教學,就不要整體感知,這是不對的。字詞教學和硬體感知,是我們小學語文任何學段的規(guī)定動作,沒有這切都不能談文體的張顯,更不能說閱讀能力的提升,沒有這一切,就不能談語言文字的運用,回顧我們學過的

10、文學作品,有過小說、散文、古詩文,有時間可以去讀一讀這些。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小說和散文在表達形式上原來有那樣大的不同,詩歌就不用說了,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既然他們是不同的,每一個作家心靈的流露,我們怎么忽視這一切?自顧自地用僵化的固定的模式去教呢?所以我說張顯文體意識,具體來說,教散文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抓住“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執(zhí)其形,感其神,悟其言”;教學童話時不能不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親歷文本,感受語言的詩意和美好,這是童話最大的特征;而教學敘事性文章的時候,不可不引領學生從簡單表層的理解走向立體豐富的感受。語文一定要記?。赫Z文不僅僅是理解了,理解非常容易,你不講學生讀了也能理解,我們現(xiàn)在孩子的閱

11、讀量、閱讀的深度,已經(jīng)遠遠地超過以前的我們,所以他們讀文章的理解能力肯定比我們強,理解不是難事,關鍵是到文本中走一個來回,有一個立體豐富的感受這才是難度。再有敘事性文章,把握內(nèi)在的張力和矛盾沖突,你才能感知到這文章在寫法上有這樣的特征和優(yōu)點;我還說,教說明性文章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帶領學生洞見內(nèi)部結構的井然有序,結構的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從而發(fā)現(xiàn)另一種與含蓄纏綿相反的練達和灑脫之美,這是說明性文章的美學追求。練達、灑脫,結構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它跟散文不一樣,散文可以鋪陳,可以獨抒性靈,不需要認同,詩歌也一樣,不需要認同,但你寫的說明文,人家不認同,說得不準確,那這文章就不像是說明文

12、,不是好的說明文,所以說明文化有另一種練達和灑脫之美。教學古典小說,我們不能不進行閱讀方法的訓練,人物形象的感知和情節(jié)的分析,教學文言文和古詩,我們不能不引導學生誦讀積累語感,獲得審美體驗,并傳承其中的經(jīng)典文化,所以教每一類文章我們都要有張顯這一類文體特征的過程。如果任有不尊重文體特征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學大行其肆,不僅消弭了課文,作為文學作品的美感被消弭了,更消弭了作為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立場和職業(yè)的尊嚴。文言文、古白話小說,去年我們在這里進行過伯牙絕弦的講解,今天就不再講了。直接說到古白話小說,以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為例。如何張顯古白話小說的特征?這短短的一篇文章其實是儒林外史的節(jié)選,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正

13、是文章最在張力的地方,從字詞開始教。有三個生字,很好理解不需要教,而課題中“監(jiān)生”的“監(jiān)”最容易錯,是要教的。“監(jiān)生”這個稱呼也要教,“監(jiān)生”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種稱呼。所以我在教這篇課文時,首先問的是:像監(jiān)生這樣的的稱呼你還知道哪些?我們中國孩子都知道,什么秀才呀、進士呀、榜眼呀,狀元呀,我認為這是一種傳承。教完“監(jiān)生”之后,這篇課文還教什么呢?要教一些文體的特征,儒林外史這本書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說得非常的好,“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就是說,魯迅認為儒林外史的出現(xiàn)才是中國諷刺小說完整的出現(xiàn)了。

14、讀儒林外史的很多專家也說過這樣的話,“偉大也要有人懂!”很多人在讀的時候并不能讀到它背后的悲天憫人。儒林外史在五六回中有一個節(jié)選,說到“嚴監(jiān)生家私豪富,足千多萬銀子,在縣城里還有鋪面二十多間,錢過北斗,米爛成倉,奴仆成群,牛馬成行,,”拿現(xiàn)在眼光來看,起碼是個千萬富翁,這是我們教之前就應該知道的。這么有錢的嚴監(jiān)生“夫妻兩口在家度日,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里買四個錢的只他就是了?!睂ψ约耗??“過了燈節(jié)后說叫心口疼痛,初時撐著,后來就漸漸飲食少進,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銀子吃人參?!焙苡绣X,但對自己對家人很苛刻,是不是真的很小氣呢?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回節(jié)里,對“他的哥哥嚴致和見差人來說

15、此事,他是個膽小有錢的人,看看哥哥又不在家,不郵輕慢,隨即留差人吃了酒飯,拿兩千錢打發(fā)去了?!睂Y發(fā)妻子:“生病時,每日四五個醫(y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結發(fā)妻子去世后:“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鬧了半年,不必細說?!睂ζ拮拥男值埽▋晌痪藸敚骸鞍研∷苟冀谐鋈ィ_了一張廚,拿出兩封銀子,每位一百兩,遞給二位老舅:休嫌輕意。"你說他是小氣鬼嗎?不像!所以任何一部小說,塑造的人物如果是單一的,那是很可怕的,人物的性格一定不是單一的。嚴監(jiān)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地主,他有中國傳統(tǒng)的一些思考,斂財、聚財,像螞蟻搬家式的,對待看書苛刻到了極點。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我們的老一輩老老

16、一輩都會這樣的積聚財富。這個人物的塑造其實是很豐滿、很圓潤、很鮮明、很完整的。課文因為是節(jié)選,所以選擇了其中的一個部分,選擇的這一部分,編者是很有水平的,這一部分很有價值、很有張力。像嚴監(jiān)生這樣的形象,在國外有很多,其中與嚴監(jiān)生相似的是歐也妮葛朗臺,“本區(qū)域教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的時候,十字架,燭臺中銀鑲的圣水壺一出現(xiàn),似乎已經(jīng)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了,目不轉睛地瞧著那些法器,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圣像,他卻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這真是要錢不要命呀!這是比較想像的形象。上課時,我想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放進去,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失卻了語文

17、的本質(zhì),教材的本質(zhì),編者的意圖。教材編者編寫五年級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作為五年級的學生,首先要做的是閱讀文章的本,還走不到鑒賞的程度,所以我在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中走了四步。首先第一步,“見文”。見到表面的文字,沒有字詞的理解,何談文體的張顯?何談語文能力的訓練?見文,見什么?除了學會一個重要的字一一“監(jiān)生”的“監(jiān)”,我們還要發(fā)現(xiàn)古白話小說還有很多古白話的詞匯,”一日重似一日呀,一聲不倒一聲的”,這些詞匯現(xiàn)在不再用,但當時是很常見的,要孩子去讀懂,他們是沒有這樣的閱讀能力,以后遇到古白話小說仍然很成問題。第一種方法要結合課文的注釋來理解,這樣學生一讀就懂。第二種方法,沒有注釋怎么辦?聰明的孩子可以聯(lián)系上

18、下文。第三種方法,借助工具書,如果覺得工具書也達不到理解時,可以用現(xiàn)代的詞匯去代替理解,比如說“登時就沒了氣”,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用見一詞一一頓時,這也是一種理解的方法。所以我上這一課時讓孩子們讀懂讀會,能掌握理解古白話詞匯的方法。第二步就是“見形”。這才到文體意識的張顯。小說文體的特征是什么?三要素:1、人物形象的刻畫,這是小說的使命。2、典型環(huán)境的營造。3、情節(jié)的推進。有人評價過古典四大名著,寫得最好的是紅樓夢,寫得最差的是西游記,因為它進而的情節(jié)都是相仿的,因為里面的人物性格是沒有變化的,從頭到尾孫悟空都是神通廣大,從頭到尾都是孫悟空遇到了一個妖怪,就先打,打不贏,就找神仙拿法寶,有后臺的

19、就被神仙接起走了,沒得后臺的都被打死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游記的藝術價值沒有辦法與水滸傳紅樓夢相比,因為他的人物刻畫有些單一。但是作為神魔鬼怪小說,它想象力的豐富,神的體系的建立,中間的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小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見形,即見出人物形象,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句:“嚴監(jiān)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倒著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這個形象成為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經(jīng)典,只要一說到吝嗇,大家就會想起伸著兩個指頭的嚴監(jiān)生,這是人物形象的直接感受。那么這篇短文里有沒有典型環(huán)境的營造呢?老師一定要讀懂這篇文,前面有整整六個句子講到這個典型環(huán)境,”自此嚴

20、監(jiān)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边@是第一句一一病重。第二句“諸親六眷都來問候?!边@是側面描寫病重。第三旬“五個侄子,穿梭的過來陪郎中弄藥?!边€是在側面描寫病重。”到中秋已后,醫(yī)生都不下藥了;”第四句還是病重?!鞍压芮f的家人都從鄉(xiāng)里叫了上來?!钡谖寰溥€是在講病重。“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整整六句話,都指向病重。病重過程一層一層推進,一日重似一日,慢慢地病,到醫(yī)家不下藥了,到后來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把家人都叫上來準備后事了,首先營造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告訴你這個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活不過來了,這樣一個活不過來的人,出現(xiàn)了一幕最形象最有張力的一一總不能斷氣。對中國人來說,病得那么重,卻不能

21、斷氣肯定是死不瞑目,還有事情沒交待完,很自然地就會關注那兩個指頭,關注那兩個指頭就是關注人物的性格形象。教學的第四步就是見性。當我們都關注這兩個指頭,大侄子猜是:“你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二侄子猜是:“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婦猜是:“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記念?”這很有玄機呀。大侄子的話是人之常情,二侄子猜的也是人之常情,遺產(chǎn)怎么分。二侄子當時是過繼給嚴監(jiān)生的,當二侄子問到錢時,他是他把兩眼睜的溜圓,把頭又狠狠的搖了幾搖,越發(fā)指得緊了,他是生氣是絕望是恨得要命,心想:你呀,只知道錢!奶媽的話也有道理,前面兩個侄子已經(jīng)問過了兩個親人,現(xiàn)在問舅爺是不是重

22、復呢?不重復。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任何的大事都要由舅爺來定奪。最后趙氏來猜,也來猜不著,猜個亂七八糟的行不行呢?不行!再猜下去就不符合人之常情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講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一個吉數(shù),一個大數(shù),而且中國的成語中講,事不過三,如果再來一個四,那就是累贅,那就是狗尾續(xù)貂,那就是畫蛇添足,所以情節(jié)推支這里,三次就可以了,讀到這里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吹一個氣球,六句病重的描寫是往這個氣球里吹了很多氣,誰來拿著針來把這個氣球弄破呢?就是這個趙氏。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老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盞燈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闭f罷,忙走去挑

23、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才叫文本的張力,這才是真正的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叫做一波三折,故事的講解叫做引人入勝。老不落氣,原來只不過是多點了一根燈草,怎么不叫人笑出來呢?!這可是個很有錢的人呀,所謂的諷刺都昭然若揭。你見形時見性時就在研究人物的刻畫,就在研究情節(jié)的推進。我在教節(jié)課時,就讓學生讀一讀嚴監(jiān)生的幾個侄子和奶媽的話,再找同學讀讀嚴監(jiān)生的反映,兩個對著讀。就是用這樣細微的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把人物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出來,他的生氣、他的絕望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見性”。還可以問問學生:讓趙氏也猜不著行不行呀?學生說不行。他們感覺到再猜不到這篇小說就沒意思了。所以

24、適可而止、事不過三就是小說情節(jié)的魅力所在。對讀呀、體驗呀、批注呀都行,見形、見性之后還有一個見本。見本就是以一篇帶多篇,我認為我們的課文都只是一個窗口,是讓我們看到更寬闊更廣大的世界。我在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課的最后作了見本的處理,出示了不下于十種的封面,我說你要上百度搜,你可以看到一百種封面,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很多人都在讀它,說明經(jīng)典。第一,規(guī)定的動作要教,但核心要教出小說的特征即人物形象的感知,人物性格的揣摩,這是最重要的。通過教學的一些手段,指向語文價值即特征。相應的教散文要分三步走:任何散文找到“形散而神聚”的“神”找到,如匆匆,只有抓住匆匆,才知道就是在講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我們再來感受

25、形象。朱自清把無形無聲的時間寫出了形象寫出了聲音寫出了俏皮的樣子,使時間有了生命力,所以要感知它的形象,還要感知它的語言,好在哪里?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朝向的是我們?nèi)粘I畹拿恳粋€細節(jié),所有人都會經(jīng)歷洗臉、吃飯、睡覺,而這些過程中,寫出了時間一晃而過的迅速,而引起了共鳴。你去讀離楓的草叢的村落,如果你仔細觀察,仔細研究過這篇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寫法是最大的特點是標點也好、語言也好都講述了這一點。比如說開頭遇到的那只黑甲蟲,那是一只游俠,會讓人產(chǎn)生驚訝;比如說那些小圓蟲的舞蹈你會感到驚異,當小圓蟲在演奏時,作者用了大量的感嘆感,你會感到驚嘆。最后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問號一一驚疑。所以你看,驚訝、驚嘆

26、、驚疑、一路有驚慌呀。這是這篇文章最大的核心,它的形很散,但神都集中到了一個字上“驚”,這是另一個微觀的世界。所以散文首先執(zhí)其神、再感其形,最后悟其言,就能把散文這種文體牲教好。敘事性文章,主要走兩步,從表面的理解走向深刻的把握??梢陨僦v表面的理解,少作內(nèi)容分析式,從內(nèi)容的糾纏走向形式的把握,把感悟和形式搞好了,敘事性文章就教好了。如給予樹。語文的魅力在哪里?我主要抓住詞語教學,第一,仔細讀會發(fā)現(xiàn),詞語上有個最大特點就是并列關系的合成詞,比如課題中的“給予”,讀一讀,看一看,組成這兩個詞語之間有什么特別嗎?學生馬上就能感知到這兩個字意思差不多的,原來好多詞是這樣組合起來的。第二板塊,這篇文章有

27、三個成語,這三個成語非常好,第一個是沉默不語、第二個是興高采烈,第三個是如愿以償。我在教學時分了三步走,首先是讀懂,學生都能懂,這樣的懂不行,只是理解層面的,邏輯層面的,沒有感受,所以我說,誰呢通過朗讀讓老師明白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很聰明,讀時就不一樣了。這樣讀有什么好處?可以直觀感受到詞語也有情感也有溫度也有強弱,像歌唱一樣,在課堂上就好好讀,形成語言的節(jié)奏和魅力。讀到這里還不夠,我接著問,課文中沉默不語的人是誰呀?興高采烈的是誰呀?如愿以償?shù)娜耸钦l呀?這篇文章除了媽媽之外,主要人物就是三個,主人公金吉婭,沉默不語的人。興高采烈的是金吉婭的兄弟姐妹,如愿以償?shù)男∨?,所以能夠知道這三個成語

28、對的是誰,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了。敘事性文章就是講誰做了什么事嘛,這樣一擰,敘事性的特點就抓起來了。不同文體教學策略的運用。我教少年閏土,整體感知時排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相識一一相處一一離別一一回憶。排序做什么?第一知道文章的大概,第二知道小說是有情節(jié)的推進的,由回憶寫到相識、相處、離別,這是五六年級學生都可以學習的記一個人的方法,詳略得當,過程清晰。這種整體感知的方式正體現(xiàn)了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征。這四個過程就是情節(jié)推進的過程。我們再教其它文章時,如伯牙絕弦,學生經(jīng)過朗讀,斷句之后基本能懂。講的就是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抓住人物就抓住了文章的大意。散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我在教時,出示了這樣的內(nèi)容,填寫的內(nèi)容都是這篇文章著重需要記憶的東西,這就是文章的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梳理了全8文,記憶了生字新詞,而且還體現(xiàn)了散文的文體特征。一會兒學的時候就很清晰地知道這講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生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