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_第1頁
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_第2頁
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_第3頁
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_第4頁
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美術教學中視覺資源的整合-以湘版如何運用自己的眼睛一課為例 美術的教學離不開眼睛的觀看,即使對一幅作品的文字描述再詳細,總比不上眼睛觀看一眼,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所以要理解美術作品,必須運用視覺的原理,即利用視覺資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教學中的視覺資源包括所有可以觀看的教學材料,本文談的主要是指在美術課堂中所運用的圖片和視頻。兩者在教學當中的運用,恰恰是以今天的多媒體教學為背景的。多媒體教學在美術教學的發(fā)展中產生了深遠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美術教學有了豐富的視覺資源,尤其是美術鑒賞的教學。所以本文主要以美術鑒賞為例,選取湘版高中美術鑒賞的如何運用自己的眼睛一課,談談筆者在美

2、術教學中對視覺資源的整合。本課是高中新課程美術教科書(湘版)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屬于基礎知識部分,而本課主要是具體了解美術鑒賞的四種方法: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學鑒賞,比較式鑒賞。美術鑒賞誠然是一個復雜的活動,又是一個自由的活動,所以本課所提到的四種條理清晰的方法只是方便學生入門而已,當學生自己具體去欣賞作品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四種方式是相互滲透,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學生經過上兩次課的學習,他們對美術的門類以及美術形象的三種類型(具象,意象,抽象)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他們要求能夠掌握一些美術鑒賞的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印象層面。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文化課的學習占了他們大半以上的時間(美

3、術課的課時一個學期也就十課時左右),而且本地能觀看美術作品的場所較少,學生缺少現(xiàn)場的體驗,對美術的學習也就僅僅是在美術課上。因此在今天的教育環(huán)境下,美術課對學生來講既是減壓的時刻也是開拓視野的一門課程,對教師來講“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體驗作品”是一件比較艱巨的任務。 因此根據(jù)高中美術新課程的具體目標,結合具體教學情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探究美術鑒賞的方式。筆者認為對美術作品的解釋最好的方式還是利用視覺本身。以往美術鑒賞課上,教師喜歡用語言敘述解釋作品,很容易變成故事課,而忽略了觀看的重要性。所以筆者在選取作品制作幻燈片的時候,希望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演示,學生能夠在觀看幻燈片的時候更直觀的

4、理解作品。 下面具體談談本課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的理念。本課主要在導入和講解四種方法這兩部分中運用視覺資源。1導入 圖1.1 圖1 利用學生最熟悉的作品蒙娜麗莎(圖1.1),但我先播放局部(圖1)向學生提問作品有關的信息,學生在一起回答”有什么感覺”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答案,從而學生會注意到這種差異,引出本課的主題如何運用自己的眼睛2通過作品逐一講解四種鑒賞方式 A感悟式鑒賞 圖3圖2首先通過觀看宗教類作品,學生對感悟式鑒賞有一個直接的認識,因為宗教類的大型作品本身就是為不識字的民眾而制作的,所以這類作品就是利用作品的直觀性讓觀眾產生宗教的情感從而皈依其門下。比如樂山大佛,在觀看這件作品時,筆者

5、找了兩個角度的圖片,一個是全景(圖2),一個是觀眾在大佛腳下的圖片(圖3),后者是為了學生 圖4 圖5能直觀了解到佛像的尺度。再比如菩薩和金剛的形象,一個“菩薩低眉”(圖4),顯然一種慈祥的形象,能撫慰民眾的心靈,另一個則是“金剛怒目”(圖5),民眾直觀感受到天王的威力。緊接著放出梵高的作品圖片星夜(圖6)。梵高的作品具有眩暈感,這是梵高作品給人的獨特視覺感受,也是學生看梵高的作品應感受到的,所以我一方面找出梵高視覺原理圖(圖7,圖8,圖9),另外結合網上一個視頻 視頻網址:,這是一個國外利用梵高星夜這幅作品制作的,視頻運用了作品明顯的運動感,視頻中整幅畫面都在動,筆者認為這個視頻有利于學生直

6、觀理解梵高的作品,而直觀正是感悟式鑒賞的核心。接下來欣賞梵高的一幅自畫像(圖10),通過圖4放大梵高的眼睛,學生更強圖6烈感受到梵高的情緒,筆者還利用一個視頻 視頻網址:,這個視頻把梵高的所有自畫像接在一起,通過一定的軟件處理使作品之間產生銜接的動畫效果,并配上命運交響曲的背景音樂,目的就是學生能夠直接強烈感受作品。 圖7 圖8 圖9 圖10 B形式鑒賞形式鑒賞是一種細品畫面的方法,我把重點放在抽象畫,因為之前在介紹美術的三種樣式中學生接觸過抽象畫,而形式是抽象畫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所以在講授形式鑒賞這一部分,我就著重以抽象畫為例子。筆者分幾個方面來欣賞作品的形式:(a) 點線面 圖11 圖12

7、 圖15 圖16 圖13 圖14 點線面是畫面最基本的元素,而且在生活當中就存在由點線面組成的畫面,比如熱氣球(圖11),梯田(圖12),雨天玻璃上的水珠(圖13 ),。接著學生觀看江南水鄉(xiāng)黑瓦白墻的建筑圖片(圖15)與吳冠中的作品(圖16 ,圖17),學生通過兩者的比較,對畫家點線面的處理手法一目了然,認識到形式的的獨立價值,從而能夠理解抽象畫的來源。這是康定斯基的一幅抽象畫(圖17),畫面元素非常簡潔,只有圓形,但對圓形的處理非常豐富,有大小,位置,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康定斯基的畫還有一個特殊的角度,那就是音樂,畫家本人也說過自己受到了音樂的影響,有些作品甚至是聽著音樂來畫的,也就是根據(jù)

8、不同的節(jié)奏產生不同的形狀,在這里筆者加上了一個音樂節(jié)奏視頻 視頻網址:,元素剛好和畫面一樣,只有圓形,但隨著節(jié)奏變化,圓形大小,位置,色彩也隨之變化,正好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與繪畫的關系,加強對這幅作品的理解。圖17(b) 構圖 構圖是畫面一個隱藏的結構。我以蒙娜麗莎(圖18,圖19)為例,讓學生看到里邊所隱藏的黃金比例。黃金比例正是西方繪畫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準則,列賓的歸來同樣如此(圖20,圖21),所以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圖22)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利用這個黃金比例。通過這幾個圖片的展示,學生也直觀了解到形式的可讀性。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c) 色彩色彩也是繪畫形式中一個非

9、常重要的內容。首先欣賞的是一幅圖片(圖23 ),圖片是把一棵樹四季的不同形狀拼在一起,很直觀的感受到色彩的美感,接著引出莫奈的作品魯昂教堂系列(圖24,圖25,圖26),莫奈作品的中心主題就是對色彩的捕捉,所以學生也能理解對色彩的欣賞,正是對色彩的表現(xiàn)和追求,使得這樣的抽象畫也能成立(圖27,圖28),這是美國畫家羅斯科的兩幅作品。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d) 材料 材料對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繪畫的美感就是靠材料的發(fā)揮才得以實現(xiàn)的。首先欣賞顏料滴入水中瞬間的畫面(圖29),學生直觀感受到材料的美感。再比如中國的瓷器(30 ),就是一種材料的美感。中國水墨畫的

10、“墨分五色”(圖31)也是如此,這是徐渭一幅作品的局部。正是對材料美感的發(fā)揮和追求,同樣也走到了抽象畫(圖32)這個層面,這是旅法華人畫家趙無極的作品。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e) 形體 形體,換個角度說,就是畫家的藝術處理手法。比如非洲的木雕頭像(圖33),這些作品并非對人的如實描繪,而是對人的形象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當然里邊還有很多復雜原因),接著再來欣賞畢加索的自畫像(圖34 圖35),學生顯然會直觀感受到這些作品間的聯(lián)系。 整個形式鑒賞通過圖片與圖片間的聯(lián)系欣賞,學生對美術的理解更加直觀和深入。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C社會學式鑒賞這一部分的內容,筆者主要是以董希

11、文的開國大典(37 )來展開講授的,通過這一部分的圖片演示,學生明白社會學式鑒賞的過程。筆者通過幾個方面來講解這幅作品。首先是作者(圖38)的介紹,其次是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點明這是一幅帶有很強政治色彩的作品。接著是把作品與現(xiàn)實照片(39)進行比較,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畫家對人物組合的重新處理,從而也引出類似政治題材的處理,比如古代的步輦圖(圖40)和文革的東方紅(圖41),兩幅作品中的中心人物節(jié)明顯比其他人物要高大,前者是唐太宗,后者是毛澤東。通過這幾張圖片,學生直觀認識到毛澤東這一形象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特殊處理及其含義,同時筆者也放入一幅蘇聯(lián)畫家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與斯大林會面的作品(圖42圖43),毛澤東的形象

12、顯然帶有蘇聯(lián)人的政治色彩,因為畫中兩人的高度剛好與真實的是相反的,這種對毛澤東形象的處理和中國畫家是不一樣的,學生從中明白到繪畫的一種政治性。第三是介紹畫中的人物,有些人物學生并不是很了解,學生反而會從中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特殊性與距離感。最后是對這幅畫修改過程的介紹。第一次是涂掉高崗(圖44圖45 ),接著一次是把劉少奇換成董必武(圖46 圖47)。從這個修改的現(xiàn)象筆者轉到當時圖片處理這樣一個小主題上來政治環(huán)境對圖像的影響。通過當時一些雜志的圖片(圖48,圖49,圖50,圖51),這些照片明顯的顯現(xiàn)出劉少奇的形象在當時的變化,學生從中看到了當時一段特殊的歷史。社會學鑒賞,重要是能通過作品看到一段歷

13、史。通過相關圖片的展示,學生直觀了解了這種鑒賞方式,也就把美術鑒賞與我們自身歷史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圖43 圖44 圖45 圖46 圖47 圖48 圖49 圖50 圖51D比較式鑒賞比較式鑒賞是一個綜合的鑒賞方法,其實在上面三種方法的講解中也運用了這個方法。這里筆者再放了幾組圖片給學生欣賞。第一組是中世紀的圣母像(圖52)和蒙娜麗莎(53)的對比,學生通過兩者的表情明顯感受到蒙娜麗莎所體現(xiàn)出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第二組是中國敦煌的思維菩薩雕像(圖54)和羅丹思想者(圖55)的比較,前者神態(tài)悠閑,后者精神狀態(tài)緊張,學生從中了解到中西方對智慧不同的形象表達。第三組是西方的天使(圖56)和敦煌飛天形象(圖57)的比較,前者是靠翅膀飛翔,后者是騰云駕霧,學生通過兩者的比較,了解到中西方對飛的不同處理。比較式鑒賞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式,它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圖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