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志——大事記_第1頁
錢塘江志——大事記_第2頁
錢塘江志——大事記_第3頁
錢塘江志——大事記_第4頁
錢塘江志——大事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錢塘江志大事記大事記 史前時代-春秋-秦代-東漢-西晉-東晉-南朝 史前時代 距今4000萬至1200萬年前 地質(zhì)年代的第三紀(jì)中新世,今閩、浙濱海山地下沉,匯聚在向斜盆地中的湖水,依地質(zhì)構(gòu)造上的向斜帶及斷層帶向東北流注入海,錢塘江有了出???。 距今約10萬年前 據(jù)在今建德縣烏龜洞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牙齒考證,新安江支流壽昌江畔已有人類活動蹤跡,定名為建德人。 公元前22世紀(jì) 傳說,虞舜遣禹治水,最后至剡地,疏鑿了溪;禹崩,葬會稽山。 春秋 周敬王十年至二十八年(前510前492

2、)間 越國大夫范蠡在今錢塘江河口南岸西興附近筑固陵城。這是錢塘江上最早的港口和水軍基地。 越絕書載今紹興平原有山陰故水道。 周敬王三十年至貞定王元年(前490前468)間 句踐在今紹興治富中大塘和吳塘。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間 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十一月,始皇南游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向西120里,從狹處渡,上會稽,祭大禹,刻石頌功。 東漢 東漢初 水經(jīng)注引劉道真錢唐記載:會稽郡議曹華信募土筑錢唐防海大塘。這是我國最早見諸文獻記載的海塘。也有人認(rèn)為事在王莽時或東漢末。 建武三年(27) 盧文臺率部退隱婺南,后在白沙溪上筑堰

3、引水墾田。這是錢塘江水系現(xiàn)存文字記載的最早堰壩;后鄉(xiāng)民進而筑成三十六堰,灌溉今金華、蘭溪大片農(nóng)田。 建武至延康(25220)年間 在今東陽江上建洲義堰,灌溉今東陽市八都溪北一帶農(nóng)田3萬(一作3000)余畝。 建初至章和(7688)年間 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闡述涌潮形成的天文和地形條件。這是全世界關(guān)于涌潮成因的最早物理解釋。 永建四年(129) 依陽羨(今江蘇宜興)縣令周嘉議,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是為首次以浙江作為郡級行政區(qū)界。 永和五年(140) 會稽太守馬臻主持筑堤成鏡湖,潴三十六源之水灌溉農(nóng)田9000頃。這是錢塘江水系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南宋時,逐漸湮廢。 西晉 永熙至光熙(2903

4、06)年間 賀循鑿山陰運河,是為浙東運河前身的一段。 東晉 咸和二年(327) 太守鮑宏在歙縣巖寺附近豐樂河上建堨,后人稱鮑南堨。這是新安江上見諸文字記載的最古引水灌溉工程。 南朝 梁天監(jiān)二年(503) 六月,東陽郡太末(今龍游)、信安(今衢縣)、豐安(今浦江)3縣大水漂損居民。 梁大通元年(527) 原新安內(nèi)史呂文達同妻兄率民在新安江支流練江的支流豐樂河上倡建堰壩,引水灌田3萬余畝。后人稱為呂堨。這是全水系見諸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大型堰壩。 陳天嘉三年(562) 三月二十一日,侯安都筑堰壅水破留異在東陽郡桃枝嶺巖谷間筑的營寨。這是全水系用水攻的最早記載事例。 唐代 貞觀十二年(638) 富陽令郝

5、砆在縣北14里開陽玻湖蓄水,灌田萬頃。 貞觀(627649)年間 容州刺史厲文才在今東陽南江上創(chuàng)建社陂,灌田百余頃。因厲曾任都督,后人稱社陂為都督堰。 咸亨四年(673) 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漲,溺死5000余人。 萬歲登封元年(696) 富陽縣令李浚筑春江堤,自覓浦至鸛(觀)山長300余丈,以捍水患。 開元元年(713) 重筑鹽官(今海寧幣)捍海塘124里。這是正史所載錢塘江北岸最早的海塘修筑。 開元五年(717) 信安(今衢縣)大風(fēng)雷雨,縣西山崩堵塞溪澗成塘,人稱神塘,又稱勝塘,可灌田200頃。 開元十年(722) 會稽令李俊之增修境內(nèi)防海塘。這是正史所載錢塘江南岸最早的海塘修筑。 開元

6、至天寶(713756)年間 唐六典載,浙江渡有渡船3艘。這是錢塘江上渡口渡船數(shù)的最早記載。 寶應(yīng)至大歷(762779)年間 浙東人竇叔蒙著海濤(嶠)志,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潮汐專著,推算潮汐周期值與現(xiàn)代相差無幾;創(chuàng)濤時圖以推算濤時,比英國倫敦橋漲潮時刻早400多年;正確地解釋和推算分點潮。 大歷十年(775) 七月己未(二十八日)夜,杭州大風(fēng),海水翻潮,飄蕩州郭5000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戶,死400余人;蘇、湖、越等州亦遭災(zāi)。 貞元元年(785) 觀察使皇甫政于山陰縣(今紹興西部)北20里作朱儲斗門泄水入江。 貞元十八年(802) 於潛(今臨安西部)令杜泳開縣南30里紫溪(即今分水江支

7、流天目溪)水灌田;又鑿渠30里以通舟揖。 貞元至元和(785820)年間 白居易詩云: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元和十年(815) 浙東觀察使孟簡筑山陰運道塘。 大和七年(833) 浙東觀察使陸亙始置新徑斗門于山陰縣西北46里。 會昌六年至大中七年(846853)間 杭州刺史李播筑錢塘江堤御潮。 咸通元年(860) 潮水沖激錢塘縣南5里江岸,奔涌人城。 乾符至文德(874888)年間 歙州刺史呂季重以棒募工疏鑿練江車輪灣灘礁。這是迄今所知錢塘江水系上疏鑿航道的最早史實。后人稱該河段為呂公灘。 光化元年(898) 武成(今武義)縣民任留在今武義江支流熟溪創(chuàng)筑長安堰。堰在縣西2里湖山潭,下分山堰、

8、中堰和曹堰,灌田萬余畝。 龍紀(jì)至天復(fù)(889903)年間 致仕兵部侍郎徐鎡在今武義江支流清溪上筑堰,并用地下涵瀛集水。這是迄今所知全水系最早的地下水庫。后人因徐鎡曾任倉部侍郎,稱倉部堰。 五代后梁 開平四年(910) 吳越王錢镠用竹籠塊石筑杭州捍海塘成。這是錢塘江海塘建筑技術(shù)的第一次大變革。 乾化五年(915) 十月,錢镠置都水營田使以主水事。 開平至宋開寶(907975)年間 在杭州錢塘江岸筑浙江、龍山兩閘。從此,江南河的船可經(jīng)市河直接進出錢塘江。 北宋 開寶三年(970) 吳越王錢弘俶舍杭州月輪山上南果園,命智覺禪師延壽和通慧禪師贊寧創(chuàng)建六和塔,以鎮(zhèn)潮水。塔頂明燈能為江面夜行船舶指明方向,

9、起燈塔作用。這實際上是錢塘江上的導(dǎo)航設(shè)施。 開寶四年(971) 在廣州置市舶司,后又于杭州置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mào)易之事。這是錢塘江上置市舶司之始。 大中祥符五年(1012) 知杭州戚綸、兩浙轉(zhuǎn)運使陳堯佐以薪土筑杭州堤。這是錢塘江最早的柴塘。 潮擊西北,岸坍壞,逼杭州城,至九年方止坍為淤。 天圣(10231032)年間 知明州(今寧波)燕肅繪海潮圖,并著海潮論,闡述海潮潮候和錢塘江涌潮成因,首次指出錢塘江涌潮是由于下有沙潬(今稱沙坎)所造成。 景佑四年(1037) 知杭州俞獻卿、兩浙轉(zhuǎn)運使張夏筑杭州石堤成;張夏置捍江兵士5指揮,每指揮400人,專事采石修塘,隨損隨治。這是目前所知錢塘江最早的

10、疊石塘和常設(shè)專管海塘隊伍。 慶歷四年(1044) 丁寶臣撰石堤記(又名重修石堤記),記述知杭州楊偕、兩浙轉(zhuǎn)運使田瑜重筑杭州石堤事。這是有關(guān)錢塘江海塘的現(xiàn)存最早專記全文。 慶歷七年(1047) 余姚縣令謝景初筑余姚云柯至上林堤2800丈。這是杭州灣南岸浙東海塘的最早修筑記載,鄞縣令王安石為記。 皇佑四年至至和元年(10521054)間 華亭(今金山、奉賢)縣令吳及在沿海筑堤百余里。 嘉祐元年(1056) 將仕郎呂昌明重定浙江潮候表。這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潮候表。元(一作明)代宣昭曾為之作浙江潮候圖說,連同潮候表一起,刻石立於杭州浙江亭壁間,供過往旅客使用。 熙寧二年(1069) 冬,曾鞏在越州鑒湖

11、圖序中提到湖有石制水則,一在五云橋,會稽主之;一在跨湖橋,山陰主之。立于何時無考。這是古籍中明確記載的全水系最早水則。 熙寧至元祐(10681093)年間 吳卿在東陽縣倡筑富民堰,自六石口香潭引水到河頭,受益農(nóng)田千余頃。 熙寧五年(1072) 提舉鹽事盧秉據(jù)鹽灶出鹽率定兩浙鹽場產(chǎn)鹽分?jǐn)?shù),這是江水含鹽度的反映。 元祐四年(1089) 蘇拭調(diào)捍江兵士和諸色廂軍千余人浚杭州茆山、鹽橋兩河各10余里,水深8尺以上。自十月興工至次年四月竣工。 元祐五年(1090) 蘇拭差捍江等兵士500余人浚治西湖,用挖出的湖泥葑草堆成長堤,自南山抵北山,橫跨湖面,夾植花柳,中為六橋,后人稱為蘇公堤;又以西湖菱草蕩課利

12、錢交錢塘縣尉司收管,謂開湖司公使庫,備浚湖之需;請準(zhǔn)錢塘縣尉銜帶管勾開湖司公事。 元祐六年(1091) 三月,蘇拭因定山、浮山一帶潮水險惡,常覆船只,上疏奏請自上游石門地方起,另開河道至大慈浦,再鑿山開河接龍山河,以避開這段江道。因調(diào)離杭州,末果。 紹圣三年(1096)前后 牛秘丞筑余姚石堤,這是杭州灣南岸浙東海塘以石筑塘的開端。 崇寧三年(1104) 浙東、浙西大水,杭、越、婺州秋苗不收。 政和二年(1112) 七月,兵部尚書張閣言“比年水勢稍改,自海門過赭山,即回薄巖門、白石一帶北岸,壞民田及鹽亭、監(jiān)地,東西三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江東距仁和監(jiān)止及三里,北趣赤岸、同瓦口二十里,”。 是年,

13、蕭山縣令楊時筑堤圍成湘湖3.7萬畝蓄水,灌溉9鄉(xiāng)農(nóng)田14.7萬畝。紹興二十八年(1158),縣丞趙善濟定均水法;淳熙十一年(1194)縣令顧沖訂湘湖均水約束記刻石立碑。 宣和四年(1122) 鹽官縣海溢,坍岸30余里。 南宋 紹興元年至三年(11311133) 自仁和白石至鹽官之上管江岸崩坍百余里。 紹興六年(1136) 年終至次年初,知杭州呂頤浩始置浙江監(jiān)渡官,以船大小定人數(shù)之多少。自是少風(fēng)濤之危。 紹興十二年(1142) 新昌知縣林安宅在縣城東門外新昌江上創(chuàng)筑孝行砩,引水渠長10余里,灌田1.3萬畝。是為曹娥江水系最早的引水堰壩。 紹興十四年(1144) 五月十五、十六日,婺州大水,蘭溪大

14、水侵入縣市,半夜水暴至,死者萬余人。 紹興十五年(1145) 浚華亭(今金山、奉賢)沿海36浦,泄水入海。 紹興二十二年(1152) 吏部尚書林大鼐請準(zhǔn)在臨安府置修江司,“選擇諳曉之士,詢故老,究利病脈絡(luò),而后興工”。 乾道元年(1165) 西安(今衢縣)縣丞張應(yīng)麒(一作麟)主持在烏溪江下游爛柯山石室之西北巖下筑石室堰,次年(一作三年)堰成。隨又在下游創(chuàng)筑東跡堰。 乾道二年(1166) 華亭縣為泄內(nèi)地澇水,開通柘湖北岸除張涇堰之外的全部堤堰;又在張涇堰旁開月河接通青龍港,并在月河口筑張涇閘。 乾道三年(1167) 募人自西興至大江疏沙河20里,并浚閘里運河13里,派一官以開撩西興沙河系銜,發(fā)捍

15、江兵士50名,專充開撩沙浦。 淳熙四年(1177) 九月初,大風(fēng)雨駕海濤,毀錢塘縣堤300余丈;毀余姚縣堤2560余丈,溺死40余人;毀上虞縣堤、梁湖堰及運河岸;毀定海(今鎮(zhèn)海)縣堤2500余丈。 淳熙八年(1181) 五月十七日大水,嚴(yán)州漂浸民居1.95萬余家,壘舍680余區(qū);紹興府5縣漂浸民居8.3萬余家,田稼盡腐;漁浦壞堤500余丈。 淳熙十六年(1189) 定海(今鎮(zhèn)海)縣令唐叔翰、水軍統(tǒng)制王彥舉筑招寶山至東管二都沙磧石塘605丈,“仆巨木以奠其地”,石“縱橫布之如棋局”,為在眠牛木上縱橫壘石疊砌石塘之始。 淳熙(11741189)年間 杭州灣北岸的金山淪入海中成一小島。早自東晉開始,

16、澉浦以東岸線隨長江口南岸沙嘴東伸而呈坍勢,直至明末清初方大體上穩(wěn)定。 紹熙五年(1194) 七月十六日,大風(fēng)駕潮傷害紹興府、秀州禾稼,行都壞舟甚多,南岸5縣堤防均有損壞。 慶元五年(1199) 六月,臨安、紹興兩府和婺、衢、嚴(yán)3州霖雨至八月,大水漂民廬,毀田溺人,會稽縣平陸成沼澤。 嘉定七年(1214) 知紹興府趙彥倓買諸暨民杜思齊沒入田578畝,山園、水塘372畝,置莊古博嶺,委官掌管,以所入備修山陰后海塘。這是迄今所知錢塘江南岸海塘最早的儲備經(jīng)費和委官負(fù)責(zé)維修。 嘉定八年(1215) 兩浙春旱至八月,衢、婺兩州為甚,嚴(yán)州125日不雨,永康旱甚。 仁和知縣趙希言在臨平筑重堤。這是見諸記載的錢

17、塘江最早備塘。 嘉定十一年至十七年(12181224)間 鹽官海失故道,沖去城南平野40余里,坍毀東、西兩段古塘,逼近縣治,蘆洲港瀆及上、下管、黃灣岡等場皆圮,蜀山淪入海中,村落田地大半坍失。 紹定(12281233)年間 海鹽知縣邱耒筑捍海塘20里。 嘉熙二年(1238) 臨安(杭州)潮由海門搗月塘,徑奔團圍頭,日侵月削,民廬僧舍坍40里,漸逼軍營。次年六月趙與懽知臨安府,任責(zé)修筑。趙創(chuàng)貼立石倉,夾植樁笆版木,自水陸寺之下、江家橋之上近江港口筑一壩,南北長150丈,自團圍頭石塘近江筑捺水塘長600丈,自六和塔以東一帶石堤,添新補廢400余丈。這是錢塘江海塘首次用夾植樁、笆、版、木,貼立石倉。

18、 寶慶(12251227)年間 余姚海岸內(nèi)移,到元至正元年(1341)葉恒筑堤方止,共內(nèi)移8千米,8鄉(xiāng)之地悉坍於海。 淳佑十二年(1252) 六月,嚴(yán)、衢、婺等州大水,淹江山縣城,浸衢州城廓廬室,死萬余人;七月,3州再次大水,淹壞官署寺廟民舍,人民溺死者以千萬計。 咸淳六年(1270) 秋,蕭山捍海塘為風(fēng)潮沖蝕,岸址無存,紹興知府劉良貴內(nèi)移塘線另筑新塘1090丈,并植柳萬株以護,名萬柳塘。 咸淳十年(1274) 十二月庚午(二十八日),江潮不至。這是最早的江潮失期記載。德佑二年(1276)二月初五日,元軍駐臨安(今杭州)錢塘江沙灘上,潮3日不至,為大潮期間涌潮失期的最早記載。此后,元、明、清諸

19、代,史籍均有杭州涌潮失期的記載。 咸淳(12651274)年間 兩浙轉(zhuǎn)運使常楙筑海鹽縣新塘3625丈,名海曼塘。 元代 至元二十四年(1287) 新城(今屬富陽)縣尹劉弼教民在淥渚江支流松溪上編木累石筑新堰引水灌田。堰兩旁高、中部低用以溢流,并聯(lián)木為牌置溢流口下游,防河床沖刷。是為專置防沖設(shè)施的最早記述。 大德五年(1301) 華亭(今金山、奉賢)縣海塘坍潰,漂失溺死人口1.7萬余;后內(nèi)徒2里60步另筑新塘。 延佑三年(1316) 三月初七日,江浙行省丞相脫脫主持開復(fù)杭州龍山河動工。四月十八日竣工。 延佑六年至七年(13191320) 鹽官海汛失度,陷地30余里。 泰定(13241327)年間

20、 鹽官塘岸接連崩壞。元年十二月海水大溢,壞堤塹、侵城郭,有司以石囤木柜捍之不能止;三年八月大風(fēng)海溢,捍海堤崩30余里,徒民居1250家避之;四年正月,海潮大溢,捍海塘崩2000余步,二月間風(fēng)潮大作,沖捍海小塘,壞郭4里,四月又崩捍海塘19里,以木柵、竹絡(luò)、磚石塞之不止,乃于沿海30余里下石囤44.33萬余個,計長29里,又木柜470余個,八月秋潮水勢愈大,筑沙地塘岸東西80余步,造木柜、石囤塞其要處,安置石囤4960個以救急。 致和元年(1328) 八月,江浙行省都水庸田使司探測鹽官州海深。這是見諸文字的最早水深測量記載。 天歷(13281330)年間 諸暨州同知阿思蘭董牙開浚浦陽江下西江。這

21、是疏浚浦陽江的最早記述。 至順(13301333)年間 龍游縣達魯花赤察兒可馬主持在靈山港下游創(chuàng)筑姜村、席村兩堰。 至正元年(1341) 三月,余姚州判葉恒在樁基上縱橫疊砌條石筑余姚海塘2121丈。這是用樁基筑塘之始。 至正(13411367)年間 葉晉輯當(dāng)時名人序、記、詩文成海堤錄,記述至正元年其父葉恒筑余姚石堤事。這是記述兩浙海堤的最早著作,曾由晉侄葉翼刊行,今已佚。 至正七年(1347) 八月壬午(十二日),杭州錢塘江午潮退而復(fù)至。 元代始建桃枝堰于衢江支流芝溪。 明代 洪武三年(1370) 潮水圮毀海鹽縣塘岸,邑人潘元濟言于朝,遣署令宋某監(jiān)筑石塘2370丈,是為海鹽縣最早的石塘。 洪武

22、七年(1374) 浙江省參政徐本、李質(zhì)等以杭州龍山河道窄狹,軍艦高大難于出江,拓寬10丈(一說8丈),浚深2丈,仍置閘以限潮水,至是,舟揖出江始便。 洪武十六年(1383) 西安縣(今衢縣)后溪棠村吾姓人捐資在二都江山港上建吾平堰,灌田400頃余。 洪武十九年(1386) 華亭(今金山、奉賢)縣青龍港口置閘,供巡海船出入。 永樂九年(1411) 潮水沖決海寧一帶塘岸;十一月修仁和、海寧和海鹽土、石塘共11185丈。此后,成化十年(1474)、弘治五年(1494)、嘉靖七年(1528)、萬歷三年(1575),均因水勢北趨,沖陷海寧南部之沙,修塘后又復(fù)故道,史稱海凡五變。 永樂二十一年(1423)

23、 諸暨大風(fēng),江潮至楓橋江上游楓江。這是史籍關(guān)于潮到楓江的最早記載。此后有潮到楓江的記載多次。 宣德(14261435)年間 在衢江支流下山溪的分支幸福源上建青石堰;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筑時立碑,文稱灌田萬畝有零。 海鹽縣設(shè)置塘夫,分段負(fù)貢巡護海塘。 宣德至成化(14261487)年間 浦陽江下游河道自臨浦經(jīng)麻溪、錢清由三江匯入錢塘江改為自臨浦經(jīng)磧堰出錢塘江。 成化七年(1471) 閏九月,浙江杭、嘉、湖、紹4府俱海溢,淹田宅人畜無數(shù)。 成化八年(1472) 七月至九月,河口兩岸接連海溢。七月十七日夜,風(fēng)狂雨驟,江海涌溢,北岸杭州、嘉興、松江3府沿江諸縣海塘多處決口,海鹽、平湖、上海等縣平

24、地水丈余,溺死男女?dāng)?shù)以萬計;南岸紹興府沿江諸縣,潮水高過塘頂二三尺,塘盡壞,東起臨山,西抵瀝海,南繞上虞后郭,淹死人數(shù)以萬計。八九月間,仁和江潮大溢,塘崩特甚。九月,上海、華亭兩縣海溢,漂沒死者萬余人。咸潮所經(jīng),禾棉盡枯死。 是年,巡撫都御史畢亨修筑華亭海塘,并堵塞青龍港等通海諸港。自此,今金山縣境內(nèi)水改由黃浦出海。 華亭(今金山、奉賢)縣沿宋代捍海十八堰故址筑“里護塘”。 成化九年至十三年(14731477)年間 紹興知府戴琥建山陰縣新灶、柘林、扁拖、夾蓬、新河和蕭山縣龕山等閘,以泄西小江南、北和麻溪、湘湖之水。 成化十三年(1477) 浙江按察副使楊瑄在海鹽用豎石斜砌,內(nèi)磊碎石文之,筑坡陀

25、塘2300丈。這是錢塘江最早的石砌斜坡塘。 弘治元年(1488) 海鹽縣知縣譚秀改豎石斜砌為眠砌,略仿坡陀形,重筑海鹽塘900余丈。 正德三年(1508) 杭州知府楊孟瑛浚治西湖,毀田蕩3481畝,西抵北新路為界,復(fù)唐宋之舊;用淤泥增高蘇堤2丈,闊5丈3尺;又在蘇堤之西筑堤,后人稱楊公堤。也置6橋,俗稱里六橋。 嘉靖十五年(1536) 七月,紹興知府湯紹恩興建三江閘,次年三月竣工。為蕭紹平原排澇總樞紐,是當(dāng)時全水系最大的排澇閘。并在上游三江城外和府城內(nèi)各立一石制水則,以為閘門啟閉準(zhǔn)則。 嘉靖十八年(1539) 四月至六月,上、中游淫雨,大水壞田廬,漂溺人畜甚眾;六月六日,洪潮決壞蕭山西江塘40

26、余里,山陰、會稽兩縣亦因之發(fā)生大水。 嘉靖二十一年(1542) 浙江按察使司僉事黃光升在海鹽創(chuàng)筑五縱五橫魚鱗石塘。又創(chuàng)按千字文字序,以營造尺20丈為1號,編定海鹽縣石塘字號。 嘉靖二十三年(1544) 衢屬各縣四月至七月不雨;杭州大早,田無麥禾;紹郡大旱,湖泊干涸成赤地;皖南休寧亦發(fā)生旱饑。 嘉靖二十六年(1547) 自夏至冬,錢塘江潮汐不至,水源干竭,杭州18里寬江面僅剩一線之水。 隆慶三年(1569) 是年海嘯后,鎮(zhèn)海后海塘外沙涂遠漲,綿亙一二十里;雍正二年(1724)海嘯后,沙漸坍沒。 萬歷三年(1575) 五月底六月初大風(fēng)潮,河口兩岸松江、嘉興、杭州、寧波、紹興5府,海涌數(shù)丈,沒戰(zhàn)船、

27、廬舍、人畜無數(shù),潰塘岸數(shù)千丈,咸水入侵內(nèi)河甚遠。 萬歷十七年(1589) 六月初九日,颶風(fēng)海沸,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諸府屬縣官舍、民房多坍壞,并壞官民船及戰(zhàn)船,壓溺者200余人,咸潮灌沿江田禾萬余畝。 萬歷十八年(1590) 二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撫都御史騰伯輪等題筑的海鹽縣海塘竣工,計修筑全砌石塘571.58丈,半坍石塘103.4丈,稍坍石塘535.89丈,備塘17丈,土塘1396.92丈。全砌石塘用長5尺,闊、厚各1.2尺的六面光條石縱橫疊砌,以四縱六橫起腳,兩縱石蓋頂,俗稱雙蓋魚鱗石塘。仇俊卿錄其圖式案牘,撰成海塘錄。 萬歷三十年(1602) 九月十五日,諸暨知縣劉光復(fù)集夫裁去浦陽江干流

28、蔣村匯彎道,3日而成。這是浦陽江最早的裁彎工程。劉在任時,還裁去源潭匯、齊湖角、顧家匯、黃沙匯等彎道。此后,裁彎取直成為治理浦陽江的重要措施之一. 萬歷三十一年(1603) 諸暨知縣劉光復(fù)匯集在任上為治理浦陽江而擬的條陳,善后事宜,各埂丈量分段管修清冊,各埂、閘示禁和經(jīng)辦各重要水利工程、水利糾紛的記實等,編成經(jīng)野規(guī)略一書。這是錢塘江水系迄今唯一的治河專著,長期被視為諸暨縣水利的治譜和成規(guī)。 崇禎元年(1628) 七月二十三日,杭州、嘉興、紹興3府海嘯,壞民居數(shù)萬間,溺數(shù)萬人,海寧、蕭山尤甚。 崇禎二年(1629) 江山縣知縣徐士慶主持重修江山港馬跡堰。該堰始筑無考,灌田8萬余畝。 明代始建清潭

29、堰于衢江支流芝溪。1983年6月改建成混凝土堰,與金村壟水庫東干渠共同灌溉耕地1萬畝,園地200畝。 明末清初(約16431645) 錢塘江河口主槽由龕、赭兩山間的“南大門”改遷到禪機、河莊兩山間的“中小門”。 清代 順治三年(1646) 夏秋,金、衢、紹諸郡大旱,紹興河湖盡成赤地,人可行走;五月,杭州錢塘江水淺可涉。 順治十八年(1661) 夏秋,金、紹、杭、嚴(yán)等府大旱,草木均枯死。 康熙三年(1664) 七月底八月初,大風(fēng)海溢,沖潰海寧、蕭山兩縣海塘2580余丈,奉賢、南匯、平湖、海鹽、上虞、會稽、山陰等縣亦告海溢,漂沒人畜廬舍田禾。 康熙十七年(1678) 曹娥江口至上虞夏蓋山河段出現(xiàn)沙

30、洲,長寬百余里,聚居千家,逼潮水沖蝕南岸,坍去灶地20余里,民田、村落、房屋不計其數(shù);此后連年潮患,沿海居民無寧歲;五十年堤岸又崩。直到五十九年沙洲沖失方平。 康熙二十一年(1682) 自春至夏,桐廬淫雨兩月余,五月十七日夜,縣城平地漲水兩丈許,后街廬舍漂沒,民自屋上出人,浮尸、漂物蔽江而下,5晝夜方平。 康熙四十二年(1703) 錢塘江河口主槽又北趨;五十四年(1715)遷至河莊山與海寧海塘間的北大門;五十九年,江水、潮流盡歸北大門。 康熙五十三年(1714) 五月,衢、金、嚴(yán)、紹諸府大水,蕭山西江塘壞,大水入城;十八日,杭州風(fēng)雨海嘯,上江漂流尸無數(shù)。 康熙五十四年(1715) 春夏間,風(fēng)潮

31、陡發(fā),坍陷海寧塘數(shù)千丈;秋九月,巡撫徐元夢奏修石塘3397.5丈,五十七年秋閏八月竣工。 康熙五十七年(1718) 三月二十九日,浙江巡撫朱軾奏準(zhǔn)以木柜裝石為基,以大石筑海寧海塘958丈。五十九年正月竣工。這是清代大規(guī)模興建石塘的開端。 是年,浙江巡撫朱軾派人開浚中小門引河,不久復(fù)淤塞。這是清代開挖中小門引河的開端。 康熙五十九年(1720) 七月初五日,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浙江巡撫朱軾請準(zhǔn),在杭州、嘉興、紹興3府各設(shè)海防同知一員,專司錢塘江海塘歲修。這是清代設(shè)專職官員管理海塘之始。 七月,覺羅滿保和朱軾請準(zhǔn),建海寧浦兒兜至姚家堰西段海塘。六十一年二月竣工,計筑魚鱗大石塘500丈,草塘1055丈

32、。這是海寧、仁和兩縣最早的魚鱗大石塘,也是清代首次興筑魚鱗石塘。 康熙六十年(1721) 五月至七月,黟縣、休寧、祁門、績溪、淳安、衢州府、永康、武義、東陽、義烏、浦江、蘭溪、桐廬、杭州府、諸瞥、嵊縣旱或大早。 雍正二年(1724) 七月,河口兩岸受狂風(fēng)暴潮侵襲,潮大溢,堤塘潰決,鹵水內(nèi)灌,漂去屋舍,淹沒田禾。 十二月初四日,吏部尚書朱軾奉命到浙江查勘海塘。 雍正五年(1727) 開始在杭州灣北岸的江南海塘西段外興建外護土塘。 雍正八年(1730) 五月,浙江總督李衛(wèi)請準(zhǔn)仿黃河河防體制,海塘設(shè)千、把總各1員,塘兵200名,分守錢塘江東(海寧)、西(仁和)兩塘,負(fù)責(zé)修防,歸杭嘉湖道管轄。這是清代

33、在錢塘江海塘設(shè)置專門管理機構(gòu)之始,也是采用分防、建汛管理體制的開端。后曾一度設(shè)海防兵備道專管杭嘉湖海塘。員、兵配備數(shù)和營、汛設(shè)置、分防范圍屢有變化,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北岸仁和至平湖海塘共分7汛,設(shè)守備和千、把總等20員,兵丁625名,基本成為定制。 是年,在江南海塘的外護塘外創(chuàng)筑樁石護塘壩,名玲瓏壩。這是江南海塘有護塘壩之始;后又發(fā)展為樁石工。 雍正十年(1732) 清廷命浙江總督、管巡撫事程元章總統(tǒng)料理海塘事務(wù)。 雍正十一年(1733) 正月,內(nèi)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和直隸總督李衛(wèi)奉旨赴浙江會同閩浙總督程元章查勘海塘。陛辭時,世宗胤禛面渝:“如果工程永固,可保民生,即帑金千萬,不必惜費

34、”;三月,海望等奏請修建塔山壩和漸次改建大石塘;四月初一日奉旨:交部照所奏行,“若再於中小門開挖引河一道分江流入海,以減水勢,似更有益。這是從保護兩岸不受潮汐為害出發(fā),通盤考慮水沙形勢,采取幾項工程措施,綜合治理河口的首次規(guī)劃。 雍正十三年(1735) 七月十九日,命大學(xué)士朱軾稽查總理浙江海塘。八月初八日又面渝朱軾:舊塘先須修筑完固,以資捍御,切不可因塘身臨水挪動尺寸;至修建魚鱗石塘,乃一勞永逸之計,不可因塘外沙漲,停止修筑,必須大工完竣,方可垂之永久。世宗崩,八月二十六日改命內(nèi)閣大學(xué)士、江南河道總督嵇曾筠充任。 乾隆元年(1736) 三月初五日,諭工部:浙江紹興府屬山陰、會稽、蕭山、余姚、上

35、虞5縣有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應(yīng)修段落,著于存公項內(nèi)動支銀兩興修,報部核銷。 十一月,海寧繞城魚鱗大石塘開工;次年四月竣工,計筑塘長505.2丈。 十二月,大學(xué)士兼浙江總督巡撫事嵇曾筠請準(zhǔn)造海塘運石船50只。 是年,嵇曾筠辦理搶險石工時,外用條石疊砌,內(nèi)用塊石填肚,開以后在次險地段修建條塊石塘的先河。 乾隆二年(1737) 春三月,工部復(fù)準(zhǔn)嵇曾筠奏統(tǒng)編北岸海塘字號。此后,南、北兩岸海塘均陸續(xù)編字號。 四月初七日,海寧城西浦兒兜大石塘工尾至城東尖山間魚鱗石塘開工;八年六月初九日竣工,實建塘長6097.68丈,加幫土戧112丈。 乾隆三年(1738) 六月,嵇曾筠奏準(zhǔn)在塘外新漲沙地中留護塘沙10

36、0丈。這是規(guī)定護塘地的開端。 乾隆四年(1739) 是年起,蕭山昌、泰、豐、寧、盛、盈6圍江岸先后持續(xù)坍退,至十五年方止,共坍失熟地7.65萬畝。 乾隆五年(1740) 閏六月初四日,海寧塔山壩竣工。該壩全長200丈。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二十三日開工,次年十二月以水口難以堵塞請準(zhǔn)停工;至乾隆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復(fù)工堵口。這是在錢塘江河口興筑的第一座、也是建國前壩頂高出高潮位的唯一挑水壩,為用挑水壩促淤生灘保護塘岸之始。 乾隆十二年(1747) 第四次開挖中小門引河,河成通流,河口主槽歸中小門;安流12年后,于二十四年復(fù)歸北大門。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改建鎮(zhèn)海后海塘單層大石護坡為夾層大

37、石護坡,塘長576.5丈,十六年冬竣工。這是我國古代考慮周詳、結(jié)構(gòu)精巧的著名護坡。 乾隆十五年(1750) 四月,浙江巡撫方觀承等奉敕主修兩浙海塘通志成。共20卷,另卷首詔諭1卷。記事至乾隆十四年止,十六年刊印。這是清代首部浙江海塘專志。 乾隆十六年(1751) 三月初三日,弘歷登杭州觀潮樓觀潮,又登六和塔觀察江流形勢,后作登開化寺六和塔記;初八日至?xí)接H祭禹陵。 是年,新安江流域的績溪、歙縣、休寧、嚴(yán)州府,蘭江流域的常山、西安、龍游、金華府,富春江流域的杭州府,浦陽江流域的諸暨縣和曹娥江流域的嵊縣旱或大早。 乾隆二十一年(1756) 總督喀爾吉善等奏準(zhǔn)在山陰后海塘大池后建魚鱗石塘400丈。

38、是為南岸最早的魚鱗石塘。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三月初二日至初四日,高宗弘歷閱視海寧海塘。此前,曾命大學(xué)士劉統(tǒng)勛、河道總督高晉、浙江巡撫莊有恭等到老鹽倉一帶簽試樁木,以定能否建魚鱗石塘。 三月初三日,弘歷命都統(tǒng)努三、額附福隆安在塔山壩石簍上立標(biāo)記,以驗淤沙增漲尺寸,由浙江巡撫每月專疏、隔月繪圖貼說奏報;后又增加海塘工程、沙水動態(tài)觀測等內(nèi)容,形成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末。 十月初二日,江蘇巡撫莊有恭奉命與浙江巡撫熊學(xué)鵬會辦錢塘江海塘事務(wù)。 乾隆三十年(1765) 閏二月初五日至初七日,弘歷第二次閱視海寧海塘。初三日,命為海寧繞城石塘普建三層坦水,以稗益護城保塘。 是年,翟均廉撰成海塘錄26卷,另

39、卷首2卷分錄詔諭和圣制,記事至乾隆二十九年止;收入四庫全書時,卷首一又補入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和四十九年對興建魚鱗大石塘的詔諭。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四月,蕭山聞堰西江塘決,近塘廬舍傾刻水深丈余,淹及鄰縣山陰。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三月初二日至初四日,弘歷第三次閱視海寧海塘。初三日到尖山,并諭:海寧繞城石塘和七里廟東將字至陳汶港密字間,有未建成魚鱗石塘段落,應(yīng)一律改建為魚鱗石塘;老鹽倉一帶,凡可下樁建石塘者,應(yīng)派誠妥大員通段勘估,奏報辦理。 乾隆四十六年(1781) 正月,閩浙總督富勒渾奏建仁和縣范公塘石塘盤頭以西挑水大石壩1座;嗣后,浙江巡撫福崧增筑挑水壩,至乾隆五十六年,共筑1

40、2座。 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三月初五日,開工改建仁和章家庵來字號至海寧因字號3950丈柴塘為魚鱗大石塘,四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竣工。 乾隆四十八年(1783) 正月至八月,浙江巡撫福崧用沉船94艘疊石近1.6萬方保護仁和范公塘,共完成沉船護石工491.2丈。 乾隆四十九年(1784) 三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弘歷第四次閱視海寧海塘。十五日上尖山觀潮;十六日諭老鹽倉一帶新建石塘與原有柴塘間現(xiàn)存溝槽應(yīng)加土填平,上栽柳樹;并命再向西接筑石塘至烏龍廟,以鞏護省城。 十月十三日開工改建仁和章家庵石塘工尾至七堡止2120丈柴塘為魚鱗大石塘,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竣工。 乾隆五十五年(1786) 浙江巡撫覺羅

41、瑯玕纂成海塘新志6卷,以續(xù)兩浙海塘通志,記海寧州尖山至仁和縣范公塘間塘工事宜至成書時止。 乾隆五十八年(1793) 三月初二日,浙江巡撫覺羅長麟請準(zhǔn),改浙江省11府及所屬州縣共同保固錢塘江海塘之例為承辦工員保固。 嘉慶二年(1797) 是年至同治三年(1864)間,蕭山盛圍6次岸坍,共坍去牧、耕地4.8萬畝。 嘉慶五年(1800) 六月,新安江黟縣、績溪、建德,衢江江山、常山、遂昌、西安(今衢縣),金華江縉云、永康、武義、金華、東陽,蘭江蘭溪,浦陽江浦江,分水江昌化等縣大水,其中西安、永康、武義溺死者無數(shù)。 嘉慶七年(1802) 新安江績溪、歙縣、休寧、建德,衢江衢州府、湯溪,金華江永康、武義

42、、金華、東陽、義烏,富春江桐廬,浦陽江諸暨,曹娥江嵊縣旱或大旱。 嘉慶十六年(1811) 刊成杭州府東防海塘同知楊镕撰海塘攬要12卷,另加卷首宸翰,記事至嘉慶十三年止。 是年開始,曹娥江上游新昌縣連續(xù)8年發(fā)生旱災(zāi)。 道光三年(1823) 四月至五月,新安江績溪、歙縣、淳安、建德,衢江江山、西安,金華江金華,分水江昌化、分水,富春江富陽,浦陽江諸暨,曹娥江嵊縣大水,毀田地,害禾稼。 道光四年(1824) 海鹽縣知縣汪仲洋纂成海鹽縣新辦塘工成案3卷,記述經(jīng)手辦理道光元年至四年海鹽塘工事。 道光十二年(1832) 八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風(fēng)潮沖圮海寧、仁和海塘2000余丈,淹地4萬余畝;南岸紹興府土塘

43、亦潰決。 道光十四年(1834) 四月二十二日,宣宗旻寧派刑部侍郎趙盛奎、前任河?xùn)|河道總督嚴(yán)烺馳驛前往浙江會同巡撫富呢?fù)P阿相度應(yīng)修、應(yīng)建各工情形。 七月初十日,旻寧派盛京工部侍郎烏爾恭額、前任河?xùn)|河道總督嚴(yán)烺會同浙江巡撫辦理浙江海塘應(yīng)修各工。 九月二十三日,旻寧命兵部尚書宗室敬徵、都察院左都御史吳椿赴浙會同烏爾恭額、嚴(yán)烺詳勘海寧海塘條石坦水應(yīng)否改筑柴塘竹簍塊石坦水。十一月十九日,又命吳椿留浙江會同烏爾恭額辦理海塘工程。 道光十五年(1835) 新安江祁門、歙縣、壽昌,衢江開化、常山、江山、西安、龍游、湯溪,金華江縉云、永康、金華、東陽,蘭江蘭溪,浦陽江浦江,曹娥江嵊縣旱或大早。 道光十九年(1

44、839) 刊印續(xù)海塘新志4卷,無纂輯人姓名,按海塘新志例記述道光十二年至成書時止修筑塘工事。 道光(18211850)年間 蕭山寧圍發(fā)生4次坍災(zāi),共坍去草牧地2.65萬畝。 咸豐七年(1857) 寧紹臺道段光清等捐資在上虞縣百官鎮(zhèn)大壩頭村百瀝海塘趙字號處興建廣濟涵洞。 咸豐九年(1859) 八月十八日,潮溢海寧,漂溺30余人;同治元年、二年,海寧塘圮,海水溢于河,直達嘉興新騰、桐鄉(xiāng)烏鎮(zhèn)、湖州雙林一線以北,平湖、嘉善河水皆咸。海鹽、海寧等處3年無收。 咸豐十年(1860) 太平軍進入錢塘江河口兩岸。此后,海塘廢防失修,海寧、仁和一帶塘身多處坍缺。到同治六年(1867),缺口長度合計已達4700余

45、丈。 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國十一年至十四年,18611864)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以海寧州海塘坍塌,急宜修筑,諭各縣籌備經(jīng)費。九門御林謹(jǐn)天義提理海鹽、石門軍民熊建勛兼任江浙海塘事務(wù)。 同治五年(1866) 開始修復(fù)海寧、仁和一帶海塘坍潰缺口。光緒六年(1880年)全部堵筑完竣,共建復(fù)魚鱗石塘5510丈,拆卸重建魚鱗石塘832丈。 同治八年(1869) 公歷8月,德國地質(zhì)學(xué)家李希霍芬沿富春江、新安江一帶調(diào)查地質(zhì)。用科學(xué)方法調(diào)查錢塘江兩岸地質(zhì),自此始。 同治十三年(1874) 九月,塘工總局訪延青浦張光贊測量河口南、北岸海塘,用開方法繪成每方5里的浙江江海塘全圖一幀,連同楊昌浚的題跋,由石

46、門胡镢刻石成碑,嵌于鹽官海神廟大殿西壁間。這是最早的實測錢塘江海塘平面位置圖。 光緒三年(1877) 在修建海寧念里亭汛大口門二限(期)石塘工程時,首次采用機械鉆條石眼,以安裝鐵蕭和鐵筍。 光緒七年(1881) 冬,督辦海寧念汛大口門石塘李輔耀集浙江巡撫奏修海寧念汛大口門二限(期)、三限(期)石塘疏4份,繪制石塘施工圖34幅,每幅均有說明,成海寧念汛大口門二限三限石塘圖說一書,不分卷,末題跋記述編撰緣由和參與施工官員姓氏。 光緒十四年(1888) 公歷9月,英國皇家海軍中校WUMoore(莫爾)率領(lǐng)海軍艦艇Rambler(逍遙者)號,侵入錢塘江河口觀測潮汐和涌潮。 光緒二十五年(1899) 是

47、年開始,蕭山南沙江岸連年坍退,至民國17年(1928),岸線南移近30里,累計坍失熟地38萬畝。 光緒二十七年(1901) 五月,新安江歙縣、建德、壽昌,衢江西安、龍游、湯溪,金華江金華,蘭江蘭溪,分水江分水、新城,富春江富陽,浦陽江諸暨,錢塘江河口蕭山,曹娥江嵊縣大水,田廬、人畜漂沒,禾苗淹死。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公歷12月,英商怡和洋行開辟由福州到浙江乍浦的航線。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四月,批準(zhǔn)嵊縣紳商樓景輝等于杭州江干創(chuàng)設(shè)“惠通錢江商輪公司”,有小輪3艘(各71噸),開駛杭州溯富春江至桐廬和溯浦陽江至臨浦等處航線。這是錢塘江最早的輪航企業(yè)。 十一月十九日,浙江巡撫增韞奏準(zhǔn)改

48、革塘制,成立浙江海塘工程總局。并在局內(nèi)設(shè)測量所。這是錢塘江水系最早的水利測量機構(gòu)。 宣統(tǒng)元年(1909) 試改海寧、仁和一帶柴塘為混凝土塘,因地基塌陷未成功。 中華民國 元年(1912) 7月,華亭縣西塘第一、二段樁石工竣工,長774丈。 是年,浙江海塘工程總局改組為海寧海塘工程總局;隨又成立鹽平分局管理海鹽、平湖兩縣海塘事務(wù);3年改分局為專局,隸省行政公署;5年分別改稱海寧海塘工程局和鹽平海塘工程局。 在海寧試建預(yù)制混凝土塊坦水。 開始在海寧試用起重機、輕軌,以起運預(yù)制混凝土塊等。 虞洽卿在慈溪龍山北麓建實體石堤碼頭,并鋪輕便鐵軌行駛小火車通山下村,成為慈溪、余姚、鎮(zhèn)海3縣北部地區(qū)與上海交往

49、的重要碼頭,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碼頭被迫停止使用。 2年(1913) 成立浙江海塘測量處,負(fù)貢錢塘江海塘形勢和水位測量。 在海鹽五團首次用混凝土代替條石建成直立式弧面混凝土塘194米。 3年(1914) 在海寧創(chuàng)建靠砌、豎砌條石坦水。 4年(1915) 3月1日,滬杭甬鐵路局在杭州閘口設(shè)站逐日觀測最高、最低水位,是為全水系最早的長期固定水位站。 5年(1916) 9月15日,孫中山由上海至海寧鹽官觀潮。 7年(1918) 11月,浙江省財政廳長張厚璟呈請國務(wù)會議議準(zhǔn),開辦紹蕭塘工獎券。至11年11月止,共辦49期,實籌得款211萬余元,先后撥塘工經(jīng)費116萬余元。 8年(1919) 12月5日,

50、上海開浚黃浦河道局(以下簡稱上??F志郑┰诮窠ǖ驴h梅城鎮(zhèn)下游約6英里(97千米)處設(shè)標(biāo)準(zhǔn)斷面,用浮標(biāo)法施測河道流量;同月512日,在海寧逐日多次取水面以下1英尺處水樣測定江水含沙量和含鹽度的全潮變化過程。這3項均為全水系首次施測。 是年,開工建筑海寧七堡、八堡以鋼筋混凝土樁為基礎(chǔ)的直立式混凝土塘,計長1611米;16年竣工。 11年(1922) 夏秋間,新安江、衢江、金華江、富春江、浦陽江、曹娥江先后多次大水,沿江各縣無不成災(zāi),稱“壬戌洪災(zāi)”,為近百年最大的洪水災(zāi)害。 12年(1923) 8月,設(shè)立浙江省沙灶地墾放局,專事勘丈、清理沙田。16年6月改為財政部浙江沙田局。20年2月,浙江省建設(shè)廳

51、決定本省己漲、末漲之沙田均歸國有,收入撥充水利經(jīng)費。22年4月,裁撤沙田局,改在浙江省財政廳下設(shè)沙田清理處。 13年(1924) 2月,上??F志挚偣こ處烪von Heidenstam(海登斯坦)應(yīng)華洋義賑會寧紹臺分會請求,編成Report on Specific Flood Relief and Prevention Problems in Chekiang Province(浙江省防洪減災(zāi)專題報告),就曹娥江防洪減災(zāi)問題提出初步建議。這是曹娥江的第一個防洪規(guī)劃。 16年(1927) 6月13日,浙江省務(wù)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建設(shè)廳提案,裁撤海寧海塘工程局、鹽平海塘工程局、紹蕭塘閘工程局和海

52、塘測量處4機關(guān),改組為浙江省錢塘江工程局,辦理兩岸塘工及浚治江身等項工程。 是年,在海鹽藍田廟鳴字號77米長海塘建砌石護坡。這是近代在錢塘江海塘上用砌石護坡的開端;在海寧七堡試建鋼筋混凝土坦水。 浙江省建設(shè)廳管理船舶事務(wù)所技術(shù)員徐煥章將在上海修竣的“永勝號”輪船經(jīng)杭州灣駛回杭州江干,開經(jīng)杭州灣航行輪船到杭州的先例。 17年(1928) 7月,浙江省建設(shè)廳廳長程振鈞在浙江省第一次航政會議開會詞中首次指出:“錢塘江(河口)的缺點是江面闊、江底淺。外國的治河方法,就是縮狹河幅,增深河底。并提出要為溝通運河、建設(shè)乍浦港作準(zhǔn)備工作。 8月,動工興建杭州輪渡碼頭,次年5月竣工。北岸碼頭位于江干三郎廟旁,南

53、岸碼頭位于蕭山西興江邊。這是錢塘江和浙江省最早的正規(guī)碼頭,定名“浙江第一碼頭”。 9月,經(jīng)浙江省務(wù)委員會會議通過,浙江省錢塘江工程局?jǐn)U充為浙江省水利局,隸省建設(shè)廳。25年6月,以省庫支細(xì),改組為建設(shè)廳水利處;次年1月重組成水利局,11月內(nèi)遷蘭溪。 12月,開始實施蕭山南沙赭山灣江道第一期治標(biāo)工程計劃,至23年底止,共建挑水壩6座計7372米長,護岸工程3段計672米長,迫使江流北徒253千米,漲復(fù)沙地10余萬畝。這是利用挑水壩制止河口岸灘坍陷,促使壩間淤漲,進而有計劃地整治江槽之始。 是年,東陽縣和嵊縣開始使用抽水機提水灌田。 18年(1929) 10月間,國民政府建設(shè)委員會組隊查勘錢塘江上游

54、水力,浙江省建設(shè)廳派技正陸風(fēng)書會同查勘。這是錢塘江上最早的水力查勘。 11月716日,浙江省水利局總工程師Ludwig Brandl(白朗都)視察杭州閘口至龍游前驛關(guān)河段。隨后提出總工程師視察錢塘江報告,擬定整理辦法數(shù)項。 是年,白郎都受局長戴恩基之托擬訂錢塘江之整理計劃,包括河床整理、溝通運河、南沙保坍和聞堰護塘4方面。這是正式提出的第一個錢塘江河口治理計劃。 首次測量河口江道地形。 19年(1930) 7月2829日,颶風(fēng)怒潮侵襲北岸海塘,海寧十堡并、岳字號魚鱗石塘坍缺12丈。 11月15日,浙江省水利局向德國購置的航攝飛機飛抵杭州翁家埠臨時機場;翌年5月下半月,測量浦陽江尋常高水位時的江

55、道,制成1:5000相片平面圖3幅,開我國航空攝影測量之先河。 是年,在江南海塘的松江西塘創(chuàng)建插板式鋼筋混凝土塘(岸墻)。 首次在海鹽落塘頭至敕海廟間部分魚鱗石塘用壓力灌漿機灌注水泥沙漿,以增強塘身的整體性。 開始改建海寧七堡至十堡間險塘,修復(fù)坍塘。至26年,先后以條石興建弧面、階面砌石護坡7段,共長1085米。 20年(1931) 3月24日,浙江省政府委員會第388次會議決定,將省水利局所屬杭海、鹽平、蕭紹3段塘工暨險塘工程劃出,另設(shè)錢塘江塘岸工程處主管塘岸事宜,歸省建設(shè)廳直轄。次年元月23日,省政府委員會第452次會議議決將該處仍歸并于浙江省水利局。 8月,按照浙江省建設(shè)廳整理全省水利要

56、求,錢塘江流域24縣聯(lián)合成立浙江省第二區(qū)水利議事會;曹娥江、甬江流域11個縣成立第三區(qū)水利議事會。 21年(1932) 3月,浙江省水利局成立水文測量隊,辦理全省各河流的流量、水位、含沙量等測驗事宜。 7月至次年1月,浙江省水利局特組隊測量杭州灣海底和兩岸地形,共測水下地形1000平方千米,兩岸地形500平方千米,制成1:25萬地形圖3幅。事畢撤隊。 12月3日,舉行海寧險塘工程落成典禮。自上年3月興工,至本年11月辦竣,共計實辦工長829.42米。 是月30日,浙江省水利局發(fā)表修治錢塘江與整理海塘之意見,首次提出錢塘江治本意見和上蓄、中護、下縮的整治措施。這是首次按整條江統(tǒng)盤考慮的治理計劃輪

57、廓。并提出整理海塘的治本和治標(biāo)意見,明確指出下游江面過寬,應(yīng)予縮狹,定性地為治理河口江道指明了方向。隨后,局長張自立寫成專文發(fā)表。 22年(1933) 夏,杭州電廠敷設(shè)132千伏水底過江電纜;次年5月閘口電廠供電至蕭山西興。 23年(1934) 3月,杭州市政府在九溪江邊開辟江濱游泳場。 4月16日,江蘇省建設(shè)廳設(shè)江南海塘工程處,搶修上年兩次風(fēng)潮造成的海塘險工。5月開工大修松江段西塘第一、二、三段3樁4石塘工,9月竣工。 5-10月,全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大旱,連旱天數(shù)大多在75天以上,最久達130天。8月22日,蘆茨埠站出現(xiàn)迄今最小的日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浦陽江斷流。浙江省水利局建杭州閘口第

58、一、第二,蕭山聞堰,上虞潭村4處汲水站汲取江水抗旱。 8月12日,兼任浙江省建設(shè)廳水利顧問李儀祉著對于改良杭海段工程之意見獲中國水利工程學(xué)會首屆耕硯論文獎。該文系作者應(yīng)該廳之請,于19年9月親自查勘海塘后所作。 11月11日,杭州錢塘江大橋開工典禮在閘口舉行。26年9月26日鐵路橋通車,11月17日公路橋通車。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由茅以升設(shè)計并主持施工。 24年(1935) 3月28日,杭州三廊廟蕭山西興間的錢江義渡開始渡運汽車。 25年(1936) 10月13日,杭州閘口至蕭山靜江站之間的錢塘江火車輪渡工程竣工。這是錢塘江上唯一的火車輪渡;錢塘江大橋通車后廢棄。 2

59、7年(1938) 1月,裁撤浙江省水利局,并入浙江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為農(nóng)田水利股和農(nóng)田水利工程隊。29年又分別改為科和處。 是年,因抗日戰(zhàn)爭延及錢塘江河口,海塘廢防失修,海寧陳漢港說、感、武、丁字號石塘坍毀成缺;次年,海鹽落塘頭欲、難字號,二寨恃字號石塘先后坍卸;31年,海寧六堡縣、家字號,八堡回、漢、惠字號石塘坍毀;32年,狂風(fēng)暴雨坍壞海鹽三澗寨表、正、谷等字號石塘,決口9處;33年,坍毀海寧七里廟至九堡間杜、稿、鍾、隸等字號石塘多處。 29年(1940) 是年至36年,曹娥江上游嵊縣連續(xù)8年發(fā)生旱災(zāi)。 31年(1942) 3月,成立浙江省農(nóng)田水利貸款委員會,向中國農(nóng)民銀行貸款興辦農(nóng)田水利。次年1

60、月,該委員會與浙江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的農(nóng)田水利科和農(nóng)田水利工程處合并于省建設(shè)廳成立水利處。 5月,常山港、衢江洪水;6月,新安江、江山港、烏溪江、曹娥江洪水;7月東陽江、金華江、浦陽江洪水。 是年,蕭山南沙坍岸;35年坍勢加劇,至36年7月大溜改道始平,共坍沒耕地102萬畝,三岔埭等村落和頭蓬鎮(zhèn)的江北街區(qū)坍入江中。 33年(1944) 新安江、衢江、金華江、桐江、浦陽江、曹娥江上游旱或大旱。 35年(1946) 1月,浙江省建設(shè)廳水利處改組,恢復(fù)浙江省水利局。 2月,江蘇省建設(shè)廳與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蘇寧分署聯(lián)合設(shè)立江南海塘工賑處,以工代賑,修筑江南海塘。 4月17日,成立浙江省海塘工程緊急搶修委員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