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2-精品課件_第1頁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2-精品課件_第2頁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2-精品課件_第3頁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2-精品課件_第4頁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2-精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第一章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概況一、當代西方社會學的概念界定 時間概念1970年代以來的新社會學 進入新世紀的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社會學學術概念 a.對現(xiàn)代社會學的持續(xù)超越 b.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理論 c.實證社會學與非實證社會學二、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的主要流派后工業(yè)社會理論現(xiàn)象社會學常人方法學后結構主義社會學社會實踐理論批判社會理論交往行為理論消費社會學象征社會學社會建構論新理性選擇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社會網絡理論新制度主義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社群理論身體社會學全球化理論風險社會理論網絡社會學 三、當代西方社會學與當代中國社會學1、社會學邊緣化的反思A.西方社會學古典時期的中心地位:

2、實證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解釋學社會學B.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學派開始的社會學經驗化、技術化、街角研究,美國社會學的邊緣化C.中國社會學發(fā)端之初的中心地位與邊緣化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地位 20世紀30、40年代開始的中國社會學邊緣化 80年代中國社會學邊緣化的繼續(xù)2、當代西方社會學超越邊緣化的努力 思維方式變革 理論視野轉換 概念構架創(chuàng)新 價值觀念重構 學科界限突破3、中國社會學的邊界擴展: 科學人文并舉:精神世界 文化傳統(tǒng) 主觀心理 超越狹隘實證社會學 構建中國的新社會學第二章 當代西方社會學的 興起與擴展一、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學呼喚1、實用主義的經驗一元論皮爾士(

3、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詹姆斯(William Jarn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經驗是世界的本體,一切源于經驗;超越二元論;經驗是主觀精神與客觀存在的統(tǒng)一,事實與評價的統(tǒng)一;實用主義的基本原則:行動經驗實效 對科學的追求與反省返回生活世界的呼喚從生活世界看生活的意義: 觀察立場的變化 所見內容的變化 評價尺度的變化 返回生活世界的實質是視界轉換 2、現(xiàn)象學對生活世界的呼喚二、社會學理論轉向的先聲1、現(xiàn)象學社會學的基本立場對現(xiàn)象學、實用主義和解釋學社會學的繼承立足生活世界觀察人類社會生活生活世界是最高的

4、現(xiàn)實2、現(xiàn)象學社會學的局限仍然在主客關系中思考社會現(xiàn)象 缺乏對社會學同其研究對象的關系的反思三、社會學思維方式的革命1、常人方法學的基本原則站在常人的立場 展開常人的視野 堅持常人的心態(tài) 面對常人的世界 2、社會學思維方式的革命社會學從神話到人化從科學到生活從主客對立到主體間性新思維方式在主體間關系中思考社會現(xiàn)實更新的思維方式在傳遞經驗、缺場關系中理解社會四、當代西方社會學的理論擴展1、進入新世紀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遷從后工業(yè)化 全球化 網絡化2、經驗基礎的重大轉變局部經驗 全球經驗在場經驗 缺場經驗確定經驗 傳遞經驗3、當代社會學的嶄新擴展當代社會學的全球化、網絡化與視野擴展第三章 當代西方社會

5、學的理論革命一、社會學現(xiàn)實基礎的轉移1、產業(yè)結構調整與后工業(yè)社會來臨2、就業(yè)結構、階級結構和權力結構的調整3、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社會中心任務轉移二、社會學知識基礎的轉移1、社會學知識基礎的必要性和歷史性2、傳統(tǒng)社會學的科學知識基礎3、當代社會學的人文科學知識基礎三、社會學的語言學轉向1、社會學研究語言的必要性及其失落2、社會學研究語言的開始與演化3、當代社會學語言學轉向的態(tài)勢與意義 四、面對感性世界的當代西方社會學 引言 當代社會學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劃分的界限,超越了傳統(tǒng)社會學和傳統(tǒng)社會理論的理性化追求,展開了對感性意識、感性行為、感性存在、感性關系和感性秩序的豐富多彩的感性論研究,代表了當代

6、學術限制理性、提升感性的感性論轉向,其中既有對感性事實的嶄新解釋,又有對人性完整性和本真性的深刻關懷。 (一)社會理性化追求的形成與分化1、人文主義的追求與分化A. 人文主義對人性的完整追求 薄伽丘、愛拉斯謨、拉伯雷等人文主義者宣揚的人性,是同人的軀體、欲望、思維和日常生活行為直接統(tǒng)一的完整的人性,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欲的真實的人,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和智力在生活世界中自主自立的人。b.個體化的人性與集體化的理性 瓦拉、皮科和蒙臺涅等人的極端個人主義,都明確地把人性的追求歸結為對個人的存在、欲望和享樂的追求。 極端個人主義對封建宗教的沖擊對社會秩序的威脅 莫爾的烏托邦,追求社會秩序的集體主義理性 c.

7、 崇拜理性與懷疑感性 伽利略對科學原則的普遍化和絕對化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對理性思維的肯定與感性生活的否定 2、德國古典哲學與法國革命對理性化追求的極端化法國啟蒙運動并非理性化追求極端化的開始法國大革命與理性化追求的極端化德國古典哲學對理性化追求的理論總結崇尚理性而貶斥感性的現(xiàn)實根據(jù)感性存在落后,理性要求感性改變其存在狀態(tài)3、理性化追求的社會理論轉向a.德國古典哲學終結與三大社會理論的興起b.三大社會理論對理性化追求的不同態(tài)度: 人本主義社會理論 克爾凱郭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等存在主義或現(xiàn)象學的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堅持個人主義的感性論立場,紛紛回歸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從個人的日常生

8、存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關系來思考社會人生問題。 實證主義社會理論 對理性化追求的深化與極端化 迪爾凱姆的理性主義及社會理性化原則 霍曼斯用經濟學的理性原則為經濟社會學奠基 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 馬克思同時接受了德國古典哲學理性化追求和經由費爾巴哈中介的克爾凱郭爾感性論追求的影響,從實踐出發(fā)超越了兩種單極化追求的對立,試圖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4、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及其模仿者 社會理性化追求的極端表現(xiàn)經濟學研究的形式化與計量化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極端理性化極端實證主義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簡單模仿 (二)立足實踐的社會理性化批判1、理性化追求的結果:效率提高、社會分化、結構失衡2、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

9、福學派對社會理性化的批判3、馬爾庫塞的藝術理性與感性解放理論三、重新思考感性世界的新視野(三)重新思考感性世界的新視野1、回歸生活世界重新認識感性世界 現(xiàn)象學、解釋學、常人方法學的生活世界轉向與感性世界的再發(fā)現(xiàn)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科學領域日常生活世界2、反思社會秩序重新評價感性秩序新保守主義的感性論立場:丹尼爾.貝爾等人的強調感性穩(wěn)定性、存在持續(xù)性的立場身體社會學和性別社會學對感性存在的新探索??玛P于身體和性的新視野新自由主義的感性秩序論:哈耶克強調在本能與理性之間生成的感性秩序的有效性、穩(wěn)定性新制度主義對感性秩序的強調: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強調感性的非正式制度的深層性迪馬喬等人為代表的新

10、制度主義社會學強調模仿在形成穩(wěn)定秩序中的作用消費時代與象征經濟消費與生產的易位,布西亞的消費社會學與象征社會學文化影視化與意識形態(tài)感性化影像文化對文字文化的沖擊與替代思想觀念傳播方式的變化與意識形態(tài)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變化 3、關注日常行為感性選擇的新發(fā)現(xiàn) 布迪厄關于慣習、實踐感、場域的論述 吉登斯論實踐意識 卡尼曼、特沃斯基的感性選擇 日常生活中的感性選擇 從社會行動論到社會選擇論 個體選擇群體選擇社會選擇 理性選擇非理性選擇感性選擇 (四)感性論轉向的現(xiàn)實基礎與時代意義 1、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熟悉關系中心勢力2、視覺文化時代的感性傳播 視覺文化時代感性傳播的鮮明特點: 影像性

11、 豐富性 廣泛性 迅捷性3、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感性文化覺醒 全球化是一場更廣闊、更深入的社會理性化,面臨滅頂之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普遍自覺; 文化自覺、文化自立、文化自強,已成為非西方民族的廣泛共識。 費孝通晚年關于研究民族感性文化的呼吁:要研究文化、研究主觀、研究精神世界,研究非西方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精華,研究意會、感悟、將心比心等感性層面的理解方式和溝通方式,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超常穩(wěn)定的特殊機制。 4、感性論視野中的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 充分肯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特點 正確對待感性文化、感性行為和感性秩序 在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中建立和諧社會第四章 貝爾的后工業(yè)社會理論 一、學術背景1、生平與著述Da

12、niel Bell, 1919年生于紐約猶太移民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52-1969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9在哈佛大學任教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2000年委員會”主席主要學術著作: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1951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1973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6蜿蜒之路19802、學術立場經濟上的社會主義 政治上的自由主義 文化上的保守主義3、綜合性的研究方法 跨學科、綜合性地審查社會現(xiàn)實 綜合性的理論體系 中介性的學術語言 社會學的圖示語言 二、后工業(yè)社會理論(一)后工業(yè)社會來臨與社會結構變遷1、產業(yè)結構變遷2、階級結構變遷3、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自自然然 自然人人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人自

13、然4、社會思維方式變化 主客關系 主體間關系農業(yè)社會 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二)后工業(yè)社會理論與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1、前者為后者確認了現(xiàn)實基礎2、后者擴展了前者的學術影響3、前者相對保守、后者批判激進 三、后工業(yè)社會理論的基本原則中軸原理1、中軸的基本含義:中心,核心,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構成因素,從支配因素的變化過程來考察各種層面的社會因素中軸與中心、核心的區(qū)別2、現(xiàn)代社會的中軸:社會結構由經濟、技術和職業(yè)制度等因素構成,中軸是經濟化:低成本、高效益;政治結構政治體制中的中軸是參與和管理,權力與秩序文化結構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中軸是:價值與意義,自我實現(xiàn)與發(fā)展3、中軸原理的方法論意義a. 否定機械因果論或機

14、械決定論b.否定中心論和相對主義c.承認社會系統(tǒng)多層性和決定因素多元性d.在動態(tài)變化中看問題:旋轉著的中軸,中心與環(huán)繞因素的 動態(tài)關系e. 中軸原理為劃分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提供了方法原則 四、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三大領域的對立a.經濟領域:利益最大化原則,非人化、異化b.政治領域:分離獨立,個性自由與集權控制c.文化領域:文化商品化 文化形式分裂 文化言路斷裂 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沖突d. 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結構失調?2、資本主義精神裂變a.韋伯關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雙向親合的觀點b.貝爾認為宗教沖動與經濟沖動發(fā)生分裂沖突c.修復文化裂變的新宗教公眾家庭d.如何理解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分化與

15、整合?3、視覺文化與感覺革命工業(yè)化、城市化和后工業(yè)社會中的感性經驗變遷城市空間、大眾文化、文化世俗化與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替代印刷文化地位引起的感覺革命視覺文化制造新感覺感性經驗的被建構性4、新保守主義、社群主義與感性論立場紐約猶太文人群體的保守主義貝爾的保守的社群主義保守主義、社群主義的共同點:感性論立場貝爾關于三種社群的論述:地區(qū)性社群、記憶性社群和心理性社群, 心理性社群是一種“為信任、合作與利他主義意識所支配的、面對面的有人際交往的社群?!?“這些人參與共同的活動,并且在追求共同目標時感受一種心理上的共生共存感。這種社群建立在面對面的交流上,由一種相互信任、合作和利他的原則支配著?!?貝爾

16、所說的心理社群實際也就是交往頻次較高的熟人群體,正是這種交往密切的熟人群體“通過灌輸一種超越狹隘個人利益的對美好事務的關注的心態(tài),很好地防范了社群主義最擔心的那種霍布斯式的情景,即:一個分化的社會,人人相互對立,并易為集權所左右?!?五、后工業(yè)知識社會學1.知識性質的變化經驗技術理論, 理論知識成為后工業(yè)社會的主導因素2、知識的領導地位知識分子的領導地位知識領域的地位 高等院校成為后工業(yè)社會的權力中心3.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在后工業(yè)社會中發(fā)生了變化: 追求:由普遍向特殊 風格:由邏輯向實踐 第五章 ??碌闹R考古學 一、學術背景1、奇異的思想 怪誕的生活富裕、節(jié)儉和要求嚴格的家庭生活少年時期的三

17、個可怕印象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時期:學習狂、性格孤僻自殺未遂、吸毒、同性戀、波蘭大使館的經歷 2、代表作瘋狂與文明 規(guī)訓與懲罰 詞與物 知識考古學 性史3、思想淵源與學術影響黑格爾辯證理性觀:差異、矛盾、沖突、變化、過程、歷史感;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心理扭曲、精神直觀與生活世界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索緒爾的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德里達的拆構主義 二、理性的瘋狂1、瘋狂是文明的產物A“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瘋狂是作為一種美學現(xiàn)象或正?,F(xiàn)象出現(xiàn)在社會領域中”;B“17世紀,由于禁閉,瘋狂經歷了一個沉默和被排斥的時期?!盋“20世紀給瘋狂套上了頸圈,把它歸于

18、自然現(xiàn)象,捆綁于這個世界的真理之中?!?、瘋狂(精神?。┭莼?序幕時期中世紀后期和文藝復興時期: 生活隔離、麻風病院、愚人船; 戲劇沖突時期古典時期1719世紀: 理性排斥,理性原則的極度崇尚,法國總醫(yī)院的大禁閉; 更嚴厲的現(xiàn)代史深刻而全面的壓抑 以宗教信念、道德觀念、心理刺激、話語征服,精神振蕩來 醫(yī)治病人:3、理性的瘋狂與重建新理性科學理性、邏輯理性的效力有限性和無限膨脹 用肯定具體、承認差異的新理性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 新理性的個別性、多元性與相對性 三、語言的社會學研究1、轉向語言的意義從面向觀念到面向語言面向語言與深入生活面向語言與肯定差異??率侨吮局髁x語言學轉向的代表2、語言與人生話說

19、我;語言的強制最強烈地體現(xiàn)在強制者身上;在不同的語言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3、話語和經驗科學話語制約或構造人們的感性經驗:18世紀醫(yī)生波姆的分類醫(yī)學假膜病例;19世紀貝勒醫(yī)生的解剖醫(yī)學假膜病例;人們相信后者而不相信前者的原因; 話語在變化著的歷史條件中構造感性經驗:A.18世紀分類醫(yī)學與政治醫(yī)學;B.癥狀醫(yī)學的語言學誤區(qū):注重表面觀察,語言與現(xiàn)象的簡單統(tǒng)一;C.從癥狀醫(yī)學到解剖醫(yī)學:從注視glance到洞視gaze4、語言的異化語言限制 語言分裂 語言扭曲 語言暴力 官話、套話、假話四、詞與物、知識考古學1、把現(xiàn)實放到過程中展開A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論意義:把現(xiàn)實放到歷史中考察;知識社會學;歷史社

20、會學;B從求同轉向求異,從整體描述轉向過程展開和結構轉換;C.知識考古的理論特點:批判現(xiàn)實、強調異質性、揭示話語實踐方式D.從知識考古學轉向譜系學(1970年前后):從對理論知識的考古學研究轉向對社會制度和話語實踐的譜系學研究,即把話語置入社會制度和實踐之中,揭示其中的權力機制。2、知識類型的劃分與演化四種知識類型: 文藝復興知識類型 基本特點:追求共同性,實質是人們把無限豐富多樣的世界在觀念中聯(lián)結起來 古典知識型 1718世紀,實質是認識的深入,個體自主意識的增強 基本特點:關注特殊性 現(xiàn)代知識型,19世紀以來基本特點:崇尚歷史性、推崇人性、主體性 當代知識類型基本特點:語詞秩序獨立化3、人

21、的誕生與死亡尼采:人不僅殺死了上帝也殺死了人自己;??拢含F(xiàn)代知識樹立起來的現(xiàn)代人也將隨著現(xiàn)代性一起消失五、權力的構成與實施1、權力與知識不可分話語霸權與知識權力 言路斷裂與專業(yè)權力 權力技術化與知識權力 求真意志與權力意志2、權力人體知識的三維結構 中世紀酷刑的特點 18世紀改革者“表象化”刑罰 現(xiàn)代技術化懲罰 全景暢視監(jiān)獄3、權力的實踐性 權力只有在實踐中才發(fā)生作用,進入實踐的權利一定通過話語結合起來第六章 利奧塔的后現(xiàn)代知識社會學一、 學術背景1、簡要生平2、思想來源3、學術貢獻二、知識的立法原則1、什么是知識的立法原則建立知識的根據(jù)認同或肯定知識的普遍原則質疑科學知識的普遍合法性2、兩種

22、話語方式1)德國思辨式敘事方式具體特點:注重觀念、邏輯和本質規(guī)律注重知識的形成、發(fā)展和演化注重思維方式、本體論與認識論追求知識的體系和統(tǒng)一性2)法國政治式敘事方式具體特點:注重人的地位和價值、追求社會民主、平等、強調人對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與運用,即重視知識分子的文化地位與社會作用重視現(xiàn)實生活和現(xiàn)實問題承認學科多樣性和學術研究民主性、個別性3、兩種敘事方式的實質與意義從觀念到現(xiàn)實的變化價值追求的逐漸明晰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不同的宏大敘事三、知識圖景的變化(知識形態(tài)的變化)1、計算機對當代知識形態(tài)及其性質的影響:技術與科學的網絡融合; 范式與邏輯的修改; 計算機改變思維,數(shù)字化時代與感性時代; 感覺方式、思維

23、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遷,即制度變遷2、思辯敘事方式的危機3、政治敘事方式危機4、元話語的消解四、現(xiàn)代知識分子神話的破滅1、知識分子作為普遍主體的表現(xiàn)2、元敘事解體與后現(xiàn)代知識分子3、具體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4、摧毀知識權力模式 怎樣理解知識權力結構 新知識結構與新權力關系五、重寫現(xiàn)代性的理論追求1、后現(xiàn)代性與重寫現(xiàn)代性2、重寫現(xiàn)代性的基本主張第七章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一、學術背景1、巴黎高師2、阿爾及利亞的經驗研究3、從哲學到社會學4、歐洲社會學中心主任、法蘭西學院社會學教授5、綜合、概括、創(chuàng)新、現(xiàn)實的學術風格6、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福柯、哈貝馬斯、吉登斯6、主要著作:實踐與反思、實踐邏輯、實踐感

24、、國家精英二、超越社會結構論和社會建構論1、社會學的任務 揭示構成社會的深層結構 揭示保證這些結構再生成和轉化的機制2、初級客觀性與次級客觀性社會存在的兩級結構:初級客觀性結構:各種物質資源的分配,運用社會資本的手段(主要指經濟結構、生產結構和政治結構)次級客觀性結構:社會成員的各種實踐活動,其中包含行為、思想、情感、符號和意義等,表現(xiàn)為身心兩方面的圖式。3、關于兩級結構的雙重解讀(double reading)或二元解讀社會物理學對初級客觀性結構的解讀特點:外在性、強制性、普遍性和決定性代表人物:馬克思、迪爾凱姆缺失:a.把人類建構的社會結構物化b.把人類看成初級結構的承受者或執(zhí)行者c.忽視

25、了人在社會過程中的主觀性、創(chuàng)造性和選擇性社會建構論對次級客觀性結構的解讀特點:強調內在性、能動性、選擇性、個別性、不確定性代表人物:馬爾庫塞、???、吉登斯超越結構論與建構論的基本出發(fā)點認為結構論與建構論是人類認識自身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客觀結構論 主觀建構論 社會實踐論三、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的矛盾1、次級客觀性結構中包含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實質是社會實踐結構:個體與群體 創(chuàng)造與限制 理想與現(xiàn)實 理性與感性 選擇與資源2、關于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的辯證關系 原始社會或傳統(tǒng)社會中的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的關系,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存在,特點是:間接性聯(lián)系,二者的關系主要是通過學校來實現(xiàn)的。 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的關系是

26、外化與內化的雙向辯證論統(tǒng)一。 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間的對應關系具有政治作用。 各種分類系統(tǒng)成了爭奪的焦點。各種社會系統(tǒng)都有自己的價值原則、話語方式、表象符號和體驗特點。四、關系主義方法論1、場域(field)和慣習(habitus)習性、習慣場域:由附著于某種權力(或資本)形式的各種位置間的一系列客觀的歷史關系所構成。慣習:由積淀于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和關系所構成,其形式是知覺、判斷、評價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式。社會不是具有總體性(total)的整體結構,而是由分散、自主的各種場域構成的。(羅蒂的社團)2、場域的特點具有特定引力的關系構型 充滿競爭和沖突的空間 相對性、具體性和轉換性 豐富的構成

27、: 位置、資源、權力、關系、引力、制度3、慣習的作用a.一種型朔機制b.集體意識與個人意識的雙向轉化c.穩(wěn)定性 心理的深層結構五、實踐理論: 實踐感、策略、綜合資本、社會場1、實踐感的特點與意義 實踐感的特點 a.總體性, b.直觀性 c.意義性 d.模糊性 實踐感的實質:行動者因關系的作用在場域中產生的實踐意識、感性意識實踐感的實踐意義以及這個概念的理論意義:a.實踐感是慣習、身心、場域三種因素在行動中的統(tǒng)一;b.對理性主義社會學的超越;c.與非理性主義的界限2、社會支配關系的“身體化”策略策略的實質: 場域中存在的各種社會關系構成對行動者的限 制,這些限制內化入慣習之中,成為實踐感,并進一

28、步發(fā)展成為行動的策略。策略的綜合性: 非單純功利性、非單純理性3、綜合資本論a.經濟資本b.社會資本:集體性、參與性c.文化資本:階級性、控制性;附:文化資本理論與人力資本理論的關系d. 三種資本的轉換六、反觀社會學1、反觀社會學的宗旨2、反觀社會學的根據(jù)3、反觀社會學的意義第八章 法蘭克福學派 與馬爾庫塞的批判社會理論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分化1、第二國際的分裂2、共產主義左派的分裂3、盧卡奇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二、法蘭克福學派及其社會理論1、法蘭克福學派的誕生2、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內容a. 批判理論的宗旨理論的淵源、否定性與建構性綜合性的學術視野b. 反體系、反結構的無調哲學阿多爾

29、諾、勛伯格3、法蘭克福學派的演化早期對法西斯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批判理性與革命中期對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單向度的人晚期的肯定性研究交往行為理論三、馬爾庫塞的總體革命論(一)本能革命理論1、精神分析的暗流2、壓抑性文明3、喚醒本能、解放愛欲(二)自然革命1、感性革命新感受力2、環(huán)境革命人化自然與自然人化(三)文化革命1、無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進程2、社會主義國家開展文化革命的必要性3、藝術革命的深刻性塑造一代新人 第九章 哈貝瑪斯的交往行為論一、 學術背景1、法蘭克福學派的晚期代表人物2、否定辯證法的調整從文化批判轉向社會建構3、從理性批判轉向語言學批判二、 公眾社會結構轉型與生活世界殖

30、民化1、公眾社會結構轉型研究在哈貝馬斯社會理論中的地位a. 出發(fā)點 b. 焦點2、公眾社會結構的轉型a. 公眾社會的歷史形態(tài)古希臘時期的廣場型公眾領域:特點是:對話、平等、個性、尋求共識中世紀代表型的公眾領域:特點是:等級制、象征性資產階級的市場型公眾領域:特點是:自由、相對獨立、與國家和個人分離 b.現(xiàn)實世界、社會世界、系統(tǒng)世界、生活世界現(xiàn)實世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系統(tǒng)世界生活世界c.生活世界的結構生活世界 國家機關、政治運動 市場體系、工具行動公共領域 私人領域3、資產階級公眾領域的結構轉型a. 國家進入市場、進入公眾領域和私人領域b. 公眾領域的殖民化:政治化、經濟化、體制化;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