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課件_第1頁
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課件_第2頁
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課件_第3頁
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課件_第4頁
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022/7/28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第五講 法律解釋 本講目標通過討論法律解釋的解釋學基礎,來理解法律解釋的概念、特征、功能、目標、要素、方法和規(guī)則。 本講內容一、法律解釋的解釋學基礎二、法律解釋的概念、特征、 功能與目標三、法律解釋的要素、方法 與規(guī)則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一、法律解釋的解釋學基礎(一)解釋學的歷史1、從應用性專門方法論的專門解釋學到人文科學一般方法論的一般解釋學 (1)作為專門解釋學的文獻解釋學、神學解釋學與法律解釋學的根本特征A、被解釋對象的教條性與權威性B、被解釋對象創(chuàng)制者的崇高地位C、解釋者對被解釋對象及其創(chuàng)制者的敬仰

2、D、解釋方法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混合性E、解釋目標中真理問題與意義問題的劃分及其整體性F、解釋結果在功能上的應用性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施萊爾馬赫與一般解釋學確立的開端A、一般解釋學確立的意義*獨斷性解釋學與探究性解釋學的劃分及其關系*一般解釋學讓解釋學從獨斷性解釋學中解放出來*一般解釋學對來自科學壓力的態(tài)度:要讓人文科學(精神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樣有普遍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注:在啟蒙背景中來理解一般解釋學的確立意義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B、一般解釋學的原則、方法及其基本特點 原則:解釋學是避免誤解的技藝(作者與文本為中心):哪兒有誤解,哪兒就有解釋學。理解是重構作者的思想

3、:讀者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兩種可能性)理解與解釋的同一性。 方法 :語法學方法與心理學方法 。啟蒙精神的另一個兒子,與自然科學并列的地位。從獨斷論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就放棄了對解釋中的真理性因素的探究。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狄爾泰的人文科學導論與解釋學作為人文科學一般方法論的一般解釋學的完全確立A、為人文科學奠定認識論基礎B、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qū)別: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精神。實證主義者出去!ErklaerenVerstehen(Auslegen)C、理解與解釋作為人文科學的一般方法論:體驗與生命,體驗作為一種特殊經驗。D、人是解釋學的動物:將人文世界看作文本,施氏解

4、釋方法應用范圍的擴張。 E、局限性:依然受制于主客體分離的實證主義。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從方法論(認識論)的解釋學到存在論的解釋學(1)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與此在解釋學A、此在解釋學作為一般解釋學的前提B、前理解結構(先有、先見與先知)作為理解的先行條件C、理解是解釋的前提D、從人說語言到語言說人:理解作為人對存在的一種“傾聽”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續(xù)上:基礎存在論的基本結構:“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 時間 注意基礎存在論各存在要素之結構上的整體性此在:思 世界:實際性的他人、物等存在:可能性的他人、物等文本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A、理

5、解的歷史性B、成見作為理解的前提C、視界融合(主體間的歷史對話)D、適用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二)通過解釋學的歷史理解解釋學對于法律解釋學的意義1、從法律解釋學到解釋學: 法律解釋學對于解釋學的貢獻2、從解釋學到法律解釋學: 一般解釋學對于法律解釋學的意義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解釋學作為法律解釋學的理論基礎(1)提供解釋在認識論上的基本原則A、避免誤解B、比作者更好地理解C、回到實事本身(2)說明解釋在存在論上的基礎:理解的條件、可能性與過程(3)提供一個作為焦點的概念:解釋學循環(huán)A、整體與局部之間(文本維度)B、文本與先理解之間(主體維度)C、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世界-存在

6、維度)D、歷史、當前與未來之間(時間維度)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二、法律解釋的概念、特征、功能與目標 (一)法律解釋的概念1、一般概念: 特定主體對法規(guī)范之涵義的闡明。2、兩種重要的法律解釋之廣義和狹義之分(1)個案取向的司法解釋與抽象的法律解釋(2)法律解釋與法律續(xù)造、法律論證、法律決斷的分與合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名家名言法律解釋與法官的法的續(xù)造并非本質截然不同之事,毋寧視其為同一思考過程的不同階段。此意謂:如果是首度,或偏離之前解釋的情形,則法院單純的法律解釋已經是一種法的續(xù)造,雖然法院多未意識及此。另一方面,超越解釋界限之法官的法的續(xù)造,廣義而言,也運用“解釋性”的方法

7、。-卡爾.拉倫茲法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二)法律解釋的特征1、個案取向性:法官在個案裁判中作出的解釋。2、立法注釋性:司法權的職能首先要求法官以立法者制定的法律為解釋前提與中心。這在狹義法律解釋中,主要表現為弄清法條的字面含義。(憲法解釋的例外)3、司法創(chuàng)造性:司法權的職能同時要求法官通過創(chuàng)造性解釋來完善與發(fā)展立法者制定的法律。這在廣義法律解釋的法律續(xù)造中主要表現為法律漏洞的填補、不良法律的糾正等。(憲法解釋中的司法創(chuàng)造性)4、價值真理性:由于立法容易被政治立場左右,司法一方面成為權力平衡的機制,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平衡機制來追求法律的價值真理性。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名

8、人名言 霍姆斯:法官是縫隙立法者。 桑斯坦:好的判決勝過好的規(guī)則。 德沃金: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他們是赫拉克勒斯。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三)法律解釋的功能1、法律適用的前提。沒有法律解釋,法律沒有可能被運用到個案之中。2、法律局限性(不確定性)的克服。法律模糊、沖突、漏洞、不良、抽象等局限性只有通過法律解釋在個案中得到克服。3、通過個案完善與發(fā)展法律。法律解釋不光使法律更合乎法律的內在道德,也追求法律的外在道德。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名人名言德沃金:1、法理學,或者說對法律是什么的回答,是整個司法理論的無聲序言。2、法律一種解釋性的概念。格雷:“法律就是法官所宣布的東西;制

9、定法、先例、博學專家的意見、習慣和道德都只是法律的淵源?!被裟匪梗悍删褪欠ü僭诜ㄍド系乃魉鶠?。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二)法律解釋的目標1、主觀說:向后看的立法原意說。 (1)解釋對象的要求。文字是死的,目的是活的。 (2)解釋方法的要求。通過歷史的方法(立法資料、社會背景),發(fā)現立法者意志; (3) 解釋權限的要求。立法者的意志不容司法者篡改。 反對意見: “讓死人來統(tǒng)治活人” “立法原意不可求”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客觀說:著眼于當下和未來的法律意志說 (1)解釋對象的要求。誰的目的,何種目的? (2)解釋方法的要求。探索立法目的方法不止于歷史方法,社會學方法、比較

10、方法等等都可以。 (3) 解釋權限的要求。三權分立的新理解,對司法權限的新理解。參與式民主與多數主義民主的區(qū)別。 “文本一誕生,作者就死了?” -伽達默爾還是羅蘭.巴特?真理與方法還是作者之死?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名人名言兩說均有其部分的真理,因此都不能毫無保留地接受。主觀論的真理在于:法律與自然法則不同,它是由人類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它表現立法者創(chuàng)造可能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秩序的意志。法律背后隱含了參與立法之人的規(guī)定意向、其價值、追求,以及對于事物的考量。客觀論的真理在于:法律一旦開始適用,就會發(fā)展出固有的實效性,其將逾越立法者當初的預期。法律個入-立法者當時不能全部預見的-多樣且不斷

11、變更的生活關系中,對一些立法者根本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法律必須提供答案。一段時間之后,它漸漸地幾乎發(fā)展出自己的答,并因此遠離原創(chuàng)者的想法。(是誰讓它有了自己的生命?).法律是原創(chuàng)者-企圖創(chuàng)設完全或部分規(guī)整之-意志的具體化,此中既有主觀的想法及意志目標,同時也包含-立法得不能全部認識之-客觀的目標及事物必然的要求。.法律解釋的最終目標只能是今日法秩序的標準意義(其今日規(guī)范性意義),而同時考慮歷史上的立法者的規(guī)定意向及其具體的規(guī)范想法,而不是完全忽略它,如此才能確定法律在法秩序上的標準意義。 -拉倫茲法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三、法律解釋的要素、方法與規(guī)則 (一)法律解釋的要素1、含義

12、:構建與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和規(guī)則時所需圍繞的基本解釋要素。2、理論回顧:(1)英美法律解釋理論:三要素說,即文本、意圖和語境。A、文本論:文義解釋、體系解釋。B、意圖論:(主觀)原意解釋與(客觀)目的解釋。C、語境論:動態(tài)法律解釋 。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歐陸法律解釋理論A、回顧薩維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的四要素說:文義、邏輯、歷史與體系B、新四要素說:文義、邏輯-體系、歷史、目的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法律解釋的要素類型(1)解釋對象-目標要素:主觀目的與客觀價值。(1.1)主觀目的:立法者原意,立法目的,歷史目的

13、。(1.2)客觀價值:客觀目的,客觀價值秩序,憲法秩序。(2)不變的、核心的解釋方法要素:語言與邏輯(3)可變的、開放的解釋方法要素:歷史、比較、社會、憲法等等,這些因素都是具有時間變動性的,但要么有利于探求主觀目的,要么有利于探求客觀價值。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運用解釋學原理理解法律解釋要素:文本-主體-存在(時間) 以憲法為中心之法律體系(合憲性)主觀目的(主體-主觀價值) 客觀目的(世界-存在-客觀價值) 歷史 語言 社會科學-解釋學立法者過去面向未來 邏輯-體系 立法者現在面向未來對客觀價值之認識(時間) 對客觀價值之認識(時間) 生活世界(習慣與倫理)重新思考法律解釋諸要素之

14、間的關系:語言、邏輯-體系、主觀目的(歷史) 、客觀目的、合憲性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名人名言薩維尼就已經區(qū)分文法、邏輯、歷史和體系的解釋因素。并且也已經提及:這些要素不應個別地發(fā)揮作用,毋寧應互相合作。我們即將要討論的-部分與薩維尼之理論重疊的-解釋標準,并非-像很多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解釋方法,毋寧是一些解釋觀點,任何主張其解釋結果正確者,對這所有的解釋觀點都必須一并考量。然而,不同的解釋標準,經常還容許有許多解釋可能性,有些解釋標準有時不能發(fā)揮作用。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經常需要作比較衡量。只有在對之作個別說明后,才或許能澄清不同觀點的重要性。 -拉倫茲:法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

15、法律解釋(二)法律解釋的方法1、法律解釋方法的命名方式(1)以對象-目標要素命名:主觀目的解釋、原意解釋、客觀目的解釋、目的論解釋、立法者意圖解釋、立法解釋等等。(2)以方法要素命名:第一組固定命名:文義解釋與體系解釋(以邏輯為中心)。第二組開放命名:歷史解釋、社會學解釋、比較法解釋、合憲性解釋等等。(3)以其他方式命名:體系解釋、擴張解釋、限縮解釋、當然解釋等等。(4)體系解釋的三層含義:邏輯取向的體系解釋、語境取向的體系解釋、主觀目的取向的體系解釋、客觀目的取向的體系解釋。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法律解釋方法的基本類型(1)核心類型:文義解釋、體系解釋(邏輯)、主觀目的解釋、客觀

16、價值(目的)解釋。(2)開放類型:歷史解釋、社會學解釋、比較法解釋、合憲性解釋、擴張解釋、限縮解釋、當然解釋等等。注意:1、核心類型與開放類型是可以彼此重疊的。2、法律解釋方法可以在狹義的法律解釋(在已規(guī)定法律內、以文字字義的可能解釋空間為界線解釋法律)和法律續(xù)造同時適用,即這些方法具有雙重功能。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法律解釋方法的界限(1)和法律續(xù)造相比,法律解釋的界限在于不得逾越法律字義的可能解釋空間。(2)關于詞義的射程理論(3)界限的不確定性及其原因和結果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4、文義解釋(1)含義:指對法律條文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按一般語法規(guī)則所確定的文義,對法律條文

17、的規(guī)范內涵進行解釋的方法。注意:廣義的文義解釋,就不一定以語法作為解釋的核心要素。狹義的文義解釋是法律解釋的必然開端。法諺:字義除非不明確,即應嚴守!無需解釋的事項不得解釋。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規(guī)則(2.1)法律中日常語言的理解規(guī)則(普通語言用法規(guī)則):日常語言的日常理解。(2.2)法律中日常語言轉變?yōu)榉烧Z言后的理解規(guī)則(法律語言用法規(guī)則):按轉變后的通常含義來理解,通常含義取決于教義學共識。如果要按日常語言理解,需承擔論證之負擔。字義縮小-字義擴大-字義改變。(2.3)普通人和當事人的理解沖突時的解釋規(guī)則,普通人理解優(yōu)先是原則,當事人理解優(yōu)先是例外。(2.4)地方的理解和全

18、國的理解沖突時的解釋規(guī)則,按具體語境解釋。(2.5)立法時的理解和當下的理解沖突時的解釋規(guī)則。一般應當按當時的理解為優(yōu)先,要按當下的理解為優(yōu)先需要承擔論證之負擔。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優(yōu)勢與局限(3.1)優(yōu)勢A、基礎:語言共同體的實際存在。能指與所指的客觀映像關系。B、功能:為進一步解釋劃定可能的語義空間范圍。C、效果:保障法的安定性(穩(wěn)定性、可預測性)與形式正義(3.2)局限A、基礎:現實語言共同全的內在沖突。能指與所指并不完全具備客觀映像關系。B、功能:語義空間的劃定并不總是確定的。C、效果:在許多語境中無力解釋法律文義??赡芘c實質正義相抵觸。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案

19、例:1、鹽酸是否武器?-拉倫茲法學方法論2、什么是“捕獲”的含義?-楊仁壽法學方法論3、電視節(jié)目預告是“時事新聞”嗎?4、什么是“消費者”?-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5、體系解釋(1)含義:當文義解釋存在多種可能的情形下,依條文在法律中所在的意義脈絡來闡明其規(guī)范意義的解釋方法。這種意義脈絡可以有四個面向:第一,體例:編章節(jié)條項款的關聯位置。第二,語境:上下文的意義關聯。第三,主觀目的:整個法律制度或者體系中立法者的主觀目的。 前三項-形式的、條文性的外在體系第四,客觀目的:整個法律制度或者體系中法律的客觀價值。-實質的、價值性的內在體系。后兩項面向其實等于轉向或過渡到主觀

20、目的解釋和客觀目的解釋,并與之重疊。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規(guī)則(2.1)基礎:第一,法律體系的統(tǒng)一性。第二,解釋學的循環(huán),意義的整體與局限的關系。規(guī)則、制度、體系、秩序是一個意義關聯的整體或者系統(tǒng)。(2.2)追求體例、上下文(語境)、意義的融貫性或者事理一致性。需要體例、語境、意義之間的聯合思考。(2.3)從法條到文本,從文本到文本間,再到超文本的體系性螺旋上升。(2.4)按法條的效力等級進行體系理解。這和合憲性解釋重疊。施塔姆勒:一旦適用了一部法典的一個條文,就是在適用整個法典。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優(yōu)勢與局限(3.1)優(yōu)勢A、基礎:法律體系的統(tǒng)一性與解釋學的循環(huán)

21、。B、功能:克服文義解釋仍有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防止法律解釋的體系悖反。為過渡到目的論解釋作好準備。C、效果:保障法的安定性(穩(wěn)定性、可預測性)與形式正義(3.2)局限A、基礎:法律體系具有開放性與動態(tài)性。內在體系和外在體系的矛盾性。B、功能:很多情況下需要借重目的論解釋。內在體系與外在體系的矛盾性也限制了體系解釋的功能發(fā)揮。C、效果:在許多語境中無力解釋法律文義。可能與實質正義相抵觸。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案例:1、民法通則第122條的解釋: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爭點: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

22、釋2、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和侵權責任法第47條的適用性解釋 第96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十倍價款的賠償金。第47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要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爭點:是否可以競合適合,其條件是什么?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6、歷史解釋(1)含義:又稱沿革解釋、原意解釋、立法者意圖解釋、主觀目的解釋、法意解釋、立法解釋。在體系解釋,特別是依體例和語境的體系解釋不能確定法律

23、文義時,運用歷史探究方法通過查明立法者制定法律時所作價值判斷及其所欲實現的法律目的來解釋法律文義的方法。立法者的主觀目的無非是對客觀價值的特定探究。目的是所有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耶林法律的目的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規(guī)則(2.1)基礎:第一,在民主法治國內,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相信立法者是法律價值的最佳認識者和判斷者。這是其立法者身份之本然含義。第二,立法者的主觀認識和目的及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狀況是可能通過歷史探究的方法得到科學查明。(2.2)立法主體的范圍界定需要考慮正式與非正式主體的結合。(2.3)立法主體規(guī)范想法的界定是以立法史或者立法過程中所參考的一切資料為基礎的。比如立法理由書、

24、草案、審議記錄及相關的報道等。也可以包括當時社會歷史語境。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3)優(yōu)勢與局限(3.1)優(yōu)勢A、基礎:法律畢竟是立法者創(chuàng)制的。立法者的意圖是可以歷史性地探究的。B、功能:能保證立法者意圖的實現,進一步推進體系解釋的確定性。C、效果:保障法的安定性(穩(wěn)定性、可預測性)與形式正義(3.2)局限A、基礎:立法者不易確立,歷史材料的范圍不確定和立法語境的變化。B、功能:有時候仍需借重客觀目的論解釋或者其他解釋。C、效果:在許多語境中無力解釋法律文義??赡芘c實質正義相抵觸。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4)案例1、鐵路法第13條的解釋。鐵路運輸企業(yè)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旅客運輸服務工作,提供飲用開水。爭點:是有償,還是無償?2、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解釋: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huán)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yè)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爭點:是一個免責事由,還是三個?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7、目的解釋(1)含義:又稱客觀目的論解釋,指以法律規(guī)范自身的規(guī)范目的,來解釋法律文義的方法。立法者的主觀目的無非是對客觀價值的特定探究。但立法者并非萬能。 拉倫茲:許多立法者借法律追求的目的,其同時也是法律的客觀目的。法學方法論本科版第五講法律解釋(2)規(guī)則(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