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傾向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傾向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傾向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傾向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重視親情,以和為貴,“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處事中庸,反對“過”與“不及”。它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其特點與這種民族性格完全一致。一、教育充分運用美感形式,藝術教育占重要地位教育,無論就內(nèi)容還是就形式言,都是文化的。概而言之,中國自上古直至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之前,教育上重視人文學科,重視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將教育藝術化,審美化。中國自古就有“先王樂教”的歷史傳說,并為先秦兩漢諸子所津津樂道。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總結西周以來禮樂教化的經(jīng)驗用“六藝”禮、樂、書、數(shù)、射、御教授他的學生,禮樂已失去政治功能,完全變成教育科

2、目。中國古代的樂是音樂、舞蹈、歌詩三位一體的綜合體藝術,樂教,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藝術教育。孔子十分重視樂教,并把樂教放在禮教之上,認為是人格修養(yǎng)的最后完成,使道德進入最高境界,即他所說的“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是也。中國古代教育在方法上也是很獨特的,一是充分利于美感形式于教育,古人稱之為“美教化”(毛詩序);二是重視榜樣教育,很少抽象說教,不太講什么“定義”、“規(guī)則”,整個教育過程不離開感性具體活動。例如,講詩、講古文,教師并不首先解釋詩句、文義,也不講什么主題思想等抽象概念,不是要你先理解,而是要你先體味,所以只是教你誦讀,而且搖頭晃腦,音調(diào)要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節(jié)奏感。講習字書法繪畫,不是

3、抽象地講規(guī)則、方法,而是要你首先臨摹前人的成功之作,在臨摹中逐漸領悟規(guī)則與方法。戲曲、工藝等,更無講義、教科書之類,甚至師徒根本就不識字,因此師傅怎么唱,你也跟著唱,師傅怎么做,你也跟著怎么做。在藝術教育上,中西方都有“模仿”一說,但內(nèi)容大不一樣。西方是模仿自然,模仿現(xiàn)實,中國是模仿人工,模仿他人;西方的模仿是目的,是為了再現(xiàn)現(xiàn)實,中國的模仿是手段,目的達到,手段也就不需要了。不僅藝術教育如此,其他教育也要模仿榜樣。正如蔡元培所說:“吾國人重文學,文學起初之造句,必依傍前人,入后方可變化,不必拘泥。吾國人重哲學,哲學亦因歷史之關系,其初以前賢之思想為思想,往往為其成見所囿;日后漸次發(fā)展,始于已

4、有之思想,加入特別感觸,方成新思想。吾國人重道德,而道德自模范人物入手。三者如是,美術遂以不能獨異?!保ú淘嗝缹W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頁。)與教育密切相關的選拔和任用人材,其標準也是看重人文方面。漢代官吏的來源,一是京師的太學的博士弟子,一是郡縣推舉的孝廉、茂才,都是學儒讀經(jīng)之人,并不管他有無科學知識和技能。隋唐建立的科舉制度,科考的主要內(nèi)容是詩賦和明經(jīng),屬于科學技術方面雖然也有設科的時候,卻從未占據(jù)重要地位。明朝科考,改作八股文,其內(nèi)容是按朱熹所注“四書”、“五經(jīng)”的范圍進行發(fā)揮,科技方面也同樣沒有地位。中國人評價一個人是否全面發(fā)展,經(jīng)常使用三項標準,除道德標準外,還有“

5、才”、“藝”兩項?!安拧笔遣鸥?,“藝”是審美能力,即對詩詞書畫琴棋等是否有修養(yǎng),是否有鑒賞眼光。人們說某人多才多藝正是一種贊揚之詞。二、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整體把握和洞觀感悟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西方也不太相同。形象思維、洞觀感悟和整體把握始終是中國人的主要思維方式,王國維所說的我國人之特質(zhì)“實際的也,通俗的也”,從思維方式的角度說就是一種具體的、整體的把握方式,與西方的抽象與分類相對而言。既然是具體的、整體的,必然也是感性的。在中國人的思維過程及其成果中,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并不像西方人那樣有較嚴格的界限,不僅生活中是如此,學術研究中也常常如此。近些年來,對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加以比

6、較研究的人多起來,看法也大同小異。有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是一種“具象思維”,有人說是一種“球狀思維”(即立體的思維),也有人說是“體悟型思維”等等,都是與西方那種邏輯的、抽象的思維方式相對而言,一致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有感性直觀特點。劉長林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把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特征歸納為十個方面:一、較早的主體意識和濃厚的情感因素;二、重視關系(包括人際關系)而超過實體;三、重視功能動態(tài)而超過形質(zhì);四、強調(diào)整體、尤其關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五、認為整體運動是一個圓圈;六、重視形象思維,善于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融匯貫通;七、偏向綜合而疏于分析;八、喜重平衡均勢,強調(diào)調(diào)和統(tǒng)一;九、重視時間因素超過空

7、間因素;十、長于直覺思維和內(nèi)心體驗,弱于抽象形式的邏輯推理。(中國系統(tǒng)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78頁)以上十個方面都是與西方的思維模式相比較而言的。其中一、三、四、六、七、十幾項與我們的論題,更有直接關系;形象、直觀、體悟、整體等把握事物的方式,雖不能說為藝術與審美所獨有,但卻是所必有。劉長林還特別指出,這十個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雜亂無章的,而是存在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以從其中任何一項推導出其他的九項。比如整體觀必然導致重視功能動態(tài),重視結構關系,偏向綜合。強調(diào)整體的意義,又必然引出重視平衡統(tǒng)一的觀點。再如形象思維和整體認識相關聯(lián),一切形象的表現(xiàn)都帶整體的

8、特征,而直覺思維也往往要以整體的直觀把握為前提。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上述特征?這是一個更待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只想說明從這種思維特征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偏向?qū)徝赖?,與西方人的思維偏向于邏輯的有明顯差別;同時也可以說,具有濃厚審美傾向的中國文化造就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高揚一種人文精神,而偏重邏輯傾向的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的思維模式,高揚一種科學精神。以下再從文化成果方面說明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首先,從象形字到書法美。中國的方塊漢字及其發(fā)展歷程最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民族風格。漢字的創(chuàng)造,許慎提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項,文字從象形到抽象的符號要經(jīng)過漫長時期。漢字

9、的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等不僅是一種分類,也似表明一種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其次,“立象以盡意”。周易系辭傳上載,“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中國自古以來就發(fā)現(xiàn)人類語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把人想表達的一切完全表達出來,即“言不盡意”,也不可能把想表達的東西都表達清楚,因而不少事物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因此古人另想了一個辦法,以補充語言之不足,這就是“立象以盡意”。以象盡意,固然形象生動,具體可感,但“意”的內(nèi)含界限卻不夠清楚,具有模糊性,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形象思維、整體把握的特點,其優(yōu)點與缺點都包含在這個特點之中。中國古代的哲人們,其思想體系的最高范疇幾乎都不可界說,如道家的“道”,到底什么

10、是道?老子說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物,不可名言,可名者非道也??鬃拥摹叭省笔鞘裁?,他自己不說,別人說了,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已。孟子把人的精神境界分為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最高的“神”乃不可知之,當然也說不清楚。即使美(“充實之謂美”)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圣(“大而化之之謂圣”),也都是描述性的,帶有可感形象.第三,“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據(jù)左傳,這也是孔子的教導。提起遣詞造句,中國古人強調(diào)的不是用語準確,符合邏輯,而是強調(diào)語言有文彩,要美,認為只有語言優(yōu)美才能產(chǎn)生廣泛深遠的影響。說明中國的思維方式是傾向藝術的、審美的,不管什么文章,無論記事還是論說,語言都必須講究,具有文彩。至

11、于屬于審美的文學,如詩詞、文藝散文等,那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xiàn)了“文學”這一概念,但并非單指現(xiàn)代人所說的詩詞、小說、戲劇文學和抒情散文,而是文史哲政論的總稱,亦可統(tǒng)稱為“古文”?!肮盼摹辈⒉话次氖氛芙?jīng)(濟)政論來分類,而是分為經(jīng)(典)史子集四大類,也就是說,邏輯思維的成果理論和形象思維的成果文學并無分界。因此文學也好,說論也好,記述也好,都帶有形象描繪和抒情,經(jīng)常用寓言、象征、比喻乃至虛擬、想象等手法,再加上中國古文非常講究“氣勢”可感而不可見,因此不論文學還是非文學,都或多或少帶有藝術性和美感成分。讀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讀孔孟老莊,讀荀子韓非,讀史記漢書,讀唐宋以來的古文,不管它們是談

12、哲學還是講歷史,不管是論政治還是說道德,不管是書信還是奏議,不管是傳序還是銘誄常常可以使人產(chǎn)生同讀小說、史詩一樣的審美感受。三、形上追求以美為最高境界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有宗教,但宗教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信教,不像西方人那樣有統(tǒng)一的“國教”。中國人的“終極關懷”從來就不是宗教的,而是道德的或人生哲學的,并且是通過藝術或?qū)徝劳瓿傻?。藝術審美活動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能助益政治教化,訓練安分守己的習慣,陶冶情操,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精神。儒家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藏”到哪里去?道家要做一個“無用之用”的人,“無用之用”在哪?說穿了,都是要到超越利害關

13、系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審美境界中去“藏”,去“無用之用”。歷史上一些失意的士大夫,很少皈依宗教,而是隱居山林田園,癡迷于藝術審美活動之中,正是這個道理。即使有的人皈依了宗教,也是中國的宗教。他不把幸福、自由寄希望于“來世”和“彼岸”,而認為幸福、自由就在當下,就在于能把現(xiàn)實生活藝術化,通過審美活動來體味與享受人生。這種精神,這種發(fā)展趨向,在中國學術文化的奠基時代先秦時代已經(jīng)牢固地確定下來??鬃釉疲骸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社會現(xiàn)實愈是不合人意,人們也就愈想超越它,去追求美的理想,尋求一個自由天地。這個自由天地在哪里,在精神界,在藝術想象中,在審美的自由王國里。不僅封建士大夫是如此,近代的進步知識分子、藝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