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地理系實習報告冊_第1頁
廬山地理系實習報告冊_第2頁
廬山地理系實習報告冊_第3頁
廬山地理系實習報告冊_第4頁
廬山地理系實習報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實習目的1、通過實習,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成分(地質(zh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 被和動物)的特征、形成機制、發(fā)展規(guī)律和空間分異規(guī)律,及各成分之間的相互 關系有個較全而深刻的認識。2、通過實習,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技能,使學生掌握區(qū)域自然地理調(diào)查研究的技能 與技巧,并培養(yǎng)同學們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專業(yè)知識的熱 情。二、實習內(nèi)容1、地質(zhì)、地貌、氣候、水文等植物生境與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的調(diào)查和觀察(1)認識廬山地區(qū)基本地層、巖石及構(gòu)造特征。(2)認識廬山地區(qū)山地地貌的基本類型及其成因。(3)認識廬山地區(qū)的氣候特色及氣候的垂直帶性差異。(4

2、)廬山地區(qū)河流水文特點觀察,長江與鄱陽湖觀察。2、植物地理野外實習(1)調(diào)查廬山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2)觀察并分析廬山植物生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3)觀察廬山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研究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4)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調(diào)查的基本方法。3、土壤地理野外實習(1)廬山主要土壤類型調(diào)查。(2)觀察廬山各種土壤的剖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3)觀察各土壤類型的關系,探討其反映出的系列規(guī)律,如山地土壤的垂直分 布規(guī)律。(4)掌握土壤的野外調(diào)查基本方法。三、實習儀器設備圖文資料,高度表,望遠鏡,羅盤,放大鏡,地質(zhì)錘,地質(zhì)袋,小刀,剪刀, 皮尺,樣方繩,標本袋,軍用鐵鏟,卷尺,PH試紙,土壤標本盒,取土環(huán)

3、刀, 取土鋁盒,通風干濕表,輕便風速表,照相機,錄像機,手提電腦,手提擴音器, 醫(yī)藥箱等。四、報告正文(詳細內(nèi)容、過程、數(shù)據(jù)、結(jié)果、體會等,不夠可加頁)目錄1前言 5廬山的簡介 5廬山的形成 513廬山實習路線 62廬山的地質(zhì)概況 10廬山的地層分布 10廬山的地質(zhì)構(gòu)造(類型)12. 2. 1褶皺構(gòu)造 12.2.2斷裂構(gòu)造 13廬山地質(zhì)發(fā)育史 14廬山巖石的類型和特征173廬山的地貌和水文特點 18廬山的地貌 18構(gòu)造地貌 18山地夷平面地貌 203.3.3河谷地貌 213. 3.4冰川地貌 223.2廬山的水系及其演變 25水系的形態(tài) 25河流襲奪(三處)252. 3 其他水體 274廬山的

4、氣候 28廬山氣候概況 28云霧形成原因分析 305廬山的土壕 32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 32主要土壤類型 32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 386廬山的植被 39廬山植被的垂直分帶 39由山麓到山頂?shù)姆植家?guī)律是:常綠闊葉林一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一落葉闊葉林 針葉林。41關于廬山植被垂直分帶的討論 417附:生物、士壤實驗報告 43生物群落的樣方調(diào)查 43土壤樣品的采集、制備和吸濕水的測定 488成果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存在問題與建議、學習成果)531前言廬山的簡介廬山乂名匡山、匡廬,相傳因周時匡姓七兄弟結(jié)廬隱居此處修道而得名, 為“三山五岳”之一。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濱臨長江,東南臨鄱陽湖,地

5、理坐標 是:東經(jīng)115 50116 10,北緯29 2829 45。廬山是由斷裂抬 升而形成的斷塊山,山體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由西南向東北方傾斜延伸,中部寬而 向東北和西南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主峰為大漢陽峰,海拔 1473. 8m,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m,屬于中山類型。廬山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復雜而乂漫長的歷史過程,留下了許多H然地理遺跡。山 體也由時代不同的巖石組成。由于廬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 特征,亞熱帶山地氣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等特點,故成為一個很好 的自然地理實習地點。廬山的形成前震旦紀一一二,疊紀:主要處于濱?;驕\海環(huán)境(V 200nl深),形成了

6、 厚約5000m的濱海相沉積。但在這期間,廬山地區(qū)曾數(shù)度上升出露海面,并形 成了相應的古剝蝕面:(前震旦紀15億年前,震旦紀:615億年前)中生代:廬山奠基。燕山運動使廬山褶皺、上升,此后一直成為陸地。經(jīng) 過長期的剝蝕、侵蝕,形成一系列NE一SW走向的嶺谷相間的低山丘陵地貌;第四紀以來:新構(gòu)造運動使廬山強烈斷裂、上升(目前還在繼續(xù)上升), 上升量以中部最大( 1000m):與此同時,其周圍卻相對下陷,廬山最終成為 地壘式斷塊山。廬山實習路線一、博物館及附近一冰川遺跡剖面蘆林淺(地質(zhì)地貌、冰川遺跡)二、西谷一飛來石一如琴湖、花徑、天橋一一錦繡谷口、好運石、仙人洞一大 天池、龍首崖一石門澗一電站大

7、壩 黃龍?zhí)?、烏龍?zhí)兑稽S龍寺、三寶樹土填剖 面一蘆林大橋.目的要求了解廬山西麓及長江沿岸地貌大勢。了解西谷、仙人洞、龍首崖一帶的地層、產(chǎn)狀、巖性,分析巖性、構(gòu)造 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觀察天橋裂點上下谷地縱橫剖面的變化,分析天橋河流襲奪的原因。 塔狀地形,仙人洞成因、幼年谷。西谷西北側(cè),測量地層坡度、坡向、走向等要素,分析坡面的穩(wěn)定性。(6)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垂直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針、闊葉混交林的立地條件。.觀測點與內(nèi)容西谷西谷主要植物群落原為落葉闊葉林,由于受人為影響較大,現(xiàn)存植被多屬針 葉、闊葉混交林,以廬山常見的落葉闊葉樹種為主,花徑有栽培花卉?;◤轿鞴却纬晒鹊男螒B(tài)特征及其發(fā)育過程。天橋測量地層

8、,認識巖性,觀察滑坡現(xiàn)象。天橋裂點上下谷地縱橫剖面的比 較。觀察河流襲奪地貌的標志證據(jù)及原因。虎背嶺虎背嶺與牯牛嶺刃脊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的異同,植物與環(huán)境的依存關系,生物 風化作用。仙人洞公路兩側(cè)的針、闊葉混交林的立地條件。(5)錦繡谷錦繡谷發(fā)育的地質(zhì)構(gòu)造條件及發(fā)育過程。觀察地層產(chǎn)狀、巖性、構(gòu)造, 并分析塔狀地形的成因。觀察斷層地貌及虎背嶺上部的逆掩推覆構(gòu)造現(xiàn)象。(6)仙人洞觀察仙人洞的成因及其與巖性的關系。望廬山西麓地貌。仙人洞泉的 觀察,分析泉水出露的地質(zhì)、地貌條件及泉的特征。(7)龍首崖天池山的古夷平面與石門澗左側(cè)夷平面的比較。石門澗谷地的發(fā)育特 征。鐵船峰北坡的冰坡。石門澗谷地左岸的斷層地貌

9、。龍首崖附近的常綠、 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垂直結(jié)構(gòu)特征,旗形樹冠;廬山茶園。.討論與思考比較錦繡谷、石門澗與三疊泉谷地的異同,說明其原因。 對比西谷、大校場谷地的異同,說明其原因。試分析廬山北部窄嶺寬谷相間的地形對植被分布的影響。三、含都口植物園一青蓮寺谷三疊泉1.目的要求(1)參觀廬山植物園,識別廬山地區(qū)的主要喬、灌木種類和引種栽培植物: 認識廬山特有的和我國及世界珍稀樹種40種。(2)觀察黃山松林、山地灌叢和三逸鄉(xiāng)落葉闊葉林,認識它們的分布特點 和演替規(guī)律。(3)含鄙嶺刃脊、九奇峰、犁頭尖角峰。(4)理解嶺谷與褶曲構(gòu)造發(fā)育的關系。分析新構(gòu)造運動對河谷發(fā)育的影響。(5)觀察三疊泉的巖性及成因構(gòu)造

10、等的關系。(6)認識寬谷與峽谷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觀測點及內(nèi)容(1)含鄱口觀察含鄙嶺刃脊、九奇峰、犁頭尖角峰,遠眺鄱陽湖。(2)廬山植物園參觀廬山植物園,識別廬山地區(qū)的主要喬、灌木種類和引種栽培植物;觀察 黃山松林、山地灌叢和三逸鄉(xiāng)落葉闊葉林,認識它們的分布特點和演替規(guī)律。耍 求認識廬山特有的和我國及世界珍稀樹種40種。(3)青蓮寺青蓮寺U谷的形態(tài)特征和成因。青蓮寺谷底塊礫堆積物的剖面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 巖性特征。觀察比較大月山南坡、五老峰北坡的坡面發(fā)育特征。(4)三桎泉三疊泉谷地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河流流向與巖性、斷層、節(jié)理及新構(gòu)造上升運 動的關系。三疊泉一帶河流溯源侵蝕現(xiàn)象。三疊泉一帶的夷平面與斷

11、層地貌。.討論與思考(1)光照、水分、土壤、地形等要素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以及植被對各生態(tài) 因子的適應。(2)簡述廬山植物園園址選擇條件與植被分布的關系。(3)運用自然地理知識解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詞。(4)分析、對比青蓮寺寬谷段,青蓮寺至三疊泉窄谷段兩段谷地的縱橫剖 面發(fā)育特征及其成因。(5)分析三疊泉三級構(gòu)造臺坡的成因(6)分析青蓮寺附近巨大塊礫的產(chǎn)生及運移堆積過程。(7)通過對石門澗、東谷、西谷、三疊泉等的觀察,從河谷形態(tài)、比降、 晴雨天水情變化、河床組成、泥沙粒徑等方面分析廬山河道的特點。瀑布分布的 規(guī)律及構(gòu)造、巖性、地殼運動的關系。四、漢口峽一大月山一小天池一望江亭一五老峰.目的要求廬林

12、湖的形成。 鳥瞰廬山北部山地全貌,了解南沱組地層,認識巖性、構(gòu)造與地貌的關 系,背斜山(大月山)、次成谷(大校場),分析大校場U谷的形態(tài)特征及成因以 及漢口峽河流襲奪等地貌現(xiàn)象。 觀察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組觀察土壤剖面,采集標本。.觀測點與觀測內(nèi)容(1)漢口峽大月山、大校場(廠)、女兒城、東谷和牯牛嶺的地質(zhì)基礎與地貌發(fā)育的 關系。大校場(廠)U谷及漢口峽的形態(tài)特征與成因,以及東谷地貌的發(fā)育特 征。河流襲奪(漢口峽河流襲奪大校場上段的河流),和風口附近的水庫建設。 觀察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組觀察土壤剖而,采集標本。(2)大月山西南段山脊上周圍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地層與地質(zhì)構(gòu)造概況

13、(了解大月山背斜向西南傾 伏,東谷向斜向東北翹起,虎背嶺背斜西北翼斷層下降,青蓮寺向斜,五老峰背 斜東南翼斷落,斷層崖,及出露的地層),結(jié)合實際熟悉地質(zhì)、地形圖。巖性、 構(gòu)造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褶曲構(gòu)造地區(qū)嶺谷地貌,循長石石英沙巖及石英沙巖發(fā) 育的次成谷及次成山,分析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及成因)。觀察山地棕壤的基本特 征,分組觀察土壤剖面,采集標本。(3)青蓮谷上段組成青蓮寺谷地的地層和構(gòu)造部位,及其與谷地發(fā)育的關系。青蓮寺U 谷及谷底堆積物的成因分析 工(4)蘆林盆地大校場(廠)谷口堆積物的成因分析,作剖面圖。蘆林盆地的地質(zhì)基礎 及蘆林湖形成的地質(zhì)、地貌條件,石門澗河流上溯至蘆林,蔣廬橋裂點的成因。

14、 廬山博物館地形模型的參觀,了解廬山地區(qū)地形大勢及水系概況,試繪制水系 示意圖。(5)望江亭窯洼的形態(tài)特征及形成。剪刀峽的形態(tài)特征與成因。(6)小天池小天池洼地及小天池谷地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成【大I。小天池城口的成因。(7)五老峰觀測五老峰北坡的組成巖層,產(chǎn)狀要素與坡而發(fā)育特征。五老峰斷層崖。.討論與思考比較王家坡、大校場(廠)、七里沖、蓮谷等谷地的異同,并分析其原因。 比較大月山水庫、廬林湖和將軍壩水庫建庫條件的異同。2廬山的地質(zhì)概況廬山的地層分布廬山主要由震旦紀及前震旦紀地層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根據(jù)地 質(zhì)、地貌的差異,以五老峰一一含鄱嶺一一九奇峰一一仰天坪一線為界,將廬山 分為南、北

15、兩部分。南部,主要出露本區(qū)最古老的前震旦系雙橋山群。因受混合巖化作用,變質(zhì) 成片、片麻巖、板巖及混合巖等,共厚3000米以上,如漢陽峰即由前震旦紀噴 出變流紋巖構(gòu)成,因易受風化,故山峰略呈渾圓狀。北部,前震旦系地層絕跡,卻廣泛出露震旦系下統(tǒng)南沱組濱海相砂巖,該組 分為上、中、下三部。南沱組下部:石英砂巖、石英粗砂巖,巖性堅硬,抗風化、 侵蝕力強(分布之處成為山嶺或懸崖,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嶺等, 以及廬山東南、西北兩側(cè)的斷層崖):南沱組中部:長石石英砂巖(出露之處均 為谷地,如小天池、西谷、大校場、七里沖、蘆林盆地等):石英砂巖、砂礫巖(出露之處均為山脊,如牯牛嶺、女兒城和玉屏峰等)

16、;南沱組上部:長石石英 砂巖、凝灰?guī)r,分布之處均成谷地,如東谷(中谷)、蓮花谷等。五老峰石英砂巖(震旦系南沱組下部)巖層產(chǎn)狀,走向:SW208* ,傾向,NW318五老峰石英砂巖(震旦系南沱組下部)巖層產(chǎn)狀,走向:SW208* ,傾向,NW318。,傾角,巖性:主要由粗粒石英巖組成,巖性堅硬.大校場網(wǎng)紋紅土的砂礫層(震旦系Z南沱短) 大校場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Q2長石石英砂巖(較軟,易風化)廬山山體東南側(cè)和西北側(cè),在溫泉和蓮花洞大斷裂線以外,地層呈條帶狀分 布,有愈向外時代愈新的趨勢。笫四紀地層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統(tǒng)出露于山下臨長江、十里鋪等地。 中更新統(tǒng)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

17、山下廣泛出露多組成崗丘。 晚更新統(tǒng)山上全新統(tǒng)分布于江湖地帶及現(xiàn)代河流谷地,構(gòu)成河漫灘、湖灘及心灘、 邊灘等,主要為黃色砂礫。巖漿巖主要分布于本區(qū)南部和東南部地區(qū),以噴出巖為主,少數(shù)為侵入巖。各部巖性及其分布如表1所示。表1廬山地層及其分布概要地層單位及代號巖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統(tǒng)Q4黃色砂礫、黃褐色粉砂亞 黏土、灰黑色淤泥廬山山下江湖、現(xiàn) 代河谷晚更新統(tǒng)Q3上部:棕黃色亞黏土 下部:棕黃色土巨礫層廬山山上中更新統(tǒng)Q2網(wǎng)紋紅土一一砂礫層山上:大較場、 家坡、西谷、山下早更新統(tǒng)Q1淺棕黃色、棕紅、灰白色 砂礫層、砂層、灰白色砂 質(zhì)黏土層山下白堊系K南雄組砂巖、砂礫巖、礫巖山下二疊系P石灰?guī)r山下石炭系

18、C石灰?guī)r山下泥盆系D上統(tǒng)五通組砂巖、砂礫巖山下志留系S砂質(zhì)頁巖、頁巖、長石石 英砂巖山下奧陶系0中統(tǒng)湯山組 下統(tǒng)倉山組白云質(zhì)灰?guī)r 石灰?guī)r山下寒武系中上統(tǒng)楊柳 崗組下統(tǒng)王音鋪 組泥質(zhì)灰?guī)r、白云巖震旦系Z西峰寺組下統(tǒng)南沱組石灰?guī)r、硅質(zhì)巖上部:長石石英砂巖、凝 灰?guī)r中部:石英砂巖、砂礫巖、 長石石英砂巖下部:石英粗砂巖東谷(中谷)、蓮谷、 牯峽、女兒城、玉 屏峰、西谷、大較 場、小天池、五老 峰、大月山、虎背 嶺、大林峰前震旦系A雙橋山群片巖、片麻巖、板巖、混 合巖九奇峰一仰天坪線 南廬山的地質(zhì)構(gòu)造(類型)2. 2.1褶皺構(gòu)造按方向分,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構(gòu)造方向,褶皺構(gòu)造主要分布在廬山山體北部, 褶皺軸

19、線呈華夏系(NE)特征。是北東向,如大月山背斜、三疊泉(青蓮寺) 向斜等;是北北東向,例如,通遠向斜等屬于短軸褶曲。按背斜和向斜分,由北向南排列是:(A)大馬頸一虎背嶺背斜;(B)牯嶺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疊泉向斜。不論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們奠定了廬 山的地質(zhì)基礎。2.2.2斷裂構(gòu)造正斷層:在廬山,屈壓扭性的斷層沿橫向斷裂發(fā)育而成。山體之東南麓有溫泉正斷層, 穿過五老峰東南側(cè),在五老峰表現(xiàn)為階梯式斷層。山體之西北麓,有蓮花洞正斷 層、仙人洞正斷層。山體有大月山正斷層。圖為仙人洞仙人仙:29 33N, 105 57E,海拔:980m。仙人洞高深各約10m,洞上部還有不高的稀疏植被

20、,巖層近于水平,其厚度 不一。洞左壁為一豎直節(jié)理裂隙,右壁為三層巖層,上頂為巖層覆蓋,洞內(nèi)節(jié)理 發(fā)育,呈現(xiàn)不同方向,使得滲隙水豐富。仙人河發(fā)育在女兒城砂巖的巖壁上,處 于虎背嶺背斜的軸部附件,下為蓮花洞斷裂。從巖性上看,是巨厚的女兒城砂巖 中夾有砂質(zhì)頁巖和千枚巖,而上覆巖層破碎,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在冷熱凍融層向地 下水等外營力的長期作用下,軟弱的頁巖、T枚巖等侵蝕較快,向里凹陷,而女 兒城砂巖則突出,久而久之,形成今H仙人洞。圖為同學們在仙人洞里量測產(chǎn)狀逆斷層:在廬山,屬壓扭性的斷層沿橫向斷裂發(fā)育而成。東自含鄱嶺、梭子崗起,經(jīng) 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為一東西向逆掩斷層,凡此一帶的巖體,皆經(jīng)歷了猛烈

21、 的擠壓。因此,據(jù)東西這一山體中部的逆掩斷層,廬山即被分為南北兩大塊,南 北兩部地層不同,構(gòu)造亦異,自廬山山體構(gòu)造上看,廬山中軸線在仰天坪一帶??v向斷裂:在山體內(nèi)的表現(xiàn)直觀顯著,如五老峰階梯狀斷層。橫向斷層:山體內(nèi)橫斷裂使得褶皺嶺谷中斷,如天橋、石門澗。按走向分,主要斷層有二組,其中一組NE走向的有:蓮花洞正斷層; 好漢坡正斷層:大月山正斷層;廬山舉正斷層:紅石崖逆斷層;溫泉正 斷層。另一組NW走向的有:息肩亭逆斷層;九奇峰逆斷層;仰天坪正斷 層。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側(cè)的蓮花洞正斷層和南側(cè)的溫泉正斷層。二者將 廬山包圍,成為廬山斷裂上升的主要機制。2.3廬山地質(zhì)發(fā)育史廬山地區(qū)是一個古老的陸

22、塊,在楊子準地臺的南緣。準地臺比較稔定,其中 的廬山地區(qū)前期下沉,后期緩慢上升,發(fā)育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I地臺褶皺基底發(fā)育階段在前震旦紀(An)時,即距今10億年前,廬山地區(qū)已經(jīng)下沉,成為濱海及淺 海(200m)環(huán)境,沉積了厚約3000m以上的碎屑巖。An末期的呂梁運動,使An 地層發(fā)生了褶皺、變質(zhì)和流紋巖噴出,構(gòu)成了該區(qū)的褶皺基底。n地臺蓋層沉積階段由震旦紀化)一二登紀(P),地殼仍然下沉,海水有時加深,故沉積層中除了 碎屑巖外還有白云巖和石灰?guī)r巖層,共厚約5000m,成為地臺的蓋層。在此期間, 曾經(jīng)有過二次短暫升起,即晚奧陶紀及志留紀末一中泥盆紀,后者是加里東運動 影響所致。m地殼上升和褶

23、皺斷裂階段二疊紀沉積以后,在海西運動影響下,地殼穩(wěn)定上升,從此脫離了海侵歷史。 侏羅紀一白堊紀(K)時,由于受到劇烈的燕山運動影響,使蓋層(ZP)發(fā)生褶 皺、斷裂和微弱的花崗巖侵入(花崗巖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溫泉一線,呈巖 株狀或巖盆狀產(chǎn)出)。廬山亦由此斷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堊紀(KJ時下降, 發(fā)生過陸相沉積。第三紀(R)喜馬拉雅運動時,廬山地區(qū)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紀地層)。IV地殼急劇上升成山階段自中更新世(Q:)至現(xiàn)在廬山的新構(gòu)造運動十分明顯,使廬山主體沿南北斷裂 帶急劇上升,從而造成了目前斷塊山的形態(tài)。上升證據(jù):(1)從網(wǎng)紋紅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廬山的紅土發(fā)育高度在海拔300

24、m左 右,但古紅土(中更新統(tǒng))在山上分布的高度為8001200m,上升幅度為500 900m。說明高度800m以上的Q二紅土沉積之后隨地殼上升而成。(2)分布在1100m左右的古河谷(寬谷)和古谷中沉積的中更新統(tǒng)紅土層,仍 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說明上升的時間不長。由斷裂上升而成的斷層仍然很明顯,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強烈破 壞,只有少數(shù)河流切過斷層崖伸入山內(nèi)而形成峽谷和深溝。說明斷層崖的生成時 代比較新近。(4)山麓四周廣泛堆積了第四紀的礫石層,它與該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 關系。圖1 廬山地區(qū)地質(zhì)簡圖廬山地區(qū)地層與構(gòu)造體系簡圖1,四系2“系.三禰系石陵系龍,系.志第系。奧陶系.暮天系.

25、一旦系:。小來旦系11 .除賞紀花崗偉昌巖 侏多紀花自閃長巖13.除多紀花舟內(nèi)長施巖U.偉岳巖15.薪華復系相新華復東向料17.華I系倒轉(zhuǎn)堂其他華夏系普料.華艮東向翦2Q,隼及系張性所級.折華具系張一31.新華r系壓根性質(zhì)系23,區(qū)住所投”,性質(zhì)不用能裂況杓造輸號0 4.5 9.0回 回回)回口團7 回|9回回回3 回2MzMZMZIEi )3I2JIZHZ)回 25圖2廬山地版地貌剖面示意圖五老臂古蓬寺谷富山之 大月山一女兒城牯蜂向斜亶中谷 向斜谷、Z砂拈牛心*山西答牯牛嶺層老師為同學們講解廬山地質(zhì)地貌五老臂古蓬寺谷富山之 大月山一女兒城牯蜂向斜亶中谷 向斜谷、Z砂拈牛心*山西答牯牛嶺層老師

26、為同學們講解廬山地質(zhì)地貌2.4廬山巖石的類型和特征廬山的巖石主要有兩種類型:沉積巖和變質(zhì)巖。(1)沉積巖:沉積巖主要有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沙礫巖、礫巖、石灰?guī)r、 頁巖和凝灰?guī)r。其中,礫巖最為常見。在環(huán)湖路的蘆林冰破泥剖面中,礫巖居 多,大小混雜,但磨圓度均較好。其構(gòu)造有層理構(gòu)造和層面構(gòu)造,主要受河流 和風力作用影響而形成。(2)變質(zhì)巖:廬山的變質(zhì)巖主要由沉積巖經(jīng)過區(qū)域變質(zhì)作用形成大理巖、石英 巖、板巖、片巖、片麻巖、角閃巖等,片巖居多。其結(jié)構(gòu)有等粒變晶結(jié)構(gòu)、斑狀 變晶結(jié)構(gòu)、鱗片變晶結(jié)構(gòu)等,構(gòu)造多為板狀構(gòu)造、千枚狀構(gòu)造、片狀構(gòu)造、塊狀 構(gòu)造,特點是呈塊型或片型,片巖層理分明。3廬山的地貌和水

27、文特點廬山的地貌廬山是由北東一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斷塊中山01000m)。山體內(nèi) 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gòu)造地貌都很明顯,河谷地貌特殊。此外還有尚在爭議中的 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構(gòu)造地貌廬山由構(gòu)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歹小五老峰、大月山、女兒 城、牯嶺、虎背嶺。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歹IJ:七里沖、大校場一船洼、中 谷(東谷)、西谷(大林沖),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一南西走向。(1)褶皺構(gòu)造主要地貌如下: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 五老峰高1358m。五老峰:點位:29 32 N, 116 OlE,海拔:1344m,產(chǎn)狀:傾向315

28、 ,傾角29。其巖石是云母石英片巖,灰白色,具有片理及鱗片狀構(gòu)造,有滑感, 條痕為白色,主要礦物為石英,次要礦物為云母。有兩條斷層,相互交錯,形成 “V”型,故為V形谷,斷層谷地植被非常發(fā)育,是由于兩條斷層共同切割下,巖石非常破碎,經(jīng)后期風化剝蝕,成為泥質(zhì),為植被發(fā)育提供了條件,這就是斷 層泥,斷層泥的存在反證明了此處斷層的存在性。七里沖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與五老峰之間,發(fā)育在三疊泉向斜構(gòu)造之上。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gòu)造控制,走向北東一南西, 主要由石英砂巖組成。大月山高1453m。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與女兒城之間,后者位于 虎背嶺與牯嶺之間。成因是牯嶺向

29、斜兩翼的軟弱巖層受外力的強烈侵蝕、破壞而 成,地貌特別低下,故成為谷地。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 位于蓮谷一東谷的兩側(cè),原是牯嶺向斜的兩 翼,由于巖石堅硬未被侵蝕而成為低矮的山嶺,故稱為次成山,山嶺的相對高度 不大。牯嶺的口照峰海拔1310m。女兒城一一海拔1047M,東谷(乂稱中谷)一蓮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 與牯嶺之間,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 蓮谷、王家坡谷向東北傾斜,而東谷向西南傾斜?;⒈硯X單面山 它是虎背嶺倒轉(zhuǎn)背斜殘留的南翼(北翼斷陷),成為單斜層 及單面山。(2)斷層構(gòu)造主要地貌如下:虎背嶺斷層崖地貌它是I因虎背嶺北惻的蓮

30、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 使其北翼斷落而成。該斷崖在石門澗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m,向東北方和西南 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下降,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五老峰斷層崖地貌因廬山止斷層切進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 海會一帶崖高達1000m,向東北方遞降。斷層崖亦分23級,斷崖受流水下切 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城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坡口之間的山峰。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紀末一第四紀 初,即地殼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緩,高差不大,有略為高起的嶺脊(齊 頂)和相對低凹的寬谷(如西谷、東谷、蓮谷一王家坡、大校場谷、七里沖等)。 寬谷屬古老河谷

31、,谷內(nèi)發(fā)育了 Q2紅土層,二者均表示為廬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 期的產(chǎn)物.夷平面的發(fā)育對廬山的建設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333河谷地新發(fā)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層和向斜構(gòu)造發(fā)育,其流向以日照峰為分 水嶺,其東流向東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數(shù)是橫切構(gòu)造發(fā)育的較新河流。它們流 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克,作南東一北西向。河谷的形態(tài)十分特殊,與常態(tài)河谷不同,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反而是峽 谷,兩者之間出現(xiàn)裂點和瀑布。(1)寬谷 多發(fā)育在軟弱巖層之上,并與向斜構(gòu)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 致,如西谷、東谷、蓮谷一王家坡、大校場谷、七里沖等寬谷,谷寬而淺,谷地 內(nèi)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主要有三層:上層:黑色一灰

32、黑色土層,時代全新世。中層:棕黃色砂礫層,時代晚更新世。下層:棕紅色砂礫層,時代中更新世。寬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東北降低,如仰天坪:12程在00m: 七里沖:11001250m;東谷、西谷:為9001100m;小天 池:9001000m: 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體不等量上升的結(jié)果。峽谷 是第四紀地殼上升時:河流侵蝕復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 遭到強烈下切而成峽谷。峽谷谷坡陡峭或呈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 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廬山西側(cè)的石門澗,它是東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長約4 5km范圍內(nèi),高度下降800m。乂如東南側(cè)三直泉峽谷,它在七里沖一青蓮寺谷的 下游

33、,深切300650m,分三級跌水,形成三疊泉瀑布,三級高差共達300多米。 乂如牯嶺窯洼以下的剪刀峽,峽口下降700m。再如錦繡峽谷。寬谷和峽谷之間出現(xiàn)大裂點,表示第四紀廬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蝕到達之處,如三桎泉裂點、天橋裂點、蘆菱橋裂點。表2廬山的峽谷與寬谷的相對應名稱及其間的裂點位置下游峽谷名稱輪回裂點位置上游寬谷名稱錦繡谷天橋西谷石門澗蘆菱橋大校場三疊泉谷三神泉七里沖綜合上述谷地的特點表明:寬谷是早期發(fā)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殼穩(wěn)定時,河流長期侵蝕而成。寬 谷形成時的當日廬山,高度比現(xiàn)在低矮得多。廬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 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蝕。峽谷是年輕河谷,是在地殼強烈上升

34、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從下游 開始發(fā)育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jīng)發(fā)生強烈上升。(3)從寬谷的高度和峽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廬山上升量由中部向東北和西南 遞減。廬山之四周,由于地殼斷裂下沉,故產(chǎn)生厚層的Q沉積,并出現(xiàn)長江河 漫灘或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以及鄱陽湖盆。(5)廬山河流帶出的物質(zhì)出山后,在出口外圍堆積成扇形地,這些古扇地受 切割后,成為階地狀,約有3級。3. 3. 4冰川地貌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專著冰期之廬山一書中提出,廬山在第四紀更新 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三次冰期。它們是:鄱陽期Q)、大姑期(QJ和廬山期(QJ,證據(jù) 是:(1)冰蝕地貌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

35、子寨冰斗等。2)冰川谷:如大校場、王家坡、七里沖冰川谷。李四光先生認為,此處為冰川經(jīng)過搬運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紀冰川的大柵的U型等位于 胡嶼女J堀加E以 看到一層大碘、小石塘昆 雜的堆潮/造帷布劃分 凝,可能副咻用形成 曲即該購物孰粒泣 蛹可能是尉作用標李四光先生認為,此處為冰川經(jīng)過搬運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紀冰川的遺跡。其依據(jù)如下:此地的堆積物符合冰債物的特征:A.由礫、砂、粉砂、粘土組成的混雜堆積, 其分選性差;B.結(jié)構(gòu)疏松,沒有明顯的層次;C.掩飾的磨圓度不高,顆粒形態(tài) 多呈棱角狀和半棱角狀;D.在搬運過程中,巖石相互碰撞,在巖石表面形成了 貝殼狀斷口和擦痕,在此發(fā)現(xiàn)的熨斗石上面有

36、清晰的痕跡;此地有丘陵狀堆積物,可能是冰碳丘陵。其孤立于巖石當中,是冰蝕作用做造 成的;此地的堆積物多是橙色,第四紀冰川的冰硬物也是為橙色,由此判斷這是第四 紀冰川的遺跡。反冰川派觀點:其依據(jù)如下:在這些巖石當中有一部分磨I員1度較好的巖石,其有可能是流水搬運過程中形成 的。而那些磨圓度不好的巖石則有可能是泥石流的遺跡,因此此地巖石大小混雜; 若為冰硬物,其剖面的巖石上下都應該大小混雜沒有規(guī)律。而經(jīng)過觀察,此處 的剖面離地面近的巖石顆粒較大,離地面遠的顆粒較小。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4)冰窖:如東谷、西谷、天花井、窯洼等。冰硬地貌1)終覆壟:在山下東側(cè)的高城、新橋一帶:在山上的王家坡、

37、蓮花寺谷內(nèi)。2)側(cè)債:如裁縫嶺側(cè)碩。3)漂礫:如西谷中的“飛來石”等。反冰川派認為:此處若為冰川搬運的谷地,則其所占面積太小,規(guī)模 不大。街心公園為分水嶺,此處離分水嶺太近,不能搬運巨大的石塊: 冰川搬運會形成U型谷,此處的谷底并沒有U形的形狀:經(jīng)過冰川的作用,底部的網(wǎng)紋棕紅色堆積物應該被刨蝕,會擾動下面的巖 層,但此處沒有巖層被擾動的情況;此處巖石所含成分與周圍山上巖石所含成分相似(石英砂巖),有可能是從 高處滾落下來滑至此處的。首先這有一定的坡度,再經(jīng)過凍融作用,緩慢蠕 動。而上面的一塊石頭也是在滾落過程中斷裂,并發(fā)生180度旋轉(zhuǎn)。3.2廬山的水系及其演變水系的形態(tài)在構(gòu)造影響下,河流流向與

38、構(gòu)造走向一致,兩者相互平行,作北東一南西向, 少數(shù)河流流向與構(gòu)造垂宜,作南東一北西向。河流襲奪(三處)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nèi)的河流已發(fā)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 層發(fā)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xiàn)的東西向 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所以不論下切或溯源侵蝕 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襲奪了東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1)錦繡谷襲奪西谷: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cè)向南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 附近被向西流的錦繡谷襲奪。證據(jù)是:A.花徑風口:風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內(nèi)堆積物乂與西谷相似, 保持著棕紅色一棕黃色砂礫層及棕紅色網(wǎng)

39、紋紅土風化殼。B.天橋襲奪灣及裂點:在裂點(天橋)以上為寬谷(西谷),以下為峽谷(錦繡 谷),襲奪時代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點上溯不遠;第二,西谷內(nèi) 由晚更新統(tǒng)棕黃色堆積物所覆蓋的谷底未受明顯的破壞。2)三疊泉河襲奪七里沖:原來的七里沖向北東流,在三青泉附近被向南流 的三福泉河襲奪,河流成直角拐彎,河流襲奪后,裂點向七里沖上溯了 2km之遠, 河流下切深度達150300多米??梢娨u奪時間應早于錦繡谷。3)東谷支流襲奪大校場河:該小河切穿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 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南西流入蘆林盆地的,現(xiàn)改向北西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該小河穿過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

40、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西南 流入蘆林湖盆地,改為從西北流入東谷,形成漢口峽。圖為一個河流截奪點,截奪河是東谷的河流(漢口峽),被截奪的是大校場 這邊的河流,斷點大致位于壩的附近。截奪過程:原來的水系是從大較場一直往 下流,由于廬山的抬升,旁邊的河流較陡,下切深。河往網(wǎng)上溯源侵蝕,把大校 場的河流沿途截奪了?,F(xiàn)在此處修了水庫,若沒有修此水庫,河流是往東谷流。日照喉大校場谷地 (被奪河)裝奪灣大月山大月山/v祓奪河3. 2.3其他水體日照喉大校場谷地 (被奪河)裝奪灣大月山大月山/v祓奪河3. 2.3其他水體廬山人工湖有蘆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黃龍?zhí)?、烏龍?zhí)秲λ膹]山水庫,并 建成水力發(fā)電站,即電站大壩

41、。廬山瀑布分布廣泛,著名的有三疊泉、黃巖瀑布 等。與瀑布相關的還有許多深潭,著名的有黃龍?zhí)?、烏龍?zhí)?、青玉峽、碧龍?zhí)兜取?此外,由流水侵蝕、塑造,山上山下溝谷發(fā)育,溪流眾多。它們與瀑布、深潭、 人工湖共同組成廬山水文網(wǎng)。烏龍?zhí)叮?9.55N, U5.96E.海拔:802 米, 北東 南西走向,位于向斜核布橫節(jié)理 密集發(fā)育,巖石易破碎,易被侵蝕,形成 溝谷,逐漸發(fā)育成河流,橫節(jié)理形成裂點, 差異侵蝕出現(xiàn)落差,形成跌水。三疊泉:瀑布落差為209 米,由大月山、五老峰的 澗水匯合,從大月山流 出,經(jīng)過五老峰背,由北 崖懸I1注入大盤石上,又E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 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 疊。4廬山的氣候

42、廬山氣候概況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因受東亞季風環(huán)流影響,具有鮮明的亞 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特色。廬山是一座中山,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水熱狀況存在著 垂直分異。與周圍平原地區(qū)相比較,又具有山地氣候特色。廬山年太陽輻射能比較豐富,如南昌為4676.15MJ/nf,而在海拔1165m的廬山牯嶺為5040.4MJ/m2。(1)廬山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qū)低(1)廬山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qū)低牯嶺年平均氣溫1L5,而山下平原地區(qū)的星子、九江分別為17.3C和17.2C,牯嶺1月平均氣溫為-0.1C,而星子、 九江分別為4.6C和4.4。牯嶺比同緯度的山下平原地區(qū)低約5。牯嶺7月平 均氣溫為22.6C,而星子

43、、九江分別為29.3C和29.6C,牯嶺比山下的星子、九 江低約73 牯嶺極端最低氣溫- 16.8C,早晚氣溫常在20.0C左右,很少超過 25.0-Co極端最高氣溫只有32.0C。山上空氣密度較小,空氣與地面熱交換過程 快。山上氣候顯得涼爽宜人。(2)廬山降水比同緯度的山下平原多牯嶺平均年降水量1833.5mm. 1970 年為2359.4mm, 1954在廬山植物園測得3362.6mm。向山卜的星子、九江平均 年降水量分別為1344.7mm和1300.0mm,分別比山上少488.4mm和533.5mm。 但廬山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勻,39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其中46 月均在200

44、300mm,雨季3個月左右,降水總量773.1mm,占全年降水量的 42.1%, 123月降水量214.8mm,僅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1.7%,表示廬山氣候 的季風特色。廬山陰雨H數(shù)比山下平原要多,牯嶺雨H多年平均為167.7 天,而山下的星子、九江為138天左右。(3)廬山相對濕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別牯嶺年相對濕度為78%,星子、九江 分別為75%和77%。廬山霧日較多,牯嶺全年霧口平均為188.1天,最多的1961 年有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黃山光明頂全年有霧口多達255.7天, 可見廬山不是霧日最多的地方。廬山的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帶性差異 若按我國采用口平均溫度210持 續(xù)期間

45、累計值(活動積溫Emoc)來確定,即以熱帶。心為80009000C;亞 熱帶。為45008000。暖溫帶為性即為34004500C的標準劃分,廬 山東南坡麓的星子工”為5450.6C,西北坡麓的九江E.oi為5399.8C,則廬 山山麓符合亞熱帶標準;牯嶺Emoc為3295.5C,雖不到暖溫帶標準低限,但山 地氣候垂直分異不同水平氣候帶的分異,高原、山地積溫的有效性比平原要大, 若以Eeoi32OOC定為暖溫帶標準低限為合理的話,則廬山至少存在兩個熱量帶 一一亞熱帶和暖溫帶。若按海拔升高100m, 210c活動積溫值遞減200c計, 廬山南坡的亞熱帶上限約在550600m,北坡約在500m,大

46、約在1250m以上為溫帶。云霧形成原因分析云霧的形成與廬山特有的氣候特征,地形條件,地理因子等因素有關。廬山 因受大范圍天氣系統(tǒng)影響,熱帶海洋氣團在春末,夏季活躍,空氣中水氣含量比 較豐富,相對濕度增大,氣流遇山地抬升,溫度降低,有利于水氣凝結(jié),因而多 云霧,降水量也相應地多。降水量增多,乂導致氣溫降低,更有利于水汽凝結(jié)。 這種情況,在山地尤其明顯。牯嶺年平均相對濕度78%。3-9 J各月平均相對濕度高達80-83%o牯嶺的年 平均有霧日數(shù)達190天,1961年多達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以5 月為最多,平均有21天,7月最少,也有12.4天。而山下的九江,星子全年有 霧口數(shù)分

47、別只有4.2天和8.0天。廬山的云霧主要有兩種成因:一是主要由于地形原因形成。春末夏初,每年36月中旬前后,廬山先后受 華南準靜止鋒,梅雨鋒的影響,空氣水汽含量顯著增多,潮濕的氣流循一系列峽 谷或谷地抬升,并伸入到山體內(nèi)部形成濃霧和云海,山上為云霧所籠罩,云霧線 的高度較低,大致在600700米。二是系統(tǒng)性天氣,尤其是在靜止鋒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下,形成的層狀云系。 云層高度在800T000米。當云層薄,云層高度只有數(shù)白米時,則山地上部在云 層之上,山上出現(xiàn)晴天,山下呈現(xiàn)陰天。此外,廬山的云海與地方性天氣系統(tǒng)也有關系。廬山山體孤立于平原之上, 對平原地形下的地面鋒行徑具有明顯的阻滯作用。例如,冬季從

48、西北方向來的冷 鋒,鋒的前緣因冷空氣較薄,受廬山阻滯不能越過山體,鋒面與地形相吻合。此 時,廬山山體西北部將出現(xiàn)云海。雨后,山體上部往往出現(xiàn)層積云,如果云層薄, 云層低,同樣可以出現(xiàn)云?,F(xiàn)象。由于地形的原因,廬山出現(xiàn)的云海,以小天池, 仙人洞,含鄱口等地表現(xiàn)特別明顯。小天池塔的石霧仙人洞的云霧五老崢的云霧5廬山的土壤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第四紀以來的新構(gòu)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 1400m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并給予南、北坡的氣候、生 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響。山體內(nèi)部由于內(nèi)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種地貌形態(tài),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土壤性狀的差異和土壤類型的分布

49、規(guī)律。由于廬山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變化,深刻地制約著 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xiàn)常綠闊葉林一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一落葉闊葉林帶的更替,從而直接影響著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分布。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qū)土 壤發(fā)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帶,地形平緩,地面相對 低洼處,因排水不暢,多喜濕沼澤植被,普遍發(fā)生沼澤化的過程,從而發(fā)育著山 地沼澤土。在江邊和湖濱平地地區(qū),因地下水的影響,往往形成草甸土。本區(qū)成土母質(zhì)類型多種多樣,在山區(qū)剝蝕和侵蝕作用強烈,成土母質(zhì)一般以 坡積,坡積一殘積為主,其上發(fā)育的土壤一般土層淺薄,且

50、多含碎石塊。在丘陵 和山坡平緩之處,卻廣泛分布著一定厚度的殘積母質(zhì),其上發(fā)育的土壤較深厚, 質(zhì)地較細,向下粗骨部分逐漸增加。在湖濱及河谷地區(qū)的成土母質(zhì)主要是第四紀 的沉積物,其上發(fā)育的土壤組成物質(zhì)較細,土層較厚,第四紀風積母質(zhì)分布也較 廣泛。廬山海拔9001200m處,廣泛分布著網(wǎng)紋紅土母質(zhì),其SiO/AlQ在2.0 2.3之間,SiO/ALOs在1. 101.86之間,它們與山下及江西其他地區(qū)紅壤的硅 鋁比率和硅鋁鐵比率基本一致,而目前海拔9001200m處,已是山地黃棕壤分 布的地區(qū),網(wǎng)紋紅土已殘存成為現(xiàn)代土壤的母質(zhì)。主要土壤類型(1)紅壤 紅壤廣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

51、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zhì)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 和殘積坡積物?,F(xiàn)以白鹿洞北,海拔200m處,馬尾松林中花崗巖殘積風化的母 質(zhì)上發(fā)育的紅壤為例。其剖面特征如下:08cm(A-)淺灰棕色,砂質(zhì)壤黏土,粒狀至屑狀,結(jié)持力松散。逐漸向 A:層過渡。835clii(A3 淺紅色,壤黏土,粒狀,結(jié)持力松散,過渡明顯。3580cm(B)棕紅色,砂質(zhì)壤黏土,塊狀,結(jié)持力較松,過渡較明顯。80-100cm(C)棕紅色,夾少量黃色斑點,砂質(zhì)壤黏土,塊狀,夾有巖石碎 屑,接近基巖。從紅壤的顆粒組成來看,各層次間質(zhì)地相當均勻(表3),說明成土過程中有 紅壤化的性質(zhì)。表3紅壤的顆粒

52、分析深度/cm層次粉砂0. 050. 005mm黏粒部分5um2um XiR/CastanopsisscleropylH 甜楠(Ceyrei)、大葉錐栗(C 門力、青Cyo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青岡株(C glauca)、小葉青岡橋 (C. glauca- var. gracilis)thocarpus glabra) 白楠(77?0cAeneurantha) n 紫楠(A sheoreri 紅楠Machiius thunbergii) x 木荷(Schima superba) 楊桐(C/eyera JapoAica)等。林中上層也往往混有少數(shù)的落葉樹種, 如

53、秋 香(Liquidambar taiwaniana) 錐栗(Csfa/je 力、袍杯(0uercs glandulifera)等。灌木層的優(yōu)勢種有繼木(Loropetalum chinense)磐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細齒木檢(urya、尖葉茶(G/mZI/scusp!da ta) 烏飯樹(Vaccini uni bac tea tu而、牡荊(Vi tem regundo) 天臺烏藥 (Lindera strychnifoli第等。草本層主要有芒箕(0craaopEr/s dichotoma)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 a) 里白Hicri

54、opteris glauca)等蕨類植物。以及淡 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禾葉土麥冬(以門,。03graif。1fa)等耐陰性草 本。由于本帶所處海拔低,其基部與農(nóng)業(yè)地區(qū)相連,人類活動頻繁,常綠闊葉林 破壞十分嚴重,僅保存在寺院、溝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開墾為梯田, 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為灌叢和草叢,或為片尾取(Pinusmassonian/ 林、毛竹(Phyllostachya pubescent)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所 代替。這些次生林中,至今還散生著生長良好的樟樹、苦捕、青岡棟等常綠闊葉 樹種。尤其在白鹿洞附

55、近的馬尾松林中,林下幾乎全為這些常綠樹種,表明群落 正朝著常綠闊葉林的方向演替。 山地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 (西北坡)或1100m (東南坡),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兩植被型垂直帶之間的 過渡帶。這里屈亞熱帶氣候向暖溫帶氣候的過渡類型,土壤為山地黃棕壤,有機 質(zhì)含量較高,表層可達左右,全剖面呈較強的酸性反應,pH值5 6。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目前僅在黃龍?zhí)?、黃龍寺、 碧云庵、明恥橋等地和溝谷,陡坡處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種類成分, 常綠樹種有甜柿、青岡林、小葉青岡林、青拷、天生桂XCinnamomuin japonic

56、uni)、 浙江桂(C c力“、細葉香桂(C c力2力gif)、白楠等,通常位于喬木層的 第二亞層。落葉樹種有錐栗、短柄槍樹(Ouerous glam仙ZfFera var. brevipetiolata)、麻棟(Q acutissima)、 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kousa var. chinensiQ、燈臺樹(Camus con tro versa) 小葉白辛樹(Pteros tyrax corvmbosa) 糯米搬(a henrvana) x 青榨械(A cer da vidii)等,一般位于喬 木層的第一亞層。偶見杉木,黃山松(&us力力等針葉樹散生其間。 林下灌木層

57、的優(yōu)勢種有細齒葉松、鉤梯(Lindera umbel lata) 紅脈鉤樟億 rubronervi a)、山雞椒(tsea cubeba)、老鼠矢(Symp locos s tel lari s)等。草 本層則以淡竹葉、沿階草(Ophiopogon了cus)、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ni)等為主。目前,受人為影響,本地帶多為人栽種的黃山松林、I I本柳杉(QTPSRerfa Japonicwn)林、柳杉(C chinensiQ 、扁柏(Chamaecyparis obrusa)林等針葉 林,或為次生灌叢和草叢所占據(jù)。(3)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

58、。這里屬暖溫帶 濕潤氣候,發(fā)育山地棕壤,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馬場至鐵船峰一帶 保存較好。組成落葉闊葉林喬木層的主要樹種有四照花、燈臺樹、短柄袍樹、錐 栗、茅栗(Castanea sequinii) 小葉白辛樹、廬山股(abreviradiata) 糯 米根、青榨械、而灰樹(Sorbusfolgneri)、M魏(Albiszia kalkor協(xié)等。灌木層 的主要樹種有映山紅(Rhododendron simsi f)、滿山紅(?. marl esi f)、中華臘瓣 花(Corylops is sinensis) 山榴(2力曲* re

59、 fl ex a) x 小葉石楠力 fa paroifolia) 美麗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 野珠蘭(如fraeac/ 等。草本層則以大油芒(Spodi opogom si biri cus) 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 芒(Msicanthus sinnensis)等為主。本地帶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還分布著面枳較大的黃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 林、柳杉林等針葉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的地段,則為次生山地灌叢或草甸所 占據(jù)。版旬 落口巾對林落”常厘但葉林常綠荒口葉林i常綠樹葉林版旬 落口巾對林落”常厘但葉林常綠荒口葉林i常綠樹葉林】0如1200 m處分布

60、的針 葉林為癰柏林 800-1000 m處分布的計 葉林為黃山松林、柳杉林8Wm以F分布的針葉林 為馬培松坤ffi 1ffi 1鹿山南坡(電站)植楨金直分電示套網(wǎng)圖z a山南岐電站,針葉林重直彌布示套用由山麓到山頂?shù)姆植家?guī)律是:常綠闊葉林一一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一一落 葉闊葉林針葉林。關于廬山植被垂直分帶的討論廬山是我國中亞熱帶東部地區(qū)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復雜、植被垂直帶譜 較完整的一座山地。許多學者對廬山植被垂直分異進行過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 仍存在一些分歧,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m以上的地段,其地帶性 植被的類型和植被垂直帶的性質(zhì)。這一地段,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植被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