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課件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課件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課件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課件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閱讀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第1922題 (14分)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閱讀丁肇中的

2、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第1922題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

3、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18段中加點的“實驗的精神”,指的是: 19“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錯誤是什么?作者用這個例子證明什么? 答:錯誤是 ; 證明 答案: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2分), 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真相的態(tài)度(2分)。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2分);證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2分)(答成“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給1分)。18段中加點的“實驗的

4、精神”,指的是: 2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4分)答: 21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不可以刪掉,說說是為什么? (3分)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答: 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2分);探索的過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是不重視“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沒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義(1分),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達就不準確嚴密就沒有說服力(1分)。2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三)閱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1214題。(14分)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

5、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討或哲理的清談而求得。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具體細致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一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三)閱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1214題。(14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

6、人關鍵性的發(fā)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就馬上發(fā)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驚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由此我們可

7、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12、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3分)_13、在科學實驗過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過程中,又該摒棄哪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為什么? _ _ _ _ 科學研究中的實驗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照抄文中句子扣0.5分)(8分)在科學實驗過程中,需要積極的探測、具體細致的計劃、有恰當的目標作向導;(3分)在求知過程中,必須摒棄埋頭讀書、不愿動手,過度依賴老師的壞習慣。(3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新知識,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時,有了“主意”。(2分)12、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3分)_14、從初中學過的課文中選取一位科學家的事例做事實論據,以支持

8、作者所闡述的觀點。14、(3分)示例一:“兩彈”元勛鄧稼先數十年如一日,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為證實實驗效果,經常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示例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產的研究。為實驗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親身實踐,奮斗九年,終于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創(chuàng)造世界一大奇跡。示例三:兩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在實驗室里對成噸可能含鐳的工業(yè)礦渣一鍋一鍋地冶煉,終于提取出0.1克純凈的鐳。(應突出“注重實驗或實踐”這一要點)14、從初中學過的課文中選取一位科學家的事例做事實論據,以支南充市二八 (三) 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選段

9、,完成20-23題(8分) 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這樣回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六分鐘之后,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后,六年之后。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對此我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在此

10、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南充市二八 (三) 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選段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開發(fā)出一種新產品。因為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而硬幣打制器的功能則是在金幣之類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來。有一天,古登貝爾克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發(fā)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 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爾。1971年的一天,布歇內爾邊看電視邊這么想:“光看太沒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看它產生什么反應?!贝撕?/p>

11、不久,他就發(fā)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 不過,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區(qū)別呢?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 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工作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人,認為自己具有創(chuàng)造力;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不認為自己具有創(chuàng)造力。” 認為我不具備創(chuàng)造力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chuàng)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chuàng)造的宇宙里,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既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

12、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逐漸充實,反復推敲。 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 由此看來,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chuàng)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yōu)楝F實。 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

13、造性的人。 由此看來,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 20.選文第段,論證了第段提出的觀點,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21.選文第段在結構上起 作用,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2分)22. 選文第段中有三處(標點符號、文字、語序各一處)與原文不同,請指出并改正。標點符號: 應改為 文字: 應改為 語序: 應改為 23.結合實際談談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2分)答: 事實(舉例)論證 .過渡 設問 認為我不具備創(chuàng)造力的人當中 改為 認為“我不具備創(chuàng)造力”的人當中(1分) 既 改為“即” (1分)逐漸充實,反復推敲 改為“反復推敲,逐漸充實” (1分) 圍繞創(chuàng)造性思維三個必需要素來談,

14、給1分,結合實際給1分 20.選文第段,論證了第段提出的觀點,運用的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中的節(jié)選文字,回答68題。“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已不知不覺地根深蒂固。事實上,若是某種數學問題的話,說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麻煩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種數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在往往不靈了。正因為如此,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chuàng)造

15、性的思維。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中的節(jié)選文字,回答68題有人是這樣回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六分鐘之后,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后,六年之后。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睂Υ宋彝耆澩?。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有人是這樣回

16、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開發(fā)出一種新產品。因為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而硬幣打制器的功能則是在金幣之類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來。有一天,古登貝爾克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發(fā)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爾。1971年的一天,布歇內爾邊看電視邊這么想:“光看太沒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看它產生什么反應?!贝撕蟛痪?,他就發(fā)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 6、選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這種情況”指的是( )A.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B.這些知識隨時都可以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C.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D.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6.B 6、選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這種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