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概念: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相當于西醫(yī)的凍傷。本病的特點:局部:局部腫脹發(fā)涼、瘙癢、疼痛、皮膚紫斑,或起水皰、潰爛。全身:體溫下降,四肢僵硬,甚則陽氣亡絕。概念: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相當于西醫(yī)的病因病機: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西醫(yī)學病機:肌體受低溫侵襲后,體溫調節(jié)中樞失常,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細胞代謝不良,繼而復溫后的微循環(huán)方面的改變,是凍傷引起組織損傷和壞死的基本原因。病因病機: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診斷低溫環(huán)境長時間停留病史。臨床表現(xiàn):局部性凍瘡、全身性凍瘡。實驗室及其它輔助檢查。診斷局部性凍瘡:I度(紅斑性凍瘡):表皮II度(水皰性凍瘡):真皮III度(腐蝕性凍瘡):全皮層或深及皮下IV度(壞死性凍瘡):肌肉、骨骼全身性凍瘡:全身性表現(xiàn),知覺遲鈍、肢體麻木僵硬、意識模糊,可導致死亡局部性凍瘡: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鑒別診斷類丹毒多形性紅斑鑒別診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治療以溫通散寒,補陽通脈為原則。I、II度外治為主,III、IV度要內外合治。全身性凍瘡要立即搶救復溫,忌用直接火烘或暴熱解凍之法,否則反失生機。治療辨證論治寒凝血瘀證:局部性寒盛陽衰證:全身性寒凝化熱證:壞死感染氣虛血瘀證:潰后辨證論治外治I、II度凍瘡III、IV度凍瘡外治其他療法:急救和復溫:脫離溫暖西醫(yī)治療:急救其他療法:預防及調護防寒保暖。防濕防靜。凍傷后忌立即火烤。凍瘡未潰忌搔抓。預防及調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燒傷概念:燒傷是由于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放射線等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局部或全身急性損傷性疾病。中醫(yī)稱為:水火燙傷、湯火瘡、火瘡等。概念:燒傷是由于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中醫(yī)病因病機: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而成。輕者僅皮肉損傷;重者除皮肉損傷外,因火毒熾盛,傷津耗液,損傷陽氣,致氣陰兩傷?;蛞蚧鸲厩秩霠I血,內攻臟腑,導致臟腑失和,陰陽平衡失調,重者可致死亡。西醫(yī)學:認為高溫可直接造成局部組織細胞損害,使之發(fā)生變質、壞死,甚至炭化。大面積嚴重燒傷可引起全身性變化,早期可因大量體液丟失和劇烈疼痛引起休克。中醫(yī)病因病機: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而成。臨床表現(xiàn)輕度燒傷:面積較小,一般無全身表現(xiàn),僅有局部皮膚潮紅、腫脹,劇烈疼痛,或有水皰。重度燒傷:面積大,多因火毒熾盛,人于營血,甚至內攻臟腑而出現(xiàn)嚴重的全身癥狀。病程一般分3期:休克期、感染期、修復期臨床表現(xiàn)輕度燒傷:面積較小,一般無全身表現(xiàn),燒傷面積的計算①手掌法:傷員本人五指并攏時,一只手掌的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積或散在燒傷的計算。②中國九分法:將全身體表面積分為11個9等份。成人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9%;軀干前后包括外陰部為3×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9%+1%=46%。③兒童燒傷面積計算法:小兒的軀干和雙上肢的體表面積所占百分比與成人相似。特點是頭大下肢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比例也不同。計算公式如下:頭頸面部面積百分比:[9+(12-年齡)]%雙下肢面積百分比:[46-(12-年齡)]%燒傷面積的計算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深度的判斷:燒傷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燒傷。燒傷深度的判斷:燒傷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嚴重程度分類①輕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9%(小兒在5%)以下。②中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10%~29%(小兒6%~15%);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小兒5%)以下。③重度燒傷:總面積在30%~49%;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19%(小兒總面積在16%~25%或Ⅲ度燒傷在6%~10%);Ⅱ度、Ⅲ度燒傷面積雖達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發(fā)生休克、嚴重呼吸道燒傷或合并其他嚴重創(chuàng)傷或化學中毒者。④特重燒傷:總面積在5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20%以上(小兒總面積25%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以上);或已有嚴重并發(fā)癥者。燒傷嚴重程度分類①輕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9%(小兒在5%)實驗室檢查,重度燒傷時。實驗室檢查,重度燒傷時。治療原則
小面積輕度燒傷,可單用外治法;大面積重度燒傷,必須內外兼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內治原則以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為主。外治在于正確處理燒傷創(chuàng)面,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愈合。深Ⅱ度創(chuàng)面要爭取和促進痂下愈合,減少瘢痕形成;Ⅲ度創(chuàng)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治療原則
小面積輕度燒傷,可單用外治法;辨證論治①火毒傷津證②陰傷陽脫證:休克期③火毒內陷證:感染期④氣血兩虛證:后期⑤脾虛陰傷證:后期辨證論治①火毒傷津證外治一、傳統(tǒng)療法:根據創(chuàng)面的大小、部位、深淺,選用不同的外治法。一般肢體部位及中小面積的燒傷創(chuàng)面多采用包扎療法;頭面、頸部、會陰部和大面積創(chuàng)面多采用暴露療法。外治一、傳統(tǒng)療法:根據創(chuàng)面的大小、部位、深淺,選用不同的外治初期小面積Ⅰ、Ⅱ度燒傷可外涂濕潤燒傷膏、京萬紅燙傷藥膏等燙傷膏。較大面積的Ⅱ度燒傷,皮膚無破損者,抽出皰內液體;皰已破者,剪去破損外皮,外涂燒傷藥膏。Ⅲ度燒傷小創(chuàng)面可外涂濕潤燒傷膏、紫草油膏;滲出較多或感染可用三黃洗劑濕敷;大面積深度創(chuàng)面應早期切痂、削痂植皮,或培植肉芽后植皮。初期小面積Ⅰ、Ⅱ度燒傷可外涂濕潤燒傷膏、京萬紅燙傷藥膏等燙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期創(chuàng)面感染者,可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感染性質(一般細菌感染、綠膿桿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外用藥。中期創(chuàng)面感染者,可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感染性質(一般細菌感染、綠膿后期腐脫新生時,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外敷。后期腐脫新生時,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外敷。二、清創(chuàng)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盡量清除創(chuàng)面沾染。重癥患者一般在冬眠下進行。并發(fā)休克者,待休克糾正后施行。清創(chuàng)前可先注射鎮(zhèn)靜止痛劑。修剪創(chuàng)面處毛發(fā)和過長的指(趾)甲,然后用37℃左右的消毒生理鹽水、1‰新潔爾滅或2%黃柏液等沖洗創(chuàng)面,輕輕抹去沾附物,整理修去失去活力的表皮,剪開大水皰,直至創(chuàng)面清潔,盡量保持創(chuàng)面皮膚完整。創(chuàng)周皮膚用碘伏或1‰新潔爾滅消毒。清創(chuàng)后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3000IU,重傷患者2周后再注射1次。二、清創(chuàng)術三、燒傷濕潤療法:本療法是以美寶濕潤燒傷膏為治療藥物,以濕潤暴露療法為治療方法,實現(xiàn)原位培植皮膚組織,使深度燒傷皮膚再生,達到生理愈合。美寶濕潤燒傷膏(MEBO)是由我國燒傷學科帶頭人徐榮祥教授研究發(fā)明并監(jiān)制的。該藥是徐榮祥教授的燒傷濕性醫(yī)療技術的一部分,由北京光明中醫(yī)燒傷創(chuàng)瘍研究所研制生產并獲美國專利權,并已被泰國、敘利亞、韓國、阿聯(lián)酋等國的藥政部門批準注冊。三、燒傷濕潤療法:本療法是以美寶濕潤燒傷膏為治療藥物,以濕潤四、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處理: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早期應用燒傷膏后可促使壞死組織液化排除,Ⅲ度淺創(chuàng)面可再生修復,為Ⅲ度深創(chuàng)面手術植皮作準備。若患者全身情況平穩(wěn)后,傷后早期即可用“耕耘刀”縱橫交錯劃開焦痂,立即涂用燒傷膏。四、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處理: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早期應用燒傷膏后可促使壞現(xiàn)場急救迅速消除致傷原因,脫離現(xiàn)場。如鄰近有涼水,可先浸泡或沖淋以降低溫度。用剪刀將傷處衣服剪開脫下,避免強脫,以免加重皮膚損傷。用消毒或清潔敷料、被單、衣服等簡單包扎或覆蓋創(chuàng)面,避免污染和再損傷;酸、堿等化學物質致傷時,迅速脫去被浸濕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沖洗20分鐘以上;大面積燒傷患者給予口服云南白藥、去痛片等止痛藥,甚至可使用杜冷丁、嗎啡等;呼吸道燒傷出現(xiàn)呼吸困難時,應立即進行氣管切開,氧氣吸入等?,F(xiàn)場急救迅速消除致傷原因,脫離現(xiàn)場。西醫(yī)治療原則西醫(yī)治療輕度燒傷主要是處理創(chuàng)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對大面積重度燒傷,則采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并重的原則。燒傷后著重防治低血流量休克,盡快給予輸液以恢復血容量,并給予營養(yǎng)支持,糾正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紊亂。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一般首選青霉素和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或根據創(chuàng)面膿液細菌培養(yǎng)選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對創(chuàng)面處理多采用暴露療法,局部應用抗菌藥物。Ⅲ度燒傷多采用切痂植皮術等治療。西醫(yī)治療原則西醫(yī)治療輕度燒傷主要是處理創(chuàng)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對蛇毒咬傷蛇毒咬傷南方蛇多;219種;致人死亡的主要有10種。南方蛇多;神經毒類(風毒)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海蛇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產生肌肉運動障礙,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神經毒類(風毒)金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生活習性金環(huán)蛇棲息于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怕見光線,晚上十分活躍。
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分布銀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分布于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和臺灣。銀環(huán)蛇夜晚活動,白晝則隱匿于石下或洞中。銀環(huán)蛇雖為毒蛇,但性情溫和,除非遭受攻擊,否則不會主動攻擊。分布于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和臺灣。海蛇海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分布于中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近海。中國沿海有23種海蛇,其中廣東、福建沿海蛇資源豐富。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條在一起順水漂游,便于捕撈。海蛇喜歡在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中棲息,在水深超過100米的開闊海域中很少見。它們有的喜歡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卻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里活動。分布于中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近海。中國血循毒類蝰蛇尖吻蝮蛇竹葉青蛇烙鐵頭蛇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起溶血、出血及心臟衰竭。血循毒類蝰蛇蝰蛇蝰蛇頭呈寬闊的三角形,吻短寬圓。
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
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qū)。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qū)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
受驚時并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并發(fā)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xù)半小時之久。9--10月咬傷人畜較多。頭呈寬闊的三角形,吻短寬圓。
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尖吻蝮蛇(五步蛇)尖吻蝮蛇(五步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翹起,軀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塊斑20余個,頭背黑褐色,頭腹土黃色,二色在頭側截然劃分。分布于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安徽、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等省(區(qū))。生活于山區(qū)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陰濕地方,垂直分布范圍海拔100~1350米。發(fā)現(xiàn)于山溪旁的巖石上、落葉間、巖縫中、路邊或茶山草叢中、玉米地內,住宅附近甚或房屋內。尖吻蝮去內臟的干制品叫“蘄蛇”或“白花蛇”。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翹起,軀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塊斑竹葉青蛇
竹葉青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韋塔島竹葉青蛇韋塔島竹葉青蛇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等省。發(fā)現(xiàn)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區(qū)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巖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多于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神經質,具攻擊性。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等省。烙鐵頭蛇
烙鐵頭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烙鐵頭蛇,是被譽為“蛇類王國大熊貓”的國寶級動物,因為蛇頭酷似三角型的烙鐵而得名。烙鐵頭蛇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目前,全球僅在湖南莽山自然保護區(qū)東部林區(qū)有發(fā)現(xiàn),生存數量只有300條。雖然被蛇咬傷后在五步內能使人死亡有些夸張,但被莽山烙鐵頭蛇咬傷后,如不及時采取措施,不到十分鐘就足可致人丟命。烙鐵頭蛇,是被譽為“蛇類王國大熊貓”的國寶級動物,因為蛇頭酷混合毒類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混合毒類眼鏡蛇眼鏡蛇眼鏡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國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區(qū)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后眼鏡出現(xiàn)后附會而成,最后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xiàn)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中國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主要分布于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qū)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后尚有一對大的枕鱗;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V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40-50個,激怒時其前身1/2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
主要分布于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蝮蛇蝮蛇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荒野、田邊和路旁。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診斷病史局部癥狀毒蛇大多留有2-4個大而深的齒痕,而無毒蛇咬后只留下兩行細小的齒痕。神經毒:不紅不腫,麻木血循毒:劇痛、腫脹,水皰,潰瘍診斷病史全身癥狀神經毒:輕者頭暈乏力;重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言語不清、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昏迷、呼吸障礙血循毒:皮下出血、內臟出血混合毒全身癥狀治療局部常規(guī)處理早期結扎擴創(chuàng)排毒(不適用于尖吻蝮蛇、蝰蛇):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沖洗
燒灼、針刺、火罐排毒
封閉療法局部用藥:半邊蓮、馬齒莧、七葉一枝花、蒲公英、芙蓉葉等
治療局部常規(guī)處理辨證論治風毒證--活血通絡,驅風解毒--活血驅風解毒湯火毒證--瀉火解毒,涼血活血--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風火毒證--清熱解毒,涼血熄風--黃連解毒湯合五虎追風湯蛇毒內陷--清營涼血解毒--清營湯辨證論治抗毒蛇血清治療危重癥搶救:呼衰、腎衰、休克常用中成藥:廣州蛇藥片抗毒蛇血清治療破傷風破傷風破傷風
一、
定義是皮肉破傷,風毒之邪乘虛侵入而引起的以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fā)性抽搐為特征的急性疾病。有不同名稱:金創(chuàng)痙、產后痙、臍風撮口。破傷風
一、
定義二、古代文獻
《諸病源候論》:“夫金創(chuàng)痙者,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倍⒐糯墨I
《太平圣惠方》首先記載“破傷風”之名:“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掉,骨體疼痛,面目喎斜,此皆損傷之處中于風邪,故名破傷風?!敝嗅t(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
《外科正宗》:“破傷風,因皮肉破損后,復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里,其患寒熱交作,口噤咬牙,角弓反張,口吐涎沫,入陰則身涼自汗,傷處反平陷如故,其毒內收矣?!?/p>
三、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
破傷風桿菌是梭狀芽孢桿菌,其分布廣,芽孢的抵抗力很強,須煮沸30分鐘方能殺滅。是專性厭氧菌,故只有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下生長繁殖后才能發(fā)?。磺冶仨毻ㄟ^皮膚或黏膜的傷口才能侵入人體。三、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
破傷風桿菌是梭狀芽孢桿菌,其分
破傷風桿菌產生的外毒素有痙攣毒素和溶血毒素,前者是引起肌肉緊張、痙攣的直接原因,而后者可引起組織的局部壞死和心肌損害。
破傷風桿菌產生的外毒素有痙攣毒素破傷風桿菌革蘭氏陽性的厭氧菌。廣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的糞便中。產生大量外毒素:痙攣毒素和溶血毒素。破傷風桿菌革蘭氏陽性的厭氧菌。四、特點
外傷史、有潛伏期,肌肉強直性痙攣、陣發(fā)性抽搐,抽搐間歇期全身肌肉仍然緊張強直,伴有發(fā)熱,但神志始終清醒,多因并發(fā)癥而死亡。四、特點
外傷史、有潛伏期,肌肉強直性痙攣、五、病因病機
1.傷后瘡口未愈,失于調護,流血過多,機體營衛(wèi)虛弱;風邪內犯,傷于衛(wèi)(肺、胃),進一步發(fā)展,陽明燥熱(身熱、痰咳、便秘等)。五、病因病機
1.傷后瘡口未愈,失于調護,流血過
2、風邪入里傳肝,肝血不調,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痙(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
2、風邪入里傳肝,肝血不調,筋脈3、風毒入里,使臟腑失調,正愈虛,毒愈盛,可嚴重影響臟腑功能,甚危及生命。3、風毒入里,使臟腑失調,正愈虛,六、診斷
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在4-14天左右,短者可24小時之內發(fā)病,長者數月至數年不等。潛伏期越短者,預后越差。前驅期:一般1-2天,頭暈、頭痛、乏力、多汗、煩躁不安、打呵欠、咀嚼無力、局部肌肉發(fā)緊、扯痛、反射亢進等前驅癥狀。發(fā)作期: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fā)性抽搐。六、診斷
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在4-14天左右,短者可24強烈能的肌肉收縮由頭開始延展到軀干四肢。首先是面部肌肉開始,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表情肌痙攣,病人出現(xiàn)“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痙攣,頭后仰出現(xiàn)所謂的“角弓反張”;如發(fā)生呼吸肌或咽喉部肌肉痙攣,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膀胱括約肌痙攣引起排尿困難。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強烈能的肌肉收縮由頭開始延展到軀干四肢。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陣發(fā)性抽搐輕微的刺激即可誘發(fā);發(fā)作時間可持續(xù)數秒到數十分鐘;發(fā)作間歇長短不一,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強烈的抽搐可能使肌肉斷裂、出血、甚至發(fā)生骨折、脫位和舌咬傷等。陣發(fā)性抽搐輕微的刺激即可誘發(fā);后期:營養(yǎng)不良,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肺部感染、肌肉撕裂、骨折感染、呼吸肌麻痹、心肌衰竭等導致死亡。病人死于:重要臟器的肌肉麻痹,全身的消耗、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后期:營養(yǎng)不良,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肺部感染、肌肉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實驗室檢查膿液培養(yǎng)可有破傷風桿菌生長。血常規(guī)、生化檢查(電解質、酸堿)實驗室檢查膿液培養(yǎng)可有破傷風桿菌生長。化膿性腦膜炎:一般無咀嚼肌痙攣,無陣發(fā)性抽搐。伴有噴射性嘔吐、高熱、劇烈頭痛及嗜睡。腦脊液檢查:白細胞增多,壓力增高??袢。河幸?,恐水癥,犬吠聲,很少出現(xiàn)牙關緊閉。腦脊液檢查:淋巴細胞增多。癲癇:多次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期間意識喪失。七、鑒別診斷
化膿性腦膜炎:一般無咀嚼肌痙攣,無陣發(fā)性抽搐。伴有噴射性嘔吐八、治療
辨證論治(一)
內治1、風毒在表(前驅期):祛風鎮(zhèn)痙,用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加減;2、風毒入里(發(fā)作期):祛風解痙,清熱解毒,用木萸散加減。3、陰虛邪留(后期):益胃養(yǎng)津,疏通經絡,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八、治療
辨證論治
(二)
外治
1、徹底清創(chuàng),雙氧水紗塊填塞。
2、應提倡早期徹底清創(chuàng)。
(二)
外治
(三)其他療法一般處理:隔離,保持氣道通暢,營養(yǎng)支持西醫(yī)治療A.中和游離毒素:破傷風抗毒素2萬-5萬IU滴注B.控制和解除痙攣:鎮(zhèn)靜安眠藥物C.防治并發(fā)癥:補液抗感染,青霉素+甲硝唑針刺療法
(三)其他療法九、預防與調護正確處理傷口預防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白百破常規(guī)使用破傷風抗毒素:1500IU中藥預防:黃酒送蟬衣患者隔離專人護理九、預防與調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概念: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相當于西醫(yī)的凍傷。本病的特點:局部:局部腫脹發(fā)涼、瘙癢、疼痛、皮膚紫斑,或起水皰、潰爛。全身:體溫下降,四肢僵硬,甚則陽氣亡絕。概念: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相當于西醫(yī)的病因病機: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西醫(yī)學病機:肌體受低溫侵襲后,體溫調節(jié)中樞失常,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細胞代謝不良,繼而復溫后的微循環(huán)方面的改變,是凍傷引起組織損傷和壞死的基本原因。病因病機: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診斷低溫環(huán)境長時間停留病史。臨床表現(xiàn):局部性凍瘡、全身性凍瘡。實驗室及其它輔助檢查。診斷局部性凍瘡:I度(紅斑性凍瘡):表皮II度(水皰性凍瘡):真皮III度(腐蝕性凍瘡):全皮層或深及皮下IV度(壞死性凍瘡):肌肉、骨骼全身性凍瘡:全身性表現(xiàn),知覺遲鈍、肢體麻木僵硬、意識模糊,可導致死亡局部性凍瘡: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鑒別診斷類丹毒多形性紅斑鑒別診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治療以溫通散寒,補陽通脈為原則。I、II度外治為主,III、IV度要內外合治。全身性凍瘡要立即搶救復溫,忌用直接火烘或暴熱解凍之法,否則反失生機。治療辨證論治寒凝血瘀證:局部性寒盛陽衰證:全身性寒凝化熱證:壞死感染氣虛血瘀證:潰后辨證論治外治I、II度凍瘡III、IV度凍瘡外治其他療法:急救和復溫:脫離溫暖西醫(yī)治療:急救其他療法:預防及調護防寒保暖。防濕防靜。凍傷后忌立即火烤。凍瘡未潰忌搔抓。預防及調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燒傷概念:燒傷是由于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放射線等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局部或全身急性損傷性疾病。中醫(yī)稱為:水火燙傷、湯火瘡、火瘡等。概念:燒傷是由于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中醫(yī)病因病機: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而成。輕者僅皮肉損傷;重者除皮肉損傷外,因火毒熾盛,傷津耗液,損傷陽氣,致氣陰兩傷?;蛞蚧鸲厩秩霠I血,內攻臟腑,導致臟腑失和,陰陽平衡失調,重者可致死亡。西醫(yī)學:認為高溫可直接造成局部組織細胞損害,使之發(fā)生變質、壞死,甚至炭化。大面積嚴重燒傷可引起全身性變化,早期可因大量體液丟失和劇烈疼痛引起休克。中醫(yī)病因病機: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而成。臨床表現(xiàn)輕度燒傷:面積較小,一般無全身表現(xiàn),僅有局部皮膚潮紅、腫脹,劇烈疼痛,或有水皰。重度燒傷:面積大,多因火毒熾盛,人于營血,甚至內攻臟腑而出現(xiàn)嚴重的全身癥狀。病程一般分3期:休克期、感染期、修復期臨床表現(xiàn)輕度燒傷:面積較小,一般無全身表現(xiàn),燒傷面積的計算①手掌法:傷員本人五指并攏時,一只手掌的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積或散在燒傷的計算。②中國九分法:將全身體表面積分為11個9等份。成人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9%;軀干前后包括外陰部為3×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9%+1%=46%。③兒童燒傷面積計算法:小兒的軀干和雙上肢的體表面積所占百分比與成人相似。特點是頭大下肢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比例也不同。計算公式如下:頭頸面部面積百分比:[9+(12-年齡)]%雙下肢面積百分比:[46-(12-年齡)]%燒傷面積的計算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深度的判斷:燒傷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燒傷。燒傷深度的判斷:燒傷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燒傷嚴重程度分類①輕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9%(小兒在5%)以下。②中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10%~29%(小兒6%~15%);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小兒5%)以下。③重度燒傷:總面積在30%~49%;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19%(小兒總面積在16%~25%或Ⅲ度燒傷在6%~10%);Ⅱ度、Ⅲ度燒傷面積雖達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發(fā)生休克、嚴重呼吸道燒傷或合并其他嚴重創(chuàng)傷或化學中毒者。④特重燒傷:總面積在5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20%以上(小兒總面積25%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以上);或已有嚴重并發(fā)癥者。燒傷嚴重程度分類①輕度燒傷:Ⅱ度燒傷面積在9%(小兒在5%)實驗室檢查,重度燒傷時。實驗室檢查,重度燒傷時。治療原則
小面積輕度燒傷,可單用外治法;大面積重度燒傷,必須內外兼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內治原則以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為主。外治在于正確處理燒傷創(chuàng)面,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愈合。深Ⅱ度創(chuàng)面要爭取和促進痂下愈合,減少瘢痕形成;Ⅲ度創(chuàng)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治療原則
小面積輕度燒傷,可單用外治法;辨證論治①火毒傷津證②陰傷陽脫證:休克期③火毒內陷證:感染期④氣血兩虛證:后期⑤脾虛陰傷證:后期辨證論治①火毒傷津證外治一、傳統(tǒng)療法:根據創(chuàng)面的大小、部位、深淺,選用不同的外治法。一般肢體部位及中小面積的燒傷創(chuàng)面多采用包扎療法;頭面、頸部、會陰部和大面積創(chuàng)面多采用暴露療法。外治一、傳統(tǒng)療法:根據創(chuàng)面的大小、部位、深淺,選用不同的外治初期小面積Ⅰ、Ⅱ度燒傷可外涂濕潤燒傷膏、京萬紅燙傷藥膏等燙傷膏。較大面積的Ⅱ度燒傷,皮膚無破損者,抽出皰內液體;皰已破者,剪去破損外皮,外涂燒傷藥膏。Ⅲ度燒傷小創(chuàng)面可外涂濕潤燒傷膏、紫草油膏;滲出較多或感染可用三黃洗劑濕敷;大面積深度創(chuàng)面應早期切痂、削痂植皮,或培植肉芽后植皮。初期小面積Ⅰ、Ⅱ度燒傷可外涂濕潤燒傷膏、京萬紅燙傷藥膏等燙傷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期創(chuàng)面感染者,可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感染性質(一般細菌感染、綠膿桿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外用藥。中期創(chuàng)面感染者,可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感染性質(一般細菌感染、綠膿后期腐脫新生時,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外敷。后期腐脫新生時,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外敷。二、清創(chuàng)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盡量清除創(chuàng)面沾染。重癥患者一般在冬眠下進行。并發(fā)休克者,待休克糾正后施行。清創(chuàng)前可先注射鎮(zhèn)靜止痛劑。修剪創(chuàng)面處毛發(fā)和過長的指(趾)甲,然后用37℃左右的消毒生理鹽水、1‰新潔爾滅或2%黃柏液等沖洗創(chuàng)面,輕輕抹去沾附物,整理修去失去活力的表皮,剪開大水皰,直至創(chuàng)面清潔,盡量保持創(chuàng)面皮膚完整。創(chuàng)周皮膚用碘伏或1‰新潔爾滅消毒。清創(chuàng)后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3000IU,重傷患者2周后再注射1次。二、清創(chuàng)術三、燒傷濕潤療法:本療法是以美寶濕潤燒傷膏為治療藥物,以濕潤暴露療法為治療方法,實現(xiàn)原位培植皮膚組織,使深度燒傷皮膚再生,達到生理愈合。美寶濕潤燒傷膏(MEBO)是由我國燒傷學科帶頭人徐榮祥教授研究發(fā)明并監(jiān)制的。該藥是徐榮祥教授的燒傷濕性醫(yī)療技術的一部分,由北京光明中醫(yī)燒傷創(chuàng)瘍研究所研制生產并獲美國專利權,并已被泰國、敘利亞、韓國、阿聯(lián)酋等國的藥政部門批準注冊。三、燒傷濕潤療法:本療法是以美寶濕潤燒傷膏為治療藥物,以濕潤四、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處理: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早期應用燒傷膏后可促使壞死組織液化排除,Ⅲ度淺創(chuàng)面可再生修復,為Ⅲ度深創(chuàng)面手術植皮作準備。若患者全身情況平穩(wěn)后,傷后早期即可用“耕耘刀”縱橫交錯劃開焦痂,立即涂用燒傷膏。四、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處理: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早期應用燒傷膏后可促使壞現(xiàn)場急救迅速消除致傷原因,脫離現(xiàn)場。如鄰近有涼水,可先浸泡或沖淋以降低溫度。用剪刀將傷處衣服剪開脫下,避免強脫,以免加重皮膚損傷。用消毒或清潔敷料、被單、衣服等簡單包扎或覆蓋創(chuàng)面,避免污染和再損傷;酸、堿等化學物質致傷時,迅速脫去被浸濕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沖洗20分鐘以上;大面積燒傷患者給予口服云南白藥、去痛片等止痛藥,甚至可使用杜冷丁、嗎啡等;呼吸道燒傷出現(xiàn)呼吸困難時,應立即進行氣管切開,氧氣吸入等?,F(xiàn)場急救迅速消除致傷原因,脫離現(xiàn)場。西醫(yī)治療原則西醫(yī)治療輕度燒傷主要是處理創(chuàng)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對大面積重度燒傷,則采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并重的原則。燒傷后著重防治低血流量休克,盡快給予輸液以恢復血容量,并給予營養(yǎng)支持,糾正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紊亂。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一般首選青霉素和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或根據創(chuàng)面膿液細菌培養(yǎng)選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對創(chuàng)面處理多采用暴露療法,局部應用抗菌藥物。Ⅲ度燒傷多采用切痂植皮術等治療。西醫(yī)治療原則西醫(yī)治療輕度燒傷主要是處理創(chuàng)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對蛇毒咬傷蛇毒咬傷南方蛇多;219種;致人死亡的主要有10種。南方蛇多;神經毒類(風毒)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海蛇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產生肌肉運動障礙,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神經毒類(風毒)金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生活習性金環(huán)蛇棲息于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怕見光線,晚上十分活躍。
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分布銀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分布于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和臺灣。銀環(huán)蛇夜晚活動,白晝則隱匿于石下或洞中。銀環(huán)蛇雖為毒蛇,但性情溫和,除非遭受攻擊,否則不會主動攻擊。分布于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和臺灣。海蛇海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分布于中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近海。中國沿海有23種海蛇,其中廣東、福建沿海蛇資源豐富。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條在一起順水漂游,便于捕撈。海蛇喜歡在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中棲息,在水深超過100米的開闊海域中很少見。它們有的喜歡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卻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里活動。分布于中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近海。中國血循毒類蝰蛇尖吻蝮蛇竹葉青蛇烙鐵頭蛇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起溶血、出血及心臟衰竭。血循毒類蝰蛇蝰蛇蝰蛇頭呈寬闊的三角形,吻短寬圓。
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
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qū)。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qū)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
受驚時并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并發(fā)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xù)半小時之久。9--10月咬傷人畜較多。頭呈寬闊的三角形,吻短寬圓。
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尖吻蝮蛇(五步蛇)尖吻蝮蛇(五步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翹起,軀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塊斑20余個,頭背黑褐色,頭腹土黃色,二色在頭側截然劃分。分布于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安徽、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等省(區(qū))。生活于山區(qū)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陰濕地方,垂直分布范圍海拔100~1350米。發(fā)現(xiàn)于山溪旁的巖石上、落葉間、巖縫中、路邊或茶山草叢中、玉米地內,住宅附近甚或房屋內。尖吻蝮去內臟的干制品叫“蘄蛇”或“白花蛇”。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翹起,軀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塊斑竹葉青蛇
竹葉青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韋塔島竹葉青蛇韋塔島竹葉青蛇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等省。發(fā)現(xiàn)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區(qū)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巖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多于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神經質,具攻擊性。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等省。烙鐵頭蛇
烙鐵頭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烙鐵頭蛇,是被譽為“蛇類王國大熊貓”的國寶級動物,因為蛇頭酷似三角型的烙鐵而得名。烙鐵頭蛇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目前,全球僅在湖南莽山自然保護區(qū)東部林區(qū)有發(fā)現(xiàn),生存數量只有300條。雖然被蛇咬傷后在五步內能使人死亡有些夸張,但被莽山烙鐵頭蛇咬傷后,如不及時采取措施,不到十分鐘就足可致人丟命。烙鐵頭蛇,是被譽為“蛇類王國大熊貓”的國寶級動物,因為蛇頭酷混合毒類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混合毒類眼鏡蛇眼鏡蛇眼鏡蛇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中國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區(qū)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后眼鏡出現(xiàn)后附會而成,最后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xiàn)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中國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
中醫(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主要分布于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qū)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后尚有一對大的枕鱗;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V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40-50個,激怒時其前身1/2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
主要分布于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蝮蛇蝮蛇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荒野、田邊和路旁。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診斷病史局部癥狀毒蛇大多留有2-4個大而深的齒痕,而無毒蛇咬后只留下兩行細小的齒痕。神經毒:不紅不腫,麻木血循毒:劇痛、腫脹,水皰,潰瘍診斷病史全身癥狀神經毒:輕者頭暈乏力;重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言語不清、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昏迷、呼吸障礙血循毒:皮下出血、內臟出血混合毒全身癥狀治療局部常規(guī)處理早期結扎擴創(chuàng)排毒(不適用于尖吻蝮蛇、蝰蛇):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沖洗
燒灼、針刺、火罐排毒
封閉療法局部用藥:半邊蓮、馬齒莧、七葉一枝花、蒲公英、芙蓉葉等
治療局部常規(guī)處理辨證論治風毒證--活血通絡,驅風解毒--活血驅風解毒湯火毒證--瀉火解毒,涼血活血--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風火毒證--清熱解毒,涼血熄風--黃連解毒湯合五虎追風湯蛇毒內陷--清營涼血解毒--清營湯辨證論治抗毒蛇血清治療危重癥搶救:呼衰、腎衰、休克常用中成藥:廣州蛇藥片抗毒蛇血清治療破傷風破傷風破傷風
一、
定義是皮肉破傷,風毒之邪乘虛侵入而引起的以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fā)性抽搐為特征的急性疾病。有不同名稱:金創(chuàng)痙、產后痙、臍風撮口。破傷風
一、
定義二、古代文獻
《諸病源候論》:“夫金創(chuàng)痙者,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二、古代文獻
《太平圣惠方》首先記載“破傷風”之名:“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掉,骨體疼痛,面目喎斜,此皆損傷之處中于風邪,故名破傷風?!敝嗅t(yī)外科學-凍瘡、燒傷、蛇毒咬、破傷風課件
《外科正宗》:“破傷風,因皮肉破損后,復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里,其患寒熱交作,口噤咬牙,角弓反張,口吐涎沫,入陰則身涼自汗,傷處反平陷如故,其毒內收矣?!?/p>
三、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
破傷風桿菌是梭狀芽孢桿菌,其分布廣,芽孢的抵抗力很強,須煮沸30分鐘方能殺滅。是專性厭氧菌,故只有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下生長繁殖后才能發(fā)病;且必須通過皮膚或黏膜的傷口才能侵入人體。三、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
破傷風桿菌是梭狀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統(tǒng)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滬教新版九年級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牛津上海版必修三生物下冊月考試卷
- 2025年新科版選修4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共享辦公空間租賃協(xié)議延期及使用權轉讓合同4篇
- 按揭二手車轉讓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利用合同集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并購財務盡職調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家樂鄉(xiāng)村旅游資源整合開發(f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紡織機械設備租賃合同范本4篇
- 【寒假預習】專題04 閱讀理解 20篇 集訓-2025年人教版(PEP)六年級英語下冊寒假提前學(含答案)
- 2024年智能監(jiān)獄安防監(jiān)控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度窯爐施工協(xié)議詳例細則版B版
- 幼兒園籃球課培訓
- 【企業(yè)盈利能力探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2400字】
- 統(tǒng)編版(2024新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少年有夢》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100道20以內的口算題共20份
- 高三完形填空專項訓練單選(部分答案)
- 護理查房高鉀血癥
- 項目監(jiān)理策劃方案匯報
- 《職業(yè)培訓師的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