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基礎理論1、行政法上的行政范圍行改法上的行改是公共行改。包括國家行改和社會公行改(被授權的組織。國家行改包括形式行改和實質行改行改法上的行改通常指公共行改,即國家行改機關或者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對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管理、決策與調控等活動。2、行政法的調整對象行政關系、行政管理關系行改主體在管理關系中占主導地位。這是行政關系中最主要和最基礎的一種關系。、行政法制監(jiān)督關系行改法制監(jiān)督關系是監(jiān)督主體在對行改主體、國家公務員和其他行改執(zhí)法組織、人員進行監(jiān)督時發(fā)生的各種關系行改法制監(jiān)督主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專門的行改監(jiān)察機關、國家機關系統(tǒng)外部的個人、組織、行政救濟關系行政救濟關系是行改相對人認為其權益受到行改主體作出的行改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作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fā)生的各種關系。行政救濟主體包括:行改復議機關、人民法院、信訪機關、內部行政關系指行改主體內部發(fā)生的各種關系3、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改合法性原則也稱依法行改原則,即依照法律實施行改活動,具體是指行改權的存在、行使必須依據法律,行改主體對其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內容:、行改權的來源要合法。行改權必須基于法律的設定和授權才能存在。、行政權的運用要合法。行政職權必須依據行改法律規(guī)范行使?!罘蠈嶓w法規(guī)范☆符合程序法規(guī)定、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改合理原則亦稱行改適當原則,是指行改行為在合法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合理、適當和公正。行改合理原則以控制自由裁量權和自由裁量行為的實施為目的。具體要求:、行改行為的動機應符合立法目的法律賦予行改主體以自由裁量權的目的,是使行改主體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原則和幅度內根據具體情況更準確地體現(xiàn)法律的意圖。、考慮相關因素,排除不相關因素相關的考慮,即行改主體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不能忽視法律規(guī)定應當考慮的因素。排除不相關的考慮。加行改機關在作出處罰時,不能因為被處罰的人是高級干部而從輕處罰。、行政行為的內容合乎情理⑶、比例原則行政行為要權衡各種利害關系,以作出最佳利益判斷,體現(xiàn)法的實質公平。比例原則的三項子原則:☆適當性原則一行政機關所采取的措施必須能實現(xiàn)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達到該目的。如果手段根本無法達到目的,就是違反妥當性原則。比如以輕微罰款無法達到噪音超標污染的整治。☆必要性原則一又稱為最小損害原則、最溫和手段原則。它要求幾個可以達到目的的適當手段中,必須選擇對公民權益侵害最小的措施。它要求手段的運用以達到目的為限,加果手段的運用超過目的所必需的“度”,就是違反必要性原則。比如因偶然制造次品而勒令工「關閉?!瞠M義比例原則一又稱禁止過分原則、均衡原則。它要求行政措施對公民造成的損害不得過分大于給社會帶來的利益。⑷、信賴保護原則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變更,因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銷、廢止或者變更的,其合法作出的行政行為,要對相對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予以補償。二、主體論1、行政主體、行改主體的概念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并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⑵、構成要素權-----行政職權的享有者名——行政活動的實施者責-----行政責任的承擔者中央行政機關:國務院和國務院的各工作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行政公署地方行政機關STOC\o"1-5"\h\z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行政公署區(qū)公所I行政主體V街道亦事處一政府職能部門的派出機構:派屈所工商所行政機構廠行政機關的某些內部機構:消防隊交警隊依法設立的專門行政機構:專利評審委員會被授機的組織其他組縱、⑶、被授權的組織與行政機關的區(qū)別、地位不同。被授權的組織是非國家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權力來源不同。被授權的組織依據憲法和組織法以外的法律和法規(guī)的特別授權設立;行政機關的設立是依據憲法和組織法、職權不同。被授權的組織職權一般比較單一;行政機關行使的管理權比較全面⑷、被授權的組縱與受委托組縱的區(qū)別、法律地位不同。被授權的組織在行使法律法規(guī)所授職權時,享有與行政機關相同的行政主體地位;受委托的組織在委托的行政職權范圍內,只能以委托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無主體地位。、產生的依據不同。被授權的組織依具體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受委托的組織是受行政機關的委托、責任不同。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法律法規(guī)所授職權,并由其本身就行使職權的行為對外承擔法律責任;被委托組織的行為后果的法律責任由委托的行政機關承擔。⑸、派出機關與派出機構的區(qū)別、設立的主體不同。派出機關是由各級人民政府設置的;派出機構則由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設置。、職權范圍不同。派出機關的職能是多方面的或綜合性的,相當于一級政府;派出機構則只限于管理某項專門的行政事務。、法律地位不同。派出機關在法律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職權行政主體,且是地域性行政主體;派出機構則只能成為授權行政主體。(6)、名詞解釋☆被授權的組縱: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的組織是指依具體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機關組織?!钚姓C關:是指按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guī)定而設立的依法享有國家行政職權、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國家機關。☆行政機構: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其本身是作為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而存在的?!钆沙鰴C構:指作為某一級人民政府職能工作部門的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針對某項特定行政事務而設置的工作機構?!钆沙鰴C關:指根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需要,在一定區(qū)域內設立的工作機關?!钍芪械慕M縱:受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是指受行政機關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職權的非國家機關的組織。行改公署:省、自治區(qū)人民改府的派出機關各級人民政府的義區(qū)湖: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派出機關街道亦事處:市轄區(qū)、不設區(qū)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三、公務員制度1、公務員雙重身份(公民、公務員)的區(qū)分標準:第一、服裝和執(zhí)法身份證件。國際通行標準。第二、時間。通常在公務時間內應該履行行政職責。第三、職責。自然人之所以能成為公務員是因為他獲得了行政職權。所以沒有職權的行為不可能是公務行為。第四、命令。第五、目的。以行政人行為時的動機為行為性質的判斷標準,可以避免自然人利用其行政人身份進行私人利益的表面公務行為2、公務員的任用方式⑴、考任: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亦法。⑵、選任:選任制公務員主要是指在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和檢察機關中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會議選舉或決定任命的人員,以及政黨機關、政協(xié)機關中按章程選舉產生的公務員。⑶、聘任:聘任制公務員是指機關與擬聘人員按照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通過簽訂聘任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而任命的公務員。其特點是:合同管理、平等協(xié)商、任期明確。根據公務員法規(guī)定,實行聘任制的是機關專業(yè)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⑷、委任:委任制公務員,是指由任免機關在其任免權限范圍內,直接確定并委派某人擔任一定職務而產生的公務員。我國公務員中的非政府組成人員主要是委任制的公務員。3、行政處分的類型是否影響其現(xiàn)已經有的待遇受處分期間是否能晉升待遇受處分期間警告不影響其現(xiàn)已經有的職務、級別和工資檔次不得晉升職務和級別6個月記過不得晉升職務、級別和工資檔次12個月記大過18個月降級級別降低(意味著同時降低工資檔次)24個月撤職撤去現(xiàn)職,同時按照規(guī)定降低級別(意味著同時降低工資檔次)24個月開除4、國家公職關系消滅的情形退休辭職辭退公務員死亡開除5、行改相對人的概念行政相對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是其權益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和組織。6、行政相對人的范圍可以成為相對人的組織、個人有:國家組織、社會組織、公民、外國組織、外國人和無國籍人。7、區(qū)分直接相對人與間接相對人直接是行政行為直接針對或指定的對象,客觀上對其權益產生直接影響;間接指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產生的結果,對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在客觀上行政行為不是針對其做出,但卻間接地影響了其權益。四、行政行為1、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一)主體要素:具有行政權能的組織。行政權能:是指具有行使行政權力的能力和資格(二)權力要素:運用行政權(三)法律要素:能夠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四)目的要素:不是決定該行為是否為行政行為的決定性要素,是倡導性的,應然的。2、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要件(一)主體合法一一行政主體(二)權限合法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法定權限內所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實施沒有濫用職權的情況。(三)內容合法。1.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2.公正、合理(四)程序合法。符合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制度(五)形式合法。要式行政行為必須具備法定形式3、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一、行政行為的內容(一)賦予權力和剝奪權利(二)科以義務或免除義務(三)確認法律事實與法律地位(四)變更法律地位二、行政行為的效力(一)公定力。公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成立,即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人予以尊重的一種法律效力。(二)確定力。又稱不可變更力,指行政行為生效后,非因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變更、撤銷。(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在沒被有權機關變更、撤銷之前,對行政機關和行改相對人都具有約束力。(四)執(zhí)行力。指已生效行政行為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xiàn)的法律效力。4、行政行為的分類標準和意義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實施的對象和適用力的不同為標準。二、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為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行政行為約束程度的不同三、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的實施是否必須有行政行對人的申請為標準四、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行政司法行為法律關系主體間關系結構不同的劃分五、要式行政行為和不要式行政行為以是否具備法定形式為標準大、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決定行政行為時參與意思表示的當事人數目不同☆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意義在于我國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采用這種分類來確定受案范圍。五、行成立法(一)、抽象行政行為。政主體針對不特定的對象所做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主要包括兩類:一是行政立法行為;二是制定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行為?!盍⒎ǖ母拍顝闹醒氲降胤蕉鄬蛹壍?、人大與政府分享立法權的體制。☆立法主體國務院。尚未制定法律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guī),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guī)。國務院各部門。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權限范圍內,制定規(guī)章。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qū)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的地方性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省、自治區(qū)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guī),制定規(guī)章?!钚ЯΨ傻陀趹椃á偬貏e法優(yōu)于一般法①授權立法與法律沖突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家長裁決法)行政法規(guī)低于憲法和法律地方性法規(guī)低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上級地方法規(guī)②新法優(yōu)于舊法②部門規(guī)章之間、部門規(guī)章與部門規(guī)章低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法不溯及既任,但有利溯及除外新一般規(guī)定與舊特別規(guī)定沖突的,地方政府規(guī)章之間沖突的,由國務院裁決③地方性法規(guī)與部門規(guī)章沖地方性規(guī)章低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本級以上地方法規(guī)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經濟特區(qū)法規(guī)類似本級地方性法規(guī),但可對上位法做變通規(guī)定并在本區(qū)域內優(yōu)先適用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其它由制定機關裁決突,國務院可決定適用地方性法規(guī),適用部門規(guī)章的則應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④省政府規(guī)章與較大市法規(guī)沖突,省級人大常委會處理六、行政許可1、許可種類(一)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以許可的范圍為標準(二)排他性許可和非排他性許可。以許可享有的程度為標準(三)獨立證書許可和附文件的許可。以許可的書面形式及其能否單獨使用為標準(四)權利性許可和附義務的許可。以許可是否附有附加義務為標準(五)行為許可和資格許可。以許可的性質為標準(六)分為長期許可和短期許可。以許可的有效期的為標準2、設定權限(有行政許可的設定權)(一)法律(二)行政法規(guī)。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三)地方性法規(guī)(四)省級政府規(guī)章。(五)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立行政許可。七、行政強制1、行政強制的概念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及財產采取強制措施的各種具體行政行為的通稱。2、行政強制與強制執(zhí)行的區(qū)別⑴、目的不同。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目的在于強制相對人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的狀態(tài);行政強制措施的目的是則是使相對人的人身與財產保持一定的狀態(tài),從而預防、制止或者控制正在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違法行為或危險狀態(tài)。⑵、前提不同。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前提是法定義務人不履行法定義務;行政強制措施不以行政相對人不履行法定義務為適用條件,而是以危害社會的行為或事件為前提。⑶、動因不同。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起因只能是義務人負有不作為義務而作為或負有作為義務的不作為的行為;而行政強制措施的起因既可以是危害社會的行為,也可以是危害社會的某種事件的發(fā)生,甚或是某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⑷、實施主體不同。行政強制措施的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人民法院;行政強制措施的實施主體只有行政機關。⑸、結果不同。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結果是義務人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tài)而結束;行政強制措施在情況調查清楚后,經認定不需要繼續(xù)實施強制措施的,應依法采取相應的處理決定。3、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種類和意義⑴、間接強制。代執(zhí)行和執(zhí)行罰⑵、直接強制。直接強制執(zhí)行主要包括對人身的強制和對財物的強制兩種。4、代執(zhí)行與執(zhí)行罰代執(zhí)行是行政強制執(zhí)行機關或第三人代替履行行政行為所確立的可代替作為義務,并向義務人征收必要費用的強制執(zhí)行措施。執(zhí)行罰是行政強制執(zhí)行機關對局部的5、行政裁決的對象特定民事行為即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八、行政處罰1、行政處罰的原則☆處罰法定原則。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必須依法進行。它包括以下內容:處罰的主體法定2.處罰的依據法定3.處罰的程序法定☆公正公開原則。公開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有關行政處罰的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必須公布,沒有公布的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二是依法給予違法者的處罰要公開,使受罰者本人及群眾對處罰能有較充分的了解,即便于群眾監(jiān)督。☆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作為行政制裁的一種形式,行政處罰不單以處罰為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預防和制止違法行為,從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畋U袭斒氯顺绦驒嗬瓌t☆不免除民事責任,不取代刑事責任原則2、行政處罰的神類七種: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yè);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行政拘留,又稱治安拘留;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3、行政處罰的設定(1)、法律。第九條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⑵、行政法規(guī)。第十條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⑶、地方性法規(guī)。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以外的處罰。0)、行政規(guī)章1)部門規(guī)章。第十二條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guī)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做出具體規(guī)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前款規(guī)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guī)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guī)定。2)地方政府規(guī)章。第十三條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guī)章可以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做出具體規(guī)定。第十四條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蓜?chuàng)設可規(guī)定注意的問題法律各種處罰下位法需要作出具體規(guī)定的,應當在上位法規(guī)定給予處罰的行為、神類和幅度范圍內對已有處罰做出規(guī)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由法律保留行政法規(guī)限制人身自由除外可設定吊銷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的處罰地方性法規(guī)限制人身自由、用銷企業(yè)首業(yè)執(zhí)照除外可設定暫扣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的處罰部門規(guī)章警告;罰款罰款限額由國務院規(guī)定地方政府規(guī)章罰款限額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4、簡易程序當場作出處罰的情形⑴、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1000元以下,對個人處50元以下罰款⑵、給予警告處罰5、聽證程序的當場處罰適用范圍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yè)、吊銷許可證或者執(zhí)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昕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昕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昕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昕證的費用。當場收繳罰款的例外規(guī)定依法給予20元以下罰款;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zhí)行的;在邊遠、水上或交通不便地區(qū),當事人向銀行繳款確有困難的,經當事人提出的,可當場收繳。九、行政復議1、兩項基本制度⑴、一級復議制度一級復議制度是指行政爭議經過行政復議機關一次審理并作出裁決之后,申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向有關行政機關再次申請復議,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一種法律制度。⑵、書面復議制度書面復議制度是指行政復議機關對行政復議申請人提出的申請和被申請人提交的答辯,以及有關被申請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性文件和證據進行非公開對質性的審查,并在此基礎上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制度。2、附帶審查的范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guī)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并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guī)定的審查申請:(一)國務院部門的規(guī)定;(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guī)定;(三)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前款所列規(guī)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guī)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guī)章。內容/范圍:規(guī)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為;審查程度:只審查合法性,而不涉及合理性。3、行政復議的排除事項⑴、行政立法行為⑵、內部行政行為。行政處分及其他人事處理決定。⑶、居間行為。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4、行政復議的主體和管轄(一)一般管轄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原級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guī)定作出最終裁決。(二)特殊管轄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不服派出機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管轄(1)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規(guī)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除此之外,其行為的后果由派出它的行政機關承擔。對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國務院部門申請行政復議。不服共同行政行為的復議管轄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xù)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申請人也可以向具體行政行為發(fā)生地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接受申請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在7日內轉送有關行政復議機關,并告知申請人。5、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收到行政復議申請后,應當在五日內進行審查。行政復議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復議機構可以自收到該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5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補正。被申請人承擔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和適當性的舉證責任;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十日內,提出書面答復,并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情況復雜,不能在規(guī)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延長,并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十、行政賠償1、行政賠償的責任主體和義務機關行改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國家,但具體履行行政賠償義務的則為致害的行政機關。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指代表國家接受行政賠償請求,參加行政賠償訴訟,履行行政賠償義務、支付賠償費用的機關。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受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托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行政賠償的行為范經復議機關復議的,最初造成侵權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復議機關對加重的部分履行賠償義務。圍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被授權的組織為賠償義務機關。2、賠償范圍㈠、侵權行為對侵犯人身權的行政賠(1)違法拘留或者違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3)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5)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6)其他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違法行為。對侵犯財產權的行政賠償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違法對財產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違法征收財物、攤派費用主要表現(xiàn)為亂收費、亂攤派。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二)、侵權損害物質損害2.精神損害3、行政賠償的排除事項范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0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fā)生的;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如不可擠力、意外事件、第三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氧化PAN纖維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果穗種子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行政法學考試細節(jié)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文化概論考試難點突破與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智慧工地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日用品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文件同步和共享軟件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數據銀行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數字牙科X光機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排球器材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空地或鋪面出租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全國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試題庫及答案【網校專用】含答案詳解
- 華為管理面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廣州醫(yī)科大學校本部招聘工作人員筆試真題
- 初中2年級家長會課件
- 2025餐飲轉讓合同協(xié)議書 餐飲轉讓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期中考試測試卷附答案
- 智能垃圾桶設計方案資料
- 新聞報道的寫作及范例課件
- 危重病人的搶救與配合 2
- 2023版毛概課后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