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魯科版有機化學基礎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第2章過關檢測_第1頁
高中化學魯科版有機化學基礎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第2章過關檢測_第2頁
高中化學魯科版有機化學基礎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第2章過關檢測_第3頁
高中化學魯科版有機化學基礎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第2章過關檢測_第4頁
高中化學魯科版有機化學基礎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第2章過關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章過關檢測(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3分,共4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下列關于常見有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乙烯和苯都能與溴水反應B.乙酸和油脂都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C.糖類和蛋白質都是人體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D.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鑒別解析:苯不與溴水反應,只能和液溴反應,A項錯誤;乙酸與NaOH溶液發(fā)生酸堿中和,油脂在堿性條件下能水解,B項正確;C項,糖類、油脂和蛋白質是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C項正確;D項,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退色,而甲烷不能,故D項正確。答案:A2.有機物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團)間的相互影響會導致化學性質的不同。下列敘述不能說明上述觀點的是()A.苯酚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乙醇不能B.乙醛能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而乙酸不能C.苯酚與溴水作用可得2,4,6-三溴苯酚,而苯與純溴要在催化劑作用下才能得到一溴代物D.乙烯可發(fā)生加成反應,而乙烷不能解析:乙烯可發(fā)生加成反應,而乙烷不能,是由于乙烯中含有碳碳雙鍵而乙烷不含有。答案:D3.下列化合物分別與金屬鈉反應,其中反應最慢的是() 答案:C4.(2023山東理綜,9)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結構簡式如圖。下列關于分枝酸的敘述正確的是()分枝酸A.分子中含有2種官能團B.可與乙醇、乙酸反應,且反應類型相同mol分枝酸最多可與3mol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退色,且原理相同解析:分枝酸中含有的官能團為羧基、碳碳雙鍵、羥基、醚鍵,A項錯誤;分枝酸分子中有羧基和醇羥基,可與乙醇、乙酸發(fā)生酯化反應,B項正確;1mol分枝酸中含有2mol羧基,最多可與2mol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C項錯誤;分枝酸可與溴發(fā)生加成反應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也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發(fā)生氧化反應使其退色,但二者原理不同,D項錯誤。答案:B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與互為同系物B.乙醇和乙醚互為同分異構體C.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互為同系物D.可用濃溴水來區(qū)分乙醇和苯酚解析:屬于酚類,屬于醇類,兩者不是同系物關系,A錯;乙醇、乙醚分子式不同,不可能是同分異構體關系,B錯;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分別屬于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不是同系物關系,C錯;苯酚與濃溴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而乙醇與溴水混合無沉淀生成,據(jù)此可區(qū)分乙醇和苯酚。答案:D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凡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一定是醛B.在氧氣中燃燒時只生成CO2和H2O的物質一定是烴C.苯酚有弱酸性,俗稱石炭酸,因此它是一種羧酸D.在酯化反應中,羧酸脫去羧基中的羥基,醇脫去羥基中的氫解析:有醛基的物質不一定是醛,如甲酸、甲酸甲酯都能發(fā)生銀鏡反應,A不正確;烴和烴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燒,都是只生成CO2和H2O,因此B說法不正確;苯酚的弱酸性是由于與苯環(huán)連接的—OH能發(fā)生微弱的電離而顯示酸性,而羧酸是由于—COOH電離而顯示酸性,C說法不正確;D所述反應機理正確。答案:D7.下圖是興奮劑利尿酸的結構: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A.利尿酸的化學式為C13H14O4Cl2B.利尿酸最多可與4molH2發(fā)生反應C.利尿酸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D.利尿酸在一定條件下能發(fā)生消去反應答案:C8.綠色農藥——信息素的推廣使用,對環(huán)保有重要意義。有一種信息素的結構簡式為。下列關于檢驗該信息素中官能團的試劑和順序正確的是()A.先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后加銀氨溶液,水浴加熱B.先加入溴水,后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C.先加入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酸化后再加入溴水D.先加入銀氨溶液,再另取該物質加入溴水解析:由于和檢驗試劑(溴水)反應時會同時反應掉—CHO,因此需先檢驗—CHO后,再檢驗。—CHO的檢驗方法為銀氨溶液或新制Cu(OH)2懸濁液,并用反應后的溶液(即除去—CHO的有機物)來檢驗。答案:C9.下列實驗能成功的是()A.將乙酸和乙醇混合加熱制乙酸乙酯B.苯和濃溴水反應制溴苯中滴加AgNO3溶液觀察是否有淡黃色沉淀,判斷鹵代烴的類型D.用CuSO4溶液和過量NaOH溶液混合,然后加入幾滴乙醛,加熱解析:乙酸和乙醇在濃硫酸存在且加熱的條件下生成乙酸乙酯;苯和液溴在鐵作催化劑條件下制得溴苯;因鹵代烴不溶于水,檢驗CH3CH2Br中的溴元素,需先加入NaOH溶液,加熱水解,然后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最后加入AgNO3溶液;乙醛與新制Cu(OH)2懸濁液反應,在制備Cu(OH)2懸濁液時NaOH溶液應過量。答案:D10.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正確的是()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通入適量H2,加催化劑反應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洗滌,分液、干燥、蒸餾③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滴入適量溴水,過濾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餾⑤除去苯中少量的甲苯:加足量酸性KMnO4溶液,分液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答案:B11.下列三種有機物是某些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A.三種有機物都能與濃溴水發(fā)生反應B.三種有機物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則其一氯代物都只有2種C.將等物質的量的三種物質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阿司匹林消耗氫氧化鈉溶液最多D.用NaOH溶液和NaHCO3溶液都能鑒別出這三種有機物解析:布洛芬和阿司匹林與濃溴水不反應,A項錯誤;對羥基桂皮酸和布洛芬的一氯代物有2種,阿司匹林有4種,B項錯誤;對羥基桂皮酸、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均不能用NaOH溶液和NaHCO3溶液鑒別,D項錯誤。答案:C12.欲從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餾②過濾③靜置分液④加入足量金屬鈉⑤通入過量CO2氣體⑥加入足量的苛性鈉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3溶液⑧加入乙酸與濃硫酸的混合液,然后加熱。則合理的操作順序是()(導學號52170119)A.④⑤③⑦ B.⑥①⑤③ C.⑧①⑦ D.⑧②⑤③解析:從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先把兩者分離,可加入足量的苛性鈉溶液,與苯酚反應生成苯酚鈉,再蒸餾使乙醇揮發(fā),在苯酚鈉溶液中通入過量CO2氣體,再生成苯酚,靜置分液即可。答案:B13.中學化學中下列各物質間不能實驗(“→”表示一步完成)轉化的是()ABCDaCH3CH2OHCl2CbCH3CHOCH3CH2BrHClOCOCCH3COOHCH3CH2OHHClCO2解析:A中的CH3COOH不能一步轉化為CH3CH2OH;B中CH3CH2BrCH3CH2OH;C中Cl2HClOHClCl2;D中CCOCO2C。答案:A14.“染色”饅頭主要摻有違禁添加劑“檸檬黃”,過量食用對人體會造成很大危害。檸檬黃生產原料主要是對氨基苯磺酸及酒石酸,其結構簡式如下,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對氨基苯磺酸酒石酸A.用系統(tǒng)命名法可命名為鄰氨B.對氨基苯磺酸、酒石酸都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和取代反應C.對氨基苯磺酸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有4種mol酒石酸分別和足量鈉、碳酸氫鈉溶液反應,都能產生2mol氣體解析:鄰氨基苯磺酸的命名方法是習慣命名法,A不正確;酒石酸不能發(fā)生加成反應,B不正確;對氨基苯磺酸是對稱結構,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有2種,C不正確;1mol酒石酸分別和足量鈉、碳酸氫鈉溶液反應,前者產生2molH2,后者產生2molCO2,D正確。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8分)15.(12分)咖啡酸具有止血功效,存在于多種中藥中,其結構簡式為(1)寫出咖啡酸中兩種含氧官能團的名稱:。

(2)根據(jù)咖啡酸的結構,列舉咖啡酸可以發(fā)生的三種反應類型:、、。

(3)蜂膠的分子式為C17H16O4,在一定條件下可水解生成咖啡酸和一種醇A,則醇A的分子式為。

(4)已知醇A含有苯環(huán),且分子結構中無甲基,寫出醇A在一定條件下與乙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咖啡酸中含有酚羥基、碳碳雙鍵、羧基,故可發(fā)生加成、取代、加聚、氧化還原、中和等反應。根據(jù)蜂膠的分子式,可知其中只有一個酯基,由原子守恒知:C17H16O4+H2OC9H8O4(咖啡酸)+醇A,得A的分子式為C8H10O。再根據(jù)(4)中信息,可知醇A的結構簡式為:。答案:(1)羧基、羥基(2分)(2)加成反應、酯化反應、加聚反應、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取代反應、中和反應中的任意3種(3分)(3)C8H10O(3分)(4)CH3COOH++H2O(4分)16.(14分)在下列物質中選擇合適的物質的序號填空:①苯②乙醇③乙酸④乙酸乙酯。(1)在加熱有銅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被氧化后的產物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是;該催化氧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在濃硫酸和加熱條件下,能發(fā)生酯化反應的是;

(3)既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又能發(fā)生取代反應的是;

(4)在無機酸或堿作用下,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的是;寫出其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的化學方程式

。

解析:(1)符合R—CH2OH形式的醇催化氧化的產物是醛,可發(fā)生銀鏡反應,乙醇符合;(2)羧酸或醇在濃硫酸和加熱的條件下,能發(fā)生酯化反應,②③符合;(3)苯環(huán)中的碳碳鍵是介于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之間的特殊的鍵,既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又能發(fā)生取代反應;(4)酯在無機酸或堿作用下,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答案:(1)②(2分)2CH3CH2OH+O22CH3CHO+2H2O(3分)(2)②③(2分)(3)①(2分)(4)④(2分)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3分)17.(10分)草酸(HOOC—COOH)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工產品。利用石油化工產品中的烷烴可以生成草酸,生產流程如下:已知上述框圖中有機物B的相對分子質量比有機物A的相對分子質量大79。請回答下列問題:(1)A的結構簡式是。

(2)C生成D的反應類型是。

(3)寫出B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

(4)F生成HOOC—COOH的反應中新制Cu(OH)2懸濁液可以用(選填序號)代替。

A.銀氨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C.氧氣 D.氨氣解析:首先根據(jù)最終產物草酸可以確定A分子為含兩個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結合B的相對分子質量比A的大79,可推知B為CH3CH2Br;B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即C),乙烯與Br2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BrCH2CH2Br(即D);BrCH2CH2Br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HOCH2CH2OH(即E),該物質在加熱和銅作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OHCCHO(即F),繼續(xù)氧化得HOOC—COOH。答案:(1)CH3CH3(2分)(2)加成反應(2分)(3)CH3CH2Br+NaOHCH2CH2↑+NaBr+H2O(3分)(4)ABC(3分)18.(11分)合成P(一種抗氧化劑)的路線如下:A(C4H10O)B(C4H8)DE(C15H22O3)P(C19H30O3)已知:①+R2CCH2(R為烷基);②A和F互為同分異構體,A分子中有三個甲基,F分子中只有一個甲基。(1)A→B的反應類型為。B經催化加氫后生成G(C4H10),G的化學名稱是。

(2)A與濃HBr溶液一起共熱生成H,H的結構簡式為。

(3)實驗室中檢驗C可選擇下列試劑中的。

a.鹽酸 溶液溶液 d.濃溴水(4)P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有機物用結構簡式表示)。

解析:(1)觀察A和B的結構簡式可推知,A生成B是發(fā)生醇的消去反應;根據(jù)信息①及B與C的反應產物的結構簡式可知,B的結構簡式應該是CH2C(CH3)2,可推知A的結構簡式是CH3—C(OH)(CH3)2,所以B與氫氣加成反應生成的G的結構簡式是CH(CH3)3,即G是異丁烷。(2)根據(jù)A的結構簡式可推知A與HBr反應的產物H的結構簡式是CH3—CBr(CH3)2。(3)根據(jù)C的化學式及其與B反應的產物的結構簡式可推知C是苯酚,可以用氯化鐵溶液或濃溴水進行檢驗,b、d項正確。(4)根據(jù)有機物的合成路線圖可推知P中能夠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官能團是酚羥基與酯基,所以P與氫氧化鈉按1∶2反應。答案:(1)消去反應(2分)2-甲基丙烷(或異丁烷)(2分)(2)(2分)(3)bd(2分)(4)+2NaOH+CH3CH2CH2CH2OH+H2O(3分)19.(11分)有機物A(C10H20O2)具有蘭花香味,可用作香皂、洗發(fā)香波的芳香賦予劑。已知:(導學號52170121)①B分子中沒有支鏈。②D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放出二氧化碳。③D、E互為具有相同官能團的同分異構體。E分子烴基上的氫若被氯取代,其一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