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集合教育_第1頁
感知集合教育_第2頁
感知集合教育_第3頁
感知集合教育_第4頁
感知集合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感知集合教育第1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幼兒園數學活動內容一、感知集合教育二、10以內數的教育三、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四、量的概念教育五、幾何形體教育六、空間概念教育七、時間概念教育第2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一、物體分類的教育

分類:是指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東西歸并在一起。分類是計數的必要前提,能促進幼兒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分類教育是幼兒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小、中、大三個年齡班級都有此部分的教育內容。

第3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㈠教育要求小班1.能按物體的名稱進行分類。2.能按物體的某一外部特征(如顏色、形狀、大?。┻M行分類。3.能按物體量的差異(大小、長短、高矮)進行分類。4.學習與分類有關的詞語:如“相同”,“不同”、“一樣”、“不一樣”、“都是”等。第4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中班1.能按物體某一量的差異(粗細、厚薄、輕重等)進行分類。2.能按物體的數量進行分類。3.學習并掌握相關詞語:如“分成”、“分開”、“合起來”等。第5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大班1.能按物體某一特征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講述出某種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2.能按物體的兩種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學會做記錄。3.能按物體的用途、聯系、材料的性質和包含關系進行分類。4.能自己確定分類標準進行多角度分類,并表述自己的分類理由。5.進行層級分類,理解類與子類的包含關系。第6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㈡、指導要點1、了解各種分類活動的特點,引導幼兒進行分類活動。⑴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分類。第一,學習按物體的外部的特征(如顏色、形狀、大?。┻M行分類。

第二,學習按物體的用途、材料的性質進行分類第7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第三、學習按物體間的聯系分類。第四、學習按物體某一特征的肯定與否定的標準分類。第五、學習按物體的數量分類。第8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⑵、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分類

在這種分類活動中,幼兒要學會同時從兩個角度來區(qū)分物體的類別,即幼兒要同時在頭腦中考慮物體的兩個特征或同時記住分類的兩個要求.第9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⑶、多角度分類

多角度分類也稱多重分類或多維分類,是指對一組物體可以確定多種標準進行分類。若一堆糖可以按大小來分,也可以按軟硬分。多角度分類要求幼兒能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同一個物體的不同特征,將同一個(或同一組)物體歸并到不同的類別中。第10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⑷、層級分類

層級分類是指按物體的某種特征多級次地將物體連續(xù)分類。如將一盤水果按種類分成兩類,接著按大小將以分成兩類的繼續(xù)分類,在按水果的顏色(紅,黃蘋果,黃、綠芒果)繼續(xù)分類。第11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2、引導幼兒認識分類的標記,讓幼兒按標記進行分類

標記是一種表示特征的記號或符號,是物體某一特征的抽象和概。幼兒園分類活動常用的標記有用色塊表示顏色,用圖形輪廓表示形狀,用線條小人表示大小等等。第12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按顏形狀分按大小分第13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按標記進行分類活動:

首先,教師要向幼兒講解標記所表示的意義;其次,讓幼兒學會看標記進行分類;

最后,讓幼兒自己確定分類標準并進行分類,并為分好的每一類物體選出合適的標記。第14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3、逐漸增加干擾因素提高幼兒的分類水平

如按顏色分類:小班:可以提供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物體;中班:可以提供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物體;大班:可以提供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物體。第15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4、靈活運用多種形式指導幼兒分類

不同年齡班,不同指導要求

小班幼兒可由模仿教師的示范進行分類過度到按教師的口頭指示分類;中、大班幼兒可以按老師的口頭指示分類逐步過渡到通過教師的啟發(fā)探索物體的多種分類標準。如按物體的量的差異進行分類:

首先,教師可讓幼兒按老師的口頭指示分類;進而,教師可以先對一堆物體進行分類,然后讓幼兒觀察并思考“老師是按什么來分的”;在進一步,老師可以提供幼兒一堆物體,啟發(fā)他們仔細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這些東西可以怎么分,要求幼兒操作完說一說自己是按什么特征分的。

第16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5.結合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學習分類

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是幼兒練習分類的最好途徑。例如;在散步活動時,讓幼兒將撿來的落葉進行分類;吃完飯將盤子、調羹、碗、筷子分類收放;在游戲結束時,將積木、小汽車等各種玩具按名稱收拾整理等。第17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㈢注意事項1、要讓幼兒充分地觀察分類材料的特征2、讓幼兒明確分類的要求3、應盡量指導幼兒討論與評價分類不同的結果4、要引導幼兒表述分類的結果數學分類.ppt第18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中班科學活動YOUERSHUXUEJIAOYUHUODONG分類第19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學習按事物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培養(yǎng)幼兒多維分類計數的能力并初步學習記錄分類結果.2.訓練幼兒觀察能力及歸類能力活動目標第20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重點重點第21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大小2.顏色這些蝴蝶有什么不一樣?第22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按大小分:第23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按顏色分:第24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665565第25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按點數分:第26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665565按數字分:6665555666556666555第27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第28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第29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區(qū)分“1”和“許多”的教育(小班)

(一)、教育要求1.能區(qū)分一個物體和許多個物體2.理解“1”和“許多”的關系3.能在生活中運用詞匯“1”和“許多”第30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指導要點1、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區(qū)分“1”和“許多”。2、讓幼兒通過操作和游戲,感知和理解“1”和“許多”的關系。3、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正確使用“1”和“許多”的詞匯。第31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4、開展尋找活動,讓幼兒加深對“1”和“許多”的認識。

尋找活動的三種形式:讓幼兒在準備好的環(huán)境中尋找。引導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尋找。啟發(fā)幼兒運用記憶表象尋找。第32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三、比較兩組物體的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

比較兩組物體的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是指不用數進行的數量比較活動,而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的相等關系(即一樣多)和數量的不相等關系(即XX比XX多,XX比XX少)的比較活動。第33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一)、教育要求1、學習用重疊對應和并排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知道那組多、那組少、或是一樣多。2、會用“一樣多”、“不一樣多””、“多”、“少”等詞語表示兩組物體數量比較的結果。第34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指導要點1、讓幼兒親自操作掌握對應比較的技能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認識兩組物體“一樣多”或“不一樣多”。3、多種形式復習鞏固。(1)操作練習:用重疊對應和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是否一樣多。(2)游戲活動:如“找座位”、“槍椅子”等游戲。第35頁,共3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㈢注意事項1.先進行重疊對應比較在進行并排對應比較。2.在擺放物體時,應要求幼兒用右手從左到右一個接一個擺放好,以培養(yǎng)幼兒操作的規(guī)范性。3.要求幼兒進行比較時,應將物體排列擺放成橫排。4.在比較兩組物體數量時應引導幼兒比較兩組數量相等的物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