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xù)關注的研究課題。經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F在,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tài)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fā)展歷程。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長期以來,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論,我們要加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節(jié)選自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20世紀入九十年代,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達到了一個高潮,此后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動,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面世。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與成熟,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山)遼(河)地區(qū),分別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發(fā)展譜系的文化區(qū)。到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的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qū)、都相繼出現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社會組織,出現了以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為代表的特權階層,相應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層精英開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來標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的形成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開始萌芽、生長,呈現出多線并進,多元發(fā)展的軌跡;同時各區(qū)域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qū)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但此時尚沒有哪個區(qū)域表現出顯著的更加先進的樣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這段時間,此前相對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區(qū)域文明持續(xù)發(fā)展,黃河中上游的雙槐樹、大地灣、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遼西的牛河梁遺址群等,在社會組織規(guī)模、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奢侈品所體現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從前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長江流域的編作農業(yè)區(qū)更加凸顯出來,里現出更繁榮發(fā)達的文明形態(tài)。長江中游的兩湖地區(qū)率先出現“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獨秀,考古發(fā)現所揭示出的豐富內涵,使得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顯而易見,這個時期中國文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的重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此后,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狹義的龍山時代,出于尚未確知的原因,此前發(fā)達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等東部平原低地先后漸次衰落,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則持續(xù)發(fā)展繁榮,尤其是黃河中游開始達到中國史前文化的又一個高學,以陶寺、時峁古城為代表的社會集團,很可能發(fā)展成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最富集權性,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表達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國家社會。其形成背景,則是從西亞、中亞傳播而來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國西北部的黃土地區(qū)轉化成一種新的生產力,使得原來的較稻作農業(yè)文化略顯微弱的粟作農業(yè)文化獲得了新生力量和強大的經濟基礎,從而促使“黃土文明”開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頭時代即夏王朝時期,這種有外來因素加持的生產力持續(xù)發(fā)酵,尤其是由西方傳來的冶金術在中原地區(qū)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夏人率先將復雜的分范合鑄技術用于青銅禮容器的制作,將代表當時“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制相結合,用于鞏固強化權貴精英的神圣統(tǒng)治,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特而發(fā)達的青銅文明。此后接續(xù)發(fā)展起來的商周王朝,更是將中國青銅文明推向頂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開創(chuàng)的青銅文明,奠定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在平期歷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為整合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主導力量。(摘編自戴向明《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畢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國以及國際學術界潛心研究的中華文明探源課題,證實了我國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從而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貢獻。D.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遼地區(qū)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區(qū),這與當時農業(yè)的發(fā)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步的表征。B.在中華文明“曙光初現”的形成期,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了萌芽、生長。C.良渚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說明此時中國史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重心在長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問題,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選項,與材料一中我國對于西方文明理論的態(tài)度最相符的一項是()A.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盉.《請經·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盌.《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2020-2024)啟動后,在核心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測年技術、古環(huán)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請結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復興中學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在據寫實踐報告時,需要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進行總結,請你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認識。(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藏”孫犁清晨,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田野看來是安靜的??墒蔷驮谀歉吡坏乩锒箍孟旅妫诓刂鵁o數的婦女,睡著無數的孩子。他們的嘴干渴極了,吸著豆葉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風天,婦女們就把孩子藏到懷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著。風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們就把被子披起來,立在那里,身上流著水,打著冷顫,牙齒得得響,像一陣風聲。淺花的肚子越發(fā)沉重了,她也得跟著人們奔跑,忍饑挨餓受驚嚇。她擔心自己的生命,還要處處留神肚里那個小生命。像這樣整天逃難,連個炕席的邊兒也摸不著,難道就把孩子添在這潮濕的大洼里嗎?淺花心里明白,現在她不能去麻煩丈夫新卯,他現在正忙得連自己的命也不顧。只有她一個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園里,每天下午情況緩和了,淺花還得偷偷給他送飯去。和丈夫在一塊兒的還有一個年輕人,淺花不認識。從淺花眼里看過去,丈夫和這個外路人很親熱。外路人說什么,丈夫很聽從。這天,淺花又用布包了一團飯,揣在懷里,在四外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了對面的高粱地,從一人來高密密的高粱里鉆過去,走到自家的菜園。高粱地里是那樣的悶熱,一到了井邊,她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這小小的菜園,就做了新卯和那個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們在井臺上安好了輔轆,還帶了一把鋤頭,將槍掖在背后的腰里,這樣遠遠看去,他們是兩個安分的農夫,大大的良民。雖然村子廣大的土地都因為戰(zhàn)爭荒了,這小小的菜園卻拾掇得異常出色。太陽光強烈地照著,園子里散發(fā)著黑豆花和泥土潮熱的香甜味道。幾畦甜瓜快熟了,懶懶地躺在太陽光下面。人還沒有露面,這沉重凸脹得大肚子先露了出來。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那邊沒事嗎?”他問。淺花說:“沒有。”新卯和那人吃著飯,淺花坐在一邊用褂子襟扇著汗,那個人問:“這幾天有人回家去睡覺了?”“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樓,不常出來,人們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睖\花說。“青年人有家去的嗎?”那人著急地問?!皼]有?!毙旅f,“我早下了通知。”那個人很快吃完飯,站起身來,望望淺花的肚子笑著說:“大嫂子,快了吧,還差多少日于?”淺花紅了臉,看著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幾個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淺花懷里?!斑€是這玩藝兒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來了?!边@一晚上,敵人包圍了他們,指名要新卯,人們都說他早跑了。敵人在人群里亂抽亂打,要人們指出新卯家的人,人們說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們,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勁往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在燈影里,她們盡量把臉轉到暗處,用手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敵人把能找到的東西放在人們的手里,把一張鐵犁放在一個老頭手里,把一塊門扇放在一個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舉起,不準動搖。他們在周圍散步、吸煙、詳細觀看。淺花托著一個石純子,肚子里已經很難受,高舉著這樣沉重的東西,她覺得她的腸子快斷了。脊背上流著冷汗,一陣頭暈,她栽倒了。敵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舉起那東西來。夜深了,燈光照著人們,照在敵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淺花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流著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著金星。在眼前飛,飛,又落下,又飛起來。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園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帶領,潛入了村莊,趴在房上瞄準敵人腦袋射擊。敵人一陣慌亂,撤離了村莊。他們把倒在地上的淺花抬到園子里去。不久,她就在洞里生產了。洞里是陰冷的、潮濕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沒有一點光,大地上的風也吹不到這里面來。一個女孩子在這里降生了,母親給她取了個名,叫“藏”。在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謝了結了實,瓜兒熟了落了蒂。人們?yōu)榱宋磥淼墓饷?,正在田野里進行著斗爭。(有刪改)文本二:荀子在《樂論》中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tǒng)一,才能謂之美。(節(jié)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飯過程中,趁四處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園時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暗示完成任務后,她的內心得到暫時放松。B.淺花挺著沉重凸脹的大肚子來送糧,丈夫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表現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見妻子,又不忍心看到要子受苦。C.文中寫女人們跌坐地上,身子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等情節(jié),凸顯出抗戰(zhàn)時人民相互救助,團結一致,不向敵人屈服。D.淺花在陰冷的、潮濕的洞中生下孩子,而這時候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結了果實,體現了抗戰(zhàn)時軍民強烈的自我覺醒和革命斗爭意識。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描寫“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營造出安寧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氛圍,和下文的緊張氛圍形成反差。B.文章語言質樸不乏清新,簡單不失詩意,多用對話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淺花、新卯、外路人等鮮活的人物形象。C.文章情節(jié)看似波海不驚,實則有曲折波動,比如淺花偷偷送飯、敵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帶領下營救百姓等。D.宗白華在《美學散步》否定了單顧“全”或者“粹”一面,認為要牌證統(tǒng)一,既要“全”還要“粹”才能稱之為“美”。8.中國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講究,給女孩取名常這用鮮花美玉等物象,表達出家人對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結尾處卻用“藏”給新生女孩命名,請結合文本一,試從結構、主題等方面談談你的理解。9.請結合文本二關于“全”或者“粹”的觀點,談談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處理景物描寫的。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貞觀元年,閏三月,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貞觀四年,七月,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庇衷蝗戤敻蠊胖芡跻詾閹熑缥岵蛔惴ㄒ病7蛉》ㄓ谏?,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yè)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刹幌г眨】刹幌г眨。ㄟx自《通鑒紀事本末》,有改動。)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又A曰B汝C當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為L師M如N吾O不P足Q法R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部設,不正確的一項是()A.更,文中指輪流,與《琵琶行》中“莫辭更坐彈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B.日昃,指太陽偏西的時候?!瓣尽迸c成語“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與《勸學》中“木直中繩”的“中”字意思相同。D.致,文中是羅致之意。與《過秦論》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是()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B.唐太宗認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滅亡,是因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讓他獨攬大權,凡事專斷,以致群臣阿從。C.唐太宗注重以史為鑒,汲取隋王朝滅亡的教訓,于是知人善任,并獎懲分明,對阿諛奉承,不讓自己滿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D.唐太宗告誡太子要多學習以前賢明的君主,并且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誡太子戒奢為善,謹慎治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2)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闭埥Y合材料,具體說說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國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棄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視草③,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泥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咀ⅰ竣俜秱y:即范昂,滁州通判將赴京臨安。倅,副職。辛棄疾當時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漢代有承明廬,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視草:為重命起草制誥。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詞人心理描寫,寫出詞人對時光流透的哀嘆、始終不得重用的失意和悲痛心情。B.上闋的后兩句運用想象與列錦手法,強化江上品美味,家中團聚的畫面感,情感從送別的悲傷轉為對朋友的美好祝福。C.上闋寫景造境思路清晰,詞人從酒宴餞別寫到歸船遠行再到兒女團圓,三個場景由虛入實,層層推進。層次分明。D.上闋運用了直抒胸臆、側面烘托、化用典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質樸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蘊藉之美。16.辛棄疾善于借送別、飲宴等社交題材來抒寫胸襟。下闋先寫他人,后寫自身,情感富于變化,跌宕起伏。請結合下闋內容,概括分析詞人的情感變化過程。(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難忘軒中讀書場景,文中描寫“明月”和“桂影”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韓愈在《師說》中感慨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是一定要比弟子賢明之后所寫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詩歌中常通過臉色的變化來體現情感的變化,如《蜀道難》中人們聽聞蜀道之難的反應“____________”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敘身世時“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部分(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間四月,芳菲爭艷。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_____________,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云,望不到邊際。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扒Ф淙f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皣娫拼奠F花無數,一條錦繡游人路”,真可謂花天花地??墒牵@些說法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tài)。“四廂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__________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嗡嗡聲,也許什么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么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來,既___________,又滿懷向往,慢步移向別處去;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干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本文作者李廣田,發(fā)表于1962年,有刪改)18.請在文中空格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除了引用之外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20.文中寫“大家”到公園里看花,畫橫線的句子卻用了第二人稱“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雨紛紛的清明時節(jié),黃山茶氤氳著春日氣息,勃然而生,嫩綠欲滴,清香鮮醇。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黃山茶亦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①),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家時代。據《中國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載:黃山產茶始于宋之嘉佑,興于明之隆慶。黃山茶制作工藝既簡樸又細致,共分為采摘、殺青、揉捻、烘焙四道工序。為了保質保鮮,要求當天采當天制。殺青時,要求翻拌快,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這時,茶葉的葉質變軟,(②),呈暗綠色。揉捻則是將殺青適度的茶葉起鍋放在揉匾上,輕輕加揉,揉捻后的茶葉,水分較之上個階段變化不大,顏色卻呈現出微微的白色。烘焙一般四個烘灶并列,火溫逐個逐次降低,出鍋茶坯先在開頭火溫較高的烘籠上烘焙,待又有茶葉出鍋時,將前茶坯移至第二個烘籠上來,以后逐次類推,直至全干。黃山人善制茶,也喜飲茶。注重一個“品”字,不但有領略飲茶情趣之意,而且有鑒別茶葉優(yōu)劣之功。在忙碌之余,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因而,黃山人熱衷于制茶、飲茶,不僅是喜愛茶的味道,(③)。21.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文中畫橫線句子有語病,請修改??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四、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潮是自然現象,唐代徐堅在《初學記》中說,“水朝夕而至曰潮?!焙髞硌莼龈迂S富的含義:潮是時尚,新潮、潮范兒代表著某個時代的審美方向;潮是勇氣,把握時代風尚、勇立時代前沿的人,被稱為“弄潮兒”。潮是一時一地的運動,來時驚天動地,去時一片狼藉;潮是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每個時代都有人順潮而行,有人逆潮而動,有人任憑潮起潮落而遺世獨立,從而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解析】B項中“國際學術界”只是持續(xù)關注研究課題而不是潛心研究,且實證我國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2.D【解析】A項根據材料二第3段“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還沒有形成,更談不上進步,“高等級建筑……”只能說明出現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性社會組織。B項“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萌芽、生長”理解有誤,文中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指中國的多個區(qū)域。D項原文是“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3.B【解析】材料一第3段的觀點是合理借鑒西方文明理論以補充發(fā)展自身。B項最符合借鑒的含義。A項、C項都體現學習他人是為了制服他人的意味,不符合材料一的相關態(tài)度。D項是說要向有德行的人學習,與國家間文明理論的借鑒無關。4.①積淀深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經過幾代學者的接續(xù)努力;②科技發(fā)展:將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運用到古代遺存的分析之中;③學科融合: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了研究的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評分標準: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3分,答出三點得4分。)5.①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積極提高生產力,是文明進步、繁榮發(fā)達的第一要務(基礎);②各區(qū)域文明體之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多元融合,是促進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創(chuàng)新與優(yōu)秀傳統(tǒng)相結合,是文明主導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給滿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6.D【解析】D項“體現了抗戰(zhàn)時軍民強烈的自我覺醒和革命斗爭意識”錯,表現抗戰(zhàn)時期軍民頑強不屈的斗志和對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7.B【解析】B項“多用對話和心理直白的方式”錯,并未明顯使用“心理直白”的方式。8.①“藏”呼應標題,點明文章主要內容。②“藏”統(tǒng)攝小說情節(jié)?!安亍笔翘囟v史時期百姓生存及斗爭的一種方式。文章寫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園里,百姓掩護淺花,女人們在人群中極力隱藏自己,淺花躲藏起來生孩子等情節(jié),都與“藏”有關。③“藏”暗合小說主題。“藏”表明人們?yōu)榱宋磥淼膭倮^續(xù)潛藏斗爭的決心,也表明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戰(zhàn)斗力,深化文章主題。(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9.①“全”:文章選取了“高粱葉”“黑豆葉”“豆棵”,菜園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陽”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鄉(xiāng)村春夏間的景物,較為全面地表現了當地的“生活和自然”。②“粹”:文章開頭寫“黑豆葉”凝結露水,文中寫“黑豆花”散發(fā)香甜味道和“甜瓜”快熟了,結尾寫“黑豆花”結果和“甜瓜”落蒂,重點選取了黑豆和甜瓜兩種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題。③“全”和“粹”相結合的景物描寫,既展現出勃勃生機、美好寧靜的景物特征,為故事開展提供了環(huán)境背景,又烘托了對敵斗爭的氣氛,蘊含著抗戰(zhàn)必勝的蓬勃希望和堅定信念。(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10.BMO【解析】原文:又曰:“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1.B【解析】A項文中的“更”意為“輪流”,后句的“更”意為“重新”“再”的意思,含義不同。B項兩個“昃”均指太陽偏西的時候,含義相同。C項兩個“中”均是“合乎”的意思,含義相同。D項兩個“致”都是“羅致、招致”之意,含義相同。12.C【解析】C項“對阿諛奉承,不讓自己滿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錯誤,文段二尾句,“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已意?!币鉃椋禾铺谙铝畎俟?,希望百官對自己的詔敕發(fā)布不要一味順從,對不合理的地方要積極諫諍。13.(1)誰敢不竭盡心力來做好自己的本職事務,為什么憂慮天下不太平安定呢?(①“修”做好②“職業(yè)”,本職事務。③“何…乎”反問句式。評分標準:譯出大意給1分;“修”“職業(yè)”“何……乎”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我)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給安頓煩苦勞累,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①“供頓煩勞”,使動用法。②“是”,正確的、對的。③“法”,效法。評分標準:譯出大意給1分;“供頓”“是”“法”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14.①辨識良才,勤問百姓疾苦。②選賢任能,賞罰制度分明。③竭力為善,戒驕惰去奢縱。(評分標準:每點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貞觀元年閏三月,唐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愛弓箭,得到了十幾張優(yōu)良的弓,自認為沒有比這些弓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拿給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說‘都不是好弓。我追問他原因,工匠說:‘木頭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紋理就是斜的,造出來的弓雖然有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精準。’我才明白以前對弓的辨別也不夠精通。我以前堂弓箭平定天下,對它的認識還不能全面,更何況天下的事務,哪能完全通曉。”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并且屢次召見他們,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和國家政事的得失。貞觀四年,七月,皇上問房玄齡、蕭瑀說:“隋文帝是怎樣的君主?”回答說:“文帝勤敏為政,每次臨朝辦公,有時超過中午,五品以上的官員,引接他們入座論事,通過衛(wèi)士傳遞食物就地食用。雖然本性不仁厚,也是個振勵精神、以圖平治的君主。”皇上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精明又喜歡苛察;不精明則了解不通達,喜歡苛察則對人多疑,凡事皆親自決斷,不委任群臣。天下事繁多,一日要處理無數機務,即使再費心勞力,哪能一一合理!群臣既然了解君主的心意,只有采用君主的決定接受成規(guī),雖有愆失,不敢諍諫,這就是二代滅亡的原因。朕就不是這樣。我選拔天下的賢能才士,曾于百官之位,使他們思考天下事,通由宰相,深思熟慮,認為方便安穩(wěn),然后奏上聽聞。有功就賞,有罪就罰,誰敢不竭盡心力來做好自己的本職事務,為什么憂慮天下不太平安定呢?”因而下令百官:“自今以后,詔敕發(fā)下有不合適的地方,都應拿來上奏,不可一味順從,不盡自己的心意?!必懹^二十二年,正月,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賜給太子,各篇名是《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太宗說道:“修身治理國家的道理,都在這十二篇之中了。我一旦逝去,就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