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_第1頁
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_第2頁
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_第3頁
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_第4頁
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治理

[]F822[]A[]1006-2025(2011)09-0015-05一、文獻綜述及評價關于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李學榮(2011)認為,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guī)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fā)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xù)上漲的經濟現象?!盵1]黃慧慧等(2008)認為,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在開放的經濟社會中,由于本國與國際市場關系緊密,當國外存在通貨膨脹、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時,就會通過本國與國際市場的傳導途徑(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傳播到國內,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普遍、持續(xù)上漲的現象。”[2]可見對于輸入型通貨膨脹,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是國際市場出現通貨膨脹,通過進口、資本流入等途徑傳導到國內,從而使本國發(fā)生通貨膨脹。李學榮(2011)認為,“2007年~2008年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與大宗初級產品的價格上漲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大宗初級產品的價格上漲和同期美元貶值是相關的。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急劇上漲,再通過國際貿易傳遞到我國,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危害”。應該采取“加強國際貨幣領域的合作,挑戰(zhàn)美元的霸主地位,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并不斷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3]措施治理通脹。得出2007年~2008年是輸入型通貨膨脹結論的還有熊黎(2008)、康波和冷崇總(2008)等,主要依據是同一時期國際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我國對外依存度高和外匯儲備與外匯占款高。治理對策是減輕外匯儲備占款對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快匯率機制改革、消除國內經濟隱患、加大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控制人民幣升值預期等。[4-5]林建華、任保平(2009)認為,2007年~2008年我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經濟增長結構”、“需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減少流動性,實現物價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來化解通貨膨脹”。[6]黃安仲、謝海蓉(2010)通過對2006年~2008年數據的研究得出“2006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而不在于國際進口商品價格沖擊”[7]的結論。李夢凡(2011)認為,2007年~2008年以及當前通貨膨脹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貨幣超量發(fā)行,“通貨膨脹本質上就是現實中的貨幣多于日常交易中需要的貨幣,造成貨幣相對于商品而言過剩。”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控制貨幣來源;二是增加貨幣流向?!盵8]總之,對于2007年以來我國產生通貨膨脹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認為是輸入型通貨膨脹;一種認為是國內貨幣超量發(fā)行造成的;一種認為是國內經濟增長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自然災害、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也是我國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那么,在進入后危機時代,我國國內發(fā)生的通貨膨脹是否屬于輸入型通貨膨脹,或者說輸入型通貨膨脹在其中到底發(fā)揮了多大作用,如何治理?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二、后危機時代輸入型通貨膨脹形成機理(一)后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的表現由于2007年以來對國內通貨膨脹的治理與國際金融危機的疊加效應,我國PPI從2008年12月~2009年11月連續(xù)12個月出現了負增長,CPI從2009年2月至10月連續(xù)9個月出現了負增長,最低為2009年7月,PPI為-8.2%,CPI為-1.8%(如圖1所示)。之后商品價格一路走高,PPI在2010年2月,達到5.4%,CPI在2010年11月,達到5.1%,盡管中央銀行先后11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凍結資金近4萬億元人民幣,4次調高存貸款利率以及連續(xù)出售央行票據。但到目前為止,我國PPI和CPI仍然維持在5%以上的高位。圖12007年2月~2008年5月我國PPI、CPI同比變動趨勢圖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統(tǒng)計公報與相關各月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二)后危機時代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1.進出口貿易輸入通貨膨脹后危機時代我國是否發(fā)生了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看這一時期國際商品市場是否發(fā)生了持續(xù)性價格上漲,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是否高度相關,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是否容易傳導到國內市場。首先,從我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分析。自2002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呈現出以下特征,初級產品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參見表1),由2002年的16.69%提高到2011年1季度的33.49%,即使是經濟回落的2009年也達到28.75%。在進口的初級產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占到80%以上,如2002年占比為85.28%,2007年~2011年1季度分別為91.67%、92.71%、91.56%、92.43%、93.66%。而初級產品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卻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8.77%下降到2010年的5.18%。工業(yè)制成品進口額在進口總額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83.31%下降到2011年1季度的66.51%;工業(yè)制成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占比逐步走高,由2002年的91.23%提高到2006年的94.54%,此后一直保持在94%以上的高位??梢娢覈鳛槭澜缰圃鞓I(yè)大國,大量進口了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再通過加工制造,大量出口了工業(yè)制成品,形成了對國際上鐵礦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初級產品進口和對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雙重倚賴。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約為50%,鐵礦石對外依存度為63%,銅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都在60%以上,大豆、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70%。據有關測算,國際能源價格每上漲1%,將推動國內CPI上漲0.1%。[9]如果國際市場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經由進口傳導至我國,首先會推動PPI上漲,最終會推動CPI進一步上漲,從而使我國全面出現通貨膨脹。其次,從我國進口商品的國際價格走勢分析。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2009年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強勁反彈之后,2010年其價格繼續(xù)全面走強,IMF編制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10年12月商品價格綜合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24.0%,其中工業(yè)用農業(yè)原材料、有色金屬和食品類價格指數漲幅居前,分別為32.1%、32.1%和26.5%。2011年1季度,糧食、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商品價格均漲勢迅猛,西亞、北非地區(qū)產油國局勢不穩(wěn)更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石油價格持續(xù)上漲。從糧食以及食品價格來看,因主產區(qū)減產,國際糧價于2010年下半年開始迅速攀升,油價快速上漲及全球谷物庫存急速下降,助推了國際糧價屢創(chuàng)新高。截至2011年3月份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編制的食品價格指數連續(xù)8個月上漲,2月份升至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3月末,芝加哥交易所玉米、小麥、大豆和豆油價格分別比2010年同期上漲96.2%、61.2%、44.0%和48.6%。從鐵礦石來看,實行了近40年的鐵礦石年度定價機制于2010年宣告終結,轉而采用與現貨市場價格掛鉤的季度定價機制。新的定價機制使得鐵礦石價格與市場需求變化聯(lián)系更加緊密,價格波動也更加頻繁。2010年末,中國進口印度粉礦價格比2009年長協(xié)價上漲了118%~149%。鐵礦石價格上漲在推高鋼鐵價格的同時,也使鋼鐵廠商的利潤受到擠壓。從石油價格來看,依據英國布倫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薩斯原油的平均價格編制的IMF出口單位價格指數年率(以美元計價),2007年~2011年分別為10.7%、36.4%、36.3%、2010年27.9%、35.6%(預測值)。在國際商品價格居高不下、進口商品與國內生產部門有著廣泛聯(lián)系時,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就會帶動各部門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帶動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并最終由輸入型通貨膨脹轉化為國內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最后,從進口產品稅負角度分析。由于我國進口商品需繳納關稅、增值稅等流轉稅,隨著進口商品特別是工業(yè)用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稅負將明顯加重,無疑會增加輸入國內商品的成本,進而推高國內工業(yè)制成品價格。此外,由于我國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且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定價權,國際壟斷企業(yè)肆意提高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政府卻無法通過相應的限價措施緩解企業(yè)成本上漲的壓力。2.國際資本流動輸入通貨膨脹首先,持續(xù)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流入導致本幣投放增加。2002年~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額依次為304.26億美元、254.68億美元、320.97億美元、1020.01億美元、1775.08億美元、2643.40億美元、2981.26億美元、1956.89億美元、1820.83億美元;2011年1月~5月累計進出口順差額為229.63億美元。持續(xù)的貿易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國內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其次,外商投資增加,加上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從而使外匯占款高企,增大了流通中貨幣投放的壓力。外匯儲備的積累一方面表現為中央銀行外匯資產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和其他形式儲備貨幣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通過銀行系統(tǒng)的貨幣創(chuàng)造和貨幣乘數效應,成為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然后,通過貨幣因素推高國內資產價格,進而推高PPI、CPI,加劇了通貨膨脹。如圖2所示,1999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46.75億美元。2002年12月末為2864.07億美元,截至2011年3月末為30446.74億美元,是2002年的10.63倍。外匯占款數額巨大,從2006年的84360.81億元人民幣提高到2011年4月的220472.7億元人民幣,外匯占款在、中的占比從2006年的66.94%和24.41%提高到2011年4月的82.65%和29.11%。通過對輸入型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后危機時代對鐵礦石、原油等大宗初級產品進口的倚賴以及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的累積效應,已經成為我國產生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三)后危機時代輸入型通貨膨脹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政府投資驅動型與出口導向型交替推動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所導致的經濟結構扭曲,弱化了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是后危機時代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深層次原因。1997年以來,我國實際上采用的是政府投資驅動與出口拉動交替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如表2所示,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拉動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是持續(xù)的投資增長,2001年~2004年的經濟持續(xù)高增長,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功不可沒,隨著2005年~2007年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增大,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投資的手上??梢钥闯鲞@是一種明顯的政府投資驅動與貿易拉動交替推動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各國發(fā)展經濟的經驗證明,消費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而我國消費一直沒有發(fā)揮主力軍的作用,大部分年份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呈現下降趨勢。過分依賴政府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會導致經濟結構的扭曲。一是政府高投資大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必然加重對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在國內市場無法充分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情況下,只能依賴進口解決這一問題;二是高投資容易加劇產能過剩。對國有企業(yè)的高投資,助長了國有企業(yè)對上游產業(yè)的控制,使壟斷加劇,經濟效率降低,過多的產能只能通過出口尋找出路;三是政府財力無法長期支撐持續(xù)的高投資,迫使政府采取進一步加重稅負或者增大赤字的手段,更加深度地干預經濟,從而使市場作用受限,失去自我修復功能;四是政府及國有企業(yè)的大量投資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加劇投資結構的不合理性。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同樣扭曲了中國的經濟結構。首先,持續(xù)貿易順差下累積的龐大外匯儲備會促使央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增加國內的流動性,加劇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其次,次貸危機后,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通過貶值拯救美國經濟,但這個拯救是以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升值為代價的,如人民幣升值,會使得熱錢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導致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劇。再次,中國經濟長期倚賴國際市場,一旦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國內經濟將會受到重創(chuàng)。三、后危機時代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治理(一)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具體措施是調整分配制度、提升產業(yè)結構、打破行業(yè)壟斷、擴大內需,繼續(xù)推進市場化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在當今國際社會,即使是美國、日本這樣的外向型經濟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仍然是消費。消費驅動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健康發(fā)展的保證。過分依賴政府投資或過分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都是不可持續(xù)的經濟增長方式。首先,要注重發(fā)揮投資與消費的協(xié)調拉動作用,把增加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著力點,把投資增長更多地與擴消費、惠民生的政策結合起來,實現一舉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設,既可以拉動投資,也可以帶動居民的消費;其次,重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國內收入分配政策上進行相應的預先調整,如實施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等。近些年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明顯放慢,2009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9.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153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8.5%;201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7.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0.9%。收入的增長低于GDP的增長,更低于稅收的增長;再次,要正視我國當前貧富差距過大的現實。一方面國內消費增長乏力,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中國又是世界奢侈品的消費大國,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于2011年6月9日在北京發(fā)布的《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2011官方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3月底的近一年內,中國人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累計近500億美元。而法國、意大利、英國主要區(qū)域奢侈品商業(yè)消費區(qū)近一年間的有效購買數據顯示,6成以上的購買者為中國人”[10]。說明我國目前貧富兩極分化現象比較突出,應妥善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yè)、企業(yè)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利用收入分配政策、稅收政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等,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另外,要更大力度地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增加醫(yī)療、教育、環(huán)保等方面民生項目的投入。針對目前中國金融、主體運輸、電信、電力、傳媒等行業(yè)受到“壟斷”力量控制以及國有部門要素資源和資本優(yōu)勢明顯的現實,除部分出于增強國際競爭力需要的壟斷行業(yè)外,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打破行業(yè)壟斷,鼓勵和推動民營經濟進入這些行業(yè)。在推動產業(yè)結構升級方面,應在提高制造業(yè)技術水平的同時,積極推動產業(yè)鏈向制造業(yè)兩端延伸,如上游的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下游的訂單處理、批發(fā)、零售等等。積極發(fā)展如信息咨詢、擔保服務、風險投資、信托租賃、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yè)。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減輕環(huán)境壓力,增加產業(yè)附加值,逐步降低對國際大宗初級產品進口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依賴。(二)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抑制物價上漲從長期來看,治理通貨膨脹的治本之策是改變經濟發(fā)展模式,但從短期來看,必須減少流通中過多的貨幣量,加強對流動性的監(jiān)督管理。對作為貨幣政策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