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社會科學“語言轉向”現(xiàn)象的思考
K234:A1009-055X(2012)05-0001-10“語言轉向”這一提法近年在哲學領域頻頻出現(xiàn),轉引陳嘉映[1]13的話,“古代哲學注重的是本體論,從近代開始,哲學注重的是認識論,到了20世紀,哲學注重的是語言。”一般研究認為西方哲學研究經(jīng)歷三個階段:本體論階段、認識論階段、語言哲學階段。實際上,哲學家對語言的關注由來已久,無論是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老子等,還是近代的洛克、貝萊克、休謨、康德、萊布尼茨等人都十分關注語言。到了20世紀初,哲學上正式提出了“l(fā)inguisticturn(語言轉向)”①。除了哲學外,其他學科如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等[2]-[17]均提出了“語言轉向”。盡管這些“語言轉向”的提出和哲學上“語言轉向”存在著差異,但由此引發(fā)的思考是:這么多學科都提出了“語言轉向”,是偶然巧合呢?還是另有原因呢?一、各學科“語言轉向”考評這么多社會科學都提出了“語言轉向”,但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在探索其背后根源時,還需對各學科“語言轉向”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由于相關研究甚多,只能有所選擇分別加以概述。即便在哲學領域內,不同研究者的“語言轉向”也大相徑庭。陳嘉映[1]14將其總結為:“1)新邏輯的發(fā)現(xiàn);2)對古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厭倦;3)反對哲學中的心理主義;4)語言科學的建立和進步?!彼M一步認為,“概念思辨本來就主要是在語言分析層面進行的,當概念思辨成為哲學的主要工作,語言轉向也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1]15”。有一種說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弗洛伊德、叔本華、尼采等西方思想家對理性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無情批判下,理性至上、實體永恒等原本根深蒂固的觀點一時被解構得支離破碎。眾多思想家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原本只被視為日常交流工具的客體性范疇——語言,于是出現(xiàn)了語言轉向。但威廉姆森[18]認為概念轉向是比語言轉向構成更為廣泛的運動,對語言與思想的相對優(yōu)先性持中立態(tài)度。不管怎樣,“語言轉向”的確發(fā)生過而且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經(jīng)濟學的“語言轉向”也受人關注?,F(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學影響很大。以新古典主義為主的當代經(jīng)濟學研究者喜歡使用復雜的數(shù)學分析工具和計量模型,似乎還很少有經(jīng)濟學學人注重經(jīng)濟學分析中的語言問題。到了20世紀末,博弈論經(jīng)濟學大師魯賓斯坦(Rubinstein)終于意識到了語言與經(jīng)濟的重要關系,提出了語言的經(jīng)濟學分析和博弈論經(jīng)濟學的語言問題。他在《經(jīng)濟學與語言》[19]中試圖將經(jīng)濟學的主流理論“博弈論”置于一個廣闊理性推理和語言交流的知識版圖上,并暗示經(jīng)濟學研究有“語言轉向”的趨勢。國內韋森系統(tǒng)研究過經(jīng)濟思想史上關于語言的問題?!坝捎谡Z言構成了人之成為人的主要維度,不了解語言,不研究語言在人類社會形成和市場機制運作中的作用,……研究語言在人類社會種種生活形式的生發(fā)、型構與變遷中的作用,以及反思、描述并試圖從各種理論視角復現(xiàn)人類經(jīng)濟社會中種種自然秩序的經(jīng)濟學所使用的語言本身,就成了經(jīng)濟思想界認識和洞悉人類生活世界研究進程的一種自然推進的結果”[20]?!胺烧Z言學”是語言學一分支,它從法律角度研究語言,或者研究法律上的語言,這和從語言角度研究法律不太一樣?!胺ㄊ钦Z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給法下定義,都離不開語言:1)立法者——法是意志和命令(這兩個東西都需要語言體現(xiàn));2)司法者——法是判決(判決是語言);3)守法者——法是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是語言);4)功能觀——法是工具(工具是語言);5)馬克思主義——法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意志要借助語言體現(xiàn))”[3]??梢姺▽W與語言學聯(lián)系是多么的緊密。法學研究中的詮釋和修辭研究歷史悠久,很早就關注語言問題。作為現(xiàn)代法理學奠基人之一,哈特通過對法律規(guī)則、法律規(guī)范或者法律制度的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形成法律的一般概念、原理和體系,哈特②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移植到自己的法理學中,從而帶來了20世紀法理學的“語言學轉向”。他的專著《法律概念》建立分析法學[21]。法學的“語言轉向”目的是借助語言研究成果在法理、立法、司法解釋和審判等環(huán)節(jié)上進行更加合理的研究和實踐。教育當然需要語言。教師上課需要言語,還需要用言語與學生交流。教育一刻都離不開語言,因此教育非研究語言不可。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學的使命之一在于讓教師學會說話,而教育的使命之一在于讓學生學會說話。因此研究如何讓教師說恰當?shù)脑捠墙逃龑W的重要任務之一。語言學話語分析有專門“研究”classroomdiscourse或teacherdiscourse,它們大多描述課堂話語的特征,提出改進有效的課堂話語。海德格爾提出過“走向語言之途”,因而也存在“通向語言之途的教育”,“教育所要最終達到的語言……這是一種工具論語言和本體論語言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并保持一定張力的語言。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實現(xiàn)在語言中得到更深刻、更清晰的認識,教育才能實現(xiàn)人在語言中真正的生命成長?!盵7]心理語言學是語言學一重要分支,語言、心理、認知關系密切,“語言轉向”已經(jīng)成為心理學界公認的事實。心理學不應再去構造能調控人們心理與行為的種種理論模式與模型,而是在人們的交往行為和話語活動中啟迪心智、激揚潛能,通過對各種文化和實踐的闡釋發(fā)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因此,“心理學的語言轉向促使心理學的理論追求開始從本質論轉向存在論,在思維方式上從還原論轉向整體論,在心理科學觀上從自然主義科學觀轉向社會文化科學觀,在文化模式上從單一文化模式轉向多元文化模式[6]”?!靶睦韺W在語言轉向視角下,改變了心理學研究本身的性質,即心理學已被放入一個公共話語的背景下加以考察”[22]。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說,歷史只是“以敘事散文話語為形式的語言結構”。歷史研究有很多模式,受18世紀啟蒙思想理性主義的影響,人們認為歷史是客觀的,只要找到足夠的材料就能揭開史實??珊髞戆l(fā)現(xiàn),歷史文獻的可靠性受話語的影響很大,因此開始從語言學視野去考察歷史。如何理解文獻文本中的語言,將直接關系到對史實、歷史態(tài)度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而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會給歷史研究帶來很多令人欣喜的結果。History,theory,text:historiansandthelinguisticturn[23]是一部歷史學語言視角的典范,再進一步,它會影響歷史哲學;《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西方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研究》[24]探討了語言視野下的歷史哲學。而在政治、國際關系等領域通常喜歡用批評話語理論(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對隱含在政治話語中的權力、意識形態(tài)等進行研究。后來就有人提出了政治學中的“語言轉向”和國際關系學中的“語言轉向”[25]。此外,還有大量的研究關注文學、文化研究、建筑學、社會學、宗教學、地理學、管理學、外交學等領域的“語言轉向”[26,27,28,29,30,31,32],此處不再贅述。綜上,社會科學在闡述“語言轉向”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先將哲學上的“語言轉向”描述一番,然后再轉到自己的研究上去。難道是哲學的“語言轉向”促發(fā)了這些學科的轉向?此外,還需對“turn(轉向)”進行界定。turn表明原本沒有重視的東西,現(xiàn)在引起重視了,但并非研究的中心改變了。比如說經(jīng)濟學研究的中心依然是經(jīng)濟,但以前可能忽視了語言的作用,現(xiàn)在開始關注語言對經(jīng)濟的作用,而不能說經(jīng)濟學重心轉移到語言了。二、“語言轉向”背后的動因:人文性的回歸哲學研究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當哲學提出“語言轉向”時,它就有可能影響其他學科。這些社會科學喜歡引介哲學上的“語言轉向”,目的可能有二:一是讓讀者知道“語言轉向”是怎么回事;二則有可能是想在哲學上找到依據(jù),為自己研究的合理性提供支撐。要追究為何這么多學科都提出“語言轉向”。除了哲學上的依據(jù)外,也許還會找到這樣的理由:語言是貫穿這么多學科所必須要談的東西,當本體論上升到認識論,而認識論就得涉及語言,從語言著手,就會加深對該學科的研究,使該門學科研究更具哲學高度。這些原因都底氣十足,但卻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至于第一條,哲學的影響不可否認,但即使哲學出現(xiàn)轉向,社會科學也不一定非得跟著轉,畢竟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只有當該學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需要外部的力量時,才會吸收借鑒其他學科。這并不否認任何學科都受到時代背景和它所處時代任務的制約,以及當時社會主流學科的影響,跟風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如果該學科內在動力不需要借助“語言轉向”來幫助的話,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這么多學科同時提出“語言轉向”。因此,哲學上“語言轉向”的影響是有的,但不是根本動力。根本動力來自于各門學科內在發(fā)展的動力需求。至于第二點也是合理的,語言的確非常重要,作為人類共性的東西,語言可以為各門學科發(fā)展提供很好的視野,但這些學科“語言轉向”的目的不是為了研究語言,而是借助語言來更好地推動自己學科發(fā)展。(一)人文學科的科學化——社會科學的產(chǎn)生繼續(xù)討論之前,需要了解學科的三大分類: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后兩者容易區(qū)分,而后兩者之間卻不易區(qū)分。一般認為人文學科是以觀察、分析及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門學科(哲學、文學、藝術、歷史、語言等)和知識的總稱。而社會科學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③。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jīng)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到有很大的差別,“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與“科學”反映出兩者的性質、研究目的和旨趣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中的某些層面和現(xiàn)象,所謂科學的方法又是指什么呢?這就需要追溯歷史了。嚴格來說,19世紀之前,社會科學研究還包含在人文研究之中,那時還沒有產(chǎn)生社會科學。實際上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沒有今天所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分,如亞里士多德研究的領域包括自然、社會和人文領域。今天屬于社會科學的經(jīng)濟學、法學、管理、教育等研究工作多是由哲人、文學家同時完成的。如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就是對經(jīng)濟規(guī)律的總結??鬃蛹仁撬枷爰摇⒄軐W家又是教育家,張衡既是文學家又是科學家。西方文藝復興和18世紀以理性主義為標志的啟蒙運動,將現(xiàn)代自然科學分離出來。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初指知識,后指學科,到了19世紀,專指自然科學,也就是用實驗方法來研究自然世界的學問。從17世紀開始的歐洲社會,伴隨著自然科學的分離和發(fā)展,一切社會認識在啟蒙思想的鼓動下進行不斷的理性化,而啟蒙思想的本質是將一切理性化,這對當時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理性促動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西方一大批科學家如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牛頓等人橫空出世。到了18世紀,人們看到自然科學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改變了整個世界,在理性主義和自然科學的啟示下,人們開始相信科學革命不僅僅能在自然科學上改變人類,而且還能改善政治、道德、社會、經(jīng)濟、文學批評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其基本特征可以說是“將牛頓時代的新科學方法運用到解決其他智力和哲學問題的趨勢④”。人們希望在人文社會研究上,也能像自然科學研究一樣做到完全和精確預測未來,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控制社會各種現(xiàn)象,從而能像自然科學家那樣駕馭和控制自然規(guī)律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今天社會科學的研究宗旨和目的與自然科學如出一轍。社會科學從人文學科中最早分化出來的是社會學,法國的奧古斯特·孔德首次提出“社會學”這一術語⑤,試圖模仿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學科而創(chuàng)立的一門研究社會的科學。在方法論上,孔德認為可以直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移植進來,為此,他大力倡導“實證哲學”。他的名著《實證主義教程》充分證明了他的理念,按照他“三階段論”中實證的程度把科學發(fā)展的順序大致歸納為六門: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社會學”的提出引發(fā)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分離。此后,經(jīng)濟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等一系列社會科學分離出來。(二)社會科學的危機這些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將經(jīng)典自然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上升為自己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經(jīng)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才是唯一正確的,除此之外的科學觀和方法論都是非科學的。經(jīng)典自然學科雖然承認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但本質上卻認為只是某些共同元素構成的,因此他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些元素并分析它們。很多人文社科研究者也期望著能像化學家那樣用元素周期表的方式來解釋自己學科的現(xiàn)象,因為科學哲學教導他們只有用經(jīng)典自然科學方法獲取的知識才是可靠的,其他的都不可靠。人和人類社會雖然起源于自然,但人類活動和人類的精神早已超越它的物質,簡單套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只會得出簡單的結論,而忽視人的價值和尊嚴,只會導致研究成果嚴重扭曲事實。不可否認,人們建立社會科學的目的是良好的,為了改造世界,更好為人類服務。也看到了社會科學使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取得很多成果。但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這是和自然科學研究對象最大的差別。人和社會太為復雜,面對著如此復雜的人和人類世界,采用單一的數(shù)學模式、建模公式等簡單化程式化的方法去研究而排除人的復雜性、人的價值和情感的研究往往是靠不住的。即便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沒有單一的結論。拿物理學來說,19世紀末,物理學征服了全世界,經(jīng)典力學、經(jīng)典電動力學和經(jīng)典熱力學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物理學家相信世界上所有的基本原理都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物理學已經(jīng)盡善盡美了。但很快為量子時代所取代,經(jīng)典物理像泡沫般破滅凋零。量子物理學甚至打破了曾經(jīng)堅定信奉的嚴格因果律,從哥本哈根派的概率解釋、不確定原理和互補原理摧毀了經(jīng)典物理世界的嚴格因果性和世界的絕對客觀性。之后出現(xiàn)的平行宇宙理論、退相干理論、隱變量和超弦理論都無法再建立起一個終極理論。自然科學研究已經(jīng)從只追求整齊劃一的規(guī)律發(fā)展到了更注重觀測。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結論也不是鐵板一塊,整齊劃一的,也充滿了爭議與未知。人類科學發(fā)展史表明,對真理的探索永無止境,大自然可能始終不會將其終極秘密展示給人類。將自然科學等同于科學,而又將科學等同于真理,是當代人對科學認識的最大誤區(qū)。而在自然科學方法主導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如果不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就會視為不科學⑥。正是在經(jīng)典自然科學方法主導下,社會科學研究出現(xiàn)了危機,帶來了一系列惡果:生態(tài)危機,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人的欲望肆意滋生,導致污染嚴重,生態(tài)嚴重失衡;社會倫理危機,經(jīng)濟學的模型只能估算出GDP的發(fā)展,而無法對社會道德倫理進行調節(jié);教育領域的數(shù)字、統(tǒng)計無法解決教育中的真正問題,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人性危機,人的機械化,人被自然本能化,整體人性的分裂與片面化;工具理性吞沒了道德和價值??茖W主義無法解決規(guī)范問題,價值立場問題。人類除了理性之外還需要道德、情感的生活,需要平等與正義,但在理性主義和科學至上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社會科學研究的危機除了這些,還有方法論上的質疑。很多學者對社會科學方法論自然科學化提出了挑戰(zhàn),對自然科學方法主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合法性進行了重新思考[36]。比如法學領域需要重視具體問題之中價值判斷的正當化。長期以來,法學皈依于科學主義,不研究道德問題,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無法解決問題。[33](三)途徑之一:人文的回歸如此,社會科學的研究沒有像當初預想的那樣能讓人們完全駕馭社會,相反帶來相當嚴重的惡果,因此很多學者反思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最為著名的是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他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對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了徹底的反思。韋伯首先區(qū)別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使用了“文化科學”來界定,特別強調人類的精神生活。韋伯認為:“社會科學的對象是文化事件。文化事件的規(guī)定包含著兩種基本要素,這就是價值和意義”[34]161。在反對自然科學沙文主義和維護社會科學的方法特殊性的同時,他也堅持認為文化科學是一門客觀的經(jīng)驗科學。他認為價值是文化科學概念形成的先決條件,價值關聯(lián)決定了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分野。國內有不少學者,對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了反思[33][36][37]。社會科學反思的結果是:不能再唯自然科學和理性主義為首了,要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道德,要回到“人”身上。從這種意義上說,社會科學是要向“人文學科”回歸。而“人文學科”是以觀察、分析及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門學科。社會科學原本與人文學科是一家,現(xiàn)在他們發(fā)現(xiàn)離開人類的情感、價值去走向純粹的理性主義是行不通的,于是回歸人文?!叭宋霓D向”并非是用人文學科的方法或知識來指導社會科學,而是社會科學必須關注人類的情感、精神與價值,用人文學科的精神和理念來指引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人文”這一概念涵義比較復雜,不同歷史時期,含義不同,與之相關的有“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等概念?!叭宋摹钡脑搭^和演變異常復雜。本文強調從治學理念的角度,而非面面俱到。歐洲從古希臘開始有著自己的人文傳統(tǒng),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提出了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體系,它既同“人文”概念相關,但更有自己的特點?!叭宋闹髁x”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歷史變化有了不同的內容,但其核心價值與“人文”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對人的關注。文藝復興后特別是啟蒙運動導致理性主義占據(jù)主動地位,人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人文主義核心價值側重于人道主義,屬于道德的觀念??梢哉f啟蒙運動后歐洲傳統(tǒng)的人文理念似乎斷層了,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占據(jù)主導地位。在中國“人文”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币话阏J為這里的人文指禮樂教化,強調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人文觀,這種人文觀不僅要求處理個人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也十分重視對個人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鬃犹岢靶藜骸保犹岢觥靶奚怼?,以禮樂養(yǎng)人,使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它們與人文學科有著類似的價值觀和取向,都關注人的價值、道德、情感等。“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于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問題,并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從而為人的行為確立和提供某種價值導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應如何’的問題”[38]。社會科學在揭示社會規(guī)律,獲得普遍知識時,如果不關注人的價值,就必然會走進死胡同,陷入上面提到的惡果中去。當社會研究者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處境和危機,就會采用各種辦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人文轉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需要用某些具體細節(jié)去落實。韋伯只是在大的方向上提出了想法,但并未提出具體細節(jié)。而“語言轉向”正是“人文轉向”的一種細節(jié)性措施方式?!罢Z言轉向”本質上是一種“人文轉向”,一種社會科學回歸人文的呼聲。因為語言具有某種共性和特殊性,因此這些學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語言作為人文回歸的前奏。(四)語言的人文性為什么說“語言轉向”是一種“人文轉向”呢?首先,語言貫穿于社會科學各領域,是他們共有的;第二,“語言”的關注具有人文性。這可能有爭議,語言在不少人看來,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何來的人文性?語言確實具有工具性,可以使用語言工具來交流、學習、生活等;但語言也可以用來傳載人類的文明、知識和精神,每個人的言語都不同,每個民族的語言也不同。因此語言可分為“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下是一種工具,使用工具來幫助人類日常生活;形而上則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價值觀念。語言和語言學不是一回事,語言學研究中現(xiàn)在也存在兩種分野:人文和科學的。但語言本身卻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語言是屬于人本身的,而不是外在的,甚至可以將語言視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赫爾德(JohannGottfriedvonHerder)指出,語言是心靈的自然稟賦,唯有語言才使得人具有人性;語言與思維不可分離,民族精神與民族語言密切相關。洪堡特也持這樣的觀點,大家熟知的“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語言,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的精神?!辟さ履瑺栒f“人是具有語言的存在”,海德格爾指出“語言是人類的家園”。人文性是人類對自己道德和價值的追求和完善。語言的人文性十分突出,屬于人本身,反映人類的思想、情感、靈魂和世界觀?!罢Z言不是傳統(tǒng)語言學所認為的思維和交際工具,它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思想,是生活自身的存在,就具有意義和精神,它負載著個人的精神生活和世界觀,負載著多姿多彩的人類文化。人有了語言,便有了他的精神世界。語言是人的世界,是人類的家園,包孕著無限豐富的人文精神,這就是語言人文性的內涵所在”[39]。因此社會科學研究者看到哲學“語言轉向”后默契或無意識地試圖借助“語言”這個人文性十足的物象來幫助自己學科向“人文”靠攏,回歸人文。社會科學本就是從人文學科中分離出來的,“人文”的回歸合情合理。三、人文學科的困境與出路社會科學努力借助人文學科的價值導向試圖從完全“科學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僧敶宋膶W科也存在極大的困境,不僅出現(xiàn)了類似社會科學的“完全科學化”,甚至在功利主義至上的喧囂中,人文學科普遍被認為沒有“什么用”。在高度實用主義主宰一切時,人們首先會審視是否會帶來利及利的多寡。因此出現(xiàn)“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文科表面在發(fā)展,卻備受限制和歪曲,實際上已經(jīng)視為政治或工商的附庸”[40]。這種情況在中國愈演愈烈,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文學科也曾面臨過這樣的危機,不過經(jīng)過深刻反思,已經(jīng)深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種種措施去拯救人文學科⑦。(一)人文學科的困境與危機社會科學在完全走向“科學”道路之后,按照自然科學的方法、模式和目的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本無可厚非,只不過在自然科學方法的主導之下,其研究目的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試圖采用自然科學的實證、實驗方法最終找到了支配人類社會的幾個規(guī)律。這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將社會研究的結果定位為幾個支配規(guī)律,這樣的研究旨趣和志向不能不說是一種“形而下”。人類社會復雜的多樣性不可能只用幾個規(guī)律就能解釋清楚,這并非一味否定“科學”方法和目的的合理成分,但是如果將研究終極目標定位在如同幾個化學元素支配一切的思路上,經(jīng)典自然學科雖然承認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但本質上卻認為只是某些共同元素構成的,因此他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些元素并分析它們。很多人文社科研究者也期望著能像化學家那樣用元素周期表的方式來解釋自己學科的現(xiàn)象,按照他們的思路,人類社會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可能也不那么多元與復雜,最終也就那幾個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皆是人形成的,試圖解釋人行為的根本規(guī)律如同要揭示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無法將人類生存的意義用幾個規(guī)律加以總結,因此試圖一勞永逸采用自然科學為旨趣的社會科學研究永遠只是一個夢想⑧。而從自然科學發(fā)展的進程來看,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發(fā)展,經(jīng)典時代由幾個支配規(guī)律的思維方式似乎已經(jīng)過時,當代科學家更關注的是能夠對大自然說出些什么,強調觀測。自然科學的新思路和新發(fā)展可能并沒有引起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注意,那些死抱“科學主義”的研究者,其思維模式依然是自然科學經(jīng)典時代的套路,對新的科學思維全無了解,而且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別人“不科學”。在引入自然科學方法之后,社會科學研究確實有了新的視角,也取得了新成果,畢竟能用幾個規(guī)律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研究是非常誘人的。因此,人文學科也將自然科學方法引入,實證和實驗方法也確實給人文學科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此后,人文學科形成了“人文派”和“科學派”兩大派系,甚至兩大派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科學派”占了上風。人文學科正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科學派給吞噬,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為科學哲學教導這些“科學派”只有用經(jīng)典自然科學方法獲取的知識才是可靠的,其他的都不可靠。他們動輒說:你們的研究是不科學的。但實際上“科學”并非只是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模式。此外,“科學派”占上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科學派”因標榜自己是科學的,并試圖展示美麗的幻境——他們的研究成果將能改變世界,極大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大量經(jīng)費的支持?!霸诿襟w的幫助下,公眾已經(jīng)被說服,相信只有自然科學家才能提供解決各種嚴重社會問題的答案”[43]序言5。在人文學科研究中,不排除有些方面,一些具體問題適合采用“科學”的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研究成果能同自然科學一樣可信,并非采用量化、大量表格、圖表、各種曲線圖和統(tǒng)計公式才是科學的,所有嚴謹、有內在邏輯和客觀的研究都是科學的?!翱茖W”喜歡形式化,建立模型,然后竭力證明,但無論模型如何復雜,它只是對“假設”的一種證明手段,解釋手段當然可以多樣化。但實證研究在人文學科中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既不能推翻也不能證實現(xiàn)有理論。由此可見,“科學”派如果要在人文學科中取得真正實質性的研究成果,仍需在方法和思想方面進行大幅度改變?!翱茖W”的威脅可能只是暫時的,“人文”派學者卻不能沾沾自喜,掉以輕心。我們認為,方法的包容和創(chuàng)新是研究的動力,學習不同的方法是研究創(chuàng)新不竭的動力,因此適當吸收當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新方法是每個人文學科的必修課。其次,人文學科要抓住研究的“道”,抓住了“道”,也就抓住了真正的規(guī)律。此外,“人文”學科應該有信心加大宣傳讓更多的人看到“人文”途徑是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爭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要吸收更多有才華的人加入這一行列。當然人文學科的困境不僅僅是來自“科學”派的威脅,其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不僅僅有方法的問題,需要認真分析細致思考,對癥下藥。人文學科的困境不僅來自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排擠”,更大的危機是“功利化”。功利化讓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無所適從,精神喪失乃是當代中國一個最為顯著的問題。功利化讓人看不到人文學科持久的影響力,而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動輒發(fā)問:你這有什么用?人文學科的危機間接導致精神危機。完全“科學化”與“功利化”幾乎將人文學科送進了墓穴。有著如此崇高旨趣的人文學科在功利主義的逼迫之下被迫表態(tài)明天他們就要給社會帶來什么具體好處,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⑨。無論在網(wǎng)絡還是在學術討論中,關于當代中國人精神的問題都頗為熱門,《南風窗》2010年第19期推出專題“直面精神危機”,邀請海內外專家闊談當代中國人精神危機的表現(xiàn)、根源以及對策。精神危機的根源相當復雜,限于篇幅無法展開,但有一點必須指出,走出精神危機,人文學科擔負著重要使命。西方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讓人文重新洗禮每個人,每個人得到啟蒙。而當代人文學科的衰落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輪機在工業(yè)制冷領域的應用案例考核試卷
- 船用海水淡化設備工作原理與維護考核試卷
- 紡紗廠生產(chǎn)調度與效率提升考核試卷
- 橡膠零件的彩色橡膠配方設計考核試卷
- 垃圾處理設施技術研發(fā)與應用特許經(jīng)營協(xié)議
- 抖音直播帶貨合作中消費者權益保障協(xié)議
- 地鐵施工應急逃生系統(tǒng)設計、施工及后期培訓合同
- 商業(yè)地產(chǎn)導視系統(tǒng)全權委托管理與廣告發(fā)布服務協(xié)議
- 教育機構股權分割與變更協(xié)議
- 海外高端住宅租賃及包售合作協(xié)議
- 銅及銅合金物理冶金基礎-塑性加工原理
- 2023年自考外國新聞事業(yè)史歷年考題及部分答案
- 安徽匯宇能源發(fā)展有限公司25萬噸年石腦油芳構化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新《行政處罰法》亮點ppt解讀
- LY/T 1970-2011綠化用有機基質
- 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威尼斯的小艇》精美課件
- 消防(電動車)火災安全知識課件
- VSM(價值流圖中文)課件
-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日間手術管理信息化實踐與發(fā)展
- 核電站入廠安全培訓課件
- 節(jié)日主題班會 《感恩母親節(jié)》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