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法本科期末復習重點國際法導論國際法的概念國際法的概念概念:國際法是國家間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的總體。羅馬時期有萬民法,市民法,萬國法(17世紀中葉《國際法與法院》蘇支)被稱為“國際法之父”的荷蘭學者格勞秀斯與1625年問世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就是用萬民法來稱呼規(guī)范國際關系的意志法。18世紀末,英國人邊沁最早使用國際法一詞。重點題目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的區(qū)別①定義:國際公法國際法是國家間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的總體。國際私法是解決各國在調整其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問題,發(fā)生抵觸時的法律適用。②法律淵源:國際公法條約和習慣國際私法國內立法和司法判例③實質:國際私法實質上是國內法是涉外民法。一般國際法與區(qū)域國際法的區(qū)別=1\*GB3①概念不同:一般國際法是國家間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的總體。區(qū)域國際法:是僅對某一特定地區(qū)內的國家有拘束力的國際法=2\*GB3②適用范圍不同=3\*GB3③區(qū)域國際法可以獨立存在,但不能對一般國際法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加以限制,不能排除一般國際法的適用。國際法的特征(一).特征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國家,正在爭取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國際法的制定者是國家。國際法的強制力量是依靠國家實施。當一個國家的權利遭到別國侵害時,國家可以采取相應的制裁措施以制止這種侵權行為,如提起抗議,警告,要求賠償?shù)?。如果國家遭到別國武裝侵略時,國家有權單獨或依靠集體力量抗擊侵略者。(二)作用⑴國際法是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的是非標準⑵國際法對一切國家都具有約束力⑶國際法主要是確立國家間某種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形式國際法效力的根據(jù)國際法效力的根據(jù)是指國際法依靠什么而對國家有約束的效力。⑴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德國普芬道夫⑵實在法學派他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依據(jù)不是抽象的人類理性,而是現(xiàn)實的國家意志關于國際法效力根據(jù),既不是自然法則,也不是國家意志,而應該是各國之間的協(xié)議⑶格勞秀斯派(折中學派)國際法效力的根據(jù)為自然法很和國家的同意⑷規(guī)范法學派(凱爾遜派)國際法的淵源一.國際法淵源的概念是指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規(guī)章和制度形成的方式和程序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有二個: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國際協(xié)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補助資料二.國際條約國際條約是指國際法主體之間依國際法而締結的具有權利和義務內容的書面協(xié)議(合法和有效的條約;一般而言是造法性條約,對于契約性條約,于簽訂國之間也可作為條約)比較造法性條約和契約性條約⒈概念不同:造法性條約則創(chuàng)設新的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或修改原有的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契約性條約規(guī)定締約國之間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⒉造法性條約對所有國家具有法律約束力,而契約性條約僅對締約方有效⒊性質不同造法性條約可以直接構成國際法淵源,而契約性條約一般不能直接作為國家淵源國際習慣1.它是指各國重復類似的行為并被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結果。2.成為國際習慣的條件①各國重復類似行為(物質因素)②被各國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心理因素)3.在現(xiàn)代,國際習慣一般是在下述三種情況下形成的⑴國家間的外交關系,表現(xiàn)于條約,宣言和聲明,各種外交文書等⑵國際組織的實踐,如決議,判決等⑶國家內部行為,如國內法規(guī),判決和行政命令等比較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的不同概念不同2.成文與否3.國際條約是最主要的淵源,國際習慣是最古老的淵源一般法律原則是各個法律體系的某些共有的原則,如時效原則,善意,定案,禁止翻供等,為文明各國所承認。確定法律原則的輔助方法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輔助資料者。司法判例:主要是指國際法院的判例,同時也應包括國際仲裁庭的判例。第三節(jié)國際法的編纂國際法編纂的意義是指把現(xiàn)有國際法或國際法某一部門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全面的系統(tǒng)的加以法典化。包括全面編纂和個別編纂,官方編纂和非官方編纂,全球性編纂和區(qū)域性編纂。國際法的編纂并不是國際立法,因為在國際社會中沒有也不可能有超越國家的制定國際法的國際立法機構。國際法編纂的發(fā)展個人和學術團體的編纂早在18世紀末,英國法學家邊沁首先提出了國際法編纂的問題。1795年法國格雷瓜爾向法國國民議會提出了一項《國際法宣言》草案21條,為此,他成為國際法編纂著名的先驅者。以后,瑞士人布倫執(zhí)禮,美國人費爾費和意大利人菲奧雷等人都進行了編纂工作。.大規(guī)模的官方的國際法編纂是在1899年和1907年二次海牙會議,因此,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在國際法的歷史上標志了一個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成立的國際聯(lián)盟對國際法的編纂才是正式的編纂。外交會議的編纂⑴維也納會議(1815)外交⑵巴黎和會(1856)戰(zhàn)爭法⑶海牙和平會議(18991907)解決爭端,戰(zhàn)爭法聯(lián)合國的國際法編纂1947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國際法委員會章程》,成立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lián)合國逐漸發(fā)展與編纂國際法的機關。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理論⑴一元論的國內法優(yōu)先說認為,國際法是法律,是從屬于國內法的次一等的法律或國內法的一部分,國際法的效力來自于國內法。19世紀末,德國法學家耶利內克,佐恩和考夫曼提出。⑵一元論的國際法優(yōu)先說,在二戰(zhàn)后得到廣泛的傳播,站在純粹法學立場上的凱爾遜和菲爾德羅斯等人發(fā)展了這個學說他們吧國際法和國內法都看成是同一法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國際法的地位高與國內法,而且國內法的效力來自于國際法。⑶二元論被稱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平行說或對立說”,以德國法學家特里佩爾為代表。一元論和二元論都不能表達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他們是二個法律體系間的關系,但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⒈他們都是國家制定和參與制定的法律⒉他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國內法轉換成國際法—主權原則②國際法轉換成國內法---1961年《維也納關系公約》1986《外交特權和豁免條約》如:1979年美國通過所謂的“與臺灣關系法”,他是美國以國內立法方式違背了自己所應承擔的國際義務,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干涉了中國的內政,這是公然對國際法的破壞。(非法性:1.違反一個中國的承諾,把臺灣作為一個國家對待2.違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3.干涉中國內政4.侵犯中國主權5.承擔國際法律責任)二.關于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實踐(目前國際法尚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是指國際法在國內適用問題和國際如何在國內執(zhí)行國際法的問題。國際層面:國際法與國內法互不干預在國內層面:1.原則上是一國國內法的事項。2.習慣法一般直接適用。3.對待條約,各國做法各有不同(1)轉化式(英國的做法)國際法通過立法機關轉化為國內法(2)并入式(3)混合式。美國將條約分為自動執(zhí)行條約和非自動執(zhí)行條約。(三)中國適用問題1.條約在我國國內的地位2.以混合式適用3.在民商事范圍內,國際條約可以直接適用4.在民商事法律范圍以外一般采用轉化方式5.我國對國際慣例的適用6.WTO協(xié)議在中國適用。**民商事案件直接適用一般具有三個條件:1.案件具有涉外因素2.我國法律規(guī)定與國際條約不同3.國際條約是我國締結或參加的。第五節(jié)國際法的歷史發(fā)展一.國際法體系產生的主要條件1.獨立主權國家的興起(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合約)2.《戰(zhàn)爭與和平法》問世(格勞秀斯)二.現(xiàn)代國際法特點1.新獨立國家的興起2.國際組織的增加3.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4.國際條約是當代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三.中國與國際法(一)國際法在中國歷史上1.古代中國的國際法遺跡2.國際法傳入中國(1)林則徐叫人翻譯《各國律例》(并不完全)(2)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威廉.馬?。⒒蓊D的《國際法原理》譯為中文,定名為《萬國公法》《公法便覽》《公法會通》(二)新中國對國際法的貢獻1.中國倡導和堅持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2.主張用和平談判方式解決重大歷史遺留問題。3.倡導了人民外交方式4.在對待條約的態(tài)度上,我國嚴守簽訂的國際條約;但是對舊政府所簽訂的條約,按其性質和內容進行了嚴格審查,分別給予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的做法。5.在國籍問題上,我國主張一人一籍,不承認雙重國籍,消除和減少無國籍。第二章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第一節(jié)概述一.國際法基本原則1.概念: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適用于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2.特稱:(一)各國公認。公認的表現(xiàn)形式是反復出現(xiàn)在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中。(公認標準)(二)適用于國際法的一切領域。(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3.例子:=1\*GB3①反霸原則是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2\*GB3②裁軍原則是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3\*GB3③外層空間自由探索原則是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都不是,不符合特稱之一。)二.強行法與國際法基本原則1.強行法:亦稱絕對法或強制規(guī)律,指必須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的法律規(guī)范。起源于羅馬法,1969年《維也納條約公約》。2.二者比較。相同點:①世界各國或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并公認為不得損抑。②其法律約束力優(yōu)于其他國際法原則,規(guī)章,制度,都是與國際公共秩序或公共政策密切相關的。區(qū)別:①強行法見于《條約法公約》的規(guī)定,主要適用于各國之間的條約關系,而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是國家的一切行為,包括適用于國際法各部門。②強行法是由國際實踐和國際法院判例來發(fā)展的,而國際法基本原則已經明確規(guī)定在國際法律文件中,其中包括具有特殊意義的《聯(lián)合國憲章》。三.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形成與發(fā)展1.基本原則首先出現(xiàn)在國內立法。17—18世紀,資產階級提出了國家主權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等。2.門羅主義對確立不干涉內政原則起到歷史作用。3.列寧對國際法的貢獻。列寧提出了不割地和不賠款的民主原則,給予被壓迫民族享有民族自決權。4.《巴黎非戰(zhàn)公約》放棄戰(zhàn)爭,宣告互不侵犯原則?!栋桌锇病獎P洛格條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5.聯(lián)合國其他法律文件規(guī)定的國際法原則?!堵?lián)合國憲章》第二條規(guī)定7項原則(1)各國主權平等(2)忠實履行憲章規(guī)定的義務(3)和平解決國際爭(4)禁止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5)集體協(xié)助(6)確保非會員國遵守憲章原則(7)聯(lián)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務,這是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第二節(ji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1.最初體現(xiàn)在1954年4月29日簽訂的《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2.1954年6月28日中印兩國重申了這五項原則。3.1954年6月29日中緬再一次確認4.1955年4月28日亞非會議,會議通過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fā)展。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一)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1.主權的含義:主權一般指國家主權,是國家固有的在國內的最高權力和在國際法上的獨立權力。2.特征:①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屬性和要素②主權是國家固有的權利,并非某個組織或跳躍賦予的權利③主權在對內表現(xiàn)為領土最高權,在對外關系上表現(xiàn)為獨立權④不能把主權絕對化3.1577年法國政治學博丹在《論共和國》一書中,首先提出主權概念。4.領土完整的含義:是指一個國家的領土不能非法地被他國侵占,分割和肢解,更不能被兼并。(二)互不侵犯原則1.含義:是指各國在相互關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進行侵略;不得以違反國際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侵犯另一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得以戰(zhàn)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方法。2.法律上確立——《聯(lián)合國憲章》第二條3.國家實踐確立——二戰(zhàn)后審判4.《國際法原則宣言》指出的是禁止非法使用武力,而合法使用武力則是允許的。包括:國家在遭到侵略時進行單獨或集體的自衛(wèi),聯(lián)合國安理會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采取的使用武力的行為。5.1974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侵略定義的決議》以下7種行為屬于侵略:①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侵入或攻擊另一國的國土=2\*GB3②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轟炸另一個國家的領土=3\*GB3③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封鎖另一個國家的港口或海岸=4\*GB3④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攻擊另一個國家的陸??哲娀蛏檀蛎窈綑C=5\*GB3⑤一個國家違反其與另一個國家訂立的協(xié)定所規(guī)定的條件,使用其根據(jù)協(xié)定在接受國領土內駐扎的武裝部隊,或在協(xié)定終止后,延長該項武裝部隊在該國領土內的駐扎期間=6\*GB3⑥一個國家以其領土供另一個國家使用讓該國用來對第三國進行侵略行為=7\*GB3⑦一個國家或以其名義派遣武裝團體,非正規(guī)軍或雇傭軍,對另一個國家進行武力行為。(三)互不干涉內政原則1含義:是指在國家國際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法直接或間接地干預他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內政外交事務。內政:①它是指屬于一個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任何措施和活動。內政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制定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規(guī)劃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計劃;決定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以及確定條約的締結,戰(zhàn)爭與和平等事宜。國際法明文禁止的如種族歧視,種族隔離,滅絕種族等國際犯罪行為顯然已經超過了內政范圍,決不允許國家以內政為借口,違反國家所應承擔的國際義務,以逃脫國際責任。(四)平等互利原則1.所謂平等是指在國際關系中,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發(fā)達程度如何,一律處于平等地位。2.所謂互利是指國家在相互關系中,不應該以損害他國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以犧牲他國的權利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應做到顧及彼此的利益。(五)和平共處原則1.含義:是指各國應和平友好的同時存在,不應該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相互攻擊和敵視,甚至消滅對方。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發(fā)展彼此之間的友好關系。在發(fā)生爭端時用和平的方法解決爭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聯(lián)系,互為補充的。其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五項原則的基礎和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是第一項原則的引申和保證,和平共處原則既是一項單獨的原則,也是前四項原則總的目的。這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地位)(一)是國際上公認的準則,具有普遍意義(公認的證據(jù):雙邊條約)(二)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發(fā)展第一:從體系上,它將分散的原則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一個指導國際關系的準則。第二:從內容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國際法原則。(三)正確的反映了國際之間關系的特點,從而堅持了國家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第三章國際法主體第一節(jié)概述一.國際法主體的概念國際法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并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能力者。第二節(jié)國家一.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一)國家在國際關系中起著主要的作用(二)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三)國家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二.國家的要素(一)定居的居民(二)確定的領土(三)政權組織。政權組織是國家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根本特征(四)主權三.國家的類型(一)分類:按國家形式:單一國附屬國按國家行駛主權的狀況:獨立國附屬國按國家經濟發(fā)展狀況: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不發(fā)達國家(二)永久中立國1.它是根據(jù)國際承認或國際條約,在對外關系中承擔永久中立義務的國家。2.義務:(1)不得對他國進行戰(zhàn)爭或參加其他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但有權對來自外國的侵略進行自衛(wèi)(2)不得締結與中立地位相抵觸的條約。(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戰(zhàn)爭的行動或承擔這方面的義務。四.國家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一般認為,國際的權利可分為基本權利和派生權利兩大類?;緳嗬菄夜逃袡嗬缮臋嗬菑幕緳嗬蒲莩鰜淼?,或者根據(jù)條約取得的。(一)獨立權是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外事務而不受外界控制和干涉的權利。(二)平等權是國家在國際法上地位平等的權利。(三)自保權是國家保衛(wèi)自己的生存及獨立的權利。(1.該國正受到實際的武力反擊2.立即報告安理會3.不影響安理會采取行動4.在安理會采取行動之前)(四)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權者除外),物和所發(fā)生的事件,以及對其領域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行使管轄的權利。領域管轄國籍管轄是指國家對具有其國籍的人實行管轄的權利保護性管轄是指國家對于外國人在該國領域外侵害該國家及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實行管轄普遍性管轄是指對國際法規(guī)定的某些特定的罪行,由于其危害國籍和平與安全,危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不論其行為發(fā)生地為何地,行為人為何國籍,各國均有權對其進行管轄。五.國家司法豁免權問題1.國家元首,外交官員在東道國家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這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慣例2.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也享有司法豁免權(1)一國不能將外國作為被告審理(2)一國不能對外國財產扣押(3)一國不能對外國財產強行執(zhí)行3.20世紀后出現(xiàn)有限(相對)豁免原則4.2004年12月聯(lián)大通過了《聯(lián)合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公約》,標志著絕對豁免的終結。第三節(jié)其他國際法主體一.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只要表現(xiàn)為:(1)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獨立的國際交往的能力(2)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能力(3)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二.爭取獨立的民族(一)主體資格1.它僅指遭受外國奴役和殖民壓迫的民族2.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民族解放運動且已建立一些政權組織3.其權力來源是民族自決原則而不是國家主權(二)法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1.進行一定的國際交往權利2.在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中適用戰(zhàn)爭法規(guī)3.接受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援助第四節(jié)國際法上的承認一.承認的概念和性質(一)概念:當新的國家或新政府產生時,既存國家對這事實以確認的一種政治和法律行為。(二)性質:1.承認具有宣告性質宣告說構成說2.承認是既存國家的單方,任意性的行為3.承認即使法律行為也是政治行為(三)特征:1.承認的主體主要是既存國家2.承認客體主要是新國家新政府3.承認的性質既是法律行為又是政治行為二.國家的承認它是指以一定方式確認某一地區(qū)的居民已組成新國家,并表明愿意與之進行交往的國家行為,對國家的承認,一般發(fā)生在下列情況(一)獨立(二)合并(三)分離(四)分立需注意的問題:1.對于合法產生的新國家,大多數(shù)國家都予以承認。2.若該國的成立是在外國的武力挾持下建立的,一般不予承認,不承認主義1978年金邊傀儡政權。3.對于分離產生的新國家,既存國家不應“過急承認”三.政府的承認1.新政府產生的原因:通過社會革命或政變取得政權2.它是指一國在國際法主體地位不變的情勢下,由于社會革命或者軍事政變由新政府取代舊政府,既存國家對該新政府的代表其國家資格的確認,并愿意與之發(fā)展,建立正常關系的國家行為。3.承認原則:①有效統(tǒng)治原則:即既存國家承認新政府的條件取決于該政府在本國領土內建立起實際控制并有效地行使權利②托巴主義:1907年厄瓜多爾外長托巴提出,凡是以違反憲法的手段掌握政權的政府不應該被承認。(中國反對)③合憲主義:1913年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主張,對軍事政變或革命而建立的新政權,不僅不承認它還要采取行動推翻它(最反動中國反對)④艾斯特拉達主義:1930年9月,墨西哥外長埃斯特拉達發(fā)表一項聲明,決定今后在外國發(fā)生政變或革命時,將避免從是否給予政府承認的角度,只限于是否繼續(xù)保持或斷絕同外國政府的關系,而不做出明示的承認。四.承認的方式(一)明示承認和默示承認1.明示承認:是指既存國家以明白的語言,文字對被承認者表示的承認。(1)函電,聲明或照會正式通知被承認者(2)通過條約宣告承認2.默示承認:是承認者以一種間接地,通過某種行為表示的對被承認者的承認。(1)建立外交關系(2)建立領事關系并頒發(fā)領事領事證書(3)既存國家與被承認者締結包含政治關系的正式條約(4)在國際組織中投贊成票或接納該國或該政府為成員國或具有代表其本國的資格。(二)法律上的承認和事實上的承認1.在對新國家的承認時一般采用法律上的承認,事實上的承認是非正式的臨時的,有限的承認,它常通過具體的行為而不是正式的承認文書表達。2.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①法律上的承認是永久的,不可撤銷的,二事實上的承認是可撤銷的,具有臨時的,不穩(wěn)定的性質。②法律上的承認直接導致雙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關系的發(fā)生,而事實上的承認只導致雙方政治,軍事,外交以外關系的產生。五.承認的效果(一)法律承認的法律效果1.雙方可以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和領事關系2.雙方可以締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條約或協(xié)定3.承認被承認國或新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權利和效力4.承認被承認者國家財產和國家行為享有行政和司法豁免權,被承認者具處理在國外財產的權力。5.支持被承認者參加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6.法律上的承認在原則上具有溯及力,可溯及至新國家或新政府建立之時(二)事實上承認的法律效果承認和建交的區(qū)別:承認是單方行為,而建交是雙方行為;承認是不可撤銷的,永久的,而建交后也是可以撤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承認的實踐(一)中國堅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是對新政府的承認1.中華的成立,對世界國家的數(shù)目沒有任何影響2.中華政府一直宣布自己是新政府3.從一些國家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電文和照會看是對新政府的承認4.新中國與舊中國的區(qū)別在于階級本質和國家類型不同5.中華的建立是通過社會革命方式是新政府成立的方式(二)中國主張承認不應附加任何條件,提出逆條件承認理論1.必須不再承認臺灣當局2.中華應該繼承前政府在國際上的權利3.中華應該繼承前中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國家財產,包括處于外國的國家財產第五節(jié)國際法上的繼承一.繼承的概念概念:國際法上的繼承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xiàn)而引起的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從一個承受者轉移給另一個承受者的法律行為特征:1.依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國家繼承,政府繼承和國際組織的繼承2.繼承的對象是國際法上的權利義務3.繼承發(fā)生的原因一般是領土變更的事實和政權更替二.國家繼承1,國家繼承是指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的國家之間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轉移2,領土變更的原因:合并分裂分離獨立轉移(割讓)(一)條約的繼承概念:條約的繼承是指國家繼承發(fā)生之日對被繼承國有效的條約是否對繼承國繼續(xù)有效一般原則:(1)政治性的條約一般不予繼承(2)領土,河流水利等條約應予繼承(3)有關中立化或非軍事區(qū)的條約應于繼承(4)商務條約要視其內容而定,純商務性條約應繼承,帶政治傾向的商務條約可不予繼承(5)多邊條約取決于新國家是否愿意加入新獨立國家對宗主國或殖民國家等被繼承國的簽訂的條約,沒有維持其效力的義務,這在國際法上被稱為“白板原則”(二)國家財產的繼承一個標準二個原則。“一個標準”是被轉屬的國家財產與領土之間的關聯(lián);“二個原則”是隨領土轉移原則(不動產),實際生存原則(動產)。(三)國家債務的繼承(1)國家債務可分為國債和地方化債務,地方性債務不屬于國家債務(2)國家債務繼承的總原則是轉屬原則(3)惡債不予繼承是國際法原則惡債是具有與繼承國國家及其人民根本利益相違背的用途或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而承擔的債務三.政府的繼承政府的繼承是指一國際法主體繼續(xù)存在的情況下,由于革命或政變導致政權更迭,前政府在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新政府的法律關系。政府繼承和國家繼承是不同的:1.發(fā)生原因不同。國家繼承是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的。政府繼承是因革命或政變導致政權更迭的結果。主體不同。國家繼承發(fā)生在不同的國際法主體之間,而政府繼承則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繼續(xù)存在的情況下,內部二個政府間的繼承。范圍上不同:國家繼承可能因領土變更的情況不同而分為全部繼承和部分繼承,而政府繼承一般是全部繼承,即凡是符合國際法的前政府在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新政府應予以繼承。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繼承(一)關于條約的繼承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歷屆政府所簽訂的一切條約,既不全部承認其繼續(xù)有效,也不當然全部廢除,而是根據(jù)條約的性質和內容決定是否予以繼承。(二)關于國家財產的繼承根據(jù)公認的國際法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解放前舊中國政府的財產享有合法的繼承權利(三)關于債務的繼承根據(jù)債務的性質區(qū)別對待,對于外國政府援助舊政府進行內戰(zhàn)的惡意債務不予繼承。對于合法債務,主張在友好協(xié)商,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加以解決。(四)關于國際組織成員資格的繼承有權繼承舊政府代表中國所享有的一切合法的國際權利。1979年10月25日,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組織中的一切權利,并把“臺灣當局”的代表從聯(lián)合國及所屬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第六節(jié)國際法律責任一.國際法律責任的概述概述:是指國際法主體對其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上的責任。特征:1.國家,國際組織,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是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2.國際法律責任的起因是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3.國際法律責任的性質是法律上的責任發(fā)展:1.擴大了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2.擴大了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3.擴大了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jù)4.發(fā)展了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二.國際不當行為的責任(一)主觀要素是可歸因于國家的行為(1)國家機關的行為(2)實際上代表國家行事人的行為(3)某些個人的國際不法行為(1.事先不知事后懲罰不負責任2.事先不知事后不懲罰不負責任3.指使負責任)(二)客觀要件是違背國際義務1.國際罪行2.國際不法行為(三)國際不當行為的形式1.終止不法行為2.道歉3.恢復原狀4.賠償5.限制主權(四)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免除情況1.同意2.對抗措施3.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4.危難和緊急狀態(tài)三.損害后果責任概念:果責任是指國際法主體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后果的國際責任。特征:1.損害后果國際法律責任的成立,不必存在不當行為,既是沒有違背國際法,只要發(fā)生了損害性后果就應承擔責任。2.國際不當行為的國際法律責任適用于國際關系的各個方面,而損害后果國際法律責任僅適用于某些特定的領域。3.在因國際不當行為產生的國際法律責任中,違背義務即使沒有造成損害也已構成對責任主體追究責任的理由;而在損害后果責任中,只有當主體的行為造成實際損害時才被追究國際法律責任。(總結起來就是1否存在不當行為2范圍不同3.責任根據(jù)不同4.是否存在損害后果)處理:1.國際條約或公約2.雙邊條約3.司法判例和實踐第四章國家領土第一節(jié)概述一.領土的概念概念:國家領土是指處于國家主權支配和管轄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特征:1.國家領土具有確定性和固定性2.國家領土是一個立體空間3.國家對領土的所有權與管轄權的不可分割性二.領土的組成部分(一)領陸領陸是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以內的全部陸地,包括島嶼。世界上沒有無陸地的國家(二)領水領水是指在國家主權管轄和支配下,位于領?;€以內或與其陸地疆界連接的一定寬度的水域。領空領陸和領水的底土三.領土主權領土主權是指在領土范圍內行駛最高的,排他的權力。1.領土不可侵犯2.國家在領土范圍內享有屬地管轄權3.國家對領土國的自然資源享有永久權利四.領土主權的限制(一)要受國際習慣的限制,也即一般性限制。如領海,群島國水域允許外國船舶無害通過;在利用邊境土地的時候,不得損害鄰國的利益(二)要受條約義務的限制,即特殊的限制1.共管。它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同一特定領土共同行使主權,但這并不取得對領土的主權,只是對被統(tǒng)治地國家的領土主權的一種限制而已。2.租借。它是指一國根據(jù)條約將其領土的一部分出租或抵押給另一國,在條約規(guī)定的期限內,用于條約所規(guī)定的目的。3.國際地役。它是指一國根據(jù)條約,將自己的領土在特定的范圍內提供給另一國為某種目的而永久使用。4.勢力范圍。第二節(jié)內水一.河流(一)國內河流概念:國內河流也可稱為內河,是指從河源到河口全部位于一國境內的河流,如長江,黃河。法律地位:①內河屬于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②完全處于國家主權的控制與管轄之下③除另有條約規(guī)定外,任何外國的船舶都無權在內河航行(二)界河概念:界河是指全部或部分流經兩國之間,作為分隔兩個國家陸地領土的河流法律地位:界河分屬于沿岸國家的內水。如界河是可通航的,則以界河的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如界河是不通航的,則以該河流的中間線為界。(三)多國河流概念:流經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領土的河流稱為多國河流法律地位:①主權并構成領土的組成部分。河流經過不同的沿岸國家的各段,該段分屬沿岸國所有②允許沿岸國船舶通過,多國河流應對所有沿岸國開放③應照顧到上下游國家的相關利益(四)國際河流概念:國際河流是指流經數(shù)國并可通航海洋,根據(jù)國際條約向一切國家商船開放的河流。法律地位:①國際河流的法律地位是由國際條約加以規(guī)定的②主權領土的組成部分③對所有國家商船開放國際河流和多國河流的區(qū)別:一.國際河流船舶皆能直接通航至海洋。二.具有專門的國際條約確立平時航行自由的原則。國際河流地位及航行規(guī)則:1.沿岸國對于流經自己的領土那部分河流行駛管轄權,尤其是對警察,衛(wèi)生和關說等方面的管轄。河流流經各國的部分其主權仍屬沿岸國所有,但由全體沿岸國組織委員會進行管理。2.承認一切國家的船舶在平時都有運輸商品以進行貿易的自由,但沿岸國保留“沿岸航行權”,即外國船舶不得從事同一沿岸國的各口岸間的航行3.沿岸國負責管理和維護屬于自己管轄的那段河流的航運,并征收為保證通航所必要的公平捐稅。4.非沿岸國的軍艦不享有在河流上航行的自由5.設立統(tǒng)一的國際委員會二.運河概念:運河是指以人工開鑿的水道。法律地位:①一條運河如果全部位于一國境內,則該運河相當于內河,屬于該國內水。②在國際實踐中,盡管有些運河位于一國境內,由于其兩端連接海洋,構成海上交通要道,所以被確立為國際化運河,也被稱為“國際運河”或“通洋運河”③國際運河的法律地位有國際條約規(guī)定,并根據(jù)國際條約或協(xié)定的規(guī)定,向所有國家的船舶開放。(一)蘇伊士運河是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一條通洋運河,全長173公里。1888年《君士坦丁堡公約》,主要內容包括:運河在平時和戰(zhàn)時對所有國家的商船和軍艦一律開放。(二)巴拿馬運河位于巴拿馬共和國境內,1901年《?!嬎垢l約》1903年《海—瓦里拉條約》1977年《巴拿馬運河條約》《關于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與運河營運條約》第三節(jié)領土的取得和變更二.傳統(tǒng)國際法上的領土變更方式(一)先占先占亦稱“占領”(不是指戰(zhàn)時的占領),是指一國采取有意識的行動取得當時不在他國主權下的無主土地的領土主權,使之成為本國領土的一部分,并對其行使管轄權。先占只能由國家并以國家名義實行(有效占領:①宣布主權②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移民定居)先占的對象必須是無主土地。主觀上必須有占領的意圖,并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客觀上必須實行有效地占領(二)時效(非法的)國際法上的時效是指一國對屬于他國主權的領土進行長期占有并行使事實上的主權,他國沒有或不再反對或提出抗議,該國就依時效取得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國際上的時效與國內民法上時效的區(qū)別:1.主觀意圖不同2.國內民法上物權取得時效有確定的期限,而國際法上以時效的方式取得領土主權則沒有確定的年限。時效不同于先占,他是長時間占有別人的土地。而先占是發(fā)現(xiàn)無主土地并加以管理,不一定是長時間。評價:通過占有他國領土,與現(xiàn)代國際基本原則相違背,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三)添附是指由于自然地原因或認為的作用形成新的土地。添附有自然添附和人為添附兩種。自然添附有漲攤,三角洲,新生島嶼和廢河床等幾種方式。(四)割讓是國家根據(jù)條約把自己的部分領土主權轉讓給他國,從而使他國取得領土的方式。強制性割讓是指一國使用武力或威脅強迫他國簽訂條約將其領土無代價地轉讓給該國。(違法)非強制性割讓是指國家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和平的轉讓其領土的一部分。包括贈與,買賣和交換。(合法)(五)征服它是指國家以武力占領他國領土部分或全部,在戰(zhàn)爭狀態(tài)結束后將該領土加以兼并的一種取得領土的方式。征服與割讓的不同之處在于:征服并不締結條約,而將戰(zhàn)時所占領的敵國領土,在戰(zhàn)后宣布予以兼并;如果戰(zhàn)后訂有條約,則征服變?yōu)楦钭尅HF(xiàn)代國際法上允許的領土變更方式(一)民族自決被壓迫民族和被外國奴役的民族(70%)(二)全民投票又稱為全民公決,是指有居民以投票方式決定領土的歸屬問題。條件:①要有合法正當?shù)睦碛散谀軌蜃杂杀磉_人民的意愿(國際監(jiān)督)收復失地方式:和平的,武力的交換領土它是指相鄰國家間為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更好的解決邊境問題,在協(xié)議基礎上自愿變更部分領土的歸屬。第四節(jié)國家邊界和邊境制度一,邊境的概念國家邊境是確定國家領土范圍的界線,是分隔一國領土和他國領土,一國領土和公?;驅俳洕鷧^(qū),以及一國領空和外層空間的界線。有陸地邊界,水域邊界,空中邊界以及地下邊界。二.邊界的形成(一)因傳統(tǒng)習慣而形成的邊界(二)因條約而形成的邊界(三)因繼承而形成的邊界三.國家邊界的劃分(一)劃界的方法1.自然劃界法它是根據(jù)相鄰國家之間的地理特點,邊界地區(qū)的自然地形來確定邊界線的方法。(1.)山脈。兩國以山脈為界線時,通常以山脈的分水嶺為界線,也可以根據(jù)協(xié)定把邊界線定在山脊或某一邊山麓,這種山成為界山。(2)河流。邊界線若以河流為界,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可以航行的河流,以主航道的中間線為界(水流最深處)如果是不可航行的河流,則以河流的中間線為界,如果界河上有橋梁,一般以橋梁的中間線為界。(3)湖泊。除國家另有協(xié)議外,在以湖泊為界時,各沿岸國一般在湖泊劃定中間線作為邊界。2.幾何劃界法3.天文學劃界法(二)劃界的程序1.定界。雙方簽訂邊界條約,經過時間最長2.勘界3.由雙方起草邊界議定書并繪制地圖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和邊界問題(一)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中印兩國從未正式的劃定過邊界,但根據(jù)兩國歷史上的行政管轄范圍,早已形成了一條傳統(tǒng)習慣線由于《西姆拉條約》是無效的,一次而劃定的邊界線當然是非法的印度單方面認為邊界劃界以分水嶺為界,忽略了中國人民長期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事實中國一貫主張,雙方應當通過友好協(xié)商,公平合理地全面解決邊界問題⑤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二)南海諸島問題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南海諸島的爭議主要是關于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如何看待南海諸島問題?1首先發(fā)現(xiàn)南海諸島—秦漢2最早利用這一部分—唐宋3最早行使主權進行管轄①派遣水師,巡視邊疆②列入版圖,進行管轄③進行天文觀測④抗議外國進行非法調查活動4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國際輿論所承認5現(xiàn)代國際法不承認時效理論6“地理臨近”“國家安全”說不符合國際法第五節(jié)南極和北極一.南極1專為和平目的2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自由和國際合作3保持南極現(xiàn)狀,凍結對南極領土主權要求4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5成立由最初締約國組成的南極條約協(xié)商會議第五章海洋法二.海洋法的概念概念:是確定各種海域及其法律地位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法律地位:在法律上可以把海洋分為內海,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大陸架,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公海,國際海底區(qū)域以及群島水域等海域。三.海洋法的編纂(一)國際聯(lián)盟的海洋法編纂(二)聯(lián)合國的海洋法編纂1.第一次海洋法會議1958年在日內瓦舉行,有86國參加。海洋法四公約《領海與毗連區(qū)公約》《捕魚與養(yǎng)護公海資源公約》《大陸架公約》《公海公約》評價:這四個公約未能反映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要求2.第二次海洋法公約1960年在日內瓦舉行,88個國家,領海寬度問題,會議沒通過任何協(xié)議。3.第三次海洋法公約從1973年至1982年在紐約召開,167個國家的代表以及近50個國際政治機構的觀察員,通過了《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到開放簽字的截止日期1984年12月9號,已有155個國家和4個實體簽署了公約。從1990到1994年共舉行了15次會議,對公約第十一部分做了全面的研討,終于于1994年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通過了《關于執(zhí)行1982年12月10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xié)定》評價海洋法公約:1在國際關系和國際條約的重要意義2.它廣泛地吸取了傳統(tǒng),同時提出了許多新概念3它基本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求和主張4不足:軍艦通過別國領海問題,相鄰國家間海域劃界,國際海底開發(fā)方面對于大國照顧過多等等。內海一.內海概念及法律地位領?;€內側的全部海水。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主權。具體表現(xiàn):1外國船舶未經允許不得航行2外國商船如獲準進入,必須遵守沿海國的規(guī)章制度3.外國軍用船舶必須通過外交途徑辦理4.沿海國行使屬地管轄權二.港口概念:具有天然條件和人工設備,便于船舶停泊和上下客貨的港灣,稱為港口。在海岸線上的港口則稱為海港。具體規(guī)定:1辦理進出港申請手續(xù)2船舶航行3港內秩序4.管轄權。根據(jù)國家主權原則,國家對其港內的外國籍船舶上發(fā)生的一切案件具有管轄權。但在實踐中,國家對下列案件予以管轄:案件涉及或損害中國公民的利益的;案件擾亂了中國沿海的安寧和良好秩序的;案件影響重大,經船長或船旗國請求援助的;有關船舶本身海損,污染,追索,賠償?shù)摹H澈呈巧钊腙懙匦纬擅黠@水曲的那部分海洋。只有當水曲的面積等于或大于以灣口寬度為直徑劃成的半圓時,才能視為海灣。(一)灣口寬度小于或等于24海里1沿岸屬于一國的,為該國的內海灣2沿岸不屬于一國的,由有關國家協(xié)議劃分(二)灣口寬度大于24海里1.寬度超過24海里時,24海里的直線應劃在灣口內,此基線以內的水域是沿岸國的內水。2歷史性海灣,海岸的沿岸屬一國,灣口寬度超過24海里,沿岸國具有歷史權利。四.海峽概念:海峽是連接兩個海洋的一個狹窄天然水道。分類:1寬度小于或等于24海里的,分別屬于兩岸國家的領土。2.寬度超過24海里的超出部分,各國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3.用于國際航行海峽第三節(jié)領海一領海的概念是沿著國家的海岸,受國家主權管轄和支配的一定寬度的海水帶。二.領海的劃法與寬度(一)領?;€1.正?;€(低潮線)2.直線基線。是指在大陸海岸和海岸外島嶼最外緣上選定適當?shù)幕c,將這些點用直線練級起來,形成一條沿著沿海國的折線,這條折線既是領?;€。(二)領海的外部界限交圓法共同正切線法平行線法(三)領海的寬度是指領?;€與領海外部界限之間的距離。公約第三條規(guī)定:每一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的界限為止。三.領海的法律地位和制度領海是沿海國或群島國領土的組成部分,國家主權不僅及于領海,也及于領海的上空,河床和底土。1.沿海國的主權及于領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外國船舶可以在領海上無害通過,但外國飛機未經許可不得飛越他國領海的上空。2.沿海國對其領海的一切自然資源享有主權,任何外國未經沿海國許可不得從事自然資源的勘探和開發(fā)活動。3.沿海國在其領海內保留有“沿海航運權”,任何外國不得在領海內從事從一地到另一地的商務運輸活動。4.沿海國在領海享有屬地最高權,因而領海內之一一切人和物(除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者除外)均受沿岸國管轄。5.沿海國有權制定有關領海的航行,關稅,衛(wèi)生以及保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法律,并有權采取相應的措施。(三)領海的法律制度1.領海內的無害通過制度。無害通過權是外國船舶在不損害沿海國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條件下,不需事先通知沿海國或取得許可而在該國領海內通過的權利。2有害行為:⑴對沿海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進行任何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⑵以任何種類的武器進行武器操練或演習⑶搜集情報⑷任何目的在于影響沿海國防或安全的宣傳行為⑸在船上起落或接載任何飛機⑹在船上發(fā)射,降落或接載任何軍事裝置⑺違反沿海國海關,財政,移民或衛(wèi)生法律和規(guī)章⑻任何故意和嚴重的污染行為⑼任何捕魚行動⑽進行研究或測量活動⑾干擾沿海國通訊系統(tǒng)和任何其他設施或設備的行為⑿與通過沒有關系的其他任何活動。3國家在領海內的司法管轄權①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國②罪行屬于擾亂當?shù)匕矊幓蝾I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質③經船長或船旗國外交代表或領事官員請求地方當局予以協(xié)助④這些措施是取締違法販運麻醉藥品或精神調理物質所必要的。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制度中國對領海的主權及于領海上空,領海的海底和底土。第四節(jié)毗連區(qū)概念:毗連區(qū)是鄰接并由沿海國對海關,移民,財政,衛(wèi)生等特定事項行使管制的一定寬度的區(qū)域。法律地位:毗連區(qū)不同于領海。⑴防止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犯其海關,移民,財政,衛(wèi)生的法律和規(guī)章⑵懲治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犯上述法律和規(guī)章的行為。第五節(jié)專屬經濟區(qū)概念:專屬經濟區(qū)是領海以外而鄰接領海,自領?;€量起寬度不超過200海里的一個新的海洋區(qū)域。法律地位:這一區(qū)域的法律地位既不同于領海,也不同于公海,而是自成一類的海域。(一)沿海國的權利和義務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享有專屬經濟權。對海洋科學研究和保護,海洋環(huán)境保護和保全有專屬經濟權。(二)其他國家的權利和義務享有船舶航行和飛機飛越的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第六節(jié)大陸架一.大陸架的概念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陸邊外緣海床和底土200海里或不超過2500公尺等深線以外的100海里處最大距離不應超過350公里有陸架,陸坡和陸基構成二.大陸架的法律地位沿海國的權利是:1.對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2.建造或授權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并對他們享有專屬權利其他國家在大陸架上的權利有:課本122頁三.專屬經濟區(qū)與大陸架的關系區(qū)別:1.權利來源不同2.資源重點不同3.范圍不同122頁—123頁四.大陸架劃界原則1.公平原則:《聯(lián)合國海洋公約》第83條:第一:劃界方法要公平第二:結果必須要公平2.等距離,中間線1958年《大陸架公約》3.自然延伸原則,北海大陸架劃界案《海洋法公約》76條4.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原則:應以公平原則和自然延伸原則劃界五.中國大陸架情況東海大陸架渤海大陸架黃海大陸架南海大陸架第七節(jié)一.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的概念海峽連接兩端是公?;驅俳洕鷧^(qū),而又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即為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二.過境通行制是指船舶和飛機享有在兩端都是公海或專屬經濟區(qū)的海峽之間海峽繼續(xù)不停和迅速過境的權利三.無害通過權1.海峽一端連接公海或專屬經濟區(qū),另一端連接外國領海的2.海峽是指由海峽沿岸國的一個島嶼和該國大陸形成而該島向海一面有一條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樣方便的航道四.過境通過權和無害通過權的區(qū)別1定義2適用對象3對外國潛水艇要求不同4是否可停止第九節(jié)公海一.公海的概念是指不包括國家的專屬經濟區(qū),領海,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的全部海域。二.公海的法律地位(一)公海不構成任何國家的領土部分,任何國家不得對公海的任何部分主張權利(二)公海是供世界各國共同使用的海域:航行自由,捕魚自由,飛越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自由,建造國際法所允許的人工島嶼和其他設施的自由,科學研究的自由(三)公海應只用于和平目的三.公海的法律地位(一)航行制度1.航行自由。航行權是指一切國家的船舶,不論是商船或是軍用船舶都可以在公海的任何部分自由航行,而不受其他國家干預或阻礙,它是公海自由原則所確定的內容船舶必須懸掛登記國的國旗。2.船舶的管轄。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僅受船旗國的法律管轄3.軍艦在公海上的權力⑴緊追權它是指沿岸國的軍艦等有適當理由認為外國商船在本國管轄水域內違反國家的法律和規(guī)則,而對該外國商船實行連續(xù)追趕的行為。緊追權由國家的軍艦,軍用飛機或其他經特別授權的政府船舶和飛機行使對這種權利的行使是從國家內水,群島水域,領海或毗連區(qū)內開始,而且只有追逐不曾中斷,才可在領海或毗連區(qū)外進行追逐只有在外國商船視聽所及的距離內發(fā)出視覺或聽覺的停駛信號后,才認為開始如果當被緊追的船舶進入其本國領?;虻谌龂念I海時,緊追立即停止不可停頓,追逐未曾中斷盡量避免使用武力符合必要性和合理性⑵登臨權概念:是指各國軍艦,軍用飛機和經授權的國家公務船舶和飛機在公海上代表國家靠近和登上被合理地認為犯有國際法所禁止的上述任何非法行為嫌疑的商船,并進行檢查的權利。1.行使主體:軍艦,軍用飛機和經授權的政府公務船只行使。2.行使對象:從事海盜行為,販賣奴隸,販運麻醉物品,非法廣播,沒有國籍,雖懸掛一國旗幟而事實上與軍艦屬同一國籍嫌疑的外國商船享有登臨權。3.行使區(qū)域:公海兩種權利的區(qū)別:①區(qū)域不同:緊追權范圍更大,從內海到公海,登臨權只能在公海②緊追權侵犯的是沿岸國的國內法,登臨權侵犯的是國際法。(二)捕魚制度(三)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制度(四)飛行制度(五)建造人工島嶼(六)科學研究第十節(jié)國際海底區(qū)域一.概念:國際海底區(qū)域,在《海洋法公約》中稱“區(qū)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二.法律地位:明確了國際海底區(qū)域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1)所有權是全人類(2)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來行使(3)經濟效益應因各國分享(4)專為和平目的使用三.國際海底區(qū)域的勘探和開發(fā)制度國際海底區(qū)域的勘探和開發(fā),有國際海底管理局予以安排,進行和控制。平行開發(fā)制:是指區(qū)域的勘探和開發(fā),既可以有管理局企業(yè)部進行,也可以由締約國及其公私企業(yè)。四.國際海底管理局(1)大會決策機構(2)理事會執(zhí)行機構(3)秘書處在企業(yè)部獨立運行之前,其職務由秘書處履行第六章空間法第一節(jié)空氣空間與國際航空法一.空氣空間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高度的空間二.法律地位(一)領土上空空域的法律地位①領空主權②國家對其領空擁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權可以對領土上空利用做出規(guī)定對外國民用航空器避免使用武器可以設立空中進去和指定航線主權國家有權制定外國航空器入境離境,在境內飛行的規(guī)章制度國家可以指定外國航空器降停的設關機場國家保留國內航線專屬權,國內載運權1919年《巴黎航空管理公約》是第一個確認各國空中主權的國際公約(二)領空以外空氣空間的法律地位1.在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上空,有自由飛越的權利,單必須遵守沿海國制定的法律2.在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和群島海道上空,有過境通行的權利3.在公海南北極無主土地上空,航行器有飛越自由,僅受航空器國籍國法律的管轄三.國際航空法(一)基本規(guī)則公約1919年《巴黎航空管理公約》1944年《芝加哥公約》民事責任制度公約《華沙公約》民航安全制度公約?被稱為航空憲章的國際公約是?1944年《芝加哥公約》(二)國際民用航空制度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具體內容:1.關于空中主權原則:締約國各國承認每一國家對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具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權2.關于航空器的分類:國家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所謂國家航空器是指用于軍事,海關和警察部門的航空器3.關于國際航空飛行的分類國際航空飛行分為定期航班飛行和不定期航班飛行區(qū)別:1.有無固定期間2.有無固定航線3.有無過境權與運輸權航班飛行:基于國家的同意和許可國際公約:《國際航班過境協(xié)定》兩項自由協(xié)定《國際航空運輸協(xié)定》五項自由協(xié)定雙邊條約雙邊航空協(xié)定4.關于國內載運權締約各國承諾拒絕其他締約國的航空器為取酬或出租而在其領土內裝載前往其領土內另一地點的乘客,郵件和貨物。即外國航空器在本國不享有國內兩地間的商業(yè)空運權。5.關于航空器的登記和國籍制度所以從事國際民用航空器都應在一個國家按該國國內法規(guī)定的條件進行登記并取得該國國籍。8.保障國際民用航空安全的法律責任締約各國承諾必須避免對飛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若要攔截,必須部委級航空器上人員的生命安全。(三)中國與國際民用航空法1995年10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四.懲治危害民航安全行為的國際法規(guī)則(一)關于危害國際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1963年的《東京條約》未就犯罪行為下定義1970年《海牙公約》也沒有用“劫持”這個名詞,而是以“非法奪取航空器”表述“空中劫持”。1971年《蒙特利爾公約》將非法和故意地實施下述五種行為定為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罪行:①對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人采取暴力行為而足以危及該航空器安全②破壞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損壞,以致不能飛行過足以危及其飛行安全③用任何方法在使用中的航空內放置或指使別人放置任何裝置或物質,可能破壞該航空器或使其受損壞以致不能飛行或足以危及其飛行安全④破壞或損壞航行設備或妨礙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飛行安全⑤傳送虛假的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航空器的安全。所謂的使用中是指:從地面人員或機組為某一特定飛行而對航空器進行飛行前的準備時起,直到降落后24小時止。(二)關于管轄權《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規(guī)定的有管轄權“1航空器登記國2航空器承租人主營業(yè)所所在地國或其永久居所地國3航空器降落地國4犯罪發(fā)生地國5被指稱的犯罪分子所在地國6其他國家根據(jù)本國法行使刑事管轄權。(三)關于引渡權非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國際民用航空安全和危害用于國際民用航空機場安全的罪行是可引渡的罪行。上述罪行排除在政治犯罪之外,但這兩項公約并沒有吧空中劫持規(guī)定為強制引渡的對象,也沒有締約各國規(guī)定絕對的引渡義務。(四)關于起訴嫌疑犯所在的國家要么引渡,要么起訴。第二節(jié)外層空間法一外層空間與外層空間法(一)外層空間的概念:空氣空間以外的宇宙空間。外空劃界的標準懸而未決。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外空憲章1968年《援助協(xié)定》1972年《責任公約》1975年《登記條約》1979年《月球協(xié)定》(二)外層空間的法律地位非主權化原則:1所有國家可在平等的基礎上,根據(jù)國際法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自由進入天體的一切領域。2外層空間不屬于任何國家的主權范圍,不是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3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應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和利益,應為和平目的。二.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和制度1共同利益原則2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則3不得據(jù)為己有原則4為和平目5援救宇航員原則6國家責任和賠償責任原則7對空間物體的管轄權和所有權原則空間物體登記原則8保護環(huán)境原則9國際合作與互助原則(三)外空物體的登記制度發(fā)射國登記發(fā)射物體,不僅在本國登記,并且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登記。(四)援救制度1.通知發(fā)射當局并通知聯(lián)合國秘書長2.援救航天員3向發(fā)射國送還宇航器(五)責任制度(1)發(fā)射國對其空間物體對地球表面或飛行中的航空器造成的損害承擔絕對責任(2)發(fā)射國對在地球表面以外的空間的物體或人員或財產造成的損害承擔過失責任(9)對本國國民及自愿應邀參與發(fā)射的外國國民不予賠償(10)各國為其政府部門或非政府團體在外層空間從事的活動承擔國際責任第七章國際法上的居民第一節(jié)居民和國籍一.居民國際法上的居民,是指居住在一國境內并且受該國法律管轄的人。二國籍的概念概念:國際是指一個人屬于某一個國家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是一個人同某一特定國家的固定的法律聯(lián)系,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權利的法律依據(jù)。意義:確定屬人管轄依據(jù)提供外交保護依據(jù)性質:國籍法雖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寧夏事業(yè)單位聯(lián)考考試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太原市城鄉(xiāng)建設檔案館招聘人員12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2025年高校畢業(yè)生招聘(第二批)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網吉林省電力限公司2025年高校畢業(yè)生招聘(第一批)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網2025年高校畢業(yè)生招聘吉林省電力限公司招聘395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家電網限公司2025年在京直屬單位高校畢業(yè)生統(tǒng)一招聘考試(第二批)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深圳招考聘用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四川省事業(yè)單位聯(lián)考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四川宜賓珙縣縣委黨校選聘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4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廈門工學院招聘1名宣傳處專員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工藝豎井開挖支護施工技術方案(清楚明了)
- FIDIC銀皮書(中英文對照)
- 初中《合唱》校本課程
- 南極磷蝦油100問專業(yè)版
- 一元一次含參不等式教學設計83
- 100道湊十法練習習題(含答案)
- 牛仔面料成本核算
- 簡單娛樂yy頻道設計模板
- 健康體檢的八大意義
- 銷售顧問初級認證筆試題
- 市場化人才選聘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