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賞析_第1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賞析_第2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賞析_第3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賞析_第4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作品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最初發(fā)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癥: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tài):(1)變態(tài)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tài)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拔也灰娝?,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八迸c“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lián)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袢思疮傋?,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拔蚁耄何彝w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但通過象征和暗示,從作品字里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xiàn)看出來:(1)“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xiàn)了狂人懷疑傳統(tǒng),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2)“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zhì)的認識。(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zhì)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xiàn)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恼Q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于吃人社會的“經(jīng)典”“戒律”的蔑視和斗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tǒng)文化。(5)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guī)劃。(6)“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F(xiàn)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nèi)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jīng)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nèi)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zhì),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xiàn)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2)獨特的心理描寫。變態(tài)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袢艘姷剿械娜硕际窍褚匀?,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3)采用了一些諸如象征、暗示、變態(tài)心理描繪等現(xiàn)代主義手段。第一節(jié):“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jié)“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文明。而第六節(jié)“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征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兇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lián)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zhì)內(nèi)容。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xiàn)作者意圖得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還采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nèi)涵。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xiàn)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和混沌。

《狂人日記》既是現(xiàn)代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它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同時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又進行了毫不猶豫的揭露。同時,它又不是采用了傳統(tǒng)的寫實的手法,而是運用大量的具有現(xiàn)代特征的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來表現(xiàn)狂人的心理內(nèi)面,甚至的中國文化的無意識。因此,這是一部典型的現(xiàn)代主義的作品。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現(xiàn)代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xiàn)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栋正傳》《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fā)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諷刺了一些心靈丑陋的舊中國人。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內(nèi)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shù)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zhàn),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這就是近現(xiàn)代之交轟轟烈烈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中國似乎出現(xiàn)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領導這次革命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nóng)民一起參加革命,壯大革命隊伍,反而對要求革命的農(nóng)民采取排斥和壓制的態(tài)度;他們也沒有徹底打擊和鎮(zhèn)壓封建勢力,反而采取了妥協(xié)、寬容和姑息態(tài)度。所以,革命遭到失敗。例如,在武漢,曾任清廷21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多次破壞湖南革命黨人活動,又親手殺害過起義士兵的黎元洪,卻當上了革命后湖北省軍政府的大都督;在紹興,曾在徐錫麟案件中直接籌劃殺害秋瑾的章介眉,也當上了革命后紹興軍政府的“治安科長”。當時,在“咸與維新”的幌子下,封建軍閥、官吏個個狡詐善變,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紛紛鉆進革命陣營,一旦得勢,便回過頭來屠殺革命黨。在這種形勢下,帝國主義得以與封建勢力勾結,一起向新生的資產(chǎn)階級政權進行反撲。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tǒng)的職務,而代表地主買辦階級的袁世凱得以竊取政權。辛亥革命失敗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資產(chǎn)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nóng)民拒之門外,而與封建勢力妥協(xié),這就不可能解決中國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問題。因此,廣大農(nóng)民在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jīng)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們?nèi)匀弧跋胱雠`而不得”。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向來采取暴力鎮(zhèn)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說,是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yè)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nèi)傷”。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tài)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xiàn)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tǒng)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兇狠的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tài)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shù)’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保ā度A蓋集·通訊》)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jīng)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于下層的勞動人民。我們從《阿Q正傳》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趙太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都是一類貨色,假如阿Q得勢,將是個趙太爺,假如趙太爺失勢,則又會是活脫脫一個阿Q。從更遠的思想根源來說,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guī)范一代代從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這種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統(tǒng)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tài)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tài)中,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奴才和順民。(有關這方面的形象論述,參看《語文讀本》第三冊魯迅《春末閑談》。)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jīng)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jīng)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這便是《阿Q正傳》基本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晕业娜〔模嗖勺圆B(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彼衷凇丁磪群啊底孕颉分姓f:“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彼谡劦健栋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xiàn)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jīng)過的中國的人生?!备鶕?jù)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意圖:著眼于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tài)的社會、病態(tài)的國民而發(fā)出痛苦的吶喊?!栋正傳》的思想意義1、魯迅:“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來”2、茅盾:“中國人品性的結晶”3、30、40年代:“中國精神文明的化身”(上面三點關注的中心是“精神勝利法”)4、50年代至70年代末:“落后的農(nóng)民典型”(階級分析)5、80年代初:“國民性弱點”的典型6、近年來:人類精神現(xiàn)象的象征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里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于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兩個組成部分:對于真正強勢的人則口頭認輸并用“兒子打老子”之類的話來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對弱者,則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阿Q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nóng)民典型。他是赤貧的雇農(nóng),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阿Q的性格十分豐富、復雜。他有農(nóng)民的優(yōu)點:“真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上又有農(nóng)民的弱點:主觀、保守、狹隘、愚蠢。他還受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嚴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異端等等。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于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xiàn)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健忘、忌諱缺點、以丑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醉劑,它使得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悲慘命運,雖然受盡欺凌,卻并無真正的不平。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人民,還是表現(xiàn)出自發(fā)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后農(nóng)民的私欲和許多糊涂觀念聯(lián)系著的,他并沒有真正地覺醒。阿Q的精神勝利法,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是普遍存在于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的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同時,由于人類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病態(tài)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精神弱點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過阿Q這一典型新形象與革命的關系,也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魯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nóng)民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提出了農(nóng)民問題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藝術特色(1)塑造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魯迅嫻熟地運用典型化的創(chuàng)作方法,采用了融現(xiàn)實與歷史于一爐的手段,“雜取種種人”,創(chuàng)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從而使典型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量。(2)小說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作品引起人們的陣陣笑聲,但同時又是一出寫得異常沉重的悲劇,寓莊于諧,亦莊亦諧,在笑聲里隱含著深沉的憂郁與哀痛。(3)用“傳記”式結構,塑造了一個圓滿的典型形象。小說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小說以敘述為主,把情景和場面描寫融入敘述的表現(xiàn)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復雜命運和性格?!栋正傳》的基調(diào)是悲喜劇相結合與出色的諷刺藝術。其喜劇因素由夸張、幽默、滑稽、譏嘲、反語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構成。諷刺藝術主要分兩類:對趙太爺?shù)戎卦诮衣镀湄澙逢幎镜某髳红`魂;對阿Q則是含淚的鞭撻,重在顯示其虛妄、健忘和恥辱?,F(xiàn)實主義的嚴峻性與表現(xiàn)主義帶來的“間離效果”在小說中同時并存。阿Q的革命阿Q雖然是一個貧苦農(nóng)民,但他對革命毫無認識,甚至盲目的“深惡痛絕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風剛剛吹到未莊,趙太爺就威風掃地,連城里的舉人老爺也悄悄地連夜把家私運到鄉(xiāng)下來。阿Q從他的階級地位出發(fā)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統(tǒng)治者驚恐萬狀,那么革命對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強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對革命并沒有正確的認識,他認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財產(chǎn)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乃接胸敭a(chǎn),可以闖進趙太爺、錢太爺?shù)募依镫S意地占有他們的一切財物,還可以選一個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還包含著農(nóng)民式的狹隘報復,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殺頭,取統(tǒng)治者而代之,當然,這是一種落后的農(nóng)民革命觀。但如果革命黨能正確引導,他們是會真正覺悟起來的。但是,阿Q在對革命“神往”之后,還是那么糊涂。直到臨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和封建正統(tǒng)觀念依然沒有改變。阿Q至死也沒有覺醒。阿Q的悲慘結局,既表明了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也顯示出農(nóng)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兩個方面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他們應該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經(jīng)濟要求應該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nèi)容。然而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卻忽略了這些。結果讓封建勢力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小說真實地描寫了這場“換湯不換藥”的情景,“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焙茱@然,這場革命并沒有給社會帶來實質(zhì)性的變化,農(nóng)民階級的命運沒有絲毫的改變。阿Q想?yún)⒓痈锩?,而不得其門,反而成為革命黨與封建勢力妥協(xié)的犧牲品,被推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也如阿Q“大團圓”的命運一樣,落了個失敗的結局。因此,阿Q“大團圓”的結局,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作品正是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這場革命因為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nóng)民群眾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也提出了農(nóng)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豆陋氄摺沸≌f的主人公,魏連殳,曾經(jīng)是寒石山唯一一個出外游學的人,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被村里人看做是異類,小說一開頭就說他見人愛理不理,但又喜歡管別人的閑事,最讓人感到異樣的是他特別喜歡發(fā)表評論,而且驚世駭俗,也就是有著自由獨立思想和自由獨立精神。然而五四落潮之后的他,經(jīng)歷了社會腐朽的難以改變,庸眾愚鈍的難以改造,希望最后淪為絕望,夢想最后淪為黑暗,抗爭最后淪為墮落,又回到了原地。就如同《在酒樓上》中呂緯甫說的:“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下,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刹涣犀F(xiàn)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蔽哼B殳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心理下,回到S城參加祖母的葬禮,從此開始了一段自厭、自虐,自我精神生命的自戕,肉體生命自毀的道路,這條道路沿著自我的逐一失敗最后通向徹底的毀滅。

然而魏連殳的自虐,是讓活著的我看著失敗的我慢慢死去,他不僅走向了對自我生命的背離,也實施了對整個生存世界的徹底否定——實際上是一種報復。自虐,既是生存又是死亡,是一種生存的死亡方式。生存,即背叛先前那個有意義的自我,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們而活下去”。死亡,即精神的戕害,肉體的自毀,孤獨地離開理想的世界,遁入身心虛無之中。這自虐中飽含這報復的成分,“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們”,說明有很多人不愿意“我”活下去,而我偏要活下去,向他們證明企圖殺死我的社會和人們根本無法殺死我,我依舊可以“風光”的生活在這世上,做杜師長的顧問,拿可觀的薪水,隨意糟蹋生命和錢財。這是報復,這是對與那些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的報復,是對造成那個有意義的魏連殳徹底失敗的社會的報復。

小說中魏連殳的報復在以下幾處表現(xiàn)尤甚:

魏連殳回S城,參加祖母的葬禮。由于他是異端人物,祖母死后,村里人都很緊張,怕他不按規(guī)矩辦事,但沒想到,他很爽快就答應了,他只說:都可以的。村里人,抱著病態(tài)心理,企圖可以泄一泄氣般的駁回魏連殳反對傳統(tǒng)喪葬儀式的要求,企圖讓魏連殳的新思想新要求被群眾打碎,被徹底否決,也就是企圖看魏連殳的“好戲”。但是連殳讓他們“失望”了,只一句“都可以的”,不僅使村里人失望,更是對他們畸形病態(tài)欲望得不到滿足的報復。冷漠,是對他人的最強烈的回擊,當人們企圖你對之嚴厲聲討、強烈辯駁時,唯有冷漠才能打碎人們畸形病態(tài)的盼頭,打碎他們的希望而讓他們失望。然而連殳,畢竟是內(nèi)心困苦的,對祖母感情也是非常深的,在所有人都以為連殳并不會在喪葬上哭泣的時候,連殳坐在草薦上還是失聲痛哭了?!八飨聹I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文中提到,喪葬上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時,連殳沉思后便開始痛哭,哭,不僅為祖母,更是為自己。這一哭,實際上開始打開連殳的死亡進程,祖母是他一生最后的依托,最后的親人,祖母一去,希望也殆盡。連殳從此開始放棄人生。

到小說的后半部分,魏連殳上任杜師長的顧問后,走上了徹底自虐的道路,是對自我精神生命和肉體生命徹底的自毀,同時也開始了對周圍人和環(huán)境實施報復性的蔑視。從前對房東的兩個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特別的喜歡,對他們有求必應,“那房主的孩子們,總是互相爭吵,打翻碗碟,硬討點心,亂得人頭昏。但連殳一見他們,卻再不像平時那樣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聽說有一回,三良發(fā)了紅斑疹,竟急得他臉上的黑氣愈見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輕的,于是后來便被孩子們的祖母傳作笑柄”,這實際上是寄予了魯迅的“進化論”的思想,認為孩子是未來,希望至少還存留在孩子身上。而徹底絕望后的連殳態(tài)度也有了徹底的改變,有東西摔在院子里,就稱大良的祖母“老家伙,你去吃罷”,讓孩子學狗叫,磕響頭,才買東西,對他們惡意取樂。這樣的改變,傳達了這樣了一個信息,就連魏連殳最后的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也徹底破滅了,進化論思想的支柱轟然倒塌。連殳通過這樣一種對過去那個有意義的自我背棄,通過對自我精神的戕害,通過對周圍人群的戲謔和蔑視,實現(xiàn)他對這個社會的報復。

小說的文眼,那封連殳寄給“我”的信道出了連殳真正的心跡。“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边@句話看似矛盾,實則并不矛盾。連殳如今所躬行的,比如上任杜師長的顧問,在報紙上發(fā)無意義的文章,蔑視孩子和老人,糟蹋錢財和身體,這一切都與曾經(jīng)那個異端,那個有意義的自己的理想相背離;如今所拒斥的都是飽滿的自己,鮮活的希望,是生的所在,是生的意義?!拔乙呀?jīng)真的失敗了”,過去那個追逐新思想的異端,飽含希望與理想的“我”已經(jīng)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在這個“風光”的我,是一個踐行著過去有意義的我所唾棄的事情的我,是離絕望和死亡一步之遙的我,我真的失敗了,過去的我無法超越現(xiàn)在的我,我的精神已經(jīng)徹底失敗和死亡?!啊欢覄倮恕?,我實現(xiàn)了報復,不愿意我活著人并未如愿,我勝利了,因為我打碎了那些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的企圖,我向他們證明了我還可以在精神死亡的情況下“風光”,可以做顧問可以拿高薪。我勝利了,我在踐踏生命之后的復仇中能感受到報復的快感。“失敗”和“勝利”本是兩個相互矛盾的詞,但是在連殳的那封信里,這兩個詞卻深有意味,失敗之后是勝利,勝利卻走不出失敗,失敗是屬于過去有意義的我的失敗,勝利是屬于現(xiàn)在這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及時行樂的我的勝利,無論是失敗還是勝利,它們都屬于“我”,屬于魏連殳。死后“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這可笑的死尸?!边B殳就連死后的“冷笑”也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有意自戕,和對社會、對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的蔑視和報復。

有意義的魏連殳死了,無意義的魏連殳還活著。這就是自虐,活著的自己看著失敗的自己慢慢死亡,漸漸消失。如前文所說,魏連殳成為假想的對象,是魯迅對沉默著的自己人生最壞的預測。文章最后,“我快步走著,仿佛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沖出,但是不能夠,耳朵中有什么東西掙扎著,久之,久之,終于掙扎出來……”,“我”終于走出了魏連殳的那一場噩夢,耳朵中要掙扎出來的應該魯迅寄予在小說中的一種要沖破低潮,走出絕望的決心。雖然連殳在一場自虐性質(zhì)的過程中死去了,雖然連殳的希望早已經(jīng)被耗盡不復留存,但是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連殳隱匿的掙扎和反抗。連殳為何要報復呢,正是因為他在徹底的失敗絕望之后為自己保留有一份微小的希望,這希望被以報復和反抗的形式呈現(xiàn),這希望雖然誕生不出自我生命的積極價值,但是它被剝碎在魏連殳整個的生命流程中,成為了一份警示。這警示給了魯迅,以及世人提醒,要走出失敗與死亡的局限。

魏連殳死后,生存有了重新的定義。什么是生存,生存就是跟舊我告別,生存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是1923年沉默的魯迅覺醒的征兆,是魯迅對生與死思考的結果,是沉默的魯迅借魏連殳這樣一個人物傳達給人們的信念。郁達夫《沉淪》《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于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收錄在同名小說集《沉淪》里。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郁癥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內(nèi)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nèi)心紛爭苦悶”的現(xiàn)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敢于大膽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冻翜S》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zhì),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按蛩悴辉龠M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nèi)心里也因此而壓抑,產(chǎn)生了“憂郁癥的根苗”。此后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郁癥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xiāng),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并愿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xiàn)實中難以實現(xiàn),他的內(nèi)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后是更大的空虛,欲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jīng)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huán)。郁達夫在《沉淪》中描寫色欲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些情節(jié)的描寫既不是純粹的肉欲挑逗與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繪,而用一種“露骨的真率”來描繪。這樣寫既達到對“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虛偽無情的揭露”同時又不失美感,真實而生動。這樣寫色欲是一種創(chuàng)新?!冻翜S》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響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見了外國文藝理論的思想。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他早期作品,諸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都有借鑒外國作品的痕跡。但在《沉淪》卻有一種很大的創(chuàng)新?!冻翜S》的“自敘體”是受日本的“私小說”的影響;“零余者”的形象借鑒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記》的影響;深刻的內(nèi)心剖析是借鑒了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法德的文學思潮也對其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其中對《沉淪》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說”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以自我為原型,浸透了主觀色彩的“私小說”將小說從外部世界的紛繁復雜引向了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這種風格被郁達夫所借鑒,從《銀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淪》中的“他”都是類似于“私小說”的人物形象。不過在《沉淪》中這種“私小說”有了一個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小田岳夫在《郁達夫傳》中指出:《沉淪》雖受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的影響“但兩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淪》的苦悶不再是“私小說”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說”的局限,由個人外推,而具有某種時代、社會意義。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抒情小說的道路,對后來的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在《沉淪》中作者充滿清醒的病態(tài)心理解剖意識,成為新文學自覺描寫靈與肉的沖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淪》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多層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這與傳統(tǒng)的單維結構與靜態(tài)呈現(xiàn)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內(nèi)心,真實而多層次的顯現(xiàn)人的“雙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學臉譜化的呆板。這也是《沉淪》的突破之一。但是,《沉淪》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小說仍舊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問題小說”上,對中國社會問題的前途方向沒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在語言上過度的詩化、散文化的傾向,有過分雕琢的嫌疑。郁達夫的《沉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在許多方面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抒情小說的先河,將小說引向了關注內(nèi)心世界的新高度。對于我們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以及文藝理論都有許多值得研究與學習之處。許地山《綴網(wǎng)勞蛛》賞析《綴網(wǎng)勞蛛》主要刻畫了尚潔獨立、有個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個基督徒,具有博愛的宗教精神。對一個受傷的竊賊,她都為其療傷,最終用她的“愛”感動了盜賊,這是極具理想意識的,超越了一般人對別人的寬容。

尚潔有著一種與世無爭和處變不驚的態(tài)度,對和丈夫的離婚表現(xiàn)的很坦然,也不和丈夫爭奪財產(chǎn),甚至是大度到全給他也沒關系,也不和她丈夫爭奪女兒的撫養(yǎng)權,雖然她很愛她的女孩。她身上具有非“常人”般的大度。面對丈夫一再的咄咄逼人,她也顯得很從容,但她并不同于逆來順受的無助的傳統(tǒng)女性,她身上所具有的寬容是讓人折服的人,你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尚潔在小說中是具有悲劇色彩的,她不愛她的丈夫,但她認為所做的一切對的起這個家,并沒有做過對不起丈夫的事,她的丈夫長孫先生一直認為她的和別的男人有染,最終失控的用尖刀刺向了尚潔的胸膛,長孫先生妒忌尚潔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尚潔只是給受傷的竊賊療傷,他卻以此為借口發(fā)泄對尚潔的不滿,他是一個小氣、自私又狹隘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基督精神的影響下,懺悔和反醒了以前對尚潔做過的種種錯事,把女兒和財產(chǎn)全部歸還給了尚潔,并向尚潔到了歉,就當尚潔認為可以和丈夫復婚的時候,丈夫卻因為過度的愧疚,無法面對自己,而選擇了離開,這不僅具有戲劇性,更具有悲劇性?!毒Y網(wǎng)勞蛛》有大量的篇幅寫了異域的景色,異域的風情是許地山所偏愛的。在小說中還展現(xiàn)了他聲韻音律的才華。小說一再的強調(diào)人生的一種不可預知性,故事的發(fā)展讓人感到出人意料?!毒Y網(wǎng)勞蛛》所體現(xiàn)的基督精神和中國古典美學,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果,具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和美感?!杜讼壬陔y中》葉圣陶潘先生是小鎮(zhèn)上的一個教員,他的靈魂是灰色的。他沒有銳氣、沒有理想、安于現(xiàn)狀、滿足于既得利益,是個茍且偷生、逆來順受的市民式的知識分子。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月,逃難是人們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難中的三個片斷來寫人物。第一個片斷,寫的是戰(zhàn)爭要來時,潘先生帶領兒女逃離小鎮(zhèn),奔往上海的情形。在軍閥混戰(zhàn)中,潘先生絲毫不顧及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的疾苦,滿腦子只是個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當他所住的讓里地區(qū)受到戰(zhàn)爭威脅時,他張惶失措,丟下學校不管,帶著一家人倉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國主義在中國設立的“租界”看成是保護他們一家的“圣地”和“樂園”。在租界地的旅館里,他不顧“刺鼻的油腥味”和“陣陣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詩。作品通過展示潘先生逃難前的慌亂,逃難中的狼狽,以及逃到租界后的慶幸等行為,生動地將潘先生遇事驚慌、自私、茍安等小市民式知識分子心態(tài)真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第二個片斷,寫潘先生獨自回到小鎮(zhèn)的情形。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辭而別,若是上司追究起來,就會丟掉學校里的職位??紤]到這些,他又不顧夫人的勸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讓里。為了“搶頭功”,獲得上司的“賞識”,他積極籌辦開學之事??烧斔l(fā)出開學通知書之時,戰(zhàn)火再起,鐵路不通了,學生們也大多隨家長避難去了,潘先生的一場忙碌成了“鏡中花”。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紅十字會辦事處去申請入會,還給全家領了紅十字會徽章。這一部分,作者通過寫潘先生為了保住飯碗、討得上司賞識,不顧安危回到讓里以及戰(zhàn)火逼近時,他又急著入紅十字會等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了潘先生習慣看上司眼色行事、懦弱、虛偽的性格特征。第三個片斷,先寫潘先生聽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倉惶逃入洋人的“紅房子”里避難,后寫戰(zhàn)事停止后,潘先生為歡迎杜統(tǒng)帥而寫頌辭。在這部分中,作品通過寫潘先生倉惶躲難以及他明明看到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為了一己的生存,竟不惜充當軍閥的吹鼓手等情節(jié),進一步表現(xiàn)了潘先生膽小怕事、茍且偷安、麻木、缺少正義感的奴性心理。潘先生的形象在當時是很富有時代特征的。作品通過塑造這樣一個人物,批判了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處世態(tài)度和性格弱點。同時也通過潘先生在難中的經(jīng)歷,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和精神狀態(tài)作細致具體的描摹,使人物靈魂真實地暴露出來,是這篇小說最主要的藝術特征。這篇小說沒有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寫人物也很少表現(xiàn)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正面沖突,而是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靈魂的一些細微的內(nèi)心活動,來展示人物性格。比如作品第二部分,寫潘先生冒著風險返鄉(xiāng)后,忙去探聽“局長究竟有沒有照常開學的意思”;當消息得到證實,并且同時還得知局長要裁員時,作品這樣寫人物的內(nèi)心:“‘潘先生聽了,仿佛覺得一凜;但又贊賞自己有主意,決定從上?;貋淼降资遣诲e的?!边@段描寫,先寫出了人物聽到局長要裁人的驚異,繼而又寫出了人物為自己冒險回鄉(xiāng),選擇對了投機機會而產(chǎn)生的慶幸和沾沾自喜。這些心理描寫,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接著,作品寫了潘先生為了討好上司忙著積極籌備開學之事,可沒想到戰(zhàn)事緊了,“鐵路真?zhèn)€不通了”,這一來他的積極表現(xiàn)不僅是徒勞一場,而且連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拋到外面多長時間。這時作品又寫人物心理:“他心頭突然一沉,似乎覺得最親熱的一妻兩兒忽地乘風飄去,飄得很遠,幾乎至于渺茫?!边@些筆墨把人物因徒勞一場而沮喪,以及憂慮一家人安危的心情都細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后來,局勢更緊張了,在保職、升官與保命的抉擇中,潘先生終于選擇了后者;乞求紅十字會的庇護。作品寫他到紅十字會討旗子和徽章一段也十分精彩。在接到紅十字會的“旗子和徽章”時,他“像捧著救命的神符,”心頭升起“一種神秘的快慰”。接著,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學校還有個側門,也得張一面旗”,“徽章這東西太小巧,恐怕偶爾遺失了”為理由,又向辦事處的職員多討了一面旗子和幾個徽章。然而,這一切討到后,人們發(fā)現(xiàn)“學校的側門上并沒有旗,原來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門上去了”,多討的紅十字徽章,一個是為妻子的,另外兩個是為兒子的。這些描寫將人物替自己盤算的精細、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儈心態(tài)都清晰地揭示了出來。為了更真實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作者還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態(tài)來進行描寫。如寫潘先生兩次喊黃包車的情形,就非常準確地寫出了人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內(nèi)心。第一次喊黃包車,是潘先生一家人經(jīng)歷了逃難失散之后,他的聲色是“威嚴”的,嗓門極“入調(diào)”,而且還附以傲慢的手勢,他“伸出兩個指頭揚著說:只消兩輛!兩輛!這神態(tài)把人物“從毀滅和危難的當中撿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鳴得意寫了出來。第二次喊黃包車是在聽說戰(zhàn)火逼近了,這時他驚惶失措,“心頭突地亂跳”,見到車后連連喊:“車!車!”這前后兩次同是叫車,但顯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驚恐、失態(tài)。作品通過對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態(tài)的描寫,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哆叧恰飞驈奈摹哆叧恰匪鶎懙墓适潞芎唵危欢鴧s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zhì)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shù)卮偟亩贍攦?,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表現(xiàn)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diào)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xiāng)土小說。

一、山水美

《邊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p>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yōu)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yōu)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币虼耍哆叧恰分芯陀辛艘粋€質(zhì)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xiāng)村社會,表現(xiàn)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xiāng)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jié),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jié),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種氛圍里生活的人們質(zhì)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里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劃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于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說。

三、人性美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chuàng)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盍似呤辏瑥亩畾q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蔽恼略趯懙秸乒芩a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婪呕磉_,不拘常套小節(jié)……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倍屓朔Q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p>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yǎng)著她,教育著她?!彼盀槿颂煺婊顫姡幪巸叭蝗缫恢恍~F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guī)追竹娉?、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xiāng),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xiàn)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xiàn)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里看不到邪惡、*詐和貪欲;這里有貧富區(qū)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這里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沖突;小說結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