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1頁
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2頁
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3頁
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4頁
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輪蟲的主要特征一、輪蟲的主要特征:1.

輪蟲的頭部前端擴大成盤狀,其上方有一由纖毛組成的輪盤,稱頭冠(corona),是運動和攝食的器官。身體其他部分沒有纖毛。即具有纖毛環(huán)的頭冠。2.

消化道的咽部特別膨大,形成肌肉很發(fā)達的咀嚼囊(mastax),內藏咀嚼器(trophi)。即有內含咀嚼器的咀嚼囊。3.

體腔兩旁有一對原腎管,其末端有焰莖球。即有末端具有焰莖球的原腎管??傊?,輪蟲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頭冠、咀嚼囊和原腎管。

7/25/20231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輪蟲輪蟲是輪形動物門的一群小形多細胞動物。一般體長100-300μm。根據(jù)以下特征很容易和其它體形大小差不多的動物區(qū)別開來。第一,身體前端有一個著生纖毛環(huán)的頭冠(纖毛只存在于頭冠,此與原生動物的纖毛蟲不同)。輪蟲因生活時該頭冠纖毛不停地擺動似輪盤而得名。第二,消化道的咽部肌肉膨大成咀嚼囊,其中有類似幾丁質的咀嚼器。輪蟲廣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類淡、咸水水體中。甚至潮濕土址和苔蘚叢中也有它們的蹤跡。輪蟲因其極快的繁殖速率,生產(chǎn)量很高,在生態(tài)系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chǎn)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輪蟲是大多數(shù)經(jīng)濟水生動物幼體的開口餌料。在漁業(yè)生產(chǎn)上有頗大的應用價值。輪蟲也是一類指示生物,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生態(tài)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7/25/20232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多數(shù)輪蟲身體由頭、軀干和足三部分組成(有的無足)

7/25/20233輪蟲專題知識宣講(一)旋輪蟲型:分割成左右2個對稱的輪盤,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兩短柄之間。具此頭冠者多為底棲種類。(二)水輪蟲型(須足輪蟲型):口和口圍區(qū)位于頭冠腹面,后者具一圈粗狀剛毛(假輪環(huán))。(三)晶囊輪蟲型:口圍區(qū)極度縮小,只在口孔周圍有一段很不發(fā)達的纖毛、圍頂纖毛發(fā)達但在背、腹面中央間斷。盤頂區(qū)相當寬闊。在這一區(qū)域內常有刺狀或棒狀的感覺機構。具該類頭冠者概為典型的浮游輪蟲。(四)巨腕輪蟲型:圍頂帶形成上下兩圈纖毛環(huán)。上環(huán)叫輪環(huán)。下環(huán)叫腰環(huán)。口位于二者之間。適應于浮游生活。(五)聚花輪蟲型:圍頂帶呈現(xiàn)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圍區(qū)位于此。致使口位于頭冠的背側。適應于浮游生活。(六)膠鞘輪蟲型:

整個頭冠呈漏斗狀。上緣常形成幾個(1,3,5,7個)裂片。其上有刺毛??谏钕萋┒返撞?。此漏斗實際為口圍區(qū)而圍頂帶已消失。適應于固著生活。

7/25/20234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咀嚼器的構造咀嚼囊是輪蟲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咀嚼器位于其中,用于磨碎食物。咀嚼器構造復雜,其基本構造是由7塊非常堅硬的咀嚼板組合而成,這些板都系皮層高度硬化而來。通常咀嚼板分砧板和槌板兩部分,即由一塊單獨的砧基與二片砧枝連接一起而成砧板,和左右各一的槌板,每一槌板系由一片槌鉤和一片槌柄組成。食物經(jīng)過槌鉤和砧枝之間被切斷或磨碎,槌柄往往縱長略彎,其前端總是與槌鉤的后端相連接。咀嚼器上連接肌肉,運動靈活。7/25/20235輪蟲專題知識宣講(一)槌型:各咀嚼板都比較粗壯而堅實,砧板內側有溝痕但無齒。用于橫向磨碎浮游生物和有機啐片。具這種咀嚼器的輪蟲常為水輪蟲型頭冠,適應沉食取食方法(如臂尾輪蟲等)。營浮游或底棲生活。底棲種類(如腔輪科)在沉水植物莖、葉或其它底層物體上吸取微小的生物和有機碎片。這種咀嚼器捕捉能力很弱。(二)杖型:砧基和槌柄都很長,呈拐杖形,一對砧枝呈現(xiàn)三角形。砧基下瑞伸到下咽喉,當咀嚼器肌肉收縮時好似活塞把食物吸進口到咀嚼腔中。這種咀嚼器除了吸取植物細胞的汁液和小型動物的體液外,尚有咬、啃、研磨食物等初步消化的能力。它常與晶囊輪蟲型頭冠結合,一般為兇猛種類(如疣毛輪蟲等),攫取浮游生物、附著生物和有機碎片為食。(三)砧型:砧枝特別發(fā)達,呈現(xiàn)鋒利的卡鉗狀,內緣有1-2個齒。砧基很短,槌鉤細長,槌柄很短只留痕跡。它與晶囊輪蟲型頭冠結合,只限于晶囊輪科,這些種類十分兇猛,當遇到適口食物(主要是浮游動物)突然把咀嚼器伸出口外把食物獵入口內。這類咀嚼器完全適應獵食。7/25/20236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四)槌枝型:槌鉤由許多長條的齒密集排列一起,槌柄寬而短,隔成三段,砧基短而粗壯,左右砧枝各呈三角形,內側常有細齒。它與巨腕輪蟲型頭冠結合,簇輪亞目都屬于此類。包括浮游、底層和固著生活三種方式,依靠頭冠纖毛運動形成的水流旋渦,沉淀取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腐屑。(五)枝型:槌鉤最為發(fā)達,呈2個半圓形的薄片,其上有很多平行的肋條,其中有2-3個(或部分)肋條比較粗壯,肋條的內端形成箭頭狀的齒;砧枝較小,為三棱形長條,砧基和槌柄都退化。枝型咀嚼器與旋輪蟲型頭冠結合,是蛭態(tài)亞目的主要特征。適應于沉淀取食。(六)鉤型:砧基和槌柄都極退化,砧板寬闊近乎半圓形,槌鉤系極少數(shù)長條狀的齒組成,除外還有副槌鉤,它把砧板和槌鉤緊密聯(lián)結起來。鉤型咀嚼器與膠鞘輪蟲型頭冠結合,為膠鞘亞目的主要特征。這類輪蟲用槌鉤來撕碎闖入陷井的大型生物(如枝角類、橈足類等)。適應于伏擊取食方法。多數(shù)營固著生活,極少數(shù)營浮游生活。7/25/20237輪蟲專題知識宣講絕大部分種類的雌雄形態(tài)差別極大。雄體體長只有同種雌體的1/8-1/3,雄體沒有消化系統(tǒng)或只留痕跡,或有咀嚼器和胃,但沒有口和肛門,它們不吃食。雄性生殖系統(tǒng)占據(jù)假體腔的大部分。一個膨大的梨形或球形精巢,下接輸精管通至陰莖(交配器),沒有陰莖的種類在交配時輸精管通過體壁有纖毛的小孔向外翻出。雄體的頭冠皆向前方,長滿纖毛,游泳十分迅速,從不固著,特別當有雌體存在時更為活躍,直到與其中一個交配為止。交配和精子的傳遞通過雌體的泄殖腔孔或體壁

7/25/20238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輪蟲的雌體在正常情況下所產(chǎn)的卵不需要受精,立即發(fā)育孵化為雌體,這種卵稱非需精卵(夏卵),產(chǎn)非需精卵的雌體稱不混交雌體。不混交雌體和非需精卵的細胞核中都含有雙倍的染色體。這種只依靠雌體繁殖后代的方法稱孤雌生殖。輪蟲在環(huán)境條件適合它們生活的情況下都進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特點是生殖量大,生殖率高,種群發(fā)展迅速。當環(huán)境條件惡化時一些種類進行兩性生殖,此時不混交雌體所產(chǎn)的卵在成熟前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卵細胞核內的染色體為單倍體,這種卵稱需精卵,需精卵的發(fā)育有兩個去向,未經(jīng)受精的需精卵發(fā)育為雄體,經(jīng)受精的需精卵稱受精卵,又稱冬卵或休眠卵。休眠卵有厚的卵殼保護,能頑強抵抗不利的環(huán)境條件,如干燥、低溫、高溫或水質化學變化等。休眠卵沉到水底待休眠期滿且溫度、溶氧、滲透壓等水質條件合適時才發(fā)育孵化出不混交雌體,而絕不孵化出混交雌體。休眠卵孵化出的雌體叫“干母”。

7/25/20239輪蟲專題知識宣講(1)咀嚼器類型不同的輪蟲它的咀嚼器各部分發(fā)達的程度不同,形態(tài)上變化很大,形成不同的咀嚼器類型。常見的咀嚼器類型有:①槌型所有咀嚼板都比較粗壯而結實,槌鉤彎轉。中央部裂成幾個長條齒,橫置于砧板上。通過左右槌鉤運動,不斷地嚼碎食物。②枝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且砧枝縮小,為一三棱形的長條,左右槌鉤最為發(fā)達,各為半圓形的薄片,兩半合成圓形,各自其上有許多平行的肋條。③槌枝型槌鉤為許多長條齒排列組成,槌柄短寬,顯著地隔成三段。砧基短粗,左右砧枝呈長三角形,內側具細齒。④砧型砧枝特別發(fā)達,內側具1-2個刺狀突起。砧基已縮短,槌柄退化僅留痕跡,槌鉤也變得較細。能突然伸出口外以捕獲食物入口。⑤梳型砧板為提琴狀,槌柄復雜,其中部分出一月牙形彎曲的枝。在槌柄前有一前咽片,常比槌鉤發(fā)達。吮吸取食為主。⑥杖型砧基和槌柄都細長呈杖型。砧枝呈寬闊的三角形,槌鉤一般有1-2個齒。槌鉤能伸出口外,攫取食物并把它咬碎。具此咀嚼器的輪蟲系兇猛種類。⑦鉗形槌柄很長,與細長的槌鉤交錯在一起呈鉗狀,砧基較短,砧枝長而稍彎,也呈鉗狀,其內側有很多鋸齒。取食時鉗形咀嚼器能完全伸出口外,攫取食物。⑧鉤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砧枝寬闊而發(fā)達,槌鉤系由少數(shù)長條箭頭狀的齒所組成。7/25/202310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分類輪蟲分類形態(tài)結構特殊,長期以來其分類地位各家意見不統(tǒng)一。多將其列為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s)的一個綱,即輪蟲綱(Rotifera)。有的學者把這類假體腔動物稱為原體腔動物門(Aschelminthes)。按照目前國外常用的分類方法,輪蟲可分為2個亞綱,3個總目,約1800種。即尾盤亞綱和真輪蟲亞綱。

7/25/202311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分類系統(tǒng)Ⅰ.尾盤亞綱Seisona1.尾盤總目Seisona卵巢無卵黃腺,雄體發(fā)達,頭冠退化,海產(chǎn)寄生。如海輪蟲Seison.Ⅱ.真輪蟲亞綱Eurotatoria1.1.蛭態(tài)總目Bdelloidea卵巢具卵黃腺一對,枝形咀嚼器,無側觸手。2.單巢總目Monogononta卵巢具卵黃腺一個,不為枝形咀嚼器。(1)

游泳目Ploimida如有足則具成對或不成對的趾,足腺一對。頭冠(頭盤,輪器)各異,但決不是六腕輪型或膠鞘輪型。(2)

神輪目Gnesiotrocha①簇輪亞目Flosculariacea如有足則無趾,足腺發(fā)達六腕輪型或聚花輪型頭冠。咀嚼器為槌枝型。②膠鞘輪亞目Collothecacea足無趾,足腺發(fā)達。膠鞘輪型頭冠,咀嚼器鉤型。7/25/202312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輪蟲屬Rotaria:體細長。眼點一對不甚明顯,位于背觸手前面的吻部。吻較長突出于頭冠之上。足端有三趾。喜生活于富含有機質的小型水體,常附著于水生植物的莖、葉上。旋輪蟲屬Philodina:體較粗壯。眼點一對大而明顯,位于背觸手后,腦的背面。趾四個。生活環(huán)境與輪蟲近似。

7/25/202313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臂尾輪屬

Brachionus:被甲較寬闊,呈正方形。

被甲前端總是具1-3對突出的棘刺。有的種類被甲后端也具棘刺。足不分節(jié)而很長,上面具很密的環(huán)形溝紋,并能活潑地伸縮擺動。本屬種類甚多,主要營浮游生活。但也常用足末端的趾,附著在其它物體上,并營底棲生活。它們生長在池塘、湖泊中,往往靠近岸的地方多于離岸的地方。

7/25/202314輪蟲專題知識宣講龜甲輪屬

K.peratella:被甲被線紋分割成若干多角形的板片。如同龜甲,前端有3對不規(guī)則的棘刺,有的還有后棘刺1-2條。無足。是典型的浮游種類。分布普遍。溫幅廣。一年四季(包括冰下)都可找到大量個體。鹽幅較大,淡水、半咸水中都能生活。由于個體小,被甲厚而堅硬,其餌料價值遠不及臂尾輪蟲。

7/25/202315輪蟲專題知識宣講水輪屬

Epiphanes:無甲。頭冠上有3-5個棒狀突起。各不同種間體形差異大。錐尾水輪蟲E.senta呈倒圓錐形;臂尾水輪蟲E.brachionas呈方塊形且足很長,棒狀水輪蟲E.bravulatus呈囊袋狀。透明。卵黃腺呈帶狀。后者極易和晶囊輪蟲Asplanchna混淆

,但它有足且咀嚼器也完全不同

。水輪蟲個體大(500um左右)、運動慢、不具被甲,在富有機質特別是多裸藻的小型水體中。種群數(shù)量可能極大(>1萬/L)在融冰后的低水溫條件下即可大量繁殖。其餌料和培養(yǎng)價值不在臂尾輪蟲屬之下

。

7/25/202316輪蟲專題知識宣講犀輪屬Rhinoglena:無被甲。體呈長圓錐形。軀干有假“節(jié)”。但不作套筒式伸縮。頭部背側有一長的“如意突”,會自如地伸縮。此為該屬主要特征,吻兩旁有一對眼點,卵胎生。前額犀輪蟲R.frontalis。為常見種。廣泛分布于靜水淡水池塘或小湖泊,大量個體主要出現(xiàn)于低溫季節(jié)。冬至前后在我國北方魚類越冬池冰下水體中常可大量繁殖。作著于1979年12月15日測得哈爾濱西效大越冬池犀輪蟲密度高達2.7萬/L。相反,溫暖季節(jié)(>15℃)它們的數(shù)量卻很少。犀輪蟲個體較大(300μm左右),無被甲,尤其是它適低溫的特性,是冷水性魚類或在低溫水體中繁殖的水生動物苗種的優(yōu)良活餌料,并有望成為人工大量增殖的對象。

7/25/202317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葉輪屬Notholca:背甲具縱條紋。前棘刺3對,長短不等。后端渾圓或有短柄。無足。葉輪蟲屬種類不多但溫幅,鹽幅很廣。有的種如尖削葉輪蟲N.acuminata能在咸水中大量繁殖。該屬輪蟲往往在低溫季節(jié),甚至冰下水體中出現(xiàn),數(shù)量雖多但生物量小且高峰持續(xù)時間不長。

7/25/202318輪蟲專題知識宣講

晶囊輪屬Asplanchna:身體透明囊袋形,如像一個電燈泡。無足與肛門,亦無腸管。咀嚼器可伸出口外攝食。食物殘渣亦從口中吐出。全部卵胎生。休眠卵球形,每雌體可懷2-3個。但并不產(chǎn)出。隨死后的母體沉入水底。該屬均系典型浮游種類。溫暖季節(jié)常廣泛出現(xiàn)于池塘、湖泊、水庫等淡水水域。冬季經(jīng)常凍底又富含有機質的淺水水體,其種群數(shù)量特別大。據(jù)作者觀察,此類輪蟲在沉積物中的休眠卵只有經(jīng)冷凍后方可上浮,且萌發(fā)率也顯著提高。晶囊輪蟲雖大量攝食其它輪蟲。它的發(fā)生毫無例外的會終止。臂尾輪蟲種群數(shù)量的高峰期。但因其個體大(>500um)、無被甲、寡敵害。一旦出現(xiàn)很容易形成優(yōu)勢種群。所以極有可能成為適合室內外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的優(yōu)質餌料浮游動物。

7/25/202319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囊足輪屬Asplanchnopus:除了有足和趾之外,基本上和晶囊輪蟲相似。習見種為多突囊足輪蟲A.multiceps。

7/25/202320輪蟲專題知識宣講

疣毛輪屬Synchaeta:頭冠上面有4根長剛毛,兩側各具一顯著的“耳”狀突起。足不分節(jié)。趾一對很小。該類輪蟲極易變形。固定后往往只能從頭部兩側仍然依稀可見的“耳”狀結構辨別它們。此外從它的休眠卵呈球形且有長刺的特征上也可視別。鹽幅和溫幅極廣。一年四季(包括冰凍季節(jié))在淡水、咸水中均可繁殖。有時數(shù)量極大。每升水中可達數(shù)萬個。但高峰期持續(xù)時間不長。如果改善環(huán)境。延續(xù)其種群數(shù)量高峰期的時間。利用其廣溫、廣鹽習性。進行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或增殖利用是很有可能的。

7/25/202321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多肢輪屬Polyarthra:頭冠上既無長剛毛也無“耳”狀突。身后亦無足與趾。但身體兩側背腹面有12條針狀或葉狀的附肢。有跳躍和游泳功能。頭冠的盤頂區(qū)有一對顯著的盤頂觸手。先端有一束感覺毛。廣泛分布于湖泊、水庫、池塘中。一年四季均可找到。因個體小,運動(跳躍)較快,又有附肢。其餌料價值不大。常見種為針簇多肢輪蟲P.trigla。

7/25/202322輪蟲專題知識宣講鏡輪屬Testudinella:被甲較堅硬,腹背扁平,背腹面觀近圓形,透明似鏡。足長不分節(jié),未端無趾,但有一圈纖毛。多底棲生活。在水草叢生處易采到較多個體。

7/25/202323輪蟲專題知識宣講巨腕輪屬Hexarthra:無被甲,體前半部有6個粗壯腕狀附肢,能劃動跳躍。無足。為典型浮游輪蟲。溫暖季節(jié)出現(xiàn)于湖泊,池沼中。環(huán)頂巨腕輪蟲H.fennica可生活于內陸咸水或淺海海灣中,是耐鹽性較強的種類。

7/25/202324輪蟲專題知識宣講三肢輪屬Filinia:卵形。無被甲。有三條或長或短的附肢。其中前二條能活動。分布很廣。一年四季在池塘。湖沼或其它富含有機質的淡水水體中均能大量繁殖。高峰期種群數(shù)量可達幾十萬個/L。但生物量不大。且肢體長,采收時亦纏繞成團、餌料價值不大。

7/25/202325輪蟲專題知識宣講泡輪屬Pompholyx:被甲薄而透明。后端有足孔。但無足。足孔內有一粘液管子伸出??烧持懦龅穆?。故??梢娨宦迅街谧憧缀蠖?。該屬均系一些體長僅100余微米的小型浮游輪蟲。廣泛分布于池塘、湖泊中,但數(shù)量不多。

7/25/202326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聚花輪蟲型(馬蹄型)頭冠。無被甲。大多數(shù)為自由游泳的群體。常見者為聚花輪屬Conochilus:群體由幾個或上百個縱長的個體組成。直徑可達1-4mm。分布廣。在中小型湖泊。池塘常形成大種群。因其個體大。無被甲。活動緩慢是許多水生動物的優(yōu)質餌料。但目前尚未掌握對它進行定向培養(yǎng)的技術。習見種類主要有團狀聚花輪蟲C.hippocrepis和獨角聚花輪蟲C.unicornis。前者由幾十個或上百個個體由膠質連成大形球狀群體。個體頭冠上的腹觸手為2個;后者的群體一般<25個個體。腹觸手為1個(觸角)。

7/25/202327輪蟲專題知識宣講膠鞘輪科Collothecidae特征同亞目。常見為膠鞘輪屬Collotheca:營固著或浮游生活。后者如敞水膠鞘輪蟲C.pelagica膠鞘透明。頭冠并無一般膠鞘輪蟲頭冠所具有的裂片但圍頂纖毛發(fā)達。這是對浮游生活的適應。通常生活在池塘或湖泊中的敞水帶;前者如多態(tài)膠鞘輪蟲C.ambigua固著在沉水植物上。單獨棲息一個透明的膠鞘中。個體呈喇叭狀。頭冠具5個顯著的裂片和5束長剛毛。體長600-700μm。每年夏、秋季大量出現(xiàn)。

7/25/202328輪蟲專題知識宣講生活習性一、運動多數(shù)輪蟲主要借頭冠纖毛的轉動作旋轉或螺旋式運動,另一些有附肢的種類如三肢輪蟲、多肢輪蟲、巨腕輪蟲等則借此作跳躍式運動。輪蟲的尾部雖不是主要運動器官。但它的擺動無疑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足腺分泌物粘著在基質上時,還會以此足作圓心轉圈運動。三肢輪蟲的后肢不能活動。但在運動中可起舵的作用。無論哪種運動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輪蟲緩慢的運動正是其成為水產(chǎn)動物幼苗開口餌料的有利條件。二、食性多數(shù)輪蟲靠輪盤纖毛環(huán)向同一方向的轉動使水形成旋渦。其中適口的細菌、單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過大的物體被口圍纖毛拒之于外。實驗表明,多數(shù)濾食性輪蟲的適口食物<5μm,最適5-10μm;另一部分大型種類如晶囊輪蟲則倚仗其特殊的頭冠和砧型咀嚼器撲食原生動物、其它輪蟲、小型甲殼動物等。當然與這類食物大小差不多的大型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也在取食之例。據(jù)觀察,這類輪蟲的咀嚼器平時橫臥咀嚼囊中。在獵食時飛速旋轉90至180度。伸出口外獵取食物后縮回晶囊輪蟲捕食其它小型浮游動物的效率是十分驚人的。作者曾在一個晶囊輪蟲的胃腔中一次性發(fā)現(xiàn)55個臂尾輪蟲的咀嚼器。難怪它的出現(xiàn)會導至臂尾輪蟲種群高峰期的終結。疣毛輪蟲等的杖型咀嚼器的槌鉤也能伸出口外攝取食物并吮吸其營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營固著生活的膠鞘輪蟲。它們漏斗狀的頭冠形成一個捕食陷井,當各類小型浮游生物落入陷井時,頭冠裂片上的刺毛便封住“井口”以防食物脫逃。輪蟲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類別各式各樣。但就目前最具培養(yǎng)價值的幾種臂尾輪蟲的主要食物還是小型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它們的取食器官雖能排除一些異物。但也僅局限于顆粒大小而對食物的質量難有選擇性?,F(xiàn)已查明,某些單胞藻如小球藻Chlorella、扁藻Platymonas等飼喂輪蟲的效果較裸藻屬Euglena、裸甲藻Gymnodinium為好。這里除細胞大小、運動速度外可能還有營養(yǎng)成分和毒性問題??傊?、食物的種類、密度都直接影響輪蟲的繁殖,是培養(yǎng)中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

7/25/202329輪蟲專題知識宣講三、生活方式輪蟲的基本生活方式有兩類。一類營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如臂尾輪屬Brachionus、龜甲輪屬Keratella、葉輪屬Notholca、犀輪屬Rhinoglena、水輪屬Epiphanes、晶囊輪屬Asplanchna、多肢輪屬Polyarthra、疣毛輪屬Synchaeta、聚花輪屬Conochilus、鏡輪屬Testudinena、巨腕輪屬Pompholyx、三肢輪屬Filinia等;另一類營底棲、附著或固著生活。如蛭態(tài)亞目的輪蟲等。鑒于這類輪蟲的餌料開發(fā)價值大多不如浮游輪蟲。本書未作重點介紹。四、生態(tài)分布輪蟲廣泛分布于各類淡水水體中,在海洋、內陸咸水中也有其蹤跡。但種量稀少。部分具一定耐鹽性的種類可在河口、內陸鹽水以及淺海沿岸帶的混鹽水水體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如褶皺臂尾輪蟲B.plicatilis、尖尾疣毛輪蟲S.stylata、顫動疣毛輪蟲S.tremula、尖削葉輪蟲N.acuminata、螺形龜甲輪蟲K.cochlearis、環(huán)頂巨腕輪蟲H.fennica,角突臂尾輪蟲B.angularis、壺狀臂尾輪蟲B.urceu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