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K13+801~K17+940段)高邊坡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況1.1項目項目區(qū)位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南起于三環(huán)高速,順接快速路六縱線,往北沿銅鑼山東側,經石船、統(tǒng)景,跨越御臨河,穿越明月山至長壽晏家后,北止于菩提山北側渝巫路,接順現狀菩提北路。項目屬于主城核心區(qū)東北向的對外快速通道。根據主城綜合交通規(guī)劃,快速路六縱線經六橫線向北與本項目在起點范圍接順,實現主城東部槽谷的縱向貫通功能,同時將長壽區(qū)納入主城都市區(qū)的市政道路系統(tǒng)。1.2工程范圍及規(guī)模工程名稱: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工程地點:重慶市兩江新區(qū)、渝北區(qū)、長壽區(qū)建設范圍:本項目南起于三環(huán)高速雙橋立交,順接快速路六縱線,往北沿銅鑼山東側,經石船、統(tǒng)景,跨越御臨河,穿越明月山至長壽晏家后,北止于菩提山北側渝巫路,接順現狀菩提北路。道工程范圍長度約23.61km。工程區(qū)位:重慶市兩江新區(qū)、渝北區(qū)、長壽區(qū)建設規(guī)模:本項目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80km/h,雙向六車道(兩側預留雙向四車道貨運通道),工程范圍長度約23.61km。標準路幅寬度29m。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特長隧道1座(晏家隧道約4.46km),中隧道1座(龍門橋隧道左洞946m、右洞925.5m),,跨御臨河橋梁1座,互通立交4座(雙橋立交、統(tǒng)景立交、河泉立交、齊心大道立交),渝北服務區(qū)1處,長壽主線收費站1處。1.3工程規(guī)模和主要工程內容據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項目勘察設計管理的意見》:“高切坡中巖質邊坡高度≥15米,巖土混合邊坡高度≥12米且土層厚度≥4米,土質邊坡高度≥8米”、“高填方邊坡高度≥8米”管理范圍上述邊坡均應做邊坡專項設計。本次設計的邊坡包括主線、雙橋立交、還建道路、L連接道、三環(huán)連接道、統(tǒng)景立交、河泉立交、經開區(qū)隧道、齊心大道立交、管理用房、服務區(qū)全線高邊坡。本冊圖紙為K13+801~K17+940段,邊坡統(tǒng)計情況如下表:序號編號邊坡號填挖方里程邊坡等級破壞模式左右側長度/m最大高度(m)邊坡類型1主線ZX-68#高邊坡填方主線左線K16+110~K16+200一級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左側9012.2永久2ZX-69#高邊坡填方K16+215~K16+235一級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左側3312.5永久3ZX-70#高邊坡挖方主線左線K16+320~K16+420一級沿巖層面平面滑動左側10017.6永久4ZX-71#高邊坡填方K16+400~K16+490二級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右側9015.5永久5ZX-73#高邊坡填方K16+550~K16+760一級沿巖層面滑移破壞右側21022永久6ZX-74#高邊坡填方主線左線K16+620~K16+760一級沿巖層面滑移破壞左側14013永久7ZX-75#高邊坡填方K16+890~K17+60一級土體內部圓弧滑動破壞右側17012永久9HJ-23#高邊坡挖方還建道路二十五K0+540~K0+619.859二級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左側8022永久103-4#設備房基坑3-4#設備房基坑基坑3-4#設備房基坑二級巖體自身強度控制5.3臨時1112#橋右幅0#墩承臺基坑12#橋右幅0#墩承臺基坑一級強度控制南側2115臨時性1212#橋左幅3#墩承臺基坑12#橋左幅3#墩承臺基坑一級層面控制西北23.715臨時性1312#橋右幅4#墩承臺基坑12#橋右幅4#墩承臺基坑一級層面控制西北1015臨時性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規(guī)范2.1合同依據建設單位與我聯合體簽訂的合同。2.2政府相關批復意見及相關文號(1)主要會議紀要及批復1)《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開展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前期儲備工作的通知》渝建函[2018]470號2)《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前期工作移交會議紀要》第51號3)《兩江新區(qū)-長壽快速通道方案研究會議紀要》(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2019-459】)4)《兩江新區(qū)-長壽快速通道項目推進會議紀要》(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2020-86】)5)《兩江新區(qū)-長壽快速通道方案研究會議紀要》(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2020-182】)6)《兩江新區(qū)-長壽快速通道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會議紀要》市住建委第81號7)《重慶市長壽區(qū)水利局關于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龍們橋水庫段選線方案的意見》長壽區(qū)水利局8)《重慶市交通局關于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上跨渝長擴能高速公路有關事宜會議紀要》渝交紀要[2020]46號9)《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進展情況的報告》渝建文[2020]101號10)政府相關批示文件11)《重慶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快推進兩江新區(qū)到長壽快速通道項目前期工作的報告》渝發(fā)改文[2021]5號(12)《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跨渝長復線高速節(jié)點上跨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長發(fā)改投[2020]271號12)《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跨渝長復線高速節(jié)點上跨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長發(fā)改投[2020]271號13)《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上跨渝長擴能高速公路有關事宜會議紀要》渝交紀要〔2020〕46號14)本項目涉鐵路節(jié)點方案設計的審查意見15)本項目高邊坡方案設計的審查意見16)《渝北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兩江新區(qū)到長壽區(qū)快速通道方案設計(渝北、兩江段)技術審查的意見》17)《重慶市長壽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兩江新區(qū)到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方案設計技術審查的意見》18)《長壽至兩江新區(qū)快速通道項目交通咨詢》合同及成果19)《高邊坡方案評估報告》(2021年5月)20)《重慶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兩江新區(qū)到長壽快速通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審查意見的函》(渝發(fā)改投資函[2021]389號)21)初設審查意見(2)主要規(guī)劃資料1)《重慶市主城區(qū)快速路系統(tǒng)建設規(guī)劃》(2006-2020)2)《重慶市主城區(qū)綜合交通規(guī)劃》(2010-2020)3)《重慶市城鄉(xiāng)總體規(guī)劃(2007-2020年)修正版》4)《重慶市兩江新區(qū)總體規(guī)劃(2010-2020年)》5)《重慶市十三五規(guī)劃城市道路建設專項規(guī)劃(2016-2020年)》6)《兩江新區(qū)龍盛汽車城貨運(物流)交通專項規(guī)劃》7)《重慶市主城區(qū)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劃》8)《重慶市軌道交通線網調整規(guī)劃》9)《明月山兩江新區(qū)至長壽隧道規(guī)劃研究》2017年8月10)《重慶市長壽區(qū)城鄉(xiāng)總體規(guī)劃》2013年編制,2015年修訂11)《長壽區(qū)綜合交通規(guī)劃修改(2014-2025年)》12)《長壽區(qū)鐵公水聯運規(guī)劃》2018年1月13)《重慶市長壽區(qū)城鄉(xiāng)總體規(guī)劃》2013年編制,2015年修訂14)御臨河航道、港口現狀及發(fā)展規(guī)劃(3)項目沿線1:10000、1:2000及1:500地形圖和管線物探資料(4)《兩江新區(qū)至長壽區(qū)快速通道-跨渝長復線高速節(jié)點上跨橋項目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2020年9月(5)三環(huán)高速、兩江大道、渝長高速公路擴能項目、鐵路東環(huán)線設計資料(6)通過評審的晏家隧道地質環(huán)境保護方案成果(2021.7)(7)通過評審的高邊坡方案設計成果(2021.5)(8)通過評審的隧道工程抗震設計專篇(2021.6)(9)項目沿線控規(guī)、道路紅線2.3相關勘察、測量、檢測報告文件測量單位提供的項目沿線1:500地形及管線圖(2020年4月)。經勘查外審單位審查合格的勘察報告。1)《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C-1長壽段K16+190~K18+340)》2.4設計規(guī)范及標準本工程為城市快速路,以重慶市地標、國標和建設部頒布規(guī)范為主要依據,同時參照其他行業(yè)標準。(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3)《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4)《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201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2015年版)(6)《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guī)范》(GB/T50476—2008)(7)《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9)《擋土墻》(17J008)(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10)《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086-2015)(11)《建筑邊坡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DBJ/T50-100-2010)(1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guī)范》(DBJ50/T-029-2019)(13)《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2007)(14)《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50107-2010)(15)《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DZ/T0219-2006)(16)《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2014)(1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18)《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19)《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15)(20)《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21)《城市快速路設計規(guī)程》(CJJ129-2009)(22)《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13)(23)《重慶市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guī)定(2017年版)》(24)重慶市《進一步加強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項目勘察設計管理的意見》渝建發(fā)【2010】166號上階段意見的批復及執(zhí)行情況2021年5月7日,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名單附后),在重慶市城建施工圖審查有限公司會議室召開《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工程(K13+360~K23+610)高邊坡方案設計》安全專項論證會。參加會議的有勘察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單位(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與會專家聽取了勘察設計單位對該邊坡地質情況和方案設計的介紹,專家組查閱相關資料并經過討論后形成如下論證意見:本工程道路挖方巖質邊坡最大高度約42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35m,均屬于渝建發(fā)(2010)166號文件所規(guī)定的超限邊坡,對其方案設計進行安全專項論證是必要的。方案設計的資料較齊全,主要設計人資格符合要求。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已通過審查,可作為該邊坡方案設計依據。根據邊坡高度及重要性,邊坡工程安全等級分段確定為一級和二級、永久邊坡支護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或100年合理,設計采用的邊坡綜合治理方案(分級放坡+坡面防護、錨桿擋墻、噴錨支護、重力式擋墻、樁板式擋墻(含錨拉式)、扶壁式擋墻、截排水系統(tǒng))基本可行。建議:勘察單位補充完善邊坡地勘剖面、地質信息及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設計單位完善邊坡頂及邊坡底既有建(構)筑物、鐵路、輸配電高壓鐵塔、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及官網情況、荷載分布范圍及其大小,并進一步復核完善方案設計。執(zhí)行情況:按審查意見完善完善方案設計。復核巖土參數校核填方邊坡沿巖土界面滑動的穩(wěn)定性。執(zhí)行情況:按審查意見復核巖土參數校核填方邊坡巖土界面滑動的穩(wěn)定性,詳計算書。完善邊坡設計說明內容及圖面表達、截排水設計、坡頂安全防護措施等內容。執(zhí)行情況:完善設計說明及圖面表達、截排水設計、坡頂安全防護措施,詳高邊坡設計圖冊總說明7.3條邊坡排水及分圖紙設計。完善邊坡施工順序方法和工藝等要求(施工時校驗巖層面性狀);強調執(zhí)行“動態(tài)設計、信息法施工”原則,加強邊坡監(jiān)測及信息反饋。執(zhí)行情況:完善邊坡施工順序方法和工藝等要求(施工時校驗巖層面性狀),詳高邊坡設計圖冊總說明7.3.2條特殊邊坡處理措施,12.7條邊坡工程;強調執(zhí)行“動態(tài)設計、信息法施工”原則,加強邊坡監(jiān)測及信息反饋,詳11.2條邊坡變形監(jiān)測。建設條件本節(jié)內容摘錄于《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工程地質詳細勘察(長壽段K16+190~K18+340)》,以下簡稱報告,本冊圖紙涉及的K16+056(左線)、K16+066(右線)~K16+190段詳見《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隧道段K11+510~K16+190)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4.1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勘察區(qū)位于長壽區(qū)晏家,有市政道路通往場地附近,交通條件較便利。地理坐標位于X=102080~103570m,Y=99890~101750m間。場地地貌受地質構造和巖性控制,為構造剝蝕丘陵斜坡地貌,地面總體地勢較緩,坡角一般5~25°,K16+190~K16+480場地地形主要為原始地貌,其中K16+190~K16+320地形平緩,坡角約5~11°,K16+320~K16+480斜坡分布,地形坡角一般25~33°。K16+480~K16+640,地形較陡,為施工區(qū),斜坡巖性主要為拋填土,坡角約30°;K16+920~K18+180西側約50m為河泉水庫,水位高程約320.6m,水域面積約150843m2??辈旆秶鷥人木€約319.88~320.73,形成的邊坡已進行放坡處理,且采用了格構支護。擬建道路東側約25m為滬渝高速,兩條道路設計高程高差較小,在建滬渝高速基本完成了邊坡的治理,采用放坡處理。本次勘察場地范圍內勘探點最高高程357.28m(CSZC21),最低高程304.94m(CSZC37),相對高差為52.34m。4.2氣象、水文氣象:場地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區(qū),濕度大,冬冷夏熱,降雨豐富,夏季多暴雨,據長壽區(qū)氣象局資料: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最高36℃、最低5.4℃,極端最高溫度41.7℃、極端最低溫度-3.5℃,一年中最熱為7、8、9三個月,最冷為1月;年平均相對濕度79.9%,月平均相對濕度最大92%、最小64.3%;多年平均降水量1085.3mm左右,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1日最大降雨量206.1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年平均日照時數1243.8小時。根據重慶市1951~1998年的資料統(tǒng)計,全市出現暴雨共有138天,平均每年2.9天,最多年為8天,1971年沒有出現暴雨日;日雨量≥100mm18次,沒有出現3日總雨量達到150mm,而其中一日雨量<100mm的情況,最多年為3次;其中包括1996年7月21日出現的降雨量為206.1mm的特大暴雨。大暴雨平均約3年一遭。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暴雨日數為谷點,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為峰點,從90年代初以來,暴雨日數有大增的趨勢。圖2-2重慶多年平均降雨量直方圖近五十年來,連續(xù)2天以上暴雨共4次,分別是1963年5月25、26日(降水量分別是109.3mm、51.9mm);1968年9月27、28日(降水量分別是55.5mm、52.6mm);1978年5月29、30日(降水量分別是59.3mm、179.9mm);1993年6月10、11日(降水量分別是70.2mm、50.2mm)。20年、50年、100年一遇降水量分別按110mm、180mm、206mm考慮。水文:K17+60~K18+260段道路左側約50m為河泉水庫,水位高程約320.6m,水域面積約150843m2,正常蓄水位約320.00,水庫設計最高水位322.80m??辈旆秶鷥人木€約319.88~320.73,道路設計高程約316.552~323.42,河泉水庫岸坡已進行治理,對擬建道路影響小。場地K16+260附近有一小溪河自北西向南東流經場地,為當地最低的侵蝕基準面。自西向東流經場地,流入已修建的涵洞??辈靺^(qū)域小溪河河床一般寬1.0m,水深一般0.20~0.50m,勘察范圍內勘察期間水位約310.00~312,據走訪調查,勘察范圍內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程約313.00m。水位受區(qū)內降雨量控制,具有季節(jié)性變化大的特征,其余地表水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雨季時雨水由坡面向切割的沖溝中匯集,具雨漲晴消的特點4.3地質構造場地地質構造位于明月峽背斜東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約100-140°∠50-62°,優(yōu)勢產狀115°∠55°。根據附近巖石露頭調查裂隙,場區(qū)主要發(fā)育二組裂隙,裂隙屬稍發(fā)育~較發(fā)育,其特征如下:1)240°∠60°,裂面平整,裂面充填泥質,分離,平直光滑略有起伏,延伸長4~8m,間距1.2~1.5m,張開度2mm,鐵銹浸染,呈黃色,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2)310°∠70°,裂面微張開,無充填,平直很光滑,延伸一般5~7m,間距2.1~3.2m,張開度3mm,屬軟弱結構面,結合很差。巖層面:層間裂隙較發(fā)育,表面平直很光滑,無膠結,泥質或泥夾巖屑充填,巖層層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場地構造裂隙不發(fā)育,未見次級褶皺、軟弱夾層及斷層分布,地質構造簡單。場地構造裂隙不發(fā)育,未見次級褶皺及斷層分布,地質構造簡單。(見圖“構造綱要圖”)建設場地建設場地構造綱要圖4.4地層巖性經鉆探揭露及工程地質測繪,建設場地范圍內巖土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Q4ml)、粉質粘土(Q4el+dl),下伏侏羅系中統(tǒng)下沙溪廟組(J2xs)、侏羅系中統(tǒng)新田溝(J2x),由新至老對各巖土層的工程特征描述如下:4.4.6.1全新統(tǒng)(Q4)素填土(Q4ml):雜色,由粘性土、砂泥巖碎石組成,局部為灰?guī)r碎塊石(CSZX8-10號孔區(qū)域),硬質物粒徑一般20~200mm,局部達600mm,含量約10%~45%,機械拋填,填土結構松散~中密、稍濕,回填時間不等,約3~10年。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揭露厚度0.20(CSZC45)~30.5m(CSZC35),主要分布于房屋、市政道路及東側施工區(qū)周邊,位于場地表層。粉質粘土(Q4el+dl):為原始殘坡積土層,棕黃色,軟塑~可塑狀,主要由粘粒組成,成分較均勻,局部含風化殘余巖屑,刀切面稍具光澤,無搖震反應,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分布于場地原始地貌段,河邊及魚塘周邊受水的浸泡,表層約2.0~3.0m為軟塑狀,具體范圍詳見平面圖。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鉆探揭露厚度0.20(CSZC42)~7.40m(CSZC12)。4.4.6.2侏羅系中統(tǒng)下沙溪廟組(J2xs:K16+700~K18+340)泥巖(J2xs-Ms):紫紅色為主,局部灰黃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重,多夾砂質條帶。主要分布在K16+700~K18+340段,鉆孔CSZX12、CSZX14~CSZX65,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鉆孔揭露厚度1.0(CSZX50)~12.7m(CSZX33)。砂巖(J2xs-Ss):灰黃色,中~粗粒結構,鈣泥質膠結,中厚~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等礦物組成,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礦物。主要分布在K16+700~K18+340段,分布在鉆孔CSZX12、CSZX14~CSZX65,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鉆孔揭露厚度1.5(CSZX64)~18.8m(CSZX40)。4.4.6.3侏羅系中統(tǒng)新田溝組(J2x:K16+200~K16+700)泥巖(J2x-Ms):紫紅色、灰黃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重。主要分布在K16+200~K16+700段,分布在鉆孔CSZX1~CSZX11,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鉆孔揭露厚度3.7(CSZX10)~20.5m(CSZX2)。砂巖(J2x-Ss):淺灰色,中~細粒結構,鈣泥質膠結,中厚~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等礦物組成,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礦物。主要分布在K16+200~K16+700段,分布在鉆孔CSZX1~CSZX11,結合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孔,鉆孔揭露厚度2.7(CSZX5)~5.8m(CSZX8)。4.4.6.4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J1-2z:K16+120~K16+200,Z1橋臺)泥巖(J1-2z-Ms):灰黃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重,多夾砂質條帶?;?guī)r(J1-2z-Ml):灰色,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局部方解石脈發(fā)育。4.4.6.5風化帶特征及基巖面起伏情況場地大部地段被第四系土層覆蓋,基巖面埋深0.20(CSZC54)~30.5m(CSZC35),局部(陡崖陡坎處)基巖出露,基巖面總體與地形基本一致,基巖面起伏較小,相鄰鉆孔間基巖面坡度為5~25°,地面調查局部為陡坎。基巖強風化帶:風化裂隙較發(fā)育,巖質較軟,巖芯多呈碎塊狀,短柱狀。根據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探成果,鉆孔揭露厚度0.40(CSZC9)~9.80m(CSZC70)?;鶐r中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局部塊狀,巖質較硬,構造裂隙不發(fā)育。根據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鉆探成果,揭露埋深為1.00(CSZC114)~32.50m(CSZC35)。基巖面與上覆土層呈不整合接觸。4.5水文地質條件4.5.1地下水類型場地地下水按其特征可分為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素填土層中,屬于臨時性上層滯水,無統(tǒng)一地下水位,其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逕流途徑為由地表垂直下滲或產生層內側向滲透,向填土較深處滲流、排泄,徑流途徑短,主要通過大氣蒸發(fā)排泄。該類水受季節(jié)、降雨影響較大,雨季時豐富,旱季時貧乏?;鶐r裂隙水: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且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主要賦存于強風化基巖構造裂隙中,其賦存條件受構造裂隙分布情況和裂隙發(fā)育程度控制,接受大氣降水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補給。4.5.2地下水補、逕、排條件勘察區(qū)地形整體平緩,場地內素填土屬透水層,粉質粘土、泥巖屬隔水層,砂巖為弱透水層。當大氣降水后形成地表徑流向地勢低洼處排泄,部分由地表垂直下滲,沿基巖面徑流。西側河泉水庫水庫勘察期間水位319.80m,道路設計高程316.992~324.554,地下水補給條件差,河泉水庫為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基準面,地下水變化幅度隨河水位而變化,洪水期由河水補充地下水,枯水期由地下水補給河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及河泉水庫,向河泉水庫排泄。巖體裂隙不發(fā)育,巖體較完整,不利于地下水的賦存;大氣降水除沿地表徑流向河泉水庫排泄外部分下滲,在場地填土及基巖強風化帶內部賦集形成地下水,類型為潛水。12號橋Z1橋臺及橋墩緊鄰小溪河,Z1橋臺現有積水,水深約0.5m-1.0m,積水面積約500㎡,13號橋西側地勢較低,橋墩位于施工區(qū),填土厚度大,覆蓋層較厚地段易形成上層滯水,河泉水庫環(huán)繞地帶素填土較厚區(qū)域受水庫影響較大,建議做好防護防滲工作,施工過程中做好排除積水工作(特別是雨季施工),保證施工順利及擬建物的安全。河邊深厚填土區(qū)域建議采用旋挖樁,并采用水下混凝土澆筑。鉆探施工完畢后提干鉆孔循環(huán)水后24h觀測孔內水位情況,鉆孔水位不恢復,說明勘察期間場地地下水貧乏。場地巖土層滲透系數:素填土取10.0m/d(經驗值),粉質粘土取0.05m/d(經驗值),泥巖取0.1m/d(經驗值),砂巖取0.5m/d(經驗值),灰?guī)r取0.2m/d(經驗值)。綜上所述,勘察期間地下水總體較貧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但素填土位于粉質粘土層面上,原始地貌低洼處利于地下水賦存和匯集,該類土壤孔隙水水量受降雨強度影響,雨季時局部地段地下水較富集,地下水位將提高。4.6不良地質現象現場調查,場地內東側邊坡已經治理或正在治理中,現狀斜坡均未發(fā)現變形跡象。結合鉆探成果、工程地質測繪及區(qū)域資料,勘察場地及周邊未發(fā)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區(qū)等不良地質作用,地下無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場地內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僅在初勘8個鉆孔揭露灰?guī)r,位于K16+120~K16+200段,屬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鉆探結果顯示,在場地內施工的8個灰?guī)r鉆孔中,未揭露溶洞,擬建場地屬巖溶不發(fā)育地段。K16+480~K16+680段西側緊鄰高回填區(qū),巖性為拋填土,基巖面平緩,不易產生整體滑動,現狀整體穩(wěn)定,按照設計高程平場后,坡腳進行回填反壓,對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有利,但邊坡坡面未進行護坡處理,易產生掉塊,對擬建道路有影響,建議西側邊坡坡面進行格構綠化處理,高于路面部分清除,并向西北側低洼處回填、碾壓,對路基進行壓實處理。K16+760~K16+880附近位于泄洪區(qū),在13號橋西側地勢較低,橋墩位于施工區(qū),填土厚度大,覆蓋層較厚地段易形成上層滯水,河泉水庫環(huán)繞地帶素填土較厚區(qū)域受水庫影響較大,建議做好防護防滲工作,施工過程中做好排除積水工作(特別是雨季施工),保證施工順利及擬建物的安全。河邊深厚填土區(qū)域建議采用旋挖樁,并采用水下混凝土澆筑。K17+220~K17+260及K17+360~K17+440為本次道路填方區(qū)域,坡腳緊鄰河泉水庫大壩區(qū),路面與大壩之間應進行回填壓實處理;該段挖方邊坡高度最大15.0m,填方邊坡最大約11.0m,邊坡具備放坡條件,按照設計坡率放坡后,不會產生整體滑動,挖方邊坡坡頂線與大壩結構約30.0~50.0m,工程建設對河泉水庫影響小,不會造成滲漏、潰壩等。4.7、巖、土物理力學特征4.7.6.1巖土體的基底摩擦系數μ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11.2.3,并結合經驗確定;4.7.6.2巖體抗拉強度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取巖石抗拉強度標準值乘以0.4的折減系數再乘以0.95的時間效應系數,并結合重慶地區(qū)經驗取值;4.7.6.3巖體抗剪強度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巖體C取巖石C的標準值乘以0.30的折減系數再乘以0.95的時間效應系數;巖體φ取巖石φ的標準值乘以0.90的折減系數再乘0.95的時間效應系數,并結合重慶地區(qū)經驗取值;4.7.6.4巖土體水平抗力系數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10.3.8節(jié)表10.3.8-1、10.3.8-2確定。4.7.6.5M30砂漿錨固體與巖石粘結強度特征值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8.2.3-2確定。巖土體參數取值表見下表。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表1序號指標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侏羅系中統(tǒng)新田溝組侏羅系中統(tǒng)下沙溪廟組泥巖灰?guī)r泥巖砂巖灰?guī)r泥巖砂巖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強風化(kPa)260*400*260*300*500*260*300*中等風化(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取值)4002600480180028004501800中等風化(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取值)12638349174255758374177156552天然抗剪強度C(KPa)4841500*48412821500*4841282φ(°)2935*293435*29343巖體抗拉強度(標準值)MPa0.15*0.55*0.170.380.55*0.150.394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天然(MPa)3.4830.004.8021.0130.584.8821.41飽和(MPa)1.9923.002.8315.3623.072.9015.505彈性模量MPa1280*2800*1289.792532.582800*1314.522653.146變形模量MPa990*2300*995.792113.882300*1023.462224.337泊松比0.320.20*0.320.230.20*0.320.23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表2序號指標素填土可塑狀粉質粘土軟塑狀粉質粘土泥巖砂巖灰?guī)r備注1天然重度KN/m320.5*19.816.9*25.2*24.7*24.7*2飽和重度KN/m321.0*2017.9*25.4*24.9*24.9*3基底摩擦系數土層/0.25*////強風化///0.30.350.35中等風化///0.40.550.64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40/36070010005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強風化///305050中風化603004006土體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12*(稍密)20*8*40*(強風化)60*(強風化)80*(強風化)7負摩阻力系數/0.20*/////8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強風化/70*30*140*180*200*中風化///9天然抗剪強度C(KPa)5*28.5315*見表3.3-1φ(°)30*13.689*10飽和抗剪強度C(KPa)3*18.2410*φ(°)25*11.088*備注:當水平荷載為長期或經常出現的荷載時,應將表中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乘以0.4后采用;擋墻墻后填土重度取20.5KN/m3,填土綜合內摩擦角取30°;*為經驗取值。層面抗剪強度取值:C取30kPa,φ取14°;①裂隙面,抗剪強度取值:C取45kPa,φ取18°;②裂隙面,抗剪強度取值:C取45kPa,φ取18°。土巖界面(粉質粘土)天然抗剪強度值:c取20kPa,φ取15°;飽和:c取15kPa,φ取10°。土巖界面(粉質粘土)天然抗剪強度值:c取20kPa,φ取15°;飽和:c取15kPa,φ取10°。斜坡路堤段,需先清除粉質粘土層,在斜坡路段按臺階狀開挖基底后回填路基填料,底部填料應以硬質巖為主,含量不低于70%,厚度大于50cm,壓實度應大于93%,且整個路堤段應加強截排水措施。采取上述措施處理后,巖土界面飽和抗剪參數?。篊=3KPa,φ=23°。嵌巖灌注樁基礎單樁軸向受壓承載力特征值Ra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3363-2019第6.3.7條計算。其中frk——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黏土巖取天然濕度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本場地Z1橋臺對中等風化泥巖取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3.48MPa,對中等風化灰?guī)r取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23.00MPa;本場地12號橋其余橋墩臺對中等風化泥巖取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4.80MPa,對中等風化灰?guī)r取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23.07MPa,對中等風化砂巖取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15.36MPa;13號橋對中等風化泥巖取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4.88MPa,對中等風化砂巖取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15.5 0MPa。4.8地震效應評價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CJJ166-2011),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抗震設防烈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JTG/T2231-01-2020,道路區(qū)可采用簡易設防。擬建道路覆蓋層厚度及抗震類別表序號擬建物名稱覆蓋層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劃分1主線12號橋左幅(0#橋臺、1#橋墩)5.00(CSZC14)166Ⅱ0.35一般地段2主線12號橋左幅(3#橋臺、2#橋墩)1.60(CSZC16)166I10.25一般地段3主線12號橋右幅(0#橋臺)0.50(CSZX2)166I10.25一般地段4主線12號橋右幅(1#橋墩、2#橋墩)5.00(CSZC15)166Ⅱ0.35一般地段5主線12號橋右幅(4#橋臺、3#橋墩)1.90(CSZC20)138I10.25一般地段6主線13號橋左幅(0#橋臺、1#橋墩)11.6(CSZC52)142I10.25一般地段7主線13號橋左幅(3#橋臺、2#橋墩)1.00(CSZC57)166Ⅱ0.35一般地段8主線13號橋右幅(0#橋臺、1#橋墩、3#橋臺)11.9(CSZC53)135Ⅱ0.35一般地段9主線13號橋右幅(2#橋墩)0.40(CSZC55)138I10.25一般地段10主線段(K16+120-K16+200)17.6(CSZC6)144.95III0.45不利地段11主線段(K16+340-K16+760)23(CSZC33)138III0.45不利地段12主線段(K16+880-K18+120)13.8(CSZC112)150Ⅱ0.35一般地段13主線段(K18+120-K18+340)2.5(CSZC122)166I10.25有利地段14還建道路二十五(K0+000-K0+280)11.9(CSZC53)142.23Ⅱ0.35一般地段還建道路二十五(K0+280-K0+490)0.5(CSZX18)166I10.25有利地段還建道路二十五(K0+490-K0+632.364)2.8(CSZX25)138I10.25一般地段15還建道路二十六(K0+000-K0+180)3.6(HC29剖面)166Ⅱ0.35一般地段還建道路二十六(K0+180-K0+293.77)10.75(CX9剖面)153.54Ⅱ0.35一般地段16主K16+200左擋墻5.0(CSZC6)166Ⅱ0.35一般地段17主K16+200中擋墻14.14(CSZC10)144.9Ⅱ0.35一般地段18主K16+330中擋墻4.5(CSZX3)138Ⅱ0.35一般地段19主K16+410右擋墻20.0(CSZC9)139.22III0.45不利地段20主K16+760左擋墻13.7(CSZC49)138Ⅱ0.35一般地段21主K16+200左擋墻8.74(HX41剖面)138Ⅱ0.35一般地段22H25K0+110擋墻1.8(CSZX14)138I10.25一般地段23H25K0+600擋墻0.5(CSZX25)166I10.25有利地段24H26K0+070右擋墻3.77(CSZX63)152.3Ⅱ0.35一般地段25H26K0+025左擋墻5.87(CSZX64)145.53Ⅱ0.35一般地段4.9巖土地震穩(wěn)定性評價勘察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條和第4.3.2條的判定,場地覆蓋土層為素填土、粉質粘土,場地不存在沙土液化、震陷等巖土的地震穩(wěn)定性問題。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中5.2.5條規(guī)定,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不存在滑坡、崩塌等抗震不利情況,可不進行地震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性校核。4.10、地基評價4.10.1地基均勻性場地大部地段被第四系土層覆蓋,基巖面埋深0.20~30.5m,基巖面總體與地形基本一致,基巖面起伏較小,相鄰鉆孔間基巖面坡度為5~25°,地面調查局部為陡坎。基巖面與上覆土層呈不整合接觸。基礎以下巖性均勻,未發(fā)現無軟弱夾層、巖溶發(fā)育等情況。1、素填土(Q4ml):橫向上分布于部分場地,縱向上土層面起較大,地基均勻性較差。2、粉質粘土(Q4el+dl):橫向上分布于部分場地,縱向上土層面起較小,地基均勻性較差。3、泥巖(J2s-Ms):橫向上分布于整個場地,巖體連續(xù)、穩(wěn)定,縱向上厚度大、穩(wěn)定,地基均勻性好。為場地主要地層。4、砂巖(J2s-Ss):橫向上分布于整個場地,巖體連續(xù)、穩(wěn)定,縱向上厚度大、穩(wěn)定,地基均勻性好。為場地主要地層。5、灰?guī)r:橫向上分布少,巖體連續(xù)、穩(wěn)定,縱向上厚度小、穩(wěn)定,地基均勻性較好。為場地次要地層。4.10.2地基穩(wěn)定性地內素填土未經壓實處理,不能作為基礎持力層;軟塑狀粉質粘土力學性能差,不能作為基礎持力層;可塑狀粉質粘土可作為路基持力層,不宜作為橋梁樁基礎持力層;強風化基巖可作為路基持力層,不宜作為橋梁樁基礎持力層;中等風化基巖是場地理想的基礎持力層。場地內基巖界面整體起伏總體不大,層位穩(wěn)定,巖石較完整,無弱軟夾層、破碎帶,鉆探未見溶洞。基礎附近無臨空面,地基整體穩(wěn)定。4.10.3特殊性巖土素填土場地特殊性土為素填土,素填土由粉質粘土和砂、泥巖碎塊石等組成,拋填素填土結構松散~稍密,未經分層壓實處理,厚度普遍較薄,物質組成變化大,均勻性差,壓縮性較高,承載力低,且有遇水濕陷的特點。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或建筑持力層,用作路基持力層時應對其進行壓實處理并經檢測達到設計要求。場地特殊土為素填土,僅局部分布于場地中。素填土填料由粉質粘土及砂泥巖、灰?guī)r碎、塊石組成。硬質物呈次棱角狀、塊狀,粒徑100~400mm,局部為大塊石,含量10%~30%,分布不均,均勻性差,結構稍密~密實,稍濕;多為新近平場堆填,堆填時間不等。承載力較低;經壓實(碾壓或夯實)處理后,可考慮選作荷載較小的建構筑物基礎持力層,但壓實度應經檢驗達到設計要求,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對工程建設易造成不利影響,如地面不均勻沉降、對樁基下拉荷載、樁孔井壁易垮塌、負摩阻力系數較大等。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結,遇水易濕陷沉降,故場地整平填土應進行壓實處理。建議對填土采取分層壓實(碾壓或夯實)等處理措施,場地內道路墊層以下、地坪墊層以下壓實填土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4,基礎地面高程以下的壓實填土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7;施工期間,場地受地表水和大氣降水影響,填土內易形成上層滯水,應采用抽排方式隨時排除積水(特別是雨季施工),以保證施工順利。素填土未經分層壓實處理,物質組成變化大,均勻性差,壓縮性較高,承載力低,且有遇水濕陷的特點,樁基施工時可能出現塌孔現象。填土未壓實,易發(fā)生沉降,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持力層,用作路基持力層時應對其進行壓實處理并經檢測達到設計要求。強風化巖石強風化巖石母巖成分主要為泥巖、頁巖、砂巖,裂隙發(fā)育,巖石結構已大部分破壞,顏色及礦物成分明顯變化,巖石被裂隙分割成碎塊狀,裂面多充填泥膜,鉆孔巖芯呈碎塊狀,均勻性一般。可用作路基持力層,不宜作為橋梁樁基礎持力層。殘積土場地殘積土為粉質粘土,黃褐色,呈軟塑狀~可塑狀,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在斜坡上厚度較薄,在農田中較厚。可塑狀粉質粘土可作為路基持力層,不宜作為橋梁樁基礎持力層。軟塑狀粉質粘土層在水的長期浸泡下表層含水量高,力學性質差,不經處理易造成填土后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建議施工時對軟塑狀粉質粘土進行清除或拋石擠淤處理,水田及魚塘建議清除2.0-3.0m,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處理換填厚度。場地地工程建設有影響的軟塑狀粉質粘土分布于主線12號橋Z1橋臺、橋墩一帶,厚度約1.0~2.0m,橋墩承臺開挖時建議清除。4.10.4水、土腐蝕性評價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C20-2011)附錄K劃分場地環(huán)境類型屬Ⅲ類。場地附近無污染源,參照相鄰工點兩江新區(qū)-長壽區(qū)快速通道項目(河泉立交、長壽段K18+340~K19+300)水質簡分析試驗結果,綜合判定場地水(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對混凝土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4.10.5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及相鄰建筑物的影響評價河泉水庫距離擬建道路約50m,挖方邊坡高度最大15.0m,填方邊坡最大約11.0m,邊坡具備放坡條件,不會產生整體滑動,工程建設對河泉水庫影響小。根據鉆探結果顯示,鉆孔地下水貧乏,河泉水庫東側道路為填方區(qū)域,未進行開挖,河泉水庫水對擬建道路影響小。擬建道路東側約25m為滬渝高速,勘察期間已通車,兩條道路設計高程高差較小,在建滬渝高速基本完成了邊坡的治理,采用放坡處理。擬建道路具備放坡條件,對在建滬渝高速影響小。場地內電力鐵塔距離擬建道路較遠,位于道路放坡線以外,不會發(fā)生整體滑動,對其影響小。場地有兩處天然氣管道從道路范圍經過,建議提前改遷。擬建場地施工面限制較大,在基坑及邊坡開挖前應詳細考慮棄土位置。然后根據棄土區(qū)的位置,運土距離、開挖設備能力等因素,對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擋工程進行周密的施工組織設計?;蛹斑吰麻_挖土方應及時運走,不能在基坑或邊坡旁堆放,以免引起邊坡變形而發(fā)生意外。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現場的文明施工,降低噪聲及施工排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4.10.6場地水對基礎施工的影響評價勘察期間場地絕大部分區(qū)域地下水貧乏,在地勢較低的溝谷及河溝一帶地下水較豐富;填土層中在雨季易形成上層滯水。建議在枯水季節(jié)進行基礎開挖施工,施工中應配備足夠的抽排水設備,及時排出基坑和樁孔內積水,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根據鉆探結果顯示,鉆孔地下水貧乏,河泉水庫東側道路為填方區(qū)域,未進行開挖,河泉水庫水對擬建道路影響小。。4.10.7巖溶的發(fā)育程度及對工程建設的影響評價場地內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僅在8個鉆孔揭露灰?guī)r,位于K16+120~K16+200段,屬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鉆探結果顯示,在場地內施工的8個灰?guī)r鉆孔中,未揭露溶洞,擬建場地屬巖溶不發(fā)育地段。由于場地K16+120~K16+200段屬可溶巖地段,勘察中難以對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巖溶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以及巖溶規(guī)模等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因此,對于巖溶裂隙發(fā)育的基礎位置,在基礎施工中,開挖到持力層后,應根據巖溶發(fā)育程度作具體分析,發(fā)現洞隙或異常應作施工勘察。鉆孔孔徑小對基礎持力層范圍巖溶洞隙的揭露有限,鉆探過程中鉆孔可能剛好錯開溶洞、泥槽的情況;建議在基礎施工過程中發(fā)現與鉆探不符合時應進行釬探等施工勘察,并建議對荷載較大關鍵部位基礎進行釬探。當基礎無法穿過溶洞時建議采用結構措施(采用梁抬)等措施。4.10.8路基干濕類型評價河泉水庫距離擬建道路約50m,水庫水面高程約319.80m,水涯線高程約319.97,該段設計路面高程316.50~324.50,河泉水庫已治理,大壩已進行防滲處理,根據鉆探結果顯示,該段土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土層厚度0.20m~5.00m,鉆孔地下水貧乏,河泉水庫東側道路為填方區(qū)域,未進行開挖,河泉水庫水對擬建道路影響小,判斷擬建路路基干濕類型為干燥類。4.10.9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分析根據《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辦質【2017】39號文“勘察單位應當針對工程實際,在勘察文件中說明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的要求,我公司認為,本工程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主要有:擬建場地平場地和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擾動巖土體可能誘發(fā)坡體失穩(wěn)、局部碎塊石、破碎巖塊崩塌墜落危及已建市政道路周邊建構物,建議做好施工安全防護,開挖時采取必要的人員撤離避讓措施,按建辦質[2018]31號文的要求對該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專項施工方案進行管理。由于主線12號橋左幅橋臺(K16+200處)屬可溶巖地段,勘察中難以對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巖溶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以及巖溶規(guī)模等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應逐樁進行樁底的釬探。因此,對于巖溶裂隙發(fā)育的基礎位置,在基礎施工中,開挖到持力層后,應根據巖溶發(fā)育程度作具體分析,發(fā)現洞隙或異常應作施工勘察。本場地存在屬順向坡,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或路基邊坡施工過程中,受水的或開挖方式的影響,可能沿層面產生整體滑動,應禁止爆破施工及全斷面開挖,以免誘發(fā)順層滑坡。4.11、巖土工程結論4.11.1.1場地斜坡及陡坡現狀穩(wěn)定。場地及周邊未發(fā)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區(qū)等不良地質現象,地下無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建設場地整體穩(wěn)定,適宜本項目建設。4.11.1.2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及參數選用參見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表。本場地巖層傾角陡,單軸抗壓強度試驗時樣品易沿層面發(fā)生破壞,層面的強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值,室內試驗得出的巖石抗壓強度值無法準確地反映地基的實際承載能力。施工期間也可能存在機械取芯難度大的可能性。為了更好地挖掘地基承載力潛力,建議采用靜載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4.11.1.3勘察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按《公路工程抗震規(guī)范》(JTGB02-2013)之規(guī)定:本道路項目處于基本烈度為6度地區(qū)。4.11.1.4本場地巖層傾角陡,同一擬建物跨越的地層較多,也可能跨越抗壓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的同一種巖層,現有勘探點密度所揭露的巖性和取樣試驗結果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整個場地,施工期間可能出現部分基礎持力層抗壓強度值低于設計值的情況。建議在基礎開挖時加強基坑驗槽及取樣試驗工作,當出現低于設計要求的試驗強度值時,應同參建各方及時會商解決。4.11.1.5邊坡開挖中應采用采用逆作法施工,機械開挖,加強變形監(jiān)測,采用動態(tài)設計,信息法施工。分段開挖、分段支擋,未經設計許可嚴禁大開挖、爆破作業(yè)。4.11.1.7基礎開挖施工時,應做好周邊臨時地表排水措施,避免施工期間,地表水倒灌入基槽內,影響施工進度及地基承載力,基槽開挖到位驗收合格后應及時封閉。4.11.1.8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已有構筑物(邊坡、填方)的觀測和防護。4.11.1.9基巖為陸相碎屑沉積巖,巖石強度存在一定的變異性,報告所提巖土參數值系概率統(tǒng)計的標準值,在工程施工采樣檢測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實測值與報告建議值之間存在差異,若差異較大時及時通知我單位進行復核。4.11.1.10本報告所列巖層及裂隙結構面產狀為地表調查的優(yōu)勢產狀數據,與實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局部可能存在變化,施工時加強層面、裂隙面的量測和觀察分析工作,及時反饋,作到信息法施工,動態(tài)設計,以便及時對出現的異常情況作出合理調整。4.11.1.11本工程存在高邊坡及深基坑,應按渝建發(fā)[2010]166號文進行管理。4.11.1.12場地農田內粉質粘土上部呈軟塑狀,建議施工時對軟塑狀粉質粘土進行清除或拋石擠淤處理。4.11.1.13本場地巖層傾角陡,同一擬建物跨越的地層較多,也可能跨越抗壓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的同一種巖層,現有勘探點密度所揭露的巖性和取樣試驗結果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整個場地,施工期間可能出現部分基礎持力層抗壓強度值低于設計值的情況。建議在基礎開挖時加強基坑驗槽及取樣試驗工作,當出現低于設計要求的試驗強度值時,應同參建各方及時會商解決。4.11.1.14場地大部分位于斜坡上,斜坡坡度較大,填方路基回填前建議進行清表,清表厚度建議取0.5m,水田及魚塘建議清除2.0-3.0m軟土。4.11.1.15加強施工驗槽工作,若發(fā)現異常問題,應及時通知我公司,以便會同設計、施工及時解決。4.12.道路分段評價4.12.1主線段K16+190-K18+340工程地質評價K17+660-K17+980為堆料場,堆料場兩側地形高程與擬建道路設計高程高差較小,堆料場清除后未形成挖方邊坡,按填方邊坡和挖方邊坡分別評述如下:1)K16+190~K16+200(左樁號)、K16+190~K16+235(右樁號)填方邊坡評價(ZX-68#高邊坡、ZX-69#高邊坡)道路按設計高程整平時形成填方邊坡,左側邊坡高度約15.0m,右側邊坡最高約10.0m,按左右邊坡分別評述如下:左側填方邊坡:坡高約15.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道路按設計高程整平時形成填方邊坡,下伏巖土界面較平緩或坡腳基巖面平緩,回填后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填方邊坡設計擬按1:1.50、1:1.75的坡率放坡,擬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并進行坡面格構綠化處理。主K16+200左擋墻平均高度約20.0m,長度約17.0m,建議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右側填方邊坡:坡高約10.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下伏巖土界面較陡,回填后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飽和狀態(tài)粉質粘土與巖土界面抗剪強度:內聚力c取15kPa(經驗值),內摩擦角Φ取10°(經驗值)。安全系數取1.30,計算結果如下表:根據計算知,回填后土體易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設計擬采用衡重式擋墻支擋(主K16+200中擋墻),建議基礎以基巖作為持力層。2)K16+320-K16+460(左幅)、K16+400--16+480(右幅)半挖半填邊坡評價(ZX-70#高邊坡、ZX-71#高邊坡)左側挖方邊坡:道路區(qū)主要為斜坡分布,地形坡角15~30°。地表覆蓋層為主要為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泥巖及砂巖,以中等風化泥巖為主,土層厚度最大約0.90m。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17.0m,坡向158°,屬巖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土層厚度較薄,放坡后邊坡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土層厚度較小,土體內部不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0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組裂隙Ⅱ呈大角度相交,與Ⅰ組裂隙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層面呈小角度相交,為順向坡,破壞模式為沿巖層面平面滑動,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破裂角取55°(45°+φ/2與外傾結構面傾角的較小值)。擬按土層1:1.50,強風化基巖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的坡率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破裂角55°,邊坡不沿層面產生整體滑動。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并做好截排水措施。右側填方邊坡:道路按設計高程整平時形成填方邊坡,邊坡最高約14.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K16+400~K16+460段下伏巖土界面大部分較陡,回填后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飽和狀態(tài)粉質粘土與巖土界面抗剪強度:內聚力c取15kPa(經驗值),內摩擦角Φ取10°(經驗值)。根據計算,回填后土體易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設計擬采用衡重式擋墻(主K16+410右擋墻)進行支擋,建議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K16+410~K16+460段地面坡度較大,填土路基可能不穩(wěn)定,建議增加主K16+410右擋墻長度至K16+460。3)K16+480-K16+760填方邊坡評價(ZX-73#高邊坡)該段主要為填方邊坡,道路按設計高程整平時形成填方邊坡,邊坡最高約2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下伏巖土界面大部分較平緩或坡腳基巖面平緩,局部下伏巖土界面大部分較陡,回填后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飽和狀態(tài)粉質粘土與巖土界面抗剪強度:內聚力c取15kPa(經驗值),內摩擦角Φ取10°(經驗值)。根據計算,回填后道路左側土體易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建議道路在土層較薄段,先清除上部松散土層后再回填?;灼露瘸^1:5的坡段挖成逆臺階狀后再回填,臺階寬度不應小于2m,臺階底應有2%~4%向內傾斜的坡度?;蛘咂履_設置支擋,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為了避免路基填筑后受地表水影響,建議填筑前對未清除的土層進行翻挖、排水、晾曬后再分層碾壓回填,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4)K16+880-K18+100填方邊坡評價(ZX-75#高邊坡)該段主要為填方邊坡,僅在K17+140附近形成半挖半填邊坡,道路按設計高程整平時形成填方邊坡,邊坡最高約9.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下伏巖土界面較平緩或坡腳基巖面平緩,回填后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填方邊坡設計擬按1:1.50、1:1.75、1:2.00的坡率放坡,擬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并進行坡面格構綠化處理。局部下伏巖土界面大部分較陡,回填后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飽和狀態(tài)粉質粘土與巖土界面抗剪強度:內聚力c取15kPa(經驗值),內摩擦角Φ取10°(經驗值)。根據計算,回填后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在K17+140段附近左側形成挖方邊坡,坡高約4.0m,坡向115°,巖性為強風化砂巖,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層厚度較薄,邊坡直立時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和強風化巖體內部圓弧滑動。設計按土層1:1.50坡率,強風化基巖按1:1.00坡率放坡,按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設計擬在K17+987~K18+025采用衡重式擋墻(H26K0+070右擋墻、H26K0+025左擋墻)進行支擋,建議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5)K18+100-K18+340挖方邊坡評價道路區(qū)主要為斜坡分布,地形坡角15~25°。地表覆蓋層為主要為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泥巖及砂巖,土層厚度約0.50m。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15.0m,坡向301°,屬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層厚度較薄,放坡后邊坡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土層厚度較小,土體內部不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1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Ⅰ組裂隙呈大角度相交,與層面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Ⅱ組裂隙呈小角度相交,邊坡破壞模式為沿Ⅱ組裂隙產生平面滑動;擬按土層1:1.50,強風化基巖按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的坡率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Ⅱ組裂隙傾角70°,邊坡不沿Ⅱ組裂隙產生整體滑動。破壞模式為局部產生掉塊。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巖體破裂角取60°。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4.12.2還建道路二十五工程地質評價(HJ-22#高邊坡、HJ-23#高邊坡)1)K0+000-K0+280一般道路該段挖填方高度一般小于1.0m,為一般道路,下伏巖土界面較平緩或坡腳基巖面平緩,回填后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填方邊坡設計擬按1:1.50的坡率放坡,擬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并進行坡面格構綠化處理。建議道路在土層較薄段,先清除上部松散土層后再回填?;灼露瘸^1:5的坡段挖成逆臺階狀后再回填,臺階寬度不應小于2m,臺階底應有2%~4%向內傾斜的坡度。為了避免路基填筑后受地表水影響,建議填筑前對未清除的土層進行翻挖、排水、晾曬后再分層碾壓回填,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局部為挖方邊坡,坡高一般小于1.0m,巖性主要為素填土和強風化砂巖,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土層厚度較薄,邊坡直立時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和強風化巖體內部圓弧滑動。設計按土層1:1.50坡率,強風化基巖按1:1.00坡率放坡,按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建議進行坡面防護。2)K0+280-K0+610半挖半填道路(HJ-22#高邊坡、HJ-23#高邊坡)①道路左側邊坡評價(HJ-22#高邊坡、HJ-23#高邊坡)道路左側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4.0m,坡向約90°,屬巖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層厚度較薄,按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土體內部不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土質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2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組裂隙Ⅱ呈大角度相交,與Ⅰ組裂隙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層面呈小角度相交,為順向坡,破壞模式為沿巖層面平面滑動,破裂角取55°(45°+φ/2與外傾結構面傾角的較小值)。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巖體破裂角取55°。擬按土層按1:1.50,強風化基巖按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的坡率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破裂角55°,邊坡整體穩(wěn)定。②道路右側邊坡評價(K0+310~K0+400)道路右側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4.0m,坡向約254°,屬巖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層厚度較薄,按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土體內部不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土質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3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Ⅱ組裂隙呈大角度相交,與層面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Ⅰ組裂隙呈小角度相交,邊坡破壞模式為沿Ⅰ組裂隙產生平面滑動;擬按土層按1:1.50,強風化基巖按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的坡率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Ⅰ組裂隙傾角60°,邊坡不沿Ⅰ組裂隙產生整體滑動。破壞模式為局部產生掉塊。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巖體破裂角取60°。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4.12.3還建道路二十六工程地質評價1)K0+070-K0+120挖方邊坡評價道路區(qū)主要為斜坡分布,地形坡角15~25°。地表覆蓋層為主要為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泥巖及砂巖,土層厚度最大約2.80m。左側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8.50m,坡向313~330°,屬巖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右側形成的挖方邊坡最高約18.0m,坡向140~150°,屬巖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土層厚度較薄,放坡后邊坡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土層厚度較小,土體內部不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邊坡穩(wěn)定。左側: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8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Ⅰ組裂隙呈大角度相交,與層面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Ⅱ組裂隙呈小角度相交,邊坡破壞模式為沿Ⅱ組裂隙產生平面滑動;建議土層按1:1.50,強風化基巖按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的坡率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Ⅱ組裂隙傾角70°,邊坡不沿Ⅱ組裂隙產生整體滑動。破壞模式為局部產生掉塊。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巖體破裂角取60°。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右側(HJ-24#高邊坡):下伏巖土界面較陡,放坡開挖后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發(fā)生滑移破壞。飽和狀態(tài)填土與巖土界面抗剪強度:內聚力c取3kPa(經驗值),內摩擦角Φ取20°(經驗值)。根據計算,放坡開挖后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滑移破壞。由于基巖面較陡,建議清除土體或在坡頂采用衡重式擋墻進行支擋,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對邊坡巖質部分根據邊坡的坡向、巖層產狀及巖體內裂隙作極射赤平投影圖:圖5.2-19邊坡赤平投影據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與組裂隙Ⅰ呈大角度相交,與Ⅱ組裂隙反向相交,裂隙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邊坡與層面呈小角度相交,為順向坡,破壞模式為沿巖層面平面滑動,該段邊坡巖質部分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48°,破裂角取55°(45°+φ/2與外傾結構面傾角的較小值)。建議土層按1:1.50,強風化基巖按1:1.00,中等風化基巖按1:0.75放坡,放坡后坡角53°小于破裂角55°,邊坡不沿層面產生整體滑動。放坡后邊坡整體穩(wěn)定,局部可能發(fā)生掉塊,建議進行坡面防護,并做好截排水措施。設計技術標準5.1技術標準(1)高邊坡安全等級:根據地堪報告及道路重要性,詳高邊坡設置表。(2)設計荷載:汽車荷載城—A級,人群荷載4KN/m2。(3)邊坡工程設計使用年限:一般邊坡:50年,臨時基坑工程設計年限:≤2年當存在被保護的橋梁、隧道等構筑物的邊坡:100年(4)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按7度設置抗震措施。(5)設計環(huán)境類別:二a類5.2設計參數計算邊坡與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時,采用荷載效應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均為1.0;

材料及質量要求(1)混凝土C20混凝土:機制混凝土花格、混凝土墊層或結構配重所需混凝土。C35混凝土:防撞欄桿(2)普通鋼筋:采用的鋼筋應符合GB1499.1-2008和GB1499.2-2007國家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直徑≥12mm者采用HRB400熱軋帶肋鋼筋;直徑<12mm者則采用HPB300熱軋光圓鋼筋。(3)鋼筋連接:鋼筋直徑≥16mm的HRB400鋼筋采用等強剝肋滾軋直螺紋連接,接頭等級為Ⅰ級,質量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guī)程》(JGJ107-2010)的要求,且同一截面接頭數量應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凡需焊接的鋼筋均應滿足可焊要求。(4)錨桿:普通砂漿錨桿,墊板材料采用Q235鋼,M30水泥砂漿:HRB400鋼筋錨桿。(5)焊條:HPB300鋼筋、Q235鋼采用E43型焊條,HRB400鋼筋采用E55焊條。(6)鋼材:擋墻頂部預埋件及附屬設施均采用Q235-B鋼。(7)邊坡填料:巖土參數、填料種類大小詳分圖。高邊坡結構設計7.1設計原則本次設計遵循“安全、經濟、實用”的指導思想,根據工程地質,綜合經濟性等因素確定設計方案。本次邊坡的主要設計原則如下:(1)設計充分結合已有地質勘察資料,根據邊坡的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的作用和風化程度,采取相應措施,確保邊坡的安全可靠。(2)加強地質勘探和現場踏勘,深入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增強工程研判,增強邊坡處理技術措施的針對性。(3)邊坡采用信息法施工、動態(tài)設計。邊坡在施工時,應對邊坡進行變形監(jiān)測,需要時,將變形監(jiān)測數據提供給設計單位進行動態(tài)設計,及時根據邊坡變形情況調整工程措施。(4)勘察報告明確要求注意區(qū)域以及因勘察期受影響鉆孔不足地區(qū)應進行超前鉆,實施方案應以探明巖層走向、邊坡破壞模式以及不良地質分布為主要目的進行,是否滿足要求因以地勘單位確認為準。(5)美觀性為滿足景觀、環(huán)保要求,設計考慮坡面采用邊坡植被護坡綠化,預留綠化平臺,栽植灌木。以美化邊坡,恢復植被,做到邊坡結構設計與景觀協(xié)調統(tǒng)一。7.2設計內容由于工程規(guī)模較大,地質情況復雜,邊坡數量大,大部分邊坡可按一定通用做法進行設計施工,部分邊坡由于特殊地質情況等原因不能采取通用做法,作為特殊邊坡設計內容按一般邊坡通用做法和特殊邊坡處理措施分述如下:7.2.1通用措施根據方案比選結果,本次設計將坡率法放坡作為邊坡設計的主要方法,對局部過高邊坡增加底層錨桿或增加土工格柵,在無法放坡處采用樁板擋墻、衡重式擋墻等支護措施,具體詳圖紙,通用措施如下表:坡率法處理邊坡匯總表邊坡分類邊坡坡率邊坡護面邊坡穩(wěn)定增加措施填方邊坡第一級邊坡(標高最高)1:1.5花格護坡第二級邊坡1:1.75花格護坡第三級邊坡1:2.0花格護坡土工格柵第四級邊坡1:2.0花格護坡土工格柵第五級邊坡1:2.0花格護坡土工格柵挖方邊坡巖質邊坡順層48°情況最高一級邊坡級(含土層級)1::1.5花格護坡巖質邊坡1:1錨桿格構護坡順層39°情況1:1.1錨桿格構護坡全坡采用1:1坡率肋柱式錨桿擋墻順層35°情況1:1.5花格護坡順層30°情況1:1.75花格護坡順層28°情況1:2.0花格護坡順層25°情況1:2.2花格護坡巖體強度控制情況最上一級邊坡級(含土層級)1::1.5花格護坡總高小于等于三級的邊坡1::0.75錨桿格構護坡總高大于三級的邊坡1:1錨桿格構護坡最下面一級設置肋柱式錨桿擋墻土質邊坡1:2.3花格護坡注意:1.在高于三級的填方邊坡底設土工格柵,格柵豎向每隔1米。2.非順層邊坡采用控制性爆破,坡面應預留2米厚巖層用人工進行開挖。3.填方邊坡清表厚度50cm,分層碾壓,碾壓厚度不大于500mm,壓實度93%,填料綜合內摩擦角不小于35°并滿足相應檢測規(guī)范要求7.2.2特殊邊坡處理措施(1)特殊坡率法邊坡處理措施由于工程規(guī)模較大,地質情況復雜,存在通用做法不適應的特殊邊坡段,具體做法詳見分冊圖。(2)擋墻支護高邊坡沿線存在多處受場地限制無法放坡邊坡,根據具體地質及場地情況設計采用擋墻進行支護,與放坡一起形成綜合邊坡治理形式,具體擋墻做法詳擋墻分冊圖紙。擋墻基本情況梳理如下:序號編號形式長度(m)均高(m)安全等級1主K16+200左樁板擋墻1720一級2主K16+200中樁板擋墻3127.5一級3主K16+330中a衡重式A型158.5一級4主K16+330中b重力式A型103一級5主K16+410右衡重式A型4012一級6主K16+760左衡重式A型814.5一級7主K16+760中衡重式A型3.615.5一級8主K16+880右衡重式A型1014.5一級9H25K0+110擋墻A型重力式/A型衡重式擋墻767二級10H25K0+600擋墻肋柱式錨桿擋墻92.48一級(3)陡坡地段陡坡路段填方需先清除不穩(wěn)定表土層,然后臺階開挖,臺階平臺不小于2米且設置5%的倒坡,填料內部設置土工格柵(第一級邊坡不做),必要時需在坡腳設置護腳墻或者擋墻?!锾厥馇闆r(又高又陡)需先回填塊片石料再回填路基材料,具體位置及做法詳本冊及道路圖冊具體圖紙。(4)深基坑處理1)建筑深基坑(摘自建筑結構圖冊)設備房區(qū)域根據開挖深度有存在深基坑的可能,分述如下(具體做法詳建筑結構圖冊)3-4#設備房:基坑開挖后,該基坑四周將形成高度約5.3m高的的巖土混合基坑邊坡。土體部分破壞模式為沿內部圓弧滑動破壞,巖質部分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土體放坡角度為1:1.50,巖石部分放坡角度為1:0.60。2)橋梁基坑橋梁橋墩或橋臺開挖形成的基坑,基本地質及基坑情況如下,均采用放坡形式處理,詳見橋梁圖冊圖紙。橋梁基坑情況匯總表序號邊坡號填挖方邊坡等級破壞模式左右側長度/m最大高度(m)邊坡類型112#橋右幅0#墩承臺基坑基坑一級土體內部圓弧滑動破壞,巖體破壞模式為局部產生掉塊南側2115臨時性212#橋左幅3#墩承臺基坑基坑一級強風化基巖破壞模式為強風化基巖內部的圓弧滑動破壞,巖石穩(wěn)定性受巖體強度控制,但局部可能發(fā)生楔形體掉塊破壞西北23.715臨時性312#橋右幅4#墩承臺基坑基坑一級巖質部分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受裂隙Ⅰ、層面的組合交線控制,陡立切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