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六朝佚史書志編纂補論_第1頁
魏晉六朝佚史書志編纂補論_第2頁
魏晉六朝佚史書志編纂補論_第3頁
魏晉六朝佚史書志編纂補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魏晉六朝佚史書志編纂補論

魏晉六朝是中國史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它始于司馬遷的《史記》第八卷,后來成為班固的《漢書》第十卷的完整編年史風格。在此期間,它也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妒吠ā酒吩?“原夫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名目雖異,體統(tǒng)不殊?!痹谶@里,華嶠以下,均是魏晉六朝史家,他們的著述都已散佚,其所撰書志更名曰典、錄、說,還有易名曰記,或仍以志為名的。但后來有的論者,由于對大量散失的史著(佚史)缺乏應(yīng)有的重視,或是揣摩不周,只注意到今存可據(jù)的史著,如二十四史書志編纂的得失,而對“佚史”書志編纂的成就,幾乎被忽視了。如有的說,自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志”以后,“后來的許多史書都不注意這一項,以致僅有紀傳而無表志”。此話:闕“表”是真情,但說無“志”,這就與史實相悖了。為了有助于這一時期史學發(fā)展情況的總結(jié)和研究,這里著重于這一時期“佚史”書志的編纂作一些介紹,以茲辨明,如有不妥,冀求斧正。一、華氏《續(xù)漢書》諸志的歷史地位后漢史的修撰,踵漢末《東觀漢記》以后,最為先出者是三國東吳謝承的《后漢書》。繼而有晉代史家所撰的司馬彪《續(xù)漢書》,其書“八志”補入范曄《后漢書》,這里不再贅述。其后,又有華嶠《漢后書》、謝沈《后漢書》和袁山松《后漢書》等家。謝承《后漢書》一百三十卷(一作一百三十三卷),今已亡佚,但其書撰有書志。劉知幾《史通·書志篇》云:“《百官》、《輿服》謝(承)拾孟堅(班固)之遺”,可知謝承《后漢書》立有《百官》和《輿服》·等志。不過,校檢劉氏所云,班固《漢書》實無《輿服志》,所云《百官》當指班書的《百官公卿表》。又檢劉珍、蔡邕等多人所撰的《東觀漢記》“十志”(即出于蔡邕的“十意”)中,立有《車服志》等下及西晉,與司馬彪《續(xù)漢書》同時問世的,又有華嶠《漢后書》。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云:后漢史“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眲⒅獛住妒吠āす沤裾菲芬嘣?后漢史“作者相繼,為編年者四族,創(chuàng)紀傳者五家,推其所長,華氏居最?!笨梢?在注意到司馬彪《續(xù)漢書》諸志成就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華氏《漢后書》所占有的歷史地位。華氏《漢后書》起于光武,終于孝獻,記載東漢一百九十五年事,有帝紀十三卷,皇后紀二卷,典十卷,傳七十卷,以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華氏“改志為典”已經(jīng)散佚的后漢史,還有東晉史家袁山松的《后漢書》和謝沈的《后漢書》。袁謝二書也撰有書志。袁山松又作袁崧。酈道元《水經(jīng)注》征引署稱袁山松《后漢書》的《郡國志》著文不少,分別見于河水注、汾水注、清水注、清漳水注、漾水注、陰溝水注、江水注、夷水注等首先,袁書撰有書志篇,上述《水經(jīng)注》注引袁山松的《郡國志》和阮孝緒所錄《古今書最》中的《藝文志》這些篇名可證。有了這兩者書志名目,當有其它書志的篇目。其次,劉昭注補《續(xù)漢書》“八志”所征引的著文,其內(nèi)容性質(zhì)及其敘事行文,都出于書志的內(nèi)容,合乎書志的要求,這里僅錄如下幾條征引,以示明白。如:《禮儀志上》注引袁書云:“天子皮弁素積,親射大侯”;《祭祀志中》注引袁書云:“行夏之時,殷祭之日,犧牲尚黑耳”;《天文志上》注引袁書云:“怪星晝行,名曰營頭,行振大誅也”;《五行志一》注引袁書云:光和三年正月,虎見平樂觀,又見憲陵上,《五行志二》注引袁書云:“是時連月有火災(zāi),諸宮寺或一日三發(fā)。又夜有訛言,擊鼓相驚”;《五行志三》注引袁書云:“雹殺人。前后雨雹,此最為大,時天下大亂”,《郡國志五》注引袁書云:“建安二十年復置漢寧郡,漢中之安陽、西城郡,分錫、上庸為上庸郡,置都尉”。這些征引,全合乎書志本身要求的內(nèi)容及其書寫行文,不當視為袁書中紀、傳著文的某些剪裁。再次,從劉昭《后漢書補注序》中,也說到袁山松書撰有書志,而且內(nèi)容、篇目也很廣泛。其《序》云:“司馬彪《續(xù)漢書》總為八志……。既接繼《班書》,通其流貫,體裁淵深最難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劉昭《序》中所云的“加《藝文》,流《書品》”,據(jù)羅常培《史通增序》云:“《藝文》、《書品》皆志名”。所以,又知袁山松《后漢書》撰有《藝文志》,謝沈《后漢書》撰有《書品志》。這與阮孝緒《古今書最》的記錄,又是相吻合的。總之如上所述,僅就晉代史家撰有書志的后漢史而言,便有華嶠、袁山松、謝沈等家。因此把司馬彪撰“八志”后,所謂許多史書都不注意書志的編纂,而僅有紀、傳的說法,是缺乏根據(jù)的。二、署稱《魏書》,或稱《刑》三國伊始,第一家撰寫三國魏史是魚豢《魏略》,其次是王沈的《魏書》;另有丁魚豢《魏略》一書,著錄曹魏一代史事王沈《魏書》四十八卷。檢酈氏《水經(jīng)注》潁水、潧水、沙水、淮水、遼水等條,都分別引有署稱《魏書國志》或《魏書·郡國志》著文。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以及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均考認為《水經(jīng)注》署稱的《魏書》,是王沈之作。沈約《宋書·五行志》亦云:“王沈《魏書》志篇闕,凡闕災(zāi)異,但編帝紀而已”??梢?王書撰有書志,惟闕“五行”而已。據(jù)清人考證,丁孚、韋昭《吳書》也撰有書志。史載,先是孫權(quán)命太史令丁據(jù)上所述,雖然陳壽《三國志》三、兩晉宋之書征晉史的書志編纂,更有較大的發(fā)展。據(jù)史記載,西晉早先有著作郎束哲撰《晉史》“十志”。張隱《文士傳》云,束氏于元康四年(294)為著作郎,“著作西觀,撰《晉書》草創(chuàng)三帝紀及十志?!逼浜?繼承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有兩晉之際的王隱《晉書》,以及東晉以后的虞預、謝靈運、何法盛、臧榮緒等各家晉史。王隱《晉書》是著錄西晉一代,紀志傳俱全的斷代史,九十三卷。王書“改志為記”。清湯球輯錄其書有《地道記》、《禮樂記》、《輿服記》、《瑞異記》、《刑法記》等。其書志佚文,見于諸書征引最多的是《地道記》,如劉昭注補《續(xù)漢書郡國志》,引自署稱“王隱《地道記》”“《晉地記》”著文,不下六十條。又《水經(jīng)注》征引王書《地道記》著文,更是頻繁。清王奭還將王隱《地道記》單獨輯錄成書東晉虞預《晉書》四十四卷,訖明帝。羅常培《史通增釋序》云,其書也有書志?!赌鲜贰肪砦迨拧锻跎?zhèn)鳌?有載任防贈僧孺詩云:“劉《略》、班《藝》、虞《志》、荀《錄》,伊昔有懷,交相欣勗?!逼渲兴朴荨吨尽?即虞預《藝文志》。羅氏考曰:“劉、班、荀皆舉姓,則虞《志》當謂虞預《晉書藝文志》,非摯虞《文章志》也?!苯K兩晉以后,宋文帝時,“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又劉宋時,何法盛所撰《晉中興書》七十八志(一說八十卷),其書著錄東晉一代史事,“勒成一家,首尾該備”最后,南齊臧榮緒《晉書》,集眾家晉史之大成。《南史·本傳》云:榮緒“純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十一卷。”可知臧氏所撰括東西晉史事的《晉書》,紀志傳俱全。劉知幾《史通·書志篇》云:“自漢中興已還,迄于宋、齊,其間司馬彪、臧榮緒、沈約、蕭子顯相承載筆,競志《五行》?!笨芍笆蠒x史撰有《五行》等書志篇。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云,臧氏書有《地理》、《禮》、《輿服》、《百官》、《郊祀》、《五行》、《律歷》、《刑德》等八志至此,晉史的修撰,起自較為完整著錄西晉一代的王隱《晉書》,中經(jīng)著錄東晉一代的何法盛《晉中興書》等,最后臧榮緒晉史合東西晉為一書,均有書志,而且逐漸完備,從未中止。在這里,所謂自司馬彪撰“八志”以后,很多史書“僅有紀傳”而無書志,更無從談起。四、關(guān)于《南齊史》諸志的書志南朝各代史,為南朝史家所撰的史著,以紀傳為體者,有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這兩部“正史”外,也有大量“佚史”。宋史有宋何承天、徐爰《宋書》、齊孫嚴《宋書》,另有梁代未署撰者的《宋書》等;齊史有梁劉陟《齊紀》、沈約《齊紀》、江淹《齊史》等。此外,還有梁謝昊《梁書》、陳許亨《梁史》和陳代陸瓊、顧野王、傅縡三家《陳書》等,由于這些著述所撰書志不明,或是未竟之作,無法細述,這里只著重說說宋史和齊史的書志編纂。眾家宋史的修撰,于宋文帝元嘉中由何承天開創(chuàng)。何氏年事已老,后由山謙之、蘇寶生等相繼修撰。孝武帝大明中,又由徐爰踵成前作。何承天、徐爰二書,均有書志,材料翔實,為后來沈約《宋書》諸志的撰寫,省下了大半功力。如沈約自言:“何書自黃初(曹魏文帝時)之始,徐志肇義熙(東晉安帝時)之元。今以魏接漢,式遵何氏”。又言:“元嘉中,東海何承天受詔纂《宋書》,其志十五篇,以續(xù)馬彪《漢志》,其征引該博者,即而因之”。南齊史的書志,在蕭子顯《南齊書》諸志未撰之前,也先出自于“佚史”。史稱,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初置史官,江淹、檀超共掌其職,共商訂立“國史條例”,并經(jīng)宰相王儉等的討論,擬撰“十志”,即《律歷志》、《禮樂志》、《天文志》、《郊祀志》、《刑法志》、《藝文志》、《輿服志》、《州郡志》、《百官志》、《食貨志》通過上述說明,自班馬創(chuàng)定書志體例以后,這一體例一直為魏晉六朝史家所重視和繼承發(fā)展。眾多“佚史”撰有書志,就是明證。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于志”,這尚來被視為“完史”、“良史”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佚史”書志,在當時就起到它的應(yīng)有作用。如酈氏《水經(jīng)注》、沈約《宋書》、劉昭注補《續(xù)漢書八志》等,都曾征引《魏略》、《魏書》和《吳書》等書志著文,不僅反映了三國時期史學的成就,而且使這一時期的朝章國典和制度,不因陳壽三國史闕志造成無書可資,或存在由后人(如沈約《宋書》)來“補闕”的問題。又如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志》后,又有華嶠、袁山松、謝沈等各家《后漢書》;又有王隱、虞預、謝靈運、何法盛、臧榮緒等各家《晉書》;還有何承天、徐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