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權威儒術新解_第1頁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權威儒術新解_第2頁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權威儒術新解_第3頁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權威儒術新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權威儒術新解

董仲舒是漢代春秋公羊學的大師。袁光元年,吳帝提出了“圣賢不在六藝中,孔子的藝術不叫什么,”他說。”后人將他的這一提議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提議是為“君主專制”推波助瀾。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文本,《天人三策》的要旨是“規(guī)約君權”,而非“支持專制”。本文先簡略梳理思想史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研究,再以“規(guī)約君權”為問題意識重新詮釋董氏的提議。一、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董仲舒和博士官的思想新文化運動“反傳統(tǒng)”的思潮認為董仲舒“提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但是,班固在《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袑⒍系摹疤嶙h”概括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根據筆者的考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連用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提出的。1916年,易白沙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孔子平議》,文中稱:“漢武當國,擴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術,欲蔽塞天下之聰明才志,不如專崇一說,以滅他說。于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時則有趙綰、王臧、田蚡、董仲舒、胡毋生、高堂生、韓嬰、伏生、轅固生、申培公之徒,為之倡籌安會?!苯詠?尊重儒家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不愿接受易白沙等“反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董仲舒的非難。他們的理論研究往往將董仲舒與漢武帝視為兩個陣營,徐復觀對此有明確的表述,他認為漢代政治是專制的,而儒家文化卻是積極的,他指出董氏被定性為漢代文化專制的發(fā)起者是學術史的“冤獄”。他說:“在對策中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話,實際上是指當時流行的縱橫家及法家之術而言。他的反縱橫家,是為了求政治上的安定。他的反法家,是為了反對當時以嚴刑峻法為治。他的推明孔氏,是想以德治轉移當時的刑治,為政治樹立大經大法。而他的所謂‘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指的是不為六藝以外的學說立博士而言。”徐、錢將“獨尊儒術”與博士官的設立相聯系,將董仲舒在對策中的提議從易白沙認為的支持“君主專制”的問題轉變?yōu)椴┦抗俚摹凹兓眴栴}。通過這種轉化,把董仲舒從“專制”的擁護者,變成了促進儒者治世和儒家思想治國的倡議者。他們的觀點的共同點之一都將《天人三策》的發(fā)生時間確定在建元元年,《漢書·武帝紀》載:“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曰:‘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嗫??!毙臁㈠X的學術努力反映了他們對儒學的尊重,在當代學界,尊儒的學者大有人在,他們不愿相信西漢儒宗董仲舒是君主專制的擁護者。其中莊春波實際上,徐、錢、莊、孫等人的研究有一個共性,即不愿意將董仲舒與漢武帝劃歸同一陣營。在他們看來,董仲舒應當具有獨立的儒者風骨,不應成為君主專制的擁護者。筆者認為,這一思路是正確的,當我們審視董仲舒的政治哲學思想時,必須認清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辨析他的思想與漢武帝王朝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還原漢代儒宗董仲舒的形象與思想。二、未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董仲舒在對策之末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今師異道,人異術,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一)“素王”地位的確立—“推明孔氏”在東周封建制時期,天下諸侯林立,士大夫可以憑借自己的所學“選擇”為哪個諸侯國的君主效勞。因此,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薄短烊巳摺份d:“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睂τ凇跋等f世”,眾所周知,孔子制作《春秋》,被漢代公羊學家認為是一種通過“立言”的方式為漢立法?!洞呵铩返囊际峭泄鸥闹?它將中國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納入一個完整的歷史進程之中,確立了一套政治歷史的形而上學。董仲舒借“素王之文”為漢王朝確立了發(fā)展的藍圖,在為漢立法的儒者情懷中,孔子的“素王”地位被確立了下來?!八赝酢笨鬃拥某闪⑹菍μ熳油鯔嗟牡滦砸?guī)范,《春秋》則是天子行政所參照的根本大法。董仲舒確立孔子的“素王”地位為儒家士大夫確立了一個精神領袖,在他的理論設計中,天下有兩個王。一個是掌握政權的漢朝天子,另一個則是確立王朝意識形態(tài)和王朝發(fā)展道路的“素王”孔子。因為“素王”孔子的存在,儒家士大夫在與天子進行對話時,不再因地位的謙卑而“失語”,而是具有道德的高位而“有權”。事實上,儒家士大夫在王朝的政治運作中承擔著在德性上規(guī)約君權的責任。作為王朝最富知識的一個集體,他們被認為是天降災異的最好解釋者。在古人的政治權力結構中,天是高于天子的,他們認為,天下的每一次災異并非偶然,而是上天在警示天子的失職。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二)“抑礫使用”的思想基礎班固在《武帝紀》中用“罷黜百家”來贊揚漢武帝的政治決策,在《董仲舒?zhèn)鳌分杏谩耙主戆偌摇眮碇阜Q董仲舒賢良對策的核心議題之一。聯系二者,我們可以明確,漢武帝“罷黜百家”的決策即是來源于董仲舒“抑黜百家”的提議。然而,班固只是片面地揭示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決策,上述兩個術語在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和社會文化上都未得到充分的落實。先看選官制度,眾所周知,武帝的治國之策是儒、法并用的,在武帝時期存在著大量的法家官員(例如張湯和杜周)。因此,“罷黜百家”不符合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再看社會文化,如果我們留意《史記·龜策列傳》,其中提到:“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知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數年之間,太卜大集?!倍偈媸且粋€理想的儒者,他提出的“抑黜百家”雖然并不符合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實情,但是體現出他對王朝官僚隊伍的理想設計。他在對策的末尾強調“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其中的意思很清楚,統(tǒng)一法度的最終受益者是百姓,讓百姓在統(tǒng)一的禮制生活中穩(wěn)定地存活是統(tǒng)治者必須考慮的。根據公羊學的要義,要做到統(tǒng)一法度,最先要做的就是改正朔,使整個王朝在一個新的統(tǒng)治秩序中有序展開。董仲舒“抑黜百家”的建議正是針對漢武帝時期“法制數變”的政治現實。建元元年,漢武帝重用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儒家官員,意圖用儒家意識形態(tài)取代武帝之前漢代采用的黃老道家的意識形態(tài)。然而,由于當時漢代的實際掌權者是武帝的祖母竇太后,崇好黃老的竇太后毅然終止了建元新政。直至建元五年,竇太后死后,武帝才重新任用田蚡為丞相,進行了一系列的儒學改制。因此,在董仲舒元光元年對策之前,漢武帝在即位的六年間就三次改變了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雖然當時的漢帝國已走出了太后攝政的政治現實,國家的治理也正朝著用儒學治國的道路前進,但是董仲舒清醒地意識到,人治是影響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而比人治更為根本的是影響人的思想,因此要實現漢帝國長久地使用儒家思想作為意識形態(tài),必須在思想上實現儒家學術的一統(tǒng)。因此董仲舒才提出要“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對漢武之世的定位是“太平之致”(三)《病情同化”對“德治共同體”的推進“教化天下”是《天人三策》的主題之一,根據筆者的統(tǒng)計,對策中共出現了16次“教化”。先秦儒家所倡導的教化有深刻的政治意義,教化活動與其說屬于教育活動,不如說屬于政治活動。在這一意義上,孔子晚年的教化活動就不能單純地被視為一種教書育人的活動,在儒家政治哲學的視閾中,這應該是一種政治活動。因此,《淮南子·主術訓》的作者稱孔子“專行教道,以成素王”董仲舒推崇儒家為王朝的意識形態(tài),當然有個人儒者情懷的主觀因素,但也有社會治理的客觀因素。周公治禮作樂以來,中國古人普遍接受并遵循著禮來進行社會生活。禮樂文明以血緣為紐帶,與中國宗法制社會結構互為表里,它所規(guī)定的農業(yè)生活亦與中國古代的農業(yè)文明相得益彰。禮樂文明重在教化,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知禮行禮,每一個人在自己所承擔的禮制角色中,他就是禮的執(zhí)行者,就是治理的主體。因此,教化的普及必然會形成一個“德治共同體”。董仲舒在對策中建議要在“一郡一國”中設立“太學”,要將教化的廣度推擴到天下的每一個人,使他們理解王朝的政治制度,并主動融入到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去。董氏主張讓儒家知識分子服務于最基礎的教化層級,讓師不“異道”,人不“異論”。舉國之民在思想上與王朝的執(zhí)政者高度一致,共同推進王朝有序的政治生活。在董仲舒所向往的政治結構中,“天”是高于天子的,而在先秦儒家的典籍中一直存在著“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三、“文化專政”的政治理想崔濤對“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解讀是:“此乃董氏立學校以養(yǎng)士(及歲舉茂材、孝廉)的政治思路的基礎要求:即必須樹立以儒家學說為標準的養(yǎng)士(及選士)制度的根基。這種根基實際上是一種以社會教化為背景的制度土壤。”答案是否定的。儒家自身即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對道家退隱思想的借鑒,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痹凇短烊巳摺分?董仲舒力圖在形上學的層面論證儒家之德治與法家之刑治的關系。他說:“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痹诔吻宥偈娴奈幕鲋?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專制”并不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對策的重點在于勸導天子廣施教化,設立太學,通過設立太學培養(yǎng)國家的治理隊伍。他說:“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痹谶@一基礎上確立考核制度以“推賢進士”,《天人三策》載:“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钡?當我們分析董仲舒“規(guī)約君權”的政治理想時,又必須認識清楚漢代的現實政治。眾所周知,漢武帝是中國帝制史上集權的代表,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董仲舒的思想,充實了漢家的意識形態(tài),而并非用儒家意識形態(tài)置換了既有的意識形態(tài)。漢家的意識形態(tài)即是“霸王道雜之”,這是漢家的“自有制度”丁耘的論述基本符合政治的事實,然而董仲舒所倚仗的規(guī)約天子政權的力量不僅有“天意”,還有“素王”孔子所立之“法”。但是,無論是“天”還是“孔子”,他們在漢代現實政治中都是虛置的,孔子所立之王道大法在漢家“霸王道雜之”的制度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