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寒濕論治痹癥_第1頁
從風寒濕論治痹癥_第2頁
從風寒濕論治痹癥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風寒濕論治痹癥

癱瘓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由風、冷和冷引起,通常在一年內發(fā)生,但在冬季。臨床上,它以緩慢的時間和反復出現(xiàn)的方式來生存,而不是重復?,F(xiàn)代醫(y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于本病的范疇。過去往往采用溫通散寒、祛風除濕等法治療,雖也取得一定療效,但始終效果不理想。經反復思考,并翻閱中醫(yī)醫(yī)案醫(yī)話,終于悟出了一些道理,即“痹”者閉也,乃有不通之義,而閉阻不通實與風寒濕邪致病有關??梢姟氨浴敝旧?就有“瘀”之義,依據中醫(yī)“久病入絡”和“痛則不通”等理論,從而加用了活血化瘀之藥,果然收效較好,尤以痛痹效果更佳。現(xiàn)選擇有記錄的100例痹癥患者作一臨床分析。1一般數據1.1性別無特異性男52例,女48例,男女接近相等,看來性別無特異性;年齡最大60歲,最小的12歲,一般為15~45歲,以中青年最多,看來對青壯年危害性最大。1.2生之誘因,冷春季34例,夏季6例,秋季14例,冬季46例,以寒冷季為最多。可見痹癥發(fā)生之誘因,寒冷是主要原因之一。1.3證型與斑型:游走性關節(jié)痛(行痹)36例,遇寒關節(jié)痛(痛痹)50例,關節(jié)疼痛固定(著痹)10例,關節(jié)紅腫熱痛(熱痹)4例;伴結節(jié)性紅斑48例,舌有瘀斑或瘀點25例,紅斑伴瘀斑27例。2臨床分析2.1肢體痛狂和痛狂以肢體關節(jié)、筋骨肌肉各部疼痛、酸楚、重著、麻木及關節(jié)屈伸不利等為其特征,嚴重者影響工作和生活。有的病人還可見上下肢關節(jié)附近出現(xiàn)紅色結節(jié)性紅班及舌上瘀班。其中偏重于風者,謂之行痹,證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關節(jié)屈伸不利,??缮婕岸鄠€部位和關節(jié),并可伴見惡寒發(fā)熱等表證,苔多薄白或膩,脈象多浮;偏重于寒者,謂之痛痹,證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較劇或冷痛,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緩,不可屈伸,苔多白滑或膩,脈多沉弦或弦緊;偏重濕者,謂之著痹,證見肢體關節(jié)酸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苔多白膩,脈多濡緩;偏重于風濕熱者謂之熱痹,證見關節(jié)紅腫熱痛,痛不可觸,遇熱加重,得冷則舒,關節(jié)不能屈伸,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苔多黃膩或燥,脈多滑數。2.2瀉熱除瘀,內瘀之變(1)凡肢體有結節(jié)性紅班,舌質有瘀點或瘀斑或舌質紫暗,脈澀滯或緊澀,肢體關節(jié)疼痛較劇者,皆為有瘀之見證。(2)凡診斷明確之痹癥,經用中藥溫通散寒,祛風勝濕之法,而效果不佳,或效果差,均認為有內瘀之可能。(3)凡病程日久,雖疼痛不甚明顯,亦可認為有夾瘀之表現(xiàn)。2.3治風先治血,治滯不忘麻黃參考成都中醫(yī)學院代云波老師烏附麻辛桂姜草湯和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湯的基礎上自制了蠲痹化瘀湯。方藥組成:制川烏40g(先煎1個小時)、西細辛6g、桂枝15g、防己25g、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2g、紅花12g、炒五靈脂15g、炙香附12g、生黃芪30g、雞血藤20g、桑寄生20g,水煎服。本方以川烏、細辛、桂枝、秦艽、防己等溫經散寒,祛風勝濕;又用川芎、靈脂、桃仁、紅花、香附活血化瘀,溫通血脈,以使風寒濕邪散去,血脈流暢,疼痛逐漸消失,此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此外,方中用了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的黃芪、雞血藤、桑寄生等。從而體現(xiàn)祛邪不忘扶正,治痹不忘活血的施治精神。如果瘀血重者可選加乳香、沒藥、地鱉蟲;關節(jié)疼痛甚者可加白花蛇、穿山甲、玄胡,并加大川烏劑量;腰痛者加杜仲、續(xù)斷、五加皮;病在上肢者加羌活;病在下肢者加牛膝;有微熱夾濕者加蒼術、黃柏、苡仁等。2.4治療后諸癥及顯效痊愈:上述諸癥消失,雖遇寒冷而不發(fā)作者,本組42例。顯效:上述諸癥基本消失,遇寒冷尚有輕度反應者本組有46例。有效:服藥時諸癥減輕,停藥后遇寒發(fā)作者12例。3風濕化瘀湯加制備法王某某,女51歲,居民,家住本市民族路,于2005年12月底就診。身體消瘦,雙上肢疼痛,歷5年余,并逐年加重,近2年來疼痛尤為明顯,且伴有上肢麻木,身體重著之感,就是夏天接觸冷水都感疼痛入骨,并伴有腰膝酸軟,耳鳴頭昏等癥,舌質淡、苔薄白、舌尖有瘀點,脈沉弦。辨證:風寒濕痹夾瘀(偏重于寒),兼并氣血不足。治療:宜通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佐以益氣養(yǎng)血為法。方用自制蠲痹化瘀湯加乳香、沒藥,囑服4劑。結果,剛服完2劑,疼痛反而加劇,上肢麻木減輕,患者不敢再服,復來就診。經復診后分析,因藥力溫通走竄,運行于經脈之中,恰于將通未通之際,故見局部疼痛有所加重,然藥力所過之處,氣血瘀滯漸減,故上肢麻木減輕,囑續(xù)用該方藥,待4劑服完,病人疼痛大減,麻木重著感頓消,精神也日漸好轉。仍照原方去乳香、沒藥又4劑,病情大有好轉。為鞏固療效,對前方進行了加減如下:生黃芪30g、雞血藤20g、桑寄生20g、枸杞15g、白術10g、制川烏30g(先煎30分鐘)、秦艽10g、西細辛3g、五靈脂10g、川芎10g、五加皮10g、炙香附10g,每天1劑,先后治療1月余,終獲痊愈。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4討論4.1然《維護漢世新經》各發(fā)展方自《內經》以來,痹癥即以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進行分型,然《內經》有論無方,而歷代多有發(fā)展用方甚多。實際上,除熱痹之外,余皆由風寒濕三氣感受而致,單獨致病者確屬少見,僅為稍有偏重而已,故在治療上施以溫通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之法。4.2相同的血藥濃度,有氣血痛,則從血治痛的角度談“痹癥臨床多痛痹,痛痹多瘀,因“痹”者閉也,即含有閉阻不通之意,而痛又多因于寒凝則瘀,瘀則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此乃痹癥的病理變化之關鍵所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