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_第1頁
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_第2頁
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_第3頁
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_第4頁
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論荀子的法治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領袖,他對每一部作品有著很好的評價。他將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與孔子、孟子等原始儒家的法治思想相結(jié)合,以禮法思想為核心,以禮法思想為核心,以正義和法律為核心,以明德和謹慎的法律懲罰為核心。他納法于禮,使原始儒學進一步向現(xiàn)實靠攏。而韓非作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融合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前期法家思想,建立了以君主為本位,“法”、“術”、“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思想,為秦王朝的統(tǒng)一提供了理論支撐。他們分別代表戰(zhàn)國末期儒、法兩家法治思想的特點?!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載:韓非“與李斯懼事荀卿”。雖然韓非是否是荀子弟子學界還有爭議,但韓非曾“事”荀子,思想受到荀子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這在二人的法治思想中得到明顯的體現(xiàn)。他們的法治思想是異大于同,同中有異。這體現(xiàn)了先秦儒法兩家法治觀的不同取向。一、繼承人從“性”到“人”的轉(zhuǎn)變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并提出人性可以改造,即“化性起偽”。荀子對人性的定義是:“生之所以然者為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之,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以下所引《荀子》只注篇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性惡》)“性者,吾所不能為也?!?《儒效》)這就是說,人性是與生俱來、先天具有的自然之性,不是學來的,不是后天所為。以此先天自然之性出發(fā),荀子進一步把“情”“欲”的概念定義為:“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也。”(《正名》)即“情”是“性”的具體內(nèi)容,“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正名》)而“欲”卻是從“情”而發(fā),是情的外在表現(xiàn)。情有所望,則欲有所歸。人的外在“情”“欲”,根源于人之內(nèi)在的天然之“性”。人之所以“好利”“疾惡”,完全是本性使然。這就從外在“情”“欲”反推內(nèi)在之“性”,認為人皆不免情欲,則人性亦為惡。他把后天的價值判斷加在先天的人性之上,未免武斷??墒擒髯又攸c是為了論證人性之惡并非不可改變,人通過努力(即“偽”)是可以棄惡致善的。荀子的“偽”是與“性”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心虛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性惡》)在這里,“偽”包含思考和行動兩個方面,不僅要“心慮”而且要“習”并有所“成”(即為善)。通過“化性起偽”“涂之人可以為禹”(《性惡》),這是直接繼承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梢?荀子“化性起偽”的提出是從個人內(nèi)在的自覺性上論證的,這給予了人一種自我改造的可能性,可是這并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所以,還必須依靠外在強制——圣人所制定的禮義法度來規(guī)范?!盾髯印ば詯骸?“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zhí)(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边@樣的人性觀點從內(nèi)推外,由外反內(nèi);外可以矯正內(nèi),內(nèi)又有所依歸,把個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統(tǒng)一起來,可以說是對孔子“習相近也,性相遠也”,孟子人性善和以民為本思想的進一步闡發(fā),這是儒學內(nèi)部的反動和與時偕行的結(jié)果。而韓非則回避人性善惡的價值判斷,他認為人性是“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并且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他認為人“皆挾自為之心”,(《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子·奸劫弒臣》)“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韓非子·難一》)一方面,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思想,商鞅認為“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商君書·君臣》);另一方面,韓非又繼承荀子對人之“情”“欲”“好利”“疾惡”的論述,他舉例說:“故王良愛馬,越王句踐愛人,為戰(zhàn)與馳;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賣,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韓非子·備內(nèi)》)“父母之于子也,產(chǎn)男則相賀,產(chǎn)女則殺之,......慮之后便,計之長利也”(《韓非子·六反》)等。韓非認為君臣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無不以利為歸。并且,他認為這種自私自為的人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君主之治必“因人情”,以人之好惡而行賞罰,據(jù)此而制定法律。這就完全否定了個人的道德自我覺醒與為善自律,不如荀子內(nèi)外兼治設計的完備,而完全因循利用人性之好惡,采取外在強制性規(guī)范的法和根據(jù)君主的利益所歸采取威壓殺戮手段??梢钥闯?這種人性觀點并不看重人民的內(nèi)在精神,而是把人民作為工具和手段,完全以君為本。二、韓非法治思想的核心—二者法治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禮法論與“法”“術”“勢”論荀子法治思想的核心是禮法論,這是荀子倡言性惡并“化性起偽”的落腳點。禮法論是禮與法的會通,是荀子繼承孔子禮學思想并融會法家形成的以禮為本,納法于禮,用禮釋法,將禮法作為一體并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的新的現(xiàn)實思考,開秦漢以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制度之先河。而韓非的法治思想的核心則是“法”“術”“勢”相結(jié)合的一個有機整體,雖然“法”與“術”之間,“法”與“勢”之間不免有內(nèi)在矛盾之處,但韓非把三者統(tǒng)一起來為君主政治服務,則顯得渾然一體。他的法治思想為秦王朝滅六國統(tǒng)天下提供了理論支撐。下面略析二者法治思想的異同。(一)從“法后王”到“法王”,從人性上看,主要是法從荀子禮法一體的觀點來看,法起源于圣人對人性的改造,是對禮的進一步補充。荀子秉承禮法一致的原則,他說:“故非禮,是無法也”(《修身》)。并且法以禮為本,是從禮那里來的:“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性惡》)那么禮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荀子·性惡》曰:“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笨梢?禮義并非生于人之本性,而是產(chǎn)生于“圣人之偽”,是圣人對人性的改造。因為人性惡,好利、疾惡,爭奪起亂,所以禮義法度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diào)整和限制,是各分所屬,使民不爭。所以,荀子立法原則與其性惡論是直接相關的,是對人性根源的矯正。荀子立法提倡“法后王”,這實際上也是“法先王”。因為后王對先王必有所損益,擇優(yōu)而從,如:“后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正名》)這樣實際上后王、先王都要效法。可是損益必須以三代“王道”之制為標準。在荀子的時代,諸侯爭斗,各國“以力兼人”(《強國》),以秦為甚。在荀子看來,它們至多只是“霸道”之制,比不上堯、舜、禹、湯、文、武之制。所以他提倡“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的“王者之制”(《王制》)。法后王的損益精神,又必須以三代“王道”之制為依歸。所以,依據(jù)現(xiàn)實特點制定的法必以禮為歸,法只是權(quán)益之策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復古代之禮治。韓非從人性自私自為的不可改變的立場出發(fā),認為法是君主制定的,并以成文形式公布的,“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難三》)他認為君主立法應“因人情”,“因世之變”,他繼承商鞅“觀俗立法”,“當時而立法”的思想,認為“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時宜則有功。故民樸而攀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從。時移而治不易者亂”。(《問辯》)他的立法原則強調(diào)要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否則治則無功,并偏重于對君主統(tǒng)治的效用,現(xiàn)實性、現(xiàn)時性都比荀子的理想性法強一些。他的“法”與“術”相結(jié)合,共同為君主統(tǒng)治服務。(二)以禮法為和,以順人心為本荀子的“法”是禮之法,本源于禮。而荀子認為禮是等級區(qū)別的標準,“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富國》)那么,他的法是否也是有區(qū)別的等級法呢?《荀子·富國》說:“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可見,荀子法治思想從“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級觀念而來,認為士人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庶人百姓則以法律來治理。同時荀子的禮與法相融合后又對此有所突破,帶有普遍性“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富國》),從而使其法治思想亦帶有普遍性,這就突破了禮、法的等級觀念。所以他從人性出發(fā),對禮作了變通,如“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jīng)》而順人心者,皆禮也”(《富國》)。禮以順人心為本,法補充禮校治人性??梢?荀子的禮法相互矛盾又相互統(tǒng)一,禮中有法,法中有禮。法以禮為本,禮本身即帶有法的內(nèi)涵;倡言法,法又從禮而來。二者都是君主統(tǒng)一天下,順乎人心的措施。韓非法治思想中“法”“術”“勢”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他批評商鞅的單純法治思想,認為商鞅以法治秦,使秦國“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奸,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定法》)。因此,他吸收了慎到和申不害的“術”“勢”思想,以使君主居“勢”,有“術”以知奸,不使“大臣尊”“私封立”,主張加強王權(quán),限制官權(quán),杜絕奸臣的出現(xiàn),這表明他的“法”與“術”一樣,是一種手段性的、鎮(zhèn)壓性的統(tǒng)治方法,法并沒有高過君。可見,荀子堅持禮法一體,對孔、孟禮法分施的思想作了變通,法治本于禮制,又融于禮制,均起著“化性起偽”“順人心”的作用;而韓非“法”卻走向了“術”,與“術”融為一體,“法”“術”共同支撐君主之“勢”,為鞏固王權(quán)發(fā)揮作用。(三)法與德的教化功能荀子繼承孔、孟德刑關系的論述,認為統(tǒng)治者要“明德慎罰”,以德為本,以刑為用;以德為主,以刑為輔。他批評法家單純以慶賞刑罰為治理國家的手段。他說“治之經(jīng),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成相》)。這里的“罰”是“義法”之罰。荀子認為“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王霸》)。他提倡和贊成王、霸,所謂“尊王稱霸”,可是,“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王霸》)。他認為,“之所以為布陳于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王霸》),從而使國君有“義士”,“義法”,“義志”,“國定而天下定”(《王霸》)?!傲x法”是符合禮義的刑法,在荀子思想中,為統(tǒng)一天下,行德行禮是根本,而刑法是不得已而用之。需要注意的是,荀子偏重于論述法(刑)的懲罰性一面,很少談及法的教化性一面。在他那里,法不是教化的手段,禮教才是根本。韓非繼承商鞅“以刑去刑”的法治理想,在法與德的關系上,認為應該“務法不務德”。他舉例對法治與道德的不同教化作用進行比較:“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卅部之吏操其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卅部之嚴刑者,民因驕于愛,聽于威矣。”(《五蠹》)所以,他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夫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nèi)不什數(shù)。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顯學》)可見,韓非從治國效用上考慮問題,看到了道德的內(nèi)在約束性的不足和法的外在強制性的有效,取有效而舍不足,認為治理國家必須用法律來約束防范人犯罪,使人不敢為非作歹??梢钥闯?韓非把法律作為治國手段,提倡良法:“圣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守道》)“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守道》)良法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無死亡系虜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奸劫弒臣》)這樣的理想政治亦是一種大德。韓非的法一方面是維護君主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一方面也是為達到“以刑去刑”的理想政治??梢?法是手段,以嚴刑威勢達到“去刑”的天下大治,亦即把這種功德作為法治的最終歸宿和理想。所以,韓非不強調(diào)個人的內(nèi)在約束,而強調(diào)法律約束個人從而達到理想之治的大德之境。而荀子則強調(diào)個人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和圣人“化性起偽”,制定禮義法度的外在作用兩種手段,并且希望以個人道德修養(yǎng)為主要手段,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理想政治。二人的目的都是“一天下”。導致二人對德與法的不同看法的原因是荀子對孔、孟傳統(tǒng)的堅持,在強調(diào)君主本位的同時,還強調(diào)人民為本(“民水君舟”)。雖然對時代的觀察已使他得出了人性惡的結(jié)論,但他還是認為人性之惡所表現(xiàn)的情欲是可以用禮義法度來改造的;而韓非對時代的觀察使他更多考慮現(xiàn)實的功效,他舍棄了德教的內(nèi)在自我約束,實際上遮掩了個人精神的獨立性,他的法更傾向于威壓的一面。三、韓非法治思想的特點戰(zhàn)國末期的政治紛爭、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爭鳴孕育著各家各派思想的成熟。荀子與韓非分別成為儒、法兩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儒、法兩家法治思想所呈現(xiàn)的各自不同的特點。儒家法思想從孔子開始的仁禮結(jié)構(gòu)的法思想到荀子禮法結(jié)構(gòu)的法思想,出現(xiàn)了一次明顯的從理想層面到現(xiàn)實層面的轉(zhuǎn)型。荀子秉承孔、孟精神,以禮為本,以法為用;建立了以禮法論為核心的法治思想;倡言人性惡并建立了“化性起偽”說;以“法后王”的立法原則,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層面的法治變通而治到回歸三代“王道”之治的理想法層面;希望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從而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君主專制。而韓非綜合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前期法家思想,融合和發(fā)展原始道家思想,建立了“法”“術”“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思想。他從人性自私自為的觀點出發(fā),認為君主立法要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