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_第1頁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_第2頁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_第3頁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_第4頁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10篇)

古詩詞信任大家讀過不少,古詩詞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很簡單被吸引,古詩詞也是孩子學(xué)習(xí)語言,練習(xí)背誦的必備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盼望可以供應(yīng)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1)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寒冷,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暗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行名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頑強和高潔品行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困難環(huán)境中依舊能堅持操守、主見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實,寫得則特別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趾?,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沁@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照舊堅持自己的主見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勢,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舊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毅,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照舊矗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擅長發(fā)覺?!安皇茄保徽f梅花,而說梅花的雪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非常純潔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行名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寒冷悄悄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暗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2)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好像沒有什么淺顯、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季節(jié)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jì)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fā)覺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忙不駐而圓滿,而憤怒,而絕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其次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它們字面上是紀(jì)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動——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別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伴L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痹娙讼氲?,自己曾由于惜春、戀春,以至圓滿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詳細可感,形象漂亮;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詳細,天真可愛,活敏捷現(xiàn),假如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喜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奇,構(gòu)思靈活,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寵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是天際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或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jì)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顏色。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3)

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唐代〕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賞析

任滁州刺史時,巡游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此詩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jīng)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還蘊含了詩人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悲傷情懷,也就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jié),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悲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悲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寵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顏色與悅耳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閑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里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艷,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孤獨?????、不愿趨時悅?cè)说娘L(fēng)標(biāo),與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寵愛。這里,“獨憐”二字,感情顏色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閑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guān)滑動。鶯啼好像打破了剛才的寂靜和閑適,其實在詩人靜謐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zhuǎn)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得意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cè)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舊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說: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原來就荒蕪冷漠,此刻愈發(fā)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按撼薄迸c“雨”之間用“帶”字,似乎雨是隨著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tài)。結(jié)尾句。用“無人”一說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蕪,但用一“自”字,卻體現(xiàn)著閑適和得意。韋應(yīng)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拘束”“自然”之意,含有“自我觀賞”、“自我憐愛”的意蘊?!耙岸伞本洚?dāng)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zhuǎn)流淌之勢,襯托閑淡安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予,所托何意,歷來爭辯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予,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悲傷,但過于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有人認(rèn)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心情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并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明顯,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閑適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哀痛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寵愛和不寵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悲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這首詩表達對生活的喜愛。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4)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生怕)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期,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dāng)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畫出一種皓月當(dāng)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xué)、講究實務(wù)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常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dāng)中的。每當(dāng)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關(guān)心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dāng)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掩蓋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jié)?!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手足分別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力來說,究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fù)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淺顯微妙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顏色的,很簡單啟發(fā)人們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妙的團聚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妙的向往和抱負(fù)。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xué)家,當(dāng)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如同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飛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瀟灑的風(fēng)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頭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頭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像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的確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受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應(yīng)當(dāng)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當(dāng)時由于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劇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簡單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luò)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dāng)做自己的伴侶,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由于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劇烈、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乎是在贊嘆造化的奇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憧憬。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憧憬之情更推動了一層。從明月誕生之日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肯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shè)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fēng)歸去”之想。他想乘風(fēng)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真冷得難以支撐。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示意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憧憬天上又留戀人間的沖突心理非常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留意,就是“我欲乘風(fēng)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或許是由于蘇軾對明月非常憧憬,早已把那里當(dāng)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愛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币彩怯赏露氲降窍?,可以和這首詞相互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神秘的奇怪???,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足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苦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拘束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今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準(zhǔn)備,并未綻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妙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行久居。詞人有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決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喜愛。同時,這里依舊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妙,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憧憬天上的沖突心理。這種沖突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喜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fēng)。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究竟更喜愛人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保桥c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玩耍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案咛幉粍俸辈⒎遣辉笟w去的根本緣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喜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現(xiàn)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最終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沖突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fēng)?!昂嗡圃谌碎g”是毫無疑問的確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劇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示意夜已膚淺。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聚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由于不能和親人團聚而感到悲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圓滿的事??!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有意與人犯難,給人增加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憐憫。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擞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圓滿,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臨時的離別而感到悲傷呢?詞人究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臨時的離別而悲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似乎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予對將來的盼望。由于,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終說:“但愿人長期,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烂畹臉幼?,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迹涔食鲎阅铣x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期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期”,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別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際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際共此時。”杜牧的《秋霽寄遠》說:“唯應(yīng)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韵嗷⒖?。但愿人們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夠共享這美妙的月光,表達了的祝愿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妙祝福。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顏色,是歷來公認(rèn)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進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終虛實交叉,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沖突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期樂觀和美妙的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奇,意境清爽如畫。最終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麗,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fēng)格。

既標(biāo)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奇妙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進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rèn)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xué)士中秋《水調(diào)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憧憬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顏色,瀟灑的風(fēng)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xué)享受。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5)

小池

楊萬里〔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陰一作: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賞析

此詩是一首描寫初夏池塘漂亮景色的、清爽的小詩。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猶如一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氣盎然。

第一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一絲聲響,當(dāng)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原來很尋常,然而卻憑空加一“惜”字,說似乎泉眼很疼惜這股細流,吝嗇地舍不得多流一點兒。于是這句詩就立即飛動起來,變得有情好玩,富有人性。

其次句,寫樹陰在晴朗嚴(yán)厲的風(fēng)光里,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一“愛”字,好像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fā)而干枯,這樣就化無情為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xiàn)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非常空靈。

三、四句寫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氣,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好像要捷足先登,領(lǐng)會初夏風(fēng)光。小荷與蜻蜓,一個“才露”,一個“早有”,以新穎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獲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題“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詩詞需有不同的題材與剛才,有的重大題材,須寫出壯闊的境界、恢宏的氣概;有的題材甚小,僅是生活中一個細節(jié),但卻能寫出幽情逸趣。且此詩寫的如同一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顏色明麗,還有光明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布滿動感:飄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布滿了詩情畫意。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6)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誕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盼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留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憐憫。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寵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fēng)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解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愛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移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fēng)波:波浪。

賞析/鑒賞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劇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留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非常喧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tài),揭示“往來’的緣由。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fēng)浪中忽隱忽現(xiàn)的捕魚小船,留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獲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憐憫,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敖稀焙汀帮L(fēng)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劇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xiàn)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不平常的藝術(shù)效果。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7)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唐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接受,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于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忙,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zhuǎn)瞬之間就消逝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準(zhǔn)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fā)加倍努力奮斗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由于陳子昂抱著這種樂觀態(tài)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由于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樂觀奮勉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jié),更增加了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fēng)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fēng)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qū)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fēng)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shù)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呈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shù)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畫,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麗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仆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立刻神韻飛動,光榮照人。從結(jié)構(gòu)脈絡(luò)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遠眺,寫空間的寬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獨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非常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殊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哆h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今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受觸發(fā)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范圍,帶有肯定的廣泛性。表現(xiàn)在這首詩里的感傷心情,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yè)和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中產(chǎn)生的喟嘆。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8)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同:無)

鑒賞

在這首詞中通過對農(nóng)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亮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爽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談天的優(yōu)閑得意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熱無間,那種和諧、暖和、滿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異之筆。當(dāng)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nóng)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肯定的典型意義?!皡且簟?,指吳地的地方話。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dān)負(fù)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fù)?dān)。二兒子年紀(jì)尚小,只能做點幫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淘氣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這說明農(nóng)村中絕大多數(shù)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芭P”字的確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亮,意境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閑得意其樂。用了側(cè)筆反襯手法,反映農(nóng)村生活中一個舒適閑適的側(cè)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的一首《鷓鴣天》的結(jié)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shù)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原來是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非常清爽美麗。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談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潔的情節(jié)支配,就把一片生氣勃勃和平安靜、樸實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爽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gòu)思奇妙、新奇,顏色和諧、鮮亮,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對農(nóng)村清爽秀麗、樸實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詞人寵愛農(nóng)村和平安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晚年患病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nóng)村和平安靜、樸實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對現(xiàn)實的粉飾。從一生始終關(guān)懷宋朝恢復(fù)大業(yè)來看,他憧憬這樣的農(nóng)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dāng)時的狀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安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主觀想象的產(chǎn)物,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經(jīng)典古詩詞及賞析(篇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fēng)、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奇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由于月光光明,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肯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dāng)涼風(fēng)緩緩吹拂時,往往特殊感到清幽??傊?,“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閑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嚴(yán)厲情趣所浸潤,更關(guān)懷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快,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當(dāng)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美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