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倫理意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1.gif)
![《詩經》的倫理意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2.gif)
![《詩經》的倫理意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3.gif)
![《詩經》的倫理意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4.gif)
![《詩經》的倫理意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fb0abf137e2aa9d1b0360a6afb566cc5.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經》的倫理意蘊
周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源泉,捍衛(wèi)音樂教育是與商文化的基本特點。音樂、音樂、道德和懲罰的相輔相成,建立了周文化的倫理、政治理念和政治能量體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詩經》305篇是保存禮樂文化的最有價值的載體,更是是詩歌藝術的典范,由于它在歷代儒家文化傳承中的尊崇地位,決定了其作為中華文化元典的屬性。今日,欲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文化之根和詩學精神之源,必不能繞過《詩經》。本文擬對《詩經》中所蘊含的詩性倫理品格作以探討,以求彰顯中國審美文化的價值向度。一、音樂教化的構建一部《詩經》,既是再現(xiàn)中華先民社會生活的詩歌總集,也是一部關乎禮樂教化的百科全書,它廣泛涉及了婚姻家庭倫理、政治倫理,乃至生態(tài)倫理、人格倫理等諸多方面。從倫理范疇而言,可以概括為子孫之孝、兄弟之睦、婚姻之好、宗國之忠、天人之和、君子之德等德目。1.周人對父母的孝思、孝思維的缺失在周人的宗法制度背景下,《詩經》反映了我們民族早期的孝道意識。如《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薄吨茼灐るt》:“假哉皇考,綏予孝子?!薄缎⊙拧こ摹?“孝子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薄吨茼灐らh予小子》:“于乎皇考,永世克孝?!比绱说鹊?充分展現(xiàn)了周人在對待父母祖先的慎終追遠和孝順恭敬。具有明顯的道德教化意味。另外還有一些詩反映了周人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如《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被清代詩歌評論家方玉潤評為“千古孝思絕作”。又如《唐風·鴇羽》,《毛詩序》云:“君子下蔥征役,不得養(yǎng)其父母而作是詩也?!薄囤L·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心劬勞”也是感念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詩。2.兄弟關系與血親團結在宗法制下,宗族祭祀地位的權利決定了兄弟之間的爭奪。所以,《詩經》倡導了一種兄弟和睦,親和互助。如《小雅·棠棣》即是倡導血親團結的詩歌,朱熹《詩集傳》云:“此燕兄弟之歌?!痹娭蟹磸脱?“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畏)兄弟孔懷”,“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申明人與人只有兄弟之間是最可親密的,人們在災難來時只有兄弟才會相救于急難,兄弟雖然只在墻內相互爭吵,但一旦有外侮,就要共同抵御。所以“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為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這里是說,兄弟經過喪亂后,會更加相親,陳列出籩豆食物,聚一處宴飲,兄弟都已來齊,飲德合樂而相親。與妻子相親如琴瑟相和,兄弟之間更應和睦相處??梢娺@首詩正是周人倡導兄弟血親團結的詩歌。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為全篇之主旨,此詩在今天仍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3.周人婚姻生活中的禮俗:蝦德與瑤周人的婚姻,具有周人和奔婚和聘婚等形式。在男女“所屬而觀”的“奔婚”中,以倫理道德意味淡薄。而后者“聘婚”的“合二姓之好”則是周人婚姻倫理的基本形態(tài),在兩性婚姻生活中倫理道德意味遠重于現(xiàn)代所謂之愛情的意味。如《鄭風·將仲子》、《齊風·南山》、《墉風·柏舟》等,反映了婚姻受倫理制約的情況;同時在另外一些棄婦詩,如《邶風·谷風》、《衛(wèi)風·盟》,則對背叛的婚姻發(fā)出譴責,同時反映了對夫妻之間義務責任的認識?!对娊洝烽_篇之《周南·關雎》更是反映周人婚姻生活中以禮節(jié)情觀念的典范,漢宋以來多認為詩中“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文王的妻子太姒,詩的主題是歌頌所謂“后妃之德”?,F(xiàn)代學者多認為是一首單純的周代貴族青年的戀歌,至于其中的政治道德含義是漢儒附會的。其實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孔子詩論》第10簡“《關雎》以色喻于禮”的觀點看來,在先秦人們就把這首詩當作婚姻道德的一個典范文本的。從詩中涉及的起興意象“雎鳩”、《荇菜》,以及琴瑟、鐘鼓等詞來看,這首詩其實涉及了上古的一個貴族婚禮習俗。即“娶婦三月成婦禮”。詩中男青年娶來妻子并未馬上得到洞房花燭的快樂,而要在即將到來的幸福時刻伴隨可見而不可得的煎熬。但詩中男青年沒有因為意中人而表現(xiàn)出失魂落魄,而是焦急等待而又充滿對未來幸福的憧憬。此詩之所以被后來作為婚禮奏樂的保留篇目,主要是它體現(xiàn)了周代禮樂文化制度下人的自然情欲與道德理性之間的和諧問題。4.周宗室的愛國精神“忠”在《詩經》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血緣宗法制國家的憂患意識和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意識。前者如《小雅·黍離》,表現(xiàn)了對周王室出于忠心的憂郁痛傷。后者的例子較多,如《秦風·無衣》表現(xiàn)了忠于祖國的愛國精神;《大雅·常武》贊美周宣王及其大臣平定徐夷叛亂,歌頌王師之英勇善戰(zhàn),渲染了士卒之高昂情緒,在字里行間洋溢著保衛(wèi)宗國的自豪感和獻身精神。5.人的生活與生命《詩經》中的天人之和主要是一種人與自然親和的生態(tài)倫理,這一點在《豳風·七月》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這首詩是典型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前半部分重在寫“衣”,后半部分重在寫“食”,在一年四季的時令推移中展示人為衣食所安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在這首詩中,沒有對神靈的感恩,有的只是人們在與大自然生命節(jié)律合拍的生產活動中努力開辟生命的希望。在一系列農事活動的敘述中,固然也伴隨著階級壓迫與剝削,但它的哲學特質更在于體現(xiàn)一種農事活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展現(xiàn)了農事稼穡中人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即人尊奉天時進行合規(guī)律性的勞作,天則賜予人衣食,使人得以生生不息。而它的本質正是農業(yè)文明國家中固有的一種天人之間的互動與和諧。6.樹立了人文化人格《詩經》作為周代禮樂精神的載體,曾被作為貴族教育的教科書使用,故其中有不少涉及貴族人格修養(yǎng)的內容。其對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贊美和規(guī)定反映了周人文化人格之自覺。如雅詩中的《文王》《大明》《思齊》《文王有聲》等篇通過對周文王“敬德保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等美德的贊頌,塑造了后世圣君的理想人格;另外,《抑》《板》《崧高》《江漢》《蒸民》等篇分別塑造了老臣衛(wèi)武公、凡伯、申伯、召伯、仲山甫等大臣的道德人格,他們或耿直忠諫,或為國分憂,他們均善美謙恭,以身作則,敬慎而有威儀。這些人格形象系列對后世儒家道德人格理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二、周人對詩的情感舒泄,使詩與音樂、道德、審美相統(tǒng)一,采詩為一體的音樂文化《詩經》樂歌倫理品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從詩性智慧到宗教倫理的演變過程?!对娊洝分械臉犯枋侨祟愑螒蚓窈驮娦灾腔鄣漠a物。游戲精神和詩性智慧是人類固有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人類社會中的那些偉大的原型活動,從一開始就滲透著游戲?!?P5)語言、藝術、神話、宗教儀式、制度,莫不如此。而詩性智慧是人固有的敏銳地感覺力和生動的想象力驅動的,在原始人那里,他們生存世界是一種不假邏輯的詩化世界。游戲精神和詩性智慧的共同點是將藝術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詩經》中詩篇的最初產生與此有關。當人們在勞動中,以自己的詩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從而使眼前的花草鳥獸蟲魚等動植物意象成為歌唱的引子,引出他們對生活的感受。當他們面對一個與自己生命相關的人物的逝去,面對自然界神秘不可理喻的事物的出現(xiàn),他們會制造出一系列的游戲活動(語言的、儀式的)來消弭生命的危機和自然界的神秘感。在游戲的活動中,他們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秩序,“把一種暫時的、有限的完整帶給不完善的世界與混亂的生活?!?P13)與詩相關的原始禮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然而,在中國文化發(fā)展早期,由于殷周之際的宗教變革,卻使詩的功能由原本單一的個體內心的情感舒泄和對超自然神力的敬娛轉向群體生活秩序的調節(jié)。從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禮作樂始直至西周中期的禮樂文化建設,最終形成了詩與禮樂的相輔相成的一種集政治、道德、審美為一體的周代禮樂文化的綜合形態(tài)。禮樂教化的本質就是將道德與審美相滲透,將人性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將倫理本體積淀為情感本體,使道德人格向審美人格生成,最終指歸是指向宇宙間秩序的和諧。而之所以在中國歷史的西周能出現(xiàn)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既有人類學意義上的必然性,也文化上的特殊性。從人類學意義上說,世界上任何民族在人類童年時期都有一個詩性智慧高漲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往往出現(xiàn)物質文明與藝術生產的不平衡現(xiàn)象(如古希臘藝術)。但在中國的商周之際,隨著人文理性的崛起,黃河流域文明為主體的周文化早熟,出于維護宗法制度和社會秩序的需要,周人以實用理性為思維特征的倫理文化收攝了詩性智慧。從而使承載人類審美超越需求的藝術和游戲本能與現(xiàn)實生活的倫理秩序需要相結合,使詩性智慧在具有現(xiàn)實倫理含義的游戲規(guī)則中展演,一則達到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諧的目的,二則使生活藝術化,給冷冰冰的倫理秩序添上一點人性的溫暖,三則使藝術增添了一些現(xiàn)實功能,將藝術與人格修養(yǎng)緊密結合,諸如強調教化、提倡文質彬彬等等。正是在這樣一種把詩和宗教倫理緊密結合的禮樂文化形態(tài)下,使得“采詩”“陳詩”也具有了宗教倫理規(guī)則制約下的政治性活動。進而詩也成了統(tǒng)治者體察下情、裨補缺漏、乃至維系宗法制國家凝聚力的工具。如《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P1327-1328)孔穎達疏曰:“‘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者,此謂王巡守見諸侯畢,乃命其方諸侯大師,是掌樂之官各陳其‘國風’之詩,以觀其政令之善惡。其政善,詩辭亦善。政惡,則詩辭亦惡?!?P1329)此言可知《詩經》中《國風》的結集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這樣一種“觀風”的宗教倫理因素。在這種祭望山川的國家宗教活動中,其政治倫理的意味非常明顯。除《國風》外,周人的祭祀詩的宗教倫理意味更濃。祭祀詩本屬于人神相接、上通天地以祈福祛災的樂歌。而周人的祭祀詩雖也具有這一性質,但詩中并不存在超自然的神力對人的威懾和壓迫,不存在人對神的恐懼和感恩。更多地卻表現(xiàn)為一種對祖先神功德的歌頌,勉勵后人敬德慎行,并通過祭祀過程來增強宗族凝聚力,亦即借溝通人、神的形式達到協(xié)和宗族社會的目的。祭祀先祖的詩在《周頌》的祭祀詩中占了絕大多數(shù),這些樂歌重在歌頌先祖的德業(yè)功勛,而不在崇拜其“神威”或超自然的神力,目的是證明其統(tǒng)治的合理性,或者通過懷念先祖之德,讓后人知道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從而兢兢業(yè)業(yè),居安思危,確保家業(yè)永遠安寧,并增強血緣宗族凝聚力。而這些最終都是為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服務的。周代是農業(yè)宗法社會,家族血緣關系是聯(lián)系社會的重要紐帶,血緣情感使周人習慣于在充溢著和諧親切的家庭氣氛中交流感情,解決糾紛。而《詩經》中的周人宴飲詩就為此提供了典型的證據(jù)。宴飲詩的起源于原始社會的“長老會食禮”。而周代宴飲詩的直接目的卻是為了鞏固周族的血緣宗法制度,在“親親”“尊尊”中達到和諧。在這和諧的背后,仍然有一個具有理性的凝聚血緣宗法的宗教倫理。詩和宗教倫理的綰合,使得周人的詩學成為一種詩性的倫理學,進而使《詩經》具有了審美和道德的雙重文化品格。三、《詩經》輔助下的倫理政治形象在周人禮樂文化體系中,詩是禮樂的基礎?!墩撜Z·泰伯》記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P104-105)這三句話是儒家關于詩、禮、樂的功能的最精辟的概括。其意是說,詩是感性的感發(fā)、陶冶性情的方式,是一種審美教育的方式;禮使人懂得人之為人的道理,懂得人際間的周旋揖讓,促使人完成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即孔子所謂“不學禮,無以立”(P174);樂是禮樂教化的最高境界,使審美與道德合一,使外在的規(guī)則與內在的心理情感需求合一,既順應群體秩序的要求,又表現(xiàn)個體情感的自覺。清代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云:“學詩之后,即學禮,繼乃學樂。蓋詩即樂章,而樂隨記以行,禮立而后樂可用也?!?P161)這里所謂的“詩”,在先秦文獻語境中就是對《詩經》的特稱?!对娊洝分械脑姼柙揪褪呛蠘返?與樂相配合,作為表達意志的工具和完成禮制的手段,成為周代貴族教育的必修課目,故歷代文獻中常有“教詩以明志”之說?!对娊洝放c樂配合在周代禮制中運用相當廣泛,在西周,通過合樂演唱《詩》,來配合祭祀、宴饗、射禮等不同等級的禮制活動,還可以通過獻詩陳志來諷刺朝政,這一點在《國語·周語》所記召公之言“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一段有具體的說明;到了春秋時代,諸侯盟會,使者往來以及所有的貴族交往中都盛行著賦詩言志的禮法,《詩》樂成為整個社會中通行的文化話語。故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P17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以為?”(P143)以上所述周人在教育領域內的教《詩》明志,在政治生活中的獻詩陳志,以及在外交活動(人際交往)中的賦詩言志,都說明了周代禮樂教化過程中以詩輔助禮樂的特點,由此,也使得《詩經》在倫理政教中的地位異常突出,到漢以后,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詩經》經典地位的確立,《詩經》以及解讀《詩經》的學問,便對古代美學(詩學)和道德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在中國美學(詩學)領域,《詩經》開創(chuàng)了中和之美的藝術旨趣??鬃诱撛姌?曾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69),又批評“鄭聲淫”,(下轉第153頁)(上接第149頁)主張“放鄭聲”。(P164)正是由于《詩經》具有濃厚的倫理取向,故在其流傳中,被儒家進一步從倫理政教的角度刪汰和闡釋,對后世文學批評和文藝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毛詩序》則進一步把詩的社會功能定位為“詩者,可以經夫婦、厚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圖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4課《兩漢科技與文化》聽課評課記錄
- 八年級政治下冊第五單元我是中國公民5.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活動探究型聽課評課記錄(粵教版)
- 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3章實數(shù)3.1平方根聽評課記錄(新版浙教版)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3.1《公民基本權利》聽課評課記錄
- 粵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7.5《日本》聽課評課記錄2
- 教科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十課《走向小康》聽課評課記錄
- 冀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26.4《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聽評課記錄
- 人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9.3.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聽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2.3《垂徑定理》聽評課記錄
-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二節(jié) 東南亞》聽課評課記錄3
- 2024年浪潮入職測評題和答案
- 小班數(shù)學《整理牛奶柜》課件
- 皮膚感染的護理診斷與護理措施
- 中考語文真題雙向細目表
- 2024年江蘇省對口單招英語試卷及答案
- 藥品集采培訓課件
- 高中物理考試成績分析報告
- 動靜脈內瘺血栓
-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同步練習試題含答案(全冊)
- 血性胸水的護理課件
- 醫(yī)共體人財物管理系統(tǒng)需求說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