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 陳用儀論文 - 動詞的體貌_第1頁
初中語文 陳用儀論文 - 動詞的體貌_第2頁
初中語文 陳用儀論文 - 動詞的體貌_第3頁
初中語文 陳用儀論文 - 動詞的體貌_第4頁
初中語文 陳用儀論文 - 動詞的體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附錄二

英語動詞的體貌陳用儀(一)誤導人的術語在進入正題之前,首先有兩個容易誤導人的術語,其含義需要澄清。第一個就是“動詞”,這是日本人初次翻譯西方語法術語時犯下的一個大錯誤。中國人早期通過日本文獻間接吸收西方學術文化,大量搬用了日文的翻譯術語,這個錯誤的譯法也就以訛傳訛了。其實英語的verb來自拉丁文的verbum,原意相當于word,既可以表示動作和行為,也可以表示發(fā)生的事件或變化,而且也可以表示毫無動作和變化的狀態(tài)或關系。最初的譯者只是注意到動作,就不假思索譯成“動詞”,結果學習者受到誤導,不免望文生義。這個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這一來,所謂“動詞”可能具有的被動意義、事件意義、靜態(tài)意義就容易被忽略,從而延續(xù)體與瞬時體之間的對立關系就被模糊,最終結果,是整個“動詞”的體及其在句中的貌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我們現(xiàn)在探討“動詞”的體和貌,就不得不對“動詞”這個譯名正本清源,明確“動詞”可能是“不動”的。不過,由于這個譯名沿用了多年,木已成舟,現(xiàn)在已經難以糾正,我們使用時也只好“將錯就錯”,但是必須心中有數(shù)。另一個容易誤導人的術語,就是所謂“完成”時態(tài)(perfect)。這個概念上的混亂,過錯就不在中國人或日本人身上,而是在早期的西方語法學者身上。他們囿于當時的條件和認識,把時態(tài)(tense)和體貌(aspect)混為一談,把體貌的分野完全歸因于時態(tài)的變化,忽視了每個動詞本身固有的“體”。這個認識上的混亂,直到如今,盡管在語言學術界當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澄清,但是在一般語言學習者當中還相當嚴重。有一些驟然看來十分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就是由此而生,尤其是在英語。例如I'veknownhimfortenyears.這里的“完成”時態(tài)哪有什么“完成”?許多語法書介紹perfect時態(tài)時,仍然把詞義體互不相同的動詞混在一起一鍋煮。語法書尚且如此,語言學習者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同verb一樣,由于perfect這個用語已經沿用了多年,我們使用時也只好“將錯就錯”,只要心中有數(shù)就可以了。順便還有一個名詞,在概念上需要澄清,就是“時間”。這個名詞,既可以指長度,也可以指位置,往往兩者混在一起,在我們腦子里分不清,從而在語言上產生許多誤解或誤用。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往下在(三)中作了比較徹底的澄清。(二)“體”與“貌”,主觀意圖與客觀規(guī)律既然動詞是表示事物的動作、事件、狀態(tài)的,這些動作、事件和狀態(tài),本身就已經千差萬別,再放到具體的句子中,這種千差萬別就更加復雜化。但是大體上可以區(qū)別出動詞的幾種不同的時間構造。動詞或表示不間斷的動作或狀態(tài),或表示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或表示瞬間完成的動作,或表示動作開始,或表示動作結束,或者表示動作的重復。動詞的這些由其詞義決定的在時間內進行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詞義體(lexicalaspect),或簡稱為“體”。動詞進入了句子之中,本身固有的詞義體會同其他句子成分和語法因素互相作用,呈現(xiàn)出“語法體”(grammaticalaspect)。這個語法體,我們在這里簡稱為“貌”。這樣,“體”相當于化學中的元素,它進入自然界,有時可以保持作為元素單獨存在,有時又同其他元素組成具有全新性質的化合物而存在。體是動詞本身內在的客觀屬性。一個孤立的動詞,例如排在詞典里的動詞,雖然不參與組成句子,“體”這個客觀屬性仍然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著這個動詞(當然,我們不能囿于書面上的單詞分隔,把一個由動詞加附帶成分的多單詞詞組排除在外,例如:英語的eatup,到了德語就是一個單詞aufessen,應該算是一個單個的動詞,這個up仍然屬于詞匯范圍的“體”,而不屬于語法范圍的“貌”)。到了要將某個動詞放進具體的句子里,這時候,在怎么樣的語言場合,要達到怎么樣的交際目的,說話的人就內則按照自己進行交際的主觀意圖,外則按照動詞的客觀詞義以及“體”,來選擇哪個動詞,而且在句子中將這個動詞按照交際意圖用恰當?shù)膭釉~時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并加上其他句子成分與之“成龍配套”,產生“貌”這個成品,而且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明確該動詞的詞義如何在時間中表現(xiàn)。有怎么樣的交際意圖,最后就表現(xiàn)出怎么樣的貌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語義類別?!绑w”這個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到了具體的句子中,“體”如何同其他因素互動,也是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人的主觀意志只能決定交際目的,這個目的一確定了,要選擇什么“體”的動詞,在句中如何互動,就由客觀規(guī)律來決定,主觀意志就不能左右。研究和掌握體貌,就是要發(fā)現(xiàn)并掌握這些規(guī)律,或者(在閱讀或聽時)推論出人家的交際目的,或者(在寫作或說話時)自己確定了交際目的之后按照規(guī)律選擇適當“體”的動詞并在句子安排適當?shù)幕??!绑w”進入句子后,通過動詞時態(tài)(有時還加上別的一些因素),首先就呈現(xiàn)出“貌”(“完成貌”或“未完成貌”)。由于“貌”往往被理解為人們從什么角度去看待動詞所代表的行動、事件或狀態(tài),這就容易發(fā)生誤解,以為“貌”是主觀隨意的產物,不是客觀的存在。例如:Hereadthatbookyesterday;whilehewasreadingit,thepostmancame.在這個例句中,read與wasreading分屬不同的“貌”(前者是完成貌,后者是未完成貌),但動詞相同,客觀事實也是同一件事。驟然看來,好像同一件客觀事實可以有不同的“貌”,可見“貌”是主觀隨意的產物。但是,問題在于說話的人先后定下了兩個不同的交際目的,前一個是告訴人家“他昨天看了那本書”這件完整的事實(延續(xù)體的動作,完成貌),后一個目的是告訴人家“在他正看書的時段當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延續(xù)體的動作,未完成貌)。這兩個意圖,是主觀“隨意”確定下來的。但是,意圖確定之后,選擇什么詞義和什么“體”的動詞,句中通過時態(tài)和其他手段顯示什么“貌”,而且用這個“貌”來傳達什么信息,就要嚴格按照客觀規(guī)律來辦事,再也不能有主觀隨意性了。正如去甲地只能坐火車,去乙地只能坐飛機,究竟去哪里,主觀意圖可以隨意選擇,但是目的地一經選定,坐火車還是坐飛機,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1]“體”是言語的起始原料,經過句子中的互動,第一步就呈現(xiàn)出“貌”(但接著下去還可能呈現(xiàn)出更具體的情況,并不是過程到了“貌”就完成了)。“貌”有時是言語的“半成品”,有時是最終“成品”。“貌”主要是揭示“完成”與“未完成”兩大范疇,同“體”所揭示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有終(telic)與無終(atelic)”、“瞬時與延續(xù)”有聯(lián)系,但并不是一回事。而“完成”與“未完成”,只是已經有了“成品”或“半成品”之后對它的命名分類。單詞的選擇和規(guī)律的運作,都在其前,都是實際上最要緊的“工序”。所以我們將把絕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動詞單詞的“體”及其進入具體句子后的語法加工上,而對于“貌”的“完成”與“未完成”,只是必要時順便顧及。舉個例子說,“Heworkedherefortwoyears.”中的worked,就“體”而言是“動態(tài)”、“無終(atelic)”、“延續(xù)”的(即往下要介紹的Vendler分類中的第二類動詞),由于主觀意圖要表示“從前在此工作,現(xiàn)在已經不了”,所以不能用hasworked(因為hasworked后面再加fortwoyears就表示現(xiàn)在仍然在此工作),要用worked;又由于主觀意圖要表示“時間長度為兩年”,而work是個“無終(atelic)”動詞,所以不能用in,要用for。于是得出了全句。到了句子中,worked就以“完成”的“貌”出現(xiàn)(人們容易誤解,以為“延續(xù)”就是“未完成”,其實“延續(xù)”與“完成”往往兩者并不沖突,一個是“體”,一個是“貌”)。既然“體”是動詞本身固有的客觀屬性,它就具有一切人類語言都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尤其是一些最普通、意義最共同的動詞(如“睡覺”、“居住”、“起床”、“坐”、“站”、“殺死”、“喜歡”、“屬于”等等),不同語言的“體”也是大致相通的。這就為學習外語動詞的“體”打下很有利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不同的語言,又有更多的動詞,其詞義和體貌雖然相近但又有明顯的或微妙的差別,放在具體的句子中,又加上語法上的巨大差別,一種語言的“體”和“貌”往往為另一種語言的人所難以順利掌握。這就為學習外語造成很大的困難。例如:中文動詞“睡覺”,既可以是延續(xù)體(第二類動詞),相當于英文動詞sleep,也可以是瞬時體(第四類動詞),相當于英文動詞詞組gotobed;中文動詞“穿(衣)”,可以相當于英文延續(xù)體(第二類動詞)的動詞wear,也可以相當于英文瞬時體(第四類動詞)的動詞詞組puton。我們學習英語動詞的“體”及其在句子中呈現(xiàn)的“貌”,就要一方面充分利用不同語言的“共性”這個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采取科學分析的方法去克服不同語言之間的“壁壘”造成的困難。我們前面指出,“體”和“貌”,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但又相互區(qū)別的范疇。這兩個范疇,在許多文獻中,往往被混為一談,有時候中文文獻干脆把兩者合成一個概念“體貌”。其實,“體”是孤立的單個動詞(例如排列在詞典詞條中的動詞)由于其詞義而固有的、單純的時間情狀,是“與生俱來”、“形影不離”的?!懊病眲t是動詞進入了具體的句子后同其他成分互動共同造成的、綜合的時間情狀。例如“體”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類(見下節(jié)),再歸納可以大致上分成“延續(xù)體”和“瞬時體”兩大類;“貌”則分成“未完成貌”和“完成貌”兩大類。這里,“瞬時體”的確絕大多數(shù)場合在句中經過加工后呈現(xiàn)“完成貌”(這說明了“加工”的作用很小甚至等于零)。因此很多人把“瞬時體”和“完成貌”混為一談,從而又把“體”和“貌”混合成一個“體貌”概念。但是,如果轉過來看看“延續(xù)體”,就可以發(fā)現(xiàn),“延續(xù)體”和“未完成貌”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更不是一回事。往往“延續(xù)體”的動詞進入了具體句子,經過“加工”,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完成貌”(例如Heworkedherefortwoyears.)??梢哉f,有延續(xù)意義的動詞,即下面分類時要列出的第一、二、三類動詞,進入句子之后,都可以呈現(xiàn)或者“未完成貌”,或者“完成貌”。唯有下面要說的第四類動詞,即瞬時動作的動詞,它的瞬時“體”,進入句子之后,盡管受到各種影響,仍然呈現(xiàn)為瞬時體所必然呈現(xiàn)的“完成貌”(但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完成貌”并非“瞬時”動詞一家獨占)。(三)時間、時點、時段“動詞”在德語,除了同英語一樣叫做verb之外,還叫做Zeitwort,直譯為英語就是timeword,由此可見動詞同時間的密切關系。要掌握動詞的機制,無論是它的“時態(tài)”、它的“體”以及“體”進入句子經過同其他句子成分和語法因素彼此互動后呈現(xiàn)的“貌”,都必須對時間概念有清晰的認識。首先,對于“時間”這個概念,必須分清究竟是“時點”還是“時段”。兩個含義,一個是“位置”,一個是“長度”,不能含糊。“時間”可以是一個“數(shù)量”,也就是“時段”,例如三秒鐘、四小時、五個世紀、一百億年。這樣的數(shù)量,是“不定位”的,就是說,在宇宙歷史的長河中,它并不占據(jù)某段特定的位置,放到哪里都可以。例如:五個世紀,可以是公元1—5世紀,也可以是公元16—20世紀。它只有長度,沒有位置,就像幾何學中AB線和CD線,本來在幾何圖形中分別占不同的位置,但只要長度相等,就是AB=CD。這里的“相等”只是指其長度,絲毫不涉及位置。但是,“時間”還有同位置有關的含義,例如:約會要預先定下“時間”和“地點”,這里的“時間”就不是長度的問題了(如果約會事先只說會面兩小時,不說定在哪一天幾點鐘,那是荒謬的),它必須明確是歷史長河中的哪一個位置,而且必須是一個“點”,或“時點”,例如“明天上午十點半鐘”。這個“點”,同幾何學上的“點”類似,理論上是只有位置沒有長度的(盡管實際上有一些長度,例如允許幾分鐘的誤差)。另外,還有一個“時間”的概念是既有位置又有長度的時段,例如“明天上午十點半到十一點的半個鐘頭”或是“昨夜一夜”。我們可以稱之為“定位時段”。反之,只有長度、沒有位置的時段(例如“半個鐘頭”),我們稱之為“不定位時段”。這樣看來,時點本身沒有多少分類,而時段則可以細分,不但有“定位時段”和“不定位時段”之分,而且還有“有限時段”和“無限時段”之分。所謂有限時段,就是長度有一定的,無限時段則長度沒有指明。如果長度之所以有一定,是因為一頭一尾都被時點限制住,那就是“有限定位時段”,或簡稱“定位時段”,例如:throughoutthetwentiethcentury。雖然頭尾沒有時點限定、但是長度已經交代清楚的時段,可以稱為“有限不定位時段”,例如:for(或in)onehundredyears。無限時段則是“無頭無尾”的,通常用于起點和終點都不明確的延續(xù)體動詞(動詞所代表的活動或狀態(tài)究竟何時開始、延續(xù)多久,都不明確說出,例如HelovedMary.但是要指出的是:所謂“無限”,并不是真的“天長地久”、“綿綿無絕期”(這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只是起點和終點含含糊糊,“不明確交代”而已。此外,這個“有限”和“無限”之間,還有一個“半有限”(也可以說是“半無限”),就是說,這個時段只有頭端或末端有一個時點管著,而另一端則沒有明確界限,理論上可以向前或向后一方無限延長,例如:before1919或是after1919?!鞍胗邢迺r段”,由于一頭有時點管著,所以一定是定位時段。我們用幾何上的“點”來說明“時點”,意思是:幾何上的“點”是沒有長度寬度的;而“時點”從理論上說也是在時間上沒有長度的。但是在實際上,無論空間時間,所謂的“點”往往占據(jù)長度,空間的“點”甚至占據(jù)面積或體積。例如地球,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它只算一個沒有體積面積的區(qū)區(qū)一小點,但是我們居住在上面,就覺得它大得不得了。時點也是這樣,說“上午九點鐘”,這個時點按理是沒有任何長度的,但是實際上就有幾秒鐘甚至一兩分鐘的長度,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中,這樣的長度通常是人們默認的。再長一些,情況就有些不同,例如說yesterday,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既有時段長度(24小時),也有時點位置。更長一些,說1919年發(fā)生了“五四”運動,就不是指那一年的365天的長度。再長一些,寒武紀(theCambrianperiod)長達三千萬年,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時點來看待。所以,有時候定位時段可以被“壓縮”成為一個“時點”。不過,這種本來有長度但經過“壓縮”而成的時點(我們暫且稱之為“段時點”,國外這類時間狀語有叫做interval-locatingadverbials的),同一般的時點有所不同,不但可以同瞬時動詞(第四類動詞,如arrive)連用,而且也可以同一些有延續(xù)時段的動詞連用(此時這些延續(xù)體動詞也在句中被“壓縮”,以“完成”的“貌”出現(xiàn),仿佛像個瞬時體的動詞,但是只可以同“段時點”搭配,不可以同“點時點”搭配,例如可以說Heworkedhereyesterday.但不能說*Heworkedhereatteno'clock.)。同“段時點”相對而言,本來本身就沒有長度、不是時段壓縮而成的時點,可以稱為“點時點”(如上例的atteno'clock),簡稱“時點”也可以。如果時點和時段俱全,彼此就可以互相決定,可以用時段來界定時點,也可以用時點來界定時段(例如:fiveyears是不定位時段,fiveyearsago則是時點,untilfiveyearsago卻是半有限定位時段;then是時點,sincethen則是半有限定位時段)。歸納起來,“時間”這個籠統(tǒng)的詞語可以指:(1)有長度無位置的時段(“一年”),即“不定位時段”;(2)有位置無長度的“點時點”(“上午九點”、“去年[畢業(yè)]”)和有位置而長度被壓縮的“段時點”(“去年[周游歐洲各國]”、“寒武紀時[溫度下降]”);(3)有位置也有長度的時段(“去年一年間”、“自從去年以來”),即“定位時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語言中,對于“時間”究竟是時點還是時段,往往是含糊的。例如:法語的J'attendsdepuisdeuxheures.就是一個含糊的典型,既可以相當于英語的I'vebeenwaitingfortwohours.也可以相當于英語的I'vebeenwaitingsincetwoo'clock.法語在這里,無論是介詞depuis(既可以相當于英語管時點的since,也可以相當于管不定位時段的for)和名詞詞組deuxheures(既可以相當于英語的時點twoo'clock,也可以相當于不定位時段twohours),都混淆了時點和時段的不同概念。德語的seit也同法語的depuis一樣“包攬”了since和for,混淆了時點和時段(但德語時段“兩小時”zweiStunden同時點“兩點鐘”zweiUhr還是不同的,不像法語那樣混為一談)。與之相比,英語在這一點上卻是分得比較清楚的,因而對學英語的人要求也比較嚴格。(四)時點狀語和時段狀語在語言中,時點和時段往往通過各種不同的時間狀語表現(xiàn)出來。同動詞的“體”關系密切的時間狀語有:(1)時點狀語(temporallocativeadverbials),主要任務是指明“在何時”(而不是“占據(jù)多長時間”)。又分為:(a)點時點狀語(punctuallocativeadverbials),代表一個理論上沒有長度、實際上即使有長度也十分短促的時點,例如:at9:15yesterdaymorning;(b)段時點狀語(intervallocativeadverbial),代表一段被“壓縮”成混沌整體、從外部看像是一個時點的“定位時段”,用來指出“在何時”而忽略其“占據(jù)多長時間”,例如:yesterday,lastsummer,in2006,intheCambrianperiod。(2)不定位時段狀語(intervaladverbials),主要任務是指明“占據(jù)多長時間”(而不是“在何時”)。又分為:(a)延續(xù)時段狀語(durativeadverbials),代表一段不是因為動詞本身的特點而是因為受到“外力干預”而終結的時段。這樣的時段狀語,最典型的標志,就是用介詞for引入,例如:fortwohours;(b)包含時段狀語(containeradverbials),代表一段因為動詞本身的特點而終結的時段。這樣的時段狀語,最典型的標志,就是用介詞in引入,例如:infiveminutes。(3)定位時段狀語(specificintervaladverbials),代表一段位置明確的時段。其最典型的標志,就是用介詞during引入,例如:duringthe1970s。(五)四類動詞的劃分動詞的“體”,同時點和時段的概念密不可分,過去不大引起注意,尤其是中國人,認識比較模糊(盡管“體”和“貌”在漢語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對于正確使用英語動詞和介詞,關系極大。有些動詞,它的動作或事件,發(fā)生了就立即結束,這種動詞,通常同時點相聯(lián)系。有些動詞,它的動作或事件,經過一段過程必然到達終點而自然結束。有些動詞,只是表示延續(xù)狀態(tài)。有些動詞,表示延續(xù)進行的動作或事件。所有這幾類動詞,都按照交際目的的不同,或者同時點,或者同時段相聯(lián)系。例如:Thehousewasbuiltinsixmonths中的insixmonths是時段,交際目的是要說明興建所需用的時間長短;而Thehousewasbuiltin1984中的in1984是“段時點”,交際目的是要說明何時興建并建成的。動詞所代表的具體內容,千差萬別,但是從“體”的角度來劃分,大體上可以分成四類。這是匈牙利裔加拿大語言學家ZenoVendler(1921—2004)在1967年提出來的,至今盡管經過許多人的修改補充,仍然大體上為語言學界所公認。這四類是:(1)狀態(tài)動詞(states),例如:know,love,have,want,belong,contain,exist,possess等;(2)活動動詞(activities),例如:walk,swim,play,write,read,listen,rain等;(3)趨成動詞(accomplishments,國內有譯為“終結動詞”的,但這個名稱容易同第四類“達成動詞”混淆),例如:build,persuade,prepare,getready,recover,growup等;(4)達成動詞(achievements),例如:kill,drop,catch,arrive,find,lose,receive,explode等。前面已經指出過,我們所說的動詞單詞,不一定只由一個光禿禿的動詞所組成,有時候也可以帶有其他語義成分。這一來,有些動詞,單獨一個,屬于某一類;加上其他語義成分,就可能轉到另一類。例如use(使用)原來是第二類動詞,但是useup(用完)就變成了第四類;又例如take本來是第四類動詞,但是takepridein(以…為榮)就變成了第一類動詞。有些動詞,本來是這個意思,加上別的成分,表面上看來,還是這個動詞,但是實際上詞義和類別已經根本改變了,例如:run(跑;管理)單獨是第二類動詞,但是runinto(somebody)(遇到,碰到)卻獲得了新的詞義,而且轉到了第四類。自從Vendler提出這種動詞四分法以來,按照這個區(qū)分標準,探討動詞的詞義“體”及其在句子中呈現(xiàn)的“貌”,已經有許多學者進行過相當可觀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學術領域,較少用于實際語言的應用,更少涉及具體單個動詞的分析探討。實用領域的語法書和詞典,都很少涉及動詞體貌的問題,不同體的動詞大都混在一起闡述。無論中外,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一本對每個動詞的“體”及其在句中可能的變化一一加以說明(哪怕是起碼像對每個名詞標明可數(shù)或不可數(shù)那樣簡單區(qū)別一下)的詞典。這是一個有待填補的空白。我們在本書的字母排列部分中,作了一些首創(chuàng)性的嘗試,但只能覆蓋少數(shù)常用的動詞。要全面填補這個空白,還有待于各方面的努力。(六)第一類動詞的特征第一類動詞,即“狀態(tài)動詞”,代表一種無變化的延續(xù)狀態(tài)。最典型的動詞就是know。但是有人認為know有特殊性,不夠典型,因為人除非患了失憶癥,know就只有時段的起點,沒有終點。例如不能說“我從某時起到某時止知道某事(以后就不知道了)”。相比之下,love,belong,live等動詞似乎更為典型。另外,這類動詞還包括了一些驟然看來屬于“動作”的動詞,例如smoke,driveataxi,playchess等,這些都是借用來表示人經常從事的活動尤其是職業(yè)活動或生活習慣,或是事物的經常性質,例如smoke相當于beasmoker,driveataxi相當于beataxidriver。類似這類動詞,還有一些,例如:Ieatpork./Heswims./Thiswoodsplits./Thisglassshatters./Thebackdooropens./Thiscarruns./Thismaterialshrinksalot.驟然看來是動作,其實是說明事物的本性(這類以動作代替屬性的動詞,通常采用的時態(tài)僅限于一般現(xiàn)在時或一般過去時)。有一部分第一類動詞,可以暫時“借用”來作為瞬時變化的第四類動詞,表示瞬時“進入”所說的狀態(tài),例如:Hesoonfelthappy./Afewmonthslater,thebuildingbelongedtoanewowner.但是并非所有第一類動詞都可以如此,例如不可以說:*Shelovedhimshortlyafterwards.這是因為love不可以借用來表示瞬時的“進入”狀態(tài),要改為Shefellinlovewithhimshortlyafterwards.第一類動詞通常不能采用進行時態(tài)(不能說I'mknowing...,I'mbelonging...),但也有例外,可以用一般時態(tài)表示永久性或長期性的狀態(tài),而用進行時來表示暫時性的狀態(tài),例如:HelivesinLondon.但Heisnowlivingatmyhome.第一類動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表示現(xiàn)在存在著的無始無終延續(xù)狀態(tài)(Thisbuildingbelongstotheuniversity.),也可以表示現(xiàn)在仍然反復出現(xiàn)的斷續(xù)狀態(tài)(Iamtiredeveryevening.)第一類動詞的一般過去時,可以是未完成貌(表示過去當時無始無終的狀態(tài)),此時可以搭配時點狀語(表示該時點出現(xiàn)在這無始無終的時段之中)(Hestilllivedthereatthatmoment.),也可以不明言任何時點(Helivedthere.)。但也可以是完成貌,此時需要搭配一個表示定位或不定位時段的狀語(表示該狀態(tài)僅僅存在于該時段范圍之內,時段結束,狀態(tài)也就不存在了)(Helivedthereforthreeyears.或Helivedtherefrom1990to1993.)。第一類動詞的現(xiàn)在或過去完成時,可以是完成貌(表示過去曾經有過的延續(xù)狀態(tài))(Hehaslivedthere.)。但是如果有for+時段或since+時點,則是未完成貌(與“完成時”的名稱正相反),表示從過去(或過去又過去)至今(或至過去某一時點)仍然保持著而且還有可能繼續(xù)保持下去的延續(xù)狀態(tài)(Hehaslivedthereforthreeyears.或Hehadlivedtheresince1980.)。(七)第二類動詞的特征第二類動詞,即“活動動詞”,代表一種陸續(xù)發(fā)生變化但沒有必然終點的延續(xù)過程,例如walk,work,study,rain,sleep等。這樣的過程,按其本身性質,可以無限延續(xù)下去(姑且勿論客觀世界的局限性以及人的壽命和耐受力極限),如果停止了,也是由于外因(時間數(shù)量限制)而不是內因。這一點(即“延續(xù)性”,除非被外力中止,否則可以無限延長),同第一類動詞實質上是一樣的。但是第一類動詞所代表的,是狀態(tài)、性質或關系,不論延續(xù)多久,情況一直保持沒有變化或增減;而第二類動詞所代表的,是動作或事件,在延續(xù)過程中,情況在陸續(xù)發(fā)生變化(例如walk的過程中,位置不斷地移動,grow的過程中,個體不斷地變大)。這里需要指出,有些動詞,究竟屬于第一類或是第二類,并不容易分辨,例如wait,究竟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可以見仁見智。所以還有一個區(qū)別的標志,就是有沒有主觀意志在左右著。按照這個標志,wait當然屬于第二類而不屬于第一類。有沒有主觀意志,表現(xiàn)在語言(英語)上,就是可以不可以有be+-ing的進行時,例如不可以說*I'mknowing...,但可以說I'mwaiting...。同一部分第一類動詞一樣,一部分第二類動詞可以暫時“借用”為瞬時的第四類動詞,表示瞬時“開始”做所說的延續(xù)活動,例如:Afewminuteslater,theydanced(=begantodance).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牽涉到第二類動詞read既可以只表示“閱讀”行為的延續(xù)進行,也可以借用來作為第四類動詞表示“閱讀”行為的“開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首相BenjaminDisraeli(1804-1881)很幽默,善于運用雙關語,對于一些人給他送來的劣質作品,常常是這樣答復的:DearSir,Ithankyouforsendingmeacopyofyourbook,whichIshallwastenotimeinreading.后半句既可以理解為“我將立即(開始)拜讀”,也可以理解為“我將不浪費時間去閱讀”。有一本JohnDarnton寫的小說TheDarwinConspiracy,當中有一句:Whydidhetaketwenty-twoyearstowritethedamnthing(OntheOriginofSpecies)?(p.212)這一句,對write的“體”可以有不同的理解。write本來是第二類動詞,如果這樣理解,就是“他為什么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寫這本書(也就是寫書整整用了二十二年)?”而如果write是被借用來表示“開始寫”(瞬時體,第四類動詞),意思就是“他為什么二十二年一直都沒有寫,直到過了二十二年才開始寫?”該書的封底有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Whydidhewaittwenty-twoyearstowriteOntheOriginofSpecies?可見意思是后一種。上面兩個例句中的read和write都可以既表示無限的動作過程,也可以表示動作過程的瞬時開始。但是并非所有第二類動詞都可以如此,例如,不可以說:*Afewminuteslater,theyslept.第二類動詞還可以受到外加的量化制約。制約有兩種,一種是時間量的制約,即限定活動的時間長度(此時時段狀語用for引入);另一種是非時間的量化制約,可以通過對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加以定量化(Hedrewacircle或Shereadthreepages)或是給活動外加一個終點(可以是物質上的終點,如:Heranintotheroom.或Theplanedescendedtotheground.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上的終點,如:HowJudaismevolvedintoChristianity.)。時間量的制約,都使得采用一般過去時的第二類動詞本身固有的延續(xù)體在句子中表現(xiàn)為完成貌,例如:Iranforoneandahalfhour.(如果采用現(xiàn)在或過去進行時,則表現(xiàn)為未完成貌,表示這個時間量化制約只是預定的計劃,尚未實現(xiàn),例如:Iwasrunningforoneandahalfhour.)。但是時間量的制約,實際上只是對外語言表達上的量化制約,即把活動所必然耗費的時間從不明確變?yōu)槊鞔_,從不明言改成為“明言”,對客觀過程并不增添任何新的因素。非時間的量化限制就不同了,它給動詞本來無限的活動外加了新的客觀限制,規(guī)定了本來沒有的終點。這一來,第二類動詞就在句子中向第三類動詞靠攏(但是動詞本身仍然是第二類,只是在句子中臨時接近于第三類),也就像第三類那樣用in時段狀語而不用for時段狀語,例如:Theplanedescendedtothegroundin(*for)threeminutes.關于這一點,我們談到第三類動詞時再詳細分析。有時候,已經向第三類靠攏的第二類動詞,還有可能進一步向第四類靠攏,那就是動作過程長度的“量化”極度壓縮,接近于零,例如:Shereadhismessageat10:15.這里的message可能只是一張字條,上面一兩句話,此時動詞read仿佛像是一個瞬時的第四類動詞。反之,如果把hismessage改為《紅樓夢》,說“*ShereadADreamofRedMansionsat10:15.”就很荒謬了(說“ShereadADreamofRedMansionsyesterday.”則可,此時read可以肯定只是看了該書的一部分,而且具體這一次read所覆蓋的時段,按情理應該小于yesterday這一天的長度。如果說“Shereadthearticleyesterday.”則可以從情理推論,read可能是整篇文章都看完了,但是,只看了該文章一部分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read所覆蓋的時段,按情理也小于yesterday這一天的長度)。另外,有些第二類動詞,本來是無限延續(xù)的,為了表示將過程縮短為一下子,英文常常將這個動詞名詞化,用tohavea+n這個形式,創(chuàng)造出一個相當于第四類瞬時動詞的詞組,例如:tohaveaswim(游泳一下),tohavealook(瞧一眼),tohaveasmokeoutside(到外面吸一陣煙),tohaveawalk(散一下步),tohaveabath(洗個澡),tohaveatalk(交談一下),tohaveathinkaboutit(考慮一下這件事)。第二類動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通常用來表示當前的習慣反復活動,例如:Iworkatthisoffice.也可以表示現(xiàn)在仍然反復出現(xiàn)的斷續(xù)延續(xù)行動(Idoexerciseeverymorning.)…如果要著重表示這是當前具體在做著的事,就用現(xiàn)在進行時,例如:I'mworkingnow.過去進行時則表示過去當時具體在做著的事,例如:Iwasworkingthere.第二類動詞的一般過去時,可以呈現(xiàn)“非完成貌”,表示過去存在著的習慣性概括性的動作或事件(Heworkedatthisoffice.)。此時也可以同時點狀語搭配,表示這個時點是在動詞所覆蓋的無限時段之中:Theyworkedhereatthattime表示atthattime只是他們延續(xù)的慣常工作所占時段當中的一個特定時點(“延續(xù)體”,“未完成貌”)。但是同第一類動詞一樣,它也可以呈現(xiàn)“完成貌”,此時需要搭配一個表示定位或不定位時段的狀語(表示該動作過程僅僅存在于該時段范圍之內,時段結束,過程也就不存在了)(Heworkedatthisofficeforthreeyears.或Heworkedatthisofficefrom1991through1994.)。同第一類動詞一樣,第二類動詞的現(xiàn)在或過去完成時可以是完成貌(表示過去曾經有過的延續(xù)動作過程)(Hehasworkedthere.)。但是如果有for+時段或since+時點,則是未完成貌(與“完成時”的名稱正相反),表示從過去(或過去又過去)至今(或至過去某一時點)仍然保持著而且還有可能繼續(xù)保持下去的延續(xù)動作過程(Hehasworkedthereforthreeyears.或Hehadworkedtheresince1991.)。但是如果談的是眼前具體的動作而非習慣性的經常行為,就更多用現(xiàn)在或過去完成進行時(Hehasbeenwaitingherefortwohours.或Hehadbeenwaitingtheresinceteno'clock.)。第二類動詞無論用任何進行時態(tài),都呈現(xiàn)未完成貌,不可能呈現(xiàn)完成貌(Hewaswaitinghere.)。第二類動詞的一個檢驗方法,就是看看動詞本身不加任何其他成分(賓語、非時間狀語)能否同“for+時段”狀語搭配,能搭配,就是第二類動詞(也可以是表示暫時狀態(tài)或性質的第一類動詞)(walkforhalfanhour);不能搭配,就是第三類(*buildfortwoyears)或第四類動詞(*explodeforhalfanhour)。(八)第三類動詞的特征第三類動詞,即“趨成動詞”,是一種比較獨特而且值得特別注意的動詞,它既有延續(xù)性,又有瞬時性,代表一個進行一段時間必然達到終點而停止的動作或事件過程,既有一段動作的延續(xù)過程,又有最后瞬時的終點,例如prepare,build,operateon(對……動手術),count,cure等。同第二類的“for+時段”檢驗標志相對應,第三類動詞可以用“in+時段”來作為檢驗標志。動詞本身不加其他成分能同這個時段狀語搭配,就是第三類,不能,就是其他三類中的某類。不過,如果某個動作或事件所占的是一個長度接近為零(也就是接近時點)的極短促的時段,動詞也可能是第四類(這個極為短促的時段也用in引入),例如:Henoticedtheirpresenceinaninstant.(他一下子就注意到他們在場。)延續(xù)時段狀語(即for+不定位時段)對于有必然終點的動作過程有排斥性,所以不能同第三類動詞搭配,例如既不能說*Theybuiltthehousefortwoyears,也不能說*Theywerebuildingthehousefortwoyears.第三類動詞,除非表示反復習慣動作(Theybuildskyscrapers),或是在下面“(十五)值得注意的幾個時態(tài)問題”中“一般現(xiàn)在時的應用”所列舉的情況下,否則不用一般現(xiàn)在時(*Theybuildthishouse)。第三類動詞的任何進行時態(tài),都是保留了過程,隱沒了終點和結果,呈現(xiàn)未完成貌(Theyarebuildingahouse.)。此時第三類動詞向第二類靠攏。第三類動詞的一般過去時,通常呈現(xiàn)完成貌(Theybuiltahouse.),此時隱沒了過程,只剩下終點和結果。但是也可以呈現(xiàn)未完成貌,此時表示過去當時的習慣反復動作(Theyoftenbuiltskyscrapers.),既有過程也有終點。第三類動詞的任何完成時態(tài),都表示完成貌(貌與時態(tài)名稱一致)(Theyhavebuiltskyscrapers.),也是隱沒了過程,只剩下終點和結果。(九)第四類動詞的特征第四類動詞,即“達成動詞”,它的根本標志就是“瞬時性”,是一下子就發(fā)生并即時結束的動作或事件。這種動作或事件,只能在“時點”上發(fā)生,同“時段”是絕緣的,但可以在一段定位時段內發(fā)生,此時意思也是在該時段內的某一時點上而不是涵蓋整段時段(Heawokeinthemorning)。第四類動詞不可以同“for+時段”的不定位時段狀語搭配(除非這是表示“做某事時預計其造成的后果保持多久”,例如:leavefortwoweeks,或是在個別場合表示已經造成的后果保持多久,例如:Hehasstoppedsmokingfortwomonths.),而且除非時段是極為短促的(例如:inaninstant或inthetwinklingofaneye),否則也不可以同“in+時段”的不定位時段搭配。第四類動詞除非在下面“(十五)值得注意的幾個時態(tài)問題”中“一般現(xiàn)在時的應用”所列舉的情況下,或是表示習慣反復動作,否則不可以用一般現(xiàn)在時(*Thisbombexplodes.)第四類動詞的一般過去時,通常呈現(xiàn)完成貌,這是與它的瞬時體相適應的。但是一般過去時也可以表示過去當時的習慣反復,此時呈現(xiàn)未完成貌(Theyoftenboughtnewshoes.)。第四類動詞原則上不可以有任何進行時態(tài),因為進行時態(tài)意味著未完成貌,這個貌同第四類動詞的瞬時體是正相抵觸的。但是,有一些第四類動詞可以表示臨時在前面增添一段過程而仍未最后完成(例如:Hisauntisdying.),此時則呈現(xiàn)“未完成貌”。另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某些第四類動詞可以有將來進行時,但是意思仍然不是變?yōu)檠永m(xù),而是仍然保留瞬時動作的意義(仍然保持完成貌),只是表示計劃中即將要做什么事,例如:I'llbegoingthereanyway.我反正都要到那邊去一趟的。/ProfessorJohnsonwillbegivinganotherlectureonChineseTangpoetrytomorrowafternoon.約翰遜教授明天下午再次講授中國唐詩。/I'llbeseeingyouoneofthesedays,Iexpect.我想咱們改天會再見面的。/Diplomaticissuesrarelybeginorendcleanlywithachangeofadministrations,butBushwillbeleavinghissuccessoranextensivelistofforeignpolicyprocesses.(TheWashingtongPost,Nov.8,2008)外交問題很少一刀切地隨著政府的更換而開始或結束,但是布什將會留給他的繼任者長長的一份列舉各種外交問題的單子。此外,對另一瞬時行動作出性質判斷,說它“等于”某行動,這個“某行動”盡管是瞬時的,也常常用進行時態(tài),例如:Ifhecandosomethingaboutthat,he'llbedoingourcommunityarealservice.又例如:Ifheisfoundabsent,he'scommittinganoffencepunishablebylaw.三類和四類的共同點是動作或事件的“實現(xiàn)”,也就是“有終”(telic)。但是第四類的“實現(xiàn)”是一開頭馬上實現(xiàn)的,不經過一個延續(xù)的過程,也就是“瞬時”達成的,所以它不可以同時段狀語搭配(除非這個時段極為短促,如inaninstant),無論是for或是in的時段狀語,都與它無緣。同它搭配的典型介詞短語是at+時點,例如:Thebombexplodedat10:45.另一個檢驗三類或四類的方法,是看看能不能加以停止,例如可以說Hestoppedclimbingthemountain,但是不能說*Thebombstoppedexploding,可見前者是第三類,而后者是第四類。(十)一詞多義與多體現(xiàn)象必須指出,英語的動詞,尤其是那些最常用的動詞,許多是一詞多義的,因而往往是一詞多“體”的。例如:look,作為“看”、“注視”解時,可以是第二類或第四類動詞,但作為“呈現(xiàn)…樣子”時,就是個第一類動詞;又例如approve作為“對…表示同意”、“批準”、“予以通過”時,是第四類動詞,但是approveof則是“對…持贊同態(tài)度”,就是第一類動詞;又例如apply作為及物動詞,表示“應用”,是第四類動詞,但是作為不及物動詞,表示“適用”,就是第一類動詞;miss作為“懷念”、“惋惜其不在”時,是第一類動詞,但是作為“丟失”、“錯過”、“發(fā)現(xiàn)不在”時,卻是第四類動詞。尤其是系動詞tobe,既可以作為第四類動詞,用來表示瞬時的變化(特別是用在被動語氣時),又可以作為第一類動詞,用來表示延續(xù)存在的狀態(tài)。它作為第四類動詞,最典型的就是用于被動語氣的瞬時事件,如Hewasadmitted.即使不是被動語氣,tobe也是既可以是瞬時的,也可以是延續(xù)的。比方兩個人約會,某甲按時赴約到達,但是某乙遲遲未到。如果某乙最后還是來到了,事后說Hewaslate,這個was就是第四類動詞,表示一個“總結”(“他來晚了”)。如果不是事后總結歸納,而是事后追述某甲當時苦苦等候的情況(不知某乙怎么樣了,來還是不來),說Hewaslate.意思就是“他遲遲未到?!贝藭rwas就是第一類動詞(無限延續(xù)狀態(tài))。兩者中譯文是很不一樣的(法文也分別說Ilatardéàvenir和Iltardaitàvenir,但是英語形式上不區(qū)分)。如何區(qū)別,要取決于前后文和語境。tobe在英語還常常表示“開始進入某一狀態(tài)”(第四類動詞),例如:Givemeashoutwhenyou'reready.中的areready就不是表示延續(xù)狀態(tài),而是表示從notready到ready的變化。與tobe表示“開始進入某一狀態(tài)”相類似,第一類的另外一些動詞以及第二類的一些動詞,可以暫時“借用”作第四類動詞,表示瞬時“進入”所說的狀態(tài),這在前面分別介紹一、二兩類動詞的特征時已經指出過了。有許多動詞,即使詞義大體單一,但也可以作為不同體的動詞而出現(xiàn)。例如:meet,通常是個表示瞬時動作的第四類動詞(例如:Hemetwiththevisitoryesterday.),但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用作表示延續(xù)活動的第二類動詞,例如:Hemetwiththevisitorforhalfanhour.面對著動詞的多義多體現(xiàn)象,驟然看來,似乎動詞的分類不靈了,似乎通過對動詞詞義體的分類探索動詞用法的全部努力都是“庸人自擾”,倒不如把所有動詞都照舊“一鍋煮”下去更為省力。但是,每次這個動詞都是以四個類別中的某一特定類別出現(xiàn),而且一旦出現(xiàn)就遵循這個類別所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來安排,簡直是不得越雷池一步。例如上面最末例句中的:forhalfanhour就不可以改為inhalfanhour(如果改了,meet就會變成第三類,而這是meet本身的詞義所根本拒絕的)。(十一)“體”進入句子后同多種因素的配合每一個動詞,都不是排列在詞典里的擺設,都要進入具體現(xiàn)實的語言中,首先是進入一個個的句子中,同其他句子成分結合,形成具體的意義。動詞本身的“體”,當然也要隨著動詞進入句子而同其他句子成分彼此互動。句子中各種同動詞的“體”彼此互動的因素,大體上有:動詞時態(tài)的開放或封閉、賓語的有限量或無限量、狀語的有限量或無限量、主語的單一或分散,等等。所有這些因素,所起的基本上是對動詞在時間上的展開施加正面的“開放”或反面的“封閉”作用,從而形成“未完成貌”或“完成貌”,并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展示其他細節(jié)。那么,有哪些因素來參加互動,又是如何彼此互動,這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是由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來決定的。假設有一個“大款”,今天下午究竟要出去干什么,可以有幾種選擇:參加宴會,打高爾夫球,游泳,騎馬,去聽音樂會等。每一種不同的活動,要穿戴不同的衣服、帽子、鞋襪,攜帶不同的用具。在幾種活動當中選擇哪一種,這個人是完全可以單憑主觀意志的,但是一選定了之后,要哪些穿戴,自由度就大大縮小了。起碼不可以穿著游泳衣去參加宴會。其次,衣帽鞋襪和用具,都有彼此如何搭配的問題,參加宴會穿了筆挺的西服,就不能戴一頂遮陽草帽或穿一雙運動鞋。同樣,說話要表達什么意思,可以有多種選擇,一經選定了,也就是確定了這句話有什么內容,由哪些意義單位來組成,句子要說的事在時間上處于什么地位(現(xiàn)在?過去?將來?泛泛不受時間限制?完成?未完成?哪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哪一部分是現(xiàn)在要傳達的新知信息?等等),就要找出與這些意義單位相對應的單詞(其中少不了要有動詞,包括動詞的“體”),用適當?shù)姆绞浇M成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對各種因素,也要注意它們彼此能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即使所有因素都各自符合交際意圖的要求,它們彼此之間也還有互相襯托得好壞的問題(正如上衣和褲子的材料和顏色要配得悅目大方)。例如第三類動詞的一般過去時同延續(xù)時段狀語是沖突的,不能說*Theybuiltthehousefortwoyears.瞬時動詞無論用任何時態(tài)都不能同任何時段狀語配合,不能說*Thebombexplodedfor/intwohours.在這樣的場合,能否配合而不沖突,并不需要慢慢研究。交際意圖的內容一經確定,互相沖突的因素就在語義層面自然排除掉了,例如既然要表示“她在唱歌”這個未完成的延續(xù)過程,就當然不能給這個過程橫加一個時段限制(不能說“她在唱歌半小時”);既然是“爆炸”,當然不能覆蓋任何時段。不過,有些因素彼此的沖突,不一定是由于在語義層面違反事理,而是由于特定語言的特殊規(guī)律,例如瞬時動詞的現(xiàn)在完成時同時點狀語相互沖突,不能說*Hehasarrivedatninethirty,這是英語特有的一個“禁律”,并非所有語言都如此。一個句子(除了個別例外),不能沒有動詞,而每個動詞本身都有它的“體”;動詞進入句子,充當謂語,又必須選擇某個時態(tài)。所以“體”和“時態(tài)”就是兩個必不可缺的因素。其他因素往往只起鋪墊作用。有時候某個動詞(帶著它固有的“體”)的“時態(tài)”一決定了,“貌”以及后來的一切也都決定了,有時候則時態(tài)還要加上別的因素才能決定,而且有時候即使幾種因素齊全還是決定不了,不得不求助于上下文或語境(例如:Hewaslate.可以是“未完成貌”的“他遲遲未到”,也可以是“完成貌”的“他來了,但是來遲了”,要看上下文才能決定)。前面列舉過在句子中同“體”互相配合互動的其他因素。其中關于時間狀語的作用,本文中已經多處作了詳細的說明,賓語和主語的作用,下一節(jié)也特別加以闡述,此處不再重復。至于非時間狀語(空間有盡或無盡)的問題,也很容易理解,例如gotowardaplace中,由于toward意味著“只是途中,尚未到達”,亦即“空間無盡”,所以go在這里是未完成貌;而gointotheroom就顯然是“到達了”,所以go在這里是完成貌。動詞本身的“體”和進入句子當中之后的“貌”,兩者彼此的關系,可以從下列例句(都是過去時態(tài)的)看出來:Theyplayeduntilsixo'clock.(他們一直玩到六點鐘。)動詞play本身延續(xù)體,第二類,進入句子后因為有untilsixo'clock說明其終點,表現(xiàn)為完成貌。Godsaid"Lettherebelight,"andtherewaslight.(上帝說:“要有光?!本陀辛斯?。)動詞said本身瞬時體,第四類,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完成貌;動詞was的原形tobe原本為延續(xù)體,第一類,但借用為瞬時體,第四類,表示狀態(tài)的開始,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完成貌。TheArabsoccupiedpartsofSpainforoversevencenturies.(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的一些地區(qū)達七個世紀之久。)動詞occupy可以是延續(xù)體“保持占領狀態(tài)”,第二類,或是瞬時體“開始占領”,第四類,這里是第二類,延續(xù)體,但是進入句子后,被foroversevencenturies限定了時段范圍,表現(xiàn)為完成貌。Ioftensleepninehoursormore.(我常常睡九小時,甚至更長。)動詞sleep是延續(xù)體,第二類,但是被ninehours[=forninehours]限定了時段范圍,所以先表現(xiàn)為完成貌,但是又受到often的影響,成了無時段范圍限制的反復動作,所以最后表現(xiàn)為未完成貌。Hepickeduphisbagandwalked.(他拿起了袋子就開步走了。)動詞pickup是瞬時體,第四類,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完成貌;動詞walk本來是延續(xù)體,第二類,但是在這里借用表示“開始走”,轉為瞬時體,第四類,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完成貌。Whentoomanylettersaccumulated,Iwouldstufftheminthebasketwithoutansweringthem.(信件積壓得太多時,我就把信件塞進筐子里,不予答復。)動詞accumulate是瞬時體第四類,進入句子后首先表現(xiàn)為完成貌,但是這里是反復動作,所以又返回來表現(xiàn)為未完成貌;助動詞would本身表示反復動作,是延續(xù)體,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未完成貌。Whenthefarmersawme,heclosedthedoor.(那個農民看見我就關上了大門。)動詞see后close在這里都是瞬時體,分別進入主句和從句后都表現(xiàn)為完成貌。Iknewallthedetailsabouthislife.(我對他的生平了如指掌。)動詞know是延續(xù)體,第一類,進入句子后表現(xiàn)為未完成貌。(十二)賓語和主語對于體貌的作用可能在句子中同動詞原有的“體”共同起作用的,除了動詞時態(tài),最主要的就是賓語(例如在writealetter和eattwoapples中的aletter和twoapples,都限定了動作的量,而writeletters和eatapples都不限定動作的量),還有狀語(如runintotheroom中的intotheroom限定了動作的量)。但是有時候主語究竟是作為一個整體行動,還是分散行動,也會影響到動詞的“體”在句中的發(fā)揮。例如動詞failtoinf.本來是個瞬時動詞(第四類),本來不可以采取延續(xù)的進行時態(tài)befailingtoinf.,但是如果主語是前后分散陸續(xù)活動的,就可以變?yōu)檠永m(xù),例如:Effectivedrugs,heldbackbyAmericanregulatorydelays,werefailingtoreachthepatientsintheirtimeofneed.有效的藥品由于被美國法規(guī)所耽誤,未能在病人急需的時候來到病人那里(藥品是復數(shù)多種,耽誤有先有后,瞬時就反復延續(xù)了,故可以用進行時,如果只是一種藥品,就不能說wasfailing)。又例如不可以說:*Thebombwasexploding,因為炸彈只有一個,爆炸只能是一瞬間的;但是可以說:Thebombswereexploding,因為炸彈既然是多個,先后陸續(xù)爆炸就可以覆蓋一段時段,而且說話時可以把視點放進“陸續(xù)爆炸”的未完過程之中。又例如不能說*Wevisitedthemuseuminsixdays.因為visit不是第三類而是第四類動詞,而且we是作為一個整體。但是可以說Twohundredthousandtouristsvisitedthemuseuminsixdays.因為這里的主語可以把動作拉長,成為一個過程(到終點算出參觀人數(shù)的總計),這里的visit就向第三類動詞靠攏。(十三)for與in延續(xù)時段狀語(即for時段短語)和包含時段狀語(即in時段狀語),都起構成完成貌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兩者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的含義卻不同。for時段狀語用于本身并無內在固定終點,理論上可以無限延長的狀態(tài)或活動(第一類與第二類動詞)(Hewasprimeministerfornineyears.或Shesangforhalfanhour.)。第三類動詞就不然,動詞詞義本身就包含了一個固有的終點,例如:recover就既包括了“康復的過程”和“康復的結果”,prepare就既包括了“準備的過程”和“準備好的結果”,如果加上時段狀語,就不是外加的時間長短限制,而是經過這段時段,達到了內在終點,過程自動結束。這個時段就要用in而不能用for來引入(Herecoveredinthreemonths.)。因此,for或in,就成了區(qū)別第一二類與第三類動詞的一塊試金石。for時段狀語(或since時點狀語)如果同延續(xù)體動詞(即第一和第二類)的完成時態(tài)(或是第二類動詞的完成進行時態(tài))搭配,卻顯示出未完成貌(Theyhavebeenourneighborsforthreeyears.或Hehadbeenworkingsince5:00a.m.)前面已經說過,for時段狀語對于有必然終點的動作過程有排斥性,所以不能同第三類動詞搭配,例如既不能說*Theybuiltthehouseforhalfayear,也不能說*Theywerebuildingthehouseforhalfayear.前一例句的for要改為in;后一例句則因為過程尚在進行中,根本不能加任何時段狀語,不可以用for,也不可以用in。從前面所說,可以看出,for是第二類動詞的一個“標志”,in是第三類動詞的一個“標志”。但是第二類動詞有時候會向第三類看齊,放棄for而改用in。這種情況,出現(xiàn)在第二類動詞的動作在數(shù)量上(非時間數(shù)量上)受到“設限”,臨時出現(xiàn)了動作的非時間終點之時。比方一個人跑步鍛煉身體,他可以每天跑兩小時,不問跑了多遠(runfortwohours),也可以每天跑三十英里,不問跑了多長時間(runthirtymiles)。但是,他如果考慮到速度問題,就要把空間距離和時間長短兩者都同時計算在內,就會計劃“用”兩小時跑三十英里(runthirtymilesintwohours)。此時由于他預定了三十英里,等于給自己的行動設立了一個物質的(非時間的)終點,也就是臨時采取了相當于第三類動詞那樣的行動,這時候,再加上一個時間量化制約,就不能照第二類動詞那樣用for,而要改用in了。另一個比喻是“工資”,“計時工資”是時間量化制約,“計件工資”是非時間量化制約。有時候雇主會考慮兩者都要,規(guī)定工人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干出多少量的活,如果慢了,加班補上也不行。這時候,引入時段的for,也要改為in。第二類和第三類動詞,大多數(shù)是區(qū)別清楚,容易分辨的。如run是第二類,用for;build是第三類,用in。但是有時候兩者之間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客觀世界事物的知識。有些行動,具有一定的完成界限,可以明確歸入第三類,例如:Hesaddledthehorsein(*for)fiveminutes.他用五分鐘給馬上了鞍。另一些則完成界限不明確,就歸入第二類,例如:Shewarmedherhandsbythefirefor(*in)afewminutes.她把手放在火邊烘了幾分鐘。有些則模棱兩可,例如:Susanwateredthegardenin(for)anhour.中,in和for都可以,也就是說water可以是第三類,也可以是第二類動詞,要看人們心目中究竟是給花園澆水是澆多點少點都可以(water是第二類),還是有一個“澆夠了”的標準(water是第三類)。同樣,Billgreasedthechainin(for)fiveminutes.用in或for都可以,取決于“給鏈條抹油”怎樣才算夠,有沒有一個標準。Theplanedescendedin(for)tenminutes中,用in還使用for,取決于descend是指一般的“降低高度”(用for)還是“降落到地面“(用in)(中文“降落”也同樣有兩個不同的意義)。有一些動詞性的成語,驟然看來似乎是有過程又有終點的第三類動詞,但是其實這個“終點”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種對無限延續(xù)過程的夸張描繪,這種動詞性成語仍然屬于第二類,不能用in,例如:Johnworkedhisgutsoutalldaylong(*intwohours).(約翰拼死拼活干了一整天。)Shecriedhereyesoutforseveralhours(*inseveralhours).(她嚎啕大哭了幾小時。)Dicksneezedhisheadoffallmorning(*inafewminutes).(迪克一上午打噴嚏打得要命。)第二類動詞的動作,如果受到非時間量化制約,就增加了活動的終點,臨時向第三類靠攏。但是這個“終點”是指單獨一次而言。如果意思是反復多次或是習慣的,終點就消失。例如:Rossiniwroteanoperainthreeweeks.羅西尼用三周的時間寫了一部歌劇。這里的wrote,由于有anopera的量化制約(只一次),就有了終點,從第二類向第三類靠攏。Rossiniwroteoperasfortwentyyears.羅西尼用二十年的時間寫歌劇。這里的wrote,由于operas是沒有數(shù)量限制的(反復多次),終點就消失(也就是非時間量化制約消失了),只剩下fortwentyyears作為時間量化制約,第二類仍然保持不動。但是,如果對wroteoperas加以個體化的理解,看作是多次重復但每次均有終點的過程,那就等于有非時間量化制約的wroteanopera的多次重復,因此,也可以說:Rossiniwroteoperasinthreeweeks.羅西尼寫了很多歌劇,每寫一部只用三周時間。甚至wrote可以同時兼有兩種時間量化制約(一個有終點,一個無終點),例如:Rossiniwroteoperasinthreeweeksfortwentyyears.羅西尼用二十年時間寫的歌劇,每部只用三周時間就寫成。也就是說,每部“經過寫作過程并且最后寫好”是有終點的,“三周時間”是給每一個單獨過程的時間框架,而“二十年”則不是內在固有的時間框架(可以隨意短些或長些)。(十四)時段表達法用于空間長度的一例汽車上最新式的“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在有聲指導裝置中會發(fā)聲指示開汽車者Followtheroadfortwomiles.請順著大路行駛兩英里。這里的fortwomiles雖然是空間距離,其實代表了一個時段(相當于forfiveminutes)。行駛兩英里,并沒有達到任何一個終點,正如在時間的長河中度過一段時段也不一定到達任何一個實際的終點,所以這里的followtheroad的follow也是第二類動詞,要用for來引入一段空間距離,就像用for來引入一段不定位時段一樣。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定位系統(tǒng)”無法預料汽車的速度(因而無法說Followtheroadfortwominutes.),但是可以預計道路的長度,就把道路的長度暗中想像成為時間長度,借用for來表達。也就是空間轉換成為時間表達形式。但是空間轉換成為時間表達形式,也有轉換不了的地方,那就是:借用那表示延續(xù)時段的for則可,借用那表示包含時段的in則不可。你可以吩咐一個人:Arriveattherailwaystationinfiveminutes.但不能說*Arriveattherailwaystationinfivemiles.為什么不可以,原因還是我們前面說過的時間量化制約同非時間量化制約之間的一個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場合,如果有空間終點,那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里到火車站,是多遠就是多遠,多一寸少一寸都不可能,in是表示“用”多長時間(這里可以有人為努力加快或放慢的可能)達到內在固有的終點。如果把時間換成空間,“用”多長的空間距離達到空間距離多遠的終點,就顯得荒謬了。不過,in的另一個用法(表示從現(xiàn)在起過多長時間后的一個時點),也可以拿空間的長度來代替時間的長度,例如:Inahalfmile,makealeftturn.再過半英里,就左轉彎。但是這里的in,同for已經沒有任何對應關系了(只相當于表示將來時點的Intwominutes,makealeftturn.)。(十五)值得注意的幾個時態(tài)問題完成時態(tài):如前所述,有關動詞的類別以及相應的動詞時態(tài),英語有一個其他歐洲語言所沒有的特殊情況,就是動詞的完成時(perfecttenses)問題。這個問題,在許多語法書和教科書中,由于對動詞的“體”不加以區(qū)分,再加以“完成”這個字面上的誤導,常常造成認識上的很大混亂。其實,用于有終的(telic)動詞(第三與第四類),完成時的確表示動作或事件已經完成而且留下后果,例如:Hehasbrokenhisleg或Hehaswrittenfivebooks。但是用于無終的(atelic)動詞(第一與第二類),所謂“完成”,情況可能恰恰相反,例如:Ihaveknownherforyears.或Ihaveworkedheresince1999.這里動詞所代表的狀態(tài)或動作,不但沒有結束,而且甚至可能延長到將來。所以,英語的完成時態(tài)(現(xiàn)在和過去),按照動詞“體”的不同,以及for...或since...狀語的有無,實際上應該分成兩種不同的時態(tài),只是形式上雷同,一直混在一起當作一種。一般現(xiàn)在時的應用:第三類和第四類動詞通常都不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例如不能說*Iarriveatschool.或是*Theywritetwoletters.(俄語和波蘭語的瞬時動詞,即完成體動詞,只有過去和將來時,沒有現(xiàn)在時,這是很合理的,因為現(xiàn)在時就是說這一句話或一個單詞的時間,不可能同時發(fā)生所說的瞬時事件。)因此,通常唯有第一類動詞才可以在充當謂語時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第二類動詞也要改用現(xiàn)在進行時(詳見下面進行時的應用)。第三類動詞也要改用現(xiàn)在進行時。第四類動詞除了在個別特殊語境中之外,根本沒有一般現(xiàn)在時。這些特殊語境(對第三類動詞也適用)有:(1)普遍規(guī)律或習慣行動,例如:Waterboilsat100°Centigrade.或Icallhimeverymorning.Theybuildskyscrapers.(2)劇本中或電影或錄像故事介紹中的動作說明,例如:WILLI.(Entersr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