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_第1頁
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_第2頁
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_第3頁
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_第4頁
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學科光譜的向右偏移

一、“科學”的內涵科學、科學和人文的關系一直是不同的。在他們之間的關系和差異之間沒有得到很好的討論。搞清楚上述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科的設置和劃分、人才的教育與培養(yǎng),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知識的起源與演化、知識的譜系和特征、人類認識的發(fā)展和深化,還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探討上述問題之前,必須就一些基本概念作出說明,尤其需要對“科學”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在對這個詞追蹤溯源的時候,需要注重英美傳統(tǒng)與歐陸傳統(tǒng)的區(qū)別。在英文當中,“科學”(science)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不加定語時,該詞特指自然科學。德文的‘Wissenschaft’一詞在漢語中也是“知識”、“科學”的意思,但與‘science’不能直接對應,它指的是一切系統(tǒng)化、體系化的知識,涵蓋的范圍比science要廣,內涵也有差異。英文中的science和德文中的Wissenschaft代表著英美文化和歐陸文化對“科學”的不同理解,即狹義和廣義的理解。“廣義的科學指‘知識’、‘學問’,可以用德文Wissenschaft來標志,狹義的科學指‘自然科學’,可以用英文的science來標志”〔1〕。漢語中的“科學”一詞,則是日本人的譯法。日本學者村上陽一郎認為:“科學的‘科’,意為劃分、區(qū)分。因此,在日本語‘科學’(翻譯語)中,科學是有關特定的(也即被劃分)對象領域的學問之意很強”〔2〕。從這個角度而言,“科學”一詞有“分科之學”之意,這種理解也確實符合人類知識發(fā)展的特征。因為最早的知識包含在大一統(tǒng)的哲學之中,并不嚴格劃分學科,哲學家與科學家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古希臘的泰勒斯、亞里士多德等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直到近代以后,自然科學才逐漸成為獨立的領域。因此,“科學”一詞是知識分工的產(chǎn)物。在這個意義上,“科學”這個詞,有時候與“學科”這個詞的含義類似。綜上所述,對科學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狹義的,指依賴于觀察和實驗等經(jīng)驗資料,使用理性方法構建的實證性知識,也指獲得這種知識的方法,以區(qū)別于通過直覺、信仰、思辨等其它方法及通過其它方法獲得的知識。這種特定類型的知識,最為典型的是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被我們稱為“自然科學”的知識,研究這些知識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另一種理解是廣義的,一切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都算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是一種科學(為了避免誤解,英文多用humanstudies而不是humanscience來指稱人文知識體系)。此外,在寬泛的用法中,“科學”也有“學科”的意思,指各種分門別類的知識體系,如數(shù)學科學、物理科學、政治科學等。當然,“科學”一詞的內涵、外延,以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算不算科學,各種觀點的紛爭過于復雜,難以簡單定論,需要深入探討。此處需要指出的是,概念的多元性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概念的混亂和不一致。為了避免這種混亂,約定后文的用法如下:一,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這三個概念中,“科學”一詞指的是“學科”,“自然科學”為研究自然界的那些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為研究人類社會的那些學科的總稱,“人文科學”為研究人的精神、價值、意義、審美的那些學科的總稱;二,“科學”這個詞前面不加定語的時候,作狹義的理解,指的是實證性知識及獲得這些知識的理性方法,大致視作“自然科學”的同義詞,與之相對的概念為“人文”(humanity)。二、“學科譜”的概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者之間的差別,體現(xiàn)在多個層面,很難從單一的角度加以刻畫。此外,三者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難以截然割裂。有鑒于此,本文提出“學科光譜”這一概念,以便進行綜合性的多維透視。所謂“學科光譜”,就是將代表性的學科按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從左到右依次進行排列(這里只討論基礎學科,不討論工程技術等應用領域的學科),排列的順序參照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學科的基礎性、歷史上不同學科發(fā)生發(fā)展成熟的順序、研究對象特征的接近性等,是一種近似的序列,體現(xiàn)從自然(人的外世界)、社會(人組成的世界)向人本身(人的內世界)的連續(xù)過渡。學科的“剛性”(“科學性”)越強,“波長”就越短,學科的“彈性”(“人文”性)越強,“波長”就越長。不同具體學科之間的差異,可以用主體、客體、中介、結果、主客關系等六個方面的要素加以刻畫。三、“光譜”分析1.人文社會學專門化、成熟度較低,研究人員性別、年齡分布隨年齡的規(guī)律主體,指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者人文科學的研究者,雖然都是人,但不同科學的研究者在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等方面確有差異,表現(xiàn)為不同的特征。首先,從研究者的知識結構來說,自然科學研究者是嚴格意義上的“?!奔?一般只能精通本學科領域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即便是研究交叉學科的研究人員,基本上也只能掌握兩門相關學科的知識,自然科學領域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出現(xiàn)在古代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時期,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基本絕跡。其原因在于自然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了知識分工的精、專、細、深,使得一個人沒有精力和能力熟練掌握多門學科的知識。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學者則需要打通文史哲,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因為人類社會的現(xiàn)象往往是互相關聯(lián)、難以截然割裂的,很難形成非常明晰的知識邊界,經(jīng)濟、政治、社會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此外,人文社科知識的專門化和成熟度仍然低于自然科學(其中的一個證據(jù)是人文社科專業(yè)跨專業(yè)考研的屢見不鮮,理科轉考文科的也大有人在,相反的現(xiàn)象則較少發(fā)生),一位學者掌握多門學科的知識仍然是可能的。如著名學者鄧正來先生就曾在經(jīng)濟學、法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排名靠前的核心期刊跨專業(yè)發(fā)表論文,這在自然科學學者當中較少出現(xiàn)。從年齡結構來講,自然科學的學者能夠較早的走向成熟,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多數(shù)在其青壯年時期取得重要成果(盡管獲獎時間可能在此之后數(shù)十年),高校自然科學領域35周歲以下的教授、博導并不鮮見,而人文社科領域的教授、博導則年齡大一些。究其原因,除了職稱評審制度的因素以外,可能是自然科學更強調“智力”,而人文社科則更需要“智慧”,年輕人思維活躍、思想開放、精力充沛,可以在自然科學領域大顯身手,而人文社科領域的“智慧”,不完全由智力因素決定,更需要時間的洗禮和人生閱歷的積累。通常說來,一個未經(jīng)世事的少年只要天資聰穎再加上后天勤奮,即可熟練的解析數(shù)學題、編制計算機程序,但很難對社會、人生有太多的思考,這種“智慧”或者“感悟”需要歲月的打磨。再者,自然科學研究者不需要把太多的時間用在閱讀經(jīng)典上面,牛頓、愛因斯坦的原著,都已經(jīng)濃縮為課本上的幾行公式、課堂上幾堂課的內容,而人文社會科學則必須精讀原著、經(jīng)典,更強調這種文獻知識的積累性,煌煌巨著汗牛充棟,很難在青年時代完成這種積累。從性別結構來講,高校理工科專業(yè)男生居多、文史類專業(yè)女生居多,且在學科光譜的前段呈現(xiàn)出漸變的規(guī)律(如根據(jù)筆者近十年高校工作的經(jīng)驗,大體上發(fā)現(xiàn),物理系女生少于化學系,化學系的女生少于生物系,生物系的女生少于經(jīng)濟系,經(jīng)濟系的女生少于外語系),這跟性別角色的社會建構有關。研究人員性別的分布規(guī)律也因學科而異,如經(jīng)管類專業(yè)不乏女性教授,而哲學專業(yè)的女性教授則少得多。其中的社會因素,值得另文探究,此處不擬詳細分析。2.人類社會的變化—從客體的維度分析??腕w指的是研究對象,按大的類別來說,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社會科學研究由人組成的社會,而人文科學則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在光譜上表現(xiàn)為從左到右,呈現(xiàn)出自然—社會—人的連續(xù)過渡的特征。首先,客體的復雜性和運動的層級不同。在這個光譜上,從左到右移動,客體運動的復雜性不斷增加。物理、化學等學科研究的是“死”的物體,生物學研究的對象雖然是“活物”,但畢竟沒有思想、沒有靈魂,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的則是“活生生”的人以及由人組成的社會,呈現(xiàn)出高度的復雜性。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社會運動……運動的層次逐漸加深、等級依次加強,而且高級形式的運動不能完全還原為低級形式的運動。其次,客體的穩(wěn)定性、變動性不同。相對于自然界的變化而言,人類社會的變化要迅速得多。以人類存在的時間為參照,宇宙的演化是極其緩慢而微不足道的,雖然地球表面也出現(xiàn)了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地質地貌的變遷以及眾多的人造工程,但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其背后的自然界的運行機制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相比之下,人類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即便是在1000年以內,也早已是滄海桑田、今非昔比。因此,研究自然界,可以把自然界看作一個不變的、穩(wěn)定的存在物,而人類社會,卻處在動態(tài)演變當中,人的精神、理念、思維方式的變化,也是相當明顯的。這就使得研究自然與研究社會、研究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研究自然是研究靜止的客體,而研究社會、研究人,則是研究動態(tài)的客體,具有歷史性。這會影響到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結果。最后,隨著光譜從左端向右端移動,客體的“共性”減少,“個性”增多。在物理學中,一個“質點”的自由下落可以代表全世界所有物體的自由下落;在化學中,一個水分子可以代表宇宙中所有的水分子,其共同的特點是“研究一個就是研究一切”。但在化學中,客體的“個性”開始增加,比如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就體現(xiàn)了粒子排列、組合方式的不同帶來了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差異;在生物學中,“個性”進一步伸張,需要對物種進行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層次的分類;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個性”更為鮮明。比如在文學當中,每一個作者、每一部作品都是獨特的,必須進行個案研究,進行具體的人物研究、作品研究。3.學科光譜的方向變化所謂中介,指的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工具和方法,即研究的手段。隨著光譜從左端到右端的移動,定量的、邏輯的、程序化的、實證的研究方法逐步讓位于定性的、思辨的、多元化的、歷史主義的、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從方法論的層次而言,狄爾泰把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稱為“精神科學”,他界定并區(qū)分了“說明”和“理解”。狄爾泰認為,“‘說明’是自然科學方法的特點,旨在按照規(guī)律對將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進行預言;‘理解’是精神科學的特點,旨在通過詮釋學的方法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意義進行理解”〔3〕。隨著光譜從左向右移動,說明的比重逐步降低,而理解的比重逐步增加。說明強調的是客觀的事實判斷,而理解強調的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偟膩碚f,自然科學的研究多傾向于事實判斷,而人文科學的研究多傾向于價值判斷,前者回答“實然”的問題,后者回答“應然”的問題,社會科學的情形介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當然,科學研究能否做到價值中立,學界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康德、馬克斯·韋伯以及后來的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持科學的價值中立學說,但美國科學哲學家普特南1981年卻在《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認為價值和事實無法分開〔4〕。按照這種科學負荷價值的觀點,即便是自然科學研究,也無法截然做到價值無涉,但隨著學科光譜的移動,越到光譜的后端,價值判斷的成分就會越多。從具體方法的角度而言,數(shù)學方法和實驗方法隨著光譜向右的平移,使用的頻度和程度都在減少(大體上的趨勢)。就數(shù)學方法而言,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的性質和空間性質的學問,但林·阿瑟·斯蒂恩(LynnArthurSteen)卻認為數(shù)學是研究模式(patterns)的學問,“數(shù)學家所研究的,其實是大自然、人類社會以及心理狀態(tài)中出現(xiàn)的各種模式”〔5〕既然是模式,就必須具有一種重復性、穩(wěn)定性、可觀察性、邏輯性,這對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而言尚可以部分的成立,但對文學而言,就很難存在可以用數(shù)量關系表達的模式了。大致來說(社會科學的某些具體學科或具體領域,數(shù)學的使用未必弱于自然科學,如經(jīng)濟學、管理學的一些分支領域,其使用數(shù)學的水平超越了化學和生物學,但經(jīng)濟學、管理學的另外一些分支領域又可以完全不用數(shù)學,因此,這里所言的只是總的趨勢。),隨著學科光譜從左向右移動,數(shù)學的使用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在經(jīng)濟學、管理學當中,數(shù)學方法得到普遍使用;而在社會學、政治學當中,數(shù)學方法的使用就要減少,無論是統(tǒng)計方法還是模型方法,均弱于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在歷史學當中,除了一些資料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數(shù)學的用武之地就很少了,文學領域的數(shù)學方法就難覓蹤影了。這是因為,隨著學科光譜的向右移動,研究對象的性質發(fā)生了改變,更加復雜、模糊、易變、“玄乎”,而且精神世界更加沒有“剛性”,越來越難以用數(shù)量關系去加以把握。就實驗方法而言,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較為簡單,且沒有意識,可以方便的進行操控,人為的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改變一些因素,控制另外一些因素,把事物簡單化、片段化、純粹化,在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下,探討現(xiàn)象背后的某種較為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并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而社會現(xiàn)象是極為復雜的,很多機制也是非線性的,由于研究對象涉及人的尊嚴和意識,對研究對象的控制也殊為不易,通過人工實驗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的東西極為困難。人文科學則不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為己任,實驗方法更是難以插手。大體上而言,隨著光譜向右平移,實驗方法的運用愈來愈不容易。當然,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并非完全不能做實驗,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模擬實驗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4.各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結果與社會實踐的距離不同首先,研究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存在著差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結果,表現(xiàn)為理論、對策或心得感悟。自然科學注重理論、社會科學兼顧對策、人文科學則重視人生的體驗和心靈的感悟。其次,僅從理論角度而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理論與自然科學的理論也有著明顯的差別。“自然科學的理論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力求用數(shù)學符號來表示事物之間的關系;二是可以依據(jù)抽象的理論在邏輯上演繹出一些經(jīng)驗的命題;三是經(jīng)驗的命題可以通過實際的資料進行證實或者否證”〔6〕?!岸鐣茖W的理論形式往往只能用語言文字來定性的表達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觀點:或解釋社會現(xiàn)象,或理解社會行為”〔7〕。至于人文科學,其理論化的程度很弱,其存在的目的并不在于探討“客觀規(guī)律”,更多的是闡釋價值和意義問題。其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人格化”、“個性化”的程度不同。由于自然科學采用統(tǒng)一的消除了文化差異的數(shù)理符號語言表述,研究結果受到成熟的范式的制約,在研究的成果當中,研究者個人的痕跡已被抹去,體現(xiàn)出“非人格化”的特征,而人文科學往往缺乏統(tǒng)一的、成熟的范式,研究者的“回旋余地”較大,研究成果也往往用自然語言加以表達,從而能夠刻下較為鮮明的個人烙印。也就是說,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能夠內含主體的某種痕跡,研究者的個性、人格化的東西能夠投射到研究成果當中。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則難以留下這種標記。形象的說,即自然科學的成果具有更多的“物化”特征,而人文科學的成果具有更多的“人化”特征,社會科學的情形介于這兩個極端之間。再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結果同社會實踐的距離有所差別。自然科學的成果可以方便的轉化為技術,變成直接的生產(chǎn)力;社會科學的成果也可以轉化為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政策,應用于社會實踐;而人文科學則更多的探討抽象、超驗的命題,構筑人的精神家園,其研究成果雖然也具有重大的意義,甚至具有永恒的價值,但其意義并不體現(xiàn)在直接的“生產(chǎn)力”這個層次。總體而言,隨著“學科光譜”從左向右平移,不同學科的理論離“生產(chǎn)力”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后,人們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成果的信任程度、接受程度不同。在物理學領域,牛頓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的相關結論在各自的適用范圍內被普遍的信任和接受,而經(jīng)濟學的一些原理,則可能存在著廣泛的爭議甚至尖銳的對立,比如,有人贊成放任自由,有人支持政府的調控。至于人文科學領域,觀點的對立更為明顯。究其原因,仍來自于社會人文現(xiàn)象的復雜性使得看問題的視角呈現(xiàn)多元化,且價值判斷的影響日益增大。5.《刑法》第12條第1款是自在客體首先,在自然科學中,主體以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客體,主體遠離客體,體現(xiàn)出“主客二分”的特征。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社會現(xiàn)象、人文現(xiàn)象涉及到的是人自身,“同類相知”,所以一種“移情”、“反省”的意識使主客之間出現(xiàn)了更多的接近性,主客之間的距離得以縮短,甚至主客交融。弗里德里希·馮威澤說道:“我們只能從外部觀察自然,但是我們能從內部觀察我們自身?!薄?〕“科學認識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自己的視野中把世界看作是不依賴于人而存在的自在客體??茖W世界圖景的這一特征,體現(xiàn)著科學認識的‘排我’方法……然而在另一個世界中,我們看到了人文方法的原則轉換—從‘排我’到‘融我’的轉換。人文視野中的世界本來就是由人主演的活劇,是人生跳不完的舞臺,每個人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作為觀眾的‘我’同時也就是作為演員的‘他(她)’,因此,當其觀察發(fā)生在這個舞臺上的‘情節(jié)’時,‘我’是融進于其中的,‘我’無處不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與其所觀察的對象合為一體……”〔9〕此外,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客體是沒有意識的,主體對客體的研究,不會使得客體作出對主體的有意識的反映。但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當中,研究者是人,研究的對象也是人,作為客體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識的存在,故能對研究主體的研究產(chǎn)生反應。比如,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都包括根據(jù)“規(guī)律”對未來作出預測,社會預測之困難在于社會現(xiàn)象的高度復雜性,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客體對主體的預測活動作出反映,即產(chǎn)生“因應”行為,而且這一過程還會繼續(xù)下去:“反射性理論認為:社會預測的主體要想進行有效預測,就必須對社會預測客體的因應行為進行再因應,即對反射的反射。這樣就出現(xiàn)了預測主體和預測客體自相纏繞、互相反射的情況。”〔10〕社會科學中存在的“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和“自我挫敗的預言”,都反映了客體對主體研究活動的一種反作用??偠灾?主客之間關系的遠近、主客之間的互動、互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6.不同的學科范式、研究綱領自然科學的代表性學科,比如物理學,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范式(paradigm),物理學者在這個統(tǒng)一的范式下進行解題活動,研究者所秉持的信念、價值觀、問題求解的目標、應答域、解題的方法,以及解題所需要的背景知識,都較為清晰。相比之下,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范式是不成熟的,即便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經(jīng)濟學內部,也一直學派林立、觀點分歧,這種現(xiàn)象,是前述種種差異在學科層面的集中體現(xiàn)。此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范式和自然科學的范式,其特點也是不同的。美國學者費伊(BrainFay)和蒙恩(J.DonaldMoon)比較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范式或研究綱領。他們認為“典范”(paradigm的另一種譯法)或研究綱領決定了學科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向。社會科學的研究綱領必須包含人類需求、目的和合理性等概念,所以應該和自然科學不同。但目前社會科學中還沒有建立起包含意向性的研究綱領。”〔11〕“社會科學范式除與自然科學范式一樣具有整體性、工具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等特征外,還具有與自然科學范式不同的多元性、民族性或地域性、價值性或目的性和互補性等特征”〔12〕。在學科間的聯(lián)系上更加緊密,其又導致學科體系的斷裂,是將人的學科與科學區(qū)分到了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特點不同、起到的作用不同、承擔的使命不同,但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不能厚此薄彼。通過學科光譜分析,可以進一步明了這三大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差別。三大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來自于真實世界存在的普遍聯(lián)系。世界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到人本身,展現(xiàn)出一幅整體的圖景。但正如通過市場分工提高物質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效率一樣,人類也通過學術分工提高學術研究的效率,正是基于這一原因,知識被劃分為一個一個分立的學科,如果沒有這種以劃分學科的方式所進行的知識生產(chǎn)的分工,由于個人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研究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而難以深入下去,因此這種分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知識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但是,既然真實的世界的各個部分、各個層面并非截然割裂,各門學科之間就并無非常清晰的邊界,而體現(xiàn)為一種連續(xù)性和過渡性。比如,物理學和化學之間、化學與生物學之間、生物學與經(jīng)濟學之間,都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直觀的體現(xiàn)為方法、理念的互滲以及交叉學科、橫斷學科和綜合學科的出現(xiàn),例如,物理和化學之間,就有化學物理和物理化學兩門交叉學科,生物學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