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_第1頁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_第2頁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_第3頁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_第4頁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演變

一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封建制度1是它在13世紀初建立的經濟、政治和司法體系。c、與羅馬制度衰落后的制度相比,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土地在中世紀歐洲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是一個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因而,封建制度在中世紀始終與土地制度密切相關。封建制度一方面使國家政治統(tǒng)治權在分封土地權利的過程中,逐漸碎化、下移,各級領主成為各自領地中的實際主宰者,由此普遍出現(xiàn)王權孱弱、封建割據(jù)林立的局面。另一方面,西歐封建制度的盛行,在客觀上為各國提供了有利于憲政發(fā)育成長的適宜土壤,如封建制度內部領主與封臣之間基于分封土地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實質上就是一種“雙向性契約關系”2。然而,作為當時西歐普遍存在的封建制度,它對不同國家的政治法律道路卻產生了不同作用。歐陸的法蘭西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國家四分五裂,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15世紀實行君權政治后才宣告結束。德意志從公元900年后,就自北向南形成了薩克森、法蘭克、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幾大部落公國,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甚至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中葉。3封建制度所內在的、有利于憲政生成的“雙向性契約關系”,在這些國家始終沒有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相反,1066年諾曼征服后,同樣受到歐陸封建制度影響的英國卻較少受到封建割據(jù)狀態(tài)的影響,4并在封建制度所蘊含的“雙向性契約關系”中,大踏步地向憲政目標邁進,并順利地通過1689年的“光榮革命”走向君主立憲之路。那么,緣何同受封建制度影響的法蘭西、德意志會與英國產生上述的不同?英國封建制度的特殊性何在?英國具有特殊性的封建制度如何形成?這些促使封建制度在英國發(fā)生變化的因素又如何與英國憲政發(fā)生勾連?這些都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封建制度”與中國古代“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中的“封建”在內涵上是不可相提并論的不同概念。5二英國對中歐歐洲封建制度的繼承(一)封建土地關系的關諾曼征服在政治法律領域對英國產生的最大影響莫過于封建制度的迅速確立。征服者威廉將歐陸法蘭西諾曼底地區(qū)業(yè)已確立的封建制引入英國,將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國所有的土地關系都納入到封建土地保有制6的框架中。由此,英國通過土地分封完成了對于整個社會的治理,形成了一整套與分封土地密切相關的封建法。緣起于9世紀法蘭克采邑制改革的封建制度,從一開始就與土地密切相關,因此,在英國它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圍繞土地分封而展開的封建土地關系結構?!八型恋囟甲試跆幈S?有權依靠這片土地而生存并對它加以開墾的人叫封臣,他所保有的土地來自于他的領主。如果該領主是國王,那么這個封臣就被稱為直屬封臣。但在一般封臣和國王之間可能還有很多人,A可能從B處保有的土地,B則從C處保有,C又來自于D,如此直到Z,Z直接從國王那里保有土地,那么,Z就是國王的直屬封臣。位于A和國王之間的人被稱為中層領主;對于這些中層領主來說,他們既是其下面人的領主,也是其上面人的封臣。截取一段簡短的鏈條,A自B處保有土地,B從國王處獲得土地,那么,B就是A的領主,但B卻是國王的封臣?!?在這個封建土地結構關系中,國王在理論上是最高的領主,他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直屬封臣,直屬封臣在封建土地結構中成為國王之下第一土地保有人。接著,國王的直屬封臣會以“領主”的身份將受封于國王的土地進行再次分封。從理論上講,這樣的分封可以由直屬封臣的封臣繼續(xù)下去,直至將土地交給自由民或農奴直接耕種。土地分封的結果是整個社會被形構成一個等級分明的金字塔關系結構。除頂端的國王和底端的自由農民與農奴外,中間層次的每一個土地保有人都身兼封臣和領主兩重身份。(二)國王法庭與園林法庭并重在理想的封建制模型下,作為最高領主的國王要將土地分封給貴族或軍功大臣,因而,不可避免地,王國的軍事權力與司法權力“被無數(shù)的領主和封臣所分割”,王權僅僅“被作為一件裝飾品來保留”,教、俗貴族割據(jù)一方,成為地方上的實際統(tǒng)治者。8歐陸封建制度這種基于分封土地而導致土地保有權和國家政治主權同步分割、碎化、下移、進而引發(fā)王權孱弱、封建割據(jù)普遍出現(xiàn)的情況,被認為是封建制度一種內在的“離心力”。9封建制度內在“離心力”直接導致土地權利與國家政治統(tǒng)治權在社會中同步分割,公共權威的分化使得國家被日益分解為無數(shù)個地方性的政治單位。公元11、12世紀的法蘭西被分裂為大大小小,無計其數(shù)的封建領地,儼然一個“馬賽克王國”。國王權威甚至都不能轄制其直接領地。諾曼征服后的英國也是如此。就拿與封建土地制度緊密相關的司法管轄權為例,依據(jù)封建制原則,在英國除國王法庭之外,還存在大大小小、為數(shù)眾多的領主法庭和莊園法庭。領主法庭的主持人是領主,組成人員是領主的封臣;莊園法庭則由領主管家主持,組成人員是莊園中的依附農民維蘭。兩種法庭都具有地方性和私人性的雙重性質,前者受理領主與封臣或封臣與封臣之間的封建權益糾紛,后者受理維蘭之間的民事糾紛。個別領主法庭享有刑事司法特權,在其受理刑事案件時,則稱作治安法庭。特許司法管轄權由大貴族特許法庭行使,主要有切斯特、蘭開斯特和德勒姆3個法庭。特許法庭源于國王特別授權,一俟成立,便享有準國王法庭的司法權威,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因此,特許法庭的設立意味著英國司法體制分散性進一步加劇。10總之,英國在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前,司法管轄權分散而混亂,“整個英格蘭王國的司法體系被撕成若干碎片”。11(三)小僚君役保有在歐洲封建制度下,封臣在占有土地享有土地收益的同時,要向領主提供役務,并承擔相應的附屬義務;領主在享有封臣提供役務的同時,也有義務保證封臣的人身、財產安全。這些相互的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規(guī)范分別制約著雙方的行為,在領主與封臣之間構成了一種“雙向性契約關系”。對此,派普斯說道:西歐封建制度所強調的是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都“受到了共同義務原則的制約,而該原則在東方專制主義政體中完全不存在——實際上也無法理解”,這種相互義務的契約關系“為歐洲以及歐洲殖民地國家建立立憲政府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為,憲法也是一種規(guī)定了政府與公民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契約”。12諾曼征服后,根據(jù)封臣因保有領主的土地,向領主履行義務的不同,封建土地保有制主要分為六種:自由教役保有、騎士役保有(又稱軍事役保有)、大侍君役保有、小侍君役保有、自由農役保有和農奴保有。13自由教役保有是由教會團體或神職人員以提供宗教服務為條件,向領主持有土地的土地保有制形式。在這種保有制下,封臣只向領主履行宗教義務,而不承擔任何形式的世俗義務。“英格蘭的絕大部分土地都是以騎士役的方式從國王處保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王國的土地都是通過騎士役保有逐漸規(guī)劃起來的?!?4在騎士役保有制下,保有人按照封土的大小,自備武器裝備向領主提供數(shù)量不等的騎士,這些騎士在國王軍隊中每年服役40天,以滿足國王行軍打仗的需要。無論其領主是國王還是其他中層領主,保有騎士役封地的封臣都必須向領主行臣服禮,并宣誓效忠。此外,騎士役保有人除了要向國王提供軍役服務外,還要向國王履行封建協(xié)助金、繼承金、封地易主費等七項附隨義務。15大侍君役保有在向國王提供上述七項附隨義務的基礎上,還需要為國王盡某些特殊的義務——舉旗或是捧劍,出任先鋒或是斷后,擔當軍隊的軍事總長或司令及其他類似官職。小侍君役保有后來逐漸被認為是農役保有的變種,其特征是保有人的義務是為國王提供劍、矛或其他戰(zhàn)爭器械。自由農役保有是一種附帶確定義務的保有形式,其義務是非軍事性質的。農役保有人的義務通常包括用金錢或糧食向領主支付固定的地租;他還需要為領主完成一定量的農活——比如一年之內耕作三天或其他類似的事情。農奴保有則意味著農奴向領主而不是國王保有土地,履行比較卑賤或不很體面的義務。實踐中,如果其中一方單方面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要求習俗、慣例規(guī)定之外的權利,則被視為“違法”行為,此時,另一方有權通過法律程序要求對方改正,即投訴于領主法庭,通過判決獲得救濟。倘若法律程序于事無補,受害一方有權宣布解除封建契約關系。若受害方是領主,可收回其封地;若受害方是封臣,可“撤回忠誠”。1216年,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事例:富爾克的父親沃利恩的領地被哀里克·費茨·羅杰強行侵占,富爾克作為該領地的合法繼承人向國王約翰的法庭提起訴訟,請求伸張正義,但被約翰拒絕,于是富爾克宣布說:“國王陛下,您是我們的合法領主,只要我領有您的封地就有義務效忠于您,但您也應保護我的權利,而您并沒有做到這一點,為此,我不再負有效忠于您的義務?!?6必要的時候,封臣甚至可以對領主使用武力,但這只是在法律解決徹底無望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手段,而且不得傷害國王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身體。因此,封建制度所包含的“雙向性契約關系”,表明了一種權利義務對等交換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專斷權力的限制。英國憲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215年《大憲章》就是這種“雙向性契約關系”的直接產物。12世紀初期,由于國王約翰肆意踐踏封建法則,激起教、俗貴族們的普遍不滿,他們聯(lián)合發(fā)動起義,逼迫英王約翰簽訂了《大憲章》?!洞髴椪隆访鞔_規(guī)定了國王必須遵守的各種具體法律規(guī)范,如“國王要靠自己生活”、“無協(xié)商,不納稅”和“正當法律程序”等,而這些法律規(guī)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國王對于教、俗貴族所承擔封建義務的法律化?!洞髴椪隆贰皬念^至尾給人一種暗示,這個文件是個法律,它居于國王之上,連國王也不得違反?!?7通過《大憲章》,內含于封建制度中的法治原則以憲法文件的形式含蓄地固定下來。從此,《大憲章》“超乎時代地成了君主的權威從屬于后來所謂英格蘭的‘古代憲法’這一原則的偶像符號”。18在中世紀時期,英國人民先后數(shù)十次強迫國王確認《大憲章》,目的在于提醒國王不要忘記自己的法律義務。每當王權過分膨脹,妄圖凌駕于法律之上時,英國人民便毅然拿起《大憲章》作為法律武器,奮起反抗,并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凡膽敢挑戰(zhàn)法治傳統(tǒng)者,無不碰得頭破血流,落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理查德二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在成年親政后無視英國封建法則,揚言“法律存在于國王口腹之中”,推行專制獨裁,破壞其與各教、俗貴族之間的“雙向性契約關系”,結果于1399年被廢黜。三歐洲封建制度的經驗:“雙向性契約關系”的產生諾曼征服不僅使英國成功地繼受了歐洲封建制度,維持了封建制度所固有的“雙向性契約關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對歐洲封建制度做出了自己的改造,成功克服了封建制度內在“離心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英王對歐陸封建制度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封建化的土地由于封建制度在歐陸各國,尤其是其發(fā)源地法蘭克帝國,是歷史自然發(fā)展的結果,因此,在歐陸各國,封建制度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土地保有制并不完全符合封建等級性的分封,實際生活中存在著許多難以納入到封建土地體系中的其他性質的土地,如教會土地和自由人的自由地等。19對此梅特蘭曾指出:“如果我們看中世紀德國的法律,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們非常不同。那里的土地分為封建性的和非封建性的,封建土地保有人和非封建土地所有人并肩存在。同時也存在兩套法律系統(tǒng),Landrecht和Lehnrecht(普通土地法和封建法)?!?0在法蘭西的南部地區(qū),自主地是13世紀之前土地占有的主要形態(tài)。21就連封建化最為典型的法蘭西北部地區(qū),封建性的土地占有形式在12世紀之后才逐漸超過自主地,但從未完全取代自主地。22與之不同的是,諾曼征服后英王除了將王室土地留作自用外,將所有土地都分封給封臣,這樣一來,歐洲大陸眾多非封建性質的土地在英國幾乎不存在。23對此,梅特蘭評價道:“如果封建主義僅存在于這種保有的法律理論中的話,那么我相信,在所有的歐洲國家中,英格蘭是封建化最為徹底的一個。每一寸土地都被納入了這一封建體系之中。”24卡內剛教授也認為:“在英格蘭,1066年之后,可終身保有的不動產、保有絕對所有權的土地以及不動產不再為人所知。所有土地,不管是騎士的封地……還是農民擁有的土地,都是從土地占有階梯的上一個階級那里得到的,最終都是從國王那里得到的?!?5這樣整齊劃一的封建制度,使英王在理論上可以憑借其最高領主的身份,去支配王國內每一寸土地及其土地上所附屬的權利。于是,在1085年開始的“末日審判”26調查中,土地清查就以書面形式確認了土地領有的公式,即“某人向某人……向國王領有土地”。27(二)國王對被封臣的控制與諾曼征服后英國相對完備、徹底的封建制度相聯(lián)系,征服者威廉擁有對各級封臣的直接支配權。這使得歐陸封建模式下“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狀況,在英國變?yōu)榱恕拔业姆獬嫉姆獬?依然是我的封臣”的新封建領主統(tǒng)轄封臣原則。眾所周知,歐陸封建制度如法蘭西是以分封土地為基礎的。國王作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除將部分土地留作私人領地外,其余土地全部分封給大貴族,接受國王封地的大貴族與國王結成直接的封君與封臣關系。同時,大貴族又效仿法王,把一部分封地留作自領地,其余封地再分封給次一級封臣,于是,又結成新一層的封主與封臣關系。如此層層分封,便形成以土地保有關系為紐帶的封建等級結構。英王威廉在推行土地分封過程中顯然意識到,那種將權利義務限定在直接封君與封臣之間的封建原則,潛蘊著不利于國王集權的因素,與國王直接統(tǒng)治所有臣民的君權原則大相抵牾。因為依據(jù)此種封建原則,次級封臣在理論上可以不聽命于國王,而效忠于直屬封主。實踐中時常發(fā)生,國王次級封臣在國王直屬封臣的率領下,對國王進行武裝反叛活動。這也是歐陸各國諸侯割據(jù)之所以產生的的深層原因所在。于是,為了彌補這一原則的缺陷,威廉于1086年8月在索爾茲伯里召開誓忠會,要求所有等級的領主參加,向威廉宣誓效忠,并達成“索爾茲伯里誓約”(OathofSalisbury)。“誓約”要求全英國大小封臣都要宣誓效忠于英王。英國學者布勒德在描述這次誓忠會時寫道:“無論如何,自1086年以后,所有佃戶,不問其所領之土地系直接得之于王者,或間接得之于貴族地主者,其對于王均屬直接之人民。姑無論其間接屬之于貴族地主也,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也。”28于是,國王的直屬封臣再分封土地時,次一級封臣除宣誓“因為須有您的土地,我將效忠于您”外,還必須附加一句“除效忠國王之外”。對于英王這一集權化措施,梅特蘭這樣說道:“被要求宣誓效忠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封臣,而是所有占有土地的人——不管他們是誰的人;他們要效忠于他而不是任何其他人,哪怕是他們的領主。這成了基本的法律?!?9就這樣,威廉使自己獲得了對各級封臣的直接支配權,避免了歐陸封建制度下國王僅僅是其直屬封臣領主的尷尬狀況?!八鳡柶澆锸募s”等于宣告了威廉既是王國所有臣民的國王,又是可直接控制各級封臣的最高封君,任何人都必須服從其權威,“若反對國王就是違背了其誓約,就是叛逆者”。30這樣一來,英王就可以突破封建居間權力的障礙,借封建宗主的直接支配權之名,來行國王統(tǒng)治所有自由人的君權之實。在這種意義上,依據(jù)“索爾茲伯里誓約”,“國王建立了獨立于封建等級制的權力,同時,又決心從封建制度中獲取所有可能的支助?!?1難怪英國憲政史學家斯塔布斯認為,“它是為反對封建主義的分裂力量而采取的一種預防措施?!?2(三)英國法律上已明確規(guī)定了英國朝國家的財政需要承擔這份封臣的軍事役護務英國封建土地保有制的特殊規(guī)定決定了封臣只能為國王而戰(zhàn),而不能為領主而戰(zhàn)。前已述及,英國封建土地保有制類型雖然分為六種,但總體上可將其分為履行軍事役務的騎士保有制和履行農事役務的農役保有制。實踐中,英國的大部分土地雖然是以騎士保有制形式分封給直屬封臣,但是,英王的直屬封臣大都又是以農役保有制形式再此分封給次級封臣的。這就意味著,在英國眾多承擔農事役務的次級封臣在法律上,沒有義務向國王的直屬封臣履行軍事役務。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法律規(guī)定:各級封臣只能向國王履行軍事義務,而不是向任何其他人。這是英國封建主義和法國封建主義的重大區(qū)別。假設一個大領主A從國王那里保有了10份騎士役封地,他可以把其中的一份封給B,并規(guī)定由B來承擔該份封地所應承擔的義務:此時,B就是以軍事役保有的方式從A處保有的土地;如果B疏于履行義務,A就會采取法律上的補救措施,因為B應該向A履行其義務;但該義務又不是面向A,而是面向國王的,需要在國王的軍隊中向國王盡義務,而不是在A和別人的爭斗中為A作戰(zhàn)。33這一點使得英國的封建主義與歐洲大陸非常不同。在歐洲大陸,封臣應該在其領主的爭斗中為領主而戰(zhàn),甚至要為了自己的領主而與自己領主的領主開戰(zhàn);而在英國,不管這種封臣應為其領主而戰(zhàn)的情感多么強烈,它都沒有反映在法律中,相反,還受到了法律的壓制。人們只能參與國王進行的戰(zhàn)爭,唯一應服役的軍隊就是國王的軍隊。(四)國王與教、俗貴族權力的均勢架構“征服者威廉”對英國封建制度的改造還在于,他不僅使王室擁有的封建地產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任何教、俗封臣,而且還將直屬封臣的封建地產分散于各地,使之不能連成一片,從而成功地克服了歐陸封建制度內在“離心力”的潛在危害。根據(jù)英國史學家作出的統(tǒng)計和分析,全英土地年收入約為73000鎊,其中王室約占17%,約12600鎊;主教區(qū)和宗教團體約占26%,世俗貴族約占54%。而當時收入最多的直屬封臣收入也僅有2500鎊,半數(shù)以上的直屬封臣年收入不到100鎊。由此可見,當時全國的耕地總面積中,約五分之一多屬于國王,約四分之一多屬于教會,約二分之一多屬于世俗貴族,還有一小部分屬于支持威廉王而繼續(xù)享有其領地的英國舊貴族及自由農民。34這也就是說,王室地產之大是任何封臣都望塵莫及的,這就改變了歐陸法蘭西許多大貴族的領地遠遠超過法王,各自據(jù)地自雄,無視王權的狀況。此外,直屬封臣的地產分散于各地的做法進一步削弱了教、俗貴族同英王分庭抗禮的威脅。威廉一世不愿自己直屬封臣的領地像歐陸法蘭西王國那樣過于龐大集中,形成不聽命于自己的獨立王國。于是,威廉將封建制度中的封臣領地的存在方式略加改動,使領受大量封地的直屬封臣的地產分散于各地,相互不能連接。35如威廉的同父異母兄弟摩爾汀伯爵羅伯特的領地分散在20個郡內,切斯特伯爵休的領地分散在19個郡內。36這樣相互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一方面使封建貴族們礙于時間和距離的限制,一時難以積聚反抗王權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相互交錯的地產分布使得直屬封臣們能以較開闊的視野關注其在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利益,由此而渴求王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此外,英王為了能有效地管理直屬封臣,經常會派一些王室官員奔赴各地,針對封建土地問題進行巡回審判。這一做法對于遏制封建貴族封建政治和司法特權的急劇擴張,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梅特蘭指出:“享有大地產的貴族,其地產被廣泛地分散著,國王通過巡回的司法逐漸統(tǒng)一著所有封臣的法庭?!?7歐陸封建制度在英國的改造下,不僅沒有成為“分裂”國家、“下移”權力的消極性因素,反而利用了封建制度所蘊含的“雙向性契約關系”,形成了王權與教、俗貴族權力的均勢架構,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英國憲政的健康成長。公元14—16世紀英國憲政文明在王權與教、俗貴族均勢架構下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分散于地方的封建習慣和法則逐步融為一體,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教、俗貴族與國王“討價還價”的封建協(xié)商機構——大會議,也向近代代議制協(xié)商機構——議會發(fā)生轉變。截止到“光榮革命”前,隨著普通法制度臻于完善和議會制度框架的形成,構成英國憲政傳統(tǒng)的那些基本原則——英國憲法史家哈蘭姆把它們概括為五條:“第一,除非經上、下兩院組成的議會的同意,國王不得征稅。第二,任何法規(guī)的制定都必須經議會同意。第三,除非根據(jù)法院的專門令狀不得逮捕任何臣民;被捕者必須迅速交付法庭審判。第四,刑事訴訟中關于被告的犯罪事實問題,必須在案發(fā)地區(qū)的普通法法庭上由12人組成的陪審團決定之;一旦陪審團作出一致決定,則不得上訴。第五,對侵犯臣民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國王大臣和政府官員也可以提出控告,不得以他們享有的權力為由請求保釋,即使國王御旨也不得為他們作擔保”38——都已確立起來。后來經過1689年“光榮革命”,國家權力配置得到了根本性調整,以議會主權和“法律主治”為兩大支柱的現(xiàn)代憲政制度終于確立起來。39四面臨于英國的“適度王權”諾曼征服后,英國之所以能通過上述諸多措施抑制封建制度內在“離心力”的潛在危害,避免歐陸諸國地方割地自雄,中央孱弱狀況的發(fā)生,并汲取封建制度“雙向性契約關系”的憲政主義因素,平穩(wěn)走向君主立憲制之路,在歐洲最早實現(xiàn)憲政,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社會經濟因素(因為那時英國和歐陸國家都盛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和莊園制)和文化因素(都秉承了日爾曼人的文化傳統(tǒng)),而在于政治條件的差異。準確地說,由于這一時期英國王權的適度強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王權與教、俗貴族集團之間特殊的力量對比結構,使得英國跳出了歐洲政治法律發(fā)展的普遍模式,成功走上發(fā)展憲政之路。還在于諾曼征服后,威廉一世利用征服者的生殺予奪大權,控制了政治、經濟、軍事等主要權力資源,建立起歐洲最強大的封建集權君主制,使英國成為歐洲最早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的國家。40他把全國耕地的六分之一據(jù)為己有,當時英國最大的貴族領地還不到威廉的十分之一。依據(jù)封建權利,他指揮著一支由4000多名騎士組成的封建軍隊,還可以隨時征調民軍。他在全國戰(zhàn)略要地修建了無數(shù)設防城堡,并通過4條大道連接一起,可以相互策應。他利用諾曼親信,接替原來的郡長,控制了地方郡政府,從而對全國實施了有效的政治統(tǒng)治。此外,他還任命了大批諾曼人為高級教士,控制了教會高級教職的任免權。因此,那時的英國教、俗貴族,沒有一個能夠像早期法國貴族那樣單獨與國王分庭抗禮。由于無望挑戰(zhàn)王權,建立地方獨立王國,英國的教、俗貴族便把爭取參政、議政權,即分享國家統(tǒng)治權,奉為反對王權斗爭的首要目標,而且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達致此目標,除了聯(lián)合起來依靠集體力量與國王斗爭外,別無他途。于是,聯(lián)合開展集體政治斗爭便成為中世紀英國教、俗貴族反王權斗爭的主要形式,而封建法律和大會議自然就成為他們進行斗爭的武器。一如布洛赫所言:“大貴族反叛活動的目的,與其說是要分裂國家,倒不如說是要控制國家?!?1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英國這種集權化的王權在性質上絕對不是專制的王權。因為在理論上講,專制主義的王權意味著君權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42而實踐中,英國王權要受到貴族、教會以及法律的限制。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英國王權的實力雖然遠遠超過任何單一貴族或教會的實力,但是卻沒有強大到像古代東方國家一樣,成為社會壓倒一切的力量。如果教、俗貴族聯(lián)合起來反對國王,國王只能“束手就擒”。1215年教、俗貴族聯(lián)合反抗約翰王,迫其簽訂《大憲章》即是明證。因而,英國這種強化的王權在性質上介乎于歐陸諸國羸弱王權與古代東方各國專制王權之間,是一種適度王權。英國這種適度王權,使國王和教、俗貴族聯(lián)盟之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均勢架構。在這種均勢架構的條件下,國王不可能獨斷專行,而只能遵循封建法習慣,于每年復活節(jié)、降靈節(jié)和圣誕節(jié)定期召開大會議,與教、俗貴族們一起商定國家大事,裁決糾紛。貴族們則利用大會議協(xié)商的機會和封建法賦予自己的權利,批評國王政策,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充當教、俗貴族自我保護工具的過程中,原本是調整領主與封臣私人關系的封建法律,具有了某種公法(即憲法)的性質;原本是最高領主封臣會議的大會議,歷史地充當了中央政府樞紐的角色。雖然逐漸強化的王權不停地引發(fā)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對抗,但是,王權與其他權力從一開始便相互糾纏、彼此限制,每一種權力都在給其他權力的行使制造著障礙,以致任何一方都無力取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地位,也無從建立起強制他人服從的手段。這就為制度的良性選擇提供了更大的彈性空間。于是,以妥協(xié)方式,不斷選擇各方均能夠接受的權力規(guī)則和控制模式,在英國成為可能。對此,巴林頓·摩爾評價道:“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軔之初,王權與教俗貴族之間建立起一定的平衡,對現(xiàn)代民主(民主在這里也可同時作憲政理解——引者注)來說曾是一個決定性的條件?!?3相反,在歐洲大陸,自9世紀中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之后,法、德、意三國王權長期勢微不振。在那里,國王雖然被尊為國內最高領主,但并不是最大領主,許多貴族的領地遠遠大于國王領地。況且,這些國家還普遍實行“國王的封臣的封臣,不是國王的封臣”這樣一條極端化的封建原則。因此,隨著土地的層層分封,權力也層層下移,最后王權被架空,致使中央政府權威和國家的有效統(tǒng)治長期處于虛置化地位。那時,法蘭西的領土共有45萬平方公里,法王的領地僅限于巴黎周圍彈丸之地,不足3萬平方公里,被人們謔稱為“法蘭西島”。許多貴族的領地遠大于王室領地。在這種條件下,許多大貴族有足夠的物質力量可以單獨與國王抗衡,而且他們總是把爭取完全擺脫國王控制、建立獨立王國奉為反王權斗爭的唯一目標,結果導致分裂割據(jù)局面長期維持。由于政治不統(tǒng)一,公共權力系統(tǒng)支離破碎,公法體系發(fā)展滯后,封建法則始終只是作為一種私法體系,其潛孕的“雙向性契約關系”只能在領主和封臣的私域內發(fā)揮其規(guī)范效能。相應地,這種私域內的“雙向性契約關系”反過來又進一步加深、固化了中央政治權力的分散和公法體系的滯后發(fā)展。結果,封建制度中“雙向性的契約關系”非但不能促進憲政要素的生長,反而加劇、放大了封建制度內在“離心力”的危害,從而成為阻礙憲政文明進步的一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