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_第1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_第2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_第3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_第4頁
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解剖生理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第一節(jié)概述血液循環(huán)(

bloodcirculatiaon

)——血液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流動,稱為血液循環(huán)。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臟血管泵血(內分泌)循環(huán)血液循環(huán)的主要功能:1、運輸(物質運輸、激素運輸);2、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3、實現(xiàn)血液的防御功能。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淋巴循環(huán)心動脈毛細血管靜脈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組織血液在其中循環(huán)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動第二節(jié)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結構一、心臟heart(一)心的位置位于中縱隔內,2/3居于正中線左側,1/3居于右側。(二)心的形態(tài)圓錐形一尖:心尖一底:心底兩面:胸肋面膈面三緣:左緣右緣下緣四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后室間溝房間溝心尖: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組成.心底: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組成.胸肋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構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構成.膈面: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構成.冠狀溝: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線.前室間溝:從前面冠狀溝開始斜向心尖右側的心切跡,

為心前面左、右心室的分界線.后室間溝:連于膈面冠狀溝和心切跡之間,為心下面

左、右心室的分界線.(三)心的構造1.心腔構造分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1)右心房

三個入口:上、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

一個出口:右房室口(2)右心室

一個入口:右房室口(3個房室瓣)

一個出口:肺動脈口(3個肺動脈瓣)(3)左心房

四個入口:4個肺靜脈口

一個出口:左房室口(4)左心室

一個入口:左房室口(2個房室瓣)

一個出口:主動脈口(3個主動脈瓣)

右心房

rightatrium三入口:上、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一出口:右房室口一窩:卵圓窩右心室rightventricle分界:室上嵴流入道:右房室口三尖瓣復合體肉柱流出道:動脈圓錐肺動脈口肺動脈瓣左心房leftatrium四入口左上肺靜脈口左下肺靜脈口右上肺靜脈口右下肺靜脈口一出口左房室口左心室leftventricle分界:二尖瓣前尖流入道:左房室口二尖瓣復合體流出道:主動脈前庭主動脈口主動脈瓣主動脈竇

兩心房間有房間隔.房間隔下部有卵圓窩

(胎兒時期的卵圓孔閉合后的遺跡).

兩心室間有室間隔.室間隔分室間隔肌部和

室間隔膜部.

兩心房向前突出的部分分別稱右心耳和左心耳.其內面有許多肌性隆起,稱梳狀肌.

兩房室口的房室瓣均借腱索連于心室壁的

乳頭肌.房、室間隔房間隔:分隔左心房和右心房室間隔:膜部分隔左心室和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肌部分隔左心室和左心房2.心壁構造組成:心內膜:內皮;內皮下層;心內膜下層.心肌膜:內縱,中環(huán),外斜3層;

心房肌纖維分泌心鈉素;

心骨骼(纖維環(huán)等).心外膜:漿膜心包的臟層.

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主要由起搏細胞、移行細胞和浦肯野纖維(Purkinjefiber/束細胞)構成。其中浦肯野纖維位于心內膜下層內,是特化的心肌纖維。有1~2個核,染色淡,肌絲居邊。閏盤豐富,能迅速傳遞電沖動。蒲肯野纖維普通心肌纖維心臟心內膜內皮內皮下層心內膜下層:含心臟傳導系分支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纖維構成心外膜:心包膜臟層結締組織:含脂肪細胞間皮心臟壁endocardiummyocardiumepicardium心瓣膜由心內膜向腔內折疊而成包括房室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兩面為內皮,中心為結締組織心臟特殊傳導系統(tǒng)組成: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房室束分支特殊心肌纖維起搏細胞:心肌興奮的起搏點移行細胞:傳導沖動束細胞(蒲肯野纖維)Purkinjefiber心的血管冠狀動脈心的靜脈左冠狀動脈右冠狀動脈冠狀竇及屬支(心大、中、小靜脈)前室間支旋支右緣支后室間支左室后支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管的錐形囊,包括纖維性心包、漿膜性心包

(一)纖維性心包

(二)漿膜性心包

心包腔:漿膜性心包臟壁兩層之間的間隙二、血管(一)血管結構及其機能特點除毛細血管外,管壁從腔面向外依次為內膜、中膜、外膜.內膜分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

3層1、動脈分大、中、小動脈三種動脈管壁:包括內、中、外膜三層大動脈-----彈性動脈中、小動脈------肌性動脈小、微動脈------外周阻力血管1.動脈(Artery)

按管徑大小分為大、中、小動脈1)中動脈(肌性動脈)

內膜內皮內皮下層:薄層結締組織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構成中膜:厚,10-40層平滑肌纖維外膜外彈性膜:彈性纖維疏松結締組織:含營養(yǎng)血管TunicaintimaTunicamediaTunicaadventitia動脈(artery)內彈性膜平滑肌外膜彈性膜內皮外膜中動脈中動脈的特點1、內膜薄,有明顯的內彈性膜

2、中膜主要由數十層環(huán)行平滑肌,其間有少量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3、外膜的厚度與中膜相等,其交界處有明顯的外彈性膜2)大動脈內膜:內皮下層較厚中膜:彈性膜發(fā)達.

彈性纖維膠原纖維平滑肌外膜:較薄大動脈稱彈性動脈大動脈:又稱彈性動脈(Elasticartery),

位于心臟附近。

中膜內有40~70層彈性膜(Elasticlamina),

各層由彈性纖維相連。大動脈能緩沖血壓,調節(jié)血流方式。3)小動脈:

管徑小于1mm,內彈性膜很薄.4)微動脈:

管徑小于0.3mm,無內彈性膜,1-2層平滑肌.

二者稱外周阻力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小動脈:腔小、壁厚,腔一般較圓而規(guī)則,內含血液通常較少。小靜脈:腔大、壁薄,腔一般扁而不規(guī)則,內含血液通常較多。

小結:

動脈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內膜中膜外膜內皮2、毛細血管(capillary)LM內皮細胞:1~3個內皮細胞圍成基膜結締組織:有周細胞(Pericyte)EM連續(xù)毛細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有孔毛細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血竇sinusoid結構功能:物質交換

直徑平均約6~8微米,壁薄,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連續(xù)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含吞飲小泡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完整的基膜有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有孔,可有隔膜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完整的基膜血竇腔大、壁薄、不規(guī)則內皮細胞:有孔,細胞間隙大基膜:連續(xù),或不完整,或缺如ContinuouscapillaryFenestratedcapillarysinusoid分類:1.連續(xù)毛細血管特點:連續(xù)的內皮,完整的基膜;細胞間有緊密連接;胞質有許多吞飲小泡。分布:結締組織,肌組織,中樞神經系統(tǒng),胸腺和肺吞飲小泡

2.有孔毛細血管

特點:胞質極薄,有許多內皮窗孔,窗孔有隔膜封閉,易于小分子物質交換。

分布:胃腸粘膜、內分泌腺、腎血管球等窗孔3.血竇(竇狀毛細血管)

特點:管腔大、管壁薄、形狀

不規(guī)則、

內皮細胞間隙較大分布:

肝、脾、骨髓部分內分泌腺。3.靜脈1)種類:微靜脈小靜脈中靜脈大靜脈

靜脈

結構特點:

①管壁薄,三層結構分界不清。

②外膜較厚,內含縱行平滑肌束。

③有靜脈瓣(管徑2mm以上的靜脈)

功能:防止血液逆流瓣膜大靜脈2)特點:

A、與同等動脈相比,靜脈腔大,壁薄,斷面不規(guī)則。三層膜分界不清楚。外膜相對較厚。較大的靜脈外膜含縱行平滑肌纖維。B.靜脈瓣(Veinvalve):內膜的袋狀突起,防止血液倒流。多分布于離心臟較遠且水平位置低的靜脈內。動、靜脈模式圖比較外膜中膜內膜向心離心靜脈瓣中動脈——結構比較圖——

中靜脈

外膜中膜內膜內膜中膜外膜(三)微循環(huán)的血管組成和結構微循環(huán):微動脈到微靜脈之間的血循環(huán).血管組成:微動脈、中間微動脈、真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脈吻合、微靜脈.(四)血管分布的規(guī)律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環(huán)側支循環(huán)(二)血管分布及其規(guī)律1全身血管分布1)動脈系(1)肺循環(huán)的動脈1.肺動脈干(與主動脈弓間有動脈韌帶,即閉鎖后的動脈導管)2.左肺動脈3.右肺動脈(2)體循環(huán)的動脈主動脈:3段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2)靜脈系(1)肺循環(huán)的靜脈1.左肺靜脈(左上、左下)2.右肺靜脈(右上、右下)(2)體循環(huán)靜脈有淺、深V之分淺V又稱皮下V,

不與A伴行深V與同名A伴行上腔靜脈收集上半身的靜脈血,包括:頭頸上肢胸壁部分胸腔器官頸內V

(靜脈角)頭臂V上腔靜脈右心房鎖骨下V奇靜脈下腔靜脈收集下半身的靜脈血右心房肝靜脈腎上腺靜脈下腔靜脈腎靜脈生殖腺靜脈左右髂總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體循環(huán)的淺靜脈頭頸部的淺靜脈面靜脈頸外靜脈上肢的淺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下肢的淺靜脈大隱靜脈行程:起自足背靜脈弓內側內踝前方小腿內側股內側、前方股靜脈五條屬支:股內側V、外側V、腹壁淺V、旋髂淺V、陰部外V.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弓外側外踝后方小腿后面膕靜脈

肝門靜脈

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匯合形成后入肝,收集腹腔內不成對臟器的靜脈血。

門靜脈及其屬支

肝門靜脈的屬支

與上下腔靜脈系之間有豐富的吻合(門靜脈系)胃左靜脈←食管靜脈叢→食管靜脈(上腔靜脈系)(門靜脈系)直腸上靜脈←直腸靜脈叢→直腸下靜脈(下腔靜脈系)(門靜脈系)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胸腹壁靜脈(上下腔靜脈)2血管分布規(guī)律⑴對稱性分布

⑵與功能相適應

⑶與神經伴行

⑷最短距離分布三、淋巴管系的結構與分布(一)毛細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組織間隙。與毛細血管相似,壁由單層內皮細胞組成,通透性大。一些大分子物質如細菌、異物和癌細胞都較易進入毛細淋巴管。

(二)淋巴管與小靜脈相似,但徑細、壁薄、瓣膜豐富,外觀呈串珠狀。在行程中常經過多個淋巴結。淺淋巴管收集皮膚和皮下的淋巴;深淋巴管收集肌肉和內臟的淋巴。(三)淋巴干

9條淋巴干(左、右頸干,左、右鎖骨下干,左、右支氣管縱隔干,腸干,左、右腰干)。

(四)淋巴導管

2條淋巴導管(即胸導管和右淋巴導管)。胸導管: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道,起自第1腰椎體前方的乳糜池(該池由腸干和左、右腰干匯合而成),經膈的主動脈裂孔入胸腔.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靜脈角。在注入左靜脈角之前,還接納左頸干、左鎖骨下干和左支氣管縱隔干。胸導管主要收集全身3/4(下半身和左側上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導管:由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匯合而成,注入右靜脈角.收集人體右上1/4的淋巴。繳巴干及琳B導曾繳淋巴干及淋巴導管四、胎兒的血液循環(huán)(一)胎兒血液循環(huán)的特點(二)胎兒血液循環(huán)途徑86第三節(jié)心臟生理泵(pump)心肌電周期心動周期87工作細胞(收縮細胞)

(workingcells)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特殊分化細胞(特殊傳導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P細胞、浦肯野細胞自律細胞(autorhythmiccells)結區(qū)細胞非自律細胞一、心肌的電活動

BioelectricalActivitiesoftheMyocardialCells88普通心肌細胞(工作細胞)心房肌心室肌具興奮性、傳導性、收縮性,無自律性。特殊心肌細胞(自律細胞)竇房結P細胞浦肯野細胞具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收縮性基本喪失。有興奮性,傳導性差,無自律性和收縮性。結區(qū)細胞快反應細胞慢反應細胞8990(一)工作細胞的生物電現(xiàn)象⑴靜息電位(RestingPotential)人和哺乳類動物心室肌RP:-90mV靜息電位產生的離子機制:K+平衡電位911.心肌細胞靜息狀態(tài)下亦呈內負外正的極化狀態(tài)。不同心肌細胞的靜息電位的穩(wěn)定性不同。2.機制:與骨骼肌、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形成機制相似。非自律性細胞:靜息電位穩(wěn)定自律性細胞:靜息電位不穩(wěn)定,稱為

舒張期電位。92⑵動作電位(ActionPotential)93心臟各部分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

心肌細胞的AP升支與降支不對稱,復極過程復雜,持續(xù)時間長。且各部分心肌細胞AP的形態(tài)、波幅都不同。94以心室肌細胞為例0期:去極化期

1期:快速復極初期

2期:平臺期閾電位

3期:快速復極末期RP4期:靜息期95動作電位產生的離子機制0期去極:閾電位ThresholdPotential(約為-70mV)Na+內流,形成快鈉內向電流INa,再生性循環(huán)附:Na+通道特征激活、失活、復活快,故又稱快Na+通道

快反應細胞(FastResponseCells)快反應電位(FastResponsePotential)對Na+具高度選擇性電位依從性,TP-70mV可被Tetrodotoxin(TTX)阻斷

0期:刺激↓靜息電位↓↓閾電位↓激活快Na+通道↓再生式Na+電流↓Na+平衡電位(0期)9697

復極化過程(1、2、3期)電位變化:+30→0mV①1期(快速復極初期)

持續(xù)時間:10ms(與0期合稱為鋒電位)形成機制:K+外流(一過性外向電流:Ito)②2期(平臺期)

電位變化:0mV左右持續(xù)時間:100~150ms

形成機制:外向離子流(IK)≈內向離子流(ICa-L

)(K+)

(Ca2+、Na+)98K+外流膜內電位變負膜對K+通透性增大3期復極(快速復極末期)3期:慢Ca2+通道失活+IK通道通透性↑↓再生式K+外流↓快速復極化至靜息電位水平電位變化:0→-90mV持續(xù)時間:100~150ms

形成機制:K+外流(IK,后期有IK1參與)

再生性復極:隨著膜復極的進行,膜內電位愈負,IK1的內向整流愈弱,K+外流愈快(正反饋)。99動作電位時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0期去極化開始至3期復極化結束的時間。

心室肌細胞:200~300ms

心房肌細胞:150~200ms100

Na+-K+泵Na+-Ca2+交換體Ca2+泵

3︰23︰1少量Ca2+出胞

電位變化:穩(wěn)定在-80~-90mV持續(xù)時間:與心率有關

存在活躍的離子跨膜轉運機制4期復極(靜息期或舒張期)

鈉-鉀泵(Na+-K+Pump)

鈉-鈣交換(Na+-Ca2+Exchange)

鈣泵(Ca2+Pump)101(二)自律細胞的生物電現(xiàn)象自律細胞的特點:AP的4期不穩(wěn)定。在動作電位3期復極化末達到最大復極電位后,可發(fā)生緩慢的、隨時間遞增的4期自動去極化,當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時,爆發(fā)新的動作電位。

工作細胞 自律細胞安靜時膜電位穩(wěn)定 4期自動去極化

Phase4SpontaneousDepolarization

靜息電位 最大復極電位

MaximalRepolarizationPotential102K+

外流(

IK

)AP的形成機制(1)去極化過程(0期)Ca2+內流(ICa-L

),膜去極達-40mV時開放(2)復極化過程(3期)慢反應動作電位(slowresponseactionpotential)

——0期去極化過程由慢鈣通道介導的動作電位。慢反應細胞(slowresponsecell)

——由慢鈣通道開放引起緩慢去極化的心肌細胞。103①IK——逐漸衰減的K+外流(基礎離子流)

最重要,3期達-50mV開始關閉,有時間依賴性

②If

——進行性增強的Na+內流

在3期復極達-60mV時激活、緩慢開放,作用較弱(最大激活電位為-100mV)③ICa-T

——4期后期激活的Ca2+內流

在4期去極化達-50mV時激活主要有三種離子流(一種外向、兩種內向)(3)自動去極化過程(4期)104浦肯野細胞

(PurkinjeCells)MRP:

-90mVTP:

-70mV動作電位形狀與心室肌類似(除4期外)快反應自律細胞105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及舒張期自動去極化的原理4期:①衰減性鉀外流②慢鈉內流(為主)106竇房結自律細胞

(AutorhythmicCellsinSANode)MRP:-70mVTP:-40mV與浦肯野細胞明顯不同,無1、2期慢反應自律細胞107心室肌細胞與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的比較a.沒有明顯的復極1期和2期b.0期去極速度慢(7毫秒)c.最大舒張電位、閾電位水平高d.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快(0.1v/s)e.動作電位幅度低:70mv,沒有明顯的超射108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PhysiologicalPropertiesofMyocardium興奮性Excitability自律性Autorhythmicity傳導性Conductivity電生理特性ElectrophysiologicalProperties收縮性Contractility機械特性MechanicalProperty109(一)興奮性Excitability概念:心肌具有在受到刺激時產生興奮的能力。衡量指標:閾值Threshold1)決定和影響心肌興奮性的因素

FactorsAffectingExcitability靜息電位水平閾電位水平Na+通道的狀態(tài)1102)心肌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

PeriodicChangesinExcitability有效不應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絕對不應期

AbsoluteRefractoryPeriod:0期去極—復極-55mV局部反應期

LocalResponsePeriod:復極-55mV—-60mV絕對不應期+局部反應期=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

RelativeRefractoryPeriod:復極-60mV—-80mV,Na+通道開放能力尚未恢復正常。超常期

SupernormalPeriod:復極-80mV—-90mV,Na+通道基本復活,RP與TP接近。111特點有效不應期特別長

不會發(fā)生強直收縮ARPLRP112(二)自動節(jié)律性

AutomaticRhythmicityorAutorhythmicity定義:組織、細胞在沒有外來刺激的條件下,自動地發(fā)生節(jié)律性興奮的特性,稱為自動節(jié)律性,簡稱自律性。衡量指標:頻率Frequency,規(guī)律性Regularity1)自律組織和自律細胞特殊傳導系統(tǒng):竇房結100次/min;房室交界50次/min;浦肯野纖維25次/min正常起搏點NormalPacemaker:竇房結潛在起搏點LatentPacemaker

異位起搏點EctopicPacemakerorAbnormalPacemaker1132)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快反應自律細胞浦肯野細胞

0期去極化速度較快──快反應細胞

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慢──自律性低慢反應自律細胞竇房結細胞

0期去極化速度較慢──慢反應細胞

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快──自律性最高1143)竇房結對潛在起搏點的控制機制(1)搶先占領Capture(2)超速驅動抑制OverdriveSuppression4)決定和影響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FactorsAffectingAutorhythmicity最大復極電位與閾電位之間的差距閾電位水平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115(三)傳導性Conductivity定義:不同組織間(特殊傳導組織)心肌細胞間(縫隙連接)衡量指標:傳導速度Velocity1)心臟內興奮的傳播

竇房結0.05m/s心房肌0.4~1m/s房室交界0.02~0.05m/s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1.2~2.0m/s浦肯野纖維網2.0~4.0m/s心室肌1.0m/s1161m/s4m/s1.5~2m/s0.02m/s

0.4m/s0.05m/s房-室延擱0.1s耗時0.06s耗時0.06s1.0~1.2m/s1172)房室延擱Atrio-ventricularDelay竇性節(jié)律興奮通過房室交界區(qū)時,傳導速度顯著減慢,使興奮在此延擱一段時間,稱為

房室延擱生理意義:使心室在心房收縮完畢才開始收縮,不致于產生房室收縮重疊的現(xiàn)象118功能性合胞體Syncytium閏盤intercalateddiscs心房合胞體心室合胞體1193)決定和影響傳導性的因素

FactorsAffectingConductivity(1)結構因素:心肌細胞的直徑(2)生理因素: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的速度和幅度鄰近未興奮部位膜的興奮性1204.收縮性收縮的全或無AllorNonePhenomena不能產生強直收縮對外源性Ca2+的依賴可以出現(xiàn)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121功能性合胞體Syncytium閏盤intercalateddiscs心房合胞體心室合胞體122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心肌在相對不應期或超常期中受到先于竇房結正常沖動傳來之前發(fā)生的額外刺激產生的興奮叫期前興奮PrematureExcitation,所引起的收縮稱為期前收縮PrematureContraction或期外收縮Extrasystole一次期前收縮之后出現(xiàn)的一段較長時程的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歇CompensatoryPause

123期前收縮(期外收縮)

心室在有效不應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病理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次比竇房結正常節(jié)律性收縮提前出現(xiàn)的收縮。代償間歇期前收縮之后出現(xiàn)的較長的心室舒張期。產生原因:由于竇房結的節(jié)律性興奮傳到心室時,正好落在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內而失效,心室不能產生興奮和收縮,而保持較長時間的舒張直到下次竇房結的興奮傳來時才再次收縮。124125心率過快或過慢時,是否會出現(xiàn)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思考:126三、理化因素對心肌生理特性的影響

K+Ca2+Na+

低氧等因素127四、心臟的泵血功能(一)心動周期(cardiaccycle)

心房或心室每收縮和舒張一次,即一次心跳。是心臟機械活動的基本單元。0.8s

心房收縮期:0.1s舒張期:0.7s

心室收縮期:0.3s舒張期:0.5s

全心舒張期0.4s

心率(heartrate,HR):每分鐘心跳的次數。60~100次/分(75次/分)1283.特點:1)左右一致,上下不同步2)舒張期>收縮期

當心率增快時,心動周期縮短,舒張期縮短比收縮期縮短更明顯。故此時心肌的工作時間相對延長,而休息時間相對縮短,對心臟的持久活動不利。

舒張期長于收縮期

全心舒張期0.4s,這有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響舒張期:心率減慢:心舒期↑→充盈↑心率加快:心舒期↓→充盈↓心縮(舒)期習慣以心室的活動作為心臟活動的指標。129(二)心臟泵血過程130131等容收縮期快速射血期減慢射血期2.心室舒張期包括等容舒張期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減慢充盈期心房收縮充盈1.心室收縮期包括132

1.心房收縮期心房收縮↓

心房容積↓↓房內壓↑(右房↑4-6mmHg)(左房↑6-7mmHg)

↓房室瓣開放(動脈瓣處關閉狀態(tài))↓擠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張(75%由V經心房流入心室)1)房縮期(0.1s):

心動周期的起點心房收縮前:房室瓣開啟全心舒張期心室充盈半月瓣關閉心房收縮:

心室充盈量進一步增加1332.心室收縮期

(1)等容收縮期:心室開始收縮

↓室內壓急劇↑(左室內壓↑近80mmHg)

房室瓣關閉(動脈瓣仍處于關閉狀態(tài))(容積不變、血液不流)

↓繼續(xù)收縮

↓快速射血期134(2)快速射血期:心室繼續(xù)收縮

↓室內壓>動脈壓(左室>80mmHg)(右室>8mmHg)

動脈瓣開放(房室瓣仍處于關閉狀態(tài))

↓迅速射血入動脈(占射血量70%)

↓心室容積迅速↓↓緩慢射血期135(3)緩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動脈后

↓心室容積繼續(xù)↓↓室內壓略<動脈壓

↓射血能=血液的動能繼續(xù)射血入動脈(占射血量30%)

↓心室容積繼續(xù)↓↓心室舒張前期1363.心室舒張期(1)等容舒張期:心室開始舒張

↓室內壓迅速↓(室內壓=動脈壓)

↓動脈瓣關閉

↓心室繼續(xù)舒張

↓室內壓急劇迅速↓

(室內壓>房內壓

,房室瓣仍處于關閉狀態(tài))(容積不變、血液不流)

↓快速充盈期137(2)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張期末

↓室內壓↓(室內壓<房內壓)

↓房室瓣開放

↓心室繼續(xù)舒張

↓室內壓↓(室內壓

房內壓=負壓)↓心房和大V內的血液快速入室(占總充盈量2/3)

↓心室容積迅速↑138(3)緩慢充盈期:隨著心室內血液的充盈,心室與心房、大靜脈間的壓力差減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減慢。

其前半期為大靜脈的血液經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為心房收縮期的擠血入心室。139心房收縮和舒張初級泵血:心室回流量的25%;壓力升高(幅度小);房室瓣開放;第四心音。2.心室收縮期

等容收縮期IsovolumicSystole

壓力急劇增加→房室瓣關閉→第一心音;半月瓣未開;0.02-0.03s

快速射血期RapidEjectionPhase

半月瓣開放,血液入動脈;

0.1s,70%血量;壓力升高,末期到達頂點。

減慢射血期ReducedEjectionPhase

室內壓略低于動脈壓,射血減慢;

0.14s,30%血量;余血40%1403.心室舒張期

等容舒張期IsovolumicDiastole

射血終止,半月瓣關閉→第二心音;室內壓急劇下降,房室瓣未開;0.03-0.06s

快速充盈期RapidFillingPhase

室內壓低于房內壓,房室瓣開放;容積迅速增大;室內壓繼續(xù)下降;

0.11s,期末,第三心音

減慢充盈期ReducedFillingPhase

容積增大,壓力變化不大;

0.2s;至充盈總量的75%141心動周期分期壓力變化瓣膜開閉心室容積心內血流方向備注房內壓室內壓動脈壓房室瓣半月瓣心室收縮期等容收縮期Pa<Pv<PA關關不變存于心室Pv上升速度最快,開始產生第一心音快速射血期Pa<Pv>PA關開快速減小由心室到動脈此期末Pv達峰值緩慢射血期Pa<Pv<PA關開繼續(xù)減小此期末室內容積減至最小心室舒張期等容舒張期Pa<Pv<PA關關不變存于心房Pv下降速度最快,開始產生第二心音快速充盈期Pa>Pv<PA開關快速增加由心房到心室可出現(xiàn)第三心音減慢充盈期Pa>Pv<PA開關繼續(xù)增加房縮期Pa>Pv<PA開關繼續(xù)增加心室容積達峰值142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瓣膜配合室內壓變化

血液單向流動瓣膜配合壓力梯度

房室瓣關:等容收縮期初房室瓣開:快速充盈期初動脈瓣關:等容收縮期初

動脈瓣開:快速射血期初143五、心輸出量1、每搏輸出量和射血分數

每搏輸出量:一次心搏由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射血分數的大小和每搏輸出量和舒張末期容量有關。

心縮↑→收縮末期容量↓→射血分數↑;靜脈回心血量↑→心舒張末期容積↑。1442、每分輸出量與心指數每分輸出量:每分鐘由一側心室輸出的血量(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率=5~6L/min)。

心指數:空腹和安靜狀態(tài)下,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每分心輸出量(3.0~3.5L/min.m2)

。

3、心力貯備

概念:心輸出量隨機體代謝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義:反映心臟的健康程度、心臟泵血功能。

組成:搏出量貯備和心率貯備145五、心輸出量(一)心輸出量1、每搏輸出量和射血分數

每搏輸出量:一次心搏由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射血分數的大小和每搏輸出量和舒張末期容量有關。

心縮↑→收縮末期容量↓→射血分數↑;靜脈回心血量↑→心舒張末期容積↑。146(二)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1、前負荷:(靜脈回心血量、射血后心室內剩余血量)

2、后負荷:室壁內張力

3、心肌收縮能力(影響心肌細胞興奮-收縮偶聯(lián)的因素)

4、心率(神經、體液、體溫)147六、心音與心電圖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特點音調低沉(勒)持續(xù)較長音調高清(噠)持續(xù)較短音調低濁持續(xù)短音調低沉持續(xù)較長成因心室肌收縮和房室瓣關閉的振動;射血大A擴張及產生旋渦。動脈瓣關閉;射血突停導致大A和心室壁振動。心室充盈減慢,流速突變導致室壁及瓣膜振動。心房強烈收縮,擠血擊撞室壁。標志心室開始收縮(心尖區(qū))心室開始舒張(動脈瓣區(qū))快速充盈期末(心尖)房縮強烈意義心室收縮力與房室瓣功能狀態(tài)動脈瓣功能狀態(tài)部分健康青年部分老年和心舒末期壓力高(一)心音148(二)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

將測量電極放置在人體表面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就是臨床上記錄的心電圖

ECG的記錄方法為細胞外記錄,且記錄的是整個心臟在心動周期中各細胞電活動的綜合向量變化。1491、ECG的正常波形及意義一般以Ⅱ導聯(lián)記錄的ECG為代表。典型的ECG由P、Q、R、S、T五個波組成。150PRsegmentP波、QRS波群、T波、U波、PR間期、ST段、QT間期151

名稱時間(S)幅度(mV)意義

P波0.08~0.110.05~0.25兩心房的去極化QRS波0.06~0.100.5~2.0兩心室的去極化

T波0.05~0.250.1~1.5兩心室復極化過程P-R間期0.12~0.20興奮:房→室的時間

S-T段0.05~0.15心室肌的AP處于平臺期Q-T間期<0.4心室去極化+復極化的時間152

心肌細胞動作電位與心電圖的關系動作電位心電圖細胞內 細胞外單個細胞 整個心臟的心肌細胞細胞膜內外電位差 體表兩電極間電位差電位幅度大(可>100mV) 幅度小(數mV)153填空題:1.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2期形成的機制是由于_________內向離子流和________外向離子流接近于平衡狀態(tài)的結果。Ca2+K+2.根據各類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特征,可以將普肯野細胞劃為___________反應__________細胞??旆磻月?.竇房結P細胞動作電位4期自動去極化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內流超過_______外流。Ca2+、Na+K+154選擇題:1.心室肌細胞0期的主要機理是A.Na+內流B.Ca2+內流C.Cl-內流D.K+外流E.離子泵活動A1552.心肌細胞興奮傳導最快的部位是

A.竇房結B.房室交界C.房室束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纖維E1563.心室肌細胞復極化3期的形成機制是A.K+緩慢外流

B.Cl-迅速內流C.K+迅速內流D.K+迅速外流

E.Na+迅速內流D第四節(jié)血管生理1.動脈血壓的形成(1)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的血液充盈(一)動脈血壓(arterialbloodpressure)一、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意義:反映循環(huán)血量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容量的關系;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前提條件。(2)心臟射血心臟收縮搏出的70ml血液,并未在射血期全部流向外周射血期:動能+勢能(壓強能);

心舒期:勢能→動能(3)外周阻力主要是口徑小的小動脈、微動脈對血流的阻力(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儲器作用

動脈血壓是在有足夠量的血液充盈血管的前提條件下,由心室的收縮射血(即心輸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協(xié)同作用而形成的。搏出量的1/3流向外周——動能搏出量的2/3貯存在大動脈中形成血壓——勢能收縮壓100~120mmHg舒張壓60~80mmHg脈(搏)壓=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舒張壓+1/3脈壓

=(1/3收縮壓+2/3舒張壓)平均動脈壓(meanarterialpressure)——

一個心動周期中每一瞬間動脈血壓的平均值。

(二)動脈血壓的正常值——動脈血壓一般指主動脈壓,通常用肱動脈壓代表。一般所說的動脈血壓是指主動脈血壓收縮壓(systolicpressure,SP):

13.3~16.0kPa(100~120mmHg)

舒張壓(diastolicpressure,DP):

8.0~10.6kPa(60~80mmHg)

脈搏壓(pulsepressure,PP):

4.0~5.3kPa(30~40mmHg)

平均動脈壓(meanarterialpressure,MAP):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平均值。

MAP=DP+PP/3,13.3kPa(100mmHg)(三)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前提條件決定因素緩沖作用循環(huán)系統(tǒng)平均充盈壓心輸出量外周阻力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儲器作用搏出量心率靜脈回心血量心室肌收縮力小A.微A口徑血液粘滯度循環(huán)血量血管容量(1)心臟搏出量

SV↑:收縮壓↑↑;舒張壓↑;脈壓↑SV↓:收縮壓↓↓;舒張壓↓;脈壓↓(2)心率

HR↑:舒張壓↑↑;收縮壓↑;脈壓↓HR↓:舒張壓↓↓;收縮壓↓;脈壓↑

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輸出量的大小R↑:舒張壓↑↑;收縮壓↑;脈壓↓R↓:舒張壓↓↓;收縮壓↓;脈壓↑

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3)外周阻力彈性儲器作用:減小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儲器作用老年人:①大動脈壁彈性降低:收↑;舒↓

②小動脈、微A硬化:收↑;舒↑所以:收縮壓↑↑;舒張壓變化不大;脈壓↑(5)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系統(tǒng)容量的比例當:循環(huán)血量↓(失血);血管容量不變或:血管容量↑(舒張);循環(huán)血量不變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

動脈血壓↓靜脈回心血量↓搏出量↓SpDp脈壓平均動脈壓搏出量(明顯)心率(明顯)外周阻力(明顯)有效血量(明顯)(明顯)大A彈性(明顯)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四)動脈血壓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意義動脈血壓是循環(huán)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動脈血壓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各器官的血液供應和心臟的負擔。若動脈血壓過低,將引起器官血液供應減少,尤其是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將導致嚴重后果。若血壓過高,則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過重。長期高血壓患者往往引起心臟代償性肥大、心功能不全,甚至導致心力衰竭。血管長期受到高壓,血管壁本身發(fā)生病理性改變,甚至可導致破裂而引起腦溢血等嚴重后果。所以保持動脈血壓近于正常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是十分重要的——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的動脈血管的擴張與回縮。(五)動脈脈搏脈搏圖:脈搏描記儀記錄的淺表動脈的脈搏波形(一)靜脈血壓(venousbloodpressure)

三、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1、中心靜脈壓(CVP)

——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正常約4~12cmH2O)CVP的意義:反映心臟射血能力和靜脈回心血量的關系

(心功能)(循環(huán)血量)(中心靜脈壓與臨床輸液的關系)2、外周靜脈壓

——各器官的靜脈血壓(三)靜脈血流1、靜脈對血流的阻力:小,占總阻力的15%,易變。2、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外周靜脈壓CVP靜脈血流阻力(1)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2)心臟收縮力量(3)體位改變和重力作用(4)骨骼肌的擠壓作用(“靜脈泵”或“肌肉泵”)(5)呼吸運動(胸內負壓)(二)重力對靜脈壓的影響靜水壓、跨壁壓(一)微循環(huán)的組成

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微靜脈動-靜吻合支——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huán)。四、微循環(huán)(microcirculation)

微循環(huán)的通路及其功能1、直捷通路

微動脈→后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微靜脈2、動–靜脈短路

微動脈→動-靜吻合支→微靜脈3、迂回通路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

→真毛細血管→微靜脈——加快回流——調節(jié)體溫——物質交換(營養(yǎng)通路)(一)組織液的生成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滲壓)-(血漿膠滲壓+組織液靜水壓)五、組織液的生成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滲壓血漿膠滲壓組織液靜水壓——組織液生成的動力——組織液生成的阻力單位時間濾過的液體量取決于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系數

+308-11281組織液生成(濾過)組織液回流(重吸收)骨骼肌淋巴液生成1081、有效濾過壓↑(二)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2、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過敏、燒燙傷)3、淋巴回流受阻(絲蟲病→橡皮腫)毛細血管血壓↑:炎癥部位小A擴張→→局部水腫右心衰→靜脈回流受阻→→全身水腫血漿膠體滲透壓↓(腎病、低蛋白血癥):→水腫(一)淋巴液的生成與回流(二)淋巴的生理功能生成量:120ml/h,(2~4L/天)毛細淋巴管起始端:盲端,單向活瓣,較大縫隙。調節(jié)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液體平衡回收、運輸組織液中較大分子(蛋白質、脂肪)清除異物(細菌、漏出的紅細胞)和防御功能六、淋巴的生成和回流促進淋巴回流的因素:

①淋巴管泵:淋巴管壁平滑肌收縮+瓣膜②周圍組織的壓迫第五節(jié)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一)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

一、神經調節(jié)(二)心血管中樞(三)心血管反射(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樞整合型式1、心臟的神經支配心交感神經心迷走神經肽能神經2、血管的神經支配縮血管神經纖維(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多種)(一)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血管運動神經纖維(vasomotornervefiber)1、心臟的神經支配

胸髓1~5節(jié)前神經元星狀神經節(jié)頸交感神經節(jié)ACh+N1R

NE+β1R

①正性變時作用(右):心率加快②正性變力作用(左):心房肌、心室肌收縮力量加強③正性變傳導作用(左):房室傳導加快

作用心臟各種心肌細胞心交感神經(1)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激活ICa-L、ICa-T、If通道抑制IK

通道機制——去甲腎上腺素(NE)的作用①心率加快

激活ICa-L→2期Ca2+內流↑→RYR→肌質網釋放Ca2+↑;促使肌鈣蛋白C對Ca2+的解離、加速Ca2+泵活動。②心肌收縮、舒張加強③房室傳導加快

加強自律細胞4期If、ICa-T;抑制IK通道。ICa-L通道開放↑→結區(qū)細胞0期去極化速度快、幅度大。1、心臟的神經支配(1)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延髓迷走神經背核、疑核

ACh+N1R

ACh+MR

↓↓

激活IK

通道抑制ICa-L、ICa-T、If通道心迷走神經心臟各種心肌細胞

心內神經節(jié)①負性變時作用(右):心率減慢②負性變力作用(心房):心房收縮力量減弱③負性變傳導作用(左):房室傳導減慢1、心臟的神經支配(2)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

作用

1、心臟的神經支配(2)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機制——

乙酰膽堿的作用激活IK通道→最大復極電位加大、4期K+外流衰減延緩;抑制4期If、ICa-T電流抑制ICa-L通道、激活IK使平臺期縮短→2期Ca2+內流↓→肌質網釋放Ca2+↓抑制ICa-L通道→慢反應細胞0期Ca2+內流↓→去極化速度慢、幅度低①心率減慢③傳導減慢②收縮減弱(心房明顯)1、心臟的神經支配緊張(tonus)——神經或肌肉等組織維持一定程度的持續(xù)活動。心交感緊張(cardiacsympathetictone)心迷走緊張(cardiacvagaltone)占優(yōu)勢M受體拮抗劑:阿托品β1受體拮抗劑:美托洛爾神經肽Y血管活性腸肽(VIP)內源性阿片肽(EO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1、心臟的神經支配(3)支配心臟的肽能神經元遞質種類:(1)縮血管神經纖維(交感縮血管神經纖維)

特點

2、血管的神經支配

脊髓胸、腰段中間外側柱Ach

NE椎前神經節(jié)椎旁神經節(jié)αR→血管收縮(強)β2R→血管舒張(弱)①總效應為收縮血管,血流阻力↑,血流量↓;②支配范圍廣,但密度不同;

不同器官中:皮膚、粘膜>骨骼肌、內臟>心、腦血管同一器官中:動脈>靜脈③安靜時低頻放電(1~3次/秒)——交感縮血管緊張④絕大部分血管只受其單一支配(緊張性變化)——血管運動神經纖維①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ACh)

動物的骨骼肌微動脈(MR)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ACh)

腦膜、消化腺、內臟、外生殖器等的血管(MR)③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經纖維——(CGRP或P物質等)皮膚血管(軸突反射)④血管活性腸肽神經元——(VIP常與ACh共存)

常見于外分泌腺(汗腺、頜下腺)

(2)舒血管神經纖維(二)心血管中樞——與控制心血管活動有關的神經元集中的部位1、延髓心血管中樞位于延髓腹外側;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樞

包括心迷走神經元心交感神經元交感縮血管神經元延髓心血管中樞的活動表現(xiàn)為安靜狀態(tài)的低頻放電:心迷走緊張心交感緊張交感縮血管緊張(cardiovascularcenter)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樞主要存在部位:上部腦干、小腦、大腦等主要作用:整合作用(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防御反應)包括四個區(qū)域的神經元:(1)縮血管區(qū)(C1區(qū)):延髓頭端腹外側部(ACh)(包括交感縮血管神經元、心交感神經元)(2)舒血管區(qū)(A1區(qū)):延髓尾端腹外側部(NE)(可抑制C1區(qū)神經元活動

)(3)傳入神經接替站:孤束核

(接受Ⅸ、Ⅹ傳入的竇弓、心肺感受器的信息,再發(fā)出纖維聯(lián)系延髓和CNS其他部位的神經元)(4)心抑制區(qū):迷走神經背核、疑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