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復習: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復習_第1頁
2025版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復習: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復習_第2頁
2025版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復習: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復習_第3頁
2025版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復習: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復習_第4頁
2025版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復習: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二中學文言基礎的系統(tǒng)復習一一課內聯(lián)課外,融通能遷移

據(jù)《高考評價體系》語文科高考評價精神,古代詩文閱讀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內容設

置,顯示了積淀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發(fā)揮著涵養(yǎng)人文素質、提升文化自信

的積極作用。對古代詩文閱讀能力的要求: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古漢語詞類活用

的一般規(guī)則和常見的特殊句式,能準確理解文意,對古代詩文正確斷句,并能將古代詩文準

確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句式。

【知識圖解】

判斷句姓名、官職了解大意、注意體裁

被動句天文、地理、歷法文言虛詞標志、重點實詞

斷句

賓語前置句

風俗、宗法文特殊句式、頂真句式

定語后置句化

科舉制度常弄錯詞義,弄錯對象

介詞結構后置句識

省略句飲食器用弄錯時間、地點、事件

固定結構宮室車馬無中生有,強加因果

一詞多義

人名、地名、年號、官職不譯

通假字

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文言文

文言文言古今異義

翻譯閱讀實詞

補出省略成分偏義復詞

刪去多余的詞(偏義復詞、語氣詞等)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

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兼詞、疑問代詞)連詞(之、與、及、以、而、則、雖、然、

如、若等)

副詞(程度、范圍、時間、情態(tài)、語氣、頻率、謙敬)

介詞(于、以、為、與、用、由、自、從等)語氣詞(也、其、乎、歟、哉、夫、唯等)

【備考建議】

強化課內、課外的融合遷移訓練:文言文閱讀不僅要完成文言斷句、實詞理解、文化常

識判讀等題目,而且還要翻譯文言語句。這就要求考生在翻譯過程中既要揣摩文言實詞的意

義,也要體會文言虛詞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這些考查,都建立在對教材基本篇目必

備知識的熟練掌握的基礎之上。

新高考I、II卷試題中,要求進行概括分析的主觀題目,需要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意,

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合理分析。而理解文章,則只有建立在對文言實詞等必備知識理解的

基礎之上才能實現(xiàn)。所以,本專題的復習應該通過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單項訓練來進行。

學案一高考題型研究一一知道高考怎么考

考查

內容

試題及年份選文出處涉及的考點

①斷句②課內外實詞意

《百戰(zhàn)奇略》

2024?九省聯(lián)考卷義比較③內容概述④翻譯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⑤簡答

①斷句②文化常識+課

《韓非子?難一》內外實詞意義比較③內容概

2023?新高考I卷

《孔叢子?答問》述④翻譯

⑤簡答

①斷句②文化常識+課

《百戰(zhàn)奇略》

2023?新高考II卷內外實詞意義比較③內容概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述④翻譯⑤簡答

①斷句②文化常識+課

2023?全國甲卷《隆平集?儒學行義》內外實詞意義比較③內容概

述④翻譯

①斷句②文化常識+課

2023?全國乙卷《韓非子?十過》內外實詞意義比較③內容概

述④翻譯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的相關要求命制試題。2023年新高考I、I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

一反往年,分別從《韓非子?難一》《孔叢子?答問》《百戰(zhàn)奇

略》《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選取文本,文本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

或敘議結合,試題提供了一種嶄新視角來觀察人物,了解歷史,

選材特點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閱讀文本的呈現(xiàn)方式也與以往不同,貫

徹了考試院“教考結合”理念,試題與中學教材、課程標準有

效關聯(lián),引導一線教學使用好統(tǒng)編教材,提升課堂質量,注重

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提高考生文言文閱讀理解

的能力和思維品質。以群文閱讀的形式貫徹新課標理念,參互

比照,彼此印證,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1)強化基礎,遷移聯(lián)想。文言文的命題往往是“選文在課

外,答案在課內”,因此,應該扎扎實實進行初、高中語文教材

文言基礎尤其是文言實詞的梳理與積累,做到熟而能化,聯(lián)想

遷移。

(2)廣泛閱讀,拓展視野。加強課外閱讀的廣度,了解古代

備考建議

文化常識,了解歷史掌故、政治制度、百家思想、變法革新以

及文化習俗、地理沿革等。

(3)聚焦考點,強化訓練。以高考試題為樣本,精選類似文

章,做到既仿形,更仿神,高效精準,針對訓練。

考前熱身

一、[2024?九省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凡與敵戰(zhàn),若單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隼速進兵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

可則進。"唐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頡利可汗走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

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承鴻臚卿唐儉等慰

施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安。若萬騎費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

所欲?!惫斣唬骸吧弦雅c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

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皆僵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悅,不事

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七里,虜始覺,列兵未及摩,靖縱兵擊之。斬首萬余

級,俘男女十余萬,擒其子疊羅施,殺義成公主。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以

獻。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太宗曰:“昔唐儉使突厥,卿國擊而敗之。人言卿以儉為死間②,朕至今疑焉。

如何?”靖再拜日:“臣與儉”肩事主,料儉說必不能果眼,故臣因縱兵擊之,所以去大患

不顧小義也。人謂以儉為死間,非臣之心。按《孫子》,用間最為下策,臣嘗著論其末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用間以成功,或憑間以傾敗。若束發(fā)事君,當朝正告,忠以盡節(jié),

信以竭誠,里有善間,安可用乎?唐儉小義,陛下何疑?"太宗曰:“誠哉!非仁義不能使

間,此豈纖人所為乎?周公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灼無疑矣!”

(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注]①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②死間:指派往敵方的間諜不能脫

身而為敵方所殺。

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

②則宜速進兵搗之()

③以靖往迎之(_______)

④時承鴻臚卿唐儉等慰電之(.........)

⑤若萬騎毒二十日糧(.......)

⑥韓信所以破齊也()

⑦不虞官兵至也()

⑧列兵未及呼(_______)

⑨卿因擊而敗之(…―…….)

⑩臣與儉用肩事主(.......)

?料儉說必不能年服(.......)

?手以去大患不顧小義也(........)

包或用間以成功(_______)

?里有善間,安可用乎(........)

文言翻譯:

①若束發(fā)事君,當朝正色,忠以盡節(jié),信以竭誠,雖有善間,安可用乎?

譯文:

②非仁義不能使間,此豈纖人所為乎?

譯文:

【真題熱身】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督兵國疾國進?行叵]至陰山回遇其斥候國千余國皆俘回以隨軍。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保,文中指守衛(wèi)、據(jù)守,與李密《陳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币馑枷嗤?/p>

B.行人,文中指使者,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行人駐足聽”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離、相距,與《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莊重,與《莊子?逍遙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突厥首領頡利在戰(zhàn)爭中敗給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謝罪,希望能率領整個國家歸

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儉等人為使者,對突厥進行撫慰。

B.李靖認為,使者到達后,突厥人一定以為危機已解除,如果此時能抓住機會出兵襲

擊,一定可以像當年韓信破齊一樣,一舉擊潰敵軍。

C.頡利見到唐儉等人十分高興,完全沒有料到唐軍會發(fā)動進攻,李靖趁其不備,指揮

大軍殺到,突厥大敗,頡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軍擒獲。

D.世人傳言李靖以唐儉作為死間,一舉打敗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證,李靖表

示像唐儉這樣的忠臣是無法用來做間諜的,傳言不實。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

譯文:

(2)周公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灼無疑矣!

譯文:

14.李靖在與突厥的戰(zhàn)爭中不顧唐儉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二、[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襄子國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

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筠矣。吾群臣

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

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惇職,

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浮,

饌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傅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乖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

驕侮,而襄子賞之,是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鮑②曰:“韓子立法,其加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

其意而接其事,持久歷遠,遏奸期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

人也。”子舶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

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貨,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厚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

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諾?!弊郁唬骸澳擞汹w、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

行賞,先加縣里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

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

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

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修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

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朦大道而不悟,信誣諛以疑圣,陽非所

望也?!?/p>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

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船:孔酎,孔子

八世孫。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寡人國家危,社稷始矣(…—……_)

②襄子有君臣親之浮(_______)

③操令行禁止之法()

④而猶有期侮之臣(.......)

⑤黍事而有功則賞(.......)

⑥而襄子賞之,是朱賞也(.......)

⑦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__)

⑧予每探其意而梭其事(........)

⑨好事而穿苗者(.......)

⑩援圣以自貨(.......)

@歆以取信于群愚而廖其說也(_______)

?乃考■趙、韓共并知氏(........)

?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

包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句式辨析:

①是襄子失罰

也:

②何以明其

然:

③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

子:...........................................................................

文言翻譯: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

譯文: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課外(文本)課內(教材)

百官不敢像職以為像官、生事、征利、拒諫

?

(........)(________)

其后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非折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

必言經以自輔

③作《師說》以貽之(_______)

(........)

④若諸子之書,其義皆名(........)何為其您也(.........)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

⑤己丑卒

乘風雪(........)

(________)

⑥筠非所望也(........)第有神護者(________)

【真題熱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韓非書國云夫子回善之?引叵]以張本國然國后難之國豈有回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

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

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jù)典、

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船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

人,子船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譯文: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譯文:

14.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

答:

三、[2023?新高考H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干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厚金

則」.匕無有不勝。法曰:“用今進±匕。"晉太元時,秦苻堅進甩壽陽,列陣泗水,與晉將謝

玄相建。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出水為陟,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

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觀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

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弧?/p>

遂麾兵卻,眾口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泗水。玄、琰進兵大

戰(zhàn)泗水南,堅眾大潰。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陽日:“前代戰(zhàn)

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療萼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

之善也,章苻堅之不善也?!碧陬櫴坛紮z《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

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

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

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日:“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

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泗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

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

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p>

(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用修進工(.......)

②秦苻堅進由壽陽(.......)

③與晉將謝玄相?|(.......)

④而強本為呼(.......)

⑤遂麾兵卻()

⑥太宗顧侍臣(........)

⑦檢《謝玄傳》閱之(........)

⑧蓋堅為垂所陷明矣(........)

句式辨析:

①蓋堅為垂所陷明

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泗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翻譯:

①斯安足以論兵法也?

譯文:

②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

譯文:

③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

譯文: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課外(文本)課內(教材)

①但卻軍,令得過(.........)但以劉日薄西山(.........)

眾國亂而不能止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_________)(_________)

以精銳八千渡泗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一)(_________)

若謝玄之破苻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_________)

毒苻堅之不善也

⑤事儒者所爭(________)

(.........)

⑥孰為善此者(.........)題為大王為此計者(........)

【真題熱身】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夫為人國所回陷?而欲勝回敵國不亦難乎國臣故曰無術焉國苻堅之類回

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泗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泗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

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

兩軍大戰(zhàn)于泗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

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

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譯文: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譯文: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泗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

四、[2022?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耳攻魏,子為事△迷,奈何?”孟嘗

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事為之約車百年。孟嘗

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

者,以忠王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

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與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您

般也。今趙不救魏魏歌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日:“吾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數(shù)千里而

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

許也。田文曰:“臣致便可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蓖?/p>

日「'大變可得聞乎?“日:“燕不救魏,魏王近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

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國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

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靜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

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

亟矣?!鼻赝醮罂郑畹卣堉v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子為寡人謀()

②重為之約車百乘()

③以其西為趙蔽也()

④吾歲不熟二年矣()

⑤臣效便計于王()

⑥魏王折節(jié)割地()

⑦則道里近而物又易矣(.......)

⑧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堊矣(........)

文言翻譯:

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

譯文: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課外(文本)課內(教材)

①秦母攻魏(.......)年縣九十(........)

文愿借兵以救魏

②闕秦以利晉(________)

(________)

③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_____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

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

④羅征民間(........)

(________)

以因趙之眾

⑤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

【真題熱身】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

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

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

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

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譯文: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譯文: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

學案一高考題型研究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清楚,明白②應該③使,令④詔:命令。諭:告訴,告知⑤攜帶⑥……的

原因⑦猜測,預料⑧名詞作動詞,布陳,列陳⑨趁,乘⑩靠近,挨著?安撫順服

者?為了?相當于“而”?即使

文言翻譯:

答案:①如果一個人從年輕時起輔佐君主,在朝政事務中公正坦直,忠心耿耿、恪守

臣節(jié),信實不欺、竭盡赤誠,那么,即使有高明能干的間諜,又怎么能發(fā)揮作用呢?

②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間諜,這豈是平庸之人所能做到的?

[真題熱身]

10.答案:CEG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1)頡利雖然表面上請求入朝覲見,而心懷猶豫,李靖揣測到他的心意。

(2)周公為維護大義除掉犯罪的親屬,何況一個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無疑了(確然無疑

了)。

14.答案:①戰(zhàn)爭中機不可失。②認為唐儉無法使突厥歸附。③為了消除國家大患顧不

得個人小情義。

二、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危險②恩澤③掌握,控制,執(zhí)行④高傲輕慢⑤任,處理⑥“失賞”省略介

詞“于”,“失于……”,在某方面有缺點、過失⑦眾多⑧考核,考察⑨非常牽強地解

釋,硬說成具有某種意思⑩顯示……賢明?使……有所依托?從前?慚愧,羞慚

?測量

句式辨析:

①判斷句②賓語前置句③狀語后置句

文言翻譯:

所以我因此對韓非這樣的小道沉默不言,對諸子的學說堵住耳朵不聽已經很久了。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①均為“超越(職權)”的意思②表憑借,用來③均為表目的的連詞,“來”④均

為“這樣”的意思⑤均為“在”的意思⑥大概,恐怕

[真題熱身]

10.解析:主觀型文言斷句。解答此題,可結合語意和固定結構進行斷句。從語意上看,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其后應跟說的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

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

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

應斷開。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然后加以批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難之”,

故“引以張本”后應斷開。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

答案:CEG

11.解析: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B項"與……中的’勸’詞義不相同”錯誤,

“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是“鼓勵、勸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勸”詞義相同。D項,

現(xiàn)代漢語中“誣蔑之辭”指以捏造事實來詆毀別人名譽的話。

答案:B

12.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過引經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

任”錯誤,根據(jù)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

而度其說也”可知,通過引經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

者”,而非“世人”,選項擴大范圍。

答案:C

13.答案:(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

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14.解析:理解概括文意。根據(jù)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

知,子船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船批駁韓非“實

詐”的事實依據(jù)。根據(jù)“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

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

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船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jù)來批駁韓非的。

答案: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參考譯文】

材料一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突圍后,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者中功勞

第一的。張孟談說:“晉陽城突圍的事,高赫沒有大功勞,現(xiàn)在卻在受賞者中功勞排第一,

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城被圍一事上,我的國家形勢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們

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笨鬃勇犝f

這件事后,說:“善于獎賞啊,趙襄子!獎賞一個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禮了。”有人說:

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善于賞罰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職權,群臣不敢失掉君

臣的禮節(jié)。主上設置了有關法令,而臣子沒有奸詐的想法。像這樣,就可以叫作善于賞罰了。

趙襄子有君臣相親的恩澤,執(zhí)行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還有高傲輕慢的臣子,

這是趙襄子失去了處罰的原則。做臣子的,參議政事并且有功勞的就獎賞。現(xiàn)在高赫僅僅因

為不高傲輕慢,趙襄子就獎賞他,這就獎賞錯了。所以說: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

材料二陳郡有個叫武臣的,對孔鮑說:“韓非確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論太多了。

我常常探究他們言論的內涵并比較他們所做的事,發(fā)現(xiàn)它們歷久不變、長久流傳,在遏制奸

邪、勸勉行善方面,韓非未必是錯誤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適的。像韓非那樣的人,也是當

代的圣人了。”孔鮑說:“如今世人說到高的一定要說達到了天的頂點,說低的必然要說深淵。

那些喜歡多事而且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定會引述經書中的話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援引圣人的

話來顯示自己賢明,他們想以此取得愚昧民眾的信任從而使自己的學說有所依托。就像諸子

的書,里邊的道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p>

武臣說:“好?!笨柞U說:“從前趙、韓一起吞并知氏,趙襄子進行獎賞,首先獎賞沒有功勞

的一般人臣,然后才獎賞有功勞的臣子。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孔子認為趙襄子獎賞得好’,

引用孔子的話來為自己的觀點張本,然后非難孔子的說法。(韓非書里說的和孔子的意思)

怎么會有不同呢?然而實際上是欺詐之言。用什么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

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瑤和韓、趙、魏三家討伐鄭國,遇到陳

恒(率齊國軍隊救鄭)而返,那時孔子去世已經十一年了,而晉國四卿都還在世。再往后到魯

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件事情前后相隔很遠,而韓非(在書里)公然將兩件事情合為

一件來說,竟然沒有慚愧之意。由此可見世上有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的罪過。所以我

因此對韓非這樣的小道沉默不言,對諸子的學說堵住耳朵不聽已經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

的表來計量天的高度,豎起寸長的手指來測量深淵,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說妄

言而懷疑圣人,這當然不是我所希望的?!?/p>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指揮大軍作戰(zhàn),要能控制部隊進退②駐兵③對峙④面向河流結成軍陣⑤退卻

⑥回頭看⑦查⑧明顯

句式辨析:

①“為……所……”表示被動②狀語后置句

文言翻譯:

①這些人哪里能談論兵法呢?

②軍隊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跡中,誰是擅長這一兵法的人?

③這些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①只管;只②均為“因為”的意思③率領;憑借,借助④均為用在主謂之間,取

獨⑤因為,由于;表示推測,相當于“大約”“大概"⑥誰是;誰替

[真題熱身]

10.解析:主觀型文言斷句。“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卻還想戰(zhàn)勝

敵人”,句意完整連貫,故“勝敵”后應斷開;“不亦……乎”是反問句式,“乎”是疑問語

氣詞,可譯作“嗎”,“不亦難乎”可譯作“不也是困難的嗎”,語意完整,故需在“乎”后

斷開;“苻堅之類”作“是也”的主語,兩者之間不應斷開,故應在“苻堅”前斷開。

答案:EFG

11.解析: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逼渲械?片‘與成語’片

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錯誤,這兩個“片”都是小、稍少之意。

答案:C

12.解析:理解文意?!疤铺谡J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錯,根據(jù)材

料二中的“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泗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

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谠唬?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笨芍迗詰?zhàn)

例是失,吳漢戰(zhàn)例是得,唐太宗認為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是這兩個戰(zhàn)例的得失。

答案:D

13.答案:(1)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

很愉快嗎!

(2)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

14.解析:概括分析原因。由題干可知,需從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對泗水之戰(zhàn)中苻堅的評

價語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觀點。根據(jù)“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

和“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可知苻堅沒有謀略,不善用兵。根據(jù)“'秦諸軍皆潰敗,

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

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根據(jù)“苻堅總百萬

之眾而敗于泗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堅失敗的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

答案:①外因:為慕容垂所陷害。②內因:用兵能合不能分。(若答“沒有謀略、不善

用兵”亦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大凡作戰(zhàn),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不可在險狹之地與敵交戰(zhàn),一定要選擇平

坦開闊之地做戰(zhàn)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這樣(作戰(zhàn))沒有不勝利的。

兵法上說:“指揮大軍作戰(zhàn),要能控制部隊進退?!睎|晉太元年間,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

壽陽,在泗水一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

涉踏入我境,卻臨水列陣,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戰(zhàn)。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

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很愉快嗎!”苻堅的部下都說:“應當依仗泗水,不讓晉軍渡河

上岸。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這樣做一定會萬無一失?!避迗哉f:“只管退軍,讓他們渡河,

(趁其渡河之時)我率領幾十萬騎兵朝河中行進,逼近并殲滅他們?!避奕谝操澇蛇@樣做。于

是苻堅指揮秦軍后撤,(不料)部隊因此大亂而不能停止。于是,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

領八千精兵渡過泗水。謝玄和謝琰進兵與秦軍在泗水之南激戰(zhàn),苻堅部隊潰敗。

材料二唐太宗問:“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

李靖答:“前代的戰(zhàn)斗,多是憑借小智謀戰(zhàn)勝沒有智謀的人,憑借微小長處戰(zhàn)勝沒有長處的

人,這些人哪里能談論兵法呢?如謝玄(在泗水)擊破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

善于用兵的緣故?!碧铺诨剡^頭命侍臣挑選出《謝玄傳》來閱覽,說:“苻堅哪些地方處理

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堅載記》上說:'(娜水之戰(zhàn))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

垂的一支部隊獨自得到保全。苻堅率領千余名殘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

垂殺掉苻堅,沒有實現(xiàn)。'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慕容垂一軍獨自得到保全,苻堅

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顯了。被人陷害卻還想戰(zhàn)勝敵人,不也是困難的嗎?所以我說沒有智謀,

苻堅這一類人就是這樣。”唐太宗問:“軍隊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

跡中,誰是擅長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堅統(tǒng)率百萬大軍卻在泗水戰(zhàn)敗,這是用兵能

合卻不能分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和副將劉尚分兵駐扎,相距二十里,公孫述來攻打吳

漢,劉尚出兵合擊,大敗公孫述,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導致的?!碧铺谡f:“是的。這些

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

四、

(一)詞語積累,一例多用

詞語解釋:

①謀劃②鄭重地③屏障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⑤獻上好的計策⑥屈服于別人

⑦運輸,運送⑧敏疾,快

文言翻譯:

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

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

(二)課內課外,教考結合

①均為“將要”的意思②均為“來,目的在于”的意思③均為“因為”的意思④

均為“每年”的意思⑤均為“依靠”的意思

[真題熱身]

10.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xiàn)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與秦國

獻血結盟,這樣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

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xiàn)?!拔红ッ擞谇亍笔菭钫Z后置句,“于秦”是“欹盟”的后置

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