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10000字(論文)】_第1頁
【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10000字(論文)】_第2頁
【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10000字(論文)】_第3頁
【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10000字(論文)】_第4頁
【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10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目錄TOC\o"1-2"\h\u27207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立法思考 124106關鍵詞:探望權;主體范圍;立法完善 118907一、探望權制度概述 227051(一)探望權的概念和性質 230402(二)我國探望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32652二、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意義 523967(一)符合人性化的立法要求,有利于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515763(二)有利于增強人民法院判決的公信力和可執(zhí)行性 617579(三)符合世界立法趨勢,促進我國立法與時俱進 624061三、我國現行探望權制度在立法上應當如何完善 723528(一)擴大探望權主體范圍 717263(二)細化探望權的中止及恢復事由 827701(三)健全探望權的執(zhí)行機制 92627五、結語 9939參考文獻: 9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2001年的修改中首次在立法層面提出探望權這一概念,并在立法中作出明確規(guī)定,彌補了我國在婚姻家庭方面立法上的不足,這無疑是我國法制事業(yè)的一大進步。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現有法律中對探望權及其主體范圍的規(guī)定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因規(guī)定不明確、主體范圍過小、難以執(zhí)行引起的糾紛逐漸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隨著各國在立法層面對探望權不斷進行完善,將其主體逐漸擴大,我國在立法上或許也應作出相同考慮,以此促進我國的法治事業(yè)符合社會實際、與時俱進,從而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本文根據探望權的概念和性質,分析探望權及其主體在實際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關鍵詞:探望權;主體范圍;立法完善探望權在理論上通常被認為是一項基于身份關系產生的親權,其起源于英美法系,在保護離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保障離異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也在2001年將探望權制度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并對其進行細化規(guī)定,該舉措推動了我國的法制事業(yè)向前邁進。但是,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隨著各方面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對于婚姻家庭,人們也逐漸有了新的看法,隨著人們的權利意識增強、非婚生子女數量增加和離婚率逐年提高,各種與探望權有關的復雜案件相繼出現。僅僅十幾年時間,由于政策原因和生活壓力的增大,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正在不斷增多,家庭結構逐漸向4-2-1結構變化,離婚率的上升也使得離異家庭子女增多。在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謀生,導致雖然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jiān)護人,但實際上則由祖父母等近親屬實際照顧,擔任實際“監(jiān)護人”,祖父母等與未成年子女長期共同生活,照料其飲食起居,關系也更為密切。此時,依然不賦予祖父母等近親屬探望權有些不合人情,況且我國“隔輩親”的情形廣泛存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給予孫子女、外孫子女的關愛較之父母絲毫不少甚至更多。在一些未成年子女看來,他們可能更愿意與祖父母等一起生活,但現實中,法律卻將祖父母等排除在探望權的主體之外,這不僅不符合立法目的,也不符合人性化立法的要求。隨著我國法治事業(yè)的穩(wěn)步推進,民眾的權利觀念不斷增強,《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立法目的在于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婚姻家庭關系,而國人的家庭和家族觀念根深蒂固,探望權作為維持家庭身份關系的紐帶之一,如果探望權的主體在立法上得到適當擴展,既符合社會善良風俗,也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美德,讓未成年子女獲得更多來自親屬的關愛,滿足其情感需求,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緩解一些失獨老人因失去子女帶來的痛苦,為他們找到情感寄托,讓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得以保持,讓我國的法律更加人性化。一、探望權制度概述(一)探望權的概念和性質1.概念:探望權是指父母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聯(lián)系、見面、交流的權利,它起源于英美法系,并逐漸被各國立法和法理所接受。200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首次在“離婚”一章中確立了我國的探望權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也在婚姻家庭編中繼續(xù)進行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該項規(guī)定彌補了我國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處不足,為處理離婚雙方因探望子女而引起的糾紛提供了法律根據和保障,并在保護子女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安定及家庭安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2.性質:關于探望權的性質,理論上對其性質的認識一般有以下幾種:關于探望權的性質,有三種理論觀點,即探望權權利說、探望權義務說和探望權權利義務說,其中,探望權權利說又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說認為探望權具備雙向性,可以由離異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共同享有,狹義說則認為探望權僅具備單向屬性,只能由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一方獨自享有。探望權義務說認為探望權是父母或沒有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母一方義務。他們應根據協(xié)議或判決,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以適當的方式探望子女,如果他們沒有履行義務,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探望權權利義務說則認為,探望權對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而言,既是權利也是義務,而對子女而言,僅為權利,子女沒有探望父母或被父母探望的義務。根據我國目前的立法來看,我國法律采納了狹義的探望權權利說,將探望權作為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一方的權利進行規(guī)定,符合親權的本質要求,也有利于父或母一方對子女的教育、撫養(yǎng)和保護,但由于各種復雜的探望權案件的出現,現有的探望權制度在解決新出現的復雜的探望權案件時顯得有些乏力。在我看來,探望權的性質應當從父母子女雙方角度出發(fā)進行考慮,讓探望權兼具權利義務的雙重屬性?,F行法律僅將探望權視為父母一方的專有權,父母可以選擇是否行使,當他們放棄該權利時,子女往往會受到傷害,并且當父母一方不遵守法院的判決時,法院不能使用法律手段強迫他們進行探望,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法院判決的權威性。“要實現兒童最大利益,就要突破傳統(tǒng)思維定式,在涉及兒童的立法司法活動中,不僅要把兒童利益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更要把兒童利益的保護上升到優(yōu)先地位”[1]。因此,探望權不能只視為離婚后父或母一方的權利,也應當視為其一定的義務,同時將子女列為探望權制度的主體,賦予其探望父母或者要求其余近親屬探望的權利,滿足其情感需求,保護其健康成長。(二)我國探望權制度存在的問題探望權制度的建立在維護未成年人利益、維護家庭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出現了以下問題:(1)探望權主體范圍較小其一、我國法律采用的是狹義的探望權權利說,將探望權主體明確規(guī)定為父或母一方,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實踐中各種探望權糾紛的增多,近年來逐步有學者主張擴展探望權的主體范圍。以楊立新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應當增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探望權,父母離婚后,并未改變子女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間的身份關系,祖父母、外祖父母同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同樣有深厚的感情聯(lián)系。為滿足祖父母、外租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的關心愛護等情感需要,應當繼續(xù)規(guī)定隔代探望權[2]。在我國,“繞膝承歡、含飴弄孫”是大多數老年人的晚年憧憬與實況,為子女操勞半生后,他們將自己余生的精力與情感大多給予了孫輩。在大多數農村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外出謀生,留守的未成年子女與祖父母等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親密,相互依賴,與父母關系反而相對疏遠。在一些失獨家庭,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在經歷過失獨的悲痛后也往往將自己余生的感情寄托在孫子女、外孫子女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然將祖父母等人置于探望權主體之外,就會顯得我國的法律欠缺人性化,對老年人等過于殘酷。其二,由于我國在進行探望權立法時采用狹義的探望權權利說,因此未將未成年子女納入探望權的主體范圍。在實踐中,人民法院處理離婚糾紛時往往著眼于離婚與否、財產分割、債務承擔等常規(guī)問題,對于子女的探望問題基本不予關注,采用不告不理原則。有觀點認為“離婚案件審理結束后,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在探望孩子受阻后,又要重新起訴,待法院處理,這無疑增加了訴累[3]”。同時隨著社會的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現在的未成年人的思想認知能力與20年前的未成年人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一點,從我國《民法典》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再次作出調整可以得到側面印證,現在的未成年子女對于父母離異的后果一般具有基本的認知,對于自己的內心需求也能作出判斷表達。同時,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確立時就秉持保障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目的,指出兒童法律問題不只是家庭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應在兒童法律問題上承擔起自身的責任,但我國的法律在對探望權進行規(guī)定時似乎只注重父母一方的權利,忽視了子女的主體地位,這對子女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我認為,不論從未成年子女的認知能力提升、心智早熟方面還是從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來講,將子女列為探望權的主體,在父母離婚后當子女有讓父或母一方探望的需要和父或母一方不按規(guī)定履行探望義務時,讓未成年子女表達出自身的真實意思和情感需求,作為法官進行相關裁判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既能保證裁判的合理性,也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未成年子女成長。(2)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中止和恢復行使探望權的事由過于籠統(tǒng)盡管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止探望權的理由為“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但該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判斷哪些情況“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具體標準是什么?法律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雖然從一些涉及父母子女關系的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中可以推出一些情形如“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有虐待子女行為的”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在實踐中也總結了一些中止事由,但這些情形在探望權中并沒有進行明確細化。對于探望權恢復也只規(guī)定“中止探望的事由消失后,應恢復探望”,由于規(guī)定的模糊,因此缺乏實踐意義上的指導性。導致該規(guī)定在實踐中可能會被濫用,法官在對相關情形進行判斷時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總結進行判斷,這難免會出現錯誤。這影響了相應主體有效行使探望額權和法律權威性。(3)探望權在現實中難以有效落實其一,家事審判要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4]。而通過查閱探望權裁判文書,可以看到人民法院在處理探望權案件時極易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有些基層法院機械的適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的規(guī)定對父母以外第三人的探望請求予以拒絕。當然,也能看到一些法院在處理此類糾紛時通過對要求行使探望權的主體進行綜合考量,注重審查行使探望權可能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維護第三人權益產生的積極意義。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結合立法精神,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結合具體實際進行靈活處置,對行使探望權的形式和期限作出判決,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維護相應主體的合法權益。《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于第三次審議時也認為隔代探望權案件可以通過訴訟交由各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解決,該決定不是對隔代探望權制度的反對,其積極意義在于通過避免限定主體范圍,從而使雙方利益趨于平衡,但該種解決糾紛的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畢竟人民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所采用的公序良俗原則屬于法律原則,而探望權的規(guī)定屬于法律規(guī)則,根據規(guī)則先于原則適用的規(guī)定,這樣處理可能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進而有損司法權威。其二,判決執(zhí)行問題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大頑疾,探望權的執(zhí)行則更為困難。一方面,探望權具有人身屬性,難以強制執(zhí)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規(guī)定了對于妨礙探望權行使的個人和組織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罰款、拘留等措施。但該規(guī)定在具體實施中很大可能會激化矛盾,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時,探望權具備絕對權的屬性,原則上任何身份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不得阻擾權利人對不與其共同居住的近親屬進行探望[6]。但現實中,探望權難以實現的原因五花八門,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未實現探望權的裁定書來看,未實現探望權的原因有孩子不同意探望、被執(zhí)行人拒不配合、無法聯(lián)系被執(zhí)行人孩子在外地等,同時,有些離異一方以不讓對方接觸孩子為手段進行報復,當父或母一方行使探望權時,第三人如祖父母等可能會進行阻撓,久而久之,孩子與不與其共同生活的另一方的關系便逐漸疏遠,即使讓其正常行使探望權,也不會達到設立探望權時的預期效果,反而可能對子女形成一定傷害。二、探望權及其主體擴展的意義(一)符合人性化的立法要求,有利于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國的立法原則之一就是民主立法,民主立法要求立法要反應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滿足人民需求。探望權制度是解決因父母離異而對子女造成心理傷害,彌合子女心理缺失感的一項制度,通過該制度在我國的實行,對于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對制度存在的缺點進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因為探望權本身具備人性化的特點,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對探望權進行研究,從立法上彌補其不足,擴展享有此權利的主體范圍,將未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第三人列為主體,傾聽他們真實的內心意思,滿足他們對親屬情感的需求,讓他們通過探望權制度與父母等具有親密關系的人進行交流溝通和情感融合,使未成年人減少因家庭離異產生的心理缺失,促進其生理和心理正常發(fā)育、健康成長,既符合我國的民主立法原則,也符合人性化的立法需求,使該制度更好地得到實施。同時,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需要合理處理在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而隨著現實情況的日益復雜,探望權制度的重要性便愈發(fā)突出,因為大多數離婚案件都涉及子女撫養(yǎng)問題,民政部2020年發(fā)布的第一季度統(tǒng)計數據顯示,離婚人數占結婚人數的39.33%,在第四季度則為45.9%數據來源:民政部2020年1季度、第4季度民政統(tǒng)計數據數據來源:民政部2020年1季度、第4季度民政統(tǒng)計數據(二)有利于增強人民法院判決的公信力和可執(zhí)行性“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裁判的價值在于執(zhí)行”。人民法院在作出一份判決時,往往要考慮作出的判決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探望權糾紛事關家庭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在作出此類判決時需要更加謹慎?,F行法律對于探望權制度的規(guī)定已經讓法院在進行裁判時遇到困惑,雖然短時間內沒有引發(fā)太多社會公眾的關注,但隨著探望權糾紛的增多,人們必然會對現有的探望權制度進行反思。因此,通過對已經出現及大概率出現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完善現有的探望權制度,將應該享有探望權的主體納入權利范圍、對探望權中止及恢復事由的規(guī)定進行細化、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和完善探望權執(zhí)行的具體規(guī)定,讓各級人民法院在適用法律規(guī)定處理此類案件時沒有疑慮在作出合法又合理的裁判的同時,也能保證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不流于形式、能得到有效的執(zhí)行,以此增強法院判決的公信力和可執(zhí)行性,實現法律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三)符合世界立法趨勢,促進我國立法與時俱進法律雖然具有穩(wěn)定性,但并非一成不變,結合社會實際進行完善補充,可以彌補法律的滯后弊端,促使法律與時俱進。探望權立法也是如此,隨著其他國家逐漸重視完善探望權制度,我國的探望權制度也有待完善和補充,以切合實際,滿足現實需要。探望權制度在我國確立的時間相對較短,在實踐實施中也顯露出一些不足,在此情況下,要彌補我國探望權制度的不足,雖然不能對域外立法進行照搬照抄,但我們可以吸收他國探望權制度長期施行以來的有益經驗,法國和德國的《民法典》就規(guī)定只要近親屬和密切關系人與未成年子女進行交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和心理成熟,同時也符合子女最佳利益,他們就能獲得探望權。英國《1989年兒童法》規(guī)定“有權申請交往令的主體包括婚姻當事人、與子女共同居住時間至少滿3年的人、其他得到父母責任者同意的人”。美國自1964年起也逐漸通過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代表的第三人作為探望權主體的立法,主要包括父母死亡或不能勝任、未成年子女以祖父母等共同生活達到一定時期等情況,以上各國針對探望權制度的立法完善,都可以給我國目前的探望權制度完善提供有益經驗。因此,結合我國實際,有針對性的擴張我國探望權制度的主體,使我國的探望權制度與時俱進,符合世界各國的立法趨勢。三、我國現行探望權制度在立法上應當如何完善(一)擴大探望權主體范圍(1)將未成年子女列為探望權的主體作為探望權制度的重要主體和首要保護對象他們不能只是“被探望”。若將未成年子女確立為探望權主體,必然能更好的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能夠以法定義務的形式督促父或母積極行使探望權行為,彌合未成年子女因父母不共同生活對其造成的情感傷害[7]?!秲和瘷嗬s》規(guī)定兒童有權與父母保持個人關系和直接聯(lián)系,《兒童權利公約》第九條第三款有主見兒童作出的關于影響自己一切事務的意見應當被適當看待?!秲和瘷嗬s》第十二條第一款在我國,未成年子女若遇到人為阻礙,不能見到未與其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法律也沒有賦予他主張和行使探望父親和母親的權利,并且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受制于不告不理原則,在離婚案件判決中基本不處理探望權問題,因為未成年子女年齡、認知等方面的不足,即便其提出意見,也可能得不到采納。而我國作為該公約的締約國,如果將未成年子女排斥在探望權的主體之外,不讓他們有充分表達自己情感需求的機會,顯然違背了該公約的精神。子女無錯,尤其是在父母不能與子女一同生活上,子女是無辜的。現行的探望權作為撫養(yǎng)權對應的一項親權,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行使或不行使、如何行使,完全忽視了未成年子女的感受,導致未成年子女對父母的心理渴望和情感需求完全是被動的,這顯然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對此,有學者認為,應當將未成年子女列為探望權的主體,這能夠更近一步強化權利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強化探望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應盡法定義務的意識,有效的避免父或母一方怠于行使探望權行為的發(fā)生,彌合未成年子女對于未共同生活的父或母的情感裂痕[8]。在探視權判決中,不管是就探視權主體的權利而言還是就法院對與訴訟的判決來說,在探視權案件中應該不僅需要對離異夫妻雙方的探望權進行考量,更應該對子女,尤其是對未成年子女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來緩解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兒童權利公約》第九條第三款《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二條第一款(2)有條件地將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特定近親屬列為探望權的主體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曾在一審、二審稿中嘗試規(guī)定隔代探望權,但在之后的三審稿中予以放棄。對此,官方理由為社會各方對此尚未達成共識,因此考慮暫不在民法典中進行規(guī)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隨著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的轉型和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祖孫情和手足情在當今社會更顯得彌足珍貴,擴大探望權主體范圍的現實需要已經引起立法機關的實際考量和探索,即使現階段有所阻礙,但在未來終會成為現實。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加速發(fā)展,在外奮力打拼的父母滿足未成年子女的更多是物質上的需求,情感上的的需求主要依靠祖父母等成年近親屬滿足,這一現象在農村家庭體現較為突出。未成年子女與祖父母等近親屬長期生活在一起,對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感,當父母的婚姻關系破裂時,來自祖父母、兄弟姐妹等近親屬的關愛可以對未成年子女受傷的心靈進行一定程度的撫慰,使其得到更多關愛,幫助其健康成長。因此,從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出發(fā),當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未成年人實施了一定時期的撫養(yǎng)行為,雙方之間共同生活,有著深厚的感情依賴和寄托,這種情況下,在對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利的前提下,賦予祖父母等探望孫子女的權利,是對我國探望權制度的重要完善。(二)細化探望權的中止及恢復事由中止探望權行使的目的是避免行使探望權一方作出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行為,但我國法律僅規(guī)定中止事由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解釋,這不僅導致探望權的權利義務雙方因探望權行使產生沖突,而且使人民法院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僅依靠主觀判斷和司法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出的裁判缺乏說服力。通過我國部分法院在處理相關案件時摸索出的相對完善的中止探望權的情形規(guī)定,我認為,在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范圍內可以列入以下情形,制定詳細規(guī)定,行使探望權當事人有以下行為時,有關主體可以向申請人民法院中止其探望權:一、脅迫、教唆子女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界定違法犯罪活動時應當以《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行為為準,同時,不以子女實際實施為標準,只要行使探望權一方有脅迫、教唆行為即可。二、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進行探望會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人身傷害的。三、存在虐待、遺棄子女、對子女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對子女身體心理造成嚴重傷害經處罰教育后仍不悔改的。四、有賭博、吸毒等惡習或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屢教不改,道德品質敗壞,與子女接觸會影響其健康成長的。五、具有正確認知能力并能夠明辨是非的未成年子女明確拒絕探望的。對于該項進行認定時人民法院應當通過一定方式與未成年子女進行溝通,確保其明確拒絕的意思表示是在自愿、真實的基礎上作出的。對于探望權中止后再行恢復的問題,現行法律也只規(guī)定中止探望權的事由消失后再行恢復,而對于恢復的具體條件沒有細化規(guī)定。為保障子女的情感利益,給確實改過的父或母一個機會,應當對探望權的恢復事由進行明確規(guī)定。針對因從事吸毒、賭博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而被中止探望權的,可以在其接受相應處罰后為其設立“改過期”,由社區(qū)矯正機構等部門進行監(jiān)督,如其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再犯,真誠改過,可以恢復其探望權的行使。對于對子女實施虐待、遺棄或家庭暴力行為被中止探望權行使的,這種情形下恢復其探望權應當謹慎,經相關機構進行考察后,還應當征求未成年子女意見和直接撫養(yǎng)人的意見,仍有疑慮的,可以在法官或者社區(qū)工作人員陪同下進行探望,觀察效果,并在探望權恢復后設立一定的考驗期,如出現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行為的,應當依法中止其探望權,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三)健全探望權的執(zhí)行機制人民法院的判決能否真正保護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取決于如何執(zhí)行落實。探望權案件的特殊性使得其對程序法理機能的要求相比普通民商事案件有所不同,后者強調程序保障及程序公正,而前者更注重裁判結果的妥當和程序的便捷[10],現行的法律僅對探望權強制執(zhí)行的對象和執(zhí)行方式作出了簡單規(guī)定,缺乏實施細則,而且可能因拘留、罰款等過于強硬的執(zhí)行措施激化離婚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背離維護未成年子女利益、保障離婚后父母探望子女權利的初衷。司法實踐必須與親情倫相適應,如果忽視了人的親情倫理,探視權執(zhí)行必然會在實踐中被架空或者不得不突破法律邊界以迎合親倫規(guī)范以促進糾紛的解決[11]。因此,在完善探望權執(zhí)行制度時,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重視發(fā)揮基層組織的調解教育作用。因為探望權的執(zhí)行是為了保障權利人與子女交往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