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課標文言文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課標文言文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課標文言文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課標文言文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課標文言文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文閱讀

第15講七上課標文言文復習

(《論語》十二章)

目錄

一、考情分析...........................................................................2

【課標要求】.......................................................................2

【考查重點】.......................................................................2

【主要題型】.......................................................................2

【命題趨勢】.......................................................................2

二、知識建構...........................................................................2

考向1:文學文化常識................................................................3

考向2:內容理解及字詞句............................................................3

考向3:名句默寫....................................................................7

考向4:問題思考....................................................................8

三、方法總結..........................................................................14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掌握技巧,輕松得分............................................14

四、考場練兵..........................................................................14

【課標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背誦優(yōu)秀詩文。

閱讀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文名篇,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形象構建的藝術世界,借

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點】

詞義理解、文言句子翻譯、文言斷句、文意理解、寫法探究

【主要題型】

在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均是必考題,考查形式分為課內閱讀、課內外對比閱讀或課

外閱讀。分值一般在8-16分。

【命題趨勢】

整體上看,非選擇題占主導地位,但各地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占比不盡相同。比如浙江寧波卷沒有選擇

題,而四川南充等地選擇題數(shù)量和分值遠大于非選擇題。非選擇題更能夠體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的真實感悟與

能力,對學生更公平,預估選擇題比重較大的地區(qū),將來非選擇題比重會增大。

各地出現(xiàn)了一些有新意的試題,形式靈活、內容有趣、指向明確,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據(jù)上下文語

境推知信息的能力,還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構語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驅動。貼近學生生活,

貼近社會現(xiàn)實,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部分試題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交給考生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能

讓答題過程成為饒有興味的學習探究過程。

一些考區(qū)把古詩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塊內。古詩和文言文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文化基礎,語言、修

辭、主題、思想情感有相通之處,二者融合有基礎,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論遇》,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瀛年齡

1.文學文化常識一狒調⑴而立:指三十歲.(2)不9指四十歲.(3)知天命:指五十歲?

---------------------(4)花甲(耳順):摑六十歲.

r個人修養(yǎng)

2.內容分類一一學習態(tài)度

L學習方法

(-有朋自防來初刷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思則圖思而科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三人行必有我啊

J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除》而改之

女晌理解曾子所說的?,忠“和?信"?講求"忠"和"信"對砒人若什

么將我取?

“溫步與‘知新’是什么關系?

J4.問題思考—

"不義而富且貴,于物口浮云.?什么修辭)表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L婀日瞅識學與‘群的?。?/p>

考向1:文學文化常識

1、《論語》,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東漢列為“七經(jīng)”之一,

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齦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3、年齡稱謂

(1)而立:指三十歲。

(2)不惑:指四十歲。

(3)知天命:指五十歲。

(4)花甲(耳順):指六十歲。

考向2:內容理解及字詞句

一、內容分類

【個人修養(yǎng)】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不逾矩。

賢哉……回也不改其樂。

飯疏食...于我如浮云。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博學而篤志……仁在其中矣。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呼?

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p>

二、《〈論語〉十二章》參考譯注

子①曰:“學而時習②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

子⑤乎?”(《學而⑥》)

①[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②[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③[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同“悅”,愉快。

④[慍(yin):生氣,惱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學而]和下文的“為政"''雍也”“述而”等一樣,都是《論語》的篇名。這些篇名都是從各篇

第一章摘取出來的,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譯】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后時常去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

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為人謀⑤而不忠⑥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⑦乎?傳⑧不習乎?”

(《學而》)

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6),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ii)]人稱代詞,我。

③[日]每天。

④[三?。▁ii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即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

反省。

⑤[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⑥[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⑦[信]誠信。

⑧[傳(chum)]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

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

七十而從心所欲⑥,不逾矩⑦。”(《為政》)

①[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⑥[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

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

規(guī)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為政》)

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

老師了?!?/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為政》)

①[罔(woi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ai)]疑惑。

【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②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

也》)

①[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②[簞(dm)]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③[堪]能忍受。

【譯】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

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

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④之者?!保ā队阂病罚?/p>

①[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yè)。一說指仁德。

②[者]代詞,……的人。

③[好(hco)]喜愛,愛好。

④[樂]以……為快樂。

【譯】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①,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③我如浮云④?!?/p>

(《述而》)

①[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

“湯”。

②[肱(g(h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③[于]介詞,對,對于。

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樣。

【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呢?/p>

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散?。擇其善者②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

【譯】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發(fā)

現(xiàn)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子罕》)

①[川上]河邊。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fu),不舍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

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語末,表示感嘆。

【譯】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一切[6]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p>

子曰:“三軍①可奪②帥也,匹夫③不可奪志也。”(《子罕》)

①[三軍]指軍隊。

②[奪]改變。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p>

子夏①曰:“博學而篤志②,切問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張》)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②[篤(du)志]堅定志向。篤,堅定。

③[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④[仁]仁德

【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易混易錯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

(2)換,就是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

政區(qū)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以及古今意義不變的詞語等。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

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一些句首的發(fā)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jié)或停頓的結

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5)#,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

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

考向3:名句默寫

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述了關于學習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時溫習的句子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乎?

2.朋友從外地來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表達你的心情。

3.當別人不了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論語〉十二章》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論語〉十二章》中表示既要從正面學習,也要從反面借鑒的句子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6.強調只要善于學習,到處都有老師,表示我們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7.《論語?學而》中,曾子強調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為人處世,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句子是: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8.《〈論語〉十二則》中,論述學習的三個層次的語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曾子每天從哪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

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論語》中表明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的句子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

師矣。

考向4:問題思考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上有哪些觀點?

①學習態(tài)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此句也可說是學習方法)。②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p>

而改之(注:此句也可說是學習態(tài)度)。

2.《論語》是兩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學習它,有怎樣的意義?

①《論語》中包含著許多超越特定時代的內容,例如本課所選的各章,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有的提出個人修養(yǎng)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鑒的,對我們的學習、成長有重要的意義。②《論語》在兩

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長期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閱讀《論語》,有助于我們更

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

3.孔子認為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為什么?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之”,即把學習當作樂趣。因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則會有更大

的熱情投入,“樂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

4.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學家,他們有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從中可以得到哪些

啟發(fā)?

①顏回安于常人不能忍受的低標準的物質生活,自得其樂。②宋濂一心求學上進,不與同學攀比穿戴,

自甘儉樸,學有所樂。啟發(fā):我們也應學習和借鑒古人安貧樂道,不在物欲上過分追求,努力學習,不斷

進步的美好品質。

方法技巧朗讀停頓與節(jié)奏劃分的基本方法

(1)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2)句首發(fā)語詞后要停頓;

⑶句首關聯(lián)詞語后要停頓;

(4)句首狀語后要停頓;

(5廣古二今一”詞語之間要停頓;

(6)表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jié)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

岱廣也,,“乎,,等語氣助詞后要停頓;

(9)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的后面要停頓。

【例題剖析】(2023?河南信陽?校考三模)閱讀《〈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內容,完成下面小題。

①子曰:"學而即乎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布。"(《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生之者?!保ā队阂病罚?/p>

⑤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缎g而》)

⑥子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p>

⑦子夏日:"博學而寫有,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下列對選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中的時習"是"按時溫習”的意思,意在強調自覺學習,不幽實踐。

B."不亦樂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的"樂”用法相同,都是“快樂”的意思。

C.“思而不學則"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

D.”博學而篤志"中的"篤"是堅定的意思,“篤志"就是"堅定志向"的意思。

2.下列對選文中畫線句的解釋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甲】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理解:修身和別人的知不知沒關系,有修養(yǎng)的人不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而影響心境。

【乙】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學習時,要抱定端正的學

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提高。

【丙】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

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堅定程度比一國軍隊的主帥都高,這突出了孔子對百姓志向的肯定。

3.孔子切聞而近思,請根據(jù)選文內容對此加以分析。

4.儒家倡導修己以修身,請結合選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歸納如何才能做到修已。

【鏈接材料一】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蟆①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

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②.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鏈接材料二】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

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jīng)。有志

之士,固當熟深思而問辯之。

(節(jié)選自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

【注釋】①螟同"蠕",泛指微動的樣子。②禽犢:指饋贈的禮物。

【答案】LB2.丙3.學習的關鍵在于思考和“知新"。要不斷溫習、思考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

解和體會,將知識融會貫通。學和思是相輔相成缺-不可的。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會

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

有用的知識。4.①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別人的缺點來修正自己的行為;②堅定自己的志向,

能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善于思考;③用學習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不賣弄學問;④明白義理,先完善自我后推

及旁人;⑤廣泛學習,要熟讀經(jīng)典,并深思熟慮,加以問辯。

【解析】L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

B."不亦樂乎"中的"樂"是形容詞,"快樂"的意思,"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的"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為快樂”的意思。兩個"樂"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和理解。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理解有誤。理解應是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要有堅定的志向,一個人的志

向能否被改變,取決于自己,而不是突出孔子對于百姓志向的肯定。

故選丙。

3.本題考查內容的歸類梳理和理解。

“切聞而近思"的意思是“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題目已明確聚焦"重視思考"。解答此題時,首先要

從所選七章語錄中篩選出與思考相關的內容,即第②③章。第②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雖然沒有

"思”這個詞,但想要"知新"就離不開獨立思考,因此這一章也是在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溫故"的過程就是不

斷溫習、思考學過的知識的過程,"知新”就是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將知識融會貫通,學會舉一反三。第

③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因為一味讀

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

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4.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

解答此題時,首先需要借助文言文閱讀積累疏通選文和鏈接材料的文意。然后根據(jù)題干要求,找出與”修

己""修身"相關的信息。

根據(jù)選文第⑤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別人的缺點來修

正自己的行為;由選文第⑦章“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我們要堅定自己的志向,能

懇切發(fā)問,善于思考;

由鏈接材料一"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蟆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

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可知,要用自己的學習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賣弄和

嘩眾取寵;

由鏈接材料二"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要先明白義理,然后以修其身,再推及旁人;由

"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jīng)。有志之士,固當熟深思而問辯之”可知,熟讀經(jīng)典,應深思熟慮并進行問

辯。

【針對訓練】(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薄稙檎?/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論語》是記錄的一部書;《雖有嘉肴》選自《禮記》。它們都是一家經(jīng)典著

作。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意思。

①博學而寫志()②不知其旨也()

3.翻譯《論語》中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雖有嘉肴》一文通過什么論證方法論證"教學相長”的?請簡要說明。

5.請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這三句中任選其中一

句,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答案】1.《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或再傳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儒家2.堅定

味美3.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4.類比論證

(或設喻說理、比喻論證),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來類比"弗學"和"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

學關系(教學相長)的論述。5.符合題意即可。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

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抖Y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

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

它們都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

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

思來判斷。

①句意: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堅定。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

重點詞語:擇,選擇。其,他們的。善者,優(yōu)點。從,跟從,學習。而,表順承。

4.本題考查論證方法。

聯(lián)系"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可知,本文運用類比論證,以嘉肴弗食

就不知其旨來類比至道弗學就不知其善。進而引出后文對教與學的關系的論述,得出觀點:教學相長。

5.本題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選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啟示:在我們年幼的時候要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

和學養(yǎng),鍛煉自己的才干。

示例二:選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啟示:我們應該既要廣博地學習,又要有一個追求的中心。既要

多問問題,又不要好高鷲遠,不切實際地空想,而要多想當前的事情,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事情。

示例三:選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啟示:我們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學識不

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奮勉,這樣才能進步。

【點睛】參考譯文: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

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p>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

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雖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

處。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

自我反?。恢懒俗约翰欢牡胤?,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渡?/p>

書?兌命》里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掌握技巧,輕松得分

首先,我們要明確復習的目標和內容。文言文閱讀是中考語文的重要部分,通過一輪復習,我們要掌

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識,同時提高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

在復習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重視課本。中考文言文閱讀通常會考查課本中的知識點和詞語解釋,因此一定要熟讀課本,掌握重

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學會歸納和總結。在復習過程中,要將知識點進行分類和歸納,形成知識體系和框架,便于記憶和

應用。

3、培養(yǎng)語感。多讀、多背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背誦,可以培養(yǎng)語感,提

高對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4、關注常見題型。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常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解釋題等常見題型,要熟悉各種題

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在復習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死記硬背。要結合語境和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避免機械記憶。

注意細節(jié)。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細節(jié),關注句子的語氣、結構、修辭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2、拓展閱讀。除了課本外,還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初中生的文言文讀物進行拓展閱讀,如《古文觀止》、

《史記》等,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3、最后,我們還要關注最新的考試動態(tài)和政策變化。近年來,中考語文改革不斷深化,文言文閱讀的

難度和題型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考試動態(tài)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復習策略和方法。

總之,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一輪復習是關鍵的一步。通過明確復習目標和內容、掌握復習要點和

方法、注意細節(jié)、拓展閱讀以及關注最新的考試動態(tài)和政策變化等措施的實施。

(2023?吉林松原?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p>

子夏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乙】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②必于是。”(《論語?里仁》)

【注釋】①造次:急遽,倉促。②顛沛:流離困頓。

1.孔子名,字仲尼,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學而眇習之()(2)三十而引)

3.下列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B.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C.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D.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把【乙】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5.“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風范,那么,你認為作為君子還應該有哪些風范?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章,闡述了學習的三種態(tài)度,其中哪種學習態(tài)度最重要?用

自己的語言來回答。

7.通過【甲】文中的相關語錄和【乙】文可以看出孔子怎樣的富貴觀?它與"仁義"之間有什么關系?請簡

要分析。

【答案】L丘春秋2.按時立身,指能有所成就3.B4.君子沒有一頓

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按仁德去辦事。(意

對即可)5.高尚的道德,寬廣的胸襟,善良的心地。6.最重要的學習態(tài)度是以學習為快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