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貨共線軌道施工技術指南_第1頁
客貨共線軌道施工技術指南_第2頁
客貨共線軌道施工技術指南_第3頁
客貨共線軌道施工技術指南_第4頁
客貨共線軌道施工技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無縫線路軌道6.1一般規(guī)定6.1.1無縫線路軌道施工,應具備以下技術資料:軌道類型、線路平縱斷面、長鋼軌布置、單元軌節(jié)起訖點里程、緩沖區(qū)位置及設置標準、設計鎖定軌溫范圍、縱向位移觀測樁設置位置及標準、絕緣接頭位置、平交道口位置、橋梁及隧道位置、道岔區(qū)配軌設計、使用線上材料的規(guī)格及標準、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位置等。6.1.2施工前應調查當?shù)貧鉁刭Y料,掌握軌溫變化規(guī)律,合理安排施工組織。6.1.3無縫線路鋼軌焊接應符合現(xiàn)行鐵道部行業(yè)標準《鋼軌焊接》(TB/T1632.1~4—2005)的規(guī)定,并按相關規(guī)定進行型式試驗,未經(jīng)形式檢驗合格,嚴禁施焊;在批量生產(chǎn)過程中,應隨機加焊一定數(shù)量的試件,經(jīng)生產(chǎn)檢驗合格后方可繼續(xù)生產(chǎn)。每個鋼軌焊頭均應進行超聲波探傷和外觀檢查,并標記編號,填寫焊接記錄報告。6.1.4緩沖區(qū)鋼軌接頭螺栓扭矩應達到900N·m,接頭處長軌條軌端相錯量不得大于40mm6.1.6臨近緩沖區(qū)的一對長鋼軌應適當流出富余量,富余量的大小,根據(jù)焊接方法確定。6.1.7混凝土枕采用Ⅲ型彈條扣件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鋼軌底面、膠墊與軌枕頂面應密貼,否則不得安裝彈條。2采用專用工具安裝彈條時,入孔位置要放平、放正,不得歪斜、上翹。3彈條就位以其小圓弧內側與預埋鐵件端部相距8~10mm為準,不得頂緊或距離過大。6.1.8鋪軌材料應符合技術條件的要求,未經(jīng)批準不得采用任何代用材料。軌溫計等各種計量器材,使用前應進行整修和校驗,不合格者應剔除。6.1.9軌枕螺栓及鋼軌接頭螺栓應涂刷有效期不少于兩年的油脂。6.2基地鋼軌焊接6.2.1基地(或工廠)焊接長鋼軌應采用閃光焊。長鋼軌焊接應優(yōu)先在工廠焊接,特殊情況下(如工期控制),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必選后,可在工廠化基地焊接。長鋼軌焊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待焊鋼軌的技術標準應符合產(chǎn)品技術條件的規(guī)定。2基地(或工廠)焊接應配備軌端除銹、鋼軌焊接、焊頭正火、冷卻,鋼軌矯直、焊縫打磨、探傷、長軌運輸?shù)仍O備。3在長鋼軌焊接前應根據(jù)設計要求編制配軌計劃表。4焊接接頭軌底上表面焊縫兩側各150mm范圍內及距兩側軌底角邊緣個35mm范圍內應打磨整平。用200mm直尺測量,在焊縫中心兩側各100mm范圍內,焊頭工作面表面不平度不應大于0.2mm。焊頭及其附近鋼軌表面不應有裂紋、明顯壓痕、劃傷、碰痕、電擊灼傷、打磨灼傷等損傷。5全長淬火軌焊頭應進行淬火處理。6長鋼軌出廠時,長鋼軌及其焊接頭編號標記齊全,字跡清楚,工廠應提供焊頭質量檢驗合格證交施工單位。必要時,施工單位可派質量監(jiān)督人員駐廠。6.2.2鋼軌焊頭頂面及側面應縱向打磨平順,不得有低接頭。平直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6.2.2規(guī)定。表6.2.2鋼軌焊接接頭平直度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mm)120km/h<v≤200km/hv≤120km/h1軌頂面+0.30

0+0.30

02軌頭內側工作面±0.3±0.43軌底(焊筋)+0.50

0+0.50

06.2.3長鋼軌儲存與運輸應符合一下規(guī)定:1堆放場鋼軌的各層之間宜采用鋼軌支墊,支墊間距5m。各鋼軌支墊應上下對正并與各層鋼軌垂直放置。2吊軌時應緩慢起落,防止跌落碰撞,吊運中應保持長鋼軌平穩(wěn)。3長鋼軌裝車應選用多點、同步起落吊運的裝卸設備,裝卸過程中應防止長鋼軌產(chǎn)生塑性變形。4長鋼軌裝運應按配軌計劃表的要求分左右順序裝車。5長鋼軌應按超長貨物運輸組織運輸,并制定安全措施。在運輸中要建立運行監(jiān)護、停車檢查制度,確保運輸安全。6.3鋪設長鋼軌6.3.1鋪軌作業(y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有砟軌道鋪軌可采用單枕連續(xù)鋪設法或換鋪法鋪設。2無砟道床鋪設無縫線路可根據(jù)道床施工的工藝要求,采用長鋼軌放送一次入槽法或工具軌換鋪法等方法進行。3采用單枕連續(xù)鋪設法應嚴格按所選機械設備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4采用工具軌鋪設軌排時,扣配件規(guī)格及軌枕間距應按設計要求鋪設。5長鋼軌放送入槽時,應控制好滾筒間距,并采取措施保證鋼軌前進方向正確,防止鋼軌傾倒。6.3.2長鋼軌鋪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軌枕應方正,間距及偏斜允許偏差為±20mm。2軌道中心線與線路設計中心線允許偏差為30mm。3左右兩股鋼軌的膠結絕緣接頭應相對,膠結絕緣接頭軌縫距軌枕邊緣不應小于100mm。6.3.3鋼軌膠結絕緣接頭的類型、規(guī)格應符合設計要求,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膠結絕緣鋼軌技術條件》(TB/T2975)要求;其他高強度絕緣鋼軌接頭應符合相關技術條件。6.4鋪砟整道6.4.1長鋼軌鋪設后應進行鋪砟整道或單元軌焊接,第一次鋪砟整道應及時進行。6.4.2道床成段缺砟或道砟不足時不得進行綜合整道作業(yè)。6.4.3鋪軌后鋪設的道床應使用大型機械化整道作業(yè)車組分層鋪砟、整道。6.4.4道床經(jīng)分層鋪砟整道,達到初期穩(wěn)定狀態(tài)時,力學參數(shù)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Ⅱ型枕:道床橫向阻力不得低于6.5kn/枕;道床支撐剛度不得低于60kn/mm。Ⅲ型枕:道床橫向阻力不得低于7.5kn/枕;道床支撐剛度不得低于70kn/mm。6.4.5軌道達到初期穩(wěn)定階段時,其靜態(tài)幾何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6.4.5規(guī)定。表6.4.5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mm)160km/h<v≤200km/hv≤160km/h1高低(10m弦量)452軌向(直線10m弦量、曲線20m弦量)453扭曲(基線長6.25m)454軌距±2+4

-25水平456.4.6整道后的道床斷面應基本達到設計要求,曲線外軌超高應按設計設置,并在緩和曲線全長范圍內均勻遞減。6.4.7每層起道、搗固作業(yè)后,應進行1~2次動力穩(wěn)定作業(yè),穩(wěn)定作業(yè)應符合本技術指南6.9.8條規(guī)定。6.4.8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應符合本技術指南6.9節(jié)規(guī)定。6.5工地剛軌焊接6.5.1鋼軌膠結絕緣接頭焊接前應按規(guī)定電絕緣性能,并符合現(xiàn)行《膠結絕緣鋼軌技術條件》(TB/T2975)規(guī)定。6.5.2工地鋼軌焊接應采用移動式閃光焊,道岔內困難位置(如尖軌跟端等)可采用鋁熱焊。工地鋼軌焊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鋼軌焊接質量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2.1條第4款規(guī)定。2焊接接頭平直度應符合技術指南第6.2.2條的規(guī)定。3氣溫在0℃以下及惡劣天氣時,不宜進行工地焊接作業(yè)。4鋼軌焊頭應根據(jù)焊接工藝要求進行焊后熱處理。5承受拉力的焊縫,在其軌溫高于400℃時應持力保壓。6鎖定焊接需要插入短軌時,插入短軌長度不應小于6m,材質與原鋼軌相同,焊后應保持原無縫線路技術狀態(tài)和鎖定軌溫不變。7鋁熱焊縫距軌枕邊緣不得小于100mm。6.5.3工地焊接完成后應檢查焊好的接頭,并標記編號,填寫焊接記錄報告。6.6線路鎖定6.6.1鎖定前道床及軌道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4.4條~第6.4.6條規(guī)定。6.6.2單元軌節(jié)鎖定前應按設計要求設置好鋼軌位移觀測樁;鎖定后應及時在鋼軌上設置縱向位移觀測的“零點”標記。6.6.3單位軌節(jié)鎖定時,實際鎖定軌溫必須在設計鎖定軌溫范圍內,相鄰單元軌節(jié)的鎖定軌溫差不應大于5℃,同一區(qū)間內各單元軌節(jié)的最高與最低鎖定軌溫差不應大于10℃;左右兩股鋼軌鎖定軌溫差:當速度大于160km/h時,不應大于3℃,當速度小于或等于160km/h是,不應大于5℃。并準確記錄始、終端的鎖定軌溫。否則,無縫線路鋪設后必須進行應力放散并重新鎖定。6.6.4低溫鋪設無縫線路,用拉伸器張拉單元軌節(jié)時,必須采取措施確保單元軌節(jié)張拉均勻,并準確記錄拉伸量及換算軌溫。6.6.5施工中測量記錄軌溫宜采用多點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6.6.6無縫線路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進行應力放散:1實際鎖定軌溫超出設計鎖定軌溫范圍。2相鄰單元軌節(jié)的鎖定軌溫差大于5℃,左右兩股鋼軌鎖定軌溫差:當速度大于160km/h時,大于3℃,當速度小于或等于160km/h是,大于5℃,同一區(qū)間內各單元軌節(jié)的最高與最低鎖定軌溫差大于10℃。3固定區(qū)鋼軌出現(xiàn)嚴重的不均勻位移。4其他原因造成無縫線路鎖定軌溫不明確時。6.6.7應力放散前應收集核對原鎖定軌溫資料、縱向位移觀測資料,調查緩沖區(qū)軌縫及鋼軌長度、放散地段橋梁及絕緣接頭位置、曲線狀況及鋼軌和焊縫有無傷損等。6.6.8無縫線路應力放散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應根據(jù)放散線路長度、實際鎖定軌溫(原鎖定軌溫)及設計鎖定軌溫按照式(6.6.8)計算的放散量放散。式中——放散量(mm);——設計鎖定軌溫(℃);——新鋪線路為單元軌節(jié)實際鎖定軌溫,換鋪線路為原鎖定軌溫(℃)。2應準確測量放散時軌溫及放散前長軌節(jié)伸縮量,收集準確的原鎖定軌溫數(shù)據(jù)。3沿線路方向每百米長度的伸縮量應均勻。6.6.9進行應力放散時,應每400m左右設一撞軌點進行配合,確保長鋼軌放散均勻。宜每隔100m設一位移觀測點,位移觀測樁應設置齊全、牢固、不易損壞和易于觀測。6.6.10串動或張拉上鋼軌時,應支墊滾筒或才取其他措施,禁止強行撞軌或硬性撥入等改變長鋼軌長度的做法。6.6.11在原鎖定軌溫不明確的情況下,應在自然軌溫下均勻的放散全部應力后,再計算長軌應拉伸的長度。6.6.12應力放散后,按重新鎖定的軌溫修改有關技術資料,并修正鋼軌縱向位移觀測標記。6.6.13線路鎖定后,應定期觀測鋼軌不均勻位移量并做好記錄。位移觀測樁處換算200m范圍內相對位移量不得大于10mm,任何一個位移觀測樁處位移量不得超過20mm。6.6.14單元軌節(jié)長度以900m~2000m為宜,最短不得小于200m。6.6.15完成鎖定并經(jīng)過列車碾壓后,應及時組織復緊軌枕扣件,達到鎖定要求。6.7軌道整理6.7.1有砟道床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其靜態(tài)幾何參數(shù)應沿線均勻,指標符合表6.7.1規(guī)定。表6.7.1有砟道床穩(wěn)定狀態(tài)參數(shù)指標(平均值)序號道床參數(shù)Ⅱ型軌枕Ⅲ型軌枕1道床支撐剛度(kn/mm)701002道床橫向阻力(kn/枕)9103道床縱向阻力(kn/枕)10126.7.2有砟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6.7.2—1、表6.7.2—2規(guī)定。表6.7.2—1有砟軌道允許偏差(mm)序號項目160km/h<v≤200km/hv≤160km/h1中線3030

(寬枕10)2線間距相鄰正線和站線,站線和站線+20

0±20鋼梁上±10±10線間距設計為4.0m不得有負偏差不得有負偏差3軌面高程路基上±20+50

-30建筑物上±10±10靠緊站臺+20

0+50

04軌距±2+4

-25軌向直線(10m弦量)34曲線見表6.7.2—2見表6.7.2—26水平347扭曲(基長6.25m)348高低(10m弦量)349軌枕空吊板(不得連續(xù)出現(xiàn))6%8%10道床厚度-20±5011道床寬度±20+50

-2012砟肩堆高不得有負偏差不得有負偏差表6.7.2—2有砟軌道曲線靜態(tài)圓順度曲線半徑(m)實測正矢與計算正矢差圓曲線正矢

連續(xù)差

(mm)圓曲線最大最小正矢差

(mm)緩和曲線(mm)圓曲線

(mm)800<R≤160034471600<R≤280023462800<R≤35002345R>35001234測量弦長20m測量位置鋼軌頭部踏面下16mm處注:R≤800m的曲線的靜態(tài)圓順度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6.7.3無砟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6.7.3—1、表6.7.3—2規(guī)定。表6.7.3—1無砟軌道允許偏差(mm)序號檢驗項目160km/h<v≤200km/hv≤160km/h1中線10102線間距+10

0+10

03高程±5±104軌距+1

-2±25軌向直線(10m弦量)24曲線(20m弦量)見表6.7.3—2見表6.7.3—26緩沖區(qū)接頭錯牙、錯臺/1接頭相錯量/40(曲線加縮短軌縮短量的一半)7軌面高低(10m弦量)24水平24扭曲(基長6.25m)248軌枕間距±5±10軌底坡1/35~1/451/35~1/45表6.7.3—2無曲線半徑(m)實測正矢與計算正矢差圓曲線正矢

連續(xù)差

(mm)圓曲線最大最小正矢差

(mm)緩和曲線(mm)圓曲線

(mm)R≤160034561600<R≤280023462800<R≤35002345R>35001234測量弦長20m測量位置鋼軌頭部踏面下16mm處6.7.4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應符合技術指南第6.9節(jié)規(guī)定。6.7.5形成無縫線路后的線路整理作業(yè)按現(xiàn)行《鐵路線路修理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6.7.6無縫線路軌道動態(tài)質量應按有關規(guī)定檢查局部不平順(峰值管理)和線路區(qū)段不平順(均值管理)。6.8鋼軌預打磨6.8.1無縫線路開通前應對全線鋼軌進行預打磨作業(yè)。6.8.2鋼軌預打磨應具備以下條件:1無縫線路經(jīng)整理作業(yè)后,道床進入穩(wěn)定階段。2軌面高程及道床外觀尺寸符合設計要求;3鋼軌扣件齊全緊固。6.8.3鋼軌預打磨后,應消除以下缺陷:1消除軌頭表面在鋪設作業(yè)產(chǎn)生的碰傷、機具夾傷、銹蝕等缺陷;2消除軌頭表面約0.3mm厚的脫碳層。6.8.4預打磨后的鋼軌頂面及內側工作面縱向平直度1m范圍內不應大于0.3mm。時速160km/h以上的無縫線路,還應檢查鋼軌橫斷面尺寸,鋼軌頭部工作邊實際橫斷面輪廓與理論橫斷面輪廓相比,允許偏差為±0.3mm。6.9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6.9.1新建及改建鐵路采用大型養(yǎng)路機械整到,應遵守一下規(guī)程:1應提供機械養(yǎng)路必需的有關設計資料,如坡度表、曲線表、橋梁表、隧道表、道口表、線間距表、線路及站場平面圖、縱斷面圖。2起道所需高程樁:每100m設置一個;撥道所需高程樁:直線每300m設置一個,提供邊坡點及曲線五大樁。使用無自動撥道儀的機養(yǎng)車時,按繩正法提供撥道量。所設控制樁應按書面資料在現(xiàn)場標注清楚并交接。6.9.2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前應進行施工調查,做好線路與資料交接記錄,并組織線路測量。測量進度保持在機養(yǎng)車前1~5km為宜。6.9.3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1均勻補充道砟,高程超高地段應預先落道。2需要時拆除道口、護軌、防爬支撐、規(guī)矩拉桿等影響作業(yè)的設備,并妥善堆碼、固定。清理道床坡腳外100m范圍內的其他障礙物。3更換失效軌枕。4道岔撥正就位,起至高程。5凡不能使用機械搗固的位置(信號連接線、電纜線等)應提供資料,現(xiàn)場標明,或相關單位配合搗固,限點拆裝有關設備。6.9.4在線間距不足4.5m的既有雙線區(qū)段,配砟整形車靠鄰線一側的犁板禁止作業(yè)。需要時,鄰線應臨時封閉給出“天窗”。6.9.5有縫線路人工鋪砟整到至低于軌面設計標高50mm左右時,用大型養(yǎng)路機械進行1~2遍整道作業(yè)。無縫線路應采用大型養(yǎng)路機械進行3~4遍分層鋪砟整道作業(yè)。6.9.6道床鋪設厚度不足150mm時不得進行搗固作業(yè)。6.9.7路基與橋梁,路基與隧道,無砟道床與有砟道床,新筑路基與既有線路基連接地段30m范圍及路基換填地段應加強搗固。6.9.8橋梁隧道有砟道床進行動力穩(wěn)定作業(yè)應遵守以下規(guī)定:1在橋上嚴禁起振,不得停振,作業(yè)頻率應避開橋梁自振頻率,穩(wěn)定荷載適當減小。調整穩(wěn)定作業(yè)參數(shù)應在距橋臺耳墻外10~30m范圍內的路基上進行。2穩(wěn)定車在橋上或隧道內的作業(yè)速度不應低于1km/h。3經(jīng)試驗不允許使用大型養(yǎng)路機械進行穩(wěn)定作業(yè)的T形梁,可通過壓道提高道床阻力。6.9.9鋪砟整道作業(yè)應嚴格按已選定的綜合整道作業(yè)參數(shù)進行。為保證長鋼軌線路的穩(wěn)定性,要求分層起道量不宜大于50mm,50~80mm時應加強搗固。最后一次起道量不得大于50mm,撥道量一次不宜超過80mm。起、撥道量過大時,應分多次作業(yè)。6.9.10無縫線路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軌溫條件為:1一次起道量小于等于30mm,一次撥道量小于等于10mm時,作業(yè)軌溫不得超過實際鎖定軌溫±20℃。2一次起道量在31~50mm,一次撥道量在11~20mm時,作業(yè)軌溫不得超過實際軌溫-20℃~+15℃。6.9.11每天施工結束前搗固車和穩(wěn)定車均應實行順坡作業(yè),順坡地段不應位于曲線內,順坡地段新線不得大于4‰,既有線不得大于2.5‰,順坡地段應顯示慢行。7有縫線路軌道7.1鋪枕7.1.1軌枕間距應根據(jù)設計規(guī)定的每千米軌枕數(shù)量,按本技術指南附錄B布置。鋪設非標準長鋼軌或采用相錯式接頭的軌道,軌枕布置時中間軌枕間距a值按本技術指南附錄B計算確定,且不得被表B.0.3、表B.0.4中相應的a值大20mm。7.1.2組裝軌排時,應在一股鋼軌軌腰的內側(曲線在外股軌軌腰的內側)用白漆標出軌枕位置。軌枕應正位,并與軌道中線垂直。軌枕間距允許偏差為±20mm。7.1.3同一類型的軌枕應集中連續(xù)鋪設。兩木枕地段間的長度小于50m時,應鋪設木枕。7.1.4不同類型的軌枕不得混鋪。同類型軌枕成段鋪設最小長度為:正線、到發(fā)線500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200m。特殊情況應按設計辦理。7.1.5在不同類型軌枕的分界處,應保持同類型軌枕延伸至鋼軌接頭外不少于5根。木枕與混凝土寬枕之間,應用混凝土枕過渡,其長度不小于25m。7.1.6鋪設木枕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木枕及其新鋸端頭和道釘孔應作防腐處理。2木枕劈裂者應作愈合處理。3木枕應寬面在下。底、面寬度接近的木枕,應使樹心面向下。4木枕應一端取齊,超過標準長度6cm以上部分應鋸去。在正線的直線地段,單線鐵路沿線路計算里程方向左側取齊,雙線鐵路沿列車運行方向左側取齊。曲線地段在曲線外側取齊。臨近站臺側的軌道,在靠站臺的一側取齊。5人工向工地散布木枕時,應按規(guī)定數(shù)量散布均勻,不得拋擲,并按一側取齊的要求于鉆直徑比道釘小3~4mm的道釘孔,卸車后應有專人檢查清道。7.2軌排組裝7.2.1軌排宜在軌排基地集中組裝后運往工地成排鋪設。7.2.2軌排生產(chǎn)應按軌排鋪設計劃表進行。計劃表主要內容應包括:軌排編號、鋼軌類型、長度和曲線內股縮短軌縮短量,相對鋼軌接頭相錯量,軌枕種類、類型、數(shù)量和間距布置,軌枕扣件號碼或每塊墊板道釘數(shù),曲線半徑、轉向和軌距加寬值,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的說明。7.2.3組裝軌排時,軌端應在鋪軌前進方向一端方正。直線兩端應取齊,曲線接頭相錯量按計算確定,允許偏差為±10mm。7.2.4曲線尾剩余的接頭相錯量,應利用鋼軌長度偏差在曲線內調整消除(困難時可延伸至直線上)。必要時可在曲線尾插入一根相應縮短量的縮短軌。7.2.5螺旋道釘應涂刷有效期不少于2年的油脂。7.2.6組裝軌排時,軌距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曲線軌距加寬按表7.2.6加寬。表7.2.6軌距加寬值曲線半徑(m)加寬值(mm)軌距(mm)R≥35001435350>R≥30051440R<3001514502軌距允許偏差:±2mm。軌距變化率:正線不得大于1‰,站線不得大于2‰。3曲線軌距加寬應在緩和曲線全長范圍內遞減;如未設緩和曲線,應在兩端直線上以1‰的遞減率遞減。困難條件下,站線可酌情提高遞減率,但不得大于2‰。4復曲線兩不同曲線的規(guī)矩加寬,應在正矢遞減范圍內遞減連接。7.2.7組裝混凝土枕軌排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螺旋道釘錨固應滿足下列要求:1)螺旋道釘用硫磺水泥砂漿錨固。硫磺水泥砂漿配合比及配置工藝,應符合本技術指南附錄C的規(guī)定。2)錨固前,軌枕預留孔內雜物和螺旋道釘上粘附物應清除干凈。螺旋道釘應干燥,錨固時溫度宜保持0℃以上。3)錨固方法宜采用反錨,螺旋道釘用模具定位。錨固漿從枕底注入孔內,凝固后翻正脫模。正錨時,預留孔底部應堵塞緊密,嚴防漏漿,錨固漿從枕面正錨時注入孔內后,螺旋道釘應即左右旋轉緩慢垂直插入定位。硫磺水泥砂漿注入孔內時的溫度不得小于130℃,并應防止離析,一孔一次灌完。反錨時灌漿深度應比螺旋道釘插入孔內的長度大20mm。錨固漿頂面應與承軌槽面平齊,溢出的殘渣凝固后應鏟除整平。4)螺旋道釘應與承軌槽面垂直,偏斜不大于2°。道釘中線與承軌槽面得交點,偏離預留口中心不得大于2mm,道釘圓臺底面應高出承軌槽面0-2mm,螺旋道釘?shù)目拱瘟Σ坏眯∮?0KN,每公里做一組抗拔試驗(每組3個螺旋道釘)如有一個不合格現(xiàn)象,應加試兩組,仍有不合格者,應檢查熬漿配比及工藝,并對該批量全面檢查,剔除不合格產(chǎn)品。2扣件、軌距擋塊、擋板座及絕緣軌距塊號碼,應按本技術指南附錄D配置。3扣板式扣件應以100~120N·m扭矩擰緊。Ⅰ、Ⅱ型彈條扣件應使彈條中部前端的下頜與軌距擋板接觸或扭矩達到設計要求(Ⅰ型為80~120N·m,Ⅱ型為100~140N·m),不良者不超過8%。在半徑小于等于650m的曲線地段,Ⅰ型彈條扣件還應將螺母再擰緊1/4圈(扭矩不小于120N·m)。4混凝土枕采用Ⅰ、Ⅱ型彈條扣件時,軌距擋板應緊靠帖軌底邊,不密貼的數(shù)量不超過6%。7.2.8組裝木枕軌排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木枕應用直徑比道釘小3~4mm的木鉆預鉆道釘孔,孔眼垂直軌面,孔深應為入木深度的2/3。道釘孔內應注油防腐。螺紋道釘應用扳手擰入,不得錘擊。2釘?shù)罆r,鋼軌應落槽,墊板外肩應緊靠軌底,軌枕、墊板和軌底應互相緊貼。3釘?shù)缿孕U玫囊还射撥墳闇剩ㄇ€以外股為準),用軌距尺按規(guī)定的規(guī)矩調整另一股鋼軌位置。不得用軌釘擠軌的方法調整軌距。4頂入的道釘彎曲或斷頭者,應拔出整直或更換重訂。重訂時,應用經(jīng)防腐處理的木楔插入孔內再打入道釘。7.2.9木枕K型分開式扣件安裝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螺紋道釘應旋入木枕,不得硬性擊入。2根據(jù)接頭位置調整枕木,先用接頭墊板及接頭扣件。在鋼橋上使用時,宜在鋪軌后安裝護木。7.2.10軌排組裝完畢,質量應經(jīng)檢查,并做檢驗標識。軌排經(jīng)檢驗合格后,應按軌排鋪設計劃表用彩色醒目的油漆編號存放或直接按鋪設順序編組裝車,運往工地。7.2.11軌排裝車不得超載超限,上下層對正,一端對齊,并捆綁加固。同組軌排兩平車間車鉤應安裝緩沖停止器。7.3鋪軌7.3.1鋪軌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各級線路均應鋪設設計規(guī)定類型的鋼軌。特殊情況下,需要鋪設與設計不同類型的鋼軌時,按變更設計辦理。2當鋪設不同類型的鋼軌時,應集中成段鋪設。同類型鋼軌成段鋪設的長度:正線不得小于1km,站線同一股道應鋪設同一類型的鋼軌,困難條件下,除使用鐵鞋制動地段的調車線外可鋪設不同類型的鋼軌。兩連接鋼軌的軌型差不得大于一個等級,并應采用異型軌連接。3非標準長度鋼軌應以同一長度集中鋪設。成段長度:正線軌道不得小于500m,站線同一股道可集中鋪設兩種不同長度的鋼軌。采用非標準鋼軌的長度:正線軌道,鋪設12.5m鋼軌地段不得小于11m,鋪設25m鋼軌地段,當軌型為43kg/m及以上時,不得小于21m;到發(fā)線上不得小于10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小于8m。曲線軌道不宜鋪設非標準長度鋼軌。7.3.2軌道應采用相對式接頭。直線地段同一軌排宜選用長度偏差相同的鋼軌配對使用,相差量不宜大于3mm。并應左右及時調整,累計差不得大于15mm。曲線內股總縮短量按本技術指南附錄E的有關公式計算確定。曲線外股用標準長度鋼軌,內股接頭位置超限時,用廠制縮短軌調整。兩股鋼軌接頭位置相錯量應符合一下規(guī)定:1正線和到發(fā)線上,直線地段不應大于40mm,曲線地段不應大于40mm加采用縮短軌縮短量的一半。2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上,直線地段不應大于60mm,曲線地段不應大于60mm加采用縮短軌縮短量的一半。3不得用調整軌縫的辦法消除接頭相錯量。4曲線上鋪設再用軌或非標準鋼軌時,兩相對接頭的相錯量:正線和到發(fā)線不得大于120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140mm。7.3.3在信號機處的兩鋼軌絕緣接頭應為相對式,軌縫不得小于6mm。位置應符合設計及以下規(guī)定:1出站(包括出站兼調車)信號機處絕緣接頭可設在信號機前方1m至后方6.5m范圍內。2調車信號機處絕緣接頭可設在信號機前方1m至后方1m范圍內。3安裝在警沖標內方的鋼軌絕緣接頭除渡線外,應安裝在距警沖標計算位置不小于3.5m、距警沖標實際位置不大于4m的范圍內;4絕緣接頭處不得設為異型接頭。7.3.4下列地段可采用相錯式接頭:1鋪設25m軌半徑小于250m和鋪設12.5m軌半徑小于200m的曲線地段;2采用再用軌或非標準長度鋼軌,配置相對式接頭有困難的地段;3兩相錯式接頭的曲線間長度小于300m的夾直線地段。4采用相錯式接頭的軌道,兩接頭相錯量不應小于3m,但軌道電路的兩絕緣接頭相錯量不得大于2.5m。7.3.5下列位置不得有鋼軌接頭:1明橋面小橋的全長范圍內;2鋼梁端部、拱橋溫度伸縮縫和拱頂?shù)忍幥昂蟾?m范圍內;3鋼梁的橫梁頂上;4設有溫度調節(jié)器的鋼梁的溫度跨度范圍內;5道口范圍內。7.3.6若鋼軌接頭落入7.3.5條所列的位置,當鋪設25m鋼軌時,應用2根12.5m鋼軌調整接頭位置,當鋪設12.5m鋼軌時,應用25m鋼軌調整;困難條件下在第1款~第4款的情況時,也可擠嚴軌縫后將接頭凍結或焊接,超過25m的道口無法調整時,可將相連的兩鋼軌焊接。7.3.7需要調整鋼軌接頭位置或合龍口時,可插入個別短軌。調整橋上鋼軌接頭位置時,短軌應鋪在離橋臺尾10m外。個別插入的短軌長度,正線軌道不得小于6m,站線軌道不得小于4.5m。除兩相鄰岔間外,不得插入兩對以上的短軌。7.3.8采用相對式接頭軌道的配軌計劃,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按以下辦法將線路長度換算成鋪軌長度:1)直線地段鋪軌長度增長量,根據(jù)線路各坡段的坡度分段按表7.3.8—1折算。表7.3.8—1直線段鋪軌長度增長量線路坡度(‰)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增長量(mm/km)81832507298128162200242288338392450注:中間值可用內插法查算。2)曲線段配軌以外股為依據(jù)。鋪軌長度除按表7.3.8—1這算外,尚應加外股比線路中線的增長量,其增長量按式(7.3.8)計算:(7.3.8)式中:——平坡段曲線外股比線路中線的增長量(m);——兩股鋼軌的中心距,采用1.5m;——圓曲線長度(m);——緩和曲線長度(m);——圓曲線半徑(m)。2配軌時,應以鋪軌長度為依據(jù),按鋼軌長度和預留軌縫連續(xù)計算各軌排位置。直線段終端應確定曲線始點前(或后)的鋼軌接頭到曲線始點的距離;曲線段終端應確定曲線終點前(或后)的鋼軌接頭到曲線終點的距離。3曲線內股縮短軌應按本技術指南附錄E布置。采用標準長度鋼軌軌道的曲線內股,應按表7.3.8—2之規(guī)定選用廠制縮短軌。表7.3.8—2縮短軌使用范圍曲線半徑(m)縮短軌的縮短量(mm)25m鋼軌12.5m鋼軌5000~1000408040—800~500801604080450~250160—80120200——160—注:每處曲線應選用同一種表列縮短量較小的縮短軌。4當需要調整接頭位置時,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7.3.6和第7.3.7條的規(guī)定。7.3.9鋼軌連接時,預留軌縫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在最佳鋪軌軌溫范圍內鋪軌時,預留軌縫(凍結接頭除外)應按下式計算確定:式中:——鋪軌時預留軌縫(mm),如計算結果得負值,按零計(可直接差用本技術指南附錄F這種的表F.0.1);——隨鋪軌進程測定的鋼軌溫度(℃);——鋼軌長度(m);——鋼軌接頭阻力和道床縱向阻力限制鋼軌自由脹縮的數(shù)值(mm);長度等于和小于15m,C值取2mm,鋼軌長度大于15m,C值取4mm,但歷史最高、最低軌溫差大于85℃地區(qū),鋪設鋼軌長度大于20m的軌道,C值應采用6mm。且C值應滿足下式:實際預留軌縫,應根據(jù)鋪軌時軌排對中的偏移程度和平順度狀態(tài),按式(7.3.9—1)的計算值略予加大,但加大值不宜大于2mm。新鋪的軌道,其預留軌縫的長度宜當日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的總偏差量計入工程日志,待再次鋪軌時加以調整消除。鋼軌絕緣接頭在最高軌溫時軌縫不得小于6mm。2選定鋼軌軌溫及其相應的處理辦法,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鋼軌軌溫t在式(7.3.9—2)范圍時,為最佳鋪軌軌溫,一般情況下,應安排在此條件下鋪軌。鋪軌時,應按本技術指南第7.3.9條第1款規(guī)定預留軌縫。(7.3.9—2)2)鋼軌軌溫t在式(7.3.9—3)范圍時,為最高允許鋪設軌溫。鋪軌時不留軌縫。如在升溫階段,應立即按規(guī)定上緊接頭螺栓,并宜在鋼軌溫度t回落到式(7.3.9—2)范圍時,即按上款辦法調整軌縫,重新鎖定。困難條件下,鋪軌后也可以不再調整軌縫,但鋪軌溫度t應隨鋪軌進程及時記錄,列入竣工資料。(7.3.9—3)3)鋼軌溫度t大于式(7.3.9—4),或小于式(7.3.9—5)時不得安排鋪軌作業(yè)。如在此條件下鋪軌,應在鋼軌溫度t進入式(7.3.9—2)范圍時,按本技術指南第7.3.9條第2款規(guī)定預留軌縫,重新鎖定軌道。(7.3.9—4)(7.3.9—5)7.3.10軌縫質量檢驗,應以軌縫檢算值為準。軌縫檢算值分別不同情況,按以下規(guī)定計算確定:1按本技術指南第7.3.9條第2款規(guī)定鋪設或調整軌縫的軌道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升溫階段軌縫檢算值按下式計算(可直接查用本技術指南附錄F中的表F.0.2—1):(7.3.10—1)式中——升溫階段軌溫檢算值(mm)。如大于的計算值,應采用該計算值為檢算值。其中為當年最低軌溫(℃)。——升溫階段檢查軌縫時,當時曾出現(xiàn)過的最高軌溫(℃)。2)降溫階段軌縫檢算值按下式計算(可直接查用本技術指南附錄F中的表F.0.2—2):(7.3.10—2)式中——降溫階段軌溫檢算值(mm)。如小于的計算值,應采用該計算值為檢算值。其中為當年最高軌溫(℃)?!禍仉A段檢查軌縫時,當時曾出現(xiàn)過的最低軌溫(℃)。2按本技術指南第7.3.8條第2款規(guī)定鋪設,以后未做軌縫調整的軌道,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升溫階段軌縫檢算值按下式計算(可直接查用本技術指南附錄F中的表F.0.2—3):(7.3.10—3)2)降溫階段軌縫檢算值按下式計算(可直接查用本技術指南附錄F中的表F.0.2—4):(7.3.10—4)按式(7.3.10—3)和(7.3.10—4)的計算結果,如大于的計算值或小于的計算值時,應采用改計算值為檢算值。3在鋪軌后,當軌溫為超過時,軌縫檢算值應保持鋪軌時預留的值不變。4竣工工程軌縫質量宜成段檢查,成段長度不宜大于1km。檢查結果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檢查段內實際軌縫的平均值,按軌縫檢算值為標準允許偏差為±2mm。;2)軌溫小于當?shù)貧v史最高氣溫時,不得有連續(xù)3個及以上的瞎縫。3)不得出現(xiàn)最大結構軌縫(檢查時,檢算值等于最大構造軌縫除外)。7.3.11鋼軌接頭連接應遵守以下規(guī)定:1軌縫按規(guī)定尺寸用軌隙片預留。2魚尾螺栓應涂有有效期不少于2年的油脂,墊圈開口朝下。接頭螺栓扭矩按表7.3.11確定。表7.3.11有縫線路接頭螺栓扭矩標準項目單位25m鋼軌12.5m鋼軌最高、最低軌溫差>85℃最高、最低軌溫差≤85℃C值mm642鋼軌kg/m60以上504360以上435043螺栓等級級10.910.98.810.98.88.88.88.8扭矩N·m700600600500400400400400注:1C值為接頭阻力及道床阻力限制鋼軌自由伸縮的值。

2高強度絕緣接頭螺栓扭矩不應小于700N·m3新線鋪軌完畢第一趟列車通過后按規(guī)定扭矩復擰一次接頭螺栓,三天內每天復擰一次。各鋼軌接頭螺栓的擰緊度應相等。初冬和入夏時,各螺栓扭矩應按表7.3.11的要求再進行復擰。4鋼軌接頭處的軌面高差和軌距錯牙:正線和到發(fā)線軌道不得大于1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2mm。7.3.12軌排鋪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鋪軌列車在僅作重點整道地段的運行速度不得大于15km/h,已作第一次鋪砟整道地段不得大于30km/h,二次鋪砟整道后,列車速度不宜大于40km/h。2鋪軌列車在工地作業(yè)時的移動速度不得大于5km/h。3用龍門吊倒裝軌排和軌排拖拉作業(yè)時,宜在直線或曲線半徑較大地段進行,線路應平順。倒裝軌排時,應平穩(wěn)起落,并有專人指揮,軌排就位后,應即鎖定制動。拖拉軌排時,應有專人引導滑行軌鐵靴進入滾筒,應啟動平穩(wěn),速度均勻。4機車推進軌排與鋪軌機或倒裝龍門架對位時,應在距鋪軌機或龍門架10m處停車,待聯(lián)系好后方可對位。5鋪軌機前輪不得超越已鋪軌排前端得第三根軌枕。在下坡地段鋪軌時,應有防溜措施。6軌排下落應對準中線就位。與已鋪軌排連接后,新鋪軌排應即對中撥正,偏離中線不宜大于50mm?;炷翆捳砥x中線允許偏差不宜大于10mm,并不得采用接頭處墊砟和撥移對中的辦法。兩軌排間應使用軌縫控制裝置控制軌縫,經(jīng)檢查中線無誤后,繼續(xù)鋪設下節(jié)軌排。接頭螺栓應隨后及時補充,并按規(guī)定扭矩上緊。7鋪軌過程,應檢查軌排的鋪設里程與計劃是否相符。如果誤差積累或差錯可能影響前方曲線軌排布置或鋼軌接頭可能進入本技術指南第7.3.5條規(guī)定的禁止進入的地點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8實際鋪設的到達里程,及時報告鋪軌基地。7.3.13人工鋪軌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鋼軌應按鋪設順序成對裝車,同一軌排的2根鋼軌,硬裝在平車中線兩側的對稱位置??s短軌應裝在鋪設位置的同側。2倒運軌料的小平車,應有制動裝置及2個以上的制輪器。小平車推行速度不得大于5km/h,并不得在大于6‰的下坡道上使用。3采用小平車送料時,各接頭可先上不少于2個螺栓。在直線上至少每隔6m,曲線上至少每隔3m4工程列車送料時,鋼軌接頭螺栓和軌枕扣件應補足上好,并拆除軌隙片。軌道方向應直線順直,曲線圓順,中線對正。軌距應符合規(guī)定。7.4鋪砟整道7.4.1大型養(yǎng)路機械作業(yè)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9節(jié)規(guī)定。7.4.2無砟軌道整道后靜態(tài)幾何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7.3條規(guī)定。7.4.3道砟等級及設計斷面尺寸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道砟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鐵路碎石道砟》(TB/T2140)規(guī)定。7.4.4線路整道后,道床橫向阻力不小于6.5kn/枕,支撐剛度不小于60kn/mm。7.4.5鋪砟整道作業(yè)時,道砟應散布均勻,軌道應逐步整正,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鋪軌后應隨即重點整道,保障鋪軌列車能按15km/h的速度安全運行。作業(yè)重點為:方正軌枕,補充并緊固配件和扣件,撥順軌道方向,串實承軌槽處的枕下道砟,消滅反超高和扭曲。2每次鋪砟整道,應先補充枕盒內部分道砟,然后起道、方枕、串砟、搗固道床,撥正軌道方向,回填清理道砟,穩(wěn)定軌道。3鋪軌后第一次鋪砟整道與鋪軌間隔不宜大于兩個區(qū)間,鋪砟厚度不宜大于100mm,經(jīng)整道后的軌道,應保障鋪軌列車能按30km/h速度安全運行。4采用人工或小型機具進行第二次鋪砟作業(yè)時,應在第一次鋪砟整道并通過5對以上列車后進行。整道時應以高程控制樁為準。軌向:直線用10m弦量的最大矢度和曲線用20m弦量的設計正矢與計算正矢差不得大于8mm。軌面水平和延長6.25m范圍內的扭曲不得大于8mm。軌距允許偏差為mm。5軌道各主要尺寸,應在第二次鋪砟整道后,逐步整正至本指南第7.4.7條規(guī)定的驗收要求。工程列車速度可相應逐步提高。6臨時道床面高差,應以不大于5‰的坡度順接。7混凝土枕應在鋼軌兩側各450mm范圍內均勻搗固。木枕應在鋼軌兩側各400mm范圍搗固道床,鋼軌下應加強搗固。鋼軌接頭處和曲線外股,應在上述規(guī)定的范圍加強搗固道床。8起道應先校正一股軌面高程(曲線應先校正內股軌面)據(jù)此調整另股軌面高程,左右均與進行。每次起道高度不宜大于100mm。7.4.6鋪設長度大于20m的鋼軌的軌道,在高于最高允許鋪軌軌溫時,不宜安排影響軌道穩(wěn)定的線路作業(yè)。7.4.7交工前,應按驗收要求進行一次全面整道作業(yè)。全面整道作業(y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軌溫范圍內時,拉軌調勻軌縫,同時方正鋼軌接頭。軌縫尺寸應符合技術指南第7.3.9條的規(guī)定。左、右股鋼軌接頭相錯量應符合技術指南第。7.3.2條~7.3.4條規(guī)定。成段調整軌縫時,事先應經(jīng)調查計算,確定每根鋼軌的串動方向和串動量。方向鋼軌接頭應兼顧前后軌縫尺寸符合規(guī)定要求。2撥正軌道和改造作業(y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軌道中心線與線路中線應一致,允許偏差為±50mm,寬枕±10mm。相鄰軌道中心線間距的允許偏差:正線與站線、站線與站線為±20mm。區(qū)間線在鋼梁上為±10mm,在鋼筋混凝土梁上和隧道內為20mm;當區(qū)間線間距設計為4m,倒裝線線間距設計為3.6m時,不得有負偏差。2)軌道方向直線應遠視順直,用10m弦量的最大矢度:正線和到發(fā)線不得大于4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5mm。曲線起訖點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曲線應順圓。半徑小于等于250m的曲線軌道,宜用10m弦量測定正矢,正矢差不得大于表7.4.7—2的規(guī)定。曲線頭尾不得有反彎或“鵝頭”。表7.4.7—1曲線20m弦正矢允許偏差(mm)曲線半徑

(m)緩和曲線實測正矢與

計算正矢差圓曲線正矢連續(xù)差圓曲線正矢

最大最小差正線、

到發(fā)線其他站線、

次要站線正線、

到發(fā)線其他站線、

次要站線正線、

到發(fā)線其他站線、

次要站線>6503468912650~451458101215450~3515610121518350~2516712141821≤25081624表7.4.7—2曲線10m弦正矢允許偏差(mm)曲線半徑(m)緩和曲線實測正矢與

計算正矢差圓曲線正矢連續(xù)差圓曲線正矢

最大最小差250~1514812≤150510153)軌距允許偏差:mm。加寬遞減率,正線到發(fā)線不應大于1‰,其他站線不應大于2‰。4)接頭處錯牙、錯臺不得大于1mm,接頭相錯量直線不得大于40mm,曲線不得大于40mm加縮短軌縮短量的一半。3起道作業(y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按高程樁起道至設計高程。軌面高程按設計要求(含路基下沉預加沉落量)的允許偏差:在路基上為mm,在建筑物上為±10mm,緊靠站臺的軌道為+50mm,不得有負偏差。2)直線兩股鋼軌面應保持水平。正線曲線外軌超高應按設計設置,并在緩和曲線全長順接,未設緩和曲線地段,應在兩端直線上順接,超高順坡率不得小于2‰。站線連接曲線最大超高為15mm,但位于曲線車站到發(fā)線的連接曲線及曲線地段的最大超高為25mm。超高應在直線上按不大于2‰的坡度順接。軌面水平和在延長6.25m范圍內的扭曲,正線、到發(fā)線不得大于4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5mm。3)在一股鋼軌上,軌面應目視平順。用10m弦量的最大矢度:正線和到發(fā)線不得大于4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5mm。4)軌面縱向坡度與設計的縱坡相符,但在路堤預加沉落量未完全沉落地段,因預加沉落量引起的高差由起訖點向兩端順坡,順坡率不小于2‰。5)軌枕就位,扣件按規(guī)定上緊搗固道床,整治空吊板,要求鋼軌接頭處無空吊板,其他部位無連續(xù)空吊板??盏醢迓收€和到發(fā)線不得大于8%,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不得大于12%。6)清理路肩道砟,整理道床邊坡,使道床斷面與設計相符。4未經(jīng)大型養(yǎng)路機械整道作業(yè)的線路應經(jīng)列車或單機壓道。正線壓道次數(shù)不得少于50次,站線壓道次數(shù)不得少于30次。按工程列車通過的次數(shù)計算時,通過總量不少于7萬t。壓道后的軌道應無明顯變形。7.4.8道床厚度允許偏差為±50mm,頂寬允許偏差為0~+50mm。7.5.9軌道工程完工后,應進行動態(tài)質量檢查。軌道動態(tài)檢查項目及軌道不平順管理值應按鐵道部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8混凝土寬枕軌道8.0.1組裝軌排或人工鋪軌時,同一軌排宜選用相同厚度的混凝土寬枕。8.0.2混凝土寬枕間距、偏斜允許偏差為±20mm。8.0.3混凝土寬枕應用機械吊裝。鋪設軌排時,應嚴格掌握中線,偏差不得大于10mm,確認無誤后方可落地就位。散鋪混凝土寬枕時,應正確對中、垂直中線、間距正確。鋼軌接頭處應處于枕孔中間。8.0.4鋪軌后,應及時整正軌道方向,方正軌枕、擰緊扣件、整治空吊板。8.0.5整治空吊板和平整軌面,初期應先墊砂起道,使道床飽滿密實,防止寬枕串動;軌道基本穩(wěn)定后,可采用墊砂和枕上調高墊板形結合整平軌面。整治較大坑洼,以墊砂為主;找平小坑和墊砂不足時,可在軌下一調高墊板調平。竣工驗收時,調高墊板總厚度不得大于6mm。8.0.6墊砂起道,宜采用特制的寬枕世道養(yǎng)護平車。用起道機起道時,枕端一次起道量,單股起道不得大于80mm,雙股起高不得大于60mm。8.0.7墊砂作業(y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墊砂用小碎石,材質應符合現(xiàn)行《鐵路碎石道砟》(TB/T2140)中的一級碎石道砟標準;2撒砂應均勻;3一次起道后,應待道床穩(wěn)定后,再進行下次起道作業(yè)。8.0.8兩次墊砂起道的間隔時間,不宜少于7d。墊砂整道作業(yè)完成,軌道穩(wěn)定后,應及時將道床面按設計封填。9鋪設道岔及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9.1一般規(guī)定9.1.1道岔鋪設前,道砟攤鋪應平整,底砟應碾壓密實。9.1.2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12號及以上可動心軌轍叉道岔應在工廠內試組裝并驗收。出廠時,制造廠應對產(chǎn)品零部件依據(jù)相關條件進行檢驗,并提供產(chǎn)品合格證、鋪設圖和發(fā)貨明細表。9.1.3道岔位置應按設計鋪設。困難條件下,可在不影響股道有效長度和不變更其他運營設備條件下,將道岔位置前后移動不大于0.5m。9.1.4道岔因鋼軌焊接方式、絕緣接頭位置等影響道岔內配軌長度時,采購前應予明確。9.1.5木岔枕應端頭捆扎后使用并在直股外側取齊。9.1.6與正線連接的道岔前后各50根、與站線連接的道岔前后各15根(含岔后長岔枕)軌枕的類型應與岔枕類型相同,每千米鋪設根數(shù)應與連接線路標準一致。鋪設無縫線路時,道岔直股前后線路過渡枕的型號、根數(shù)及間距,應符合鋪設圖的規(guī)定。9.1.7道岔軌面高程應與連接的主要線一致,與另一線的軌面高差,宜自道岔后普通枕起向站內順接。順接坡度不應大于該線最大設計坡度,與相鄰坡段的坡度差不應大于4‰,超過時應設豎曲線。伸入到發(fā)線有效長范圍的坡度不應大于1.5‰。9.1.8更換道岔時應同時更換前后引軌。再用道岔前后應鋪設于道岔磨耗程度相近的鋼軌,否則在接頭1m范圍內應打磨接頭處軌面高差及軌距線錯牙。9.1.9交叉渡線鋪設時,四組單開道岔與主要連接線應在一個平面上,次要連接線上的道岔與前后連接線軌面高差,按規(guī)定順坡,并兼顧相鄰道岔。9.1.10可動心軌轍叉道岔起道作業(yè)時,二股道應同時起平,保證可動心軌轍叉在一個平面上,做好道岔前后順坡。9.1.11可動心軌轍叉道岔改道作業(yè)時,應采用調整不同號碼軌排擋塊調整軌距,調整量不足時可加墊片調整,但厚度不得超過2mm,不得用改螺紋道釘?shù)姆椒?。?.2鋪設無縫道岔9.2.1道岔鋪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尖軌(或可動心軌轍叉)扳動靈活,無損傷。尖軌頂寬50mm以上斷面處,不低于基本軌頂面2mm。2在靜止狀態(tài)下,尖軌尖端(或可動心軌轍叉)應與基本軌密切,間隙小于0.2mm,其他地段小于1mm。3查照間隔(轍叉心作用邊至護軌頭部外側的距離)不得小于1391mm。4軌枕扣件安裝不良率不大于6%。5道岔緊固螺栓扭矩應為100-120N.m;Ⅱ型彈條扣件螺栓扭矩應為100-140N.m;螺栓、絲扣均應涂有效期不少于2年的油脂。9.2.2道岔鋪設允許偏差應符合表9.2.2規(guī)定表9.2.2道岔鋪設允許偏差(mm)序號項目檢驗允許偏差160km/h<v≤200km/hv≤160km/h1道岔方向直線(10m弦量)34導曲線支距±2±22軌距尖軌尖端±1±1尖軌跟端±1±1其他部位±2+3

-23尖軌尖端至第一牽引點與基本軌密貼縫隙≤0.2縫隙≤0.24尖軌其余部分與基本軌密貼縫隙≤1縫隙≤15心軌尖端460mm范圍內與翼軌密貼縫隙≤0.5縫隙≤0.56心軌其余部分與翼軌密貼縫隙≤1縫隙≤17頂鐵與尖軌或可動心軌軌腰的間隙≤0.5≤0.58尖軌跟端非工作邊與基本軌工作邊開口距離±1±19尖趾距離+10+1010可動心軌轍叉咽喉寬±3±311護軌輪緣槽寬度+1

-0.5+1

-0.512動程(尖軌、可動心軌)±3±313道岔頭、尾接頭相錯量≤15≤1514岔枕間距、偏斜±10±2015尖軌尖端相錯量≤10≤10注:尖趾距離為可動心軌轍叉的長心軌實際尖端至翼軌趾端得距離9.2.3道岔鋼軌焊接前型式試驗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1.3條規(guī)定。9.2.4道岔焊頭均應進行探傷檢查并標記編號,填寫記錄。9.2.5道岔鋼軌焊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道岔焊接應首先焊接岔內各個接頭,然后再與岔外的鋼軌焊接。道岔內鋼軌焊接順序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2道岔施行鎖定焊時,應使限位器子母塊居中,兩側間隙允許偏差為1mm。3道岔內鋼軌焊接、道岔與兩端無縫線路焊接均應在道床達到初期穩(wěn)定狀態(tài),軌面高程、軌向和水平已基本達到設計標準時,方可施焊。4道岔內鎖定焊及與無縫線路鎖定焊聯(lián)接時,必須在設計鎖定軌溫范圍內進行。5道岔內鋼軌焊接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6.5.2條規(guī)定。9.3鋪設有縫道岔9.3.1道岔鋪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尖軌尖端(或可動心軌轍叉)扳動靈活無損傷。尖軌頂寬50mm以上斷面處,不低于基本軌頂面2mm。2在靜止狀態(tài)下,尖軌尖端(或可動心軌轍叉)應與基本軌密切,間隙小于0.2mm,其他地段小于1mm。3查照間隔(轍叉心作用邊至護軌頭部外側的距離)不得小于1391mm。護背距離(翼軌作用邊至護軌頭部外側的距離)不得大于1348mm。4道釘浮離或軌枕扣件安裝不良率正線、到發(fā)線不大于8%,其他站線不大于10%。5正線鋪設木岔枕的道岔,尖軌尖端前后5m范圍內的道床砟肩及邊坡應夯拍密實或加寬道床200mm。9.3.2道岔鋪設允許偏差應符合表9.3.2規(guī)定:表9.3.2道岔鋪設允許偏差序號檢驗項目單位允許偏差正線到發(fā)線其他站線1道岔方向直線(10m弦量)mm46導曲線支距mm±22軌距尖軌尖端mm±1其他部位mm+3

-23軌距加寬及遞減尖軌尖端至基本軌接頭‰按設計圖尖軌跟端(直向)向轍岔方向遞減距離m按設計圖導曲線向前向后遞減距離直尖軌m按設計圖曲尖軌按設計圖4尖軌非工作邊輪緣槽最小寬度mm-25尖軌跟端非工作邊與基本軌工作邊開口距離mm±16輪緣槽寬度mm+3

-17動程(尖軌、可動心軌)mm+10

08接頭錯牙、錯臺mm≤1≤2頭、尾接頭相錯量mm≤15≤20軌縫實測平局值與設計值差mm±29岔枕間距、偏斜mm±2010尖軌尖端相錯量mm≤109.3.3既有線預鋪道岔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核實道岔的型號、類型、開向、位置、軌道電路等有關技術條件。2更換道岔宜采用整體組裝、撥移就位的施工方法。3道岔、岔枕及配件,均應在預鋪前核對。轍叉及連接鋼軌應逐根丈量、記錄,并進行標識。4預鋪道岔場地應距離適中、平坦、堅實,并避開難以拆除的障礙物。5預鋪好的道岔應經(jīng)過驗收合格后方準上道。6鋪設道岔應先直股后曲股,先轉轍器后轍叉。高低、方向用10m弦測量其矢度均不超過6mm。9.3.4既有線更換道岔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調查道岔道床厚度和潔度、路肩高度和寬度,提出道砟使用量,確保枕下道砟厚度不小于300mm。不足時應降低路基面,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路基面降低至設計枕底下不小于400mm。2)路基面降低后應作出路拱,設置排水坡。3)路基面降低后補墊不少于100mm的底砟和鋪墊不小于300mm的道砟。2道岔對位:優(yōu)先對位道岔縱向位置,連接道岔直股接頭后,根據(jù)道岔線間距撥正道岔方向,道岔前段基本軌接縫相錯量不得大于20mm;交叉渡線同向兩個單開道岔前端基本軌軌縫相錯不得大于30mm。3起道:按設計高程進行起道。4引軌應與道岔軌型一致。9.3.5道岔鋪設后,其岔后另一股連接線未鋪前,轍叉心后間隔鐵杵應加鋪一根臨時短軌,尖軌應釘固加鎖。新鋪道岔臨時使用時,應安裝轉轍設備,不得用撬棍扳道或用其他方法支頂尖軌。9.3.6當?shù)啦碥壭团c連接線路軌型不一致時,道岔前后應各鋪一節(jié)小不小于6.25m與道岔同型的鋼軌,在困難條件下,長度可以減到4.5m。兩前后道岔間距小于9m時,道岔軌型應一致或兩道岔直接用異型軌連接。設有軌道電路的道岔,兩不同軌型道岔間的距離,尚應滿足設置絕緣接頭的要求。9.3.7道岔緊固螺栓扭矩應為100~120N·m,扣件螺栓扭矩應符合設計本設計指南第7.2.7條規(guī)定,接頭螺栓扭矩符合本設計指南第7.3.11條規(guī)定。9.3.8混凝土岔枕螺旋道釘錨固抗拔力不得小于60kn,其位置、高度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7.2.7條第一款規(guī)定。9.3.9絕緣接頭軌縫不得小于6mm9.4鋪設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9.4.1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應在工廠內試組裝并驗收。9.4.2鋪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9.4.3可采用鋼軌臨時替代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預鋪軌排,并及時補充道砟、穩(wěn)定道床,再換鋪調節(jié)器。9.4.4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伸縮預留量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鋪設后,應立即在尖軌尖端的基本軌上做好觀測記錄,并記錄鋪設軌溫。9.4.5鋪設后應及時進行全面整修,軌距、方向的調整宜充分利用尼龍調整片。調整后應達到基本軌伸縮無障礙,尖軌鎖定不爬行。9.4.6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鋪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在尖軌的刨切范圍內應與基本軌密貼,尖軌尖端至其后400mm處,縫隙不得大于0.2mm,其余部分不得大于0.8mm;2墊板、軌撐及螺栓安裝齊全,螺母達到規(guī)定扭矩:尖軌軌撐扣件螺母扭矩應為120~150N·m,基本軌軌撐扣件螺母扭矩應為60~80N·m,鐵墊板塑料套管連接螺栓螺母扭矩應為300~320N·m。3伸縮調節(jié)器兩端、尖軌尖端、尖軌軌頭刨切起點處,軌距允許偏差均為±1mm。4基本軌、尖軌軌面應無碰傷、擦傷、掉塊、低陷、壓潰飛邊等缺陷。9.4.8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整道應符合以下標準:1軌向:單向調節(jié)器用12.5m弦、雙向調節(jié)器用25m弦測量,每隔1m檢查一處,尖軌尖端至尖軌頂寬5mm范圍內允許有4mm的空線,其余范圍允許有2mm的空線,不允許抗線。2軌面前后高低:用12.5m弦測量不得大于4mm;3左右股鋼軌水平差不得大于4mm;4在6.25m測量基線內,扭矩不得大于4mm。9.5再用道岔9.5.1使用再用道岔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尖軌的軌面寬50mm及以上斷面處,軌面應不低于基本軌軌面1mm;其他傷損不超過鋼軌輕傷標準。2基本軌垂直磨耗:用在正線上的道岔不得大于2mm,用在到發(fā)線上的道岔不得大于4mm;用在其他站線、次要站線上的道岔不得大于6mm,其他傷損度不超過鋼軌輕傷標準。3轍叉任何部位無裂紋。在轍叉心寬40mm斷面處的垂直磨耗:正線小于4mm,到發(fā)線小于6mm,其他站線、次要站線小于8mm。轍叉心軌、翼軌軌面剝落掉塊長度不得大于15mm,深度不得大于3mm。4各種零配件齊全,作用良好,銹蝕嚴重者應予更換。9.5.2道岔鋪設后,其各部位尺寸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10.3節(jié)相關規(guī)定。9.6道岔鋪砟整道9.6.1道岔鋪砟應符合本技術指南第4.2.1條、第4.3.1條和第4.3.5條有關規(guī)定。9.6.2道岔整道允許偏差應符合表9.6.2條規(guī)定。9.6.3整道后的道床應道床飽滿,搗固密實,頂寬允許偏差為0~+50mm,厚度允許偏差為±50mm。9.6.4道床整理允許偏差為:厚度±50mm,頂寬0~+50mm。表9.6.2道岔整道允許偏差(mm)序號檢驗項目無縫道岔有縫道岔160km/h<v≤200km/hv≤160km/h正線、到發(fā)線其他站線1軌面高程與設計高程差在有砟道床上±20+50

-30+50

-30在建筑物上±10±102水平≤3≤4≤4≤63高低(10m弦量)≤3≤4≤4≤64直股軌向(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