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案例及評析_第1頁
《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案例及評析_第2頁
《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案例及評析_第3頁
《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案例及評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案例及評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關系,在教學中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量關系。通過想幫助學生弄清,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頃數(shù)是原計劃造林公頃數(shù)的百分之幾。復習:一個鄉(xiāng)去年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師:這道題怎樣計算?生:1412=116.7%。師:原計劃造林多還是實際造林多?生:實際造林多。師:如果把這道題的問題改為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該怎樣解答呢?(學生思考)師:可以在紙上先畫出線段圖。教師邊說邊畫出草圖。師:如果你會計算就在草稿本上算出來。師:做完了,請你們交流一下。生:116.7%-1=16.7%師:你是怎么想的?生:實際造林是計劃的116.7%,而計劃造林是單位1的量,于是我想用實際造林是計劃造林的百分數(shù)減去計劃造林數(shù)就等于實際造林比原計劃造林多的百分數(shù)。師:很好。還有其它的解法嗎?生:(14-12)12=2120.167=16.7%師:你又是怎么想的?生: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其實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shù)占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師:他的意思你們懂了嗎?生:(齊說)懂了。師:你喜歡用哪方法一種?師:如果把問題改成計劃造林的公頃數(shù)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你們會解答嗎?案例評析: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后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并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yōu)秀篇目在班里朗讀或展出。這樣,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在解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先求出實際造林的公頃數(shù)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再把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shù)看作單位1(100%),那么,用實際造林的公頃數(shù)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減去100%,就是實際造林不原計劃多的。說明學生的解題思路比較廣泛的,通過這個學生的交流,又發(fā)展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把例3中的問題改成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讓學生獨立解答,以加強題目的變化,。由于題目的問題改了,題中的單位1變了,解答的方法也就不同了。通過本課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類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認識,弄清題里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還較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數(shù)學應用意識,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敖虝壬笨峙率鞘芯傩兆顬槭煜さ囊环N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yè)。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最初出現(xiàn)的“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睹献印分械摹跋壬螢槌龃搜砸玻俊?;《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梢姟跋壬敝夥钦嬲摹敖處煛敝?,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磥?,“先生”之本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于《禮記?曲禮》,有“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由此可知,這部分雖是難點,但如果方法得當,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的。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xiàn)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yè)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銳地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shù)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jù)、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