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_第1頁
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_第2頁
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_第3頁
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_第4頁
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公園類水體及駁岸設計,2015.07.23,公園水體外緣的相關安全使用規(guī)范 駁岸形式 水體設計形式,目錄,安全規(guī)范,1.公園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觀,應與該地段城市風貌相協(xié)調(diào),水體岸線總 長度大于公園周邊長度 2.創(chuàng)造地形應同時考慮園林景觀和地表水的排放,各類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1.1公園水體設計規(guī)范,3.水體的進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閘門的標高,應保證適宜的水位和泄洪、清淤的需要; 下游標高較高至使排水不暢時,應提出解決的措施; 非觀賞型水工設施應結(jié)合造景采取隱蔽措施。 4.硬底人工水體的近岸2.0m范圍內(nèi)的水深,不得大于0.7m,達不到此要求的應設防護欄。無護 欄的園橋、汀步附近2.0

2、m范圍以內(nèi)的水深不得大于0.5m。,1.1公園水體設計規(guī)范,駁岸 形式,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自然駁岸定義 通過使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結(jié)合,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wěn)定性和侵蝕,恢復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點的可滲透性的駁岸,同時實現(xiàn)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自然駁岸特點 1.緩解內(nèi)澇、補枯、調(diào)節(jié)水位 2.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 3.促進水陸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自然駁岸分類 1.1原始緩坡型自然駁岸 1.2砌塊型自然駁岸,1.1原始緩坡型自然駁岸 對于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慮保持自然狀態(tài),配合植物種植,達到穩(wěn)定河岸的目的。如種植柳樹、水楊、白楊、

3、揍樹以及蘆葦、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fā)達根系來穩(wěn)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我國傳統(tǒng)的治河六柳法即是這方面的總結(jié),1.1原始緩坡型自然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1.1原始緩坡型自然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1.2砌塊型自然駁岸 對于較陡的坡岸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沒有魚巢)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jié)合,固堤護岸,1.2砌塊型自然駁岸,目錄

4、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1.2砌塊型自然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城市河流建設或治理時,在考慮防洪、輸水、通航等基本功能的基 礎上,要充分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才能符合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要 求 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河岸最好不要設計成筆直直立型混凝土護 岸,適當運用塊石、鵝卵石、木樁等營造一個岸線曲折,岸坡起 伏的形態(tài)。在岸坡上給陸生植物以及在岸邊給水生植物的生長營 造適宜的場地,將多種植物交替配置,實現(xiàn)了生物的多樣性 在空間不允許,河岸不得不采用直立岸壁的情況下,要盡可能的為 植物的生存創(chuàng)造一點空間 不要忘了動物,盡可能為它們創(chuàng)

5、造一個安全的棲息地 水是孕育生命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像 尊重土地一樣去尊重水,尊重水中的生命,自然駁岸做法結(jié)論,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人工駁岸分類 2.1垂直駁岸 2.2緩坡駁岸 2.階梯駁岸 2.帶平臺的駁岸 2.緩坡、階梯復合駁岸,2.1垂直駁岸,2.2緩坡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2.3階梯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2.4帶平臺的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6、 4 案例分析,2.5緩坡、階梯復合駁岸,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駁岸設施分類 按照使用功能一般可以劃分為 3.1服務設施類(水景餐廳、咖啡廳、臨水賓館等) 3.2景觀小品設施類(觀景亭、碼頭、棧道、LOGO標志、景墻、花壇、垃圾箱、座椅等) 3.3基礎服務設施類(夜景照明系統(tǒng)、電控箱、音樂箱等),駁岸設施要點 1.注意設施與常水位、高水位、50年水位、100年水位的關系 2.規(guī)劃設計中重視對濱水地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重建,提倡底層架空式建筑 3.注意與周邊道路交通關系的組織,尤其是與停車場和人流活動方向的關系;注重與周邊公共活動空間、周邊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關系 4

7、.建筑形式與濱水岸線應協(xié)調(diào),提倡退臺式低層建筑,3.1服務設施類,3.1服務設施類 一般包括水景餐廳、咖啡廳、茶室、酒吧、臨水賓館等中小型服務設施 旅游觀光服務類設施宜設置在較為靜謐的空間,與戶外主人流活動空間有一定的隔絕 提倡底層架空式建筑,綠色生態(tài)建筑,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3.1服務設施類,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3.2景觀小品設施類,3.2景觀小品設施類 一般包括觀景亭、碼頭、棧道、LOGO標志、景墻、花壇、垃圾箱、座椅等小型設施,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3.2景觀小品設

8、施類,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3.3景觀小品設施類,3.3基礎服務設施類 一般包括夜景照明系統(tǒng)、電控箱、音樂箱、雨水井等小型設施,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案例一:蘇州金雞湖 業(yè)主: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委會 設計單位:EDAW,蘇州金雞湖,金雞湖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寶貴的風景資源,湖面約平方公里,環(huán)湖地區(qū)將開發(fā)成為現(xiàn)代風格的休閑娛樂空間 主要景點有城市廣場 、湖濱大道 、水巷鄰里 、望湖角 、金姬墩 、文化水廊、玲瓏灣、波心島,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標志性空間湖濱大道,目錄 1 自然駁岸 2

9、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濱水駁岸處理,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濱水空間處理,空間限定,濱水區(qū)開放空間,濱水區(qū)半私密空間,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景觀雕塑,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景觀橋梁,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植物配置,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案例二:紹興鏡湖國家濕地公園 業(yè)主:紹興鏡湖新區(qū)管委會 設計單位:EDAW,紹興鏡湖,生態(tài)棧道的設置是該方案駁岸設計的 最大亮點,紹興鏡湖國家城市濕地

10、公園位于紹興中心大城市三大組團(越城、柯橋、袍江)之間。園內(nèi)歷史文化遺存很多,216座橋梁形態(tài)各異,有省級文保單位避塘,山上植被豐富,棲息著成群白鷺,還有部分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著名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紹興鏡湖,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案例三:秦皇島湯河公園 業(yè)主:秦皇島市園林局 設計單位:北京土人景觀設計研究院,秦皇島市湯河公園位于中國著名濱海旅游城市秦皇島市區(qū)西部,坐落于湯河東岸,長約1公里,總面積約20公頃 方案整合了包括步道、座椅、環(huán)境解釋系統(tǒng)、鄉(xiāng)土植物展示、燈光等多種功能和設施,使

11、這一昔日令路人掩鼻繞道、有安全隱患、可達性極差的城郊荒地和垃圾場,變成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游憩地和生態(tài)綠廊,秦皇島湯河公園,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秦皇島湯河公園,目錄 1 自然駁岸 2 人工駁岸 3 駁岸設施 4 案例分析,秦皇島湯河公園,水景設計,關于水的認識,水是園林中一個永恒的主題。東方園林崇尚自然,水體往往是重要的設計要素之一。“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在中國古代基本形成了“無水不成園”的境況。如頤和園的昆明湖大水體,揚州瘦西湖的帶狀水體,拙政園中的大小不同且相連的水體,蘇州滄浪亭借用的水體等等。在國外的園林設計中也廣泛運用水體進行造景,尤其西方

12、園林體系中,規(guī)整式布局用呈筆直的水渠、水道、幾何形的水池、噴泉等進行造景。都說明水體是園林設計中一個重要的造景要素。,目錄,水景設計藝術(shù)原則 水體類型 常見的水體形式 水岸設計 常見分隔水面的形式 常用噴頭類型及噴水造型,得其性可塑性、倒影、水聲 仿其形大自然中豐富的水態(tài) 取其意闊遠、迷遠、幽遠,水景設計藝術(shù)原則,按水體的形式分 按水流的狀態(tài)分 按水體的使用功能分,自然式的水體 規(guī)則式的水體 混合式的水體,靜態(tài)水體 動態(tài)水體,觀賞的水體 開展水上活動的水體,水體類型,1、湖、池:自然式或規(guī)則式(形狀、水岸) 構(gòu)圖中心 面積不大時,宜以聚為主; 面積大時,常劃分為大小不同的水面 2、溪、澗:溪淺

13、而寬,澗深而窄; 溪澗平面設計應有合有分,有收有放,構(gòu)成大小 不同的水 面與寬窄各異的水流;垂直處理上,應隨地形變化,從高 到低,形成動水; 3、瀑布、跌水: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的動態(tài)水景觀; 瀑布形式有掛瀑、簾瀑、疊瀑和飛瀑; 落水口,指貯水池內(nèi)水流經(jīng)懸崖下落處。,常見的水體形式,池,溪澗,瀑布,水落石的形式和水流速度的設計決定瀑布的形式。 在處理和表現(xiàn)上要特別認真研究瀑布的落水邊沿,當邊沿變得粗糙而無規(guī)律時,阻礙了水流的連續(xù),便產(chǎn)生水花,瀑布便呈白色。如無障礙時,則形成水簾。 在瀑布的高低層添加一些障礙物或平面,這些障礙物好像瀑布中的逗號,是瀑布產(chǎn)生短暫的停留和間隔。,疊落,掛瀑,簾瀑,溢流及

14、泄流,4、井:因故事或水質(zhì)甘冽成景; 5、潭:深水坑,常與瀑布結(jié)合; 6、泉:人工泉、自然泉;冷泉、溫泉 噴泉、涌泉、間歇泉、旱噴泉、霧噴泉; 一般噴泉、音樂噴泉、時控噴泉、燈火噴泉 7、閘壩: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體的工程構(gòu)筑物,主要作用 是蓄水和 泄水;設置與水體的進出口;常與建筑、假山配合形成園 林景觀; 8、水渠:規(guī)則,長形,水位淺,趣味性的噴泉,霧噴,涌泉,水渠,自然式 平面上自然曲折,豎向上高低起伏變化的;有草坡漸入水體的,有山石間植物形成自然野趣的 規(guī)則式 多以石料、磚或混凝土砌筑而成的整形岸壁; 設計要點: 岸線設計要考慮岸線的形式,并結(jié)合建筑、植物、平臺、亭等豐富岸線內(nèi)容,避免岸

15、線的平直單調(diào),以 及岸線與水面的距離; 考慮常年平均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 岸邊的小路設計應與岸線忽近忽遠,忌相平行,形成重復的“岸線”,水岸設計,水岸,純草岸只適合于水位較穩(wěn)定的水體,如池塘、溝渠。 在草岸易坍塌地方用巖石加固。比純草岸更富野趣,適用于池岸和溪岸。,水岸,緩坡池壁水池,常見的水體駁岸形式,假山石駁岸,水岸,島:作為景點,隔景或障景,劃分水域、增加層次;還可作 為觀景點,增添情趣; 主要類型有: 山島:突出水面的土山島或土石島;高度受底面積,土壤性質(zhì)的限制; 平島:坡度平坦,岸線平緩漸進水面;親水性強; 半島:一面連接陸地,三面臨水;主要作為眺望水面景觀的觀景點; 島群:成

16、群布置的分散的群島或緊靠在一起的當中有水的池島; 礁:水中散置的點石,或以玲瓏奇巧的石作孤賞的小石島;,常見分隔水面形式,堤:將大水面分隔成大小、景色不同的水面,同時可作通道; 類型:直堤,曲堤; 設計要點: 堤身不宜過高,以滿足親水需求; 設計上堤不宜過長,且為船的通行常設有拱橋 植樹,增加在堤上觀景的層次,堤上路旁綠地上設亭,廊,花 架,凳等休息設施; 橋:分隔與聯(lián)系彼此兩岸; 類型:直橋、曲橋、拱橋、橋廊等 宜設在淺水區(qū)及水面較窄處;,常見分隔水面形式,堤,噴頭的類型,設計者需要充分了解噴水式樣、水量及噴水高度,決定噴水頭類別與配置方式、噴水時間的精密控制以及彩色照明的配合等,單射流噴頭 蒲公英形噴頭 環(huán)形噴頭 扇形噴頭 涌泉噴頭 水膜噴頭 噴霧噴頭 旋轉(zhuǎn)噴頭 組合式噴頭,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