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02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_第1頁
- 2018-04-02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_第2頁
- 2018-04-02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_第3頁
- 2018-04-02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_第4頁
- 2018-04-02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提供的爬取軟件來源于:52夜泉 免費下載使用 括出歷史艾森曼前言原創(chuàng) 星叢共通體 院外 院外 微信號 功能介紹 批判者與建造者的聯(lián)合2018-04-02阿朗諾夫設計及藝術中心艾森曼1988編者按本文來自艾森曼為安東尼維德勒 (Anthony Vidler) 2008年出版的著作所做的前言。無論是這本著作的名字,Histories of the Immediate Present,還是這篇前言的標題,Bracketing History,都值得另作文章加以探討。讓我們先回到本次推送的前言,標題中的Bracket,這一概念自有其現(xiàn)象學方法上的來路,通??勺g成懸擱,艾森曼在這篇前言中

2、主要針對的是德里達在解構中對此概念的招法運用,所以譯者用了更為直白和形象的譯法“括出”。Bracketing,形式上看,像一次文字游戲,提示了對德里達的括出這一行動本身的再次括出。實質(zhì)上艾森曼正是由此形式之游戲引入了對這本書更深一層的導讀。在艾森曼看來,維德勒的重點并不限于一段學科史的敘述,而是更為主動地與來自學科外部的挑戰(zhàn)展開對話并作出回應。它采取的方式既非順時而動,也非守成保業(yè),而是所謂的矛傷還要矛來治,一一破局。針對德里達挑戰(zhàn)學科自律的邊界而提出的“括出”歷史,艾森曼指出如果“歷史”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已經(jīng)被括出的術語,那么括出這一動作本身,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另一種可能的進路,去抵達歷史和建筑

3、的學科邊界。這里的歷史絕不是線性的某一部歷史,而是直接到場的諸歷史。為了簡略地表明這一點,艾森曼在前言中拆解了形式自律一詞,分別就這兩個組成部分做了歷史化的檢討與區(qū)分,在形式與形式主義之間,在自律之于形式與自律之于學科之間。他提醒我們,正是形式的內(nèi)在價值,讓它在面向社會計劃的可操作性層面時仍存有不可化約的自律。不僅是形而上層面的,這種自律更是在具體的歷史化條件中形成的,對社會與形式之間關系的展現(xiàn)。這也是維德勒在開篇章節(jié)引入考夫曼的由來。艾森曼在前言的結尾處,希望能夠借助維德勒在全書結語中提出的后歷史理念框架,為批判的建筑學找到一條不止于解構的出路。院外還將陸續(xù)推送探討這一主題時所做的相關寫譯。

4、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括出歷史2008本文4000字以內(nèi)在建筑學所有的詞條中,形式主義無疑最容易遭到來自社會和政治的攻擊。就算換作繪畫與雕塑,情況也不會好到哪去。不少人認為建筑是某種社會計劃,富含著修辭的象征主義,所以現(xiàn)在還想要做個形式主義者,注定會被這些人當作討罵的靶子。然而最近我去一所著名的東海岸建筑學院當評審時,卻被震到了,一種新出現(xiàn)的形式主義大行其道,或許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更要命的變種。為什么要命?因為它拉著所謂新先鋒派的大旗作虎皮,卻只不過是技術決定論的形式主義。它脫胎于更高端的計算機建模技術,這種技術是由一種綜合算法生成的,而這種算法可以創(chuàng)制出一系列巨復雜又相容

5、的參數(shù)化過程,其結果充斥著變化多端、曲里拐彎的造型。講道理,這類作品所涉的范圍、花樣、能量,原本應該是相當令人振奮的,至少對我個人而言。因為在我的記憶里,那一直是保守主義思想的大本營,居然出現(xiàn)了這類“尖端”作品,還不止于此,整個過程中作者的匿名性,從某種程度上也與自律的理念很近了。但是恰恰相反,我尋思有些事兒壓根就錯了,對于今天的建筑學而言,從底子里就已經(jīng)出了問題。我看到的只是某種想要擺脫任何或狂熱或堅定的意識形態(tài)擔當?shù)淖月?。為了接下去的論證,我們不妨先下個判定,無須擔當?shù)淖月芍豢赡馨讶藗儙蚩斩吹男问街髁x,它的產(chǎn)物該怎樣解讀,該怎樣闡釋,完全由它自己來決定。即使無須意識形態(tài)擔當以及內(nèi)在決定的

6、意義,可以讓有些人把這種新的形式主義歸結到自律的理念,那也不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更成問題的學科自律,避而不談。正相反,在“直接到場的諸歷史”,這個倒置了時序的書名里,作者已為此埋下了伏筆。形式主義,它批判性的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今天已經(jīng)被掏空了。這個曾經(jīng)用來抵抗戰(zhàn)后現(xiàn)代主義的陣地,極簡主義雕塑也好、理性主義建筑也好,或者指示的、句法的、語言學的類比也好,能夠不斷重演或者說遞進更迭,是因為有各自的形式基礎,而這種形式基礎都是從那個不依賴于社會或功能的內(nèi)在生成體系中衍生出來的。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把形式與形式主義區(qū)分開來。前者,形式有內(nèi)在的價值,而后者,形式主義只是時下這些形體制作的空洞

7、托辭而已。內(nèi)在生成的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也只有成為整個批判體系中的一部分,才可以稱得上是自律,它既不依賴于社會或市場的力量,同時仍然具備對這些力量的批判性。正是關于自律的討論,尤其透過安東尼維德勒的文字,寫活了歷史學家,或許也可以說,作者本人已躍然紙上。盡管人們通常認為自律就是形式的,但是區(qū)分開兩種自律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今天,在學科自律與形式自律之間。只有明確了其中的差別,才有可能讓維德勒直面德里達對學科自律的可能性提出的質(zhì)疑,并在這本書中給出回應。 曼哈頓手稿屈米1981第一層的讀,也就是順著本書的章節(jié),從埃米爾考夫曼、科林羅、雷納班納姆,直到曼弗雷多塔夫里,一路看下來,維德勒所做的工作

8、就是回到上個世紀下半葉的前半段,對當時的建筑歷史寫作加以敘述而已。當然這些工作本身還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放在今天,人們?nèi)绱丝斓匕褮v史消耗殆盡,轉頭就忘的今天。然而這本書并不是為了向讀者指出,這些歷史學家之間還有著怎樣顯著的差異,重點在于,由他們之間的差異所引發(fā)的爭論,給出了不同的劃定方案,用來切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直到今天的建筑學科演化中的各個時段。但是建筑學中總有些離奇的重演和遞歸,舉個例子,形式主義,當年在俄國是由一群空想家弄出來的,而今天呢,可以讓位給專業(yè)級的渲染器去搞,所以說,由上述諸多劃定歷史的方案勾勒出來的不同時段,只能用來證明它們相互之間絕不可能是線性的。這個看法不僅從本書的標

9、題上,而且從本書所列出的知識譜系中也可以顯現(xiàn)出來。當然,從羅到班納姆,再到塔夫里,的確是順著這一譜系來的,但是把考夫曼當作這一譜系的發(fā)起者、來源和起點,著實有些奇怪。那么為什么這本書要把考夫曼,這位和另三位分屬不同知識世代的維也納學派歷史學家拿來當作開篇呢?只有再細讀一下考夫曼那一章,讀者或許才能明白,這一不同尋常的謀篇布局,其實并不一定像維德勒本人交待的那樣,只是源自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而是為了引向第二層的讀,也是更為重要的議程。有人會問,這難道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嗎?無關緊要,因為這并不妨礙我們帶著下面所說的思路,再去讀一下這本書。就在本書的標題中,維德勒隱含地帶出了自己的提問:如果正如雅克德里達

10、以及其他后結構主義者批判過的那樣,所謂的學科邊界只是由那些顯見的或大或小的人物與運動構成的,那么我們對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以及那些歷史學家,還能怎樣去解讀?去書寫?在關于考夫曼這一章的序言里,維徳勒算是部分地回答了“為什么是考夫曼?”以及“德里達之后還能怎么寫?”,或者換種說辭就是,如何從當前的時刻去看待先在的歷史時刻的遞歸?從這種意義上,維徳勒提出的“諸歷史”,即使還比較概略,終究還是回應了德里達對學科邊界的批判。按照德里達提出的看法,諸如建筑或歷史的學科邊界從根本上而言是政治性的,即使它有時候并不完全是虛設的,那也只能算是暫時圈定出來的,這就意味著,所謂的學科自律這一理念全系于虛設的邊界之上,而

11、從意義的偶然性來看,這一邊界是無法維持下去的。為了讓人們能夠注意到這種偶然性,德里達耍過不少花式招法,比如給既定的術語劃上刪除線,或者,在兩邊加上括號,換言之,這一術語對于讀者既不在又在場,同時又免得不在場和在場之間形成辯證的關系。這種不可判定性正是“括出”的本質(zhì)。就此我們可以認為維徳勒所做的,恰恰就是取用了德里達的括出歷史之道,進而提出所謂“直接到場”的也可以被看作是歷史上已發(fā)生過的。如果這里的“歷史”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已經(jīng)被括出的術語,那么括出這一動作本身,也可以為人們提供另一種可能的進路,去抵達歷史和建筑的學科邊界,最終用來括出任何自律的形式。所以維徳勒才會有意識地借道考夫曼,重新引出“自

12、律”這一問題,作為本書的主題。邵村理想城方案勒杜1804維德勒引用了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1960年的一段話,開啟了考夫曼的章節(jié)。在克萊門特看來,現(xiàn)代主義既可以有自我批判的能力,也可以有學科的形式主義:也就是所謂的“去批評用以批評的手段本身”,好像這樣就具備了某種建立內(nèi)在邊界的能力,讓批評家可以考察自己的批評,但是這個目標在隨后的年頭里看起來已經(jīng)行不通了。維德勒在第一段里就在內(nèi)在的批判與自律的理念之間創(chuàng)建了某種關聯(lián),他把自律描述成某種“內(nèi)在的開拓”,可以促使學科“特有的語言”發(fā)生變形的方式。對考夫曼而言,建筑的自律包含了在或大或小的尺度之間展開的形式位移。例如在表述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建筑的區(qū)別時,他

13、就強調(diào)了體量與風格這兩方面的形式。巴洛克建筑由部分到整體的層級秩序解體之后,便指向了實體與實體之間的自由組合,就象勒杜的邵村鹽場方案,盡管沒有按照部分到整體方式來組織,但仍然體現(xiàn)了某種形式自律。在考夫曼看來,這個方案中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相互脫離,是對巴洛克建筑的體量層級化與向心性的修正,而這種修正實際上一直延續(xù)到了勒柯布西耶的現(xiàn)代主義。在人們還普遍認為現(xiàn)代主義是一項社會計劃的時候,考夫曼所定義的自律就不是要與社會脫離,而是為了展現(xiàn)社會與形式之間的關系。現(xiàn)在有必要再轉回去,看一下考夫曼在維也納的前輩和導師,海因里希沃爾夫林,這樣我們還可以從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建筑的差異中,找出另一種區(qū)別,所謂形式自律

14、與學科自律之間的區(qū)別。在沃爾夫林看來,文藝復興的建筑才是自律的,因為它受到了內(nèi)在于自己學科的形式美的理念支配,這種自律并不是從特定風格展示出來的特征中推衍出來的,而是存在于它自身的正當性之中。反之,對沃爾夫林而言,巴洛克的建筑就不能被看作是自律的,因為它的形式并不全關注于內(nèi)在的審美,而是更多地受制于反宗教改革的政治因素。因此沃爾夫林顯然不同于考夫曼,他把自律徑直地放入了學科自律的視野之中。如果對自律的判斷標準正如沃爾夫林和考夫曼那樣各有不同,如果學科邊界正如德里達指出的那樣在很大程度上是虛設的,那么很顯然,我們就必須重新思考后68以及今天關于自律的概念。這就是維德勒想以本書激發(fā)的問題,他首先引

15、入了考夫曼以及自律的理念,又在結論中提出了后歷史(post history)的概念。并且借助這個概念,維德勒與德里達對學科自律極具挑戰(zhàn)性的批判展開了對話。后歷史的理念,按照維德勒自己確立的說辭,意味著任何學科都是有自身界限的,那么它同樣也適用于德里達對學科自律的解構。如果自律已經(jīng)被看作是建筑學仍能執(zhí)行批判計劃的基礎,也就是對其自身學科仍具有批判能力的計劃,那么“解構”只是將這一“批判計劃”維持在了形而上的領域,在那個意義上,它還不是自律。因此,維德勒在提出后歷史之時,也就是在括出德里達的批判,最終,也許可以為批判的建筑學找到一條不止于解構的出路。 文彼得艾森曼 譯PLUS責編星叢相關推送走向后現(xiàn)代思潮的利奧塔大敘事(元敘事)的終結,小敘事的興起,不僅成為利奧塔的學術標志,也成為許多學者公認的后現(xiàn)代定義。然而事實的本相究竟如何?這篇文章,將為我們澄清法國理論在北美理論市場上的又一起“代工”事件。與其說利奧塔定義了后現(xiàn)代,不如說北美學界一廂情愿定義的后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