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檢驗學術論文的內在質量?——“概念衡文法”初論_第1頁
怎樣檢驗學術論文的內在質量?——“概念衡文法”初論_第2頁
怎樣檢驗學術論文的內在質量?——“概念衡文法”初論_第3頁
怎樣檢驗學術論文的內在質量?——“概念衡文法”初論_第4頁
怎樣檢驗學術論文的內在質量?——“概念衡文法”初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蔣重躍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北京 100875),光明日報2015年8月9日第五版新聞,一、問題的提出:衡量論文學術質量究竟看什么?,(一)學術史(學術綜述) 例證:對李大釗未出席一大原因的再探討 (二)寫作編排規(guī)范 1.科技學術期刊編排規(guī)則 2.APA格式國際社會科學學術寫作規(guī)范手冊,(三)論證方法 1. 議論文的通行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例證法”(擺事實)、“引證法”(講道理)、“喻證法”(講道理)、“對比法”(講道理) (3)結構混亂-合理?論證無效-有力?,2. 學術論

2、文論證方法的最核心內容 (1) 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保R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徹底”:馬克思用的德文詞: radikal, 1350-1400, MELL rdclis: having roots;L rdc- (s, of radix) ROOT 1.of or going to the root or origin; fundamental. 2. Thoroughgoi

3、ng or extreme. “根本”: Wurzel, root. 事物的根本:材料-形式:概念;抓住概念=抓住事物的根本 (2) 抓住概念的活動=科學(學術)研究 (3)把抓住概念的科學研究活動用文字呈現(xiàn)出來=論證,二、關于文稿的結構設計,概念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的語詞,是人類關于世界的抽象認識的成果,反過來又是人類有效地把握世界的工具;學術論文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性成果,是通過概念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成果。所以,學術期刊編輯人員要學會運用概念知識來做衡文工作,至少要關注文稿的結構和論證質量問題。,(一)檢驗文稿的研究范圍是否清晰 1.看研究對象的外部邊界 (1)概念需要定義。按定義

4、,英文做definition,這是名詞,動詞define,它的基本含義就是“限定范圍”。 (2)陳援庵先生早年有一部名著,書名叫元西域人華化考(完成于1923年)。桑原騭藏教授指出:這部著作的最大意義在于作者在序言中“先限定西域之范圍,以解釋華化之意義;于此可證明著者之研究為科學的也。此為從來支那學者所不經(jīng)見?!?2. 看研究資料的范圍 “竭澤而漁” “博雅”和“博聞強識” “學識廣博尚不能算是科學。”( 黑格爾:第三版序言,小邏輯,賀麟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頁),(二)檢驗文稿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 1.把握對象:經(jīng)驗?理論? 2.概念劃分 (1)看文稿的節(jié)目設計 文稿標題和“

5、節(jié)題”之間,“節(jié)題”和“目題”之間,一般應為種(genus,或譯“綱”)和屬(species,或譯“目”)的關系,也就是上下位概念的關系。節(jié)與節(jié),目與目,都應該是平列且相互排斥的。以陳援庵先生元西域人華化考目錄為例,可見文章內在結構的合理設計。,附錄: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章節(jié)目錄,前言陳智超 卷一 緒論 一 元西域范圍 二 元時西域文化狀況 三 華化意義 四 西域人華化先導 卷二 儒學篇 一 西域人之儒學 二 基督教世家之儒學 三 回回教世家之儒學 四 佛教世家之儒學 五 摩尼教世家之儒學,卷三 佛老篇 一 西域詞人之佛老 二 回回教世家由儒入佛 三 基督教世家由儒人道 卷四 文學篇 一 西域

6、之中國詩人 二 基督教世家之中國詩人 三 回回教世家之中國詩人 四 西域之中國文家 五 西域之中國曲家 卷五 美術篇 一 西域之中國書家 二 西域之中國畫家 三 西域人之中國建筑,卷六 禮俗篇 一 西域人名氏效華俗 二 西域人喪葬效華俗 三 西域人祠祭效華俗 四 西域人居處效華俗 卷七 女學篇 一 西域婦女華化先導 二 西域婦女之華學 卷八 結論 一 總論元文化 二 元人眼中西域人之華化 三 元西域人華文著述表,附 征引書目 附錄 一 讀陳垣氏之元西域人華化考(1924年10月)(日) 桑原騭藏 二 致陳垣(1925年2月)王國維 三 致王國維(1925年2月20日)陳垣 四 筆談錄(約193

7、0年底至1931年七月間)陳垣 陳寅恪 五 重刻元西域人華化考序(1935年2月)陳寅恪 六 致陳寅恪(1935年3月17日)陳垣,(2)看文稿的資料與結構的關系 “必須把澤看做橫向具有結構而縱向又具有層次的整體?!保?劉家和:試談研究史學的一些基本功(序二),柴德賡著:清代學術史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5頁) 比方:有這樣兩種情況:其一,已知某課題應由五部分組成,某位作者積累了100條材料,但只關乎其中某一兩個部分,而其他兩三個部分則沒有準備;其二,另一位作者對這個課題的每個部分各準備了10條典型材料,材料總數(shù)是50條。問:這兩種情況哪一種的材料更充分呢?是100條呢?還是

8、50條呢?,三、關于學術論證的核心方法,傳統(tǒng)文章學在談到議論文時,認為“發(fā)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夏丏尊、劉薰宇:文章作法,1926年初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戰(zhàn)國縱橫家的“策論”或“說辭”,往往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使人承認為目的的”。,高爾吉亞,西西里林地尼城邦人。希臘城邦間使者,善于演說。在雅典公民大會發(fā)表演說,取得成功,說服雅典與林地尼聯(lián)合,對抗敘拉古城邦。傳世作品:海倫頌大部和為帕拉墨得辯護全部保存下來。思想主張:知識來自感知經(jīng)驗,以主觀經(jīng)驗評判一切。論辯特點:(一)反傳統(tǒng);(二)用歸謬法否

9、定自設可能性以達到論辯目的。其修辭術帶有主觀隨意性,只是為了說服人,使人相信,沒有確定的真理標準。演說風格:(一)衣著講究;(二)語言華麗,善用詩一般的語言,特別是夸張的辭藻;(三)演講過程中,以停頓等小技巧制造懸念,增強魅力,吸引聽眾。如此等等。修辭術舉例:“我比他弱,能夠傷害他嗎?”“我會是這樣一個傻瓜,去傷害一個弱者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新的科學傳統(tǒng)。,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一九三八年五月),第一節(jié)問題的提起:為什么是持久戰(zhàn)?為什么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 第二節(jié)問題的根據(jù) (定義)中日戰(zhàn)爭不是任何別的戰(zhàn)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

10、一個決死的戰(zhàn)爭。 (意義)全部問題的根據(jù)就在這里。 (外延)分別地說來,戰(zhàn)爭的雙方有如下互相反對的許多特點:日本的長處是其戰(zhàn)爭力量之強戰(zhàn)爭力量,而其短處則在其戰(zhàn)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戰(zhàn)爭性質,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戰(zhàn)爭主體,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戰(zhàn)爭形勢。中國的短處是戰(zhàn)爭力量之弱戰(zhàn)爭力量,而其長處則在其戰(zhàn)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戰(zhàn)爭性質,在其是一個大國家戰(zhàn)爭主體,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戰(zhàn)爭形勢。,(變化)這些,就是中日戰(zhàn)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 規(guī)定性這些特點,規(guī)定了和規(guī)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規(guī)定了和規(guī)定著戰(zhàn)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 戰(zhàn)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 變化性

11、這些特點在戰(zhàn)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fā)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里發(fā)生出來。 普遍性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zhàn)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于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zhàn)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 我們現(xiàn)在就根據(jù)這些特點來說明我們所要說的一切問題。 ,(一)看論證是否從概念分析開始,分析應從概念的定義開始,這是古代中國人作文時缺少的,古人習慣的是另一種方式。荀子勸學是一篇名文,多年來保留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它的行文方式代表了古代文章寫作的主流方法,值得認真思考: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

12、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黑格爾曾批評說:“古代中國的道家學說只涉及了抽象的本質(道),對于具體事物的本質則束手無策。結果中國人關于具體事物未能形成哲學知識,只有一種散文式的理智”。他對道家(黑氏并不知道還有“法家”或“道法家”)的認識未必全對,但關于普通中國人寫作習慣中的問題,應該說是有所見的。,黑格爾說:“中國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當他們過渡到具體者時,他們所謂具體者在理論方面乃是感性對象的外在聯(lián)結;那是沒有邏輯的、必然的秩序的” “從起始進展到的進一步的具體者就是道德、治國之術、歷史等。但這類的具體者本身并是不哲學性的。這里,在

13、中國,在中國的宗教和哲學里,我們遇見一種十分特別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保ê诟駹枺赫軐W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第一版,第132頁)。,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做才算合乎學術論文的規(guī)則呢?找到關鍵詞,打開它,即下定義,做劃分,這樣才能走上分析和論證的軌道。 舉例: (1)從理性和信仰的關系反思高校道德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2)傳承和創(chuàng)新與歷史和史學(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為什么學生減負政策難以見成效?論學業(yè)負擔的時間分配本質與機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4)明清時期

14、“田皮權”屬性法理研究以民法用益物權為解釋工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5)“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一個經(jīng)典公式正當性的論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二)看論證是否兼顧說理和用例 1. 例證有余而理證不足。 研究者已有所見,概括為“有例無證”或“有據(jù)無理”。( 杜興梅:學術論文寫作,第238239頁) 關于經(jīng)濟學使用建模問題。(李金華:經(jīng)濟學論文:重思想還是重模型,光明日報,2012年10月28日第五版;李金華:經(jīng)濟學模型的精神與靈魂,光明日報,2013年5月24日第11 版),2. 例證不足導致理證無法實施 關于寫文章的理論性問題,略贅

15、數(shù)語:經(jīng)驗和理論,實證和思辨,應該是統(tǒng)一的。所謂經(jīng)驗,實證,是說文章的材料,材料越充分,越有助于思考結構、層次問題。反過來也一樣。所謂理論,思辨,是說對事物內部構成的認識,這個認識越是深入,越是清楚,對調查研究、對搜集資料,就越有指導意義。沒有理論,材料是盲目的,再多也無助于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層次;沒有材料,再聰明也無法制造出真實的結構和層次,也無法進入事物的內部,認識其本質。所以,說到文章的理論性,就是要把材料和思考結合起來的,缺一不可。材料是內含理論的材料,理論是有材料支撐和體現(xiàn)的理論。要提高理論性,一方面要加強調查研究、搜集資料,另一方面要根據(jù)材料做結構、層次的建設。這樣認識的事物才可

16、能更真實。(資料來源:本人2011年1月12日電子郵件),(三)警惕幾種“論證”方法,1. 引證法 援用前人方法;引用前人具體觀點;引述前人言論 2. 修辭術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公孫丑下) 大學:修、齊、治、平。,3.折中法 黑格爾評價萊布尼茨的折衷主義說:“他以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講出這些思想,并沒有概念在全體中的一貫性。萊布尼茨的思想,就其本身來說,在聯(lián)系方面是沒有必然性的;他的哲學看起來好象是一些他所作出的一個跟著一個的論斷。他的這些論斷看起來好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