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09級中藥學本科)中藥藥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與實踐).ppt_第1頁
2012(2009級中藥學本科)中藥藥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與實踐).ppt_第2頁
2012(2009級中藥學本科)中藥藥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與實踐).ppt_第3頁
2012(2009級中藥學本科)中藥藥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與實踐).ppt_第4頁
2012(2009級中藥學本科)中藥藥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與實踐).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 思路與實踐,配伍是中醫(yī)用藥的特色和優(yōu)勢所在,開展方劑配伍規(guī)律的現(xiàn)代研究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繼承和發(fā)展中藥配伍理論、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和中藥新產品研創(chuàng)具有重要意義,近年國家自然基金曾將中藥配伍規(guī)律的基礎研究列為重點項目。然而,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也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研究的難點,其研究思路與方法尚在探索之中。,第一部分 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思路,研究現(xiàn)狀 存在問題 原因分析 我們的認識 研究思路 研究步驟,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研究現(xiàn)狀,理論研究 “(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殺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神農本草經(jīng)序例 “

2、七情合和”是中藥配伍理論總綱,也是組方用藥的基礎。,配伍用藥的規(guī)律性認識: 相須相使配伍,能夠增強藥效 相畏相殺配伍,可以制約毒性 相惡相反配伍,可能增毒減效,實驗研究,用藥理方法觀察配伍與藥理效應變化間關系 通過拆方研究證實方劑中各藥有“七情”關系 各藥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不同地位 驗證了方劑組成的合理性和中藥配伍應用的優(yōu)越性,用化學方法觀察配伍與化學成分變化間關系 中藥沉淀性配伍研究(黃芩甙與小檗堿) 配伍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的影響 配伍后產生新物質(如生脈散、四逆湯),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存在問題,用藥理方法研究拆方配伍較多,從物質基 礎角度研究配伍明顯滯后 從方劑配伍化學成

3、分變化藥理效應 三者變化相互關系研究尚不多見,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原因分析,方劑物質基礎不需知論 認為方劑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則組成的,已在數(shù)千年的臨床實踐中證實其療效,沒必要非得讓“小白鼠點頭”才算數(shù);方中各藥的四氣五味就是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并非用“皂甙、生物堿”說明才科學。 對方劑物質基礎研究的意義認識不足,方劑物質基礎不可知論 認為方劑的組成少則數(shù)味,多者幾十味,化學成分少則幾十種,多則幾百種,既有無機物、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質,而且這么多的物質在炮制、制劑過程中又可能發(fā)生新的變化,產生新的物質。方劑的物質基礎如此復雜,無從下手

4、,所謂“丸丹膏散,神仙難辨”。 對方劑物質基礎研究信心不足,方劑物質基礎唯成分論 基于世界是物質性的哲學思想,采用還原論的研究思路和現(xiàn)代化學成分研究的方法與技術,引入西醫(yī)生理學、病理學及藥理學等理論和手段,以西醫(yī)的藥理作用作為評價指標,逐步提取、分離、追蹤方劑的化學成分,力圖最終以某種或某些“有效成分”來說明一切。這種以化合物和單體為目標的唯成分論研究方法,基本上脫離了中醫(yī)理論指導,完全走上了“中藥西化”的道路。 對方劑物質基礎研究方法失當,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應以物質基礎為核心?,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我們的認識,方劑物質基礎研究是需要的、必然的 方劑若仍停留在僅以宏觀概念表述其基本

5、內容,既不利于繼承,更不利于發(fā)展。復方制劑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其重要原因是未能在微觀層次上表達其性質、功效,難以被接受、被應用。因而,開展方劑物質基礎研究是繼承和發(fā)展的需要,是走向現(xiàn)代化、產業(yè)化和國際化的需要,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方劑物質基礎研究是可行的、漸進的 方劑的物質基礎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體系,想短期內完全弄清是不現(xiàn)實的。然而,人類認識自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方劑物質基礎的闡明也是漸進的、不斷深入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研究技術、手段的提高,方劑的物質基礎將會不斷地被揭示。,方劑物質基礎研究的原則 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 最大限度運用現(xiàn)代相關技術 以揭示方劑作用原理、配伍內涵為導向 以提高臨床療效、

6、指導新藥研創(chuàng)為目的,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研究思路,一個核心:以方劑物質基礎研究為核心 兩個結合:方劑配伍理論交互作用理論 物質基礎分析藥理效應觀察 三個層次:單味藥有效部分化學成分 四個水平: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 細胞分子,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研究步驟,第一步 選方 遵循中醫(yī)藥理論組方 按理法方藥配伍精當 相關現(xiàn)代研究較充分 療效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第二步 單味藥層次研究 根據(jù)方劑的主治病證,針對其主要病因病機設計藥理指標,重點在整體水平上觀察藥理作用,分析其配伍規(guī)律。,第三步 有效部分層次研究 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結果,結合該方君臣佐使組成原則,有目的地分離出若干有效部分,

7、對各有效部分進行“四個水平”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理研究,在有效部分層次探討其配伍規(guī)律。,第四步 化學成分層次研究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對有效部分再分離成若干單一化學成分,對化學成分進行“四個水平”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理分析,在化學成分層次探討其配伍規(guī)律。,第五步 綜合分析 根據(jù)以上結果,綜合分析該方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探討物質基礎的變化與配伍、藥理效應間的內在關系,第二部分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實踐,葛根芩連湯配伍規(guī)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39970886),選方依據(jù) 假說 研究目標 技術路線 研究結果,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選方依據(jù),仲景名方,療效卓著 配伍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

8、 七情”之中相須、相使配伍最為多見 含多個藥對,均為相須相使配伍,其中,黃連 黃芩、黃連 黃芩甘草配伍在傷寒論含黃 連方中分別占58.33%和25%; 甘草在各類方中使用頻率最高 現(xiàn)代相關研究充分,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假說,“七情合和”的實質在于“化學成分合和” 性能功效相似的成分在數(shù)量上產生變化(量變),功效上產生協(xié)同; 產生與全方功效相一致的新的有效成分(質變); 各成分在歸經(jīng)上相互誘導,使全方作用定位、定向(歸經(jīng))上趨向一致,從而獲得對主治證的最佳綜 合治療效應。,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研究目標,以中藥配伍理論為指導,用現(xiàn)代分析手段,觀察配伍對葛根芩連湯化學成分

9、數(shù)、量及“歸經(jīng)”的影響,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藥理效應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闡明其配伍內涵,為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和新藥研究提供依據(jù),為廣泛開展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探索新途徑。,(1)葛根芩連湯正交設計組方(15種),(2)各組方煎液,(3)四類化學成分定性 定量 (量變、質變),(5)藥效學實驗,(6)藥代動力學實驗,抑菌實驗,抗病毒實驗,(4)協(xié)熱下利模型,菌痢模型,含藥血清,藥理效應觀察,組織器官,血清,(3)化學成分分析 (量變、質變),(3)化學成分分析,(7)歸經(jīng)變化研究,(8)綜合分析,新組方,(9)臨床藥 理研究,課題總結,技術路線,(1)葛根;(2)黃芩;(3)黃連;(4)甘草;(5)葛

10、根、黃芩;(6)葛根、黃連; (7)葛根、甘草;(8)黃芩、黃連;(9)黃芩、甘草;(10)黃連、甘草; (11)葛根、黃芩、黃連;(12)葛根、黃連、甘草;(13)葛根、黃芩、 甘草;(14)黃芩、黃連、甘草;(15)葛根、黃芩、黃連、甘草,(1) 對葛根芩連湯正交設計分組,按L16(215)正交表具體分為如下15種配伍組合:,(2) 葛根芩連湯及各配伍組合煎劑制備,(3) 葛根芩連湯的化學成分分析(煎液、人血清、兔血清),四種成分的含量測定 (指標成分) 在藥材中煎液中血清中的轉移率 (量變) 新的化學成分的發(fā)現(xiàn) (配伍前后指紋圖譜對比尋 找新成分)(質變) 煎液中新的化合物 (其中包括復

11、合物、鹽等) 血清中新的化合物 (次生、代謝產物如甘草次酸、 黃芩 素等),(4) 建立家兔葛根芩連湯證“協(xié)熱下利” 證及急性 菌痢病理模型,“協(xié)熱下利”證模型依據(jù): 傷寒論,葛根芩連湯,風寒刺激 白細胞致熱源(iv) 生大黃水煎液,止瀉、退熱,泄瀉發(fā)熱,(5) 葛根芩連湯化學成分變化(化學成分合和)與 藥效的關系,家兔“協(xié)熱下利”證模型 家兔急性菌痢病理模型 體外抗菌 體外抗病毒實驗,(6) 葛根芩連湯(指標成分)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通過血清藥時曲線的測定,考察各種配伍對主要成分體內吸收、分布、代謝的影響,通過藥效實驗結果,反證配伍藥物進入藥效指標相關的經(jīng)絡 (肺、脾、腸)與單味藥的藥效結果

12、、歸經(jīng)比較,證實誘導歸經(jīng)的假說。 通過藥物 3H 指標成分在組織器官的分布,以直接證明配伍對誘導歸經(jīng)定向、定位的影響 通過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指標成分吸收、分布代謝參數(shù),佐證誘導歸經(jīng)。,(7) 葛根芩連湯歸經(jīng)變化研究(誘導歸經(jīng)),(8) 葛根芩連湯配伍分析和規(guī)律的闡述,對正交實驗設計結果采用多元回歸綜合分析方法,確定葛根芩連湯的最佳配伍組合;通過對藥理效應與相應煎液和血清中多種化學成分變化(量變、質變及歸經(jīng)變化)的相關研究,揭示葛根芩連湯 “相須、相使”的配伍內涵,闡明“七情合和”的實質在于“化學成分合和” 。,(9) 比較優(yōu)選方與葛根芩連湯原方對“協(xié)熱下利” 證病人的療效,各30例病人,隨機

13、對照盲法觀察。,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藥理藥化教研室,研究結果,方法:HPLC、HPCD法 結果: 黃芩苷、小檗堿、甘草酸含量以各單味藥煎液含量最高,全方的含量分別占單煎液67%、59%、70%。 各配伍的葛根素含量變化無顯著性差異。 葛根、黃連對黃芩苷,葛根、黃芩、甘草對小檗堿 ,黃連對甘草酸的含量均有降低作用。 含黃連、黃芩的配伍煎液中產生的沉淀中含有大量 的黃芩苷。,配伍對葛根芩連湯主要成分含量影響,配伍對葛根芩連湯藥理作用影響,配伍對葛根芩連湯體外抑菌作用影響,方法:試管二倍稀釋法、平皿打孔法。 結果: 各配伍組合中,以黃連的體外抑菌活性最強,不同的菌株強度有差異,其次是黃芩,炙甘草對金黃

14、葡萄球菌與志賀氏有弱的抑菌活性,葛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弱的抑菌活性。 在與黃連配伍中,其余三藥均能起拮抗作用。,配伍對葛根芩連湯抗腹瀉作用影響,方法:小鼠番瀉葉致瀉試驗,小鼠小腸推進試驗。 結果: 在抗腹瀉藥效中,其最佳組合為黃連炙甘草。 葛根與黃芩能拮抗黃連作用,炙甘草增強黃連作用。,配伍對葛根芩連湯解熱作用影響,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埃希氏大腸桿菌懸浮液致 發(fā)熱試驗 。 結果: 黃芩有明顯的解熱作用。 黃連、炙甘草對其黃芩有明顯的拮抗作用。 葛根對黃芩有增強的作用 。,方法:家兔福氏2a志賀氏菌實驗性菌痢模型 。 結果: 黃連、黃芩均能明顯減少結腸內容物和結腸組織內細菌定量計數(shù),葛根與甘草則作用不明顯。 炙甘草則可以明顯降低結腸炎指數(shù),而葛根 、黃芩、黃連則作用不明顯,它們對炙甘草的作用也無明顯影響。,配伍對葛根芩連湯抗實驗性菌痢的影響,綜合分析,葛根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