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_第1頁
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_第2頁
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_第3頁
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_第4頁
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游高唐柴府花園范文柴府花園導游詞高唐縣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滄州橫??ぁ?jù)傳,當年柴皇城隨帝狩獵,來到高唐,見良田沃野一望無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勞,無匪無盜環(huán)境安寧,意欲留居,便奏明圣上,獲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東城墻根探入城圈內(nèi)的這處高地上開始營造柴府。經(jīng)細致規(guī)劃,精心施工,一處華麗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見院落主次分布合理,房舍亭臺設(shè)計有序,式樣色調(diào)古樸典雅。斗拱重檐,龍頭獸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級高堂;畫棟雕粱,分界百間華閣。樹木花卉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曲徑繞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當朝勛戚第,儼然是一處標準的宋朝時期的皇式花園官邸。 柴氏成了高唐這個小縣城中的首個皇家

2、貴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縣最華麗的宮廷建筑。 隨著柴氏家族的沒落,其府第也圮壞漸重。天常日久,風蝕雨剝,九百余年后,后周皇帝的血脈嫡傳子孫們已混同在縣城內(nèi)東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嚴的柴府成了斷垣殘壁,瓦礪一堆。其宅基逐漸被附近居民侵占,建為宅舍。容有住戶三十余家,曾屬原人民公社東街大隊第六生產(chǎn)小隊,后改稱東街村第六生產(chǎn)小組。1958年引黃河水入城圈,此處高地成了半島。1988年,為復建柴府花園此處居民全部搬遷。由縣政府聘請國家一級古建筑師夏祖設(shè)計曲阜古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電業(yè)局投資450萬元人民幣,當年7月16日開工,于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開河,將這一半島從湖東岸割下,形成四面環(huán)水

3、東大西小的橢圓形小島子,面積為11.8畝,于島上重建了這柴氏宅第. 建成后的柴府,為魚丘湖增添一景,并增加了高唐景觀的文化氛圍。置身柴府,憑欄西望,水天一色,恍若置身于江南風光之中??葱标柌輼?,觀李逵井,尋古城遺跡,仿佛又聽到了梁山英雄們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 在高唐天齊廟對面,有一座美麗的花園,它就是“柴府花園”,是水滸英雄柴進的花園。 陽春三月,柴府花園里一叢叢、一簇簇鮮艷的花兒芳香撲鼻,它們爭奇斗艷,將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了這濃濃春色;幾棵高大的古樹矗立在花園中間,我慢慢走過去,這棵古樹高5米多,是柴府里最老的古樹,它已經(jīng)歷經(jīng)多年的滄桑,但今天仍然可以佇立于此地,無論多少風吹雨打,它仍然會

4、傲立于此,萬古長青!樹頭上青翠的樹葉郁郁蔥蔥,剛剛獲得了新生,正感受春天的奇妙。我用手輕輕摸了摸古樹的樹干,樹皮上的條紋雖然干巴巴的,但仍可以感到春天的活力在里面,鳥兒那清脆悅耳的歌聲在古樹間久久地回蕩。 在古樹的正北方,有一尊用大理石雕成的柴進雕像,雕像上的柴 高唐,春秋為齊國西境之一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屬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漢置縣,元明清置州,中化民國復改縣,沿用至今。歷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馬大道“南通吳會,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受黃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樸、中原之士敦”的美譽,很早便成為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之一。高唐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5、物產(chǎn)豐富。尤以種植棉花享有盛名,歷經(jīng)幾百年而不衰。舊志稱其“為州民恒產(chǎn)”,“貨以木棉甲于齊魯”,素有金高唐之稱。 堯、舜、夏、商時代,高唐屬兗州之域。西周時文王分封諸侯,高唐被封為姬姓的用國。春秋時高唐屬齊國西界稱高唐邑。秦朝時高唐屬東郡。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漢因襲秦制;劃分郡、縣,始置高唐縣,隸屑青州刺史部平原郡。東漢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國。當時高唐縣區(qū)域含今禹城市、齊河縣大部??h境西限是流經(jīng)涸河村西的故黃河,縣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倫鎮(zhèn)西。三國時,高唐屬魏國冀州平原郡的侯國。史書記載,當時朱靈封高唐亭侯。西晉時,高唐縣屬冀州平原國。公元420-589年;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劉

6、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僑置高唐縣于今章丘縣水寨村附近,屬僑置冀州東平原郡。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將劉宋僑置冀州更名齊州,僑置高唐縣又屬齊州東平原郡。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高唐縣,屬濟州南清河郡。北齊文宣帝商洋于公元550年廢除清河郡及靈縣,高唐又改屬于濟州部清河郡。隋朝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開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屬博州,統(tǒng)轄高唐、聊城、堂邑三縣。同時,將劉宋僑置之高唐更名章丘。唐貞現(xiàn)元年,太宗分天下為十道,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時改國號為周因忌諱唐字,遂于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縣為祟武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fā)動政

7、變,迎唐中宗即位,恢復唐朝國號,復名高唐縣。唐末,高唐屬魏博節(jié)度使,又屬天雄軍。公元907-960年,中國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因晃與唐同韻,故后梁太祖朱晃于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改高唐縣為魚邱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復名高唐縣。公元936年,石敬瑭建后晉,因瑭與唐同音,是年改高唐縣為齊城縣。后漢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復名高唐縣。盡管五代時期高唐縣名多次改變,但仍屬博州。宋朝廢道,分天下為十五路。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州。公元1023年仁宗分二十三路,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平郡。 金時,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縣屬山東西路博州博平郡。元朝,全國設(shè)十一個行省,下設(shè)路、州、縣。高唐初屬大名路,后屬

8、東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為東昌,轄高唐等六縣。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于高唐屬高唐州,直屬中書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縣治所移于今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稱州,統(tǒng)恩縣、夏津、武城三縣。高唐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清初,高唐州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為直屬州,轄禹城、臨邑、平原、陵縣。雍正十二年復歸東昌府。民國元年撤州設(shè)高唐縣,屬山東東臨道。民國17年直隸山東省府,25年屬第六行政公署。民國27年高唐淪陷,屬偽山東東臨道,同屬 _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權(quán)屬冀南第二專署。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為便于開展工作,曾于1941年初將高唐縣分為唐北縣

9、和唐南縣,同年秋又合二為一,復名高唐縣。 公元 _,高唐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員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1950年將茬平縣侯橋等11個村莊劃歸高唐縣。1956年3月撤銷清平縣后,將其舊城鎮(zhèn)劃入高唐縣;同時將茌平縣琉璃寺鄉(xiāng)劃歸高唐縣。1958年12月, _批準撤銷禹城縣全境并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復禹城縣。高唐縣仍轄原境。 高唐文化積淀深厚。固河漢墓群出土的陶器,韓寨金代墓出土的壁畫,以及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隋唐古塔,均說明高唐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高唐籍文化名人更是燦若群星。東漢桓帝時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尚存曲阜,這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晉劉實,少貧,賣

10、牛衣以自給,手約繩口讀書,博古通今,官至太傅,撰春秋條例十一卷,左氏牒例二十卷。華嶠,官至秘書監(jiān)內(nèi)臺中書,以漢紀煩穢,起光武終孝獻,為漢書九十二卷。唐代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呂才,即高唐縣清平鎮(zhèn)呂莊人,至今其高大墓封土不圮。他反對祿命、風水迷信以及對佛教的批判至今仍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芒。金代狀元閆詠,其先六世登科,應(yīng)奉翰林十年,有著述十卷傳世。閆復,官至平章事,弱冠入東平學,時迎元好問校試,其文入選者四,閆復為首,著靜軒集五十卷。李苦禪,當代國畫大師,為齊白石高足,與吳昌碩弟子潘天壽并稱“南潘北李”,系劃時代的中國大寫意畫大師。中央文史館館員孫瑛,融中西畫法于一體,開中國山水畫新風。李燕、謝家道、

11、辛守慶等國內(nèi)外著名書畫家也都是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杰出代表。 文化:高唐縣是國畫大師李苦禪的故鄉(xiāng),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F(xiàn)有書法家、美術(shù)家兩個協(xié)會,建有美術(shù)館、書畫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離退休職工活動中心、老干部活動中心、游樂場等文化娛樂設(shè)施。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址眾多。戰(zhàn)國齊盼子墓、三國華歆墓、東魏房公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聞名遐邇的興國寺古塔,為青磚砌筑,塔身13層,高37.5米,雖逾千年,雄姿不減;塔下唐代古槐,幾經(jīng)雷火仍生機盎然,與古塔相映,人稱“唐槐宋塔”,嘆為觀止。古樸典雅的清初“文昌宮”大成殿系南定景定五年(1264年)所建,飛檐挑鑾,畫棟雕梁,殿

12、前大觀八行碑,為宋朝丞相蔡京所書,國畫大師李苦禪少年曾在此讀書。近年來,縣里投資按水游傳說在魚邱湖東岸復建了柴府花園、三眼井及李逵井等景點,重修了“李逵大鬧高唐州”的發(fā)生地清平迎旭門。這些歷史名勝古跡都具備很高的文化、考古和旅游價值。 孫大石美術(shù)館坐落于山東高唐風景秀麗的北湖北岸,由高唐縣人民政府和孫大石先生合資修建。占地208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筑風格,美術(shù)館建筑有東、西兩院。西院分為北西南展廳、長廊、碑墻、四層六角一覽閣等;東院為孫大石先生的居室、畫室等。1995年8月19日,孫先生把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書畫精品及收藏的珍品無私捐獻給高唐縣人民政府,并在其美術(shù)館永久陳列

13、展出。作品創(chuàng)作年限跨度大,早于1943年,晚于1995年,作品體裁內(nèi)容廣泛,既有國畫、書法用品,又有水彩、布上水墨畫、速寫等;既有丈二巨幅,又有蠅尺小品;既有畫壇巨擘大作,又有異國名家精品。除書畫精品外,又有天下第一硯奇觀,該硯重十噸有一,長4.43米,寬2.62米,計雕有八十七條龍,三條大龍象征三個直轄市,二十八條中龍象征二十八個省及自治區(qū),五十六條小龍象征五十六個民族,另雕有黃河、長城、瑞云峻石、蒼松筆筒等。整個巨硯象征中華民族 _悠久、團結(jié)和偉大,可謂立意深邃,鐫刻精細,天下奇觀,石雕一絕。該館既有天下第一硯,又有大小不一,千姿百態(tài)的各種石硯。自1996年2月對外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央、省

14、地 _及各界名流數(shù)千人次,舉辦、協(xié)辦各類書畫展十余次。中央電視臺、省地電視臺數(shù)次來美術(shù)館拍攝專題和新聞,多家報刊對美術(shù)館也均作報道。美術(shù)館已成為全省旅游景點之一,成為全縣對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重要窗口,成為集書畫收藏、書畫交流、書畫展覽為一體的綜合性書畫基地,成為全縣書畫愛好者之家和活動中心。美術(shù)館對我縣能成為全國之鄉(xiāng)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唐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了一代代書畫名家,當代畫壇的孫瑛、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著名書畫家是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杰出代表,在他們的引領(lǐng)下,全縣群眾性的書畫藝術(shù)活動方興未艾,形成了個個會潑墨,人人習丹青的濃厚文化藝術(shù)氛圍 北湖公園、柴府花園、龍奇山、天齊廟購物廣

15、場、金城廣場、文化廣場、大覺寺、李苦禪紀念館、孫大石美術(shù)館等.雖然高唐不大,但是地方有很多。 四湖風景區(qū)。大覺寺,李苦禪紀念館,書畫一條街,柴府花園,孫大石美術(shù)館。商業(yè)區(qū) 在天齊廟(城區(qū)) 梁村 興國寺 清平 林場 都不錯! 孫大石美術(shù)館 景點類型: 特色博物館 魚丘湖 景點類型: 海洋 你好:從開發(fā)區(qū)管委會往西走,到轉(zhuǎn)盤后往北直走是光岳路,然后是316省道,遇到與706省道的交叉路口不要拐彎,一直直行;一直到322省道往右拐(此處稍微有些多走路,但路好認,要走近路基可提前在小朱寨村往右拐前行直轉(zhuǎn)盤往右拐則與322省道會合),行直官道南路基左轉(zhuǎn),行至鼓樓東路右轉(zhuǎn),直行500多米路南即到. 古遺

16、址 高唐縣有靈城遺址、清平縣城遺址、北辛莊唐代遺址、蔣莊宋、元遺址,郝莊元代遺址、減水迥龍廟遺址。 (1)靈城遺址 即漢靈縣城址,現(xiàn)南鎮(zhèn)村。位于縣城東南17.5公里處。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靈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靈縣”。公元27年廢縣,地入博平。220年復靈縣,屬清河郡。606年廢縣,地入博平。620年復置靈縣,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靈城鎮(zhèn)”,金、元襲之,明清時稱“南劉鎮(zhèn)”。民國至今稱作“南鎮(zhèn)”。今細辯靈城地貌,仍有靈城故城墻遺址。 (2)清平縣城遺址 1069年1940年為清平縣城,1940年清平縣城遷址康莊,此地名曰“舊城”。舊城鎮(zhèn)現(xiàn)仍有清平縣城遺跡多處,如:傳

17、說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還有迎旭門、文廟、文廟影壁等古建筑,城墻舊址仍有遺跡。 (3)蔣莊宋、元遺址 位于琉璃寺蔣莊村西南500米處,為村落遺址。遺址高于耕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磚、瓦、器物殘片。1958年曾出土過瓷缸、瓷碗等文物。遺址原為一個小村莊,僅有20多戶人家,名“梁家樓”,現(xiàn)蔣莊梁姓即是原“梁家樓”之后。 (4)減水迥龍廟遺址 位于尹集鎮(zhèn)四新村西南部,為元代廟宇遺址。高約4米,面積1500平方米。遺址內(nèi)含有大量的磚、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遺物。遺址上現(xiàn)有明嘉靖26年重修減水迥龍廟碑1通和3通捐資筑廟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個。 古代建筑 高唐

18、縣歷史悠久,古建筑眾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廟、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高唐鐘鼓樓、石雕塔。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鎮(zhèn)梁村街東。創(chuàng)建于唐貞觀年間,明、清曾維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筑,共13級。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系重檐,檐下設(shè)斗拱,北有門洞。二層以上每層4個門洞,塔頂為全葫蘆狀。塔北10米處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說?,F(xiàn)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高唐文廟 坐落在縣委招待所院內(nèi),原名“文昌宮”,又名“啟圣祠”,過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據(jù)高唐州志載:文廟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

19、擴建。現(xiàn)存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占地面積275平方米,為歇山式建筑。頂部正脊前后除用黃綠琉璃瓦砌出三個菱形外,其余均為灰瓦。檐下頭拱,均為裝飾性的附件,并非承擔重力的實拱,明顯為清代建筑風格。 (3)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 坐落在高唐縣舊城鎮(zhèn),為原清平縣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 舊城文廟,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占地面積277.8平方米,單檐灰瓦歇山頂,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文廟后還有古柏6株。文廟影壁在文廟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寬10.25米,厚1.27米。整體靈架式用大方青磚修成,琉璃瓦蓋頂。中間有一圓綠色花邊琉璃飾件,上有燒制的“太和元氣”4個大字。在方青磚上有

20、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舊城迎旭門,為原清平縣城之東門。門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塊,上書“迎旭門”。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迎旭門殘存南北長15.5米,東西寬12.9米,整體為青磚砌筑。 (4)高唐鐘鼓樓位于北湖路與鼓樓路交匯處西側(cè),原名鼓樓,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趙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談熔重修,改名奎光閣,新鑄鐵鐘懸于重九之日,人曰談公樓。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鼉鼓、大云磬等物。上層塑魁星像,東廊有前賢題詩勒石。 鐘鼓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樓基和兩層主樓組成,總高15米,為當時縣城內(nèi)最高建筑,有“高閣凌云”之稱,是高唐縣的象征。樓基

21、是青磚砌成的長方形高臺,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長10米,從下往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臺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兒墻。順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門,寬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車馬通行。樓基西面南側(cè)有一小拱門,門內(nèi)為登樓的唯一臺階通道,樓基之上為主樓,全部為木結(jié)構(gòu),柱梁椽檁縱橫交錯,卯榫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主樓的下層為大廳,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高4米。東西有廊,環(huán)樓8根立柱支撐飛檐。上層地面4米見方,高4米,為懸鐘之處。在建筑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之貌,結(jié)構(gòu)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風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臺地震波及本縣,鐘鼓樓受損,為防險,經(jīng)政府批準于8月拆除。 (5)柴府花園 位于東北湖

22、畔,古建筑群。據(jù)高唐縣志記載,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后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后毀于兵燹匪患。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于此。柴府四面湖水環(huán)抱,花園式建筑,前門、中廳、后寢、回廊均為宋代建筑風格。整個建筑面積為938.48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辟花園,東為柴府。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檐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回廊、亭、軒、水池。后院為后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朱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筑,兩側(cè)耳室各1間。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

23、(6)大覺寺位于東南湖畔。高唐史之春秋,西漢置縣,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道。自齊始,為西鄙之重鎮(zhèn),史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秦王李世民為成就霸業(yè),征伐四方,揮師東進,親率三軍,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監(jiān)造高唐州城大覺寺及舍利塔,彰顯千秋功業(yè)。 古墓葬 高唐縣有固河漢墓群、華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楊通墓、孫莊漢墓、梁莊漢墓、楊莊漢墓。 (1)固河漢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長0.7公里,寬0.5公里的地面內(nèi)。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還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鏟平。漢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曾出土過陶樓、漢畫像石、陶燈、陶案

24、、陶灶、陶豬、陶狗、陶雞等文物。漢畫石像現(xiàn)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為墓室門框,上面刻有虎頭御環(huán)拉手,并有花草、鳥獸等精細的浮雕。據(jù)調(diào)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無封土漢墓,曾出土過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鎮(zhèn)祁寨村北500米處,該墓發(fā)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因早年被盜,墓室大部分坍塌。墓室為單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東西4.5米,繩紋小磚砌成。墓底距地面4.5米,鋪地磚排為“人”字行。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間,有排水溝,墓門西南寬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無,隨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瓷器有:瓷壺、瓷虎子、龍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壺、瓷燈;陶器有:陶壺、陶罐、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