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理學 呼 吸.ppt_第1頁
第五章 生理學 呼 吸.ppt_第2頁
第五章 生理學 呼 吸.ppt_第3頁
第五章 生理學 呼 吸.ppt_第4頁
第五章 生理學 呼 吸.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章 呼吸生理,第五章 呼 吸,呼 吸 -機體與外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呼吸過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呼吸,肺呼吸(外呼吸),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細胞呼吸(內(nèi)呼吸),肺通氣,肺換氣,呼吸的全過程,第一節(jié) 呼吸器官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呼吸道,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氣管及支氣管,呼吸道:具有加溫、加濕、過濾和清潔作用,一、呼吸道,:呼吸道的平滑肌受神經(jīng)、體液因素的調(diào)節(jié) 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副交感神經(jīng)使呼吸道平滑肌收縮 交感神經(jīng)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張,收縮:組織胺、 5-HT 、內(nèi)皮素、緩激肽,舒張:兒茶酚胺、PGE2、氨茶堿,化學因素,肺泡上皮細胞,型細胞,型細胞,二、肺泡,肺泡是呼吸系統(tǒng)的基本單位

2、,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胸廓,組成:脊柱、肋骨、胸骨、肋間肌,作用:吸氣時胸廓擴大,呼氣時胸廓縮小,正面,側面,第二節(jié) 肺通氣 - 肺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肺通氣包括:吸氣和呼氣。,一、肺通氣的動力,肺內(nèi)壓與大氣壓之差,作用:吸氣時胸廓擴大,呼氣時胸廓縮小,呼吸運動:呼吸肌收縮和舒張引起的胸廓節(jié) 律性擴大和縮小。,吸氣肌 收縮 (呼氣?。?舒張,呼吸肌,呼氣肌,呼吸運動: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胸 廓節(jié)律性擴張與縮小。,吸氣肌,腹壁肌,肋間內(nèi)肌,肋間外肌,膈肌,(一)呼吸運動,輔助吸氣肌:胸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和背闊肌等,肋間內(nèi)肌肋間外肌,膈,膈,吸氣,呼氣,平靜呼吸:安靜狀態(tài)下平

3、穩(wěn)而均勻的自然呼吸。 吸氣:膈肌和肋間外肌收縮,主動過程 呼氣: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被動過程,呼吸運動和肺內(nèi)壓的變化:,膈肌收縮 肋間外肌收縮 膈肌下降 肋骨、胸骨上提 胸廓上下徑 前后徑、左右徑增大 胸腔擴大 肺擴張 肺內(nèi)壓暫時下降(大氣壓) 空氣進入肺泡(吸氣),(1)平靜吸氣時 (主動過程),吸氣肌舒張 膈肌上升、肋骨、胸骨下降 胸廓上下徑、前后徑、左右徑減小 肺回縮 肺內(nèi)壓升高大氣壓 氣體由肺泡內(nèi)排出(呼氣),平靜呼氣時: (被動過程),吸氣肌及 輔助吸氣肌收縮 胸腔進一步擴大 肺進一步擴張 肺內(nèi)壓進一步下降 吸氣(增多) (主動過程),用力呼吸(深呼吸)時的肺通氣原理:,說明: 平靜

4、呼吸時,吸氣是由吸氣肌收縮引起,是主動過程;呼氣是由吸氣肌舒張引起,是被動過程。 用力呼吸時,吸氣和呼氣均為主動過程。,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縮活動為主 的呼吸運動,腹壁明顯起伏。 胸式呼吸:由肋間外肌舒縮活動為 主的呼吸運動,胸壁明顯起伏。 一般情況,呈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肺內(nèi)壓: 肺泡內(nèi)的壓力. 吸氣過程中: 肺內(nèi)壓先降后升; 呼氣過程中: 肺內(nèi)壓先升后降.,(二)呼吸時肺內(nèi)壓和胸膜腔內(nèi)壓的變化,胸內(nèi)壓,概念:胸膜腔內(nèi)的壓力。 胸膜位于肺表面的部分為胸膜臟層,位于胸壁內(nèi)表面的部分為胸膜壁層。這兩個部分延續(xù)相連,形成密閉的間隙,即胸膜腔。,胸內(nèi)壓特點: 平靜呼吸過程中,

5、胸內(nèi)壓始終低于大氣壓,為負壓,故稱為胸膜腔負壓。,平靜呼氣之末,胸內(nèi)壓為與-5-3mmHg; 平靜吸氣之末,胸內(nèi)壓為-l0-5mmHg; 用力吸氣時負壓可達-3OmmHg。,兩種力: 肺內(nèi)壓 使肺擴張 肺的彈性回縮力 使肺泡回縮 胸內(nèi)壓 = 肺內(nèi)壓肺彈性回縮力 吸氣末和呼氣末,氣流停止, 肺內(nèi)壓 = 大氣壓 胸內(nèi)壓=大氣壓肺彈性回縮力 若以大氣壓為0為標準 , 則: 胸內(nèi)壓=肺彈性回縮力,胸內(nèi)負壓的形成,胸膜腔負壓及其生理意義:,維持肺泡的擴張狀態(tài),有利于肺的擴張 有利于靜脈血及淋巴液的回流,氣胸,肺彈性阻力 由表面張力形成 彈性阻力 由彈性纖維形成 (70%) 胸廓彈性阻力:由彈性組織形成

6、肺通氣 阻力 非彈性 氣道阻力 阻力 慣性阻力 (30%) 組織的粘滯阻力,二、肺通氣的阻力,(一) 彈性阻力與順應性 彈性阻力(R)彈性物體對抗外力 作用所引起的變形的力。 順應性(compliance,C)在外力作 用下彈性組織的可擴張性。,說明: (1)順應性為衡量彈性阻力的指標. (2)順應性與彈性阻力成反變關系: 彈性阻力大不易擴張順應性小 彈性阻力小易擴張 順應性大,1. 肺的彈性阻力與順應性 肺的彈性阻力由肺被擴張時產(chǎn)生的 彈性回縮力所構成,既是吸氣的阻力,又是呼氣的動力。,彈性回縮力(1/3),肺泡液-氣界面 的表面張力。(2/3),肺的彈性阻力, 肺組織本身的的彈性回縮力 (

7、是吸氣的阻力,呼氣的動力) 隨肺的擴張程度而變: 吸氣時肺擴張肺彈性回縮力增大 呼氣時肺回縮肺彈性回縮力減小 肺氣腫肺彈性回縮力呼氣困難,(1) 肺泡表面張力,-存在于液-氣界面(表面)的一種力. 使液-氣表面盡量縮小的一種力 肺泡內(nèi)液-氣界面表面張力所 產(chǎn)生的回縮力(約占2/3),表面張力 使液-氣表面盡量縮小的一種力。,肺泡表面張力是向中心性的,使肺 泡趨于縮小,形成肺泡彈性阻力, 為吸氣的阻力,呼氣的動力.,根據(jù)Laplace定律: 2T P r 肺泡回縮壓(P)與肺泡半徑(r)成反比,與肺泡表面張力成正比。,肺泡,肺泡內(nèi)液層,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2)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 合成與釋放: 肺

8、泡型細胞 主要成份: 二棕櫚酰卵磷脂,分布及特點: 呈單分子層分布在肺泡液體層表面 極性端插入液體層,非極性端朝向肺泡腔 分布密度與肺泡大小有關,小肺泡分布密 度大,大肺泡分布密度小。,* 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的分布密度可隨肺泡 半徑的改變而改變:,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的生理功能: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有助于維持肺泡的穩(wěn)定性: 1)防止吸氣和呼氣時肺泡過度膨脹和塌陷。 2)保持大小肺泡容積的相對穩(wěn)定。,Laplace定律: P=2T/r 因此:實際 P=2(T-X) / r,減少肺間質(zhì)和肺泡內(nèi)組織液的生成, 防止肺水腫的發(fā)生.,降低吸氣阻力,減少吸氣作功, 增加肺順應性, 利于肺擴張.,2. 胸廓的彈性

9、阻力和順應性: 胸廓是一 雙向彈性體,彈性的作用依其所處位置而變.,自然位置(肺容量相當于67%肺 總量), 彈性阻力0,大于自然位置, 胸廓回縮力向內(nèi) 成為吸氣的阻力,呼氣的動力.,小于自然位置,胸廓回縮力向外, 成為吸氣的動力,呼氣的阻力.,(二) 非彈性阻力: (動態(tài)阻力) 慣性阻力 非彈性阻力 粘滯阻力 氣道阻力,(占80%90%),氣道阻力 氣體流經(jīng)呼吸道時,氣體分子間 和氣體分子與氣道壁之間的摩擦力。 大氣壓與肺內(nèi)壓之差(cmH2O) 氣道阻力 單位時間內(nèi)氣體流量(L/S) 產(chǎn)生氣道阻力的主要部位: 主支氣管以上氣道(占總阻80% 90%) 小氣道(口徑2mm)(占總阻約10%),

10、影響氣道阻力的因素: 氣流速度: 流速愈快氣流阻力愈大, 呈正相關. 氣流形式: 層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氣道管徑: 為影響氣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氣道阻力與氣道半徑的四次方成反比。,8L R R1/r4 4,(一) 肺容積: 在不同狀態(tài)下肺所容納的氣體量,潮氣量: 補吸氣量或吸氣貯備量: 3.補呼氣量或呼氣貯備量: 4.殘氣量或余氣量:,三、肺通氣功能的評價,(二) 肺容量: -指肺容積中兩項或兩項以上的聯(lián)合氣體量。,深吸氣量 功能殘氣量 肺活量和用力呼氣量 肺總量,肺 活 量 -指最大吸氣后再用力呼氣所能呼出的 最大氣量. 正常男性: 3500ml; 女性2500ml. 肺活量= 潮氣量補

11、吸氣量補呼氣量.,用力呼氣量(時間肺活量): -盡力最大吸氣后再盡力盡快呼氣, 在一定時間所 能呼出的氣量,通常以它所占 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表示。 第一秒 第二秒 第三秒 83% 96% 99%,圖5-7 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氣量A:正常人 B:氣道狹窄患者 縱坐標的“0” 等于殘氣量,A,B,(三) 肺通氣量 1.每分通氣量: 指每分鐘吸入或呼出 的氣體總量。 肺通氣量 = 潮氣量呼吸頻率 平靜呼吸時, 正常成人約為: 500ml(12-18)次/分 6-9L/min 最大隨意通氣量: 盡力作深、快呼吸時的肺通氣量。 正常成人約為70-120L/min,通氣貯量百分比 衡量通氣功能貯備能力的指標

12、。,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2. 肺泡通氣量 (1)無效腔-從鼻到肺泡, 凡沒有參與 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的容積. 解剖無效腔:從鼻到終末細支氣管的 呼吸道容積, 正常成人約150ml。 肺泡無效腔:沒有與血液進行氣體 交換的肺泡的容積,平臥時很小。 生理無效腔= 解剖無效腔+肺泡無效腔, 解剖無效腔,解剖無效腔,肺泡通氣量-每分鐘在肺泡中進行 氣體交換的有效通氣量。 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 呼吸頻率 肺泡通氣量比肺通氣量更能反映 肺通氣的真實效能,第三節(jié) 呼吸氣體的交換,肺換氣: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從高分壓點 流向低分壓點,組織換氣:組織細 胞與組織毛細血管血液之

13、間的氣體交換,一、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交換的形式:單純擴散 交換的動力:氣體分壓(張力)差,氣體分壓(P): 混合氣體中,某種氣體分子運動所產(chǎn)生的壓力為該氣體的分壓。 氣體分壓=混合氣體總壓力該氣體所占的容積百分比,速率:= 擴散速率(D), 擴散速率與分壓差、溫度、氣體溶解度、 擴散面積呈正比; 擴散速率與擴散距離、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擴散系數(shù)-溶解度與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擴散系數(shù)越大,擴散速率(D)越快。,CO2的擴散系數(shù)是O2的20倍,在同等條件下,CO2的擴散速率是O2的20倍。 故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jiān)2顯著,CO2潴留不明顯。,氣體交換過程,氣體分壓kPa(mmHg),二、

14、肺換氣,肺泡氣,血液,特點: 迅速,不到0.3s即可達平衡.而通常情況 下,血液流經(jīng)肺Cap約0.7s, 即當血液流經(jīng)肺 Cap全長的約1/3時,已基本完成肺換氣.,四、影響肺換氣的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2. 呼吸膜的面積: 正比; (70,安靜時僅用40 ) 3. 通氣/血流比值( ),通氣/血流比值( ) -每分肺泡通氣量( )與 每分肺血流量( )之間的比值. 正常值: 肺泡通氣量: 4.2L/min 肺血流量: 5L/min 則:,三、組織換氣,組織細胞,血液,運輸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學結合 物理溶解:氣體直接溶解于血漿中。 特征:量小,起橋梁作用; 溶解量與

15、分壓呈正比: 化學結合:氣體與某些物質(zhì)進行化學結合。 特征:量大,主要運輸形式。,第四節(jié)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肺泡 血液 組織,O2 溶解的O2 化學結合的O2 溶解的O2 O2,CO2 溶解的CO2 化學結合的CO2 溶解的CO2 CO2,物理溶解 化學結合,(一) 物理溶解(占1.5%) 動脈血中:PO2為100mmHg, 100ml血溶解O2 0.31ml心輸出量為5L/分, 以物理溶解到達各組織的O215ml/分 (二) 化學結合(占98.5%) O2和血紅蛋白(Hb)結合的形式運輸 以氧合血紅蛋白(HbO2)的形式,一、O2 的運輸,1、O2和Hb結合的特征 反應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

16、,受氧分壓影響 紫紺:血液含去氧Hb5g/100ml以上,皮 膚、粘膜出現(xiàn)淺藍色,稱發(fā)紺,為缺氧表現(xiàn) CO中毒 :櫻桃紅色 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遠遠大于O2(250倍) CO與HB結合形成一氧化炭Hb,血液呈櫻桃紅色 Fe2+與O2的結合是氧合,不是氧化, 1分子Hb可結合4分子O2,1克Hb結合1.34-1.39mlO2 血紅蛋白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能結合O2的最大量(1.34*15=20.1ml/100ml) 血紅蛋白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實際結合O2的量(動脈血PO2100mmHg 氧含量約19.4ml) 血紅蛋白氧飽和度:血紅蛋白氧含量占血紅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動脈血

17、97.4%),Hb與O2結合或解離曲線呈S形,血氧飽合度,氧離曲線:反映Hb氧飽和度與血液PO2關系的曲線 呈S形曲線,可分3段,上段(PO260100mmHg ): 為Hb與O2結合的部分 特點: 曲線平坦. 表明 PO2的改變對Hb氧飽 和度影響不大,利于Hb結合較多的氧.,中段(PO24060mmHg):為HbO2釋放O2的部分 特點: 曲線較陡. 即當PO2下降時,Hb氧飽和 度也下降,釋放出所結合的氧(供組織利用)。,下段(PO21540mmHg):為HbO2釋放O2的部分 特點: 曲線坡度最陡. 即PO2稍下降,Hb氧飽 和度便即大幅度下降,從而促使更多的 HbO2解離,釋放較多的

18、O2 。,1.上段:PO28.013.3kPa(80100mmHg)坡度較平坦。 表明:PO2變化大時,血氧飽和度變化小。 意義:保證低氧分壓時的高載氧能力。 2.中段:PO28.05.3kPa(4080mmHg)坡度較陡。 表明:PO2降低能促進大量氧離,血氧飽和度下降顯著。 意義:維持正常時組織的氧供。 3.下段:PO25.32.0kPa(1540mmHg)坡度更陡。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飽和度就急劇下降。 意義:維持活動時組織的氧供。,(三)氧離曲線特征及生理意義,二、二氧化碳的運輸 (一) CO2的運輸形式 (1)物理溶解(5%); (2)化學結合: 碳酸氫鹽(88%); 氨基甲

19、酸血紅蛋白(7%).,結合成碳酸氫鹽進行運輸,血漿 紅細胞,組織,+,Hb,Hb-CO2,CO2,1. 碳酸氫鹽形式,H2O,2CO,HCO3-,+,碳酸酐酶,碳酸酐酶,(1)該過程中伴有紅細胞內(nèi)外的Cl-轉移 ; (2)在血漿中HCO3-與Na+結合生成碳酸氫鈉, 在RBC內(nèi)HCO3-與K+結合生成碳酸氫鉀.,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HHbNHCOOH) 在組織 HbNH2O2+H+CO2 HHbNHCOOH+O2 在肺 特點: (1)無需酶的催化, 反應迅速可逆; (2)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調(diào)節(jié).,一、呼吸中樞與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 (一) 呼吸中樞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產(chǎn)生和調(diào)節(jié) 呼吸運動的神經(jīng)細胞群。

20、 基本呼吸中樞: 低位腦干 -腦橋、延髓,第五節(jié) 呼吸運動的調(diào)節(jié),呼吸神經(jīng)元的分布,1. 延髓呼吸中樞: 產(chǎn)生節(jié)律呼吸的基本中樞 (1)背側呼吸組(DRG): 主要含吸氣神經(jīng)元群,興奮時使吸氣肌收縮,引起吸氣。 (2)腹側呼吸組(VRG):主要含呼氣神經(jīng)元群,興奮時引起主動呼氣。,2.腦橋的呼吸神經(jīng)元: 臂旁內(nèi)側核(NPBM)和Klliker-Fuse(KF) 合稱為PBKF核群,其內(nèi)有呼吸調(diào)整中樞. 呼吸調(diào)整中樞的作用:限制吸氣,促使吸氣向呼氣轉換. 3.高位腦: 大腦皮層(隨意呼吸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下丘腦等,(二)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吸氣活動發(fā)生器和吸氣切斷機制模型,吸氣活動發(fā)生器:當H+

21、 CO2 等作用下興奮并引起: 向下興奮延髓I-N元脊髓吸氣肌運動N元吸氣;向上興奮腦橋呼吸調(diào)整中樞;興奮吸氣切斷機制N元。 吸氣切斷機制:當接受到吸氣活動發(fā)生器、延髓I-N元、腦橋呼吸調(diào)整中樞和肺牽張感受器的沖動,興奮總和達到某一閾值,反饋抑制延髓I-N元,切斷吸氣,從而使吸氣轉化為呼氣。,H+ CO2,延髓中樞吸氣活動發(fā)生器,吸氣神經(jīng)元,延髓吸氣切斷機制,二、呼吸的反射性調(diào)節(jié) (一) 肺牽張反射(黑-伯反射) -由肺擴張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 或吸氣興奮的反射. *包括: 肺擴張反射和肺縮小反射. *正常人體平靜呼吸時, 肺牽張反射 不參與對呼吸的調(diào)節(jié)。, 肺擴張反射,吸氣 肺擴張 肺牽張感受器,延髓,迷走神經(jīng),吸氣切斷機制,抑制吸氣發(fā)生呼氣,生理意義:抑制吸氣,使吸氣轉為呼氣,防止吸氣過深過長,(細運氣管平滑肌),(二) 化學感受性反射 1.化學感受器: (1)外周化學感受器 : 頸動脈體和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