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 .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 .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 .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 .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維摘要:精英思維與平民思維是我國道德領域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學校道德教育長期以來奉行的是精英思維,在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中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強調個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平民思維在教育中受到壓抑,但在社會生活中較普遍地存在并發(fā)揮作用。在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走向平民化、生活化的過程中,道德領域的平民思維必將在道德教育中獲得應有地位。平民思維的引入對德育變革有其啟示意義,但德育變革不應一味迷信平民思維,而應理性選擇,合理利用。關鍵詞:道德教育平民思維精英思維傳統(tǒng)一、我國道德領域的精英思維與平民思維“平民”與“精英”是一組相對的范疇,“平民”指“普通的人”,“精英”指“出類拔萃的人”i。在特定社會中,平民與精英因其出身、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處于不同階層,并且由于兩個階層在社會生活中所擁有的活動能力、所面對的實際問題等的不同,平民階層和精英階層逐漸形成相互區(qū)別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在道德領域,這種區(qū)別集中體現在精英階層、平民階層逐步確立適合本階層的道德體系和道德教育方式。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期存在著精英與平民的對立。在傳統(tǒng)社會中,擁有穩(wěn)固經濟和政治地位的士大夫以及經濟有一定保障、有望通過薦舉、科舉進入政權的士子是社會中的精英,他們活躍于政治舞臺,享受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優(yōu)待,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享有發(fā)表意見、參與決策的權利,對社會事務的處理有著較大的支配能力。處于社會底層、直接從事農業(yè)和手工生產、沒有穩(wěn)定經濟收入的農民、手工業(yè)者以及一大批小私有者是社會中的平民,他們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在經濟和生活中受到各方面的盤剝,對社會事務的處理中處于被支配的無能、無力地位。士大夫和平民在經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懸殊,決定了他們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和處理方式有很大差別。在道德領域,士大夫階層與平民階層對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遵循著不同的路徑,由此產生精英道德與平民道德的對立以及精英道德教育與平民道德教育的對立。中國社會的精英道德是士大夫在思考和處理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他人關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與準則的集合體;它們清晰、系統(tǒng)而集中地體現在儒家經典、士大夫文稿之中,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凝聚著精英階層的精神,彰顯著士大夫的風范。平民道德則是平民百姓在思考和處理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他人關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和準則的集合體;由于平民群體結構成分的復雜性以及平民群體教育水平的限制,平民道德廣泛地散布在民間俗諺、民間儀式和大眾文化作品之中,而沒有較為系統(tǒng)與全面的總結。平民道德與精英道德在內容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而就其整體特征而言,兩者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精英道德強調社會責任,注重人的社會角色與使命;平民道德強調自我保全,注重個人的得失與幸福。真正意義上的士大夫對國計民生有著深切的關懷,將平治國家和天下視為自己的使命,有“任重而道遠”以及“今日之世,舍我其誰”的使命自覺,以致“進亦憂,退亦憂”“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精英道德的基本內容均與精英的社會責任感緊密相聯:他們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家庭、鄉(xiāng)村、朝廷努力盡到自己的義務,成為道德模范,期望他人信從、模仿,從而達至理想社會。精英道德體系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圣賢,都是恪盡社會責任的典范;精英道德體系的具體條規(guī),則是清晰厘定士大夫各方面社會責任的準繩。平民百姓則將思考的焦點集中于自身,為柴米油鹽和錢財而忙碌;國家大事,在他們看來,是有權者的份內事,他們自己沒有精力顧及,而且沒有能力和機會參與?!疤焖聛碛懈邆€子頂著”,平民的思維中很少有社會責任存在,即使偶爾有人說出“責任”字眼或做出“責任”行為,也會被視為異端而遭受譏笑。平民道德基本上與社會責任無關,純粹是平民的生存技巧的集合,因而,其內容與精英道德有著極大區(qū)別:精英道德主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平民道德主張“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精英道德主張“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民道德注重“朋友多了路好走”。并且,平民道德是因時、因地制宜的,沒有固定的規(guī)范,允許個人依據具體情境中的得失利害來選擇行動方式,此時講“和氣生財”,彼時講“人善被人欺”;這一點,與精英道德的嚴整、明確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平民與精英的不同思維還尤其明顯地體現在對子弟的道德教養(yǎng)方面,即平民道德教育與精英道德教育的不同。精英道德教育以士大夫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為基本途徑,以傳播強調社會責任的精英道德為己任,以培養(yǎng)嚴于律己、心憂天下的君子為目標。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通過禮儀訓導、課堂說理等方式,引導學習者遵守既有的道德規(guī)范,認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人格標準和“平治天下”的社會理想。教學過程是以社會需要為基本出發(fā)點的,教育者引導學習者主動從家族、國家和天下的需要出發(fā)思考自己的使命,依據即將擔負“平治天下”重任的君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精英道德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導個體“克己以復禮”的過程,個體必須革除各方面的個人興趣、愿望、追求,使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全面地皈依精英道德。這種自我克制的過程是痛苦的,要求個體有明確的意志,通過讀書、實踐、自省、慎獨等方式,不斷完善自我德性,以致如孔子所說“七十(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外,傳統(tǒng)家庭、學校也確立了種種以儒家倫理為依據的行為準則、儀式和懲罰措施,要求學習者嚴格遵守,對違背規(guī)章的學習者進行相應懲罰。平民道德教育以平民的家庭教育為基本途徑,而承載各種人生理念的大眾文化在很多方面支持著家庭中的平民道德教育。平民道德并沒有固定的規(guī)范,以致大量平民并沒有“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意識;平民道德教育其實就是長輩通過家庭生活的身體力行、口耳相傳,將自己所掌握、認同的為人處世技巧、原則傳授給下一輩的過程。這種教導,基本上是在生活過程中進行的,而且由父母傳授的人生規(guī)范往往能夠幫助年輕人在具體場合獲得表揚、獎賞和物質收益、避免批評、懲罰和物質乃至性命的損失,因此能夠被年輕人很愉快地接受、遵行。戲劇、評書等大眾文化作品對平民生活進行了抽象與概括,較直觀地呈現了一些較為復雜的道德準則,如不要以貌取人、不要因一時貧賤而得罪人父母可以借助這些例子,引導子女更好地明白事理。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將人生的最高價值看作平治天下,這種儒家道德理想在千百年的學校教育、社會教化中一以貫之。精英道德教育的長期推行,強化了廣大社會成員的社會本位思維,使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克己復禮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認可;精英道德教育也強化了精英的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堪稱人格表率的君子、賢臣、名儒,他們的鞠躬盡瘁、舍生取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柱。另一方面,客觀而言,由于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并沒有世襲的貴族,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財富都是不確定的,因而,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穩(wěn)定地居于精英階層并且在思想上具有牢固的精英意識的人,并不是很多。盡管承載精英道德的儒家經典廣為誦讀,但多數人讀經有強烈的功利目的,真正認同、遵守儒家道德的人也只是官僚、士大夫、地主中的少數。廣大民眾(包括一大批受過系統(tǒng)儒家教育、擁有豐厚財產、享受國家俸祿的士大夫)出于溫飽、富裕、升遷等個人私利的考慮,選擇信從平民道德的一些較為低俗、淺陋的條目。于是,在中國社會的道德領域就出現了舉世罕見的、普遍的道德標榜現象,即社會成員在公開講話、承諾時滿口仁義道德,而在真正行動時卻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道德話語成為缺德行為的“遮羞布”。透過歷代史書及儒林外史等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鋪天蓋地的精英道德話語遮蓋之下,平民道德大行其道,在事實上支配著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二、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精英傳統(tǒng)與當代德育的平民化取向(一)我國學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