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論文-馬克思主義全球化觀念的歷史追溯與多維透視一馬克思主義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屬于整個世界無產階級,而不專屬某個民族與國家。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資本主義所首先開創(chuàng)的“歷史轉變?yōu)槭澜鐨v史”這一偉大時代的精神精華,從這一開始就具有打破狹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與“全球化”特征。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從“世界歷史時代”逐步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歷史。在這里必須強調指出:“歷史轉變?yōu)槭澜鐨v史”與“歷史轉變?yōu)槿蚧臍v史”并不是一回事,世界歷史是相對于相互分裂的民族歷史與地方歷史而言,是指世界開始有了一部相互聯(lián)系與影響的統(tǒng)一的歷史,但在這里歷史活動的主體及其基本單位是相互獨立的民族國家;全球化歷史則是指世界各國的歷史變?yōu)橐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愈益朝著跨國化方向發(fā)展;后者是前者的進一步的和高度的發(fā)展的階段。如果說經典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屬于由單一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tài)所主宰的歐洲化的世界歷史時代;現代馬克思主義,即列寧與毛澤東等所開創(chuàng)的蘇聯(lián)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屬于一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逐步形成與尖銳對峙、北方的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與南方的落后的欠發(fā)達的第三世界國家不平等交往的、“分裂化”的世界歷史時代;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即鄧小平理論,則屬于一個世界政治經濟力量逐步趨于多極化態(tài)勢,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正在一體化發(fā)展的“全球化”時代。正像近代以來很早就有了全球化觀念,只是到了當代世界歷史發(fā)展階段,全球化才成了一種真正客觀物質現實一樣;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有全球化觀念,但只是到了今天,它才是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時代。當代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評論家阿里夫德里克在冷戰(zhàn)結束以后所寫的一部總結性著作革命之后(1994)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觀念的演變過程作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概括。他認為,在第一階段,即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把整個全球的一體化假設為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他們認為,這既是一個破壞性的進程,也是一個進步的發(fā)展過程。對于馬克思而言,所謂“世界空間”是由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而形成,這種經濟使其勢力所及的所有社會成為同質(homogenize)。所謂“世界時間”是指歐洲資本主義的時間性。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要通過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來實現,這種觀點實際上把“全球化”約化為資本主義的普遍化(universalization)。第二個階段,從19世紀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這一階段中,資本主義的確已經變成全球性的,但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全球同質性與一體化,而是產生了新的分裂分化。這種新的分化由兩個原因引起:一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在加劇了歐洲與北美及日本中心地區(qū)的民族競爭的同時,也使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擴散開來,這種擴散引起對資本的同質化力量的抵制。二是資本主義從歐洲中心地區(qū)的擴張并沒有使世界同質化,而毋寧說是制造了發(fā)達與不發(fā)達這兩個新世界。隨著中心地區(qū)資本主義的繼續(xù)發(fā)展與那里的馬克思主義運動因政治改革而日趨緩和,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移向了外圍,開始與爭取民族解放斗爭混合在一起。第三個階段,它從70年代起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個形態(tài)雖然仍保留中心外圍形式和相適應的發(fā)達不發(fā)達的狀況,但它的確證實了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期的預言資本主義確實已經普遍化了,其基礎不僅是商品交換和金融交易的全球化,而且最重要的是通過一種“新的國際勞動分工”而實現的生產的跨國化。只不過早期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化發(fā)展是以歐洲為中心的,是一個具有“地理(空間)”中心的體系與過程;而當代資本主義的跨國化卻相反,它通過全球范圍制造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起點而使資本主義非中心化了,它結束了歐美在世界上的經濟霸權,并且使資本主義第一次脫離了歐洲中心主義。早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全球性同質化過程中導致了以民族為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單位的格局,而在新的發(fā)展階段卻相反,資本的全球化過程卻撕裂了民族國家的邊界線,削弱了民族國家的經濟主權,并使資本主義從作為發(fā)展單位的民族國家中抽離出來。新的全球性經濟單位就是跨國公司。有人將這種新的世界經濟形態(tài)描寫為“全球性的區(qū)域主義”或者“全球性的地方主義”,這種描述捕捉住了世界經濟的同質化與散裂化的同時產生。資本主義的跨國化也排除了將世界劃分為三個世界的做法。因為第三世界的某些區(qū)域已經變成了資本運作的中心,而第一世界中的某些區(qū)域已經淪落到第三世界的地位上。換言之,原來那種中心外圍關系已經不再是國與國關系的主要特征,而逐漸變成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地區(qū)與被資本邊緣化的國家地區(qū)之間全球關系特征;這樣就造成了現在世界主義與地方主義同時并存的悖論。德里克以上的概括基本上符合歷史事實,雖然他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理論并不能回答全球化時代重大理論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甚至作為一種關于全球性現代化的理論,已經名不副實。馬克思主義在理論意義上包含著對歐洲中心資本主義的時空預設,它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的新形勢,因為這種新的形勢既具有同質化特征又具有散裂化特征?!保ㄗⅲ阂陨蟽热萦^點參看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之后第四章“彈性生產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譯文載俞可平、黃衛(wèi)平主編全球化的悖論,第263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但我們覺得,他的解釋畢竟還是為我們全面回顧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觀念的演變過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參考視野和指導線索。馬克思還是在創(chuàng)立自己科學歷史觀的前夜(1845),就具有了一種開闊的現代世界歷史性理論視野。他在同德國以弗李斯特為代表的、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的國民經濟學家進行論辯時,就自覺地站在古典經濟學的世界主義立場上,強調工業(yè)即現代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所具有的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世界歷史意義,認為在現代生產力與交往關系制約下,一個民族所作的事情就是為整個人類所做的事情。(注: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7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馬克思與恩格斯第一次表述自己科學的世界歷史觀與全球觀念,是在眾所周知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在這里他們第一次從現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市場經濟世界化發(fā)展的現實歷史角度,對近代以來所發(fā)展起來的全球化趨勢作出了初步的描述。這個概括的意義,一方面在于他們?yōu)樽约航⒖茖W的歷史觀念確立了一個開闊的理論視野,另一方面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全球化”基本特征作了初步的規(guī)定。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引起的人類歷史由傳統(tǒng)的狹隘的民族史與地方歷史轉變?yōu)槭澜鐨v史的這一基本事實出發(fā),克服了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的文化決定論和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注:參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而在共產黨宣言(注:參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27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中,馬克思恩格斯更是以明確的語言與立場指出,資本主義所開辟的歷史就是一個世界歷史過程,共產主義理所當然的也是一個全球化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從此,馬克思與恩格斯也就非常自覺地在這種開放的理論視野中思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問題。值得指出的一點是,馬克思他們的這種全球化理論觀念除了有其無法克服的時代局限性以外,也有其理論邏輯上的偏頗之處:過分強調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對全球歷史的統(tǒng)一與整合作用,強調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世界性普遍化特征,而相應忽視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所刺激起來的民族主義運動和世界各國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忽視了作為經濟政治現代化發(fā)展的最基本單位的民族國家的作用,而將資本主義文明所發(fā)展起來的世界歷史化過程簡化或約化為兩個階級斗爭的過程。正因為考慮到這樣一種理論視野上的片面之處,所以晚年的馬克思在回答俄國民粹主義的提問時,已經考慮到了落后民族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機遇問題。(注:參看拙文“抓機遇論”發(fā)展哲學觀念的歷史追蹤,載理論探討1997年第5期。)當然我們還要強調一點,馬克思這種全球化觀念基本上適合歐洲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歷史時期,而且從總體上看也符合資本主義整個歷史發(fā)展時期(即資本主義“長時段”發(fā)展邏輯)。因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本質的確是要消滅民族國家界限,超越民族特殊性。其發(fā)展趨勢就是要統(tǒng)治整個世界。正如德里克如上所指出的: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的預言更接近于今天的現實。對此,比利時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歐內斯特曼德爾也有相同的認識:“今天的西方遠比寫作資本論時的世界更接近資本論的完全純粹的資本主義模型”。也就是說,正如今天由于社會主義運動陷于低潮,整個世界重新變成馬克思當年所處的資本主義全球性發(fā)展趨勢。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晚年,西方資本主義靜悄悄地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不是以資產階級及其個人或企業(yè)為基本的經濟活動單位,而是以整個民族國家為基本的經濟政治活動單位;不是以市場的純粹的自由競爭,而是以某種壟斷為特征的帝國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列寧主義就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如果說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觀念是資本主義所首先開辟的世界歷史,是人類歷史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化發(fā)展過程;那么,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所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全球化觀念,則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殖民主義體系、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形態(tài)的高度壟斷化政治化軍事化發(fā)展趨勢。斯大林曾經對列寧所首先確立的新的全球化觀念作出了一個權威的著名的總結: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是從三個基本原理出發(fā)的:1.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內占統(tǒng)治地位,由此得出第一個基本的結論: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革命危機日益尖銳化,“宗主國”內部的無產階級戰(zhàn)線上的爆發(fā)因素日益增長。2.加緊向殖民地和附屬國輸出資本,擴大勢力范圍,直到占領整個地球,“資本主義已經成為極少數先進國對地球上大多數居民進行金融奴役和殖民壓迫的世界體系。”由此將地球上的居民分裂成為兩個陣營:一方面是剝削和壓迫廣大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極少數資本主義“先進”國,另一方面是不得不為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斗爭的占極大多數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由此得出的第二個結論是:殖民地國家內部的革命危機日益尖銳化;3.在帝國主義條件下,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與東方的殖民地革命必然聯(lián)合為一條世界革命戰(zhàn)線,來反對世界帝國主義戰(zhàn)線。所以“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保ㄗⅲ核勾罅诌x集上卷第203206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并且,社會主義革命往往發(fā)生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地方,即通常發(fā)生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里,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甚至于可以說,社會主義革命由于處在這樣一種經濟政治發(fā)展非常不平穩(wěn)的世界歷史背景下,所以不會出現同時勝利的局面,倒是往往出現一國首先勝利的獨特現象。受列寧與斯大林以上思想的深刻影響,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具有典范意義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理論以及相應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他認為,由于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性影響,中國革命從此以后便成為世界革命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西方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入侵,近代以來的中國的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改變這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yōu)橐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fā)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注: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26633頁等處,人民出版社1996年合訂本。)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觀念相比,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所確立與闡述的新的全球化觀念,基本上準確及時地反映了巨變的歷史時代特點,特別是由此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統(tǒng)治世界的單極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落后國家首先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世界歷史與政治經濟總格局總面貌,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獲得民族解放的斗爭精神與勇氣,巨大地促進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yè),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最偉大的貢獻??梢哉f,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是全球化進程在20世紀的基本主題之一。而且正是由于這種對抗的存在才有助于今天全球化進程中的多元化、多維度的形成。但從列寧的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前夜理論到斯大林的一國勝利說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學說,再到后來的社會主義陣營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分裂對抗的全球化觀念,是一種相對封閉的世界體系理論,它用兩種社會政治制度來抽象與概括世界千差萬別的文明與民族國家的特點,未免有些簡單化。它過分強調了國際的世界的政治軍事斗爭與對抗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只片面地看到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在尖銳矛盾發(fā)展以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對廣大不發(fā)達民族國家的侵略影響及其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積極作用,而忽視了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上的密不可分的交流關系及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從而導致了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長期的實際上閉關鎖國的發(fā)展方針與策略,進而最終窒息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活力。蘇聯(lián)的解體與東歐的劇變可以說是一種全球化模式與觀念即一種以分裂對抗與封閉自足為特點的全球化觀念與模式的失敗。(注:參看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第15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二在20世紀,全球化理論觀念模式,首先是作為主流的西方現代化發(fā)展理論,即把現代化等同于世界各國經濟文化政治發(fā)展“西方化”的單一過程;除開這一基本觀點之外,當然就是以上我們所列舉的以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為代表的帝國主義理論、殖民地半殖民地理論、兩大陣營理論。受這些經典的基本理論模式的影響,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南美洲也形成了一種既與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全球化模式相抗衡,也有別于社會主義的全球化理論的、一種獨特的“第三世界化”的全球化觀念,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南美洲的依附理論以及爾后影響范圍更大與持續(xù)時間更長的“世界體系理論”。(注:以下關于依附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觀點的內容介紹與觀點,在此參照了方宏進著文從依附論到世界體系論的理論變革,載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4期第62頁,及孫立平著傳統(tǒng)與變遷,第2530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依附理論崛起于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依附理論學派并非有一個較正式的組織、較系統(tǒng)一致的學科集團,而是一批分散于世界各地、基本觀點接近、遙相呼應的學術潮流。它們共同認為:依附是一種不平等的國際貿易關系,是早期殖民擴張的結果,是以其中的一方受另一方制約為代價發(fā)展起來的。依附論的基本概念有三個:中心、外圍和依附?!爸行摹笔侵改切┵Y本主義經濟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外圍”則是指那些經濟上貧困落后的國家與地區(qū)。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海水淡化及水處理設備項目發(fā)展計劃
- 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塑造未來的學習體驗
- 教育政策與教師能力提升的相互促進關系
- 未來十年的教育創(chuàng)新趨勢與挑戰(zhàn)
- 企業(yè)如何通過智能倉儲提升競爭力
- 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生成效評估體系構建
- 基礎護士重癥科生命支持技術考試題庫及答案
- 醫(yī)療輔助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 中職政治教學課件
- 在線考試系統(tǒng)的未來發(fā)展及挑戰(zhàn)分析
- 網絡貨運安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溴化聚苯乙烯(BPS)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校園外賣公司管理制度
- BA系統(tǒng)對電氣設備動力柜(箱)的自控接口要求
- 汕尾市市直單位招聘政府聘員筆試真題2024
- 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
- 房顫患者用藥護理
- 2025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數學試卷(全國二卷)
- 無菌技術及手衛(wèi)生
- 托管機構轉讓合同范本
- 綠電制綠氫及其綜合利用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