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現狀及治理 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現狀及治理 摘 要 沙漠化是全球性共同關注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我國是沙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且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沙漠化不僅威脅到人類居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還威脅到沙漠化地區(qū)人們的生存、資源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是世界著名的濕地 ,但隨著周圍地區(qū)荒沙漠化環(huán)境的惡化 ,其土地荒漠化也不斷加劇。 此論文 通過對青海湖區(qū)自然環(huán)境特征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清楚湖區(qū)沙漠化現狀, 明確了 沙 漠化的環(huán)境背景 , 并根據沙化現 狀及自然環(huán)境特征找出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最后,根據湖區(qū)自然特征及沙化程度及趨勢,給出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自理的合理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現狀;治理措施 緒 論 沙漠化具體表現在: 1 沙漠化造成地表組成物質中細粒減少,粗粒增加,土壤機械組成粗化,使土壤物理性狀惡化,容重增加,保水性減弱; 2 荒漠化使土壤養(yǎng)分流失肥力下降; 3 沙漠化使原始地形破碎,土地利用難度加大; 4 沙漠化導致植被退化; 5 沙漠化使土地生產力下降; 6 沙漠化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絮亂,平衡失調。 青海湖地處 青海高原 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huán)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huán)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 海拔 都在海拔 3600 米至 5000 米之間。舉目環(huán) 顧,猶如四幅高高的 天然屏障 ,將青海湖緊緊環(huán)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然而,現在的青海湖面積日益減少,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破壞,是什么導致美麗的青海湖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此慘不忍睹呢?本文就會一一揭露這些原因,并對沙漠化的治理提出綜 合、科學的建議,使青海湖的美麗風景重現在世人面前。 1 青海湖區(qū)概況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地球重要濕地之一。它正偏離自然演化過程,萎縮、咸化甚至消亡過程加快。 青海湖流域位于 97 50 101 20 E, 36 15 28 20 N,東鄰日月山,西以阿木尼尼庫山為界,背依大通山,南靠青海南山,總面積為 29691 平方公里。本文研究的范圍主要是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圖 1)。區(qū)域內地貌復雜多樣,湖西北部有湖蝕基巖階地。地勢高寒,處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西北部干旱區(qū)和西南部高寒區(qū)的交匯地帶,并有其自身的湖泊反 應,降水量較小但相對集中,太陽輻射強烈,氣溫日較差大,同時有明顯的小區(qū)域氣候特點。青海湖地區(qū)的水體除了青海湖以外,還有一些間歇性河流,如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等(圖 1)。這些河流的特點是干流較短,但雨季的流量較大,水系分布明顯不對稱。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流量較大,東部和南部則相反。土壤分布具有多樣性和垂直性。海拔 3900 4000m 的高山山體上部為高山寒漠土;山體中部或平緩的山頂部為高山草甸土,是流域內分布最廣的土壤。湖區(qū)植被復雜多樣,表現溫性植被與高寒植被共存的分布格局。近年來,青海湖的旅游業(yè)有明顯 的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人文歷史以及民俗風情等構成的青海旅游資源得到初步的開發(fā)。 1986 年,經國務院批準,青海湖自然保護區(qū)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后期以來,氣候的演變和人類的不合理活動等因素造成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失調,湖水逐漸退縮,沙源擴大,草場退化,草質變差,畜牧業(yè)生產力不斷下降,直接影響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1 自然環(huán)境 1.1.1 地形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系南麓其東部和北部為日月山、團保山和月布山,南部為青海南山,西部為布哈河谷地,成一廣闊盆地。盆地面積約為20800 平方公里。介 于東經 9705 -10113 ,北緯 3628 -3825 之間,作為 西北 東南 方向伸展。 青海湖地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主要是湖濱階地、湖灘、河灘地、沖積、洪積傾斜平原、構造臺地和剝蝕山地。 青海湖流域面積 3450 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面積 4500 多平方公里,水面高度 3193 米。湖體西岸、北岸邊坡較緩斜,南岸、東岸邊坡陡傾。保護區(qū)除水域外,由五個小島和大小泉灣及沿湖沼澤濕地組成,湖中有海心山、三塊石、海西皮、鳥島和沙島。沼澤濕地環(huán)湖分布,主要有倒淌河口蘆葦、小北湖濕地草甸、大小泉灣沼澤草甸和干子 河口灘地濕草甸等。 1.1.2 水文 青海湖區(qū)大小河流 40 條,均屬內陸封閉水系,主要河流有 7 條,即布哈河、巴哈烏蘭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甘子河、倒淌河及黑馬河,它們的流量占入湖總徑流量的 95。其中布哈河最大,河長約 300 公里,年總徑流量 10.64 億立方米,占入湖總徑量的 67,并在其入湖口形成布哈河口三角洲。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河水,其次是湖岸及湖底泉水。泉水在尕日拉、泉灣、鳥島附近很豐富,均為淡水,與鳥類棲息關系極大。湖區(qū)年降水量 400 毫米左右,年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 3 倍以上。 1.1.3 氣候 總之,青海湖盆 地屬高原半干旱高寒氣候區(qū), 高原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為寒冷干燥多風,氣溫較低,地區(qū)差異較大,垂直變化明顯,夏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較小但相對集中 。青海湖冰凍時間較長, 12 月上旬形成穩(wěn)定的冰蓋, 1月份為穩(wěn)定的封凍期,一般冰旱為 30-45 厘米; 3 月中旬以后不蓋開始破裂, 4月中旬以后,冰即消盡。但在泉灣切吉河口由于是泉水補給,有一片不凍冰面,給越冬水禽創(chuàng)造了條件,每年有千余只大天鵝在這里越冬。 1.1.4 植被 青海湖周圍環(huán)山,山前漫坡范圍再加上湖面縮小,在南岸、北岸形成了廣闊的湖濱平原;西部為布哈河三角洲,較為 開闊大部為牧場和農耕地。環(huán)湖植被,根據多年考察,可分為以下類: ( 1) 溫濕草原 以芨芨草、短花針茅為優(yōu)勢種,主要分布在環(huán)湖的東北海晏灣、剛察及東南邊緣倒淌河口至江西溝以東一帶。湖北和西北發(fā)育著以紫花針茅、 高山苔草為優(yōu)勢種的草原,伴有青海固河草、賴草、冰草、紫草茅等。分布海拔3000 3600 米。 ( 2) 小半灌木荒漠 以中麻黃為優(yōu)勢的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在環(huán)湖東北邊的海晏灣的河丘,河灘地帶相夾在溫性草原與湖水之間,分布海拔為 3100 3200 米。伴生種有刺葉棘豆,在靠近湖東種羊場北部小河丘中生長有沙地柏。 ( 3) 高寒草旬 主要分布在環(huán)湖的濕潤山地上,以青海湖南岸和西岸最多,成群落的優(yōu)勢種以沙草科的蒿草為主,生長海拔 3200 4500 米。 1.2 社會環(huán)境 1.2.1 人口 青海湖區(qū)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業(yè)生產基地之一,種植業(yè)、旅游業(yè)和工業(yè)生產均有一定規(guī)模,是青海省境內人類活動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據統(tǒng)計, 2004年青海湖流域總人口數為 8.56 萬。其中,農牧戶總數 1.38 萬戶,人口 7.09 萬;牧業(yè)戶 1.26 萬戶。人口 6.50 萬。農業(yè)戶 (含半農半牧戶 )0.12 萬戶,人口 0.59萬。陸地人口平均密度 3.4 人每平 方公里。 湖區(qū)屬多民族居住地區(qū),有藏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 12 個民族。其中藏族人數最多,約占人口總數的 68.61%,是湖區(qū)的主要民族。 1.2.2 經濟 湖區(qū)現有鄉(xiāng)鎮(zhèn)均以牧業(yè)為主體經濟,此外還有湖東種羊場、江西溝羊場、鐵卜加草原站、三角城種羊場等幾家以畜牧業(yè)生產為主體的國營畜牧場。 1.2.3 交通 湖區(qū)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環(huán)湖的狹長地帶以及湖周交通相對發(fā)達的湖盆地帶,特別是以剛察縣為中心的青海湖北岸湖濱三角地帶。湖區(qū)四周的山地,主要是牧民群眾夏季利用的放牧草場,基本未建定居點。 目前急需解決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等問題,因此需充分考慮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和實際利益。 青海湖的南北兩岸曾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 109 國道在青海湖南部自東向西橫穿湖區(qū), 315 國道則從青海湖北部穿越湖區(qū)。此外湖區(qū)還有相當數量的低等級公路及各種簡易公路遍及各鄉(xiāng)鎮(zhèn),形成了可通達湖區(qū)各處的公路交通網。 1.2.4 文化 青海湖是藏文化區(qū),不僅具有藏文化區(qū)的共同特點,擁有藏文化區(qū)共有的民族風情、文化淵源,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水文化特點,包括祭海、轉湖等歷史悠久的文化習俗,以及昆侖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海湖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構成了青海湖獨有的文化氛圍。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節(jié)慶活動、環(huán)湖藏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體現 。 2 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現狀 青海湖,地球主要濕地之一,阻止著局部沙漠化、影響著局部氣候。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湖水微咸帶苦,鹽分含量低于海水。湖周巨細河流有 70 余條,主如果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及哈爾蓋河,這 4 條大河占進湖徑流量的 86%。近 50 年來青海省湖泊情況進進一個新的演化階段,天然湖偏離天然演化過程,萎縮、咸化甚至消亡 過程加速。近幾十年來,青海湖環(huán)湖地域人數大量增添,農牧業(yè)澆灌,財富用水激增,大量水被用來澆灌、不能進湖,使湖水位在 1955-1985 年間平均每年下降 10 厘米。 青海湖屬于封閉湖泊,如今每年入湖總沙量為 978.26 萬噸,大量泥沙被帶入湖內再加入水截留造成青海湖水面積縮小近 500 平方公里。 青海湖鳥島曾棲居著數以 10 萬計的鳥類,被稱為鳥的天堂。但近年由于布哈河輸沙和風沙堆積等自然因素,鳥島名存實亡已成為半島,鳥類大量遷徙,斑頭雁比較高峰期下降了 74.09%,魚鷗數量下降 66.75%,棕頭鷗下降 89.17%,鸕鶿下降 60.55%,確已今非昔比。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過度的捕撈,超過湟魚的再生能力,致使個體減小、產量大降。加上湟魚洄游產卵的河流上游人為筑壩截流灌溉,致使產卵湟魚大量擱淺死亡。如今,僅有半尺長大小的湟魚撲騰在漁網中,它將被人類無止盡的欲望一網打盡。 環(huán)青海湖地區(qū)草場每年以 3%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總面積達到 1248 平方公里,還在不斷擴展中。其中嚴重沙漠化面積約 508.9 平方公里,占區(qū)域內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 40.79 %。湖區(qū)的現有耕地資源可承載人口為 51833 人。實有人口為 21.32 萬人,青海湖區(qū)的耕地資源已經大大超載。在每年的春秋季節(jié),去過青海湖,特別是去過青海湖北岸的人,都會深切地領教這里風沙的厲害,一場七八級大風,會吹動活動的沙丘肆虐滾動,好似一條“黃龍”在翻滾;一場 10級暴風,會使正在順風行使的汽車飄動,羊群吹到湖中。 據圖 1 可知, 青海湖流域沙漠化土地主要分部在湖東安下巴臺,海晏克土及耳海周圍。早湖北岸的尕海周圍,草褡褳,甘子河,湖西岸的鳥島,沙沱寺至布哈河,石乃亥地區(qū)及湖南岸一朗劍,二朗劍等地帶是流動沙丘集中分布區(qū), 在湖西岸的鳥島地區(qū),主要是平緩流沙地,分布在河漫灘 、入湖河口三角洲及湖濱平原。在鸕鶿島北部的湖岸線以西,有大中型流動沙丘,該片沙丘明顯的特征是湖水下降,沙丘露出湖面,當湖水升高時有的沙丘又下沉到湖水里。然而由于湖水下降沙源上風頭緊連著沙漠化土地,因此,沙丘不斷增高加大,成為流沙直接入湖的主要地段。 由于過度開墾及過牧,昔日的塔拉灘成為活動沙丘??拷瓰┑暮D喜刈遄灾沃莨埠涂h沙珠玉鄉(xiāng)上卡力崗村的百余戶人家, 40 年來,因流沙埋壓房屋,先后搬遷三次。鐵蓋鄉(xiāng)、曲溝鄉(xiāng)的部分牧業(yè)村僅 2002 年 2 月至 3 月的三次暴風,造成 40 余間房屋被黃沙覆蓋, 50 多頭 (只 )牲畜死亡 , 30%的可利用草場被風沙掩埋。鳥島西北部,將近有六七萬畝的草場沙化。 圖 1 據統(tǒng)計,環(huán)青海湖流域草原總面積 2.64 億畝,其中可利用面積 1.4 億畝,因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退化、沙化草原總面積達 3242.73萬畝,占草場可利用總面積的 23.16%。湖區(qū)沙化面積土地面積 4.3 萬畝,其中流動沙丘面積 3.3萬畝,這些流動沙丘每年仍以 10.12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斷前移。導致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 6780 萬噸,輸入龍羊峽庫區(qū)的流沙 3131 萬立方米,每年造成 1 個多億的損失。約有 35.77 萬噸泥沙 進入青海湖,致使青海湖面積縮小。僅塔拉灘嚴重沙漠化面積達 83.2 萬畝,強烈發(fā)展中的沙漠化面積達 17.4 萬畝,正在發(fā)展中的沙漠化面積達 116 萬畝,潛在沙漠化達 102 萬畝。嚴重沙漠化面積每年以 1.8 萬畝的速度增加。海北藏族自治州退化草場面積達到 543.2 萬畝,其中重度沙化面積 63.7 萬畝。 據研究,每年人工湖的風沙量為 8.87106其中一西北方向為主,根據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程度,劃分為四個等級: 1 潛在沙漠化土地。土壤為砂質淡栗鈣土,栗鈣土,沼澤土。剖面完整。有機質層厚度一般在 3075cm,主要分布在克土 至白佛寺。甘子河至哈爾蓋,青海湖南線山前砂質草原、草褡褳湖濱沼澤地帶及湖東種羊場小北湖一帶。 2 正在發(fā)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植被覆蓋度在 60%以下,主要分布在沙子河,沙柳河,哈蓋河,環(huán)湖各農場耕地,棄耕地,沙沱寺至鳥島,布哈河兩側及石乃亥的礫石,粗砂質土壤,半固定砂質土地帶,總面積 462.53 km2。 3 強烈發(fā)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植被覆蓋率不足 20%地表原始形態(tài)已被破壞。主要分布在克土,大小占嶺,湖東種羊場一帶,鳥島西北的大片流沙地及高達的沙丘邊緣,半流動沙丘的河床地帶。 4 嚴重沙漠化土地。新月形沙丘或新月形沙丘鏈及 沙壟,沙梁,沙山組合成沙漠,基本上沒有植物或少見,覆蓋度不足 5%,且主要分布在克土,大小占嶺至湖東種羊場東部和北部及小北湖以南。另外,也包括尕海周圍,鳥島西北至海西山背面的沙丘沙地,以及倒淌河東南浪麻舍崗的流動沙丘,風蝕地。上述四個等級中,強烈嚴重沙漠化土地面積 1231.6 km2。由于沙漠化擴大,造成了風沙人湖,威脅了鳥類生存,并危害鐵路公路交通。 據 1956,1973 年航測圖片,沙漠化土地面積分為 452.88、 498.37 km2,1986年沙漠化土地面積為 756.56 km2(包括倒淌河 ES 麻舍崗 20.7 km2沙丘,沙地)比 1965 年擴大了 303,68 km2,比 1972 年擴大了 258.18 km2。 1999 年環(huán)湖區(qū)沙漠化土地面積 1695.12 km2,比 1956 年增加 1242.23 km2,比 1986 年增加 938.57 km2, 43 年間平均增長 28.89 km2,其中 19561972 年 16 年平均增長 2.84 km2;1972 年 1986 年 14 年平均增長 18.44 km2; 19861999 年平均增長 72.20 km2,增幅比前 30 年顯著加大。剛察縣 1980 年以前幾乎沒有沙漠化土地, 1980 年以后沙 漠化土地強烈發(fā)展,到 1999 年沙漠化土地已擴展為 211.06 km2,主要是布哈河以北的鳥島區(qū)和柳沙河,哈爾蓋河入口處的河灘地,三角洲變成了沙漠化土地。 19 年平均年增長 11.11 km2。 3 青海湖區(qū)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在每年的春秋季節(jié),去過青海湖,特別是去過青海湖北岸的人,都會深切地領教這里風沙的厲害,一場七八級大風,會吹動活動的沙丘肆虐滾動,好似一條“黃龍”在翻滾;一場 10 級暴風,會使正在順風行使的汽車飄動,羊群吹到湖中。 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為 自然現象 的沙漠化是因為地球干燥帶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導致 局部地區(qū) 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于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分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竭不適合耕種 ,青海湖周邊地區(qū)也不例外。 3.1 自然原因 3.1.1 氣候的暖干化 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青海湖流域水汽來 源主要是孟加拉灣及東南暖濕氣流,但青海湖地處內陸高原盆地,地勢高聳又封閉,故降水稀少,同時蒸發(fā)量又很大。其降水總體分布規(guī)律是:降水由流域周圍的山地向湖區(qū)遞減,環(huán)湖的湖東地區(qū),地處背風坡,是降水低值區(qū)。蒸發(fā)的分布規(guī)律是:蒸發(fā)逾與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相反,在湖東蒸發(fā)較大,湖南、西南部次之,湖北較小。湖東地區(qū)降水較少,蒸發(fā)又大,水分收支不平衡,這是造成湖東沙地的重要原因。第二,有研究表明,從 1976 到 2000 年,環(huán)湖地區(qū)氣溫逐步升高,蒸發(fā)量變大,降水量減少,呈現暖干化趨勢,這也是促使環(huán)湖沙地發(fā)育的原因之一。 3.1.2 湖面萎縮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阿爾蓋河。這四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 16.12 億 m,占入河凈流量的 86%,降水補給 15.57億 m,地下水補給 4.01 億 m,總補給為 34.93m。湖區(qū)風大,蒸發(fā)快,年湖水蒸發(fā)量 39.30 億 m,年均虧損 4.37 億 m,全新世以來,青海湖湖面總體呈縮小趨勢, 1959 1995 年湖水年平均下降 8.37cm。湖面萎縮,使得湖底湖相沉積物暴露,在風力作用下,加速了土地沙化。 3.1.3 風力作用 湖區(qū)大風,沙暴日數是全省較多的地區(qū)之一 。每年 2 4 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現大風,且盛行西北風。以剛察為例,大風( 17m/s)年均 47.3d, 2 4 月最多,平均 5.9 9.3d,最多的三月份達 19d 之多,沙暴歷年平均為 14d。重點保護區(qū)布哈河 鳥島區(qū)多西北風,最大風力達 9 10 級。由于湖區(qū)海拔高,湖西風多,高空氣影響極大,全年多在西峰控制之下。冬季風速最大,夏秋季較小。強勁的風力成為土地沙化的重要動力之一。 3.1.4 河流作用 湖西沙地主要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河流泥沙沉積和河口三角洲作用,易產生土地沙化。研究表明,尕海、耳海和海晏湖是湖區(qū)風 沙運動的結果。在西北風和湖流的作用下,沙子在東部淺水帶形成水下沙堤,逐漸露出水面接受風沙沉積,隔斷海灣,形成子湖。從本質上看,湖西沙地是全新世干旱氣候控制下的產物。而湖西沙地的形成則和不哈河密不可分,河流的自然擺動和截直,造成了布哈河三角洲東北緣停止發(fā)育,在干旱氣候等作用下導致土地沙化。 3.2 人為原因 3.2.1 超載放牧是導致草地退化的首要原因 按照推算,青海湖區(qū)夏秋季可承載 260 萬只羊單元的牲畜量,而冬春季的合理載畜率為 200 萬只羊單元。今朝青海湖區(qū)(包羅海南州、海北州等)現實巨細牲畜折合成羊單元為 500 萬只。海南州畜均據有的草地面積,由 1949 年的畜均 2.4 公頃下降到此刻的畜均 1 公頃。今朝,全州共超載牲畜 150 萬只羊單元以上。海北州各類牲畜折合羊單元 335.8 萬只,超載 106 萬只羊單元,超載率為 31.5%。牲畜數量增添,草地嚴重超載,使牧草出產受到按捺,產草量下降,草地大面積退化。 3.2.2 耕地無序擴大和棄耕成了第二大原因 湖區(qū)的現有耕地資本可承載人數為 51833 人。實有人數為 21.32 萬人,青海湖區(qū)的耕地資本已經大大超載。按照猜測,青海湖區(qū) 2010 年、 2020 年和 2030年的戶籍人 數總量將分袂達到 23.31 萬、 25.5 萬、 27.11 萬人。海南州 1958 年耕地面積 1.98 萬公頃,到 1960 年增添到了 6.79 萬公頃,今朝操縱的僅有 5.33萬公頃擺布(不包羅境內省屬及戎行農牧場的 4.75 萬公頃),海北州 1958- 1960 年開荒 7.27 萬公頃,總耕地面積達 9.83 萬公頃,此刻耕種的也只有 5.33 萬多公頃,其余均已撂荒。 20 世紀 90 年月中期以來,因為油菜籽價錢上漲,掀起了開墾草場的怒潮,短短時候內,在環(huán)湖地域犯警開墾草場 2 萬多公頃。環(huán)湖周圍現有在冊耕地 2.65萬公頃(現實有 4 萬公頃以上)?!耙驗槭芴烊磺疤岬闹萍s,這些耕地農作物產量不高,而且因為冬春季節(jié)地表裸露,加之冬季風速強勁,是湖區(qū)沙漠化的首要原因,已對青海湖生態(tài)組成嚴重威脅?!?環(huán)湖地域耕地多半是水澆地,這些農田用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等河水澆灌,采納的都是洪流漫灌的體例,其中一泰半的水資本被華侈。農田澆灌截流了大量本該流進青海湖的補給水,湖水補給源削減,湖面逐年縮小。 3.2.3 毀林和不合理的墾殖是一大原因 毀林、不合理開墾使得區(qū)內水源涵養(yǎng)和水土連結能力削弱及草地資本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面積的水土流失 蹤,草地退化沙化,生態(tài)情況惡化。例如青海湖首要補給水源布哈河上游,兩岸的灌木寬度比上世紀 50 年月平均縮小了 0.6平方公里,森林籠蓋率僅占 0.9% ,因為泉源地域植被籠蓋度敏捷削減,涵養(yǎng)水分能力下降,導致流進青海湖的布哈河等幾條首要河流水量逐年削減,有的甚至呈現數月斷流。 作物收成后,耕地地表裸露期長達 7-8 個月,在冬春大風季節(jié),大量表土被風刮走,在強風感化下形成沙塵暴,加劇了湖區(qū)沙化歷程。尤其是在 2010 年,青海湖周圍地域沙塵暴加倍頻仍、強度前所未有的狠惡。 4 青海湖區(qū)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4.1 綜合防治方案 各個地區(qū)土地沙漠化發(fā)展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措施和治理途徑也不盡一致。應以沙漠化過程的發(fā)展程度作為青海湖流域整治規(guī)劃的主要指標,對潛在沙漠化土地和正在發(fā)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均可采取封沙育林的措施,保護并恢復天然植被;對強烈發(fā)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嚴重沙漠化土地,在封育的基礎上,要采取設置機械沙障的工程技術和種草造林的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在一個地區(qū)里往往可以同時出現多種類型的沙漠化土地,在劃分時主要以數量占優(yōu)勢或較多的類型作為指標,同時,考慮到土地利用和沙漠治理是靠管 轄單位分區(qū)實施的,在分區(qū)時也應盡可能集中連片并與縣、鄉(xiāng)地界一致,其中小區(qū)的命名,一所在的地名加以確定。 4.2 綜合防治工程 4.2.1 封沙育草育林 1980 年海晏縣在克土至下斜麻,對面積約為 4360k 半流動沙丘和平緩沙丘進行了封沙育草, 1987 年植被明顯得以恢復。據調查, 7 年間賴草、沙蒿、針茅、早熟禾等植物居多,種類多達 10 余種,其中賴草固沙性能最好,根系發(fā)達,盤結能力強。由此可見,封沙育草是保護天然植被、防風固沙,見效快、投資少的有效治理措施。 4.2.2 設置機械沙障固定流沙 機械沙障是用黏土、雜草、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做成的障蔽物,它具有防風阻沙的作用。沙障類型很多,常用的是直立式沙障。青海湖流域冬春季以西、西北風為主,而夏秋季又刮東北風,因此,應設置網格式沙障。沙障間距的大小是沙障能否起到良好效益的關鍵。與主風方向垂直的沙障,其間距與地形、坡度和沙障的高低關系較大,同時還需考慮風力的強弱。在規(guī)劃設計前必須合理確定它的高度和行間距里,并計算單位面積沙障的長度及所需材料、用工和開支等。 (如圖 2) 圖 2 草方格沙障 4.2.3 生物措施和機械沙障相結合。 沙區(qū)由于氣候干燥,土 壤瘠薄,沙質地面溫度變化劇烈,風蝕、沙理、沙打嚴重,即使有沙障保護,一般植物在沙面上也很難定居。因而,對固沙植物的選擇是固沙成敗的關鍵。根據青海湖自然特點,就地取材利用剪葉錦雞兒、短葉錦雞兒、沙蒿、賴草及芨芨草、座花針茅、黑沙蒿和白沙蒿。他們是一類耐沙壓、耐干旱、根系發(fā)達而又生長迅速的植物種類。對于 10m 以下的中小沙丘, 2 3年內則可固定,對于平緩的沙流地帶當年就能固定。但是,對于 100m 左右的大沙山,目前有效措施是封禁上風線,治理邊緣區(qū),減緩風沙襲擊限制他的擴大速度,實施逐步改造、逐步治理的措施。 自 2003 年以來,依托國家項目,我省先后在環(huán)青海湖 12 個縣,相繼實施了草原圍欄、牧草種植、草原鼠蟲害防治、草原灌溉、黑土灘治理等草原生態(tài)建設項目,累計治沙 559.5 萬畝,對局部地區(qū)荒漠化程度的減輕和沙化土地的逆轉具有一定作用。全省相繼建成了香日德、沙珠玉、諾木洪、黃沙頭、格爾木和德令哈一批高寒沙漠綠洲等都成為我省防沙治沙的典型。通過多年的治理,環(huán)青海湖流域草原整體退化趨勢已初步得到扭轉,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始良性發(fā)展,草地生產力正處在恢復性增長階段。 4.2.4 營造防沙固沙林 青海湖的氣候特點是風沙大,干燥,氣 溫低,土壤瘠薄,是造林的不利因素。造林時應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以營造灌木林為主的防沙固沙林。流沙地帶要在設置沙障的基礎上,在沙丘穩(wěn)定后再規(guī)劃設計造林;半固定、固定沙地一般不需提前整地,但在丘間地或黏土地帶可進行種植前帶狀整地。造林時要深栽踩實,疏枝短截,躲開風期。根據條件選擇適生抗逆性強的樹種,并要求采用鍵壯無病蟲害的 3 4 年生大苗造林為佳。在水份好的立地條件下,其造林方法也可采取插干、埋條或壓條造林。只要掌握好雨季,采用適宜樹種、種籽拌土和生根粉處理即可直播造林。 在塔拉灘、在黃沙頭,我們看到了人進沙退 的輝煌戰(zhàn)果。站在共和縣塔拉灘、貴南縣木格灘的黃沙頭最高點,向四周望去,活動的沙丘已變成郁郁蔥蔥的綠洲,適宜高寒氣候特點的窄林帶、小網格,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的荒漠綠洲綜合農田防護體系建立起來了,活動的“黃龍”被鎖住了,綠洲面積擴大了,沙區(qū)糧食產量平均提高了 20.7%。促進了沙區(qū)農牧業(yè)的全面發(fā)展,為開發(fā)西部探索出了一條改善荒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途徑。 4.2.5 退耕還林草,保護恢復植被。 湖濱地帶有不少農墾地,目前因風蝕、干旱與低溫,產量低而不穩(wěn),按國家的政策必須進行退耕還林草。對于耕作的農田,要營造農田的防護林,改善 農田小氣候,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減少自然災害,在荒漠地區(qū)建立農田防護林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很顯著的。根據環(huán)湖氣候、土壤特點,湖北、湖西應以灌木林帶為主,湖東除建立灌木林帶外,也可以營造部分喬灌木混交林。 為了保護青海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湖海南、海北兩州及環(huán)湖四縣,犧牲經濟利益,采取有效措施,為遏制環(huán)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如圖 3)。 海南州堅持以生態(tài)植被保護為前提,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保護沙區(qū)林草植被,嚴禁濫墾、濫牧、濫挖。同時,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累計在環(huán)湖地區(qū)人 工造林種草 15.1萬畝,封山 (沙 )育林 (草 )5.7萬畝、沙障設置 0.2 萬畝。封育天然森林及灌木叢 55 萬畝。海南州政府于 2002年,頒布了禁牧令,對環(huán)湖地區(qū) 55 萬畝天然林、灌叢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草場退化嚴重的地區(qū)實行禁牧。海北藏族自治州近 5 年來,加大對環(huán)湖地區(qū)草原生態(tài)的綜合治理與建設, 5 年來綜合治理沙化、退化草原面積 835 萬畝。同時,為減輕環(huán)湖草場壓力,大力推進舍飼養(yǎng)殖、羔羊出欄等生產措施,人工種草 12 萬畝,興建羊用暖棚 4456 幢,草場圍欄 396 萬畝,環(huán)湖牧區(qū)暖棚覆蓋率達到 65%。通過以上措施,使剛察、海晏 兩縣環(huán)湖牧區(qū)過牧超載、草原退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緩解。 5 結論 本文以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為例,通過查閱資料文獻等一系列措施了解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的現狀,清楚沙化區(qū)所處的背景以及人文環(huán)境,找出了沙化的趨勢以及分布狀況。通過研究分析出了沙化產生的自然以及認為原因,最后通過查閱一些列文獻資料,總結出了一些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青海湖區(qū)土地沙漠化產生的最初原因還是干旱的氣候因素所致,后期人為破壞植被加速了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使沙化趨勢越演越烈。當下,通過退耕還林等措施,一步一步恢復青海湖區(qū)的植被,是防止沙 漠化的最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林,王振宇,秦寧生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檔案行政管理辦法規(guī)定
- 地理知識梳理與綜合能力提升策略
- 北京護送車輛管理辦法
- 村民務工補貼管理辦法
- 因果復句的歷史演變與語言學分析
- 廢舊農膜回收與處置制度困境與完善路徑探究
- 公共住房資產管理辦法
- 決策咨詢工作管理辦法
- 銀行金融產品的精準營銷策略
- 內部孵化項目管理辦法
- 鍋爐澆注料施工方案
- GB/T 17394.1-2014金屬材料里氏硬度試驗第1部分:試驗方法
- GB/T 1606-2008工業(yè)碳酸氫鈉
- 葛的栽培技術
- 《綠色建筑概論》整套教學課件
-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20-2021學年內科護理學試題及答案2
- 2022年綿陽江油市社區(qū)工作者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經驗交流
- 工程測量、定位放線控制點復核記錄表
- 申辦出入境證件的函
- 安全評估收費指導意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