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_第1頁
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_第2頁
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_第3頁
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_第4頁
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 概述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體引起,通過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又稱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murinetyphus)。潛伏期為12周,臨床表現(xiàn)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癥狀輕,病程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預后好,病死率低。 疾病名稱地方性斑疹傷寒 英文名稱endemictyphus 別名endemictyphusfever;flea-brone/murinetyphus;鼠斑疹傷寒;鼠型斑疹傷寒;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 分類感染內科>立克次體感染>斑疹傷寒 皮膚科>立克次體和衣原體感染疾病>立克次

2、體病 ICD號A75 流行病學地方型斑疹傷寒散發(fā)于全球,多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屬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時發(fā)生者較多,并可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同時存在于某些地區(qū)。國內以河南、河北、云南、山東、北京市、遼寧等的病例較多,19821984年間有多篇文獻報道。 傳染源地方性斑疹傷寒的主要傳染源是家鼠,一般情況是以鼠鼠蚤鼠的循環(huán)形成在鼠間傳播。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離開鼠體擇人吮血使人感染。莫氏立克次體可在虱體內生長繁殖,病人也有可能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鼠蚤通過吸吮病鼠血而致感染,病原體進入鼠蚤腸道內繁殖。當鼠蚤叮咬人時,同時排出含有病原體的糞便和嘔吐物,病原體可經

3、抓傷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或蚤被打扁壓碎逸出的病原體可通過同一途徑侵入人體。干蚤糞內的病原體偶可成為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膜等感染人。螨、蜱等節(jié)肢動物亦可帶本病原體,而成為傳病媒介的可能。 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并與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交叉免疫。隱性感染率高,在流行區(qū)的健康人群中,50%80%可測得特異性抗體,感染后及病后均可產生強而持久的免疫力,且對普氏立克次體感染亦有相當?shù)拿庖吡?。?jù)報告,小學生及青壯年發(fā)病者居多。據(jù)新加坡報道,近年來本病發(fā)病率有所增加,2040歲者多見,男性高于女性,種族是印尼人多于馬來人,中國人少于前二者。 流行特征地方性斑疹傷寒的流行呈散發(fā)性

4、,夏、秋季多發(fā),多見于溫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國內以西南、華北諸省較多。 病因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為莫氏立克次體,其形態(tài)、染色特點、生化反應、培養(yǎng)條件及抵抗力等均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但很少呈長鏈排列。而在實驗動物病損以及抗原性方面有所不同。兩者各含3/4種特異性顆粒性抗原,和1/4組特異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熱,為兩者所共有,故可產生交叉反應。不耐熱的顆粒性抗原則各具特異性,可藉補結試驗而相互區(qū)別。莫氏立克次體所致的豚鼠陰囊反應遠較普氏立克次體所致者為明顯,對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較強。病原體接種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立克次體血癥,并在各臟器內查見病原體。 1.莫氏立克次體感染雄性豚鼠后,豚鼠除發(fā)

5、熱外陰囊高度腫脹,睪丸明顯腫大,由于莫氏立克次體在睪丸鞘膜的漿膜細胞中快速繁殖,故在鞘膜滲出液涂片中可查見大量立克次體,稱豚鼠陰囊現(xiàn)象;而普氏立克次體僅引起輕度的陰囊反應。 2.莫氏立克次體感染大白鼠可使其發(fā)熱或致死,亦可在其腦內存活數(shù)月,故可用以保菌及傳代;而普氏立克次體僅使大白鼠形成隱性感染。 3.用本病原體對小白鼠進行腹腔接種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而普氏立克次體則不能。 4.莫氏立克次體與普氏立克次體有共同的具有組特異性的耐熱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應。各自又有不同的顆粒抗原,可借以通過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免疫熒光試驗等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鑒別。莫氏立克次體寄生于鼠蚤腸壁細胞內

6、,不影響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體可使被感染的虱致死。 發(fā)病機制地方性斑疹傷寒發(fā)病機制與流行性斑疹傷寒基本相似,但血管病變較輕,小血管、毛細血管血栓形成較少見。 地方性斑疹傷寒的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616天,多為12天。 癥狀和體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狀較輕。瘀點樣皮疹少見。其特點: (1)起病多急驟,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驅癥狀如疲乏、食欲缺乏、頭痛等。 (2)發(fā)熱呈稽留或弛張熱型,最高體溫達3840,伴有顯著頭痛,全身酸痛,關節(jié)痛,眼結膜充血等,熱程一般914天,長者可達20天,熱多漸退。 (3)皮疹較少,約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現(xiàn)。初見于胸腹部,24h遍及全身,以軀

7、干、四肢為多,面、頸、足底、手掌少見或無皮疹。皮疹形態(tài)多為充血性斑丘疹,邊緣不整,大小不等,直徑約15mm,顏色常由鮮紅轉為暗紅,少數(shù)病例可見點狀出血疹。持續(xù)數(shù)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較輕,多數(shù)僅有頭痛,很少有意識障礙及腦膜刺激征等。中樞神經系癥狀除頭痛、頭暈、失眠、聽力減退、煩躁不安等外,腦膜刺激征、譫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屬偶見。 (4)其他尚可伴有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輕度黃疸及脾臟腫大等。并發(fā)癥以支氣管炎多見,偶見支氣管肺炎??人砸娪谶^半數(shù)病例,肺底偶聞羅音,部分患者訴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惡心、嘔吐、腹痛等也有所見。黃疸在某些系列中的發(fā)生率較高,但均屬輕度;脾

8、腫大見于過半數(shù)病例,肝腫大者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現(xiàn)心動過緩。并發(fā)癥以支氣管炎最多見,支氣管肺炎偶有發(fā)生。其他并發(fā)癥有腎功能衰竭。 地方性斑疹傷寒的并發(fā)癥少數(shù)病例病情嚴重,可并發(fā)多臟器功能衰竭。 實驗室檢查血象大多數(shù)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為正常。明顯增多或減少者罕見。 血清學檢查(1)外-斐反應中OX19呈陽性反應,效價較流行性斑疹傷寒為低,陽性反應出現(xiàn)于517病日,平均于1115天。患者血清也可與變形桿菌OX19株發(fā)生凝集反應,效價為11601640,較流行性斑疹傷寒為低;陽性反應出現(xiàn)于第517病日,平均為第1115病日。外斐試驗雖然敏感,但特異性差,不可用以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區(qū)別。較為敏感和特

9、異的試驗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乳膠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固相免疫測定等,所用抗原為特異性莫氏立克次體抗原。間接熒光抗體效價在發(fā)病后1周內升高者達50%,15天內升高者幾乎達100%。有條件單位可用PCR方法檢測血標本中的莫氏立克次體特異性核酸。 (2)以莫氏立克次體為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以及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可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鑒別。 (3)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 (4)DNA探針雜交與PCR基因擴增技術聯(lián)合,檢測患者血中立克次體DNA同樣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診斷。 動物接種將患者血液注入雄性豚鼠的腹腔,動物一般于接種后57天開始發(fā)熱,陰囊因睪丸鞘膜炎而腫脹,

10、鞘膜滲出液涂片可見腫脹的細胞質內有大量的病原體。需要注意一般實驗室不宜進行豚鼠陰囊反應試驗,以免感染在動物間擴散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受染。 輔助檢查心電圖可顯示低電壓,ST-T改變等。胸部X線檢查常見肺部間質感染征象。 診斷地方性斑疹傷寒診斷要點: 1.居住或工作環(huán)境有鼠,或有本病發(fā)生。 2.臨床表現(xiàn)如發(fā)熱、皮疹等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并且較輕。 3.血清學診斷有陽性結果。 根據(jù)以上幾點不難作出診斷。 鑒別診斷地方性斑疹傷寒主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鑒別,其病原體為普氏立克次體,傳染源為患者,以體虱為媒介,多發(fā)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癥狀與地方斑疹傷寒相似,但病情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見,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明

11、顯,普氏立克次體凝集反應陽性。本病還需與流感、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區(qū)別。 地方性斑疹傷寒的治療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基本相同。國內某一系列(1985年)報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環(huán)素200mg頓服治療;85例則采用四環(huán)素每日2g(4次分服),療程57日。結果2日內退熱者多西環(huán)素組為77%,四環(huán)素組為26%,兩者間有顯著差異(P0.05)。多西環(huán)素組的復發(fā)率為3.9%,四環(huán)素組為2.4%。國內也有認為除確診早或有合并癥者可加用多西環(huán)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一般治療患者入院后先更衣、滅虱、臥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膚清潔。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發(fā)癥。供給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飲食,補充大量的維生素B

12、、C及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 病原治療氯霉素、四環(huán)素族藥物對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藥后十余小時癥狀開始減輕,23天內完全退熱。氯霉素1.52g/d,分34次口服,退熱后用量酌減,繼續(xù)服3天,或延長至57天,以防近期內復發(fā)。多西環(huán)素0.20.3g頓服,必要時24天再服1劑。臨床實踐中氯霉素療效雖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選。而多西環(huán)素則應用較多,治療簡單,副作用少,效果滿意。近來有用紅霉素、氟喹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依諾沙星、環(huán)丙沙星)及米諾環(huán)素(Minocyci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較好的效果。 對癥治療高熱以物理降溫為主,必要時可給小劑量解熱鎮(zhèn)痛藥。毒血癥癥狀嚴重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有低血容量傾向或休克時按感染性休克處理。對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減輕心臟負荷,可用強心藥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頭痛可給止痛藥。對有精神癥狀者可給予地塞米松等治療。 中醫(yī)治療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瘟期常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為主;極期則以養(yǎng)陰清熱為主,對緩解癥狀有一定效果。 預后地方性斑疹傷寒大多預后良好,多在發(fā)病第2周恢復。但老年患者或未經治療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極度衰弱,恢復期延長。經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后痊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