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九年級人教版《從軍行》教學設計_第1頁
語文九年級人教版《從軍行》教學設計_第2頁
語文九年級人教版《從軍行》教學設計_第3頁
語文九年級人教版《從軍行》教學設計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軍行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理解本詩的關鍵詞,抓住典型場面進行概括性描寫的特點。2在了解詩歌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的基礎上, 體會其昂揚蓬勃、奮發(fā)豪邁的勇于報國的精神。3賞析本詩的藝術手法(夸張、直抒胸臆、視聽描寫等)。4初步了解邊塞詩的特征及鑒賞邊塞詩的方法學習重點:賞析本詩運用的表現(xiàn)技巧學習難點:理解本詩抓住典型場面進行概括性描寫的特點教學設想:抓住關鍵詞賞析詩句,把握詩的主旨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同學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描寫什么生活的詩?(王昌齡,邊塞詩)。今天,我們學習楊炯的從軍行 。二、

2、解題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 標題有的加上 歌“、用”、 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楊炯是華陰縣(今陜西華陰)人。高宗顯慶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舉為神童,送入朝廷 授校書郎,才只十一歲。永隆二年 (公元六八一年),為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他也和 王勃一樣,自以為有才,對人態(tài)度傲慢,武則天當政時,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三年任滿, 改任盈川縣令(今四川筠連縣),卒于任所。后人稱他為楊盈川,他的詩文存于今者,稱楊盈川集。楊炯以邊塞征戰(zhàn)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zhàn)城南、紫騎馬等表現(xiàn)了為國立功的戰(zhàn)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從唐

3、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國詩壇上出現(xiàn)了四顆光輝閃耀的新星-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類似的人生經歷,杰出的創(chuàng)作才華 功力近似的詩文創(chuàng)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緊緊地聯(lián)結在一起,被人稱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學史上稱他們?yōu)?初唐四杰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 清俊。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楊炯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三、寫作背景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 此詩當作于此時。四.朗讀詩歌,整體感知1、朗讀詩歌2、根據注釋,初探詩意。從軍行:樂府相和

4、歌 ?平調曲舊題。烽火”句:化用漢書?匈奴傳 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月”語意。西京,指長安。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 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鳳闕:指長安宮闕。史記 徹禪書:“(建章宮)其東二十余丈。”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百夫長:指下級軍官。3、依據注釋疏通詩意,并再次朗誦4、集體朗讀,讀出語調五、賞析全詩:(一)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來犯,出征,圍城,苦戰(zhàn)。(最后抒懷)(二)首聯(lián):1 .分析 烽火”這一意象。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臺。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臺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

5、,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2 .賞析關鍵詞 照”的表達作用。一個 照”字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zhàn)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3 .賞析關鍵詞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間。一個 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 .發(fā)端警竦(三)頸聯(lián):1、第三句 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 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 牙璋”、鳳闕”

6、兩詞 顯得典雅、穩(wěn)重。為什么用典雅、莊重的詞語?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2、第四句 鐵騎繞龍城“,鐵騎”與 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 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3、賞析繞”字。一個 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4、牙璋”才辭鳳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 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四)頷聯(lián):1 .作者是怎樣做到 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 第三聯(lián)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zhàn)斗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著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zhàn)鼓雷鳴,各種聲響

7、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這里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 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zhàn)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zhàn)斗聲面。那么大的一個激戰(zhàn)聲面,只用了 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2 .體會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手法?繪聲繪色,以戰(zhàn)地風雪烘托戰(zhàn)斗之激烈。(五)尾聯(lián):頷聯(lián)反跌尾聯(lián):盡管風雪苦寒,戰(zhàn)斗激烈,仍然 寧為百夫長”,為保衛(wèi)祖國效力。 首尾呼應, 完美地表現(xiàn)了 從軍”的主題。六、課堂小結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 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 十個字,心理活動,又渲染

8、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 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 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 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 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 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

9、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 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 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 慷慨激昂。這首詩情調慷慨激昂,可以說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七、拓展閱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李賀南園南園:昌谷南園為李賀讀書處。關山五十州:指當時藩鎮(zhèn)割據、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區(qū)。凌煙閣:在長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畫開國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問題:詩歌最后兩句表現(xiàn)作者什么情感參考答案:后兩句運用反問,請君到凌煙閣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過萬戶侯的,有哪一個是書生呢?抒發(fā)了為國出力、建

10、立功業(yè)的豪情壯志。王維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杜甫男兒寧斗死,壯士恥為儒。歸納:1、邊塞詩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創(chuàng)作。我們把這些反映邊地生活的詩歌通稱為邊塞詩。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 的一部分。2、邊塞詩的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東B、邊疆戰(zhàn)士的艱苦生活;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選一)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從軍行D、邊疆將士思鄉(xiāng)的情思。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3、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八、布置作業(yè):1 .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