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敬鬼神而遠之課件_第1頁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課件_第2頁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課件_第3頁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課件_第4頁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敬鬼神而遠之拾伍敬鬼神而遠之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芍??”文本研習(11.12):【注釋】①季路:即仲由,字子路,亦字季路。②焉:怎么,疑問代詞。③敢:表示尊敬對方的謙詞。古代地位低下者向尊貴者進言,多用之。

文本研讀:

孔子連用“焉能事鬼”“焉知死”兩個反問句來回答季路的提問,意在表明什么?參考:意在表明“敬鬼神而遠之,置死亡于度外”的觀點??鬃右苑磫栒Z氣避開了在鬼神問題上的一些沒有意義的探討,他認為只有把“事人”的的事辦好了,才有資格談“事鬼神”,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才有資格談什么是“死”。強調事人,知生

孔子的人生哲學是現實主義的,他要求門弟子對現實的人生世相采取實用理性的態(tài)度。在迷信風氣彌漫每個角落的春秋時期,有幾個人敢“敬鬼神而遠之”?孔子自稱為殷商的苗裔,卻尊尚周代的文明,即開始擺脫原始命運和鬼神的桎梏,走上詩歌禮樂文化的道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條件下,誰能說清楚神秘難測的鬼神問題?孔子提出“先事人”、“先知生”的觀點,是強調“事人”、“知生”的首要地位。儒家只重視今生今世,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為高尚的君子。對于死,則表現為大大方方處之坦然,認為只有立足于人生,才能參悟死亡的真諦。【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由此可見,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種兩可的態(tài)度,不議論鬼神,卻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這種“敬鬼神而遠之”的態(tài)度,不理會神界存在的真實性而突出宗教的道德和心理功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把神道歸屬于人道,這是一種非常理智和通達寬容的態(tài)度,即不會流于狂熱,又不會陷于武斷,表現出難得的人文主義精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

請談談你的理解。參考: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反對叛亂和暴力就不言亂、力;不迷信鬼神,難解釋怪異,就不語神、怪。面對這些不能理性認識、邏輯說明的事物和現象,孔子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觀點,不談這些無益于教化的事。文本研習(7.21):【注釋】①語:作動詞,談論。

文本研習(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音zhì,同“智”。

(2)務:從事、致力于。

(3)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讀解】《論語講要》“務民之義。”依劉氏正義解說。務,猶事。民之義,就是禮記禮運篇所說的人倫十義。禮運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p>

孔子說,仁者先為其難,而得功則在其后。世間好事難成,仁者辦仁德之事,先忍耐其困難,一直做去,沖破種種難關,而后得其成果。此為難行而能行。禮記中庸篇說:“力行近乎仁?!惫试疲骸翱芍^仁矣?!眳⒖迹嚎鬃诱f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更強調道德情感而不是宗教迷信。如何理解孔子這番話?文本探究:

祭祀貴在虔誠,心誠則靈。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樣恭敬,求神要像在神面前一樣虔誠,這就是所謂“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當然不能請他人代勞。所以孔子說,如果自己不親自參加,那就等于沒有參加。別人替自己燒香求福是沒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人立身處世,成家立業(yè),都應該有這種“如在”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則,表面一套,內心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閃閃,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義呢?【讀解】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文本研習(1.9):【注釋】①慎:《說文》:“慎,謹也?!苯K,《鄭注》:“老死曰終。”慎終,謂喪盡其哀。②追遠:謂父祖已歿,雖然久遠,也應當按時追祭?;蛑^“遠”指遠祖。③德:《禮記·樂記》:“德者,性之端也?!雹芎瘢捍竞??!驹u析】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之禮,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yǎng)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儒家重視孝的道德,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yǎng)的忠孝兩全的君子。儒家認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文本評析: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張死后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葬祭之禮,因此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即孔子所謂之仁心與仁道??组T常以教孝道達人類之仁心。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后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計較之外,乃更見其情意之真。

【讀解】錢穆《論語新解》

【讀解】查正賢《論語講讀》其風俗自能歸于淳厚。這兩種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即“慎終追遠”能對風俗人心產生根本性的良好影響。先秦儒家的這種思想有著非常深遠的源頭,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古時代祖先崇拜和鬼神觀念的遺存。殷商時代重鬼神,至周初雖稍有衰減,但人死后有靈魂的觀念仍然存在。人們認為死去的人仍對活著的人施加重要影響,會根據人們行為的善惡賜福降災。文本研習(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p>

[注釋]

(1)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蛾栘浧返谑咧姓劦叫浴?/p>

(3)天道:天命?!墩撜Z》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于天道的言論。

子貢的這一段話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特點?

【讀解】查正賢《論語講讀》

此章為《論語》中之名篇,對于理解夫子及儒家思想關系極大,而歷來解釋又相當紛紜復雜。首先,“文章”并不指今天所理解的“文章”,而是指孔子的言行、學問、性情、人格,即朱熹所說的“德之見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當然太史叔明把它解釋為“六籍”,也還是可取的。至于“性與天道”,親受教誨的子貢等孔門弟子感嘆“不可得而聞”,則揭示了孔子思想的另一特點。性謂人之性,天道指天地宇宙運行之道,或以為即【讀解】查正賢《論語講讀》《易傳》之天道陰陽消息盈虛。這兩個方面“不可得而聞”,是指孔子很少談論這些話題。孔子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未知生,焉知死”,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夫子之不言,蓋或存疑,而以切近人生的問題為思考的要務。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何晏集解以為,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兇,所以可畏?;适枧e尚書伊訓解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眲⑹险x亦舉周易坤文言解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贝笕耍壕褪窃谖坏娜?。劉氏正義引鄭注:“大人,謂天子諸侯為政教者?!敝T侯治國,天子治天下,各有權力維護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蛑^大人是有德有位之人,故須畏之。

【讀解】

《論語講要》

圣人之言:皇疏:“圣人之言,謂五經典籍圣人遺文也。其理深遠,故君子畏之也。”圣人的話含有深遠不變的道理,記在經典里,流傳后世,違之則有災禍。所以君子畏之,而不敢違背。

【讀解】

《論語講要》

文本研習(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p>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學生。②愬:音sù,同“訴”,告發(fā),誹謗。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謚景,魯國大夫。④夫子:這里指季孫。⑤惑志:疑惑之心。⑥肆諸市朝:肆,陳列死尸,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與朝廷,這里指街市。

一個人該不該有所畏?

有一句話說:“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边@句話作狹義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廣義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指一個人應該天不怕,地不怕,沒有什么可畏懼的,那就不一定妥當了。試想,沒有什么可畏懼的,豈不是連走私販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都不怕了嗎?

那我們拿這個人可真是難辦了!

所以,一個人總是要有所畏才好。

【讀解】

《論語講要》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的。這里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于信仰,大人關于社會規(guī)范,圣人之言關于思想權威。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guī)范,思想就會有一個中心。在此基礎上活著,生活才會覺得有目的,人生才會感到有意義,一切的事業(yè)感、成就感,才會油然而生。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這些敬畏,這些信仰、規(guī)范和中心,那就會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險的。

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吧?!咀x解】

《論語講要》

【讀解】

公伯寮背叛老師,毀謗同學,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幫助老師除掉這個害群之馬。可孔子卻不同意??鬃拥囊馑际钦f,我們所奉行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這里的天命實際上就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歷史的車輪,至于公伯寮個人的搗亂,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謂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螳臂擋車,談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對公伯寮采取過激的行動。文本研習(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注釋】①王孫賈:衛(wèi)靈公時衛(wèi)國的大夫,有實權。②媚:諂媚,巴結,奉承。奧:本義指室內的西南角。古時尊長居西南,所以奧神的地位應比灶神尊貴些。這里暗喻衛(wèi)君或寵姬南子。③灶:本義是灶神,即百姓說的“灶神爺”。舊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燒紙馬,供奉飴糖,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臘月三十日(除夕),又迎回來,謂之“迎灶”灶神地位雖較低,但上可通天,決定人的禍福。故當時人們的俗話才說“寧媚于灶”;祭祀神明時首先要奉承巴結的是灶神。

【讀解】《論語講要》

禮記祭法篇五祀鄭注:“中溜主堂室居處。灶主飲食之事?!泵膴W媚灶兩句,是當時的世俗語。中溜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飲食,有實權。因此,俗語說,與其求媚于奧,寧可求媚于灶。

孔子周游列國,在衛(wèi)國時,頗受衛(wèi)靈公尊敬。靈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壯自己聲勢,召見孔子??鬃右娭?。王孫賈誤會孔子來衛(wèi)求官,故問孔子,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是何意思。王孫賈以奧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孫賈。

王孫賈問孔子這個奧與灶的問題,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說,你老是跟諸侯往來,我們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講幾句好話,是沒有用的呀!你拜訪了諸侯,還是該來向我們燒燒香。孔子卻作正面的答法:“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边@是中國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說一個人真的作壞人、做壞事,怎樣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你。所謂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換句話說,人有人格,尤其須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來的庇護。如果進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賄賂的罪。同時也等于孔子答復王孫賈說,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咀x解】南懷瑾《論語別裁》

文本研習(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注釋】①亡(wú):同“無”。②商:即子夏,姓卜,名商,古人自稱時一般稱名。③失:過失。④恭:謙恭。⑤四海;指全國各處,古人以為中國東西南北四周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材料鏈接:【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司馬牛的哥哥要作亂,司馬牛擔心哥哥因此而喪命,所以憂喪自己將會失去兄弟,子夏才說了以上這番話??鬃訉θ松懈鞣N難以預料的事情常常以“命”來感嘆?!懊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大致是稟受于天而且不為任何力量改變的歷史定數。

在孔子看來,個人的生死,禍福、貧富,冥冥之中的自有定數,屬于命的范圍,人力無法改變。但孔子并沒有因此而走向消極,人的處在境遇由命所定,但個人怎樣有尊嚴地生活,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這是人力可以選擇的。也就是說,人力在道德領域是有作用的,有時候作用還比較大,孔子說自己到了70歲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道德領域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結合課后荀子、董仲舒的文章,你認為荀子、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